电流密度切割分离硫酸钠-醋酸废水的研究

电流密度切割分离硫酸钠-醋酸废水的研究

一、电流密度对硫酸钠-乙酸废水的切割分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檀朝阳[1](2017)在《电絮凝法应用于洗煤废水处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洗煤废水是煤炭行业所产生的工业废水,这类废水的性质具有难沉淀、污染严重和废水量多等特点,是其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本研究主要是针对燃煤发电厂在为了更好的利用煤炭发电而用水冲洗,减少煤炭表面的杂质和提高煤炭的使用率等过程中产生的洗煤废水。对该类废水的去除效果进行深入研究,为了能够循环使用和有效处理洗煤废水提供一种可行的、有效的经济技术方案,实现对洗煤废水的闭路循环,减少洗煤废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我国洗煤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是添加混凝剂和絮凝剂等药剂的方法进行处理,而这种试剂的添加方法可能会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电絮凝是利用铁或铝离子在电解中形成氢氧化物的絮凝性来聚合水中的胶体物质从而使水得到净化的一种电化学处理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有着稳定、高效、无需添加化学物质等显着特征。所以,本文尝试用电絮凝方法对洗煤废水进行深度处理,探讨其水质的处理效果。试验采用铁极板,以悬浮物浓度SS、浊度的去除率和pH值为主要指标,以氨氮、COD、硫化物和重金属(铁、锰、铜、锌、镍、铬、镉、铅)为辅。分别通过改变初始pH值、电解时间、极板间距、电流强度、极板材料和加与不加曝气等参数,进行序批试验,初步研究各参数对处理效果的的影响;分别通过改变水力停留时间、极板数量(间距)、电流强度和进水浓度等参数,进行连续流试验,深入的研究各参数对处理效果的额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法获得处理的最佳运行工况和各影响因素间的大小关系。电解时间太短,絮凝效果差,电解时间过长,电解电流效率会降低,也会使电能耗和处理成本加大。序批试验中可以初步了解到:废水的初始pH无需调试、不加曝气装置处理效果相对较好、铁和铝极板处理效果基本相同,考虑经济因素,可使用铁极板、随着电解时间的增加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的去除率也会增加,在1.5h时达到最大,之后保持一段时间保持稳定不变、极板间距越大处理效果越不好、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处理效果越好;连续流试验中可以深入了解到:水力停留时间应该控制在30min之内为宜、在同一装置中极板间距越小和极板数量越多,处理效果较好,所以极板间距在1到2cm和极板数量12块到24块时较好、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悬浮物呢浓度的去除率也增加,考虑能耗的关系,电流强度为15A,即电流密度为18.22A/m2、进水浓度的不宜过大,在300mg/L左右去除出效果最好。对单因素分析的水力停留时间、极板间距或数量、电流强度这3个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最终经过综合平衡,得出实验最佳方案为水力停留时间为15min,极板间距为1cm或极板数量为24块,电流密度为18.22A/m2。实验通过电解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来计算处理洗煤废水的电能消耗大小,结果电絮凝法处理洗煤废水的电能耗为1.875 KW·h/m3。本文利用电絮凝法对洗煤废水进行处理,试验结果为悬浮物浓度的去除率为86.7%,浊度去除率为98.6%,出水pH=7.5左右,硫化物和COD都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氨氮以及重金属几乎没有。

龙虎[2](2015)在《蓄电池铅膏预脱硫母液净化及副产品回收新技术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铅酸蓄电池广泛应用在汽车、电动车、摩托车、移动通讯基站、国防装备等领域,我国每年报废的铅蓄电池有3亿多只,含铅300多万吨,清洁再生废铅酸蓄电池是经济社会的客观需求,电池破碎分选得到的铅膏预脱硫是清洁再生蓄电池的关键环节,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对预脱硫的副产物进行回收,本文针对铅膏预脱硫产生的硫酸钠溶液净化和结晶的新方法开展实验研究。首先,本文针对铅膏预脱硫副产物中硫酸钠回收问题,提出了用乙醇溶析结晶法回收模拟溶液中的硫酸钠。论文组建了硫酸钠结晶和乙醇回收循环的实验系统,探讨了乙醇加入量,模拟液硫酸钠的浓度以及结晶时间这三个因素对乙醇溶析结晶回收硫酸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乙醇加入的量越大,硫酸钠晶体析出的越快且析出率越高;模拟液硫酸钠浓度越高,溶液越接近饱和溶液,在乙醇作用下,很容易析出大量的晶体;而结晶时间对硫酸钠晶体析出影响不明显;这三个因素对此实验的影响程度大小为:硫酸钠溶液浓度>乙醇加入量>结晶时间。本实验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的,所得的结晶产物为十水硫酸钠。其次,本文针对铅蓄电池铅膏预脱硫副产物硫酸钠溶液的重金属净化问题,分别采用了三种手段来处理Pb2+、Cu2+以及Cd2+重金属模拟液;第一种是采用活性炭静态吸附的方法,研究了活性炭加入量,模拟液重金属的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温度以及pH值5个因素分别对三种重金属去除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Pb2+去除率为91.23%,Cu2+去除率为93.25%,Cd2+去除率为62.13%;第二种是建立活性炭固定床,考查了床层高度,进料速率以及重金属模拟液的初始浓度三个因素对重金属透过曲线的影响。第三种采用活性炭固定床+树脂组合工艺吸收重金属离子,选取的因素与方法二所研究的因素相同。三种方法的净化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活性炭固定床+树脂、活性炭固定床、活性炭静态吸附。

倪冲[3](2013)在《从电子加工行业产生的混合废酸中回收乙酸的方法和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以湖北某电子加工企业蚀刻工序段产生的混合废酸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分分析得知:混合废酸中含有乙酸、硝酸、磷酸、盐酸和氢氟酸,乙酸和硝酸含量居多。分别采用络合萃取法和部分中和预处理/蒸馏联用法对回收混合废酸中的乙酸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探索了两种方法回收乙酸的最佳工艺条件及乙酸的萃取动力学,为实现乙酸的高效回收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指导。本文采用络合萃取法处理混合废酸,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通过络合萃取法可以实现混合废酸中乙酸的回收。以磷酸三丁酯(TBP)和煤油组成的萃取体系为萃取剂,通过温度、振荡时间、相比、配比及萃取级数等参数的探索,得出了络合萃取法回收乙酸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为25℃,平衡萃取时间为10min,油水相比1:1,TBP与煤油配比2:1,萃取级数为5级,乙酸萃取率达到95.3%。络合萃取过程在萃取乙酸的同时也将硝酸萃取出来,而硝酸的存在严重影响萃取剂的再生。有机相先通过碱液处理和热水洗涤,再进行蒸馏,实现了乙酸的回收和萃取剂的再生,得到的乙酸的浓度为303.6g/L,回收率为86.7%。为了探究萃取过程中乙酸的萃取机理以及硝酸存在对乙酸萃取效果的影响,在最佳萃取工艺条件的基础上,采用恒界面池法研究了乙酸-硝酸模拟混酸体系中乙酸和硝酸的萃取动力学。考察了搅拌转速、两相接触面积、水相中乙酸初始浓度、水相中硝酸初始浓度等因素对乙酸、硝酸萃取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硝酸的萃取速率随着搅拌转速的增大而增大,而乙酸的萃取速率受搅拌转速的影响相对较平缓,这可能是因为在较低搅拌转速时,TBP对乙酸和硝酸的萃取均属于扩散控制模式,而随着转速的增大,TBP对乙酸的控制模式转变为化学反应控制模式;乙酸和硝酸的萃取速率随着两相接触面积和水相中乙酸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硝酸萃取速率随着水相中硝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乙酸萃取速率随水相中硝酸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这可能是因为硝酸与TBP的结合能力强于乙酸,在硝酸达到萃取平衡前,其对乙酸与TBP的络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数据拟合得到了乙酸和硝酸的动力学方程分别为。此外,还测定了混酸原液中乙酸、硝酸的萃取速率,结果表明,混酸原液中乙酸、硝酸的萃取速率与模拟酸液中二者萃取速率的计算值相近。为了简化实验过程,克服络合萃取法在萃取剂损耗、耗水量、萃余液处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采用部分中和预处理/蒸馏联用法从混合废酸中回收乙酸。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通过投加碱的种类和用量、油浴温度、蒸馏时间等条件实验的探索,给出了乙酸回收的最佳工艺条件,即向150mL混酸原液中投加12.2g颗粒状NaOH,制得的蒸馏原液在油浴温度140℃,蒸馏时间5h的条件下进行蒸馏,回收得到的乙酸浓度、回收率和纯度分别为180.8g/L,94.3%和99.4%。配制不同浓度配比的乙酸-硝酸模拟混酸溶液,进行部分中和预处理/蒸馏联实验研究,得知混酸溶液中硝酸初始浓度的变化对乙酸回收效果的影响更大。该联用法适于从乙酸组分占主导地位(含量明显多于其他组分酸)的单种弱酸-多种强酸混酸体系中回收乙酸。当硝酸初始浓度一定,乙酸浓度在71.6576.8g/L范围内,混酸原液中的乙酸初始浓度对回收得到的乙酸浓度具有正线性相关性,经拟合得线性方程为:Y=0.9902X+11.3532,R2=0.9934。两种方法对比发现,采用部分中和预处理/常压蒸馏联用法从该类废酸中回收乙酸更有优势,其工艺更简单,回收得到的乙酸回收率和纯度更高。

崔倩[4](2013)在《高硫酸盐癸二酸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研究》文中提出盐度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会增加高盐有机废水生物处理的难度。本研究采用不同好氧生物处理工艺,通过盐度梯度驯化方式,处理模拟高硫酸盐癸二酸废水,考察了系统启动运行中污染物去除效果及污泥性状变化。当硫酸盐终浓度为90000mg/L时,系统COD平均去除率高于70%,COD平均去除负荷为0.67kg/(m3d)。高盐度造成活性污泥粒径减小,污泥沉降性能及污泥和生物膜活性下降。接触氧化反应器对盐度冲击的耐受性优于活性污泥反应器。活性污泥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利用PCR-DGGE和FISH分方法,对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动态变化进行解析。高盐度造成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呈现下降趋势,微生物群落的优势度指数逐渐上升。细菌的丰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耐盐菌群的丰度呈上升趋势。活性污泥反应器运行稳定阶段,从污泥中分离筛选出3株耐盐菌株CQ-1,CQ-2和CQ-3。菌株CQ-1,菌落为白色圆形,细胞为球状,属于葡萄球菌属。菌株CQ-2,菌落为乳白色圆形,细胞为杆状,属于嗜盐单胞菌属。菌株CQ-3,菌落呈黄色圆形,细胞为短杆状,属于谷氨酸棒状杆菌属。这3株菌都能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生长,其生长曲线较普通菌株有更长的滞后期。

胡莺[5](2013)在《离子交换膜电解再生钠碱脱硫渣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通过膜电解再生钠碱脱硫液,实现了吸收剂的循环利用。研究采用三室阴阳离子膜电解装置电解以纯Na2SO4溶液或加入少量Na2SO3溶液的碱渣模拟废液,考察各因素对电解过程的影响,并结合电极过程动力学方程和电极反应机理对整个电解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再从经济性的角度上进行成本分析,进而实现经济、高效的再生脱硫剂NaOH和生成副产品工业原料H2SO4、清洁能源H2的过程。首先,论文探讨了钠碱吸收烟气脱硫和膜电解再生吸收液的机理,还对实验室反应器的建立进行了理论分析,验证了膜电解钠碱废液循环脱硫技术的可行性。其次,论文研究了循环流条件下各参数对膜电解过程的影响。在综合考虑再生效果、电流效率和能耗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运行电压和电流密度:本实验适宜的槽压及电流密度分别为3.6-3.9V和74.0A/m2;选择适中的停留时间有利于提高电流效率,由实验结果得到合适停留时间为160s;当中间室与两边室离子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浓度差越大,将可得到较高的电流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浓度实验条件是两边室酸碱浓度均为0.40mol/L,中间室Na2SO4浓度为1.40mol/L;当中间室加入Na2SO3时,验证了S032-会参与发生电极反应,但S032-加入后发现电流效率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同时,论文还对在单向流的方式下,各参数对膜电解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中间室Na2SO4溶液浓度或阴阳极室酸碱溶液初始浓度过大时都会降低电流效率。比较合适的方案是中间室各组分浓度略高于阴阳极室,但要注意需尽量减少水的渗透作用或者水在离子膜界面处的解离。最后,通过对电解过程进行成本分析,发现产生氢氧化钠的能耗为2540kWh/t,其值比氯碱工业上产生氢氧化钠的能耗要低,同时比市场价格成本要低,此外还可产生约1.55L的氢能源。因此本技术是经济可行且环境友好的循环再生脱硫碱渣工艺。

陈庆玉[6](2009)在《硫酸盐作用下砂浆锚杆耐久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锚固结构因其高效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广泛应用于各种岩土工程中,但是其耐久性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锚杆埋设于地下岩土体中,遭受地下水、杂散电流、双金属作用和硫酸盐、氯离子等侵蚀性物质的影响,服役条件十分恶劣,再加上自身防护系统不完善等内在因素,耐久性问题十分突出。由于深埋于地下,给观测、试验和模拟带来很大困难,因此锚固结构耐久性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现场试验都还处于起步阶段。锚固结构在我国各种工程各类地层条件中已经应用40余年,但却很少有技术标准对其耐久性、使用寿命和防护措施提出相应要求。我国在已建的工程中已经使用了大量的锚固结构,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开展,将在工程中使用更多的锚杆,对其耐久性和寿命预测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迫切和有必要的,为此,本文选择与锚杆耐久性密切相关的锚固砂浆的硫酸盐腐蚀损伤和硫酸盐作用下锚杆粘结性能损伤规律进行试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①针对工程中最常用的砂浆锚杆的工作环境、材料和结构特点,结合混凝土结构和锚固结构耐久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对锚杆耐久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主要因素,碳化、氯离子侵蚀、硫酸盐侵蚀和锚杆杆体锈蚀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和危害等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并基于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原理推导了实际工程中更为常见的非均匀锈蚀锚杆的轮廓线理论解。②进行了硫酸盐作用下三种水灰比(0.4、0.45、0.5)的锚固砂浆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仔细观察了不同腐蚀时期砂浆试件外观变化形态及受压破坏时的破坏形态,测试了锚固砂浆整个劣化损伤过程的单轴抗压强度,对不同水灰比试件的抗压强度时变曲线和抗蚀系数进行了回归分析。③对硫酸盐腐蚀后三种水灰比(0.4、0.45、0.5)的砂浆锚固体与锚杆界面及锚固体与围岩界面的粘结性能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测试了不同腐蚀时期两个界面的极限粘结强度并得到了粘结滑移曲线,通过观察宏观破坏形态和分析试验数据研究了硫酸盐作用下不同水灰比砂浆锚固体两个界面的粘结刚度和极限粘结强度变化规律。本文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岩土工程减灾(项目批准号50625824),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2008BB0318)和重庆市建设科研计划项目(城科字2006第(62)号)的支持。

段海龙,谢远猷[7](2001)在《电流密度对硫酸钠-乙酸废水的切割分离研究》文中指出论述了含硫酸钠与乙酸废水电渗析分离中 ,电流密度对分离过程中各种性能参数 [单程脱盐 (酸 )率、耗电量、电流效率、选择脱除系数 ]的影响 ,通过对选择脱除系数的分析 ,提出了通过控制电流密度而达到电渗析分步切割分离硫酸钠与乙酸的可能性。为离子废水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一条新路。

段海龙,李辉[8](2001)在《流量对硫酸钠-乙酸废水的切割分离因素的影响》文中指出论述了含硫酸钠与乙酸废水电渗析分离中 ,流量对分离过程中各种性能参数 (单程脱盐 (酸 )率、绝对脱盐 (酸 )量、耗电量、电流效率、选择脱除系数 )的影响 ,通过对选择脱除系数的分析 ,提出了通过控制流量而达到电渗析分步切割分离硫酸钠与乙酸的可能性。为离子废水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一条新路

张立雷[9](2000)在《硫酸钠-乙酸-水物系电渗析分离过程的研究》文中提出电渗析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膜分离技术。它是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和直流电场的作用,从水溶液中分离带电离子,从而达到净化水质和回收有用物质的双重目的。 本课题在实验室范围内,对低浓度硫酸钠—乙酸—水物系电渗析分离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就各种因素对电渗析器的极限电流密度和分离过程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同时对硫酸钠和乙酸在电渗析器中的分离工艺进行了研究。 实验表明,含0.5~1%硫酸钠、1~2%乙酸的水溶液通过三对膜组装的200×400mm电渗析器,分别得到含19%硫酸钠、20%乙酸的浓缩液,外排水中盐和酸的含量小于0.01%,电流效率大于85%,流程长度3~5m,耗电量40~50kwh/t。 通过实验,导出了描述电渗析器特征的经验模型: ilim=2.29C10.24C20.18V0.42 确定了本实验条件下适宜的操作条件,得到了合理的硫酸钠和乙酸的分离工艺。

二、电流密度对硫酸钠-乙酸废水的切割分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流密度对硫酸钠-乙酸废水的切割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电絮凝法应用于洗煤废水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综述
        1.1.1 国内外洗煤废水处理现状
        1.1.2 电絮凝技术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电絮凝法处理模拟洗煤废水的序批试验的研究
    2.1 水源及水质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电絮凝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电絮凝法处理洗煤废水连续流试验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电絮凝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3.2 水源及水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及分析
        3.3.2 能耗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电絮凝法处理洗煤废水正交试验的研究
    4.1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4.1.1 试验装置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正交试验
        4.2.2 试验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蓄电池铅膏预脱硫母液净化及副产品回收新技术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论
    1.2 废铅蓄电池的回收
        1.2.1 废铅蓄电池的组成
        1.2.2 废铅蓄电池破碎分选预处理
        1.2.3 废铅蓄电池铅膏脱硫预处理
        1.2.4 废铅蓄电池铅膏的回收技术
    1.3 硫酸钠回收技术
        1.3.1 硫酸钠物化性质及用途
        1.3.2 天然资源法
        1.3.3 化工副产法
    1.4 铅膏预脱硫母液重金属处理研究进展以及溶析结晶的机理和应用
        1.4.1 硫酸钠溶液重金属处理方法
        1.4.2 溶析结晶的机理和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2章 乙醇溶析结晶法从模拟的铅膏预脱硫母液中回收硫酸钠实验研究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装置流程
    2.3 影响因素的确定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乙醇加入量对硫酸钠结晶析出的影响
        2.4.2 结晶时间对硫酸钠结晶析出的影响
        2.4.3 硫酸钠质量浓度对硫酸钠结晶析出的影响
        2.4.4 铅膏预脱硫母液中硫酸钠晶体析出实验
    2.5 产品品质
        2.5.1 产品种类
        2.5.2 产品纯度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活性炭静态吸附模拟的铅膏预脱硫母液中的重金属试验研究
    3.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影响因素的确定以及实验方法
    3.3 检测及分析方法
        3.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吸附时间对Pb~(2+)去除的影响
        3.4.2 吸附时间对Cu~(2+)去除的影响
        3.4.3 吸附时间对Cd~(2+)去除的影响
        3.4.4 吸附时间对三种重金属去除的影响
        3.4.5 p H值对Pb~(2+)去除的影响
        3.4.6 p H值对Cu~(2+)去除的影响
        3.4.7 p H值对Cd~(2+)去除的影响
        3.4.8 p H值对三种重金属去除的影响
        3.4.9 温度对Pb~(2+)去除的影响
        3.4.10 温度对Cu~(2+)去除的影响
        3.4.11 温度对Cd~(2+)去除的影响
        3.4.12 温度对三种重金属的影响
        3.4.13 活性炭添加量对Pb~(2+)去除的影响
        3.4.14 活性炭添加量对Cu~(2+)去除的影响
        3.4.15 活性炭添加量对Cd~(2+)去除的影响
        3.4.16 活性炭添加量对三种重金属去除的影响
        3.4.17 Pb~(2+)初始浓度对Pb~(2+)去除的影响
        3.4.18 Cu~(2+)初始浓度对Cu~(2+)去除的影响
        3.4.19 Cd~(2+)初始浓度对Cd~(2+)去除的影响
        3.4.20 三种重金属的初始浓度对重金属去除的影响
        3.4.21 铅膏预脱硫母液重金属净化
    3.5 产品质量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活性炭固定床对模拟的铅膏预脱硫母液重金属吸附的实验研究
    4.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主要实验装置与仪器
    4.2 实验装置及流程
    4.3 实验影响因素的确定以及检测方法
        4.3.1 影响因素的确定
        4.3.2 检测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活性炭固定床床层高度对活性炭床吸附Pb~(2+)透过曲线的影响
        4.4.2 活性炭固定床床层高度对活性炭床吸附Cu~(2+)透过曲线的影响
        4.4.3 活性炭固定床床层高度对活性炭床吸附Cd~(2+)透过曲线的影响
        4.4.4 流速对活性炭床吸附Pb~(2+)透过曲线的影响
        4.4.5 流速对活性炭床吸附Cu~(2+)透过曲线的影响
        4.4.6 流速对活性炭床吸附Cd~(2+)透过曲线的影响
        4.4.7 Pb~(2+)初始浓度对活性炭床吸附Pb~(2+)透过曲线的影响
        4.4.8 Cu~(2+)初始浓度对活性炭床吸附Cu~(2+)透过曲线的影响
        4.4.9 Cd~(2+)初始浓度对活性炭床吸附Cd~(2+)透过曲线的影响
        4.4.10 三种重金属透过曲线的比较
        4.4.11 铅膏预脱硫母液活性炭床实验
    4.5 产品质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定床+树脂组合工艺吸附铅膏预脱硫母液中重金属实验研究
    5.1 主要实验药品与仪器
        5.1.1 实验试剂
        5.1.2 主要实验装置与仪器
    5.2 实验装置与流程
    5.3 影响因素的确定以及实验检测方法
        5.3.1 影响因素的确定
        5.3.2 检测方法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床层高度对Pb~(2+)透过曲线的影响
        5.4.2 床层高度对Cu~(2+)透过曲线的影响
        5.4.3 床层高度对Cd~(2+)透过曲线的影响
        5.4.4 流速对活性炭床+树脂吸附Pb~(2+)透过曲线的影响
        5.4.5 流速对活性炭床+树脂吸附Cu~(2+)透过曲线的影响
        5.4.6 流速对活性炭床+树脂吸附Cd~(2+)透过曲线的影响
        5.4.7 Pb~(2+)初始浓度对活性炭床+树脂吸附Pb~(2+)透过曲线的影响
        5.4.8 Cu~(2+)初始浓度对活性炭床+树脂吸附Cu~(2+)透过曲线的影响
        5.4.9 Cd~(2+)初始浓度对活性炭床+树脂吸附Cd~(2+)透过曲线的影响
        5.4.10 铅膏预脱硫母液活性炭床+树脂组合实验
    5.5 产品质量
    5.6 三种方法处理后硫酸钠产品质量比较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从电子加工行业产生的混合废酸中回收乙酸的方法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废液中乙酸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1.2.1 酯化法
        1.2.2 吸附法
        1.2.3 精馏法
        1.2.4 膜分离法
        1.2.5 萃取法
        1.2.6 联用技术
        1.2.7 乙酸回收方法的对比
    1.3 萃取动力学研究方法
        1.3.1 液滴法
        1.3.2 高速搅拌法
        1.3.3 恒界面池法
    1.4 本研究的来源、目的和内容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实验研究方法
    2.1 混合废酸组分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络合萃取实验步骤
        2.4.2 TBP 萃取 HAc 和 HNO_3动力学实验步骤
        2.4.3 部分中和预处理/蒸馏实验步骤
    2.5 分析测定方法
        2.5.1 双指示剂酸度测定方法
        2.5.2 氟离子浓度测定
        2.5.3 氯离子浓度测定
        2.5.4 TP 浓度测定
        2.5.5 TN 浓度测定
        2.5.6 TC 浓度测定
        2.5.7 微量氟离子、氯离子浓度的测定
第3章 混酸中乙酸的络合萃取工艺研究
    3.1 络合萃取乙酸的实验研究
        3.1.1 振荡时间的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3.1.2 萃取温度的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3.1.3 相比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3.1.4 TBP 与煤油配比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3.1.5 萃取级数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3.2 萃取剂再生实验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乙酸-硝酸体系中乙酸和硝酸的萃取动力学
    4.1 搅拌转速对萃取速率的影响
    4.2 两相接触面积对萃取速率的影响
    4.3 水相中 HAC 的初始浓度对 HAC 和 HNO_3萃取速率的影响
    4.4 水相中 HNO_3的初始浓度对 HAC和 HNO_3萃取速率的影响
    4.5 HAC-HNO_3体系中 HAC的萃取动力学方程
    4.6 HAC-HNO_3体系中 HNO_3的萃取动力学方程
    4.7 混合废酸原液中乙酸和硝酸的萃取速率测定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部分中和预处理/蒸馏回收乙酸的研究
    5.1 混合废酸原液的蒸馏实验
    5.2 部分中和预处理过程
    5.3 常压蒸馏过程
        5.3.1 不同种类的碱和碱投加量对乙酸回收效果的影响
        5.3.2 油浴温度对乙酸回收效果的影响
        5.3.3 蒸馏时间对乙酸回收效果的影响
    5.4 部分中和预处理/常压蒸馏联用法适用范围
        5.4.1 乙酸初始浓度对乙酸回收效果的影响
        5.4.2 硝酸初始浓度对乙酸回收效果的影响
    5.5 两种方法的工艺流程及乙酸回收效果的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高硫酸盐癸二酸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癸二酸生产废水的来源和特点
        1.1.1 癸二酸生产废水的来源
        1.1.2 癸二酸生产废水的特点
        1.1.3 癸二酸生产废水危害
    1.2 癸二酸生产废水的处理现状
    1.3 高盐有机废水处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盐废水的物化处理法
        1.3.2 高盐废水生物处理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反应器的启动及运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工艺流程及装置
        2.1.2 试验用水
        2.1.3 接种污泥
        2.1.4 分析项目及方法
        2.1.5 试验内容、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反应器的启动
        2.2.2 反应器稳定运行
        2.2.3 硫酸盐浓度变化对运行效果的影响
        2.2.4 活性污泥反应器内污泥特性变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反应器中优势菌群的变化
    3.1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3.1.1 活性污泥反应器中菌群的 PCR-DGGE 分析
        3.1.2 污泥样品 FISH 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总 DNA 提取和 PCR 扩增
        3.2.2 PCR 产物的 DGGE 分析
        3.2.3 菌群相对丰度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耐盐菌株的分离纯化鉴定
    4.1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菌株形态观察
        4.2.2 菌株的 16SrDNA 分子鉴定
        4.2.3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4.2.4 活性污泥内微生物耐盐机制
    4.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离子交换膜电解再生钠碱脱硫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氧化硫的来源和危害
        1.1.1 氧化硫的来源和形成机理
        1.1.1.1 二氧化硫的来源
        1.1.1.2 二氧化硫的形成机理
        1.1.2 二氧化硫的危害
        1.1.2.1 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危害
        1.1.2.2 二氧化硫对生态的危害
        1.1.2.3 二氧化硫形成酸雨的危害
    1.2 二氧化硫的控制方法
        1.2.1 燃烧前脱硫技术
        1.2.2 燃烧中脱硫技术
        1.2.3 燃烧后脱硫技术
        1.2.3.1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1.2.3.2 半干法脱硫技术
        1.2.3.3 湿法脱硫技术
    1.3 烟气脱硫技术应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1.3.1 烟气脱硫技术的应用现状
        1.3.2 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膜技术在烟气脱硫中的应用
        1.4.1 离子交换膜技术及其应用
        1.4.2 膜电解技术与烟气脱硫技术的结合
        1.4.2.1 膜电解脱硫技术国外研究情况
        1.4.2.2 膜电解脱硫技术国内研究情况
    1.5 课题的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
        2.1.1 实验装置图
        2.1.2 实验装置仪器
    2.2 实验试剂及主要分析测定方法
        2.2.1 实验药品试剂
        2.2.2 主要分析测定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离子膜的预处理
        2.3.2 循环电解实验
        2.3.2.1 恒压供电实验
        2.3.2.2 极限电流测定的实验
        2.3.2.3 恒流供电实验
        2.3.2.4 变停留时间实验
        2.3.2.5 改变中间室浓度实验
        2.3.2.6 改变阴阳极室浓度实验
        2.3.3 单向电解实验
        2.3.3.1 恒流供电实验
        2.3.3.2 变停留时间实验
        2.3.3.3 改变中间室浓度实验
        2.3.3.4 改变阴阳极室浓度实验
第3章 膜电解钠碱再生循环脱硫机理与工艺
    3.1 钠碱吸收烟气脱硫机理
    3.2 膜电解再生吸收液的机理
        3.2.1 离子交换膜选择透过性机理
        3.2.2 脱硫碱渣电解再生机理
    3.3 钠碱脱硫工艺简述
        3.3.1 工艺流程简介
        3.3.2 实验室反应器的建立
    3.4 三室电解槽中物料平衡与各项指标
        3.4.1 物料衡算
        3.4.1.1 物料平衡图与假设
        3.4.1.2 槽室中SO_4~(2-)的衡算
        3.4.1.3 槽室中Na~+的衡算
        3.4.1.4 阳极室中O_2的衡算
        3.4.1.5 阴极室中H_2的衡算
        3.4.2 电流效率
        3.4.3 电解能耗
        3.4.4 电压衡算
        3.4.5 H_2SO_4浓缩倍率
        3.4.6 钠碱再生指标——钠碱回收率
第4章 主要参数对电解再生的影响
    4.1 槽压对膜电解过程的影响
        4.1.1 槽压与电流的关系
        4.1.2 槽压与出口液pH的关系
        4.1.3 槽压对硫回收和钠碱再生的影响
        4.1.4 槽压对电流效率和能耗的影响
    4.2 电流密度对膜电解过程的影响
        4.2.1 电流密度与出口液pH和温度的关系
        4.2.2 电流密度对硫回收和钠碱再生的影响
        4.2.3 电流密度对电流效率和能耗的影响
    4.3 停留时间对膜电解过程的影响
        4.3.1 停留时间对槽压-电流的影响
        4.3.2 停留时间对硫回收和钠碱再生的影响
        4.3.3 停留时间对电流效率和能耗的影响
    4.4 中间室离子浓度对膜电解过程的影响
        4.4.1 中间室离子浓度对硫回收和钠碱再生的影响
        4.4.2 中间室Na_2SO_4浓度对电流效率和能耗的影响
    4.5 阴阳极室离子浓度对膜电解过程的影响
        4.5.1 阴阳极室离子浓度对硫回收和钠碱再生的影响
        4.5.2 阴阳极室离子浓度对电流效率和能耗的影响
    4.6 供电方式对膜电解过程的影响
        4.6.1 供电方式与电流电压的关系
        4.6.2 供电方式对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
        4.6.3 供电方式对电流效率和能耗的影响
第5章 单向电解实验
    5.1 电流密度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5.2 停留时间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5.3 中间室浓度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5.4 阴阳极室酸碱初始浓度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第6章 Na_2SO_3对膜电解过程的影响
    6.1 Na_2SO_3对电解实验的影响
    6.2 Na_2SO_3在极室内的电极反应机理
第7章 膜电解钠碱再生循环脱硫技术展望
    7.1 经济性评估
        7.1.1 氢气的产量及估算
        7.1.2 脱硫剂再生经济核算
    7.2 技术展望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硫酸盐作用下砂浆锚杆耐久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现状
        1.2.2 锚固结构耐久性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2 砂浆锚杆耐久性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2.1 碳化作用
        2.1.1 碳化机理及其危害
        2.1.2 碳化的影响因素
        2.1.3 碳化深度的预测模型
    2.2 氯离子侵蚀作用
        2.2.1 氯离子侵蚀机理及危害
        2.2.2 氯离子侵蚀模型及影响因素
    2.3 硫酸盐的侵蚀作用
        2.3.1 硫酸盐侵蚀机理
        2.3.2 硫酸盐侵蚀影响因素
    2.4 锚杆杆体腐蚀
        2.4.1 锚杆杆体腐蚀分类
        2.4.2 锚杆杆体锈蚀机理
        2.4.3 锚杆杆体的锈蚀形态
        2.4.4 锚杆杆体锈蚀的危害
        2.4.5 锚杆杆体非均匀锈蚀轮廓线理论解
        2.4.6 锚杆杆体锈蚀的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硫酸盐作用下锚固砂浆单轴抗压试验
    3.1 试样的材料、制备与养护
        3.1.1 试样材料及性能
        3.1.2 试件制备与养护
    3.2 加速试验方法及加速系数的确定
        3.2.1 加速试验方法
        3.2.2 加速系数的确定
    3.3 试验设备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砂浆腐蚀后外观形态变化规律
        3.4.2 砂浆腐蚀后受压破坏形态变化规律
        3.4.3 砂浆腐蚀后单轴抗压强度变化规律
        3.4.4 砂浆腐蚀后单轴抗压强度数据拟合
        3.4.5 砂浆腐蚀后抗蚀系数回归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硫酸盐作用下砂浆锚杆粘结性能试验
    4.1 锚杆工作机理简述
    4.2 试验设计
    4.3 试样的材料、制备与养护
        4.3.1 试样材料及性能
        4.3.2 试样的制备与养护
        4.3.3 试验设备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1 硫酸盐作用下砂浆锚固体宏观损伤规律
        4.4.2 硫酸盐作用下锚固体与锚杆粘结破坏形态
        4.4.3 硫酸盐作用下锚固体与围岩粘结破坏形态
        4.4.4 硫酸盐作用下砂浆锚固体与锚杆界面粘结强度变化规律
        4.4.5 硫酸盐作用下砂浆锚固体与围岩界面极限粘结强度变化规律
        4.4.6 硫酸盐作用下锚杆与砂浆粘结滑移规律
        4.4.7 硫酸盐作用下锚固体与围岩粘结滑移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主要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9)硫酸钠-乙酸-水物系电渗析分离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文献综述及课题的研究目的
    一、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概况
    二、 电渗析技术的发展史
    三、 电渗析技术的研究概况
    四、 电渗析技术的应用概况
    五、 课题的研究目的
实验研究
    一、 材料与设备
    二、 原理及方法
    三、 分析方法
    四、 极限电流密度的测定
结果与分析
    一、 设备的极限电流密度
    二、 分离的过程性能
    三、 分离工艺
结论与建议
附录
符号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电流密度对硫酸钠-乙酸废水的切割分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絮凝法应用于洗煤废水处理的研究[D]. 檀朝阳. 扬州大学, 2017(01)
  • [2]蓄电池铅膏预脱硫母液净化及副产品回收新技术实验研究[D]. 龙虎. 湘潭大学, 2015(04)
  • [3]从电子加工行业产生的混合废酸中回收乙酸的方法和机理研究[D]. 倪冲. 中南民族大学, 2013(05)
  • [4]高硫酸盐癸二酸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研究[D]. 崔倩. 河北科技大学, 2013(S2)
  • [5]离子交换膜电解再生钠碱脱硫渣的研究[D]. 胡莺.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6]硫酸盐作用下砂浆锚杆耐久性试验研究[D]. 陈庆玉. 重庆大学, 2009(12)
  • [7]电流密度对硫酸钠-乙酸废水的切割分离研究[J]. 段海龙,谢远猷. 应用化工, 2001(06)
  • [8]流量对硫酸钠-乙酸废水的切割分离因素的影响[J]. 段海龙,李辉. 应用化工, 2001(03)
  • [9]硫酸钠-乙酸-水物系电渗析分离过程的研究[D]. 张立雷. 太原理工大学, 2000(01)

标签:;  ;  ;  ;  ;  

电流密度切割分离硫酸钠-醋酸废水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