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与和谐发展

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与和谐发展

一、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与和谐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赖锦,王贵文,庞小娇,韩宗晏,李栋,赵仪迪,王松,江程舟,李红斌,黎雨航[1](2021)在《测井地质学前世、今生与未来——写在《测井地质学·第二版》出版之时》文中研究说明测井地质学以地质学和测井学的方法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测井信息,来解决基础地质和石油地质的地质问题。经过数十年发展,测井地质学在油气勘探开发各个环节得到广泛应用。非常规油气的兴起使得测井地质学正面临多重挑战和全新探索,亟需建立针对非常规油气的测井地质学综合方法理论体系。本文以《测井地质学·第二版》出版为契机,系统归纳了测井地质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流程。然后总结了测井资料与地震、地质信息的匹配性,并分析了不同探测特性测井方法纵向分辨率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评述了测井地质学在井旁构造解析、沉积学特征研究、层序地层划分、地应力方向判别及大小计算、井壁裂缝识别与评价、烃源岩评价以及非常规油气"七性关系"综合评价当中的应用。但由于测井资料的负载能力有限性、测井与地质信息属性不对应性以及测井资料本身的多解性,使得测井地质学在测井—地质转换、非常规油气测井评价及其与人工智能融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加强基础岩石物理研究,挖掘测井曲线中包含的地质信息,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将拓展测井地质学研究的精度和广度,从而使其未来可更好地应用至非常规油气测井评价等实践工作中。

杨林[2](2018)在《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研究》文中认为石油工程项目具有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复杂多样等特点,较高的管理成熟度能够帮助石油企业降低项目成本、控制项目风险、提升项目利润。在当今世界石油行业不景气、国际油价低迷、经营利润下滑的大环境下,石油企业深入研究项目管理成熟度是提高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和实现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以石油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及其评价为研究重点,对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展开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本文以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塔里木、大港、辽河、吉林、冀东、延长等多个油田分析石油工程项目过程管理、要素管理、集成管理三种不同的管理成熟度现状;运用文献阅览法、现场调查法获取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初步影响因素,结合专家问卷调查法综合确定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最终影响因素,并利用ISM模型分析多因素间的层次结构,引入DEMATEL模型对多因素间的强弱程度展开进一步分析。基于项目管理成熟度理论,围绕系统性、适应性、合理性、导向性等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的原则,在借鉴与参考OPM3等现有成熟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石油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建立包括项目生命周期、管理知识体系、项目类型层次、项目环境管理在内的四维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拟将其成熟度等级划分为混乱级、简单级、规范级、精益级、持续改进级五大等级,并且分别对每一个维度进行分析,探讨每个维度对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影响机制。依据系统、全面、科学的评价原则,通过文献分析与资料整理,确定所需的初步评价指标体系,再结合专家问卷调查法对指标进行筛选,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确定最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石油工程项目过程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基于熵权法,建立石油工程项目要素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基于网络分析法和集值统计,建立石油工程项目环境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基于德尔菲法,建立石油工程项目类型层次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基于逼近理想点,建立石油工程项目综合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以雷达图为依托,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最后,以陕甘宁盆地某区域石油钻井项目为例,对建立的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进行应用。研究表明:建立的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对认清石油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现状与进一步提升具有十分显着的作用,本文对X公司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评价结果与其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由此证明评价模型的适用性与可靠性。立足石油企业提高项目管理能力与水平的内在需求,综合考虑石油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现状、直接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标,从组织学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三个方面入手,对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提升路径进行深入探究,提出标杆瞄准、案例借鉴、短板改进等多种切实有效的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提升办法。最后,期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对石油企业项目管理起到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促进我国石油企业整体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提高。

刘宗文[3](2018)在《SL石油公司发展战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司的发展战略凝聚了公司的目标、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为公司长期健康发展指提供了保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石油公司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只有及时优化发展战略,才能更好服务石油公司健康发展。低油价市场环境下,石油公司发展战略应及时进行优化调整。SL石油公司作为我国特大型石油公司,经营和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老国企旧问题集中爆发,另一方面新发展模式尚未建立。论文对SL石油公司发展战略优化进行研究,总结了SL石油公司各个阶段的发展战略情况,分析了SL石油公司的发展战略现状,通过对SL石油公司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研究,整理公司的发展优势和劣势,使用战略分析工具明确SL石油公司的发展战略优化方向,最后综合国家、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公司发展战略优化对策以及战略执行阶段的保障措施。论文以SL石油公司的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其他石油公司的发展战略优化完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模式,综合运用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等方法,为低油价下石油公司发展战略优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对油价波动中石油公司的战略管理具有借鉴和指导价值。

邹才能,赵群,陈建军,李剑,杨智,孙钦平,陆家亮,张刚雄[4](2018)在《中国天然气发展态势及战略预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美非常规天然气产量的增长改变了全球供给格局,使天然气供应总体宽松,贸易中心东移。在分析国内外能源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天然气大市场发展态势分析了中国天然气发展的大形势,多方位、多角度研判了中国天然气的发展状况:(1)天然气需求增长强劲,2050年需求量将达到6 500×1087 000×108 m3;(2)2030年天然气产量可能的高、中、低3种峰值情景分别为1 800×108 m3、2 000×108 m3、2 200×108 m3;(3)陆上管道气极限供给能力在1 600×108 m3左右;(4)LNG将成为填补天然气需求量缺口的主要途径;(5)在国产气、管道气峰值基本明确的前提下,未来LNG、储气库气将在我国整个天然气工业产业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进而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对未来天然气发展战略的初步思考:(1)提速国内油气生产能力、管道输送能力、LNG与储油气库能力等"三个能力"建设;(2)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油气供给和消费特征,建立中国油气"安全消费峰值"预警体系;(3)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国情出发,急速推进煤炭清洁化工业技术和新能源主体工业技术的提前突破;(4)把握国内外能源发展形势,全方位战略布局国家能源安全格局,加快煤炭、油气和新能源"三足鼎立"新时代的到来。

韩静茹[5](2017)在《蒙古族在库尔勒多民族关系中的协调作用探析 ——以巴音社区为例》文中认为少数民族关系研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主题之一,作为少数民族大聚居小分散的新疆,民族多样性的背后,彼此间的关系则是融洽与矛盾并存。特别在南疆维汉民族关系表现出偏见多于理解、误解多于认同的地方,新疆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造就了不同于南疆其他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新形式。本文在分析巴州土尔扈特蒙古族的独特历史地位和民族性格后,从当地蒙古族入手,以该民族同城市中维吾尔族、汉族的日常交往、生活习俗、语言文化、日常交往等方面展开分析,旨在分析蒙古族人在维汉两个民族交往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依据中间人理论分析蒙古族在维汉民族关系的调解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探寻新时期多民族社区中民族关系新的处理和解决方式。

辜穗[6](2016)在《石油文化动态演化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石油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是对石油行业大半个世纪创业、成长、发展历史的承载和本质再现,是石油行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前世界石油行业“六期叠加”的新形势和国内“三期叠加”的油价波动“新常态”环境下,石油行业深入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转型升级和稳健发展的现实选择,要求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并行发展,将石油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也对石油文化发展历史过程性、石油文化内容系统性、存在环境联系性以及未来发展动态性的综合研究提出了挑战。因此,本文以石油文化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及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石油文化动态演化过程中存在的作用机理与关联互动关系为研究重点,对石油文化演化机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为“新常态”时期实现石油文化创新驱动发展和石油文化战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文章以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环境为切入点,解构石油文化演进的特定环境,描述石油工业不同发展时期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的具体环境及文化表征,厘清不同社会环境条件下石油精神文化、石油制度文化、石油物质文化、石油行为文化的演进脉络;再结合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建立ISM模型,综合确定石油文化动态演化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链与优先级,找出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系统中的表层影响因素、浅层影响因素、中层影响因素和深层影响因素。基于演化理论视域,提出石油文化动态演化机制运行的向度前提和路径假设;通过划分石油文化的系统结构层次、讨论石油文化系统耗散结构的存在性;综合运用演化博弈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混沌与分形理论、突变论,构建石油文化动态演化内在机理及其关联互动关系模型,着力探讨石油文化动态演化动力机制、传播机制和渗透机制。以石油文化系统耗散结构形成、序参量识别以及演化动力特性生成为依据,分析石油文化演化动力的形成机理;以石油文化系统内存在的演化动力作用形式、演化动力场结构及其跃迁为依托,分析石油文化演化动力的作用机理;以石油文化演化动力要素间的协同作用过程为基础,分析石油文化演化动力的协同机理;从系统动力学角度解释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的非线性动力作用机制,勾勒石油文化演化动力机制的内在作用关系。立足石油文化传播特性,分析石油文化自组织传播和他组织传播的内在路径,描绘石油文化模因传播的基本路径与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的动态模型,诠释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系统传播的机理。立足混沌视域,分析混沌吸引子在石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路径与跃迁条件,建立石油文化传播的混沌模型与逐级分叉结构,描绘标准尖点突变形式的石油文化动态传播平衡曲面与分歧曲面,探寻石油文化具备混沌系统特征下的传播过程。遵循石油文化基于“创新—迁移—变革”的内在渗透逻辑,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石油文化创新的系统特性、运作路径及反馈回路,探讨石油文化的迁移周期与迁移过程,研究石油文化变革的路径依赖与刚性、变革阻力与变革动因,描绘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的基于突变渗透与累积渗透的整体性渗透轨迹,揭示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的渗透机理。通过文章的分析研究,得出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研究对石油文化战略的启示。

段树国[7](2013)在《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是我国的资源大省区。实施多年的优势资源开发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新疆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资源产业体系,资源产业在新疆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新疆自身跨越式发展和国家重要资源能源基地建设的需要,新疆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强,重化工业态势明显,新疆的发展更加依赖于资源产业。然而,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促使新疆必须转变传统资源产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建设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因此,发展资源产业循环经济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对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对于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正确认识和把握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律,对于指导新疆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国家重要资源能源基地建设,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论文在对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概念和理论深入阐述的前提下,结合新疆资源产业的现状以及新疆未来的发展需要和资源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在对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将新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从而形成了比较明确的研究思路。首先,对新疆发展资源产业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进行定性分析、对新疆资源产业状况和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其次,以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研究的重点,对国内外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梳理,并对2003-2010年新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结果分析。再次,借鉴国内外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并结合对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以及对新疆重点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结果与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以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为例、对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总体设计,并明确提出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保障措施。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部分: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对相关概念、理论的阐述,为文章的立论提供了依据,并明确了文章的研究思路: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性研究非常必要,同时,新疆当前的发展现实和今后的发展需要,决定了把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重点内容更为必要,通过对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石油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可以形成完整的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体系。第二部分: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性研究(1)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实基础的定性分析表明,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面临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具备一定的发展有利条件和发展基础,但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劣势和困难的挑战。(2)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2002-2006和2006-2010时段新疆资源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新疆资源产业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结构状况较好,但产业规模偏小,竞争力呈下降趋势。新疆资源型产业内部各行业竞争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竞争力的行业由资源开采业转向资源加工业。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培植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是提升新疆资源型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表明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重点内容很有意义。(3)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定量结果表明,2003-2010年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上不平稳,且发展水平较低。其中,2003-2006年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大幅度的波动下降趋势,2006年以后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上升,但2008-2010年增势明显趋缓,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各构成分量的指数变动,定量的揭示出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劣势和困难。第三部分: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重点内容:即新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1)以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为例,对国外的三个国家(地区)和国内二家企业的相应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2)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0年新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新疆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水平呈明显的波动上涨趋势;发展初期绩效水平较低,这一时段绩效指数最高值为0.77,说明新疆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水平不高。2003-2007年新疆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水平呈明显的波动上涨趋势,至2007年绩效指数达到最高值0.84,之后绩效指数下降,说明新疆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水平并不稳定,可持续性不强。分指数方面,这二个产业的资源效率指数和环境效率指数提升空间非常有限,进一步的提升需要依靠创新科技和管理水平;经济社会效率指数偏低,限制新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水平的提升。第四部分: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对策及结论。(1)借鉴国内外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文章中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明确指出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和四大成因。(2)具体提出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一是传统资源产业的改造升级,二是新建资源产业的科学规划发展。并分别从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和社会层面构建出适合新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3)具体提出包括组织保障、人才保障、科技保障和制度保障为内容的综合性措施,以实现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最后,对文章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整理、对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王炳诚,张露[8](2013)在《塔里木油田铺就中国大规模利用天然气资源发展道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521984年的30余年间,中国曾五次对塔里木进行油气勘探,史称"五上、五下",由于盆地自然环境恶劣,仅开采出两个中小油气田。20世纪80年代中期,石油工业部提出"六上塔里木",借鉴西方油田公司组织钻探模式,运用最先进的物探、钻井、测试以及开发建设技术,组织油气田勘探开发,获得了重大突破。通过20年的勘探、开发和建设,塔里木油田于2008年达到年产油气当量2000万吨的水平(其中天然气建成能力为200亿立方米/年)。计划在2015年达到3000万吨/年(其中天然气300亿立方米/年)。2004年西气东输工程建成投产,将塔里木生产的清洁能源输送到东部14个省(直辖市)的80个大中城市,造福中国人民。2012年,塔里木油田使南疆五地(州)的12个城市实现了天然气化,13个城市正在天然气化的建设过程中,清洁能源惠及当地各族人民。

王万木[9](2013)在《资源开发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以新疆库车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因为本人自幼生活在库车,见证了家乡的发展过程,所以非常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对这方面非常感兴趣,我希望通过毕业论文,研究这种变化,探究变化的原因、过程,以及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我国民族地区大多是蕴含丰富自然资源的地方,资源开发,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给当地生态环境,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居民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反映了少数民族的落后。所以,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同时,库车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进步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性,研究库车县的发展,就能更深入的了解其他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也为其他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根据研究目的,本论文初步确定以下几个部分的研究内容:1.绪论。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提出了全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中的重难点,最后是资源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概念和理论的概述。2.库车县资源开发的现状。首先介绍了库车县的资源储备情况,其次,描述了库车县资源开发的历程。接着对库车县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数量规模、开发方式、种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等状况。3.资源开发促进了库车县各项事业的发展。从财政收入,工业产值,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就业,促进民族关系等方面描述资源开发对库车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4.资源大规模的开发所带来的现实问题。作为本文的重点,该部分综合分析库车县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这为提出对策研究打下现实基础。现实问题包括,环境恶化,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经济结构存在缺陷,资源收益的分配机制存在缺陷等内容。5.对策建议研究。通过之前的相关分析,结合库车县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如何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并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内容涉及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共同发展等方面。使得资源开发与民族地区发展相互促进,互利共赢,力争为当地更好的长远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文在国内外学者有关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库车县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库车县资源开发的历史、现状及资源储备情况入手,从正反两个方面探析了资源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同时对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如何更好的解决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为更好的开发资源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提供参考的资料与对策建议,以便更好的加快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资源开发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

依丽米古丽·阿不力孜[10](2012)在《沙漠干旱地区的人类文化适应研究 ——以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维吾尔族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一直是生态人类学最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生态人类学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对特定环境适应的产物。本文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主要运用生态人类学、民俗学及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干旱地区的文化生态适应,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从世界范围来看,陆地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目前,许多半干旱地区正逐步成为干旱地区,结果旱情就引起了一系列的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社会问题。导致许多人畜死亡的萨赫勒危机是其典型的例子。因此,如今干旱地区的生态状况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对干旱地区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干旱地区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研究的地点是作为中国最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疆。绿洲是人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存空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和腹地的绿洲成为维吾尔族的主要生存空间。维吾尔族人在适应所处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通过强烈的适应能力,创造了内陆沙漠干旱区所特有的绿洲农耕文化。本文以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为例,将达里雅博依维吾尔族人的社会文化放在20世纪初至今的动态的历史过程中,以生态人类学、民族学、生态民俗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主位和客位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达里雅博依人的干旱地区沙漠绿洲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进行历时性的纵向梳理,并在共时性的背景下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在此过程中,阐述达里雅博依人文化的形成及变迁,并反思文化未来走向。与此同时,试图总结干旱地区沙漠绿洲文化的产生、特点及其生存问题。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分七章,其中正文五章。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选题目的和意义、相关理论与学术史的回顾、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等。第二章作为本论题的铺垫部分,在有关研究成果、历史文献以及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达里雅博依人独特的绿洲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强调了达里雅博依人生存环境条件恶劣,生态区位偏僻,地广人稀,社会环境相对封闭等特殊性。第三章立足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叙述了达里雅博依人的生计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指出畜牧生产方式是达里雅博依人对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所作的一种文化选择。第四章以饮食、服饰、居住、工具等物质文化层面为研究重点,从生态人类学和生态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沙漠生态环境和畜牧生产方式下的达里雅博依人的物质文化所透露出的人与环境互动关系进行了较全面的文化阐释,并指出达里雅博依人所处恶劣的沙漠环境的适应使达里雅博依人的沙漠绿洲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地域性和简单性特点。第五章将达里雅博依人的风俗习惯、地方性知识、自然生态观以及民族性格等作为研究重点,探讨了达里雅博依人精神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指出,简朴的风俗习惯,以合作和互助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传统生态知识体系及“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生态观等是他们对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的文化适应的另一重要层面。第六章以相关文化适应和文化变迁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和个案分析,探讨上世纪80年代后的生态环境变化和社会环境转变的语境下,达里雅博依人所做出的文化调适。同时指出,环境变迁是导致文化变迁的主要动因之一。第七章是结论部分。本章首先透过达里雅博依人面临的生态危机与生态移民实践,对达里雅博依人的绿洲文化与环境关系的未来趋势进行相应的反思,从而提出了促进达里雅博依人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再者,透过本个案研究,对干旱地区沙漠绿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本文最后指出,沙漠绿洲文化是绿洲居民积极适应所处特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结果;沙漠绿洲文化具有地域性、简单性和脆弱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对特干旱区环境的特殊适应过程中形成的;极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使沙漠绿洲文化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和对环境的依赖性,这种文化总是容易受到干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支配。因此,一旦生态环境恶化,沙漠绿洲文化的生存危机都是难以避免的。在干旱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极为脆弱的。这一点在西部大开发和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与和谐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与和谐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测井地质学前世、今生与未来——写在《测井地质学·第二版》出版之时(论文提纲范文)

1 测井地质学起源及发展历程
2 测井地质学内涵和外延
    2.1 测井地质学研究内容
        (1)测井资料处理与综合解释:
        (2)测井层序地层分析:
        (3)测井沉积学研究:
        (4)测井井旁构造解析:
        (5)测井地应力分析:
        (6)裂缝储层的测井评价:
        (7)烃源岩测井识别与评价:
        (8)非常规油气资源测井识别与评价:
    2.2 测井地质学研究方法流程
        (1)区域地质背景分析。
        (2)钻井岩芯和野外露头的观察与实验。
        (3)测井资料的预处理。
        (4)“地质刻度测井”。
        (5)测井资料处理。
        (6)测井资料的综合地质解释。
        (7)测井地质目标评价。
3 不同测井方法探测特性及纵向分辨率
4 测井地质学主要应用及启示
    4.1 测井井旁构造解析
    4.2 测井沉积学研究
    4.3 测井层序地层学分析
    4.4 测井地应力分析
    4.5 裂缝测井识别
    4.6 烃源岩测井评价
    4.7 非常规油气测井“七性关系”评价
5 当测井地质学遇见人工智能
    (1)测井曲线预测。
    (2)岩性与孔洞缝的识别。
    (3)自动地层对比。
    (4)储层参数的自动预测。
    (5)测井知识库建立及沉积微相、岩相等自动判别技术。
    (6)水力压裂等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支持。
6 测井地质学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6.1 测井资料“一孔之见”与负载能力有限性
    6.2 测井资料多解性
    6.3 测井信息与地质信息属性与尺度不对应性
    6.4 问题与对策
    6.5 创新未来
7 结束语

(2)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研究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项目管理成熟度研究现状
        1.2.2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内容结构
        1.4.3. 研究重点与难点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石油工程项目含义及类型层次
        2.1.2 石油工程项目特点
        2.1.3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含义及表征
        2.1.4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2.1.5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
        2.1.6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作用
    2.2 研究基础
        2.2.1 项目管理成熟度理论
        2.2.2 项目评价理论
第3章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系统分析
    3.1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现状及问题
        3.1.1 现状及问题分析的目的与角度
        3.1.2 石油工程项目过程管理成熟度现状
        3.1.3 石油工程项目要素管理成熟度现状
        3.1.4 石油工程项目集成管理成熟度现状
        3.1.5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存在问题
    3.2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影响因素调查
        3.2.1 影响因素获取途径
        3.2.2 影响因素的初选
        3.2.3 调查问卷设计
        3.2.4 调查过程及数据处理
        3.2.5 影响因素的确定
        3.2.6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3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影响因素结构化分析
        3.3.1 结构关系模型
        3.3.2 结构模型解释
    3.4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影响因素的DEMATEL模型分析
        3.4.1 DEMATEL方法实施步骤
        3.4.2 影响因素DEMATEL分析
第4章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4.1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的原则和依据
        4.1.1 指导原则
        4.1.2 形成依据
    4.2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框架
        4.2.1 模型维度
        4.2.2 成熟度等级
        4.2.3 关键过程域
        4.2.4 多维度综合模型
    4.3 石油工程项目过程管理维度分析
        4.3.1 过程周期阶段划分
        4.3.2 周期各阶段管理任务及行为持性
        4.3.3 行为特性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作用
        4.3.4 周期管理对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4.4 石油工程项目要素管理维度分析
        4.4.1 石油工程项目知识管理体系
        4.4.2 基于石油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管理要素识别
        4.4.3 管理要素对项目成熟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4.5 石油工程项目环境管理维度分析
        4.5.1 石油工程项目环境变量
        4.5.2 环境维度对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4.6 石油工程项目类型层次管理维度分析
        4.6.1 石油工程项目类型层次划分
        4.6.2 石油工程项目类型层次与项目管理成熟度关系分析
第5章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
    5.1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的原则与思路
        5.1.1 评价原则
        5.1.2 评价思路
        5.1.3 评价步骤
    5.2 石油工程项目过程管理成熟度评价
        5.2.1 过程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5.2.2 过程管理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3 石油工程项目要素管理成熟度评价
        5.3.1 要素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5.3.2 基于熵权的多要素评价模型
    5.4 石油工程项目环境管理成熟度评价
        5.4.1 环境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5.4.2 环境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网络分析法
        5.4.3 基于集值统计的评价指标量化模型
    5.5 石油工程项目类型层次管理成熟度评价
        5.5.1 石油工程项目类型层次表征
        5.5.2 项目类型层次管理成熟度评价
    5.6 石油工程项目综合管理成熟度评价
        5.6.1 综合管理成熟度评价概述
        5.6.2 基于逼近理想点的综合管理成熟度评价
    5.7 基于雷达图的评价结果分析
        5.7.1 雷达图介绍
        5.7.2 评价结果分析
    5.8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应用
        5.8.1 案例背景
        5.8.2 模型应用
        5.8.3 案例启示
第6章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提升路径
    6.1 提升原因分析
    6.2 组织学习
        6.2.1 基于标杆瞄准的组织学习
        6.2.2 基于项目实践案例的经验分析
        6.2.3 基于短板改进的重点管理
        6.2.4 基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及应用
    6.3 技术创新
        6.3.1 常规油气资源项目的技术创新
        6.3.2 非常规油气资源项目的技术创新
        6.3.3 石油工程项目技术协同创新
    6.4 管理创新
        6.4.1 将项目管理成熟度纳入组织战略
        6.4.2 将项目管理成熟度纳入绩效考核
        6.4.3 将关键过程域的实现纳入组织目标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SL石油公司发展战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战略基本概念和理论
    2.2 战略的属性
    2.3 战略研究分析方法及工具简述
第3章 SL石油公司发展战略现状
    3.1 SL石油公司基本情况
    3.2 SL石油公司各阶段发展战略回顾
    3.3 SL石油公司发展当前战略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SL石油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4.1 外部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1.4 科技环境分析
        4.1.5 竞争因素分析
    4.2 内部能力分析
        4.2.1 SL石油公司资源分析
        4.2.1.1 人力资源分析
        4.2.1.2 物力资源分析
        4.2.1.3 财力资源分析
        4.2.1.4 技术资源分析
        4.2.1.5 信息资源分析
        4.2.2 SL石油公司企业文化分析
    4.3 SL石油公司SWOT矩阵研究
        4.3.1 构建SL石油公司SWOT矩阵
        4.3.2 SL石油公司SWOT定量分析
    4.4 推动SL石油公司发展战略优化的主要动力
        4.4.1 战略优化的外部动力
        4.4.2 战略优化的内部动力
第5章 SL石油公司发展战略优化
    5.1 SL石油公司的愿景
    5.2 SL石油公司的战略目标
    5.3 SL石油公司的战略优化
        5.3.1 核心战略优化
        5.3.2 子战略优化
    5.4 SL石油公司的职能战略设置
第6章 战略优化的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
    6.1 优化后战略执行实施对策
    6.2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2.1 勘探开发向价值引领看齐
        6.2.2 构建现代公司经营管理模式
        6.2.3 优化考核机制促进资源配置
        6.2.4 推进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
        6.2.5 强化科技创新应用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打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中国天然气发展态势及战略预判(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世界能源发展进入天然气时代
    1.1 天然气作为能源的三大特性
    1.2 理论技术进步持续推动天然气大发展
    1.3 全球天然气供应宽松
    1.4 全球天然气贸易中心东移
    1.5 全球形成“四分天下”的能源新格局
    1.6 新能源发展已进入突破期
2 中国天然气发展面临全新的形势
    2.1 天然气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2.2 天然气产量进入持续增长期
    2.3 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进入跨越式增长期
3 中国天然气发展战略预判
    3.1 天然气需求强劲, 2050年需求量将介于6 500×108~7 000×108 m3
    3.2 2030年3种峰值情景下的中国天然气产量将分别达到1 800×108 m3、2 000×108 m3、2 200×108 m3
        3.2.1 低峰值情景下2030年产气量为1 800×108 m3
        3.2.2 中峰值情景下2030年产气量为2 000×108 m3
        3.2.3 高峰值情景下2030年产气量为2 200×108 m3
    3.3 2020年后进口资源将成为天然气供给的主体
        3.3.1 陆上管道气极限供给能力为1 600×108 m3
        3.3.2 LNG成为填补需求缺口的主要途径
    3.4 积极发展天然气水合物和煤化工等, 可缓解天然气进口的压力
4 关于中国天然气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5 讨论

(5)蒙古族在库尔勒多民族关系中的协调作用探析 ——以巴音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民族关系研究
        二、南疆蒙古族研究
        三、新疆城市民族社区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
        二、调查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田野点概述
    第一节 巴州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一、民族内部的民族关系
        二、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
        三、多民族间的民族关系
        四、小结
    第二节 库尔勒市概况
        一、田野点选取
        二、库尔勒市区位环境
        三、库尔勒市区概况
    第三节 巴音社区
        一、社区的前期选取
        二、社区概况
        三、社区人员构成
第三章 平等理念——民族关系的基础
    第一节 思想观念上的和平感悟
        一、游牧文化的精神传承
        二、戍边观念的思想建构
    第二节 东归历史中的思想观念
        一、土尔扈特、和硕特的发展
        二、土尔扈特部东归
        三、东归历史中的和平启示
第四章 语言文字——族际互动的工具
    第一节 蒙古族对当地各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
        一、南疆蒙古语言文字的发展
        二、当地蒙古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
        三、巴州各民族对其他民族语言的使用
    第二节 蒙古族对维族语言文字的使用
        一、多元的居住环境
        二、广泛的职业选择
        三、紧密的民族友谊
    第三节 蒙古族对汉族语言文字的使用
        一、社会环境的主导
        二、学校教育的选择
第五章 理解他者——族际互动的媒介
    第一节 典型的纯蒙古族家庭
    第二节 蒙汉结合的新式家庭
    第三节 走向都市的蒙古人家
    第四节 交往多元的现代家庭
第六章 总结
    第一节 蒙古人——多民族社区民族关系的调节者
    第二节 反思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石油文化动态演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文化演化研究
        1.3.2 企业文化演化研究
        1.3.3 演化机制研究
        1.3.4 石油文化演化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文化、企业文化、石油企业文化与石油文化的定义
        2.1.2 石油文化的具体内涵
        2.1.3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
    2.2 演化理论
        2.2.1 不同学科基础上的演化理论
        2.2.2 不同学派视角下的演化理论
        2.2.3 模因论
    2.3 演化博弈论
        2.3.1 有限理性假设
        2.3.2 两个基本概念
        2.3.3 演化博弈与文化动态演化
    2.4 复杂性科学理论
        2.4.1 复杂性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2.4.2 耗散结构理论
        2.4.3 协同论
        2.4.4 混沌理论与分形理论
        2.4.5 突变论
第3章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环境分析
    3.1 我国石油文化演化的特定环境
        3.1.1 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3.1.2 石油工业的地位
        3.1.3 石油工业的监管体制
    3.2 不同时期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的环境及文化表征
        3.2.1 石油工业初创时期的石油文化
        3.2.2 石油工业崛起时期的石油文化
        3.2.3 石油工业跨越式发展时期的石油文化
        3.2.4 新常态时期的石油文化走向
    3.3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3.3.1 影响因素及关联性调查分析
        3.3.2 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3.3.3 模型解释
第4章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机制模型构建
    4.1 模型构建的基本前提
        4.1.1 路径假设
        4.1.2 演化向度
    4.2 石油文化系统层次与结构
        4.2.1 石油文化的系统层次
        4.2.2 石油文化系统的耗散结构
    4.3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机制模型
第5章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动力机制分析
    5.1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动力的形成机理
        5.1.1 耗散结构的形成
        5.1.2 序参量的识别
        5.1.3 演化动力特性的形成
    5.2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动力的作用机理
        5.2.1 演化动力要素作用形式
        5.2.2 演化动力场结构
        5.2.3 演化动力场作用与跃迁
    5.3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动力的协同机理
        5.3.1 协同过程
        5.3.2 协同效应
    5.4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动力机制模型
第6章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传播机制分析
    6.1 石油文化传播的内涵
        6.1.1 石油文化传播的概念
        6.1.2 石油文化传播的特征
    6.2 石油文化动态传播机理
        6.2.1 石油文化自组织传播
        6.2.2 石油文化他组织传播
        6.2.3 石油文化模因传播路径
    6.3 石油文化混沌传播过程
        6.3.1 混沌吸引子的作用过程
        6.3.2 石油文化演化传播的分叉
        6.3.3 石油文化演化传播的尖点突变
    6.4 从混沌到有序——石油文化传播引导
第7章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渗透机制分析
    7.1 石油文化渗透的内在逻辑
    7.2 石油文化创新
        7.2.1 石油文化创新的系统特性
        7.2.2 石油文化创新运作路径
        7.2.3 石油文化创新的反馈回路
    7.3 石油文化迁移
        7.3.1 石油文化迁移周期
        7.3.2 石油文化迁移过程
        7.3.3 石油文化迁移案例
    7.4 石油文化变革
        7.4.1 石油文化的路径依赖与刚性
        7.4.2 石油文化变革的阻力
        7.4.3 石油文化变革的动因与对策
        7.4.4 石油文化变革案例
    7.5 石油文化动态演化的渗透轨迹
第8章 对油价波动新常态下石油文化建设的启示
    8.1 搭建石油文化动态演化发展运行平台
    8.2 遵循石油文化动态演化内在机理
    8.3 注重石油文化系统关联性演化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创新点
    9.3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新疆研究动态
        1.2.4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源产业
        2.1.2 清洁生产
        2.1.3 循环经济
        2.1.4 资源产业循环经济
    2.2 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重点的界定
        2.3.1 界定的必要性
        2.3.2 界定的主要依据
第三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3.1 新疆发展资源产业循环经济的基础
        3.1.1 区位和交通条件
        3.1.2 经济基础
        3.1.3 资源环境基础
        3.1.4 人才基础
        3.1.5 制度基础
        3.1.6 社会基础
    3.2 新疆资源产业发展状况
        3.2.1 新疆资源产业的总体状况
        3.2.2 新疆资源产业竞争力分析
        3.2.3 新疆石油产业状况
        3.2.4 新疆煤炭产业状况
    3.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3.1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
        3.3.2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3.3.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3.3.4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第四章 国内外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及对新疆的借鉴
    4.1 国外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4.1.1 美国休斯敦模式
        4.1.2 德国鲁尔模式
        4.1.3 加拿大模式
    4.2 国内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4.2.1 镇海炼化循环经济发展
        4.2.2 同煤集团循环经济发展
    4.3 国内外成功经验对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借鉴
第五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
    5.1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构建的目的
        5.1.2 构建的原则
        5.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5.2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方法
        5.2.1 熵值法的选取依据
        5.2.2 数据处理和指标权重的计算
    5.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3.1 新疆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总体状况
        5.3.2 新疆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准则层指数分析
        5.3.3 新疆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总体状况
        5.3.4 新疆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准则层指数分析
第六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6.1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6.1.1 资源产业结构不合理
        6.1.2 人才和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
        6.1.3 发展初期较大的资金需求和成本压力
        6.1.4 复杂利益关系的困扰
    6.2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6.2.1 新疆经济发展现状的制约
        6.2.2 社会基础不稳定、贫困问题突出
        6.2.3 观念较落后、认识有误区
        6.2.4 制度不匹配、创新不足
第七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设计
    7.1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7.1.1 建设高水平的国家资源能源基地
        7.1.2 实现新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7.1.3 实现新疆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2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7.2.1 传统资源产业的改造升级
        7.2.2 新建资源产业的科学规划发展
    7.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具体模式
        7.3.1 新疆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模式
        7.3.2 新疆石油产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模式
第八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8.1 组织保障
        8.1.1 完善组织体系、强化组织领导
        8.1.2 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8.1.3 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8.2 人才保障
        8.2.1 完善人才开发体系
        8.2.2 重视人才的成长和使用
    8.3 科技保障
        8.3.1 建立完善的科技研发体系
        8.3.2 建立健全科技应用体系
    8.4 制度保障
        8.4.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8.4.2 完善经济政策体系
        8.4.3 完善发展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资源开发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以新疆库车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及总体评价
    (三)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 库车县--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库车县的历史沿革
    (二)库车县的自然地理状况
    (三)库车县的人口
    (四)库车县的自然资源
二、 库车县---中国重要的石油基地之一
三、 库车县---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一个石化新城
    (一)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二)工业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
    (三)基础设施条件显着改善
    (四)吸纳了大量社会富余劳动力就业
    (五)促进了民族间交往
    (六)旅游业发展迅速
    (七)库车县经济结构的转变
四、 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现实问题
    (一)生态环境恶化
    (二)经济结构存在缺陷
    (三)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四)资源收益的分配机制存在缺陷
五、 科学开发,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推广“循环经济”观念
        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3、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优化经济结构
    (三)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让农民成为真正受益者之一
        1、 继续实施以工带农,推进产业化进程
        2、 发展农户产业化
        3、 加强油地共建互助
        4、 不断加强扶贫,财政补贴力度
(四)落实对口援疆政策 2011 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口支援新疆的决策部署,宁波市开展了对口支援新疆库车县的工作,这是为库车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抓住这个机遇,努力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各族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落实项目
    (五)坚持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1、 政策法规的完善,有利于促进三方共同发展
        2、 资源地建设与石油矿产企业共同发展
        3、 石油矿产企业真诚参与到当地经济建设中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10)沙漠干旱地区的人类文化适应研究 ——以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维吾尔族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
        一、国外生态人类学及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生态人类学及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
        三、与本文相关的其他理论观点
        四、达里雅博依人及其文化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特殊环境中的达里雅博依人
    第一节 沙漠绿洲的生态环境
        一、地理、地质条件
        二、气候、水文
        三、自然资源
        四、自然灾害
        五、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
    第二节 达里雅博依人及其历史
        一、达里雅博依人的来源
        二、种族、语言
        三、人口状况
    第三节 达里雅博依人的社会环境
        一、历史沿革
        二、达里雅博依人周边的人群
        三、社会环境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漠环境与生计策略
    第一节 独特的沙漠畜牧业
        一、沙漠植物、牲畜与人
        二、畜牧业生产的周期性
        三、家畜管理
    第二节 辅助生计:狩猎采集、贸易交换
        一、狩猎采集
        二、物物交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质生活的文化解读
    第一节 饮食与生计、环境
        一、水井:沙漠中的饮水
        二、自然简朴的饮食习俗
        三、沙漠气候与食物存储
        四、食物与营养的适应
    第二节 服饰文化及其生态特征
    第三节 居住文化与环境
        一、住所选址:沿河而居
        二、居住模式与畜牧生计
        三、民居的生态设计
    第四节 达里雅博依人的工具文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神生活的文化透视
    第一节 达里雅博依人的社会习俗
        一、婚姻家庭
        二、社会交往:合作与互助
        三、沙漠中的丧葬
    第二节 达里雅博依人的地方性知识
        一、胡杨文化
        二、有关沙漠环境的知识
        三、疾病与民间医学知识
    第三节 达里雅博依人的生态观
    第四节 达里雅博依人的心理性格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变迁:环境演变与文化调适
    第一节 达里雅博依人生存环境的变化
        一、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社会环境的变迁:达里雅博依乡的建立
    第二节 生计方式的调适
        一、传统生计方式的变化
        二、新的辅助生计方式的出现
    第二节 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从骆驼到摩托
        二、饮食文化的变迁
        三、居住习俗的变迁
    第四节 精神文化的变迁
        一、婚姻习俗的变迁
        二、对其他社会群体的适应
        三、价值观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文化、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达里雅博依人还能适应塔克拉玛干沙漠多久
        一、绿洲沙漠化:达里雅博依人面临的环境危机
        二、生态移民:克里雅河下游文明会再次被黄沙埋没吗
        三、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化与环境关系的人类学思考
        一、沙漠绿洲文化:干旱地区中的特殊生态适应
        二、沙漠绿洲文化的生态特征
        三、沙漠绿洲文化的生存与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与和谐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测井地质学前世、今生与未来——写在《测井地质学·第二版》出版之时[J]. 赖锦,王贵文,庞小娇,韩宗晏,李栋,赵仪迪,王松,江程舟,李红斌,黎雨航. 地质论评, 2021(06)
  • [2]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研究[D]. 杨林.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3]SL石油公司发展战略优化研究[D]. 刘宗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4]中国天然气发展态势及战略预判[J]. 邹才能,赵群,陈建军,李剑,杨智,孙钦平,陆家亮,张刚雄. 天然气工业, 2018(04)
  • [5]蒙古族在库尔勒多民族关系中的协调作用探析 ——以巴音社区为例[D]. 韩静茹. 兰州大学, 2017(04)
  • [6]石油文化动态演化机制研究[D]. 辜穗.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5)
  • [7]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 段树国.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8]塔里木油田铺就中国大规模利用天然气资源发展道路[A]. 王炳诚,张露. 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研究报告(2013), 2013
  • [9]资源开发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以新疆库车县为例[D]. 王万木. 新疆大学, 2013(10)
  • [10]沙漠干旱地区的人类文化适应研究 ——以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维吾尔族人为例[D]. 依丽米古丽·阿不力孜.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与和谐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