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科学家 - 给“顽皮”孩子的几句话

扮演科学家 - 给“顽皮”孩子的几句话

一、玩出来的科学家——替“淘气”的孩子们说几句话(论文文献综述)

卢红博[1](2019)在《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孩子的天性有哪些?”答案的寻求可问广大家长,也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相信结果不外乎有两个答案,那就是提问与游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由于惊奇开始哲学思维。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哲学。但哲学一度被静态的理解,单纯地作为一门学科哲学而存在。在哲学的源头,生活的问题先于哲学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先于哲学的思考。(1)海德格尔号召:让哲学主题回归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吧,让哲学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吧!幼儿期的发展关乎人一生的成长,哲学的亲民化回归理应在幼儿教育中大放溢彩,滋养幼儿茁壮成长。民间传统游戏在中华民族童蒙历史长河中,是儿童用以理解自然、社会、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5—6岁幼儿是入学前一年阶段,是当前幼儿教育中最容易发生小学化倾向的阶段。5—6岁幼儿自身已具备哲学活动的天性基础,是人一生中最有必要开启哲学启蒙教育的时期,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另一幼儿天性特质,使民间传统游戏、哲学、5-6岁幼儿,这三个当代倍受瞩目与关切、影响幼儿一生发展的元素自然天成、顺理成章地交融在一起。本文基于谷鲁斯的内摹仿理论,运用文献法、参与观察法、访谈式问卷法、访谈法、教育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从六大部分切入,全面开展了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通过对幼儿哲学教学、游戏理论、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三个维度,尤其是3-6岁幼儿哲学教学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与阐述,捕捉到基于民间传统游戏进行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开展的突破口。并从语言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理论分析入手,运用大量的理论与事实依据论证认为,5—6岁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具有充分的可行性;运用游戏哲学得出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哲学教学中的特有价值;并在前两点论据的基础上,根据费舍尔哲学教学经验,制定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借鉴李普曼哲学教学范式的同时,结合文献研究中总结的相关经验以及本土文化建构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以期明确践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幼儿哲学教学是新时代幼儿成长、学前教育发展、哲学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依据当前幼儿哲学教学呈现出的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以故事性文本为主流教学素材、以探究共同体和对话为基本教学范式等的实然状况,借鉴的同时进行了两届大班21名幼儿23次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尝试。尝试与分析发现,幼儿哲学教学存在研究条件两极分化、教学范式相对教条、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等问题。从分析幼儿哲学思维特征和思维线索的现象入手,查摆影响幼儿哲学良性发展的规律性元素,主要来源于幼儿哲学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对社会环境认知与利用失衡、学习目标喧宾夺主等因素。如何开展有效的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本文提出应从教学决策、教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五大方面着手,教学决策包括方针导向、目标内容等的决策策略;还有教学理念、对话环境等的设计策略;关注模仿、改善提问等的互动策略;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评价策略;以及教学态度与宏观教育的反思策略等。哲学是人类成长进程中所需所有文化的基石,是一切学科之母。民间传统游戏是中华儿女最本真、最擅驾驭的生活学习方式。幼儿是人一生中习惯养成,人格建立的重要阶段,5-6岁幼儿是幼儿教育中最关键的转折期。如果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能够真正成为呵护幼儿天性,促进幼儿心智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成为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有力改革手段,那应该是游戏的幸福、教育的幸福,也是哲学的幸福,更是幼儿的幸福。

李宏鸿[2](2013)在《多声部的和谐:解构主义翻译观研究 ——以本雅明和德里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解构主义翻译观是源于解构主义哲学思想的翻译理论,自问世以来就充满了争议。本着正本清源的精神,本论文以解构主义翻译观最重要的两个代表人物本雅明和德里达为研究对象,从它的哲学渊源开始,对它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探讨了该理论从本雅明到德里达的发展轨迹,指出它对文学翻译深刻的启示意义,最终阐明了解构主义翻译观借助哲学、语言、文学、翻译等多种渠道传递出的一种多声部的和谐精神,展示了蕴含在它精神深处的和谐主题。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导言。概述了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和谐主题以及解构主义翻译观对于翻译研究的深远意义,同时也对德里达和本雅明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上的亲缘性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解构主义翻译观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除了表现在它对翻译的根本问题所提出的一整套系统看法之上,更着重表现在它对文学翻译的启示意义之上。因为,解构主义翻译观关于意义永远无法确定、文本无定解、翻译不是为了传递内容,而是为了释放真理等思想与文学作品的语言的无限创造性、文本的高度虚构性以及随后衍生的文本解读的开放性等突出特征共同构成的文学作品的文学性的精神高度契合。源于解构哲学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虽然带有破坏性的表象,然而它实际上传递的是一种语言和谐的精神以及超越语言的人文意义上的和谐主题,这一点在它从本雅明到德里达的翻译思想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虽然本雅明并未给自己的翻译思想贴上解构主义的标签,然而他的翻译思想以其与德里达翻译观在解构思想上的高度亲缘性而成为事实上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源头。第二章阐述了解构主义翻译观从哲学思想到翻译思想的发展轨迹,追溯了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哲学渊源,对解构哲学进行了理论综述,并对解构主义及其翻译观进行了文献综述。本章指出,解构主义的形成是建立在对传统哲学的解构的基础之上,海德格尔的此在思想和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对于德里达反传统的解构思想的形成是影响最大的一对组合。然而究其本质,这两种思想都是形而上学的另一种形式的复活,甚至连解构思想本身也依然没有逃脱柏拉图的日全食式的影响。不过,解构主义借助延异、痕迹、涂抹、播撒等概念割断了能指与所指间的对应关系,让意义流动起来,凸显语言的相关性,展示了语言在动态关联中表现出的生命力及其所营造的和谐景象。这又使得解构主义明显地有别于传统哲学,也成为它为哲学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解构主义哲学中的延异、痕迹、涂抹、播撒等主要概念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表现为对翻译中的根本问题所提出的一整套看法,如,它否定了原作的绝对权威地位,认为译作和原作同为意义的能指链上的一分子,翻译并非意义的输送、而是一种有规律的转化,翻译的目的是要实现语言王国的和谐,等等。本章同时指出,解构主义及其翻译观在西方和中国都长期遭遇了对它的普遍误读,究其原因有四:1.解构主义论着自身文字的晦涩难懂;2.受新批评传统长期熏陶的学者对文字游戏的过分迷恋所导致的解构思想中最为精髓的人文思想的旁落;3.解构主义长期以来只被当作一种方法论来看待而导致的其哲学内涵的流失;4.解构思想中“禅宗”的东方元素与德里达的西方式讲解的中西结合给读者带来的阅读困难。为了准确把握解构主义翻译观的精神内涵,目前译界应加大对它的文本细读的力度,并要将其置于它的哲学背景之下去理解和探讨。第三章在对本雅明阐述其语言观和翻译观的主要着作“译者的任务”和“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进行细读的基础上,从翻译的本质和目的、(不)可译性、原作/译作关系、纯语言、译者的任务、以及翻译的标准及方法这六个方面阐明了本雅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主要内容,说明虽然本雅明的翻译观中已露出和谐精神的端倪,但由于神学对他的过度影响使得这种和谐始终戴着镣铐跳舞,变得和而不谐。第四章对德里达的“巴别塔”一文进行了详细的文本分析,阐述了德里达和本雅明之间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上的内在亲缘性。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该文的后半部分完全就是德里达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所做的解读,这种结构本身就昭示着二者之间的内在亲缘性,充分体现了德里达对本雅明的继承和发展,就像格拉海姆所指出的那样:“在精心构思的术语和主题中,不仅缺失的东西得以补充,含蓄的东西也被清晰地表达出来,不重要的变成重要的了,边缘的变成核心的了。这样的补充可被正确地看作赞扬。”(78)在德里达对本雅明所做的补充和完善的阐述当中,尤以他对“纯语言”这一核心概念的发展最为突出。本雅明在这个概念中倾注了深厚的神学思想,将其看成能够表达神启的上帝的语言。德里达在保留其源初的宗教性的基础上,借助巴别塔的隐喻从“谈论语言的起源和分散”(ibid)开始,将纯语言进而阐释为表达了人间真意的“真理”,让它从神界走进人间,将神性进一步融入人性,赋予纯语言更多的人文情怀。德里达指出,翻译的任务是让且仅让我们与真理的语言变得相关,我们永远看不到那个遥远的终点,只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去体验(感觉)它。所以德里达说,翻译即体验,体验即翻译。我们通过体验那段遥远的距离从而体验到真理语言的存在。真理本身对于人类而言也是如此。我们永远无法穷尽它,但我们会在追寻它的过程中感觉到它的力量。德里达的思想有效地削弱了本雅明翻译观中过重的神学影响,将其转化为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故而,德里达的翻译观不仅让语言和谐的精神得以全面呈现,而且还表达了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的人文精神。第五章对德里达体现在“相关的翻译”中的翻译观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对其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梳理,指出“相关的翻译”指的是能够升华、净化、调节、内化、救赎语言的翻译,澄清了译界对它的严重误读,突出表现在将德里达自己所说的:“因此,适当的翻译简单说就是‘好的’翻译,与人们的期待相符合的翻译,简言之,履行了使命、偿付了债务、完成了任务或职责的一种表达(version),同时又在接收语言中抄写了对原文最适当的(relevant)等同物,最正确的、合适的、相关的、充分的、诗意的、明确的、单声的、惯用的语言”(150)误解为是德里达对于翻译的本质的看法。德里达的“相关的翻译”的翻译观进一步体现了他对本雅明的继承,同时更为充分地体现了他对本雅明的发展和超越。如,在继承了本雅明对语言差异性的尊重的基础之上指出语言的相关性;在继承了本雅明关于翻译的任务是释放真理、救赎语言的基础之上提出翻译对于语言还有升华、净化、调节、内化的功能;在继承了本雅明通过陶罐的碎片、后世之生命、果皮/果肉之于皇袍/身体、切线与圆等一系列隐喻所阐述的关于原作/译作关系的思想的基础之上,利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作为人类思想经典所特有的寓言性的隐喻功能,通过对可译性的阐述,将原作和译作由于翻译而建立的语言层面上的关系升华到超越了语言的人文意义上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德里达在继承本雅明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相关的”翻译的翻译观,笔者认为这是对本雅明的重大超越,也是说明解构主义翻译观日臻成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标志。它将和谐的精神在语言以及所有事物的相关性中演绎得入木三分,使其达到“风触及风琴一样”那般深邃,充分彰显了解构精神的精髓。第六章以对文学作品的文学性的阐释为前提,回归文本,探讨解构主义翻译观在其宏大的哲学背景下对于文学翻译的微观应用。通过将解构主义翻译观与文学作品的文学性相融合后笔者发现,前者对后者至少有着以下几点启示意义:第一,文学翻译应忠实于意指;第二,文学翻译应体现语言的亲缘性;第三,解构式解读是文学翻译的前提条件;第四,文学翻译应采用拱廊直译。拱廊直译指的就是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所倡议的那种能够让原作的光芒照进译作的直译,笔者认为它是一种既译词、又译味的直译,在根本上有别于传统译论中寻求字当句对的直译。本章的论述表明,文学翻译应当寻找语言间意指方式的和谐,而后在语言和谐的颤音中释放出那个失落的纯语言(真理)。第七章是结论,主要是对以上章节的讨论进行总结和概括,同时指出本论文的主要特色和贡献。笔者认为,解构主义翻译观从其哲学渊源到它的主要思想直至它对文学翻译的启示都蕴含着深刻的和谐主题。具体地说,这种和谐包含两层含义:其一,解构主义翻译观在哲学、语言、文学与翻译中穿行时利用这些领域间内在的相关性让它们相互阐释,互为补充,展现出秘响旁通的和谐景象;其二,解构主义翻译观本身表达了实现语言王国的和谐的愿望,解构主义哲学本身更表达了实现全世界和谐的宏大愿望。故而,解构主义翻译观所体现的和谐精神是一种多声部的和谐交响曲,它用翻译象征着一个万事万物在互补中共生的理想世界。

严歌苓[3](2012)在《陆犯焉识》文中研究表明引子据说那片大草地上的马群曾经是自由的。黄羊也是自由的。狼们妄想了千万年,都没有剥夺它们的自由。无垠的绿色起伏连绵,形成了绿色大漠,千古一贯地荒着,荒得丰美仙灵,蓄意以它的寒冷多霜疾风呵护经它苛刻挑剔过的花草树木,群马群羊群狼,以及一

赵德发[4](2011)在《乾道坤道(上部)》文中指出第一章"庙不像庙。"石高静将师兄应高虚从机场接到迈阿密西郊,指着大片住宅中的一座独栋屋,说那就是崇玄道院,师兄突然说了这么一句。石高静明白,师兄的意思是,崇玄道院分明是一座民宅,如何能成为中国全真道南宗祖庭的下院。他一边停车一边笑:"哈哈,师兄认为应该在这

唐明华[5](2009)在《大势》文中研究指明历史,向来蕴藏着神秘的东西。也正因此,历史上的某个特殊时刻便显得颇有深意。1978年,英国着名经济学家F·A·哈耶克提出,在法国巴黎举办一个世纪论坛,辩论的题目——"社会主义是错误的吗?"这位被西方多国政要推崇备至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断言,赞成市场秩序的人将会证明,不管是以科学、事实还是逻辑为根据,社会主义都将寿终正寝。这是一个关于人类进步的尖锐挑战。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命运的严酷拷问。就在社会主义阵营一片沉寂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方式发出了响亮的声音。1978年12月23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会议用"改革开放"这一主题词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要用革故鼎新的思维打造自已的诺亚方舟。这意味着中国人民将面对一次全新的尝试与努力。于是,万马齐喑的神州大地出现了万千气象。风起了,起于青萍之末。正当众人不解风情之际,那条历史的纤绳已经悄悄横上纤夫的肩头,循着晃动的绳索,一个久违的身影映入时代的视野。就这样,尽管历史的河面上烟雾弥漫,但改革的诺亚方舟义无反顾地起航了。

易明[6](2004)在《玩出来的科学家——替“淘气”的孩子们说几句话》文中研究说明 很少有人把玩和科学真正地联系在一起。许多孩子的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的心思怎么都用在了玩上?”其实,对每一个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来讲,玩,又有什么过错呢?

邱尚仁[7](2003)在《方言特殊语汇与民族传统文化 ——南城方言特殊语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进行细致方言调查的基础上,依托导师及学界语言理论研究和语言运用研究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方言学、文化学和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观点、方法,通过对南城方言特殊语汇“自然”、“社会”两大类别,“生物”、“社会”两大特征和“普遍”、“独有”、“潜在”、“公认”、“隐含”五大性质以及地域特征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对比研究分析,揭示了方言特殊语汇的独特文化价值,衬托出民族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并探讨相关的语言学、文化学和社会人类学等问题。文章以丰富的语料和社会调研资料阐明了方言特殊语汇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关系:方言特殊语汇构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载体、方言特殊语汇体现民族传统文化整体面貌、方言特殊语汇反映民族传统文化理论源泉。文章指出:方言特殊语汇由鲜明的区域特征而反映强烈的地缘个性,由强烈的地缘个性而烘托浓厚的民族一般。方言特殊语汇以最基本的语言形式、最直观的取譬表现、最明了的交际思维,折射出最深刻的社会底蕴、最广泛的文化内涵、最普遍的处世哲理、最有力的世像鞭挞和最真实的人生取向。方言特殊语汇凝聚了人们的生活经验、生产经验和交际经验,是人们全部社会经验的总结、整体内心世界的展示和完全真实思维的体现。方言特殊语汇反映了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迫切愿望,对精神、物质文明的执着追求,对统治者和统治阶层的基本要求,成为人们全部社会活动的物质宝库。文章以方言研究成果论证民族传统文化,力图刷新学术界对方言特殊语汇的认识,并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从而为现实社会生活需要服务。 全文共四十五万字。其中正文约二十六万字,附录约一十九万字。附录为《南城方言特殊语汇例释》,所选条目按“自然”、“社会”两大类,“天文地理”、“农事活动”、“生物环境”三小类和“处世哲理”、“行为评判”、“祈使请托”、“身心感受”、“事像百态”、“传统习俗”六小类排列。为避免篇幅过大,论文提交为正文部分。

吴苾雯[8](2002)在《不上大学》文中认为在上大学和不上大学之间,你选择谁?这似乎是一个愚蠢的问题,因为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上大学已成为他们惟一的奋斗目标,考上大学就是胜利者,否则就是失败者。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他们变成了学习的奴隶,变成了考试的机器,他们不得不在残酷的厮杀中踏出一条血路。

二、玩出来的科学家——替“淘气”的孩子们说几句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玩出来的科学家——替“淘气”的孩子们说几句话(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幼儿哲学教学
        (二)民间传统游戏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谷鲁斯内摹仿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谷鲁斯内摹仿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五)教育评价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幼儿哲学教学文献研究
        (二)国外有关游戏理论的文献研究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内幼儿哲学教学的文献研究
        (二)有关幼儿游戏的文献研究
        (三)有关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的文献研究
第二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理论建构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哲学进步呼唤幼儿哲学家的出场
        (二)幼儿哲学思维语言的发展水平分析
        (三)幼儿哲学何以存在的现象解读
        (四)幼儿哲学得以存在的学理解读
        (五)幼儿思维“神经窗户”打开的脑科学分析
    二、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教学价值分析
        (一)幼儿作为游戏的存在
        (二)游戏体验的思维触发机制
        (三)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优势
        (四)游戏作为哲学探究的价值
        (五)几个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意涵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一)思考能力目标
        (二)感知能力目标
        (三)社会交往能力目标
        (四)情感态度健康发展目标
        (五)对话能力目标
        (六)人格塑造目标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
        (一)文化建构场
        (二)思维游戏圈
        (三)复式驱动对话教学法
第三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应然、实然与尝试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应然诉求
        (一)新时代幼儿的成长需求
        (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哲学教学变革的需求
    二、幼儿哲学教学的实然状态
        (一)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同步发展
        (二)幼儿哲学教学内容以故事性文本为主
        (三)基本形成稳定的教学范式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尝试
        (一)基于“老鹰捉小鸡”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二)基于“网鱼”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三)基于“欻嘎拉哈”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四)基于“绕口令”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第四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条件两极分化
        (一)学术研究一线教学条件不足
        (二)教学实践一线学术研究粗浅
    二、教学范式相对教条
        (一)忽视非有声语言对话
        (二)规则不当易引发消极等待
    三、哲学经验准备匮乏
        (一)模仿原型脱离现实
        (二)哲学天性保护意识淡薄
        (三)教师面前表现拘束
    四、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
        (一)问答单向性、一次性与自问自答
        (二)高控阻止幼儿“七嘴八舌”
        (三)“内摹仿”过程缺失
        (四)“假问题”时有发生
        (五)角色期待革新思考不够
    五、过于强调没有问题答案
        (一)忽视幼儿习惯养成关键期
        (二)忽视探究内容领域特点
第五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尚未形成幼儿哲学联动机制
        (一)学术机构与教育机构缺乏合作
        (二)学术人员与一线教师默契欠佳
    二、对社会环境认知和利用失衡
        (一)幼儿生活经验媒体化
        (二)自由与安全责任矛盾
    三、知识传授与习得目标观念深重
        (一)习惯喧宾夺主的知识性学习
        (二)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思考过程
    四、存在原生家庭教育不当影响
        (一)“补偿”教育问题突显
        (二)家庭问题导致童心封闭
    五、新教育思想理解偏差
        (一)忽视内摹仿价值与实现过程
        (二)鼓励教育有失分寸
第六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策略
    一、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决策策略
        (一)学前教育行政机构确立方针导向
        (二)学术研究与一线教学联接合作
        (三)学前教育设定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四)幼儿哲学教学内容的决策
    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创设安全对话环境,量身定设组织教学
        (二)提供积极模仿范型,设定过程与结果目标
        (三)了解幼儿生活经验,从幼儿模仿天性出发
        (四)传统游戏常态化,在反复模仿中加深体悟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互动策略
        (一)摒弃成人视角目标,成就幼儿学习改变
        (二)积极改善提问,利用两个时间
        (三)避免旧习干扰视听,培养幼儿视听技巧
        (四)正确处理跟随性表达,将幼儿模仿价值最大化
        (五)把握规训与自由中控线,培养幼儿自我教育
        (六)幼儿模仿的另一种表达,无声语也要哲学解读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成效评价策略
        (一)幼儿哲学教学过程评价
        (二)幼儿哲学教学结果评价
        (三)教学成效评估总结
    五、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反思策略
        (一)基于教师教学态度的反思
        (二)基于教师教学组织的反思
        (三)基于教学反思的教育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式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评估项目
    附录4 研究开展过程性材料(选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多声部的和谐:解构主义翻译观研究 ——以本雅明和德里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1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和谐主题
    1.2 解构主义翻译观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
    1.3 德里达与本雅明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上的亲缘性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1.6 写作思路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从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到解构主义翻译观
    2.1 解构主义的主要思想评介
        2.1.1 概述
        2.1.2 对西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解构
        2.1.3 意义的嬉戏——延异
        2.1.4 延异的延异
    2.2 解构主义的缘起
        2.2.1 海德格尔的踪迹
        2.2.2 结构主义的灰烬
    2.3 解构主义及其翻译观的发展概述
        2.3.1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主要思想
        2.3.2 解构主义及其翻译观的文献综述
    2.4 小结
第三章 残缺的和谐:本雅明的翻译观
    3.1 本雅明的语言观
        3.1.1 神学渊源
        3.1.2 语言是什么?
        3.1.3 语言的等级
        3.1.4 语言的救赎
    3.2 本雅明的翻译观
        3.2.1 翻译是什么?
        3.2.2 (不)可译性
        3.2.3 原作/译作关系
        3.2.4 纯语言
        3.2.5 译者的任务
        3.2.6 翻译的标准及方法
    3.3 对本雅明语言观和翻译观的反思
        3.3.1 神学对本雅明翻译观的影响
        3.3.2 本雅明翻译观的和谐精神
    3.4 小结
第四章 完满的和谐:巴别塔
    4.1 “巴别塔”的解构
        4.1.1 命名与语言的多义性
        4.1.2 翻译的必要性和不可能性
        4.1.3 理性的解构
    4.2 “巴别塔”中的本雅明
        4.2.1 围绕“任务”的讨论
        4.2.2 本雅明给德里达的四点启示
    4.3 巴别塔连接着德里达与本雅明
        4.3.1 语言观
        4.3.2 翻译观
    4.4 小结
第五章 深邃的和谐:相关的翻译
    5.1 文学作品的相关性
        5.1.1 词的相关性——文字游戏
        5.1.2 文本的相关性
    5.2 翻译的相关性
        5.2.1 对文本的解构式阅读
        5.2.2 翻译即转化
    5.3 可译性再登场
        5.3.1 从“那么,犹太人得慈悲点了”说起
        5.3.2 (不)可译性引发的悖论
        5.3.3 (不)可译性的呼唤——越界
    5.4 什么是“相关的”翻译
        5.4.1 慈悲再现
        5.4.2 相关的翻译所相关的
    5.5 小结
第六章 寻找和谐: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学翻译
    6.1 文学性的若干特点
        6.1.1 文学语言的文学性
        6.1.2 文学的虚构性
        6.1.3 文学作品呼唤文学性的翻译
    6.2 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6.2.1 文学翻译应忠实于意指
        6.2.2 文学翻译应体现语言的亲缘性
        6.2.3 解构式解读是文学翻译的前提条件
    6.3 文学翻译应“直译”
        6.3.1 既译词也译味的直译——拱廊直译
        6.3.2 直译的实现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方言特殊语汇与民族传统文化 ——南城方言特殊语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江西概况与江西方言
    第一节 江西概况
    第二节 江西方言及其分区
第二章 南城概况与南城方言及其特殊语汇
    第一节 南城概况
    第二节 南城方言概述
    第三节 南城方言特殊语汇
        一、 方言特殊语汇的界定
        二、 方言特殊语汇用例的选择和分类
        (一) 自然类
        (二) 社会类
        三、 南城方言特殊语汇的性质
        (一) 普遍性
        (二) 独有性
        (三) 潜在性
        (四) 公认性
        (五) 隐含性
        四、 方言特殊语汇的文化价值
        (一) 人类文化的基础内容--社会意识
        (二) 社会意识的根本反映--人类语言
        (三) 方言特殊语汇体现言语作品的本质特征
        (四) 方言特殊语汇映射社会文化的深层感悟
第三章 南城方言特殊语汇的生物特征
    第一节 自然特征
        一、 自然类
        (一) 天文地理
        (二) 农事活动
        (三) 生物环境
        二、 社会类
        (四) 处世哲理
        (五) 行为评判
        (六) 祈使请托
        (七) 身心感受
        (八) 事像百态
        (九) 传统习俗
    第二节 生理特征
        一、 自然类
        (一) 生物环境
        二、 社会类
        (二) 处世哲理
        (三) 行为评判
        (四) 祈使请托
        (五) 身心感受
        (六) 事像百态
        (七) 传统习俗
    第三节 物象特征
        一、 自然类
        (一) 生物环境
        二、 社会类
        (二) 处世哲理
        (三) 行为评判
        (四) 祈使请托
        (五) 身心感受
        (六) 事像百态
        (七) 传统习俗
    第四节 意识特征
        一、 社会类
        (一) 处世哲理
        (二) 行为评判
        (三) 祈使请托
        (四) 身心感受
        (五) 事像百态
第四章 南城方言特殊语汇的社会特征
    第一节 心理特征
        一、 积极心理
        二、 一般心理
        三、 消极心理
    第二节 评判特征
        一、 肯定评判
        (一) 行为评判
        (二) 事像百态
        二、 一般评判
        (一) 行为评判
        (二) 事像百态
        三、 否定评判
        (一) 行为评判
        (二) 事像百态
    第三节 价值特征
        一、 正面价值
        二、 一般价值
        三、 负面价值
第五章 南城方言特殊语汇与民族传统文化
    第一节 方言特殊语汇构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载体
        一、 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书语形式
        二、 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口语形式
        三、 民族传统文化语言载体的重中之重
    第二节 方言特殊语汇体现民族传统文化整体面貌
        一、 方言特殊语汇的文化主旨
        (一) 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旨
        (二) 南城方言特殊语汇的文化主旨
        (三) 部分相关社会调查资讯参考
        二、 方言特殊语汇的文化侧翼
        (一) 民族传统文化的侧翼
        (二) 南城方言特殊语汇的文化侧翼
        (三) 部分相关社会调查资讯参考
        三、 方言特殊语汇对地域特征文化的凸现
        (一) 属于农耕特征文化方面的条目
        (二) 属于山水特征文化方面的条目
        (二) 属于知足特征文化方面的条目
        (四) 属于封闭特征文化方面的条目
    第三节 方言特殊语汇反映民族传统文化理论源泉
        一、 民族传统文化理论源于社会生活
        (一) 关于传统思想政治文化理论
        (二) 关于儒家文化理论及传统文学理论
        二、 方言特殊语汇揭示生活底蕴
        (一) 关于南城方言特殊语汇的生物特征
        (二) 关于南城方言特殊语汇的社会特征
        (三) 方言特殊语汇揭示地域社会生活底蕴的多面性
        (四) 南城方言特殊语汇与英语熟语的相关比照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玩出来的科学家——替“淘气”的孩子们说几句话(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D]. 卢红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2]多声部的和谐:解构主义翻译观研究 ——以本雅明和德里达为例[D]. 李宏鸿.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2)
  • [3]陆犯焉识[J]. 严歌苓.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2(01)
  • [4]乾道坤道(上部)[J]. 赵德发. 中国作家, 2011(21)
  • [5]大势[J]. 唐明华. 中国作家, 2009(20)
  • [6]玩出来的科学家——替“淘气”的孩子们说几句话[J]. 易明. 小学时代, 2004(01)
  • [7]方言特殊语汇与民族传统文化 ——南城方言特殊语汇研究[D]. 邱尚仁. 厦门大学, 2003(02)
  • [8]不上大学[J]. 吴苾雯. 报告文学, 2002(04)

标签:;  ;  ;  ;  ;  

扮演科学家 - 给“顽皮”孩子的几句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