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卫星通信技术和轨道/频谱管理策略的应用机会(中)

新卫星通信技术和轨道/频谱管理策略的应用机会(中)

一、卫星通信新技术应用机遇及轨道/频谱管理策略(中)(论文文献综述)

周蓉[1](2021)在《卫星网络弹性抗毁与频谱分配研究》文中提出自人造地球卫星被应用到远距离通信以来,卫星通信技术一直都是实现跨区域远距离通信传输的重要方式,也是各国发展国防通信力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近年来5G技术发展态势十分喜人,卫星通信与5G相融合的技术逐渐成熟,因此,如何应对涨势凶猛的通信业务并有步骤成体系地对卫星网络的弹性能力进行巩固强化成了新的挑战。从物理层拓扑控制的角度来看,目前针对应用于WSN网络的拓扑控制策略的研究众多,因此可以将其优势与卫星网络的特点相结合,从而提高卫星网络的生命周期,提高卫星节点的利用率;结合整个网络中的业务流量分布情况来看,有些卫星节点在网络中承担着主要的通信流量。在未来的空间攻防战中,这些节点一旦失效,将给整个网络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从组网路由的层面来看,可针对这些承担主要流量的卫星节点设计多径路由方案,从而提高卫星网络的弹性恢复能力;频谱灵活光网络以其细粒度弹性化的分配特点,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但应用于卫星网络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此外,当星上资源耗尽时,很难得到及时补给。因此,可对星上频谱灵活光网络的频谱分配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以提高星上频谱资源的利用率,提高通信服务质量。因此,本文结合延长空间卫星网络生命周期,提高网络层的弹性抗毁能力,优化空间光网络频谱分配等需求,重点研究了卫星网络的拓扑控制、弹性抗毁路由和星上频谱分配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对传统的层次型拓扑控制策略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优化成链方式和节点状态切换的优化方案(OCSS-PEGASIS),所提方案在成链的过程中,针对星间的距离远近,设置一个自适应阈值K以避免在相邻节点间产生长链;并引入状态切换策略,将相邻卫星节点两两配对,在节点对之间仅需一颗卫星负责消息转发即可,另一颗卫星可进入睡眠状态,以此节省节点能耗。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拓扑控制方案而言,所提方案可有效降低节点能耗,使卫星网络的生命周期提升约33%。(2)结合卫星通信网络的特点、多径路由及图论等理论基础,并考虑到卫星网络的中心节点承担了大部分的业务流量,引入介数中心性这一指标,以评估每个节点的重要程度,进而提出了基于介数中心性的卫星网络多径智能备份蚁群算法(IMB-ACR)。该算法将根据各个节点的介数值,排序选出“全局重要节点”,当且仅当蚁群算法的搜索结果中含有“重要节点”时,才对其进行备份路由计算,在提高弹性抗毁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小计算开销。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K条路径蚁群算法,IMB-ACR算法的通信成功率提升幅值为3%;当失效节点数为4,IMB-ACR的弹性恢复能力约为传统算法的200%。(3)卫星弹性光网络中,随着业务的到达和离开,网络中会产生部分无法被后续业务所利用的频谱碎片。为了解决此问题,提出了基于频谱资源评估集合的卫星光网络频谱分配方案(LSRA-RSA)。该方案的路由计算部分是基于K条最短路径算法实现,频谱分配策略则不同于传统方案,而是为每一条候选链路维护一个链路频谱资源评估集合,集合中含有三个参数,能多维度地对空余资源进行评估,并引入边介数来避开可能拥堵的链路,达到降低业务阻塞率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K值取2时且网络负载量为1190Erlang时,LSRA-RSA算法比起首次命中(FF)算法,可将阻塞率降低大约14%;频谱利用率的提升幅值约为56%;对比随机分配(RF)算法,LSRA-RSA算法将阻塞率降低了约28%,频谱利用率提升了约2倍。

贾艺楠[2](2021)在《基于边缘计算的星地协作缓存与分发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移动设备数量快速增长,工业互联网、高清视频等业务场景不断涌现,致使网络中的数据流量激增。上述发展现状不仅需要移动通信网络具备更强的承载能力,并且对网络的稳健性以及泛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挑战,仅靠增加接入设备、提高网络带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卫星通信的发展为应对以上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卫星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并通过广播、多播技术进行高效的内容分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地面通信网络的不足。探求卫星地面网络的协作模式已经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方向。卫星与地面网络在覆盖范围、传播时延、网络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性,为达到高效的协作,一方面要求两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果;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弱网络的固有弊端带来的影响,例如卫星移动会导致内容分发中断问题。基于以上目标,设计适配的网络资源管控方案以及内容缓存与分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多接入边缘计算、网络虚拟化等技术进行了星地融合网络能力增强,在此基础上重点开展了星地协作内容分发机制的研究与创新:第一,提出了一种具有边缘缓存和计算能力的星地协作网络架构,针对视频有多版本且版本间可以通过计算进行转换的业务场景,依据3GPP标准定义的卫星直接服务用户和通过基站服务用户两种方式,着重设计了两种与视频业务场景适配的内容分发策略:卫星转码直接分发策略(ST-DD)和基站转码协助卫星分发策略(BST-ASD),以上两种策略均包含计算转码和分发两个过程,但分别侧重利用卫星或基站处的资源。仿真结果显示,在计算和下行链路资源消耗方面,ST-DD比BST-ASD分别低53.6%和71.3%,有更好的资源利用效果。第二,考虑到现阶段卫星能力较弱,难以通过更高效的ST-DD策略完成所有的分发任务,进一步采用ST-DD与BST-ASD结合的方式完成内容分发,这要求在更深入的融合架构下进行统筹。首先提出了一种虚拟星地协作网络架构,打破异构网络间的隔阂,网络的资源由虚拟网络运营商(MVNO)进行统一管控。随后以MVNO的收益为目标构建优化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离散粒子群的内容分发策略选择算法(BPSO-SA)进行分发方案决策,算法解决了无线虚拟网络资源难以估计的问题,并且与随机选择算法(RSA)和基于流行度选择算法(PSA)相比,BPSO-SA使得MVNO收益分别提高28.9%和12.3%。第三,为解决低轨卫星高速移动造成多播分发过程中断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预知卫星服务时长信息的星地协作分发策略。策略以卫星的服务时长能否完成内容分发为条件进行判断,若在最长等待时间内有满足条件的卫星过顶,则用户通过卫星多播获取内容,否则由地面基站单播获取。在该策略下,基于网络模型给出卫星服务时长的计算式,并进一步推导得到网络资源消耗以及用户平均等待时延的表达式。为调节网络与用户之间的冲突,采用系数加权的方式构造优化目标,并利用模式搜索算法进行网络参数决策。仿真显示,通过调整权重系数,可以达到降低网络资源消耗或者用户等待时延的效果。

刘旭洲[3](2020)在《基于SDN弹性卫星网络传输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面向未来卫星通信网络,研究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光突发交换等新兴技术,研究内容构成完整卫星通信流量工程解决方案。具体包含以下方面:SDN卫星网络组网架构设计、基于随机相位屏的大气信道建模仿真、ACM和多站点策略联合对抗信道衰减策略、多优先级业务均衡和节点流量均衡的双轮询策略。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可以应用于卫星网络的SDN、NFV等新兴范例,然后提出了基于SDN的弹性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的架构,并且给对架构可应用场景做了介绍。将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和网络虚拟化技术应用给宽带卫星网络带来了一些机遇。SDN和NFV是互补的解决方案,基于这两项技术的卫星网络可以促进卫星和地面网络融合,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业务种类和定制化服务。(2)采用随机相位屏模拟大气湍流,并用分步数值仿真方式研究星地激光链路模型。根据等Rytov间隔方法计算得出多种天顶角下相位屏分布数量及位置。仿真模型建立后,模拟了不同大气相干长度和7个天顶角角度下光束穿越大气湍流后光强起伏分布,并对结果进行分析。(3)本章节研究了如何抵御卫星遭遇严重信道衰减的问题,通过设计卫星信道自适应编码策略和多站点协作策略缓解信道严重衰减。在DVB-S2标准的28种MODCOD中选取合适的8种等Es/NO间隔调制编码方案作为ACM方案,缓解遭受衰减的信道。此外还通过SDN控制器协调多站点协作策略,将该链路剩余数据由其他站点协助转发,降低吞吐量损失。将ACM和多站点策略结合,满足链路误码率要求的情况下降低吞吐量损失。(4)为了解决卫星突发业务优先级和站点流量均衡问题,分析了卫星SDN技术和光突发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提出了能够保证业务优先级和节点负载均衡的加权双轮询突发包组装调度策略。通过仿真,该策略能够根据边缘节点队列状况保障用户多种QoS需求的业务数据,同时还可以均衡突发包发送队列边缘节点负载、降低网络拥塞,能够适用于卫星网络交换场景。

曾添[4](2020)在《多频GNSS精密定轨及低轨卫星增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发展迅速,继GPS、GLONASS整星座运行后,BDS和Galileo也即将在近期完成全球星座组网任务。现代化的GNSS均计划发播三频以上的导航信号,越来越多卫星的三频信号被地面测站接收,为GNSS的精密数据处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低轨卫星增强GNSS定轨也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为提升导航卫星轨道精度,本文针对GNSS数据质量分析与控制、多频卫星精密定轨、非组合定轨模型精化、LEO/GNSS联合定轨仿真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主要贡献和结论如下:1.研究评定了BDS-3观测数据质量及星载原子钟性能。基于iGMAS数据对BDS-3卫星信号的信噪比、伪距噪声和多路径误差进行了分析,并与BDS-2/GPS/Galileo卫星进行比较。BDS-3二代信号信噪比略优于BDS-2,B1C/L1/E1信噪比低于其他频点且GPS卫星更优;噪声和多路径各GNSS基本相当。在分析精密定轨钟差产品系统噪声的基础上,对BDS/Galileo/GPS钟差数据预处理和钟性能评定实现自动批处理。BDS-3铷钟的整体性能优于BDS-2卫星,BDS-3氢钟多数指标已经与Galileo氢钟性能相当,其中BDS-3铷钟、氢钟万秒稳均值分别为2.49E-14、2.32E-14,天稳分别为8.64E-15、5.28E-15。2.归纳总结GNSS精密定轨模型的基准问题解决方案,指出一方面需要给定坐标基准,使网型固定于某一参考框架内并保证无整网旋转及尺度变化;另一方面需要给定时间基准和设备时延基准,解决GNSS观测方程的秩亏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推导了基于IF组合或第一频点作为钟差基准的IF组合/非组合多频多系统GNSS满秩观测方程,并进行了算例分析。表明不同基准策略或不同观测模型得到的定轨结果基本一致,以第一频点作为钟差基准可同时获得可分离的码间偏差产品,但可能会增加码间偏差参数解算的不稳定性。3.非组合精密定轨策略需要估计巨量的电离层延迟历元参数,导致计算耗时严重,提出一种改进的参数消除恢复算法。以一组“站-星-历元”观测量为单元对电离层参数即时消除,可实现对单个电离层参数消除而不需矩阵求逆。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相比常规历元参数消除策略,可将计算效率一次迭代耗时提升数倍甚至数十倍。4.研究了双频非差IF组合/非组合精密定轨观测模型及其模糊度固定方法。从理论上证明了两种观测模型在使用“宽巷-窄巷”模糊度固定策略时,可消去两者参数重组后模糊度参数的差异,得到等价的模糊度固定解结果。以GPS和GPS/BDS-3两个算例进行试验,表明两种策略得到的产品精度相当,从多个方面比较了两种观测模型定轨结果差异,其中GPS轨道、钟差差异分别在亚mm以内、1 ps以内,相应的BDS-3差异分别在mm量级、1-10 ps量级。5.提出了三频非差IF组合/非组合精密定轨观测模型及其模糊度固定方法,评定了第三频点观测量对GNSS精密定轨的贡献。针对GPS卫星存在相位时变偏差问题,将载波相位观测量的时延偏差分成时变和时不变分量,分别得到相应的三频定轨观测模型;发展了适用于精密定轨的双差策略的三频模糊度固定方法。以可发射三频信号的GPS IIF、BDS-2、Galileo卫星为例,三频非组合精密定轨结果表明第三频点观测量对精密定轨贡献很小(不到5%);同时发现GPS三频定轨较L1/L2双频定轨可将定轨产品精度提升10%左右,原因是L5较L2频点具有更高的码片率和信号功率。6.研究了第三频点偏差项估计及模糊度固定优化策略。推导了顾及/不顾及接收机端载波相位观测量时延偏差时变分量的三频非组合精密定轨模型,试验表明该偏差分量基本可以忽略;讨论了第三频点时延偏差站星分离/合并参数估计策略,算例表明两种策略定轨结果相当,但建议网解情况下使用站星分离策略,可减少待估参数。提出利用非组合浮点模糊度进行宽巷双差模糊度固定的方法,宽巷残差分布结果表明新方法相比MW组合策略得到的宽巷双差模糊度精度更高;提出对三频模糊度固定方法的更新策略进行改进,指出单独使用1/2频点双频IF组合的更新策略并未顾及第三频点模糊度固定值的信息,提出使用“矩阵方案”的模糊度更新策略。7.提出利用非组合模型估计PCO的理论与方法。首先进行双频数据验证,基于2018全年GPS数据,试验结果表明新方法得到的PCO产品(经过IF组合后)与IF策略产品数值基本相当,利用新/旧PCO产品定轨结果内符合精度基本一致。针对两个频点PCO存在严重相关性的问题,提出利用IGS产品(IF组合)进行先验约束的方法,结果表明改进的方法使PCO估值的标准差水平、垂直方向分别降低了20%、60%左右,且新产品可取得略微更优的定轨精度。针对目前IGS发布的天线文件仅重处理两个频点的PCO问题,基于三频非组合模型提出一种仅估计第三频点PCO的方法。GPS试验表明估计的L5频点的PCO定轨结果优于直接使用L2频点结果,为三频GNSS的模型精化迈向更深一步。8.低轨卫星增强导航卫星精密定轨的实测数据和仿真实验研究。基于三颗LEO和20个区域测站,评定了LEO差异在不同测站数量下对LEO/GNSS联合定轨的影响,表明LEO卫星轨道高度及倾角差异对定轨精度影响较小,但少量测站数量情况下,不同的2颗LEO卫星对定轨精度影响差异可达cm量级。针对我国区域监测站布局现状,并鉴于小型化的LEO星座便于部署和管控,仿真了一种由24颗LEO卫星组成的星座,实现对BDS-3的增强。仿真结果表明联合定轨可将BDS-3各类卫星定轨精度提升至cm量级。

何书新[5](2020)在《移动网络动态用户关联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用户关联对移动无线网络具有重大意义。有效的用户关联策略不仅可以提高网络端的性能,包括提高网络吞吐量,减少系统信令负荷等,还可以提升用户端的性能,包括降低用户阻塞概率及用户时延等。本论文主要研究超密集网络和低轨卫星网络中的用户关联问题,分别基于用户移动性和卫星移动性提出了动态的用户关联策略,并验证了策略的有效性、可靠性。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研究了超密集网络中的动态用户关联问题。提出了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超密集网络架构,并基于排队论将接入节点对任一用户的服务过程建立为排队模型,据此给出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优化目标是在保证用户传输数据的平均时延低于容限值的前提下,最大化超密集网络中用户的平均吞吐量。2.针对上述优化问题,我们基于用户的移动性模型分别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接入节点动态聚簇算法和贪婪的带宽分配算法。在动态聚簇算法中,在任意时刻预测下一时刻用户所处位置并提前据此将接入节点聚类;对于聚簇问题中的子问题,即接入节点对与其关联的用户的带宽分配,我们利用贪婪算法,将有限的带宽分割成等量的带宽块之后,每一个资源块分给当前传输时延最大的用户以逐渐降低其时延。实验仿真结果表明算法可以有效提升用户平均吞吐量,且大大降低了用户平均传输时延。3.研究了低轨卫星网络中的动态用户关联问题,即卫星切换问题。基于卫星对地面用户的覆盖时分图给出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优化目标是通过选择切换时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卫星,保证卫星不过载的前提下,最小化用户的平均卫星切换次数。4.针对上述优化问题,首先基于随机博弈论将原优化问题转换为以多智能体强化学习为基础的优化问题模型,分别定义了智能体、状态、动作和回报函数。然后在用户可获得实时的卫星系统的信息的设想下,设计了多智能体Q学习算法。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我们所提出的算法具有收敛性,且相比于其它代表性算法,在大大减低了用户阻塞概率的同时可以达到卫星切换次数的下界值。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了超密集网络和低轨卫星网络中的动态用户关联问题,结合实际网络架构与用户需求拟定了合适的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提出了有效的动态用户关联算法针对性地解决了相应的优化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有效的用户关联策略可以极大地提高网络端和用户端的性能。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毕然[7](2019)在《卫星-5G一体化网络动态频谱共享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通信地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无缝和全天候”通信已经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由于地面网络和卫星覆盖区域和容量不同,因此,将地面通信和卫星系统进行有机结合可以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通信服务。由于5G(The Fifth Genera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已经成为下一代地面移动通信的标准,因此卫星通信将在5G生态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星地一体化网络中的频谱共享成为大规模扩展卫星宽带业务的迫切需求,其可以缓解频谱稀缺问题,进而提高频谱利用率。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星地一体化网络中的动态频谱共享技术。首先,本文对星地一体化网络及其频谱共享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分析。针对卫星通信与5G网络集成的当前趋势,分析了卫星-5G一体化网络的应用场景和体系架构,评估了频谱共享技术从低频段到高频段的应用策略,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基于认知无线电的频谱共享技术,分析并对比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为后文研究能量检测算法和底层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然后,本文详细研究了在星地一体化网络中应用能量检测进行频谱感知的算法。通过推导检测概率与虚警概率的表达式,对认知用户接收端的感知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确定了影响检测性能的因素。针对能量检测中存在的噪声不确定性和信道衰落问题,分别提出了在认知用户端使用附加偶极天线和应用协作频谱感知的解决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认知用户接收端使用偶极天线有效避免了信噪比墙的出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噪声不确定性的影响;在存在信道衰落的情况下,应用基于可靠性的加权协作频谱感知算法保持了较高的检测概率,从而避免了对授权用户造成干扰。最后,针对能量检测在弱信号检测和节点隐藏方面具有的局限性,以及缺乏有关干扰或噪声不确定性的先验信息,本文提出了基于底层的频谱共享算法,该算法旨在严格控制认知用户的发射功率以保证授权用户期望的服务质量。借助Meijer-G函数,在高信噪比下,针对比例干扰约束和峰值干扰约束,推导了中断概率的渐近但简洁的表达式。针对三种典型的卫星信道场景进行了算法性能仿真验证,表征了各种系统参数以及约束条件对中断性能的影响,验证了推导过程的有效性,保证了授权用户所受干扰在约束之下。

韩维[8](2017)在《卫星网络分布式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卫星技术的快速进步。依托卫星网络提供互联网服务,具有覆盖范围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部署灵活等的特点,已成为当前卫星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卫星高速绕地运动(尤其是中、低轨卫星)导致接入终端在卫星网络内高频、持续的移动切换,给卫星网络移动性管理带来很大挑战。如何设计有效并适用于卫星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技术,是卫星网络建设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卫星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主要参考地面已有相关技术,均属于集中式移动性管理。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以及移动流量的增长,这种集中式管理在现有地面网络逐渐暴露出很多缺陷,如:次优路由过量占用核心网带宽、较差的可扩展性、单点失效等。为此,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提出了分布式移动性管理,将移动终端集中绑定的锚点分布化,以避免当前集中式管理方法遇到的种种问题。文章基于分布式移动性管理思想,结合卫星网络场景,对其中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提出基于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的卫星网络体系结构。该架构去除了终端同集中式锚点的固定绑定关系,采用动态的锚点绑定策略,并由此引申出:基于单个地面网关的区域移动性管理,基于整体地面网关的分布式位置管理,基于地面网关和接入卫星的转发管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同现有集中式移动性管理方法相比,该架构能够有效降低次优路由开销,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避免了单点失效等问题。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验证了:同传统集中式管理方法相比,该架构在控制开销以及次优路由开销方面的性能优势。(2)对基于地面网关的分布式位置管理方法进行深入探索。对分布式位置管理中的位置信息同步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三种位置信息同步方法:归属网关位置信息同步、精确位置信息同步以及分组网关位置信息同步。从理论分析角度对这三种方法进行形式化推导并加以比较,得出了在考虑查询开销时,归属网关位置信息同步同精确位置信息同步总体开销相等时的边界条件,并由此推导并证明了该条件下,分组网关的位置信息同步具有最低整体开销。在典型卫星网络场景下的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并展示了查询延时特性,为卫星网络分布式位置管理的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3)提出基于最小父节点的移动切换转发管理优化方法。首先将现有地面网络支持无缝移动的典型方法应用于卫星网络并分析其适用性。为降低移动切换导致的次优路由开销,提出了基于最小父节点的转发管理优化方法。该方法从源端的接入卫星到发生移动切换的目的端新、旧接入卫星间,构造一颗最短路径树,并将树中移动切换终端的新、旧接入卫星节点的最小父节点作为移动切换中的转发节点。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降低80%的次优路由开销,同时引入40%的控制开销增加,在不考虑星上处理能力限制时,相应的控制开销保持不变。(4)提出基于网络编码的移动网络位置信息可靠传输优化方法。在提出的基于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的移动网络管理方法中,利用高轨卫星对移动网络位置信息进行广播传输,以加快位置信息同步。针对高轨卫星通信链路易受环境影响产生高误码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网络编码对移动网络位置信息可靠传输进行优化,该方法对广播中多个接收端的报文接收状况统计形成丢包矩阵,并在广播重传的过程中采用网络编码方法进行编码传输,以减少重传次数。结合两种典型卫星网络处理模型及可靠传输机制进行理论分析与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同传统方法相比能够有效降低位置信息可靠传输开销,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相当的延时特性。

吴景辉[9](2014)在《新形势下A卫星公司运营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现代远程通信的支柱之一,卫星通信一直以来以其覆盖范围广、工作频段宽、通信容量大、不受地理环境限制、通信距离远且成本与距离无关等独特优势,使人类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显着变化,卫星通信以及卫星运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整个卫星运营业逐步走入了国际化和市场化,整个行业已开始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机遇和挑战并存。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卫星运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结合A卫星公司的运营管理实际,着重介绍和分析A卫星公司在运营、管理过程中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所面临的运营管理问题,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体会和经验,提出卫星运营企业如何在多元化的严酷市场竞争等新形势下全面进行运营管理体系优化、全方位提升运营服务管理水平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使包括A卫星公司在内的我国卫星运营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卫星通信市场竞争中不断增强行业竞争力,保持良好、快速的发展势头和持续的竞争优势。本文对A卫星公司运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优化有一定的帮助,对我国卫星运营企业整体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也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黄飞[10](2009)在《低轨卫星通信接入与切换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卫星通信系统是实现全球个人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以其全球覆盖、低传输时延、低功耗、抗毁性强等优点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将在未来的个人通信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为促进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全面应用,依然还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研究。首先,在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中存在着多星覆盖情况,按照何种准则选定接入卫星是接入策略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接入策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呼叫阻塞率、切换开销以及系统信道利用率等系统性能。其次,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大都采用多波束天线,通常存在着十分频繁的波束间切换。这种切换过程引发的突然掉话让人不能接受,因此这需要系统采用某种切换策略以优化系统性能。再次,随着Internet中交互式多媒体业务量迅速增加,人们对低轨卫星多媒体通信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目前的策略大多针对单一的话音业务,还很难适应多媒体通信的需求。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如下研究:第一章回顾了卫星通信的发展概况和关键技术,着重分析了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接入和切换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引出本文的主要动机和工作亮点。第二章对低轨卫星通信接入和切换做了系统阐述和建模。本章引入低轨卫星通信覆盖模型和低轨卫星通信用户多媒体业务量模型,给出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主要参数,讨论了低轨卫星通信的切换过程,比较了低轨卫星通信的信道分配方式以及低轨卫星通信主要的三种接入和切换策略。特别地,本章对低轨卫星通信接入与切换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后续章节的系统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讨论了低轨卫星通信多星覆盖下卫星接入和切换策略。本章首先提出了综合加权策略,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都仅考虑全球话务均匀分布时多星覆盖下的卫星接入系统性能,然而均匀模型无法客观地反映出真实的网络环境,因为实际全球业务差异很大,分布并非均匀。为了更好地描述实际的全球业务,研究了非均匀分布全球话务密度模型下综合加权策略的系统性能,并在简单综合加权策略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分析了各个地区具有不同最小仰角时综合加权策略对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影响,提出在不同的区域中设置不同的卫星仰角来改善综合加权策略。我们讨论了综合加权策略中加权系数对新呼叫阻塞率和强制中断率的影响,及其对强制中断率、切换请求到达率和平均仰角这三项系统性能的综合影响,并根据系统设计需要利用遗传算方法对综合加权策略中加权系数进行优化,以达到系统总体性能最优。最后,我们根据卫星多媒体通信的业务特点,针对实时和非实时业务分别采用不同的接入策略,对这两种降低强制中断率的方法在非均匀分布全球话务密度模型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高负载情况下,较小的信道预留(如1%)不但对新呼叫阻塞率的影响较小,而且还能较大地降低实时业务的强制中断率,同时非实时业务也可通过暂时等待然后再选择卫星的方式降低其强制中断率。第四章研究了低轨卫星通信动态预留接入策略与自适应动态信道分配问题。目前已有的低轨卫星动态预留接入策略多数只适用于单一的话音业务,同时它们还要求掌握用户的位置信息导致较大的系统开销。为了更好地支持低轨卫星多媒体通信波束间接入,我们提出了基于概率自适应动态预留接入策略,其特点包括:(1)对实时业务切换请求以概率进行信道预留,同时这种预留概率随用户的剩余切换时间和切换概率自适应变化;(2)对新呼叫以一定概率接入系统,接入概率随用户移动性和系统信道使用率自适应调整,同时用户接入系统时所分配的信道数根据系统信道使用率进行自适应分配。(3)引入计时器机制使系统决策不再需要获知用户的位置信息,从而降低开销。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概率自适应动态预留策略,能降低实时业务切换失败率,并能获得较高的信道利用率。此外,我们还提出了自适应动态信道分配策略,在动态信道分配的代价函数计算中考虑了邻区信道负荷和终端移动性对代价函数的影响,因此获得了更高信道资源使用效率。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动态信道分配策略的系统性能优于业务量相关动态信道分配和预留策略。第五章讨论了低轨卫星多媒体通信信道借用接入和切换策略。在低轨卫星多媒体通信中,非实时业务(特别是数据业务)对最小带宽和传输时延的要求并不严格。因此,可以通过减少非实时业务所占信道数,增加其传输时延,来降低实时业务切换失败率。在这种思想引导下,提出了信道借用接入和切换策略,并参照典型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参数对新呼叫阻塞率、切换失败率和信道利用率进行仿真分析,然后讨论了信道借用接入策略对非实时业务的公平性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信道借用策略中选取最小剩余逗留时间策略,一方面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非实时业务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也获得了优异的系统性能。我们还引入效用来衡量不同用户对带宽需求的满意程度,提出基于效用函数的信道借用接入和切换策略。这种策略以效用函数斜率和点波束内剩余逗留时间的乘积作为信道借用的依据,在处理实时业务和非实时业务时分别采用不同的效用函数来满足两类业务对服务质量的不同需求,并通过接入控制满足各类业务的服务质量。我们参照典型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对系统总效用、实时业务新呼叫阻塞率和切换失败率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由于基于效用信道借用策略在信道借用和信道重分配时考虑了各个呼叫的效用函数,不但能获得很好的系统总效用而且实时业务切换失败率也很低。第六章总结全文,阐述了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性,并指出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卫星通信新技术应用机遇及轨道/频谱管理策略(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星通信新技术应用机遇及轨道/频谱管理策略(中)(论文提纲范文)

(1)卫星网络弹性抗毁与频谱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拓扑控制技术
        1.2.2 弹性路由技术
        1.2.3 频谱分配技术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距离阈值和休眠调度的卫星网络拓扑控制算法
    2.1 拓扑控制技术原理
        2.1.1 功率控制型拓扑控制技术
        2.1.2 层次型拓扑控制技术
    2.2 OCSS-PEGASIS算法原理
        2.2.1 运行模型
        2.2.2 算法设计思路
    2.3 OCSS-PEGASIS算法性能验证与分析
        2.3.1 高斯投影坐标转换
        2.3.2 仿真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介数中心性的卫星网络多径智能备份蚁群算法
    3.1 图论概述
        3.1.1 图论数学模型
        3.1.2 图论中常见参数概述
    3.2 IMB-ACR算法理论概述
        3.2.1 传统蚁群算法
        3.2.2 IMB-ACR算法设计思路
        3.2.3 IMB-ACR算法执行过程
    3.3 IMB-ACR算法性能验证与分析
        3.3.1 仿真场景
        3.3.2 卫星星座图论参数计算
        3.3.3 度量指标
        3.3.4 仿真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频谱资源评估集合的卫星弹性光网络RSA算法
    4.1 频谱分配技术原理
        4.1.1 弹性光网络基本概念
        4.1.2 弹性光网络约束条件
        4.1.3 频谱分配技术基本原理
    4.2 LSRA-RSA算法原理
        4.2.1 算法设计思路
        4.2.2 运行机制与评估参数
    4.3 LSRA-RSA算法性能仿真分析
        4.3.1 仿真参数与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基于边缘计算的星地协作缓存与分发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关键问题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边缘计算处理的缓存与分发策略研究
    2.1 星地协作的内容分发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
        2.1.1 星地协作的网络场景
        2.1.2 星地协作的内容分发网络架构
        2.1.3 基于边缘缓存、边缘计算的视频转码技术
        2.1.4 卫星多播技术
    2.2 基于边缘计算处理的内容缓存与分发策略
        2.2.1 系统、资源及业务模型
        2.2.2 缓存策略设计
        2.2.3 星地协作的转码-分发策略设计
    2.3 仿真验证及性能分析
        2.3.1 性能指标
        2.3.2 仿真参数配置
        2.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拟星地协作网络中的内容分发技术研究
    3.1 虚拟运营商管控的星地协作网络
        3.1.1 虚拟星地协作网络架构
        3.1.2 虚拟星地协作网络中的资源发现与分配
    3.2 虚拟星地协作网络中的内容分发策略选择模型
        3.2.1 星地协作网络虚拟运营商的收益模型
        3.2.2 优化问题建模
        3.2.3 两种基础的策略选择算法
    3.3 基于离散粒子群的内容分发策略选择算法
        3.3.1 离散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3.3.2 基于离散粒子群的转码-分发策略选择算法
    3.4 仿真验证及分析
        3.4.1 仿真参数配置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预知卫星服务时长信息的星地协作分发策略
    4.1 基于预知卫星服务时长信息的星地协作分发网络模型
        4.1.1 基于预知卫星服务时长信息的星地协作分发网络场景
        4.1.2 卫星服务时长的数学模型
    4.2 基于卫星服务时长信息的星地协作分发策略
        4.2.1 基于卫星服务时长信息的星地协作分发策略设计
        4.2.2 相关性能指标及推导
        4.2.3 策略性能分析
    4.3 基于卫星服务时长信息的星地协作分发策略参数优化
        4.3.1 优化问题建模
        4.3.2 基于模式搜索的参数优化算法
    4.4 仿真验证及分析
        4.4.1 仿真参数配置
        4.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与总结
    5.2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SDN弹性卫星网络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卫星SDN网络的组网架构技术
        1.2.2 地星空间通信信道建模技术
        1.2.3 星地融合网络流量工程和细粒度QoS相关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SDN的弹性卫星网络架构研究
    2.1 卫星网络架构
        2.1.1 卫星网络特点
        2.1.2 现有架构介绍及分析
    2.2 卫星网络技术
        2.2.1 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虚拟化(NFV)
        2.2.2 SDN弹性卫星网络
    2.3 三层SDN弹性卫星网络架构
        2.3.1 网络架构设计
        2.3.2 架构中的管理、控制及转发平面
        2.3.3 典型通信场景及流程
        2.3.4 应用场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星地空间通信信道特性及建模研究
    3.1 大气激光信道仿真基础
        3.1.1 大气湍流特性及理论
        3.1.2 大气湍流表征方式
        3.1.3 激光穿越大气湍流受到的影响
    3.2 基于随机相位屏卫星信道建模
        3.2.1 随机相位屏生成方法
        3.2.2 分步法仿真
        3.2.3 随机相位屏布置方法
    3.3 性能仿真分析
        3.3.1 仿真程序设置及流程
        3.3.2 相位屏布置方案
        3.3.3 随机相位屏信道对光束中光强分布影响
        3.3.4 天顶角及湍流强度变化对光束光强影响
        3.3.5 湍流对相干光误码率的影响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DN的卫星自适应多站点协作策略
    4.1 SDN卫星网络转发控制
        4.1.1 OpenFlow协议
        4.1.2 OpenFlow帧格式和流表
        4.1.3 控制器和交换机
        4.1.4 报文匹配流程
        4.1.5 卫星及地面网络管理架构
        4.1.6 卫星及地面网络管理策略
    4.2 卫星自适应调制解调方案
        4.2.1 自适应策略ACM
        4.2.2 自适应调制编码方案整体结构
        4.2.3 MCS方案具体构成
    4.3 基于SDN的卫星ACM站点切换策略
        4.3.1 单站点和多站点策略
        4.3.2 SDN网络架构优化多站点协作
        4.3.3 基于SDN网络的N+P协作多站点切换方案
    4.4 性能仿真及分析
        4.4.1 仿真场景及模型
        4.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星上光突发交换汇聚策略研究
    5.1 光突发交换基本原理
        5.1.1 基本原理
        5.1.2 SDN卫星光突发交换网络架构
        5.1.3 边缘节点突发包汇聚机制
    5.2 光发交换网络汇聚策略
        5.2.1 常见边缘节点汇聚策略
        5.2.2 调度策略原理
        5.2.3 双轮询调度策略
    5.3 性能及仿真
        5.3.1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
        5.3.2 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多频GNSS精密定轨及低轨卫星增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GNSS星座最新进展
        1.2.1 GPS
        1.2.2 BDS
        1.2.3 GLONASS
        1.2.4 Galileo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多频GNSS精密数据处理
        1.3.2 多频GNSS数据处理模型精化
        1.3.3 LEO增强GNSS精密定轨
    1.4 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卫星精密定轨基本理论
    2.1 参考系统
        2.1.1 时间系统及其转换
        2.1.2 坐标系统及其转换
    2.2 运动方程
        2.2.1 二体问题
        2.2.2 星下点轨迹及可视性
    2.3 轨道摄动
        2.3.1 地球引力
        2.3.2 第三体引力
        2.3.3 太阳辐射压
        2.3.4 大气阻力
        2.3.5 力模型补偿
    2.4 变分方程及其数值解法
        2.4.1 变分方程
        2.4.2 数值解法
    2.5 参数估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观测模型及数据质量控制
    3.1 GNSS观测方程与基准概述
        3.1.1 坐标基准问题
        3.1.2 时间基准与设备基准问题
        3.1.3 GNSS误差源
    3.2 GNSS观测方程消秩亏理论与方法
        3.2.1 多频非组合的满秩观测方程
        3.2.2 多频IF组合的满秩观测方程
        3.2.3 算例与分析
    3.3 BDS-3/GNSS数据质量分析
        3.3.1 观测数据介绍
        3.3.2 北斗二代信号分析与比较
        3.3.3 新信号分析与比较
    3.4 三频周跳探测与修复
        3.4.1 算法原理
        3.4.2 算例与分析
    3.5 ODTS噪声及BDS-3/GNSS钟性能评估
        3.5.1 BDS钟性能评定研究进展
        3.5.2 评估方法
        3.5.3 ODTS产品精度评定
        3.5.4 ODTS噪声分析
        3.5.5 BDS-3/GNSS星载原子钟性能评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频卫星精密定轨模型及试验
    4.1 双频非差定轨
        4.1.1 IF组合策略
        4.1.2 非组合策略
        4.1.3 算例与分析
    4.2 非组合定轨的高效算法
        4.2.1 算法介绍
        4.2.2 算例与分析
    4.3 GPS/BDS-3 非组合精密定轨试验
        4.3.1 试验方案设计
        4.3.2 结果分析
    4.4 三频非组合定轨
        4.4.1 观测模型
        4.4.2 模糊度固定
        4.4.3 算例与分析
    4.5 三频IF组合定轨
        4.5.1 观测模型
        4.5.2 模糊度固定
        4.5.3 算例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频非组合精密定轨模型精化
    5.1 第三频点偏差项估计策略
        5.1.1 测站历元/非历元参数策略比较
        5.1.2 站星合并/分离策略比较
    5.2 非组合模型固定宽巷双差模糊度
        5.2.1 方法
        5.2.2 等价性证明
        5.2.3 算例与分析
    5.3 三频模糊度更新策略的优化
        5.3.1 问题提出
        5.3.2 模糊度更新策略
        5.3.3 算例与分析
    5.4 双频非组合天线相位中心偏差标定
        5.4.1 方法
        5.4.2 算例与分析
    5.5 双频非组合PCO估计优化策略
        5.5.1 方法
        5.5.2 算例与分析
    5.6 第三频点天线相位中心偏差标定
        5.6.1 估计模型
        5.6.2 算例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LEO增强GNSS精密定轨
    6.1 LEO/GNSS联合定轨的数学模型
    6.2 区域监测网三颗LEO联合定轨试验
        6.2.1 数据源及解算策略
        6.2.2 方案设计及结果分析
    6.3 小型LEO星座辅助GNSS精密定轨仿真
        6.3.1 星座仿真
        6.3.2 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移动网络动态用户关联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概述
        1.1.2 用户关联的意义
    1.2 超密集网络与移动边缘计算
        1.2.1 超密集网络的概念
        1.2.2 超密集网络的关键技术
        1.2.3 超密集网络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1.2.4 移动边缘计算的概念
        1.2.5 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超密集网络
    1.3 低轨卫星网络
        1.3.1 低轨卫星网络的概念与结构
        1.3.2 低轨卫星网络的关键技术
        1.3.3 低轨卫星网络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用户关联问题概述
    2.1 引言
    2.2 基于用户移动性的用户关联问题
    2.3 基于卫星移动性的用户关联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密集网络中的动态用户关联算法
    3.1 问题引入
    3.2 系统模型和优化问题
        3.2.1 系统模型
        3.2.2 优化问题
    3.3 动态用户关联算法
        3.3.1 以用户为中心的接入节点动态聚簇算法
        3.3.2 带宽分配算法
    3.4 数值结果和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轨卫星网络中的用户关联算法
    4.1 问题引入
    4.2 系统模型和优化问题
        4.2.1 系统模型
        4.2.2 优化问题
        4.2.3 优化问题转换
    4.3 动态用户关联算法
        4.3.1 基于卫星覆盖的多智能体Q学习算法
        4.3.2 多智能体Q学习中的动作选择策略
    4.4 数值结果和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7)卫星-5G一体化网络动态频谱共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星地一体化网络研究现状
        1.2.2 星地一体化网络频谱共享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论文结构和各章内容
第2章 卫星-5G一体化系统模型及频谱共享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卫星-5G一体化网络应用场景
    2.3 卫星-5G一体化网络体系架构
    2.4 卫星-5G一体化网络频谱共享技术
        2.4.1 共享频段分析
        2.4.2 频谱共享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频谱感知的动态频谱共享技术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3 基于能量检测的动态频谱共享技术
        3.3.1 算法描述
        3.3.2 算法性能仿真与验证
    3.4 噪声不确定性的影响及分析
        3.4.1 信噪比墙现象
        3.4.2 仿真分析
    3.5 信道衰落的影响及分析
        3.5.1 协作频谱感知方案
        3.5.2 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底层算法的动态频谱共享技术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3 基于底层算法的动态频谱共享技术
        4.3.1 信道模型
        4.3.2 中断概率分析
    4.4 具备干扰约束的底层算法
        4.4.1 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
        4.4.2 比例干扰约束
        4.4.3 峰值干扰约束
    4.5 仿真分析
        4.5.1 比例干扰约束的中断性能
        4.5.2 峰值干扰约束的中断性能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8)卫星网络分布式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发展情况与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内容
        1.3.1 基于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的卫星网络体系结构
        1.3.2 基于地面网关的分布式位置管理优化技术研究
        1.3.3 基于最小父节点的移动切换转发管理优化方法
        1.3.4 基于网络编码的移动网络位置信息可靠传输优化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相关研究
    2.1 卫星网络概述
        2.1.1 卫星轨道特性
        2.1.2 卫星星座系统
        2.1.3 卫星通信链路特征
        2.1.4 典型卫星星座网络构型及星座系统
    2.2 地面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
        2.2.1 IP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
        2.2.2 分布式移动性管理
        2.2.3 其他移动性支持方案
    2.3 卫星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
        2.3.1 终端移动性管理技术
        2.3.2 移动网络的移动性支持技术
        2.3.3 存在问题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的卫星网络体系结构
    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3.2 基于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的卫星网络体系结构DMM-S
        3.2.1 架构基本描述
        3.2.2 功能划分
        3.2.3 主要特点
        3.2.4 工作原理
    3.3 DMM-S架构分析
        3.3.1 存在的优势
        3.3.2 面临的挑战
    3.4 DMM-S性能评估
        3.4.1 控制开销分析与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地面网关的分布式位置管理优化技术研究
    4.1 问题描述与分析
    4.2 基于地面网关的分布式位置管理方法
        4.2.1 归属位置信息同步管理方法
        4.2.2 精确位置信息同步管理方法
        4.2.3 分组位置信息同步管理方法
    4.3 控制开销分析
        4.3.1 归属位置同步管理方法
        4.3.2 精确位置同步管理方法
        4.3.3 分组位置同步管理方法
        4.3.4 开销分析及比较
    4.4 性能评估
        4.4.1 位置管理开销
        4.4.2 位置查询延时
        4.4.3 总结与讨论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基于最小父节点的移动切换转发管理优化方法
    5.1 传统移动切换中的报文转发技术及存在问题
    5.2 基于接入点卫星转发策略的移动切换特性分析
        5.2.1 基于转发策略的卫星网络模型
        5.2.2 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
    5.3 基于最小父节点的移动切换报文转发优化方法
        5.3.1 卫星网络切换特性分析
        5.3.2 基于最小父节点的移动切换转发优化方法
    5.4 仿真评估与分析
        5.4.1 仿真结果
        5.4.2 特性分析
        5.4.3 总结与讨论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基于网络编码的移动网络位置信息可靠传输优化方法
    6.1 问题描述与分析
    6.2 网络编码技术概述
    6.3 基于网络编码的移动网络位置信息可靠传输优化方法
        6.3.1 基于分布式移动性管理架构下的移动网络管理方法
        6.3.2 基于网络编码的位置信息可靠传输优化方法
    6.4 理论分析
        6.4.1 基于Hub&Spoke的位置更新传输
        6.4.2 基于网络编码优化的Hub&Spoke位置更新传输
        6.4.3 基于LRMTP的位置信息传输
        6.4.4 基于网络编码优化的LRMTP位置更新传输
    6.5 性能评估
        6.5.1 管理开销
        6.5.2 收敛延时特性
        6.5.3 总结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新形势下A卫星公司运营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5 相关理论概述
第二章 卫星运营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1 卫星运营业发展情况分析
        2.1.1 全球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状况
        2.1.2 全球卫星运营企业发展状况
    2.2 我国卫星运营业发展情况分析
        2.2.1 我国卫星运营业的产业格局
        2.2.2 我国卫星运营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2.3 新形势下卫星运营业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章 A卫星公司运营管理现状诊断
    3.1 A卫星公司历史沿革及概况
    3.2 A卫星公司组织架构
    3.3 A卫星公司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3.3.1 企业资源及运营情况分析
        3.3.2 企业文化情况分析
        3.3.3 企业能力情况分析
    3.4 A卫星公司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4.1 政策环境分析
        3.4.2 社会环境分析
        3.4.3 技术环境分析
        3.4.4 经济环境分析
    3.5 A卫星公司运营管理的SWOT分析
第四章 A卫星公司运营管理体系优化方案设计
    4.1 新形势下A卫星公司的总体战略情况
        4.1.1 A卫星公司总体战略分析
        4.1.2 A卫星公司总体战略与运营管理体系优化的关系
    4.2 A卫星公司运营管理体系优化方案设计
        4.2.1 技术队伍和设备设施的建设和巩固方面
        4.2.2 提升市场营销能力及销售策略制定方面
        4.2.3 卫星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方面
        4.2.4 卫星轨道位置的保护和拓展方面
        4.2.5 人力资源及企业文化建设方面
        4.2.6 企业风险管控方面
        4.2.7 财务及融资管理方面
        4.2.8 产业链发展和企业并购、整合方面
        4.2.9 标准化运营方面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低轨卫星通信接入与切换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概况
        1.1.1 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
        1.1.2 卫星通信系统分类
        1.1.3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1.2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
        1.2.1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
        1.2.2 主要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简介
    1.3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
        1.3.1 接入控制技术
        1.3.2 星座设计技术
        1.3.3 星际链路
        1.3.4 星上处理和交换
        1.3.5 卫星TCP/IP
    1.4 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接入和切换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卫星间接入和切换策略
        1.4.2 波束间接入和切换策略
        1.4.3 课题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创新点
    1.6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低轨卫星通信接入和切换概述
    2.1 低轨卫星通信覆盖模型
    2.2 低轨卫星通信用户多媒体业务量模型
    2.3 低轨卫星系统参数
    2.4 低轨卫星通信切换过程
    2.5 低轨卫星通信切换的主要类型
    2.6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
        2.6.1 固定信道分配
        2.6.2 动态信道分配
        2.6.3 混合信道分配
    2.7 低轨卫星通信接入和切换策略
        2.7.1 无优先权策略
        2.7.2 信道预留策略
        2.7.3 切换排队策略
    2.8 低轨卫星通信接入与切换分析
        2.8.1 低轨卫星通信接入与切换主要性能指标
        2.8.2 低轨卫星通信用户移动模型
        2.8.3 低轨卫星通信接入与切换主要统计参数分析
        2.8.4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仿真置信度分析
        2.8.5 低轨卫星通信接入与切换策略理论与仿真比较
        2.8.5.1 卫星间接入与切换策略理论与仿真比较
        2.8.5.2 波束间接入与切换策略理论与仿真比较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轨卫星通信多星覆盖下卫星接入和切换策略
    3.1 引言
    3.2 低轨卫星通信综合加权卫星接入和切换策略
    3.3 低轨卫星通信全球业务量密度模型
    3.4 系统仿真分析
        3.4.1 仿真流程
        3.4.2 简单综合加权策略性能仿真
        3.4.3 支持全球服务质量的综合加权策略
        3.4.4 加权系数对综合加权策略的性能影响
        3.4.5 基于遗传算法的综合加权策略加权系数优化设计
    3.5 低轨卫星多媒体通信多星覆盖下卫星接入和切换策略
        3.5.1 算法描述
        3.5.2 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轨卫星通信动态预留接入策略与自适应动态信道分配
    4.1 引言
    4.2 基于概率自适应动态预留接入和切换策略(PDR)
        4.2.1 算法设计
        4.2.2 仿真分析
    4.3 自适应动态信道分配策略(ADCA)
        4.3.1 算法设计
        4.3.2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轨卫星多媒体通信信道借用接入和切换策略
    5.1 引言
    5.2 低轨卫星多媒体通信中基于公平性信道借用策略
        5.2.1 算法设计
        5.2.2 仿真分析
        5.2.3 信道借用接入策略的公平性分析
    5.3 低轨卫星多媒体通信中基于效用信道借用策略
        5.3.1 系统模型及算法描述
        5.3.2 理论分析及接入控制
        5.3.3 系统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作者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卫星通信新技术应用机遇及轨道/频谱管理策略(中)(论文参考文献)

  • [1]卫星网络弹性抗毁与频谱分配研究[D]. 周蓉.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边缘计算的星地协作缓存与分发机制研究[D]. 贾艺楠.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基于SDN弹性卫星网络传输技术研究[D]. 刘旭洲.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4]多频GNSS精密定轨及低轨卫星增强研究[D]. 曾添.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5]移动网络动态用户关联问题研究[D]. 何书新. 南京大学, 2020(04)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卫星-5G一体化网络动态频谱共享技术研究[D]. 毕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卫星网络分布式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韩维.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9]新形势下A卫星公司运营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吴景辉.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10]低轨卫星通信接入与切换策略研究[D]. 黄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新卫星通信技术和轨道/频谱管理策略的应用机会(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