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的影响

论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的影响

一、试论电子商务对传统商务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斌[1](2020)在《网络市场渗透下的企业竞争与效率提升 ——特征事实与解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销售渠道的出现使互联网的商业属性被开发利用。这种新业态的兴起,不仅是一个全新销售渠道的建立,更是传统经济秩序、流通渠道、资源配置重塑的历史进程。网络市场正在通过重塑现实经济的市场结构来改变现实经济效率。这种现象正在世界各国上演。但是,中国场景下的效率意义却更引人关注。如此庞大而又处在转轨时期的经济场景使得网络市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更加明显。同时,网络市场所推动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热潮为中国经济催生出了新的创新发展方式。因此,由中国特有的经济背景所提炼出的特征事实和案例为理解政府提供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如何促进企业创新、改善生产效率、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竞争环境提供了独特的视角。然而,以中国为场景,从微观层面检验网络市场渠道对市场竞争、企业创新以及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的文献却较少。鉴于此,本文试图将中国场景下有关互联网经济影响的研究支脉推进到对互联网更细化功能的识别,即以对中国经济市场结构、商业模式、流通体系、区域分布、市场分割影响更深远、更受瞩目的网络市场渠道为核心变量。以此为基础,本文分别从成本加成率、市场范围拓展、创新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经济场景下,网络市场渠道影响企业竞争与效率的微观特征事实和作用机理。本文首先基于成本加成率在网络市场渗透下的变化,从微观实证角度验证网络市场渠道的渗透对企业总体成本加成率的作用及其结构性差异,并由此揭示网络市场渠道如何影响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竞争行为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发现:网络市场渗透降低了制造业企业总体市场势力和定价能力。网民基础更大的城市,会面临更多由网络市场引入的外部竞争。这使得原有的区域分割受到了来自中性的网络技术的削弱,因而降低了企业平均(总体)市场势力,并提升了总体市场竞争效率。除此以外,在网络市场渗透下,集聚度更高行业的企业成本加成率下降更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较低企业的成本加成率下降得更多,其受到互联网市场引入的外部竞争压力更大;非国有经济更能抵御网络市场渗透所引入的外部竞争压力,而国有经济的市场势力却受到了更大的冲击;第三产业占比更高区域内企业的总体成本加成率下降更少,更有能力抵御网络市场渗透所引入的外部竞争压力。在证实了网络市场渠道对市场竞争的促进作用以后,本文在后续章节通过应用现有微观数据来度量微观企业对网络市场渠道或者电子商务的应用,从而提供另一个识别网络市场渠道影响的研究思路。本文在第四章基于区域市场进入和要素配置视角,从供给侧检验微观企业互联网销售渠道的应用对行业总体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作用机制。通过利用企业异质性和新经济地理分析框架,这部分研究对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机制进行了解释。通过运用分位数回归,研究结果证实了网络销售渠道对要素配置扭曲的纠正,并发现配置效率改善的证据主要是来自于劳动力和中间品要素。除此以外,网络销售对供给侧生产效率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多区域销售企业上,并且是通过促进小企业的成长,拓展其市场范围而实现的。这说明,网络销售渠道是从技术层面由下而上削弱了旧有市场分割、冗长的流通环节、中介机构的榨取以及多区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为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增加了新动能。在第五章,本文探讨了网络销售渠道对创新竞争的影响。研究主要聚焦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研发竞争这一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话题,并为其提供网络销售渠道环境下的特征事实和微观解释。通过一个简单的企业研发古诺竞争模型,本文提出了互联网销售渠道促使中小企业进行更多研发的检验命题,并就如何产生这一特征事实进行了解释。为了验证以上命题,本文采用近年才开放申请的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构建四年跨度(1999年-2002年)的非平衡面板。研究发现:虽然网络销售渠道降低了产品的营销成本,但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更大;随着网络销售渠道破除了制约中小企业创新的市场障碍,中小企业通过创新进入市场的“求生欲”、挑战既有大型在位企业的“竞争欲”将得到激发。因此,中小企业更有动力开展研发活动的特征事实得以在研究结论中(理论或实证)体现,特别是在网络销售渠道情景下。在第六章,本文探讨了网络销售渠道(e-selling)对企业创新(以新产品开发度量)的异质性影响,从而,为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战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提供策略选择。本文通过使用公司规模和公司运营经验作为两个基本的门限变量,并采用GMM门限回归方法建立实证模型。为进一步探索电子商务如何影响企业新产品开发,并为企业经理人提供更多的管理启示,本文还分别引入其他决策变量(包括:企业网络销售渠道应用强度、销售规模、电脑普及率等)以及企业所有制形式进行更多的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网络销售渠道对小企业和经营经验丰富的大企业新产品开发有正向影响。随着其他决策变量(包括:企业网络销售渠道应用强度、销售规模、电脑普及率等)的增加,网络销售对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有递减(或不增加)的影响;而对大企业,网络销售对新产品开发却有递增(或不减少)的影响。此外,网络销售渠道对国有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影响不显着,但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是正向的。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对互联网影响经济社会变量的特征事实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为互联网所引领的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提炼有用的经验和政策指导。更重要的是,本文将中国场景下有关互联网对经济影响的研究支脉推进到对互联网更细化功能的识别,从而明确网络销售渠道和互联网技术的作用边界以及网络各属性的具体功能和作用效果,使政策制定者在制定互联网发展战略时更加有的放矢,更明确、有效地采取配套组合措施。同时,通过明确网络市场渠道对不同区域或者微观主体的异质性作用,可以更好了解它对市场竞争、资源配置和创新活动的作用机理、特征事实和规律,并对指导政策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经济发展都有较多现实意义。此外,在互联网环境下,经济个体的行为以及市场环境也因此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深入了解互联网经济下的运行机理也有助于企业经理人更好的适应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从而为企业制订相应的创新发展战略提供帮助。最后,中国经济的特有属性为相关研究和政策评估项目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场景。因此,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改革的巨大作用,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宝贵经验,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值得推广和借鉴。本文也因此可以为其他国家利用网络市场渠道提升本国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政策提供中国经验和案例支持,并为理解政府提供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如何促进市场竞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活力提供独特的视角。

何梓翔[2](2020)在《内容社交电商中用户生成内容对商品销量的溢出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和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基于社交关系裂变式传播的社交电子商务应运而生,消费者出于不同的动机在社交电商平台中发布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体验,该消费体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从而影响商品在传统电商平台、社交电商平台自营商城等不同购物情境下的商品销量,这种社交电商平台中UGC对传统电商平台的商品销量的影响即为溢出效应。在抓住社交电商红利的情况下,企业也能够通过不同的社交电商平台提高品牌的口碑和销量,从而提高企业的业绩。本研究将基于营销学的理论,以网络数据采集为主,实验法为辅的研究方法对内容社交电商中UGC对商品销量的溢出进行研究,围绕该问题,本研究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在对网络中真实数据进行回归检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前,通过实验法的单因素组间设计,模拟消费场景以研究消费者从社交电商平台转向传统电商平台的购买意愿;其次,本文采用数据挖掘的方式对传统电商平台和社交电商平台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并且基于python语言调用了百度api中情感分析的模块以对商品帖子进行内容情感分析,通过二手数据探索了内容社交电商中UGC对传统电商平台商品销量的溢出效应,以验证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结果表明:第一,内容社交电商中商品推荐的帖子数量和帖子的点赞数量对自营平台的商品销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内容社交电商中商品的销量和商品推荐的帖子数量对传统电商平台中的商品销量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即消费者在内容社交电商中检索商品信息时,商品的帖子数量和社交电商自营商城的商品销量会正向影响消费者转向传统电商平台的购买意愿。通过上述结论我们可以得知,对社交电商平台而言,平台可以借助时下热点打造热门话题标签以吸引用户发布高质量帖子,以提高消费转化率等,企业在对自己的商品进行宣传时,应该有效引导和管理社交电商平台中的商品帖子信息,以改善营销方案,提高企业绩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孙博亚[3](2020)在《电子缔约规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今,电子交易飞速发展,实质性地改变了传统的市场交易模式,从交易规则视角观察,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电子交易需要新的交易规则,这必然对传统交易规则带来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体现在合同法领域。电子合同作为电子交易的首选形式,与传统的纸质合同比较,存在众多不同之处,许多新的法律问题不断显现,尤其是在合同缔结方面。以电子信息交换作为缔约手段,给传统合同订立领域带来革命性冲击,并从根本上打破了人们对于既有意义上缔结合同的认识,由于电子通信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具有无纸化和电子化的特点,使得电子合同缔结的诸多环节与传统的纸面缔约存在本质区别,如果继续适用传统的缔约规则调整电子缔约,难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因而,对以规制合同缔结为核心的相关法律制度作出调整是十分必要的,故本文选择电子缔约规则作为研究对象,以期能为电子缔约规则的体系化建构尽一份绵薄之力。本文以电子缔约规则为着眼点和出发点,采用规范分析、法解释以及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坚持问题导向,遵循体系化探索的逻辑思路,立足于归纳分散于不同领域的电子合同缔约规则,并试图通过对相关规则的体系化整合及对比分析,以期达到对电子缔约规则进行调整、完善和改良的目的。本文的结构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从阐述电子合同的基本理论中提出问题,并进而明晰如何从制度层面打开创制电子合同缔约规则的思路。绪论讨论的问题是电子缔约制度的核心和基础问题,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本选题在当代法学理论研究中的重大价值。正文的五章以电子缔约规则为线索,分别从电子缔约意思表示规则、电子缔约主体认定规则、电子缔约的常规模式、电子意思表示错误规则以及电子格式条款缔约规则等方面对电子缔约规则进行了审视和梳理,在介绍和比较分析中,提出了本文的论题即电子合同缔约规则应当以调整、完善以及改良的思路进行制度设计。本文第一章围绕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展开讨论,集中探讨了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形式规则和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原件规则。电子意思表示形式规则,因其直接关系到电子合同是否有效的问题,故而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并想尽一切办法设法使电子缔约意思表示视同为书面形式,以便消除电子交易的法律障碍,我国现行法也通过一定立法技术,使电子意思表示归属于书面形式范畴。但是电子意思表示所具有的独有特点即无纸化和电子化,决定了电子意思表示在事实上难以被传统的书面形式所涵盖,为此,本文从应然层面对电子意思表示究竟是否构成书面形式进行了深度分析,提出了未来合同立法对电子意思表示形式应当从协调各规则统一性视角作出进一步规定。至少在目前,应当基于电子意思表示无纸化特点,以及《民事诉讼法》增加电子数据证据类型的契机,从实体法层面明确电子意思表示的电子数据形式,以利于法律系统内部的协调与配合。针对电子意思表示原件规则,是电子意思表示书面形式的必然要求,因为数据电子信息通过电子通讯方式发出后,收件人收到的电子文本不具有唯一性,收到的电子文本永远只是原件的复制件,而电子意思表示构成原件的目的是为了以书证的证据类型运用于诉讼程序,基于目前证据类型的调整,有必要对电子意思表示原件规则做出改良,制定电子意思表示原件规则。本文第二章系统地论述了电子缔约主体资格认定制度,基于网络技术对法律主体本质的冲击与挑战,本章回答了电子缔约主体需要身份识别规则的深层次原因,着力探讨了未成年人的电子缔约能力判断问题和电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问题。深度分析了缔约主体身份识别的两种主要方法即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对于未成年人电子缔约能力问题,在尊重与突破的进路中提出了调整思路。其具体调整思路包括:第一,进一步拓宽未成年人电子缔约能力的适用范围;第二,设置日常生活条款制度;第三,对于未成年人进行电子欺诈缔结的电子合同,应当依据电子合同的具体形态认定合同效力,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对关于电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的不同观点进行了评述,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人论具有合理性,在梳理缔约主体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过程中,探究了赋予电子代理人法律地位的思想根源,从而为电子代理人以主体资格入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电子代理人制度的立法选择提出了建议,即将电子代理人缔约纳入合同法律规范的调整范畴,并从立法层面界定电子代理人的概念,明确规定电子代理人进行要约和承诺的条件,建立电子代理人行为后果归属规则。本文第三章的内容是研究重点之一,本章主要以电子要约和电子承诺为线索,在常规缔约模式下讨论电子缔约规则问题,由于电子要约与电子承诺呈现出明显的技术性,因此与传统要约和承诺规则不同,需要从理论上给予全新的诠释,以便于通过对传统规则的改良,创设新的缔约规则。本文认为,电子缔约一般规则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电子要约和电子承诺的效力认定问题,因而,本章是以电子要约和电子承诺的效力判定展开讨论的。主要回答四个问题:一是如何识别电子要约;二是如何确定电子要约与电子承诺的生效时间;三是电子要约与电子承诺能否撤回;四是如何判断双方当事人已经达成了合意。针对以上四个问题的研究构成本章的全部内容。针对第一个问题,本文认为应当坚持《民法典》合同编确定的是否以缔结合同为目的的标准,综合考虑信息发布者的主观意图,根据发布信息的实际情况,评价商品或服务信息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要约条件作出判断。针对第二个问题,本文首先对传统法律规范进行了解读和诠释,通过与相关国际组织的立法进行对比研究中得到启示,本文认为应采用规定数据电文发出与到达的时间以解决生效时间问题,同时基于公平分配风险的考虑,可以设立以检索时间为生效时间的补充规则,以解决电子要约与电子承诺没有进入指定系统的问题。针对第三个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和评述不同观点,本文认为,在民事权利体系中,立法者何以赋权给当事人是基于法价值考量,是一种法政策选择的结果,权利因客观实际情况,暂时不能行驶或行驶有困难,从来都不是创设权利考虑的因素,也不应该成为不赋权给缔约主体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撤销或撤回电子意思表示是法律赋予发送人的一项权利,依据赋权规则,他人不得随意加以剥夺。至于权利人因客观实际情况,暂时不能行使或行使有困难,不应成为创设权利考虑的因素,也不应成为不赋权给缔约主体的原因。针对第四个问题,本文认为,合意达成的判断规则应围绕合意内容的范围边界加以解读,具体标准为:第一,对合同的必要条款达成一致;第二,当事人对必要条款有约定,以其约定内容进行判断;第三,受要约人不得就要约内容进行实质性变更。本文第四章对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规则进行了研究,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制度的规范目的在于解决外在表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归责于表意人的问题,因我国没有设立意思表示错误规则,本文从司法实践入手,界定了电子错误的概念及涵盖范围,对电子错误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主要考察了美国及国际组织的立法,提出了完善我国电子缔约错误规则的建议。通过对电子缔约错误类型的划分,以及对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立法考察,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我国的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规则:第一,应当从立法层面界定电子错误的概念以及涵盖的范围;第二,应建立专门针对人为电子错误的规则;第三,在既有法律规范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动信息系统错误规则;第四,应当规定电子错误的救济措施。本文第五章亦是文章的研究重点,本章以电子格式条款缔约为进路,系统地探讨电子缔约的非个别磋商规则。本章着重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电子格式条款缔约中的合意问题,即如何确保合意的充分性与真实性;二是如何突破电子格式条款缔约困境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本文认为,应当为网络消费者提供更加合理的机会以助其了解并理解条款内容,同时对电商经营者施以必要的条款说明义务,帮助消费者在明确条款含义的基础上,做出缔约选择,提升缔约合意度。关于第二个问题,应当通过进一步提升格式条款内容的显着性、赋予网络消费者撤回权、构建冷静期制度以及设置有限阅读义务等一系列措施予以解决。结论部分,基于对电子缔约规则的体系化整理,发现电子缔约区别于传统缔约的本质属性,是整合电子缔约规则的前提,因此,本章以“电子缔约的特质对法律调整的影响”为题对论文的结论进行了阐释,由于在电子缔约过程中,电子缔约主体之间的沟通是通过数据电文的交互活动实现的,由此导致缔约双方依赖电商交易平台的指引进行缔约活动,这使得消费者作出的缔约选择具有非理性的冲动特质,在这样的前提下,法律调整电子缔约及电子合同关系的策略,恐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向公私法协同调整的综合治理路径的转向。

杜顺帆[4](2020)在《“三链融合”框架下数字贸易竞争力测度与提升策略》文中认为数字贸易保持高速发展,逐渐改变了商业模式和居民消费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本文通过贸易理论分析、评价体系实证和浙江省案例分析,研究了数字贸易竞争力决定机制、世界各国数字贸易竞争力表现及数字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全球治理链、全球创新链“三链融合”的视角分析数字贸易竞争力决定机制: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获得性要素积累、全球创新链视角下的创新水平提升以及全球治理链视角下的外部市场把握,在“三链”相互作用、互相支撑下数字贸易才能取得强有力的发展。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主要国家数字贸易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匹配,从总量、结构、创新三个维度设定13个变量构成评价体系,运用客观赋权的熵值法,改进加入时间变量,分析2010-2014年43个国家的数字贸易竞争力排名,并详细对比分析各项具体情况,得出中国的数字贸易目前发展水平、不足之处及改进方向。以中国电子商务高度发达的浙江省为典型案例,通过产业政策分析、信息产业与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分析及跨境电商实证分析,探究浙江省数字贸易的发展特点以及优化路径,从优化环境、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重视参与全球数字贸易治理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杨雪[5](2020)在《国际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5G移动网络全覆盖,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物联网成为一种常态,以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已经改变了大多数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具活力的经济发展方式,并将以蓬勃之势继续发展下去,这是令人欣喜的。但电子商务长久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法律环境的支撑,需要完善的制度和规则的规范。电子商务合同作为电子商务交易的核心,完善的电子商务合同法律适用制度是解决电子商务交易纠纷的重要一环。当前,传统的法律适用制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来自国际电子商务合同的冲击和挑战,在复杂多变的时代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一新事物的探索,从立法和实践层面逐渐优化国际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适用制度,助力国际电子商务发展,并针对我国当前在该领域的相关立法进行分析,期望能够为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合同法律适用规则的制定贡献力量。文章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国际电子商务合同的涵义界定和基本法律特征,为文章的后续写作作基础铺垫。第二部分围绕国际电子商务合同法律适用的原则,讨论其在国际电子商务合同的中的法律适用的特殊性,以美国、欧盟的立法为例,结合具体的司法实践案例,分析各个法律适用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被法官应用和解读及其可操作性如何。第三部分分析国际电子商务合同给传统法律适用制度带来的挑战。包括对合同形式要件法律适用的挑战、对连接点的挑战以及对准据法的挑战。在对合同形式要件法律适用的挑战一节中,从国际电子商务合同生效的形式要件入手,分析传统合同形式要件法律适用的原则及其局限性,论证其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新需求;在对连接点的挑战一节中,分为对主观性连接点和客观性连接点两个层面进行论证;在对准据法的挑战一节中,主要围绕准据法的“落空”来阐述。第四部分是在前述的基础上对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适用制度的探讨。从我国关于国际电子商务合同法律适用立法的现状和不足着手,以立法原则、立法标准为出发点,从优化意思自治原则、丰富最密切联系原则、弥补准据法的不足与保留适用强制性规定等方面为我国制定国际电子商务合同法律适用规则提出一些建议。

刘彦[6](2020)在《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以A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商务行业在近年来飞速发展,广泛应用的互联网是其发展的摇篮。电子商务的迅速普及使得电子商务审计业务也随之崛起。如何控制审计风险、如何保证电子商务审计的质量成为各大会计师事务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电子商务企业的角度出发,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将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从中学习经验,更好的规避审计风险。由于对电子商务审计业务还未形成系统、成熟的审计经验,相关的研究较少,所以审计人员还要从电子商务审计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对审计方向和重点进行调整,更好的适应电子商务审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对所选课题进行研究。首先,对电子商务、审计相关的概念、发展等进行归纳阐述,为后文提供理论支撑,引入电子商务审计风险的概念。并分析了电子商务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例如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网络环境存在信息不对称、电子商务企业内部控制较薄弱、电子数据缺乏可靠性、业务系统缺乏交易完备性、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适应电子商务的审计软件缺乏、审计技术和方法相对滞后、克服审计风险独特性难度大等。之后,在多方面了解案例公司并获取资料后,引入A公司作为案例,从审计重大错报风险、审计检查风险角度出发,剖析了A公司具有收入确认、数据安全、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差异以及审计人员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审计风险。最后,基于电子商务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审计风险控制对策:完善电子商务审计规范和体系、加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电子商务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升电子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系统的交易完备性、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开发实用的电子商务审计软件、改进审计技术和方法、适应审计风险特点等。对于降低审计人员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王玉颖[7](2020)在《我国跨境电商政策效应的统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外贸增速持续放缓的大背景下,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式,正逐渐成为新常态下稳外贸增长、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其中,政策手段作为政府引导和规范跨境电商发展的最主要方式,在跨境电商业务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的背景下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政策碎片化、体系不完整、监管重复与遗漏并存等,无法充分发挥跨境电商政策的实际效果。究其原因,一是跨境电商作为新业态,商业模式不断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也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商品质量难以保证等一系列问题,对政策体系提出新的监管要求;二是跨境电商涉及海关、商务、税务、财政、邮政等十多个部门,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机制不畅、职能界限模糊,导致现有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存在重复和遗漏等监管问题。因此,在当前跨境电子商务政策面临的监管需求和监管问题的双重压力之下,系统研究跨境电子商务政策重复监管、监管冲突、实施效果不显着等一些关键问题,解析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实施效果,探索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的有效政策“组合拳”,实现跨境电商政策从政策抉择、政策实施至国际贸易冲击应对的全流程量化分析,是保障政策体系制定科学、合理,解决政策低效与不适应问题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本文通过剖析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演化特征及不足,量化跨境电商政策内容,评估政策实施有效性,为政府部门指导和调整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具体地,本文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第一,介绍研究背景、价值及意义,界定相关核心概念并回顾跨境电商政策体系、跨境电商政策效果评价和政策内容量化的相关研究现状,阐述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交代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第二,首先梳理跨境电商政策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政府干预理论和政策网络理论;然后探讨跨境电商政策效果研究的理论基础,包含跨境电商的贸易中介功能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两方面;最后从跨境电商发展、跨境电商税收、跨境电商消费偏好归纳出政策的经济效应。第三,量化分析我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演化特征及不足。本部分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政策主体与主题两方面分析跨境电商政策演化特征,进而通过政策主体与主题的网络关联图考察政策体系现存监管问题。实证分析发现,我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存在多头监管、主体协同不均衡、主题分散、服务内容和措施类政策结构失衡、建设和服务类政策监管重叠等一系列监管问题。第四,研究政策组合对跨境电商产业规模效应的影响。本部分首先采用文本分析法,从政策工具、政策目的和政策力度角度构建跨境电商政策组合三维分析框架,然后从综合性、一致性和均衡性三个方面测度跨境电商政策组合特征,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测度政策组合特征对跨境电商产业规模效应的影响,进而明确不同类型跨境电商政策组合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跨境电商政策组合特征的作用效果存在显着差异,如,环境型政策工具组合特征值均较高但作用效果不理想,而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组合特征值偏低,但能够对跨境电商产业规模效应产生显着的促进作用。第五,研究跨境电商政策组合的宏观经济效应:一个两国DSGE模型。首先,在上一章构建的政策组合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跨境电商交易特点,构建包含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组合冲击的两国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分析政策工具组合冲击的宏观经济效应,并对比分析其在不同政策目的和政策力度下的效果差异。研究发现跨境电商供给型政策工具组合冲击既能提高本国产出,又对国内外居民造成的福利损失较小,同时对经常账户的影响也不大,是一种最优的政策工具。而跨境电商需求型冲击虽然能够提高国内外产出和国外消费,改善国内经常账户,但对国内居民福利造成的损失较大。此外,还发现政策工具组合冲击产生的经济效应会随着政策力度、政策目标、政策有效期限等的波动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与现有文献相比,上述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1)研究内容上的创新。从多方面、多角度实证分析了跨境电商政策的实施效果,有效丰富了社会经济政策统计的研究内容。(2)研究视角的创新。从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监管问题和监管需求角度出发,提出跨境电子商务政策体系全流程量化分析的方法,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3)研究思路上的创新。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政策网络理论引入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研究,提出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现存监管问题的统计分析思路,是拓展公共政策研究的创新思路。(4)理论模型上的创新。根据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构建了一个包含不同类型跨境电商政策组合冲击的两国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尤其是在考察跨境电商商品流通渠道时,创造性地将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贸易中介部门引入模型,更真实地刻画了现实经济特征。本文的研究已经达到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研究对象局限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并未对国际成熟经验进行研究。(2)在研究跨境电商监管主体与主题时,只是对部分核心主体与主题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未对现有的政策主体发布的主题进行全方位分析。(3)仅对2008-2018年间我国跨境电商政策文件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内容有限。(4)跨境电商监管问题的成因来源于多种渠道,本文只是对监管部门之间现存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没有从跨境电商发展需求出发,对监管部门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

刘泽洋[8](2019)在《后电商时代传统步行商业街活力再生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水平、消费水平都在稳步的提高。人们对更加优质的消费及生活方式的向往已成为一种趋势,且由一线城市逐渐向其他城市或地区扩散开来。传统步行商业街受此等趋势的影响,空间形态及发展前景经受考验。现如今,消费者购物方式多元化,电子商务贵为新宠,新零售模式层出不穷,全国传统步行商业街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现代商业模式的冲击下,已逐渐脱离经济发展的轨道,对其活力再生设计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郑州德化步行商业街综合规划整治的亲身实践后,初步总结出传统步行商业街活力再生的基本策略和建筑设计方针。以此来指导同类传统步行商业街的改造复兴,为其活力再生指明方向。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对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背景进行了分析,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详尽论述了有关的部分基础理论,并总结了课题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述了现阶段传统步行商业街的发展现状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同时对二者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综合目前现状,总结电子商务对传统步行商业街这一模式的冲击以及二者的优劣态式对比,为后文传统步行商业街活力再生设计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从影响要素入手,明确传统步行商业街活力的影响元素,界定如何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并通过简单描述传统步行商业街与电商相结合的案例,总结出解决当前问题的依据以及传统步行商业街活力再生设计的原则。第四部分,结合相关理论基础,以郑州德化步行商业街为例,通过多种调研手法总结数据,分析其商业发展及活力现状,并从空间、交通、景观、功能等多方面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并进行德化步行商业街活力再生f方案设计的实践。第五部分,以笔者对德化步行商业街的初步规划建筑设计研究为依据,进行一系列的总结反思,提出了其现实意义,且为未来传统步行商业街的活力再生、线上线下的商业融合与后电商时代的接轨进行初步指导。

武英涛,刘艳苹,陈磊[9](2019)在《电子商务对传统商贸业的结构性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的主要应用,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对传统商贸业的影响机制、路径等研究尤其是相关的实证研究相对明显滞后。本文在分析界定电子商务概念框架及对传统商贸业影响机制基础上,定量测度了电子商务对传统商贸业的销售额、实体店的经营面积、人员及区域差异的结构性影响,研究发现:(1)电子商务发展对传统商贸业的销售收入并没有显着的替代效应,而表现出了一定的增长效应,本文认为这与传统商贸企业开展的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商业模式有关;但对实体店经营面积的替代效应非常显着,商业地产的经营风险是关注重点;(2)区域差异表现明显,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对传统商贸业的销售收入和经营面积的影响与全国一致,且中部地区的影响更大;在西部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对传统商贸业的销售收入和经营面积都表现出明显的替代效应,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最后本文为传统商贸企业的转型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翁武岳[10](2019)在《互联网+流通背景下区域电器实体店转型路径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对GDP增长的贡献在2007年已首度跃超投资,其发展前景广阔,增长潜力巨大,因而国家“十一五”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家电业是国家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受益行业之一,因其在总体消费中占比较大,其发展对拉动内需至关重要。而家电营销网络的健全与完善对家电零售业的发展更是具有基础性地位。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国家针对庞大的农村市场推出“家电下乡”的扩大内需举措,这是一项重大的惠民政策,对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内需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随后相继推出的“以旧换新”等措施,使农村家电市场消费潜力得到释放。为配合各项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全国各区域家电连锁实体店作为本地化企业,承载着城乡消费需求和服务需求,为拉动内需、提高不断下行的经济水平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随着近几年电子商务的渗透与网络购物的流行,传统零售业受到巨大冲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与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对于十年后电子商务市场份额能否超过50%设下了一亿元的赌局。十年之约将电子商务和传统零售业谁能够主导未来零售市场的讨论再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电子商务与传统零售业一仗打得如火如茶,家电行业尤其是区域性电器连锁实体店又将面临一场新的变革与洗礼。论文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历程,对比中外家电所面临的行业发展环境与发展现状的差异。如今,随着互联网日益渗透和被更广泛的接受,线上零售作为一种新的销售模式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传统的零售行业一直备受互联网的影响,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利用互联网销售模式与实体营销模式的组合。在这一点上,本文分析了目前传统零售行业的转型问题,并探讨中国的传统零售行业在互联网流通的背景下,转型的路径,与全国连锁和优良的区域性连锁卖场为目标,探索中国区域连锁实体店未来发展方向。

二、试论电子商务对传统商务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电子商务对传统商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市场渗透下的企业竞争与效率提升 ——特征事实与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逻辑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边际贡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互联网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2.1.1 互联网作为信息交流渠道影响经济绩效的文献
        2.1.2 互联网作为商品交易平台影响经济绩效的文献
    2.2 互联网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2.2.1 互联网作为信息交流渠道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2.2.2 互联网作为商品交易平台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2.3 互联网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2.3.1 互联网作为信息交流渠道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2.3.2 互联网作为商品交易平台对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的影响
        2.3.3 互联网作为商品交易平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2.4 市场结构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2.5 企业规模对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的影响
        2.5.1 企业规模对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
        2.5.2 企业规模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2.6 相关文献评述与潜在研究空间
第三章 网络市场渗透与企业市场势力
    3.1 引言
    3.2 数据和变量描述
        3.2.1 数据来源
        3.2.2 变量描述
    3.3 估计策略、逻辑及模型设定
        3.3.1 企业成本加成率的估计
        3.3.2 估计策略、逻辑及实证模型
    3.4 实证结果
        3.4.1 基础回归结果
        3.4.2 进一步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销售、市场拓展与资源重配
    4.1 引言
    4.2 理论框架
        4.2.1 模型的基本设定
        4.2.2 网络销售渠道与多区域市场进入
        4.2.3 网络销售渠道对要素配置效率的改进
    4.3 数据和模型
        4.3.1 数据及变量
        4.3.2 实证检验策略及模型设定
    4.4 实证检验
        4.4.1 生产函数及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
        4.4.2 网络销售对多区域市场进入的结构性冲击
        4.4.3 网络销售渠道对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冲击
        4.4.4 实证结论及解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销售、企业规模与R&D竞争
    5.1 引言
    5.2 理论框架:一个基于创新锦标赛模型的解释
        5.2.1 模型设定
        5.2.2 比较静态分析
    5.3 数据和模型
        5.3.1 数据、变量和统计描述
        5.3.2 估计策略和模型
    5.4 实证检验
        5.4.1 主要结果
        5.4.2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络销售渠道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6.1 引言
    6.2 方法和数据
        6.2.1 变量和数据
        6.2.2 估计策略、方法和模型
    6.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1 主要结果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进一步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政策涵义及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涵义
        7.2.1 提升市场竞争效率和营商环境的政策涵义
        7.2.2 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的政策涵义
        7.2.3 提升企业创新活力的政策涵义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2)内容社交电商中用户生成内容对商品销量的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社交电商文献综述
        1.2.2 UGC相关研究综述
        1.2.3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1.2.4 总结与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拟采用的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预计创新点
第2章 论文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社交电子商务
    2.2 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
    2.3 社会比较理论
第3章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3.1 变量选取和假设提出
        3.1.1 帖子数量和评论数量
        3.1.2 帖子点赞数量
        3.1.3 商品推荐的溢出效应
        3.1.4 控制变量
    3.2 研究对象选取
    3.3 数据分析方法选择
第4章 UGC对商品销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消费者从社交电商平台转向传统电商平台的购买意愿研究
        4.1.1 社交电商平台中商品推荐帖子数量的溢出效应研究
        4.1.2 社交电商平台中商品销量的溢出效应研究
        4.1.3 探索性研究小结
    4.2 数据收集和清洗
        4.2.1 考拉海购平台数据收集
        4.2.2 考拉种草社区数据收集
        4.2.3 淘宝网数据收集
    4.3 数据分析与检验
        4.3.1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
        4.3.2 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4.3.3 主要变量相关性分析
        4.3.4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第5章 企业营销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商品销量组实验问卷
附录2 商品推荐帖子数量组实验问卷

(3)电子缔约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理论立场的预设
    五、论文框架
第一章 电子缔约意思表示
    第一节 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形式
        一、电子缔约意思表示概念
        (一)贸法会对电子缔约意思表示的界定
        (二)我国法对电子缔约意思表示的界定
        二、电子缔约意思表示法定形式
        (一)贸法会的解决方案
        (二)我国法的解决策略
        三、电子缔约意思表示法定形式再思考
        (一)电子缔约意思表示与传统书面形式不具有涵盖关系
        (二)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具有与书面形式并列存在的规范价值
    第二节 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原件
        一、电子意思表示书面形式对原件的要求
        (一)传统法律中的原件
        (二)电子缔约意思表示要求原件的原因
        二、解决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原件要求的立法例
        (一)联合国的立法
        (二)美国的相关立法
        三、我国立法上的电子意思表示原件规则
第二章 电子缔约主体资格的认定
    第一节 电子缔约人的主体性
        一、电子缔约主体的双重属性
        (一)电子缔约主体的自然属性:虚拟性
        (二)电子缔约主体的法律属性:法律性
        二、电子缔约主体真实身份的确认方法
        (一)确认电子缔约主体真实身份的必要性
        (二)确认的方法: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
    第二节 电子缔约能力:以缔约主体资格认定为分析视角
        一、自然人电子缔约能力的认定
        (一)电子缔约能力的法律构造
        (二)未成年人电子缔约能力的认定标准:传统与创新
        二、企业电子缔约能力的认定标准
        (一)认定依据
        (二)关于企业缔约能力的实务解决现状
        (三)我国关于企业电子缔约能力制度的立法完善
    第三节 电子代理人
        一、电子代理人概念
        (一)含义
        (二)特征
        二、电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
        (一)关于电子代理人法律地位的学说观点及评析
        (二)电子代理人具有主体性的理论基础
        三、电子代理人的行为归属
        (一)电子代理人行为归属的立法
        (二)电子代理人行为后果归属
        (三)电子代理人缔约程序
        四、我国电子代理人制度的立法思考
        (一)现行立法缺陷分析
        (二)美国《统一计算机交易法》的规定及借鉴
        (三)我国的立法选择
第三章 电子缔约的常规模式
    第一节 电子要约
        一、电子要约基本问题
        (一)电子要约的成立条件
        (二)电子要约的识别与电子要约邀请
        二、电子要约的特殊法律问题
        (一)电子要约的生效
        (二)电子要约的撤回与撤销
    第二节 电子承诺
        一、电子要约的成立条件
        二、电子承诺的方式选择
        (一)我国法关于电子承诺方式的规定
        (二)电子承诺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三、电子承诺的发出与生效
        (一)电子承诺的发出与承诺有效期的确定
        (二)电子承诺的生效时间与地点
        四、电子承诺的撤回
    第三节 电子合同成立
        一、电子合同成立概说
        (一)电子合同成立的本质:合意的形成
        (二)电子合同成立的外观要件
        二、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一)电子合同成立时间
        (二)电子合同成立地点
        三、我国关于电子合同成立规则的不足与完善
        (一)明确约定优先规则
        (二)明确界定特定系统指当事人可以控制的邮件系统
        (三)规定检索到达时间的适用规则
第四章 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
    第一节 电子意思表示错误的司法实践—以网络标价错误为例
    第二节 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含义
        一、学界对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的界定
        二、本文的界定
        三、电子错误的类型
        (一)人为电子错误
        (二)自动信息系统错误
    第三节 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的立法考察
        一、主要国家的立法
        (一)美国
        (二)加拿大
        二、国际组织的立法
        (一)贸法会的《电子商务示范法》
        (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英文简称PICC)
        (三)贸法会的《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
        三、关于上述立法的评述
    第四节 我国关于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的立法解决
        一、关于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的法律救济
        (一)人为电子错误的法律救济
        (二)自动信息系统错误的法律救济
        二、立法完善
        (一)从立法层面界定电子错误的概念以及涵盖的范围
        (二)建立专门针对人为电子错误的规则
        (三)在《电子商务法》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动信息系统错误规则
        (四)设立电子错误救济规则
第五章 电子格式条款缔约
    第一节 电子格式条款概说
        一、电子格式条款的规范解析
        (一)电子格式条款缔约方式简述
        (二)既有法律框架下的格式条款:概念、特点及法价值目标
        二、缔约语境下的电子格式条款
        (一)电子格式条款的涵义
        (二)电子格式条款的特征
        (三)缔约视角下的电子格式条款类型
    第二节 电子格式条款订入规则
        一、合理提请网络消费者注意规则
        二、网络消费者同意订入规则
        (一)电子格式条款缔约中的合意本质
        (二)合意的保障规则
        三、电子格式条款订入的限制规则
        (一)异常条款排除规则
        (二)不得与个别约定条款相抵触规则
    第三节 电子格式条款缔约的困境及突破路径
        一、电子格式条款缔约困境
        (一)消费者的认知局限与缔约策略选择的困境
        (二)信息不对称与消费者知情决策的困境
        (三)合意规则面临的困境
        二、缔约困境的突破路径
        (一)进一步提升条款内容的显着性
        (二)构建冷静期制度给消费者以反悔权
        (三)进一步完善电商经营者的信息披露义务
        (四)设置网络消费者的有限阅读义务
结论:电子缔约的特质及其对法律调整的影响
    一、交易对象选择和缔约决策在电商平台限定的信息环境下进行
    二、缔约对象主体资格和资信的审查完全由电商平台控制
    三、缔约内容(基本条款)几乎全部由电商平台制定
    四、法律调整电子缔约策略的可能转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三链融合”框架下数字贸易竞争力测度与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不足与展望
2 文献综述
    2.1 数字贸易概念与理论发展
    2.2 数字贸易的经济效应与治理规则
    2.3 数字贸易水平测度
    2.4 综合评述
3 数字贸易竞争力决定机制理论分析
    3.1 传统国际贸易竞争力机制
    3.2 数字贸易核心要素分析:天然要素禀赋向创新要素的转变
    3.3 “三链融合”的数字贸易竞争力决定机制
4 经验证据: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数字贸易竞争力测度
    4.1 评价体系建模常用方法
        4.1.1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4.1.2 灰色关联法(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4.1.3 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4.1.4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4.1.5 熵值法(The Entropy Method)
    4.2 评价方法选择和基本模型构建
        4.2.1 评价方法
        4.2.2 数字贸易竞争力指标计算式构建
    4.3 数据来源与评价结果
        4.3.1 数据来源
        4.3.2 数字贸易竞争力测评结果与分析
    4.4 典型国家数字贸易发展经验比较
        4.4.1 美国——重视规则治理与数字贸易发展先机
        4.4.2 日本——数字内容产业振兴经济
        4.4.3 德国——针对性产业调整与政策支撑
        4.4.4 爱尔兰——产业结构与创新投入下的高增速
        4.4.5 中国——大国大市场的电子商务契机
        4.4.6 小结
5 数字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5.1 浙江省数字贸易发展概况
        5.1.1 产业政策背景
        5.1.2 浙江数字贸易发展特点
        5.1.3 浙江数字贸易发展趋势
    5.2 跨境电商发展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5.3 实证分析
        5.3.1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5.3.2 回归结果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浙江省数字贸易发展小结
        5.4.1 营造安全便捷的跨境电商环境
        5.4.2 创新驱动供给升级
        5.4.3 重视合作与治理
6 结论和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主动嵌入全球价值链促进获得性要素的积累
        6.2.2 加快形成创新生态体系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6.2.3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链促进外部市场的整合与开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未能在正文显示的测算数据结果
    附录2 样本国家和样本行业名称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5)国际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论文结构
第一章 国际电子商务合同解析
    第一节 国际电子商务合同的涵义
    第二节 国际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特征
        一 国际电子商务合同具有虚拟性
        二 国际电子商务合同具有无纸性
        三 国际电子商务合同具有即时性
        四 国际电子商务合同具有去中心性
第二章 国际电子商务合同法律适用的原则
    第一节 意思自治原则
        一 意思自治原则仍是首要原则
        二 意思自治原则在国际电子商务合同法律适用中的运用
    第二节 最密切联系原则
        一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补充原则
        二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国际电子商务合同法律适用中的运用
    第三节 强制法的适用——以电子消费合同为例
        一 强制法在电子消费合同中的直接适用
        二 强制法在电子消费合同的法律适用中的运用
第三章 国际电子商务合同对传统法律适用制度的挑战
    第一节 对合同形式要件法律适用的挑战
        一 国际电子商务合同生效的形式要件
        二 传统合同形式要件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及其局限性
    第二节 国际电子商务合同对连接点的挑战
        一 对主观性连接点的挑战
        二 对客观性连接点的挑战
    第三节 对准据法的挑战
第四章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合同法律适用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第一节 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现状与不足
    第二节 确立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原则
    第三节 明确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合同形式的法律适用标准
    第四节 明确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合同实质问题的法律适用标准
        一 优化意思自治原则
        二 丰富最密切联系原则
        三 弥补准据法的不足
        四 保留适用强制性规定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电子商务相关研究
        1.2.2 电子商务审计相关研究
        1.2.3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电子商务理论
        2.1.1 电子商务的概念和特点
        2.1.2 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
        2.1.3 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
    2.2 审计相关理论
        2.2.1 审计基本理论
        2.2.2 审计风险理论
3 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概述
    3.1 电子商务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区别
    3.2 电子商务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3.2.1 电子商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
        3.2.2 电子商务对审计目标和技术的影响
        3.2.3 电子商务对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影响
    3.3 电子商务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3.3.1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
        3.3.2 对检查风险的影响
    3.4 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的特点
        3.4.1 收入确认风险高
        3.4.2 审计证据不稳定
        3.4.3 审计风险难控制
4 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4.1 审计环境方面
        4.1.1 电子商务审计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
        4.1.2 网络环境存在信息不对称
    4.2 审计对象方面
        4.2.1 电子商务企业内部控制较薄弱
        4.2.2 电子数据缺乏可靠性
        4.2.3 业务系统缺乏交易完备性
    4.3 审计主体方面
        4.3.1 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
        4.3.2 缺乏适应电子商务的审计软件
        4.3.3 审计技术和方法相对滞后
        4.3.4 克服审计风险独特性难度大
5 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
        5.1.1 公司简介
        5.1.2 主要收入来源
        5.1.3 发展战略
        5.1.4 内部控制
    5.2 行业分析
        5.2.1 行业发展现状
        5.2.2 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5.2.3 A公司行业现状分析
    5.3 审计重大错报风险因素分析
        5.3.1 收入确认风险
        5.3.2 数据安全风险
        5.3.3 内部控制风险
    5.4 审计检查风险因素分析
        5.4.1 审计准则差异风险
        5.4.2 审计人员因素风险
6 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6.1 审计环境方面
        6.1.1 完善电子商务审计规范和体系
        6.1.2 加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6.2 审计对象方面
        6.2.1 加强电子商务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6.2.2 提升电子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2.3 提高系统的交易完备性
    6.3 审计主体方面
        6.3.1 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6.3.2 开发实用的电子商务审计软件
        6.3.3 改进审计技术和方法
        6.3.4 适应电子商务审计风险特点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7)我国跨境电商政策效应的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价值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特色
        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跨境电商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跨境电商政策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政府干预理论
        二、政策网络理论
    第二节 跨境电商政策效果评估的理论基础
        一、跨境电商的贸易中介功能
        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第三节 跨境电商政策的相关经济效应
        一、跨境电商发展的经济效应
        二、跨境电商税收新政的经济效应
        三、跨境电商消费偏好的经济效应
第三章 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演化的特征研究
    第一节 跨境电商政策的发展阶段
        一、政策萌芽阶段(2008-2012 年)
        二、政策探索阶段(2013-2016 年)
        三、政策过渡阶段(2017-2018 年)
    第二节 跨境电商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的特征研究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二、政策发文主体分析
        三、跨境电商政策主体合作网络结构特征演变分析
        四、基于广度-深度的政策主体角色演变分析
        五、基于网络结构指标的核心主体功能演变分析
    第三节 跨境电商政策主题网络演化的特征研究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实证结果与解读
    第四节 跨境电商政策主体与主题的关联性分析
        一、政策主体关注的主题词提取
        二、政策主体与主题词的关联性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策组合对跨境电商产业规模效应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基于三维视角的跨境电商政策组合内容分析
        一、跨境电商政策组合分析框架
        二、政策文本编码
        三、跨境电商政策组合单维度分析
        四、跨境电商政策组合二维交叉分析
    第二节 政策组合特征分析
        一、政策指标量化及统计
        二、政策组合特征测算
        三、跨境电商政策组合特征分析
    第三节 政策组合对跨境电商产业的规模效应影响研究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二、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境电商政策组合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一个两国DSGE模型
    第一节 模型构建
        一、国内部分
        二、国外部分
        三、政府行为
        四、资源约束和市场出清条件
    第二节 参数估计
        一、参数估计
        二、参数校准
    第三节 适用性分析
        一、特征事实的模拟分析
        二、宏观经济变量的方差分解
        三、政策工具冲击形式
    第四节 模拟分析
        一、跨境电商环境型冲击
        二、跨境电商供给型冲击
        三、跨境电商需求型冲击
        四、综合比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后电商时代传统步行商业街活力再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对象及关键概念释义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释义
    1.4 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内传统步行商业街研究现状及成果
        1.4.2 国外传统步行商业街研究现状及成果
        1.4.3 国内外电商行业研究现状
        1.4.4 国内外活力再生理论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难点及创新点
        1.6.1 论文的难点
        1.6.2 论文的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传统步行商业街与电子商务优劣势对比及分析
    2.1 基本定义与特征
        2.1.1 传统步行商业街的定义与特征
        2.1.2 电子商务的定义与特征
        2.1.3 后电商时代的定义
    2.2 传统步行商业街的发展现状分析
        2.2.1 传统步行商业街的发展史
        2.2.2 传统步行商业街类别
        2.2.3 传统步行商业街存在的问题
    2.3 电子商务的现状分析
        2.3.1 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
        2.3.2 电子商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2.4 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系统的对比分析
        2.4.1 时间性与空间性
        2.4.2 体验性与互动性
        2.4.3 交易性与安保性
        2.4.4 多元性与单一性
    2.5 后电商时代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的到来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步行商业街活力因素分析研究
    3.1 传统步行商业街活力再生设计的理论基础
        3.1.1 社会学理论
        3.1.2 场所理论
        3.1.3 环境心理学理论
        3.1.4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
    3.2 活力再生的传统步行商业街相关案例分析
        3.2.1 国内相关案例
        3.2.2 国外相关案例
    3.3 影响传统步行商业街活力趋势的因素
        3.3.1 社会因素
        3.3.2 经济因素
        3.3.3 人文因素
        3.3.4 时代因素
    3.4 传统步行商业街活力再生的依据
        3.4.1 传统步行商业街内空间的尺度规模
        3.4.2 新时期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3.4.3 电子商务的传统实体模式
    3.5 传统步行商业街活力再生设计原则
        3.5.1 基于混溶性引入多元结构
        3.5.2 基于适宜性塑造文化传统
        3.5.3 基于场所性增加体验消费
        3.5.4 基于功能性创造品质空间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郑州德化步行商业街为例的活力再生设计研究
    4.1 设计背景
        4.1.1 基地范围及活力现状分析
        4.1.2 郑州市总体商业现状分析
        4.1.3 德化步行商业街历史定位及功能区域分析
        4.1.4 德化步行商业街仍需改善的主要问题
        4.1.5 德化步行商业街活力再生设计总体指导思想
    4.2 调研准备与实施
        4.2.1 调研准备阶段
        4.2.2 实地调查研究
        4.2.3 走访咨询调查
    4.3 郑州德化步行商业街的活力再生策略
        4.3.1 空间结构策略
        4.3.2 交通组织策略
        4.3.3 景观规划策略
        4.3.4 功能提升策略
    4.4 郑州德化步行商业街活力再生设计
        4.4.1 总平面图
        4.4.2 规划结构分析图
        4.4.3 建筑立面效果图
        4.4.4 基于功能提升策略再生设计
        4.4.5 概念模型设计图
        4.4.6 基于空间结构策略再生设计
        4.4.7 基于景观规划策略再生设计
    4.5 设计总结与反思
        4.5.1 与后电商时代的接轨
        4.5.2 交通组织的优先
        4.5.3 历史文脉的沿袭
        4.5.4 公共空间的影响力
        4.5.5 街内环境的可持续性
        4.5.6 再生设计的局限性与阶段性
        4.5.7 保证无障碍设计的充分利用
        4.5.8 建筑师设计者的思考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研问卷1 后电商时代传统步行商业街活力再生调查问卷
    调研问卷2 后电商时代德化步行商业街活力再生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电子商务对传统商贸业的结构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影响机制与实证模型
    (一)电子商务概念框架
    (二)影响机制分析
        1. 竞争关系
        2. 合作关系
    (三)实证模型及相关指标
三、数据来源与说明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1. 数据来源
        2. 数据处理
    (二)数据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估计与结果分析
    (一)模型估计方法
    (二)模型的估计与结果分析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0)互联网+流通背景下区域电器实体店转型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电子商务对传统电器零售行业的影响
    2.1 我国电器零售行业背景分析
    2.2 电子商务的挑战下对传统零售业的影响及应对之策
    2.3 互联网+流通背景下电器零售企业的转型
第3章 中国区域电器实体店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3.1 中国区域电器实体店转型面临的问题
    3.2 中国区域电器实体店转型建议
第4章 电器零售行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分析
    4.1 电器零售企业转型升级
    4.2 “木桶理论”与“长板理论”之争
    4.3 互联网+流通背景下的电器企业竞争态势分析
    4.4 区域性电器零售企业转型的可行性及转型路径
第5章 区域电器实体店转型路径探析—以东南电器为例
    5.1 案例企业背景及区域市场环境分析
    5.2 东南电器区域电器零售企业的SWOT分析
    5.3 东南电器的主要转型举措
    5.4 东南电器核心竞争力因素
    5.5 东南电器的核心竞争力模型
    5.6 东南电器的核心战略体现
第6章 论文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四、试论电子商务对传统商务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市场渗透下的企业竞争与效率提升 ——特征事实与解释[D]. 李斌.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内容社交电商中用户生成内容对商品销量的溢出效应研究[D]. 何梓翔. 华侨大学, 2020(01)
  • [3]电子缔约规则研究[D]. 孙博亚. 吉林大学, 2020(08)
  • [4]“三链融合”框架下数字贸易竞争力测度与提升策略[D]. 杜顺帆. 浙江大学, 2020(02)
  • [5]国际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 杨雪. 郑州大学, 2020(02)
  • [6]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以A公司为例[D]. 刘彦.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7]我国跨境电商政策效应的统计研究[D]. 王玉颖.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8]后电商时代传统步行商业街活力再生设计研究[D]. 刘泽洋.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9]电子商务对传统商贸业的结构性影响研究[J]. 武英涛,刘艳苹,陈磊. 上海商业, 2019(03)
  • [10]互联网+流通背景下区域电器实体店转型路径探析[D]. 翁武岳. 厦门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论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