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前技术中的数字化流程

印前技术中的数字化流程

一、印前技术中的数字化流程(论文文献综述)

王强,庄汝泽[1](2021)在《“纸屏合一”趋势下印前技术的未来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刷自诞生以来,不断运用科技创新来推动印刷产业发展、促进产品形态演变和适应应用场景变化。印前作为上接印刷买家需求、下连印刷制造效能的节点,持续不断地汲取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及5G等新科技,来增强自身适应市场与产品转型与变迁的能力,服务印刷产品融媒体化、内容资源定制化和应用场景体验化的新趋势,满足大众从"辨识+阅读"向"交互+体验"的需求演变。

王强[2](2019)在《印前技术7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自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的70年间,中国印刷工业从依靠国外装备、技术及工艺的一穷二白时代,经过几代人持续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跨越了"匠、机、电"到"数、云、智"的技术演变,逐步形成和建立了跻身世界印刷新技术前列的印刷工业和服务体系,并快速迈向"纸媒+三屏"的融媒体体系。在此,笔者聚焦印前技术,从传统印前技术、数字印前技术、网络化印前技术和融

齐福斌[3](2016)在《胶印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文中指出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胶印技术一直占据印刷技术的主导地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其他印刷技术能够完全取代胶印技术。那么,近年来胶印技术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其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发展?本文将为您揭密。胶印技术的新进展胶印技术包括胶印印前技术和胶印印刷技术。在各种印刷方式的印前技术中,胶印印前技术是发展最好、智能化水平最高、普及面最广的技术。其典型代表是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目前我国胶印计算机直接制版系

王晓菲[4](2015)在《复印机交互式扫描控制软件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获取信息方式的需求已经不仅局限于纸质文本。其中,易传播易保存的数字图像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有代替纸质文本的趋势。尤其是,基于数字图像信息的输入输出设备被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便利,如最为常见的复印机设备。目前,国内对复印机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国外相比,不仅硬件设备落后,而且缺乏操作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因此,基于此现状,研究并设计一套自主复印机交互式扫描控制软件有很大的迫切性和实用性。基于此研究现状和需求分析,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复印机交互式扫描控制软件。该软件包含了三个功能模块,实现了对扫描图像的安全控制管理、打印前预处理以及PDF存储功能。其中,对扫描图像的预处理功能模块实现了对扫描图像的颜色处理、缩放、旋转、倾斜矫正、以及多合一功能;PDF存储功能模块实现了将多张幅面不同的扫描图像存储为PDF文件的功能;安全控制模块针对整个软件执行流程实现了安全控制管理,主要是通过扫描图像的安全等级和用户权限的判断实现了差别处理;同时实现了用户管理功能,包括添加用户、删除用户以及对用户信息的修改;并针对不同的用户操作实现了基于数据库的日志记录以及查看功能。本文根据以上的系统软件设计,基于Ubuntu平台的交叉编译环境,利用OpenCV图形库以及QtEmbedded实现了该软件,并将编译的软件移植到ARM开发板上。通过LCD触摸显示屏完成功能模块测试以及集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复印机系统控制软件运行稳定,可以较好的完成复印机常用的基本操作,用户操作界面简单直观,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本软件最初的设计目标及要求。

全丽莉[5](2014)在《微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们的广泛关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本文论述了微课程的基本内涵、微课程应用于职业院校的优势,并结合"出血的处理"的制作实例,进一步总结出基于A D D IE模型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流程,为高职教师设计优质微课程提供参考。

梁海燕[6](2014)在《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造物活动之一。在漫长的时间维度与广袤地域空间维度中,世代智者贤人、能工巧匠创造了无法计数的印刷品,为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作出巨大贡献,也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因此印刷术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印刷品内容主要分为“印刷图形”和“印刷文字”两类。图形的出现远远早于文字,因此印刷图形的产生远远早于印刷文字。印刷图形的应用领域也远远大于印刷文字。在上层文化范畴中,印刷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儒家经史子集和佛经、道藏、古兰经等书籍,其中文字内容多于图形内容。在中层文化、下层文化范畴中,普通民众普遍低下的识字率,决定了民间文化信息传播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语言,民间印刷品的内容中,印刷图形数量、种类、题材所占比例大大超过印刷文字。在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生产制作与使用无处不在、无所不及,中国民间印刷图形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类别,其各种印刷形式表现的语言内涵极其丰富。民间印刷图形的技术生产方式灵活多变,有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捺印、拓印、漏印等,也有两种以上技法的结合、印刷和手绘的结合从制版到印刷的过程,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天时、地利、材美、工巧”的造物美学。从制版到印刷的过程,也是实形与虚形、正形与负形的阴阳转换过程,民间印刷图形实现了虚实、正负的对比与协调,达到阴阳和合的审美境界。研究民间印刷图形,特别是重新认识、阐明民间印刷图形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提升发展,使之具有新的内容。笔者从2005年起,即在导师的引导下,对中国传统印刷术产生浓厚兴趣,并配合导师的研究课题《中国印刷图形探源》作了一些辅助性调研工作。2009年,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了博士阶段的研究课题。因为对民间印刷图形研究可直接参考的论文、着作极少,所以本文文献调研的范围除传统学术论着以外,还参考了笔记小说、方志、家谱、新闻通讯、民间艺人口述史资料、文献实物资料等。笔者在论文写作的前期阶段搜集整理了大量民间印刷图形第一手资料,为论文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五年来,实地调研了国内二十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台湾地区,采访了数十位民间艺人和相关研究学者,拍摄生产、使用民间印刷图形的民俗活动照片、视频近万份,搜集印版和印刷品以及生产工具实物资料一千余件。本文在长期、广泛的实地调研基础上,以大量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实例为依据,结合民俗学、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形式语言内涵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透析其所蕴含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自然唯物主义、形式唯物主义及其宗教甚至隐含的玄学等元素,分析其设计艺术的作用肌理与基本原则,解读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所蕴含的深层哲学理念内涵,进而试图构建解读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的方法论体系。本文拓宽了民间美术的形式语言研究的视野,也为当代数字时代语境下中国艺术设计实践提供思路与方法。

李瑞娟,邓倩[7](2011)在《关于“数字印前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在课程改革中,要及时地将印前的新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注重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提高"数字印前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满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王许胜[8](2011)在《关于《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的教学探讨》文中提出结合本人工作实际经验,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直接制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结合我院的现场教学设备,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最后的教学质量检查与反馈的一些做法进行探讨。

翟倩[9](2011)在《数码照相影像采集与处理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图像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在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一套高速的图像系统来完成。尤其是近些年来,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影印设备作为数字化的工具,慢慢的进入了千家万户。一个好的影印系统,就能够大大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为生活带来便捷。因此本文将设计一个数码照相影像采集与处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完成图像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文章首先比较了数码相机和扫描仪的区别,分析数码相机的结构组成,进一步的证明了数码影像采集技术能够比扫描仪更加适合在印前领域作为图像采集和处理的技术。重点介绍图像传感器的性质特点,正是由于它的特点使它能够采集到比较清晰的图像,这就进一步完善了图像采集系统。在系统设计中,介绍了数字摄像头的选择,光路系统的确定以及大吞吐量数据传送的计算机接口USB2.0,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选定适合试验的各个元素,最大限度的保证采集到符合要求的图像信息。文中重点研究几种常见的畸变类型,针对图像的这些畸变,研究了几种畸变的校正方法。着重研究了高次多项式坐标变换法,多项式非均匀分片逼近算法,径向畸变的逐差法校准算法和畸变的联合校正模型算法对采集图像进行处理校正,研究各个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对图像校正的效果。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对比可知:(1)多项式非均匀分片逼近算法比其他算法耗时小,该算法的图象划分规则能在保证逼近精度的前提下占用最少的保存模型参数的空间,但是它的模型是固定的,如果在拍摄过程中镜头的焦距改变,此前建立的模型就要重新设置参数;(2)坐标变换法是经典的图像畸变的校正方法,精度高但是占用存储空间大;(3)逐差法校正图像,由校正前后的的横向和纵向间距对比可知:校正后的横向间距和纵向间距基本相同,但是校正后后存储空间占用较大,(4)联合校正方法均方根误差小,占用的存储空间小、实用性强。总之:在不考虑其他的情况下,单一畸变的校正,时间短但精度不够;联合校正图像效果是目前处理中优越的方法,达到了设计的需求,建立了数码照相影像采集与处理系统,满足需要。

刘真,孔玲君,于明伟[10](2010)在《紧跟科技发展,探索数字印前课程内容改革》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网络等高新科技在印刷领域的应用,印刷工程研究、应用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印前流程技术和工艺,在短短的10多年内,不仅印前图文信息内容全部实现数字化处理,而且印前流程控制也逐步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从而实现印刷计算机集成管理。这种变化对高校印前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要求印前教学内容必须改革,以适应印前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技术人才。本文以印前领域的技术变革为导向,以数字化印前信息的采集、处理、输出流程为线索,探讨数字印前课程内容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数字印前课程的核心教学知识点。

二、印前技术中的数字化流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前技术中的数字化流程(论文提纲范文)

(1)“纸屏合一”趋势下印前技术的未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纸屏合一”新应用场景下的印前技术再定义
    1.“纸屏合一”的新应用场景
    2. 印前技术再定义
二、印前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1. 图文音像采集从真实向虚实融合转变
    2. 数字分色向智能分色转变
    3. 页面数据从PDF向XML转变
    4. 排版从版式流向样式流转变
    5. 拼大版从人工控制向自适应控制转变
    6. 色彩管理从单介质向多介质融合转变
    7. 印前作业从服务“版式制作”向服务“内容数据”转变
    8. 印前定位从印刷服务向数据服务转变
三、总结

(2)印前技术7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印前技术
    1. 传统印前技术的“铅与火”时期 (约1949年-1979年)
    2. 传统印前技术的“铅与火+光化学”时期 (约1960年-1980年)
    3. 传统印前技术的“模电+光化学”时期 (约1975年-2000年)
    4. 传统印前技术的“数电+光化学”时期 (约1995年-2010年)
二、数字印前技术
    1. 全数字C T P制版时期 (约2000年-2010年)
    2. 数字色彩管理与数字打样应用时期 (约2005年-2015年)
三、网络化印前技术
    1. 建立出版、设计与印刷业的网络关联时期 (约2005年-2015年)
    2. 建立与“分布+定制式”数字印刷的关联时期 (约2008年至今)
四、融媒体数字印前技术
    1. 融媒体数字印前技术的特征
    2. 融媒体数字印前技术的架构
五、未来印前技术发展展望
    1. 印前技术的“印刷再制造与再增值服务”拓展
    2. 印前技术从“版式制作”向“内容数据服务”发展

(4)复印机交互式扫描控制软件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复印机技术的发展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复印机扫描控制软件总体设计
    2.1 功能需求分析
        2.1.1 复印机控制系统总体架构
        2.1.2 扫描控制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2.2 交互式扫描控制软件总体结构
        2.2.1 扫描控制软件功能结构图
        2.2.2 扫描控制软件功能说明
    2.3 开发环境搭建
        2.3.1 开发环境介绍
        2.3.2 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第三章 复印机安全控制实现
    3.1 复印机安全控制需求分析
    3.2 安全登录设计
        3.2.1 安全登录机制与数据库设计
        3.2.2 登录交互式界面设计
        3.2.3 安全登录实现
    3.3 复印机日志设计
        3.3.1 日志数据库设计
        3.3.2 复印机日志实现
    3.4 数据库用户信息管理
    3.5 安全复印控制实现
        3.5.1 扫描文件密级标识块检测
        3.5.2 复印文件标识信息的添加
第四章 复印机扫描控制功能实现
    4.1 复印机扫描图像的预处理
        4.1.1 扫描图像处理功能实现
        4.1.2 倾斜校正功能
        4.1.3 旋转功能
        4.1.4 缩放功能
        4.1.5 颜色处理功能
        4.1.6 多合一复印扫描
    4.2 扫描图像PDF文档存储
        4.2.1 需求分析
        4.2.2 PDF文件格式介绍
        4.2.3 PDF文件存储
        4.2.4 多页PDF存储实现
第五章 扫描控制软件的集成测试
    5.1 测试环境简介
    5.2 扫描控制软件测试
        5.2.1 用户登录功能测试
        5.2.2 单页扫描图像预处理测试
        5.2.3 多合一扫描复印测试
        5.2.4 PDF格式存储测试
        5.2.5 复印机日志查询测试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微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微课程的基本内涵
    (一) 微课程的概念
    (二) 国内微课程的主要类型
微课程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优势
微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应用探索与实践
    (一) 利用ADDIE模型进行微课程的设计
        分析
        设计
        开发
        执行
        评价
    (二)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实例———“出血的处理”
        课程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环节设计
        制作方式和后期加工
        课前预习和课中辅导
        教学评价
    (三) 微课程实践的成果
结语

(6)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方法的创新意义
        1.2.2 课题的理论创新意义
        1.2.3 课题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外民间工艺思想相关研究概况
        1.3.2 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
        1.3.3 国内外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相关研究概况
        1.3.4 国内外美术理论中形式语言相关研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国传统印刷术与民间印刷图形
    2.1 中国传统印刷术源流
        2.1.1 中国传统印刷术起源
        2.1.2 中国传统印刷术发展脉络
    2.2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概念的厘清
        2.2.1 民间文化的概念
        2.2.2 印刷图形的解析
    2.3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主要类别
        2.3.1 年俗中的“年画”
        2.3.2 纸马与风马
        2.3.3 画谱、墨谱、笺谱
        2.3.4 游戏用品
    2.4 民间印刷图形象征意义分类
        2.4.1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民间信仰象征
        2.4.2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道德教化象征
        2.4.3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生活礼俗象征
第三章 “形式与内容”的东西方解读
    3.1 西方“形式与内容”相关理论
        3.1.1 西方哲学本体论
        3.1.2 形式与内容
        3.1.3 形式美理论
    3.2 中国“形式与内容”相关理论
        3.2.1 中国哲学本体论
        3.2.2 中国古代文论、画论的形式观
    3.3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形”“象”认识论
        3.3.1 “仰观俯察”的认识论
        3.3.2 “以身度天”认识论
        3.3.3 “格物致知”认识论
        3.3.4 “象”认知循环链
    3.4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形”“象”造物论
        3.4.1 “制器尚象”造物论
        3.4.2 “象”造物循环链
第四章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审美价值
    4.1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材质美”
        4.1.1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纸张材料
        4.1.2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颜料
    4.2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工艺美”
    4.3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技术美”
第五章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的意象
    5.1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言外之意”
    5.2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言外之意”
    5.3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的意象美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8)关于《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的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确定科学合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2. 根据教学任务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
    2.1 任务驱动教学, 让学生做中学
    2.2 直观教学, 示范讲解
    2.3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让学生多视觉多形式接受教学内容
    2.4 设备不足时, 可采用分组教学
    2.5 进厂交流, 实地考察、参观印展, 了解技术现状
3. 教学质量的检查与反馈, 不断提高学生技能
4. 结束语

(9)数码照相影像采集与处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码影像原理及其设备
    2.1 数字图像处理简介
        2.1.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2.1.2 数字图像输入设备
    2.2 数码相机简介
        2.2.1 数码相机原理及分类
        2.2.2 数码相机与扫描仪的比较
    2.3 数字摄像头
        2.3.1 数字摄像头的构成
        2.3.2 CCD的像素
        2.3.3 CCD的尺寸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码影像采集系统的设计
    3.1 采集系统组成
    3.2 图像处理系统组成
    3.3 数码影像图像的采集
        3.3.1 实验方法
        3.3.2 实验步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码影像的图像处理
    4.1 图像的畸变
    4.2 几种常见畸变校正方法
    4.3 图像的联合畸变模型
    4.4 图像处理及算法的实现
        4.4.1 图像颜色畸变校正
        4.4.2 图像模糊校正
        4.4.3 图像单一几何畸变校正
        4.4.4 一般图像畸变校正的流程
    4.5 联合失真模型及求解
    4.6 联合畸变校正算法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分析
    5.1 颜色畸变矫正
    5.2 模糊矫正
    5.3 非均匀分片逼近实验结果
    5.4 径向畸变的逐差法试验结果
    5.5 联合畸变校正实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印前技术中的数字化流程(论文参考文献)

  • [1]“纸屏合一”趋势下印前技术的未来发展[J]. 王强,庄汝泽. 印刷杂志, 2021(01)
  • [2]印前技术70年回顾与展望[J]. 王强. 印刷杂志, 2019(04)
  • [3]胶印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J]. 齐福斌. 印刷技术, 2016(09)
  • [4]复印机交互式扫描控制软件的设计[D]. 王晓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5]微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全丽莉. 职业教育研究, 2014(12)
  • [6]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研究[D]. 梁海燕. 上海大学, 2014(07)
  • [7]关于“数字印前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 李瑞娟,邓倩. 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2011(10)
  • [8]关于《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的教学探讨[J]. 王许胜.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1(16)
  • [9]数码照相影像采集与处理系统的研究[D]. 翟倩. 广东工业大学, 2011(11)
  • [10]紧跟科技发展,探索数字印前课程内容改革[J]. 刘真,孔玲君,于明伟. 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 2010(04)

标签:;  ;  ;  ;  ;  

印前技术中的数字化流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