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卡尔梅克人

俄罗斯卡尔梅克人

一、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人(论文文献综述)

特尔巴衣尔[1](2021)在《由西藏档案馆藏托忒文书信看20世纪初卡尔梅克与西藏地方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20世纪初由俄罗斯境内卡尔梅克人发来的几份托忒文信函。由此来看,在命运多舛和动荡不安的20世纪初,卡尔梅克人历经千辛万苦与我国西藏仍顽强保持着往来关系。文章整理了《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中收录的部分托忒文文书,并对这些信函进行了重新翻译和解读,以进一步挖掘卡尔梅克蒙古人与西藏地方人民间的交往交流史。

孟根仓[2](2021)在《建构俄罗斯布里亚特民族:互动机制、国家制度与民族属性(17世纪至21世纪之初)》文中认为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俄罗斯联邦是世界上地理面积最大的多民族国家,又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此背景下,深化认识与中国毗邻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及其诸民族成为中国智囊团为助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任务,也是丰富中国特色海外民族志研究的紧迫任务。本文将深化对西伯利亚地区人口最多的土着民族—布里亚特民族的认识,丰富中国特色海外民族志研究,并力争在与中国毗邻的西伯利亚区域中实现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人文价值共享,夯实两国民心相通建设的人文基础,助力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另外,本文注重“将边缘置于中心”,从“边缘”审视“中心”,并以反思的视角分析“中心-边缘”互动机制是如何形塑双边的。具体而言,如果不了解俄罗斯“边缘”民族,就不可能完全了解俄罗斯国家本身,因为俄罗斯自建立国家以来,始终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政体。目前,民族、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民族学与人类学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其中,民族与民族主义被学界认为是个棘手的研究领域,而作为政治实体的民族国家则被认为是个相对容易的研究对象。学界对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虽然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但至今争论未断,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原生论派认为,民族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民族的最根本的本质,即“民族特征”,是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原生论后来被建构论派学家评为“视而不见”的“肤浅”论述,“是族性和民族主义研究学者持续鞭打的一匹死马”。本文以俄罗斯布里亚特民族为例,将“持续鞭打”作为“一匹死马”的原生论,论证民族不是“天生的”,而是“制造的”。建构论派注重民族的社会建构性,认为民族是“制造的”,而并非是“天生的”,强调民族是经过知识精英的努力以及国家的政治意愿而创造出来的建构体或知识精英和国家为达到某种目的有效工具。建构论是目前族群、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的主流理论范式,但它不能充分解释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与前现代族性的连续性问题,从而被认为是“将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理论。为此,安东尼·史密斯提出族裔象征论,强调建构现代民族的前现代族群性。笔者认为,建构论高估了国家的政治意愿,尤其是高估了在多民族国家中建造国家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团结以及激发忠诚方面的形塑力量,未能充分解释亚国家层次的民族意识和跨国族裔联系的持续性。本文以俄罗斯布里亚特民族(亚国家层次的民族)及其民族主义(以自治为目标的民族主义)为例,补充论述亚国家层面的民族对国家和国家制度建造过程中的形塑力量。此外,罗杰斯·布鲁贝克提出民族制度主义论,并强调民族学家不应过多专研“民族是什么”,而是应该致力于作为一个政治和文化现实的民族认同是如何在既定的国家被制度化的。民族认同是有国家的制度塑造的,在把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民族群体的情况下,认同不取决于经济社会变迁,而取决于制度变迁。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这种基于民族的社会分野就很容易导致民族主义运动。换句话,制度主义论把分析视角转移到国家制度,而非民族本身。笔者认为,制度主义论具有三个明确的不足之处:1.高估了国家制度对民族的单向塑造能力,忽略了民族对国家的回应;2.片面地强调了国家制度设计本身来论证苏联族裔民族主义兴起的必然性;3.不能充分解释同样具有双重性制度下产生的布里亚特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内的自治共和国)为何没有出现极端民族分离主义的问题。本文质疑制度主义论,以布里亚特民族及其民族主义为例,将论证“边缘”民族是“中心-边缘”互动的产物,而不是国家“中心”单方面的创造物,并提出机制、制度与民族的三角关系模型,即互动机制创造“边缘”民族,国家制度巩固“边缘”民族,“边缘”民族又通过互动机制形塑国家制度。换言之,本文注重“中心-边缘”机制的互动性、国家制度和“边缘”民族的三角关系。故而,单方面地强调国家制度塑造民族或“边缘”民族的自主民族建构工程均不是建构亚国家层次的民族的整体概述。因为建构亚国家层次的民族同时受民族本身和国家权力的双重形塑影响。最后,对理论研究而言,本文以俄罗斯联邦“模范少数民族”—布里亚特民族为例,反思民族理论研究范式问题,补充论述亚国家层面的民族对国家和国家制度建造过程中的形塑力量,提出机制、制度与民族的三角关系模型。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补充论述亚国家层面的民族对国家和国家制度建造过程中的形塑力量;2.论证机制、制度与民族的三角关系模型,将弥补民族理论研究缺口。对研究选题而言,目前,学界还缺乏高度概括性的理论术语表示布里亚特民族及其认同的属性。本文以参与观察和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相结合,利用田野调查资料与多语种档案文献,将重新论述布里亚特民族建构工程,并提出高度概括性的术语—“叠层式民族性”表示俄罗斯布里亚特“民族性”(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ь)。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多语种档案资料、本土视角以及“叠层式民族性”概念,以此弥补该研究领域内的缺口,丰富布里亚特民族研究。

图雅(Munkhtuya)[3](2021)在《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蒙古国的卫拉特蒙古族、中国卫拉特蒙古族和俄罗斯卡尔梅克蒙古卫拉族为范围,进行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的比较研究,基于丰富的实地考察、民族音乐学家和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的研究资料。本文从卫拉特蒙古族的长调、仪式及综合研究出发,并对中国卫拉特蒙古族、蒙古国卫拉特蒙古族和俄罗斯卡尔梅克卫拉特蒙古族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目前,对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的研究主要来自于民族学,民俗学和人类学视角,很少直接从音乐学角度出发,并且民族音乐学家也没有对卫拉特蒙古长调比较研究进行过多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相对全面的研究,将民族音乐学与声乐研究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填补卫拉特蒙古长调比较研究的空白。笔者将卫拉特蒙古长调的抒情和旋律两个方面的分析相结合,并及唱歌仪式,宗教和环境研究。虽然卫拉特蒙古人散布在三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他们的传统,习俗和长调仍有相似之处。他们的演唱方法,歌词都一样。但卫拉特蒙古族也受到邻近民族的影响。笔者力求在论文中探及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卫拉特蒙古族包括土尔扈特部族、杜尔布特部族、把亚特部族、厄鲁特部族、扎哈亲部族、明安图部族、和硕特部族等少数部族。笔者选择了居住在中国新疆的土尔扈特部族、蒙古族的科布多省和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居住的土尔扈特部族,在比较了他们的历史、传统、习俗和长调后,选择了他们流行的长调《美丽的棕灰色马》。这首长调是在新娘亲朋好友的“哭泣的新娘”仪式中演唱的。这个仪式在中国新疆土尔扈特部族,蒙古国土尔扈特部族和俄罗斯卡尔梅克土尔扈特部族中仍然很常见。尽管土尔扈特部族相互分裂并相隔400多年,但他们的语言仍然是一样的。笔者在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和蒙古科布多省以及中国新疆对《美丽的棕灰色马》这首长调都进行了实地研究。

张娜,雅茹[4](2020)在《俄罗斯卡尔梅克语使用现状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卡尔梅克语是俄罗斯境内仅有的两种蒙古语族语言之一,是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国语。自17世纪以来,卡尔梅克语经历了辉煌、衰落、复兴等时期。如今,卡尔梅克语主要用于大众传媒、教育、日常生活及文化等领域。虽然卡尔梅克人对自己的母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忠诚度,但卡尔梅克人,尤其是年轻人实际掌握卡尔梅克语的程度并不尽如人意。

贾汇丽[5](2020)在《语言生态视角下俄罗斯国家语言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宝贵的民族财富,是个人民族归属的重要标志。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这个民族精神文化的基本载体。因此,保护和发展一种民族语言的努力程度就成为衡量该民族自身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语言政策对国家而言是一项重大决策。语言政策制定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乎该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该国民族关系的和谐。语言政策的制定与语言生态息息相关。语言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生态的同时,也受到语言生态的制约。如何在语言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制定合理的语言政策,以便促进社会语言和谐;如何在全球化进程的多语环境下维持语言的生态平衡,这是一个国家制定语言政策时考虑的重中之重。本研究除绪论与结语外共三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总结了俄罗斯语言政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释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是理论背景介绍,系统论述语言生态与语言政策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介绍俄罗斯国家的语言生态概况;第三章以语言生态为视角,从语言本体、地位、习得三个方面对俄罗斯国家语言政策进行阐述。结语部分主要涉及对语言政策制定的生态思考以及对语言多样性、语言和谐相处的思考,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俄罗斯是我国的近邻,也是“一带一路”沿线最重要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化资源,因而聚焦语言生态,对其语言政策进行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潘海莉[6](2019)在《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研究 ——以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的沙毕纳尔为主要考察对象,以该乡的呼吉尔特村、库热村、巴合勒克村(多勒肯村)为田野调查点。从民族学的视角出发,以文化变迁、社会记忆和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将他们的历史迁徙轨迹进行详细的梳理,力图清晰的还原其历史过程。重点考察这一群体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变迁过程,尝试分析其发生变迁的轨迹、原因等,最终完成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民族志的写作。希望本研究能为其他与之类似的群体,在研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提供参考。地处伊犁腹地的特克斯县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境内,保存了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生活、艺术、生计方式、藏传佛教、民间信仰等内容的文化形态。本研究首先厘清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过程,力图呈现其详细的发展轨迹。在其历史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的文献资料最大程度的还原其各历史节点的文化镜像。最终,本研究通过对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和思考。文化变迁作为一种绝对存在的文化状态,是文化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动态过程。独特的文化无疑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据,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与周围的民族或其他外来文化接触,出现文化涵化现象。在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四苏木沙毕纳尔的传统文化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变革,人们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对文化进行传承或改变。本研究的价值在于:一、在笔者之前学术界尚无人对此群体进行综合性研究,因此本研究有助于学者了解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这一群体;二、纵观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面临着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生存,并与其他民族在文化互动过程中保存自我,达到共同繁荣的问题。本研究中展现出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在现代化转换中面临的挑战,传统民族文化如何应对现代化、全球化的冲击。可以启发我们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民族文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一条生存之路。

马大正,阿拉腾奥其尔[7](2018)在《圆梦之旅——走马观花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文中提出2017年4月末,两位作者有幸赴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旅行考察,寻访18世纪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汗牙帐所在——马奴托海,畅游卡尔梅克草原以及卡尔梅克共和国首府埃利斯塔市,考察查干阿姆、扎木杨渡口、建于19世纪的和硕特庙遗址以及阿斯特拉罕克林姆林宫,并走访俄罗斯科学院卡尔梅克人文科学研究所(原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语言、文学和历史研究所),与卡尔梅克学者进行交流。本文即为作者此次旅行考察的见闻及所思所想。另外,两位作者还结合历史文献与实地考察,对土尔扈特蒙古历史上的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做了有益考述。

玉努斯江·艾力[8](2017)在《伯德尔格、乌沙克、萨尔特卡尔梅克人考》文中认为"塔兰奇"是对中国新疆伊犁地区和哈萨克斯坦七河地区维吾尔人的旧称。准噶尔统治时期,天山北路的伯德尔格、乌沙克、萨尔特卡尔梅克等小群体,均与塔兰奇人关联,前两者为塔兰奇人的基本构成,后者为准噶尔居民和塔兰奇人通婚后形成的。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相关的第一手资料,采用历史文献学视角,对上述人群的来源和族属进行研究,并提出新颖的见解。

玉努斯江·艾力[9](2017)在《清代塔兰奇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兰奇”,是对中国新疆伊犁地区和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境内维吾尔人的旧称。塔兰奇,又译为“塔里雅沁”,系古突厥语,其产生与当时新疆地区的土地制相关。从文献学角度而言,该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50年代,但其作为特定人群身份的代称却出现较晚。清朝统一新疆后,在重新组织分散在阿克苏地区的伊犁原有居民的基础上,招募天山南路各地维吾尔人,把他们迁徙至伊犁河南北两岸各地从事农耕,保障了清军的粮食供应并让其上交赋税,按准噶尔旧例被冠以“塔兰奇”一词来称呼。1881年,伊犁维吾尔人迫迁俄属七河省后,塔兰奇一度成为中亚部分维吾尔人的民族称呼。1921年按照塔什干会议的精神,中亚维吾尔人放弃了这一名称,恢复原称——维吾尔。20世纪30年代,即民国新疆军阀盛世才统治时期,“塔兰奇”这一名称具有了民族的含义,被认定为一个民族实体,一直延用到1950-1952年开展的第一阶段民族识别工作中才被禁止使用。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第一章主要围绕塔兰奇人的名称、准噶尔割据政权与天山南北的农耕人口、清朝平定准噶尔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首先就有关塔兰奇名称的几种观点和伊犁八千户的历史以及“塔兰奇”一词的词源进行研究;其次,就准噶尔割据时期天山北部的“塔里雅沁”“布哈拉人”“伯德尔格、乌沙克”等农耕人群进行探讨。第二章主要从军府制和清朝在伊犁推行的农业发展政策、清政府对伊犁塔兰奇人实施的管理和统治方法、清政府在伊犁建立的塔兰奇玉孜村落等三个方面,探讨军府制的设立及其职能、塔兰奇农耕文化的形成、塔兰奇人的司法制度等相关问题,进而勾画出清代塔兰奇人的各种义务、清政府在伊犁建立的塔兰奇玉孜村落的全貌。第三章分三个部分对1864年固勒扎事变与塔兰奇割据政权进行研究。首先从伊犁地区复杂的民族矛盾以及陕甘回民起义对固勒扎事变的影响等方面,对事变爆发的原因进行剖析;其次探讨固勒扎事变后建立的塔兰奇政权体制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第三部分结合相关文献,对塔兰奇政权的内部斗争以及沙俄侵略伊犁等对塔兰奇政权的灭亡进行分析。第四章通过对伊犁塔兰奇人迫迁俄属七河省及其建立的村落的研究,阐述塔兰奇人被迫迁往七河省的过程以及迫迁对伊犁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并分析塔兰奇人迁出伊犁后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对伊犁塔兰奇人的影响等问题。为系统阐述清代塔兰奇人的历史,笔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运用历史文献学、民族学、社会学、田野调查法、历史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吸收宗教人类学、音乐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口述访谈法的新成就和新方法对清代塔兰奇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认为,塔兰奇人最初发祥地并不在伊犁,而是在今新疆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一带;“塔兰奇”一名是对历史上被准噶尔统治者强迫从事农耕的部分维吾尔人按照职业认同模式贴上的一种标识。回屯是清政府的一个创举,在清代伊犁的各类屯垦形式中成效最大。就目前而言,伊犁河两岸大部分村落是从清代回屯屯区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是其发展模式的延续。新疆伊犁农业的开发史事实上是各个民族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同反对外来侵略的一部历史。

А.В.布尔都克夫,汪高潮,任子田,孙国军[10](2016)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卡拉科尔地区的萨尔特—卡尔梅克人》文中研究表明萨尔特-卡尔梅克是一支发源于中国的西蒙古(卫拉特)部落,现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卡拉科尔地区。关于"卡尔梅克"(калмыки-俄语)一词,突厥语为卡尔玛克(Калмак),是中亚突厥语民族和欧洲人对西蒙古(亦称卫拉特蒙古、额(厄)鲁特蒙古)的称谓。吉尔吉斯斯坦的卡尔梅克人是卫拉特蒙古联盟四部(土尔扈特、额鲁特、和硕特、杜尔伯特)中额鲁特部的一部分,被中亚突厥语民族称为"萨尔特-卡尔梅克"。"萨尔特-卡尔梅克"一词的得名有两种解释,一种与"萨尔特"一词的含义有:"萨尔特"一词最早出现在11世纪的《福乐智慧》和《突厥大字典》中,是商人的代名词,后来会做买卖的种族如乌兹别克人等突厥民族皆可称为萨尔特。因吉尔吉斯斯坦的卡尔梅克人与突厥民族有血缘关系,因此,也被称为萨尔特—卡尔梅克;另外一种解释则称定居在城市及城市周围的卡尔梅克人为"萨尔特-卡尔梅克"。本书的作者А.В.布尔都克夫(1883—1943)是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院蒙古学教授,他曾长期在蒙古考察,收集整理了大量蒙古文化素材,着有《蒙古语会话》、《蒙古与俄罗斯语字典》、《卡尔梅克部落与民俗》、《卫拉特与卡尔梅克的故事》等专着。本着作是苏联时期最早的一份关于萨尔特-卡尔梅克的调查报告。它保留了萨尔特-卡尔梅克历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研究萨尔特-卡尔梅克乃至整个西蒙古历史、文化、民俗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二、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人(论文提纲范文)

(2)建构俄罗斯布里亚特民族:互动机制、国家制度与民族属性(17世纪至21世纪之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范围及本土术语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
        三、本土术语
    第二节 文献综述、理论框架与研究缺口(niche)
        一、民族理论研究范式问题
        二、理论框架
        三、俄罗斯布里亚特民族研究概述
    第三节 研究问题、方法及资料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
    第四节 研究意义、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对研究选题而言
        二、对理论研究而言
        三、现实应用意义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互动机制的开启与前现代布里亚特人(народ)
    第一节 谁是布里亚特人?
        一、族源想象与民族认同
        二、“血与土”的观念与民族领土
        三、氏族身份与地域身份
    第二节 “我们不是布里亚特人”
        一、“我们是豁里人,不是布里亚特人”
        二、17 世纪前后的布里亚特社会制度
    第三节 “你们是布里亚特人”
        一、在布里亚特人中建立沙俄帝国制度
        二、“中心-边缘”互动机制的开启
        三、在沙俄帝国内建立布里亚特自治
    第四节 “我们是布里亚特人”
        一、家谱式氏族历史
        二、本土视角下的族体边界
        三、叠层式民族性概念的提出
    小结:互动机制塑造民族
第二章 制度变更与布里亚特民族的概念化
    第一节 既有制度的变更与民族的回应
        一、既有制度的变更与社会怨恨(ressentiment)的产生
        二、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回应
    第二节 知识精英与派生的民族观
        一、谁是布里亚特知识精英?
        二、派生的民族观
    第三节 民族的概念化与维护民族边界
        一、布里亚特民族概念的提出
        二、确立和维护民族边界
    第四节 “再造”文化与叠层式民族性
        一、文化话语
        二、宗教话语
        三、语言和文字话语
        四、教育话语
    第五节 从记录氏族历史到书写民族历史
        一、博格达诺夫及其《布里亚特蒙古民族历史纲要》
        二、民族历史与民族运动
    小结:制度的变更与民族的回应
第三章 机制的互动性与民族的政治化
    第一节 民族自治与俄国临时政府“中心”
        一、制度的失序
        二、民族自治建构
    第二节 重建民族自治与白俄政权“中心”
        一、谢苗诺夫与日本的战略选择
        二、重建民族自治
    第三节 巴拉嘎特运动与布里亚特叠层式民族性
        一、可供代替民族运动的另一种尝试
        二、佛教共同体与豁里氏族认同
    第四节 再建民族自治与苏维埃政府“中心”
        一、布里亚特“边缘”与红色“中心”的互动
        二、再建民族自治
    小结:互动机制塑造民族及其自治政权
第四章 重建的机制和制度与社会主义布里亚特(蒙古)民族
    第一节 共产主义阶级话语与叠层式民族性
        一、共产主义阶级话语
        二、西布里亚特共产党的民族自治解决方案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族的概念化及其实践
        一、互动机制下的民族理论与制度设计
        二、社会主义民族(Нация)概念及其在“边缘”的实践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布里亚特民族及其共和国的制度化
        一、赋权的政治道德意义
        二、民族主义者的妥协
        三、民族及其共和国的制度化
    第四节 “本土化”政策与布里亚特蒙古民族文化建设
        一、创建民族文学语言与印刷语言革命
        二、“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与民族文化建设
    第五节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与建构布里亚特蒙古民族
        一、“拉丁化是东方伟大的革命”
        二、根除“吸食人体血液的蜘蛛”
        三、“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斗争”
        四、西里尔文字改革
    第六节 建构“苏联人民”与布里亚特民族
        一、新的历史性共同体—苏联人民
        二、从布里亚特蒙古民族到布里亚特民族
    小结:机制塑造制度,制度巩固民族
第五章 转型以及后苏联时期的布里亚特民族
    第一节 “改革与新思维”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一、“允许苏联各民族迅速‘觉醒’并‘发声’”
        二、布里亚特民族复兴运动
    第二节 再造布里亚特民族及其文化
        一、族裔民族还是公民民族?
        二、文化民族共同体?
        三、佛教还是萨满教?
        四、民族语言与“‘哑巴’布里亚特人”
        五、氏族社会的回归?
    小结:持续互动中的机制与民族
结论
    一、再问布里亚特人是谁?
    二、叠层式民族性概念
    三、机制、制度与民族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3)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前人的研究
        (一)蒙古国的卫拉特长调研究现状
        (二)中国卫拉特蒙古长调研究
        (三)俄罗斯的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研究
        (四)卡尔梅克长调研究
        (五)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的其他语言研究
    二、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卫拉特蒙古部族概述
    第一节 卫拉特蒙古历史
        一、卫拉特名字的由来和意义
        二、卫拉特蒙古历史
        三、卫拉特部族们
    第二节 卫拉特蒙古的婚礼习俗
        一、结婚年龄
        二、选择一个新娘
        三、求婚
        四、给彩礼和拿嫁妆
        五、制作蒙古包
        六、婚礼告别歌曲
        七、教育歌曲
        八、献祭长调
    第三节 卫拉特蒙古的宗教信仰的关系
        一、卫拉特蒙古的宗教
        二、卫拉特蒙古宗教长调《沙斯惕尔道长调》
第二章 卫拉特蒙古部族长调概述
    第一节 卫拉特蒙古民间口头艺术、乐器、舞蹈
        一、民间口头艺术
        二、民间乐器
        三、卫拉特蒙古舞蹈
    第二节 卫拉特长调分类,形式特点
        一、长调的名称和起源
        二、长调分类
    第三节 旋律特点
        一、长调旋律的结构、形式
        二、长调旋律音阶、调式
        三、长调旋律音调和动作
    第四节 节奏特点
    第五节 歌词特点
        一、卫拉特蒙古语言
        二、卫拉特蒙古歌词的节与行
        三、卫拉特歌词的格律与修辞
        四、卫拉特歌词的格律与韵律
        五、卫拉特蒙古族长调歌词的意义
第三章 土尔扈特部族长调的特征及《美丽的棕灰色走马》长调分析
    第一节 土尔扈特部族长调研究现状
        一、中国境内的土尔扈特部族长调研究现状:
        二、蒙古国土尔扈特部族长调研究
        三、卡尔梅克长调研究
        四、国外土尔扈特长调研究
    第二节 土尔扈特部族历史和特点
        一、土尔扈特名称含义
        二、土尔扈特蒙古族历史由来
    第三节 《美丽的棕灰色走马》土尔扈特长调唱的环境和仪式
        一、奉献长调
        二、教育长调
        三、哭嫁长调
    第四节 《美丽的棕灰色走马》土尔扈特长调歌词分析
    第五节 《美丽的棕灰色走马》土尔扈特长调旋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俄罗斯卡尔梅克语使用现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卡尔梅克语的历史变迁
    (一)17世纪至十月革命时期的卡尔梅克语
    (二)苏联时期的卡尔梅克语
二、卡尔梅克共和国居民掌握卡尔梅克语的现状
    (一)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卡尔梅克语语言能力
    (二)不同地区居民的卡尔梅克语语言能力
    (三)不同群体的卡尔梅克语语言能力
三、卡尔梅克共和国卡尔梅克语使用的主要领域
    (一)大众传媒领域
        1.报纸杂志
        2.广播电视与网络
    (二)教育领域
    (三)日常生活及文化领域
四、结 语

(5)语言生态视角下俄罗斯国家语言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语言生态与语言政策
    第一节 语言生态
        一、关于语言生态的讨论
        二、语言生态的研究范式
        三、语言生态的研究方向
    第二节 语言政策
        一、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
        二、语言政策的定义与类型
    第三节 语言生态与语言政策的关系
第二章 俄罗斯语言生态
    第一节 民族
    第二节 宗教
    第三节 语言数量
    第四节 语言生态系统中的俄语及其他民族语
        一、俄语
        二、其他民族语言
第三章 俄罗斯国家语言政策
    第一节 语言地位规划
        一、确立和维护俄语国语地位
        二、尊重和保护其他民族语言
    第二节 语言本体规划
        一、语言规范性
        二、语言纯洁性
    第三节 语言习得规划
结语
    一、问题与思考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研究 ——以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沙毕纳尔
        (二)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三)关于文中“西蒙古”、“卫拉特”、“厄鲁特”的使用说明
    三、研究现状概述
        (一)文献
        (二)国内沙毕纳尔研究状况
        (三)文化变迁专题研究综述
    四、田野点的选择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走进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
    第一节 地缘空间与生态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行政区划
        三、自然生态环境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人口情况
        二、主要族群及分布概况
        三、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之历史沿革
    第一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之起源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先民
        二、藏传佛教传入后沙毕纳尔的出现
    第二节 “卫拉特大库伦”时期的沙毕纳尔
        一、卫拉特大库伦繁荣期的沙毕纳尔
        二、卫拉特大库伦衰落期的沙毕纳尔
    第三节 东归祖国后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一、飘落异域的沙毕纳尔
        二、同土尔扈特一道东返故土
        三、短暂的休养生息
        四、陷入动乱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一、1911-1944 年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二、三区革命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一、新中国初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二、国家困难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第三章 历史情境下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社会组织
    第一节 蒙古社会的封建领主制与社会集团
        一、早期蒙古社会封建领主制时期
        二、蒙古帝国建立后的社会组织
        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组织
    第二节 卫拉特蒙古的社会组织
        一、主要的社会组织
        二、特有的社会组织
    第三节 管理沙毕纳尔的组织
        一、寺院的鄂托克组织
        二、寺院的学部组织——扎仓
        三、寺领集团——集赛
    第四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社会组织演变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早期的社会组织
        二、盟旗制度实施后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社会组织
    第五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中的氏族
        一、镶白、正红、镶红、正蓝苏木中的氏族
        二、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氏族特点
        三、社会组织的变迁反映出游牧民族社会组织的特点
第四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多元化的生计方式
    第一节 不同时期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生存环境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先民的生存环境
        二、留居伏尔加河畔时的生存环境
    第二节 不同时期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生计方式
        一、传统的生计方式
        二、现代多元化的生计方式
    第三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生计方式变迁的影响
        一、从游牧走向定居
        二、草场确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三、轻商思想的转变
        四、生计方式反映出身份的变迁
第五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生活文化的演变
    第一节 衣食住行娱乐方式的演变
        一、穿在身上的艺术
        二、民居变化的表现
        三、丰富的饮食文化
        四、出行和娱乐方式
    第二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家庭文化变迁
        一、家庭结构与婚姻形式的变化
        二、生命的最后一程
        三、独特的禁忌文化
        四、多彩的节日文化
    第三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艺术文化
        一、民间文学的表现形式及流传
        二、民间艺术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三、民歌悠扬传唱不息
        四、传统手工艺术——沙毕纳尔马鞍
    第四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宗教文化
        一、宗教信仰历程
        二、当地群众的信仰现状
        三、宗教和神职人员的功能
        四、当地藏传佛教现状呈现的特点和原因
第六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教育
    第一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语言文字
        一、交际的工具——语言
        二、文明的标志——文字
    第二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文化教育历程
        一、早期的传统教育
        二、新疆蒙古官学的出现
        三、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学校教育历程
    第三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现代学校教育
        一、当地学校教育中的双语教育
        二、当地学校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结论
    一、关于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的几点思考
        (一)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文化变迁轨迹
        (二)文化变迁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三)国家力量的介入
        (四)影响文化变迁的其他因素
    二、传统文化的滞后现象与保护措施
        (一)传统文化中的滞后现象
        (二)传统文化的衰落和保护
    三、族群认同之源——历史记忆
    四、民族文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伯德尔格、乌沙克、萨尔特卡尔梅克人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伯德尔格
二、乌沙克
三、萨尔特卡尔梅克人

(9)清代塔兰奇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史料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前期的塔兰奇人
    第一节 论塔兰奇名称
        一、塔兰奇名称的由来
        二、伊犁八千户的历史解读
        三、塔兰奇一名的语源及含义
    第二节 准噶尔汗国与天山北部的劳动群体
        一、塔里雅沁
        二、布哈拉人
        三、伯德尔格、乌沙克、萨尔特卡尔梅克人
    第三节 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
        一、准噶尔汗国内部矛盾及其对塔兰奇社会的影响
        二、清朝政府征讨达瓦齐和塔兰奇人的归附
        三、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及塔兰奇人的逃亡
第二章 清朝政府统治时期的塔兰奇人
    第一节 军府制与在伊犁推行的农业发展政策
        一、军府制的设立及其职能
        二、大规模的移民与发展农业生产
        三、伊犁农业发展史的“窗口”—塔兰奇农耕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 清朝政府对伊犁塔兰奇人的管理
        一、清代伊犁伯克制度及各级伯克的职掌
        二、清代塔兰奇人的司法体系
        三、清代塔兰奇人的各种义务
    第三节 清朝政府在伊犁建立的塔兰奇玉孜村
        一、在伊犁河南岸建立的玉孜村
        二、在伊犁河北岸建立的玉孜村
        三、伊犁河上游南岸的土地开发及塔兰奇村落
第三章 1864年固勒扎事变与伊犁塔兰奇割据政权
    第一节 固勒扎事变的爆发原因
        一、沉重的经济剥削和压迫
        二、陕甘回民起义及其对伊犁塔兰奇、东干人的影响
        三、固勒扎事变与塔兰奇割据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塔兰奇割据政权体制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一、塔兰奇割据政权体制
        二、塔兰奇割据政权与乌鲁木齐和库车的关系
        三、塔兰奇割据政权与阿古柏和沙俄的关系
    第三节 塔兰奇割据政权的灭亡
        一、政权内部斗争与托古斯塔拉事件
        二、塔兰奇人和东干人的冲突
        三、沙俄入侵伊犁与塔兰奇政权的灭亡
第四章 伊犁塔兰奇人迫迁七河省及其建立的村落
    第一节 清朝政府收回伊犁与中俄伊犁条约
        一、沙俄侵占伊犁期间对塔兰奇人的统治
        二、《中俄伊犁条约》及其主要内容
        三、伊犁危机中的谣言与恐慌
    第二节 伊犁塔兰奇人迫迁七河省及其对伊犁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被划归俄属七河省的塔兰奇村落
        二、伊犁塔兰奇人迁移俄属七河省之因及过程
        三、迁移对伊犁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迁出之后的安置与七河省塔兰奇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塔兰奇人在俄属七河省建立的村落
        二、迁至土库曼斯坦的塔兰奇人及其对异地生活的适应
        三、七河省塔兰奇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对伊犁塔兰奇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卡拉科尔地区的萨尔特—卡尔梅克人(论文提纲范文)

一、卡拉科尔地区的萨尔特—卡尔梅克人
    15.1864年卡尔梅克人克里木·莫尔和莫蒙在塔兰奇人居住区, 收聚了六十户卡尔梅克人。然后把他们带回了哈布哈克现在他们还居住在科拉卡尔地区的博尔巴什 (4) (Борбаш)
二、现代农业生产情况
三、居住人口
四、农业

四、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人(论文参考文献)

  • [1]由西藏档案馆藏托忒文书信看20世纪初卡尔梅克与西藏地方的关系[J]. 特尔巴衣尔. 中国藏学, 2021(04)
  • [2]建构俄罗斯布里亚特民族:互动机制、国家制度与民族属性(17世纪至21世纪之初)[D]. 孟根仓.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研究[D]. 图雅(Munkhtuya).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4]俄罗斯卡尔梅克语使用现状探究[J]. 张娜,雅茹. 世界民族, 2020(05)
  • [5]语言生态视角下俄罗斯国家语言政策研究[D]. 贾汇丽.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研究 ——以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为例[D]. 潘海莉. 兰州大学, 2019(08)
  • [7]圆梦之旅——走马观花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J]. 马大正,阿拉腾奥其尔. 西部蒙古论坛, 2018(04)
  • [8]伯德尔格、乌沙克、萨尔特卡尔梅克人考[J]. 玉努斯江·艾力. 西北民族研究, 2017(03)
  • [9]清代塔兰奇人研究[D]. 玉努斯江·艾力. 兰州大学, 2017(07)
  • [10]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卡拉科尔地区的萨尔特—卡尔梅克人[J]. А.В.布尔都克夫,汪高潮,任子田,孙国军. 西部蒙古论坛, 2016(01)

标签:;  ;  ;  ;  

俄罗斯卡尔梅克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