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通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尼莫通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一、尼莫通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彭过[1](2017)在《尼莫通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商品名:尼莫通)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尼莫通联合腰大池引流缓慢放脑脊液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5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6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3.3%;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尼莫通联合腰大池引流缓慢放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着,可以在临床当中推广使用。

崔秀芳[2](2015)在《尼莫通联合缓慢放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尼莫通联合缓慢放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单纯应用脱水降颅压、止血剂、管理血压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尼莫通联合缓慢放脑脊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病人经过相应的治疗方法后,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减少了脑血管痉挛和梗阻性脑积水的发生,且能够明显降低脑疝的发生,有效减少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和后遗症的出现,病死率也显着降低。结论应用尼莫通联合缓慢放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高血压者疗效显着,可以在临床当中推广使用。

李洛阳[3](2014)在《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估》文中研究指明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颅脑创伤在全身各类创伤的发生率上居第2位,仅次于四肢伤,而其死亡率却居首位。在美国,颅脑创伤发生率为每10万人口就有200人患病,新发颅脑创伤病人每年大约50万,其中约有2万人死亡,3万人致残。而在我国,新发颅脑创伤病人每年大约60万人,其中死亡人数达10万之众,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以上。而在临床上合并SAH的颅脑外伤占到39%-65%,故而在临床上将颅脑损伤后,脑组织挫裂伤,脑底部或脑表面皮层细小血管损伤出血,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这一临床综合征定义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根据其血液分布情况将其分为脑表面蛛网膜下腔型、颅底蛛网膜池型及脑表面和颅底蛛网膜池混合型三型。CVS的发生影响脑功能区的供血供氧,导致大脑相应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Graham等发现,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死亡病人中,约有90%的病人脑组织有缺血性改变。而CVS的发生率在tSAH患者中高达67%。Hanlon等研究证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较多发生的征象之一。有些文献认为颅脑损伤后伴有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一般预后不良。尼莫地平是1、4-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脂溶性较高,能较为顺利通过血脑屏障,选择性阻滞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开放,减少细胞外钙离子大量内流,抑制脑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同时增强Ca2+—ATP酶活性,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排出,减轻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保护神经细胞,并且尼莫地平对脑血管有高度选择性,改善脑动脉血流量的效果远大于外周血管,对大脑损伤区灌流不足部位灌注量的增加通常高于正常区域,故而不会产生脑内盗血现象。而以往的相关研究已证实,尼莫地平是目前唯一的,具有循证医学支持的,对aSAH后CVS有防治作用的有效药物。而对于tSAH引起的CVS有无相同疗效,医学界里尽管进行了很多研究,但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目的利用持续颅内压监测、TCD、GCS、GOS来分析尼莫地平在预防tSAH后CVS发生和改善tSAH预后方面的临床效果,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急性颅脑损伤,伤后6h内入院;头部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320排头颅CT血管造影排除动脉瘤破裂出血;幕上血肿量<30ml,幕下血肿<10ml,中线移位<5mmm;年龄18-65岁;入院GCS评分为6-12分。(2)排除标准:枪伤及开放性颅脑损伤;合并严重弥漫性轴索损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收缩压持续低于100mmHg达1h以上;孕妇;发病前两周或在临床试验中有尼卡地平或其他钙离子拮抗剂用药史的患者;中途病情变化需开颅手术或停止试验者。2.病例采集及分组:2012年2月至2013年11月于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共纳入符合上述标准tSAH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65岁,平均年龄为(38±12.6)岁;入院时GCS评分6-8分23例,9-12分39例。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6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岁。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促醒、营养神经、止血、预防消化道溃疡、脱水、预防感染、镇静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实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后开始用微量泵静脉推注尼莫地平注射液(德国拜耳公司,规格为50ml:10mg),具体剂量依体重而定(对于体重≤70kg者,初始剂量为0.5ml/h,如无颅内压急剧升高、低血压等不良反应,2h后改为lmg/h;体重>70kg者,初始剂量为1mg/h,如耐受良好,2h后改为2mg/h),每天静脉给药剂量24-48mg,静脉用药14d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60mg,每日4次;德国拜耳公司,规格为30mg/片),一个疗程为7天,共用药3个疗程。4.评价指标:入院后行持续颅内压监测14天,分别计取伤后1、3、5、7、10、14天的颅内压平均值;于伤后第1、3、5、7、10、14、21天分别对患者意识状态进行GCS评定;于伤后1、3、5、7、14、21天分别行大脑中动脉TCD检查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速度大于120cm/s提示存在CVS;伤后3月随访,用GOS进行预后评定;预后评定分为良好、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五个档次。其中持续植物生存壮态,即指对外界环境无任何反应,无任何意识和精神活动;重度致残即指由于神经功能障碍和精神异常,生活不能自理;中度致残,即指生活可以自理,但由于神经功能障碍或精神异常丧失正常工作能力;良好,即指恢复正常工作,可并发轻度神经功能异常或精神功能异常;而良好、中度残疾归为预后良好,其余情况为预后不良。试验结束后分别对GCS、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颅内压及预后结果等相应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表示,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方差齐采用LSD法,方差不齐采用Games-Howell法),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的判定标准。结果:1.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入院时的GCS值分别为9.03±1.89、8.97±1.91,两组患者治疗后GCS值均逐渐升高,治疗组治疗后第3、5、7、10、14、21天的GCS值分别为9.23±2.17、9.68±1.94、10.65±1.6211.87±1.78、12.55±1.52、14.52±0.89,对照组治疗后第3、5、7、10、14、21天的GCS值分别为9.10±1.97、9.35±1.89、9.42±1.95、10.35±1.94、11.58±1.82、13.58±1.46,两组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5.612,P<0.05),不同时间GC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3.383,P<0.05),分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2.246,P<0.05),7天后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颅内压比较:在该试验中,对照组治疗前颅内压值为21.65±3.73mmHg,随后逐步上升,3天后达25.77±3.68mmHg,于治疗第5天左右达峰值(27.19±3.80mmHg),随后开始逐步下降,至2周时回复至15.74±1.71mmHg,但仍稍高于正常值,而治疗组颅内压从伤后23.65±3.37mmHg开始逐步上升,于伤后第3天时达峰值(26.61±3.68mmHg),后逐步下降,两周后恢复至正常范围(11.74±2.78mmHg)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先均有一定幅度上升,随后均呈下降趋势,但在时间上治疗组明显早于对照组;两组颅内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60.597,P<0.05),不同时间颅内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57.320,P<0.05),分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28.854,P<0.05)。3.两组MCA血流速度比较:在试验中共有38例患者(61.3%)MCA至少经历了一次CVS,而在时间上绝大多数发生于伤后5天内,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4天;治疗组CVS发生率(35.5%,11/31)明显低于对照组(61.3%,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3,P<0.05)。在该设计试验中,对照组伤后治疗前MCA血流速度为128.45±20.07cm/s,明显高于正常,3天后达到峰值(132.97±21.28cm/s),治疗第5天较前略有下降(129.16±17.42cm/s),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治疗第7天显示血流速度继续下降(118.35±14.54cm/s),两个星期后恢复至正常范围(112.13±8.70cm/s),而治疗组MCA血流速度从开始治疗后并未出现明显上升,反而呈逐步下降趋势,并于一周后恢复至正常范围(106.90±11.34cm/s),治疗组治疗3天后伤侧MCA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MCA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9.762,P<0.05),不同时间V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6.580,<0.05),分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3.257,P<0.05)。4.两组患者预后比较:伤后3月对所有患者采用GOS评分进行随访,其中治疗组恢复良好19例(61.3%),中度残疾7例(22.6%),重度残疾5例(16.1%);对照组恢复良好16例(51.6%),中度残残2例(6.5%),重度残疾13例(41.9%);治疗组预后良好率(83.9%,26/31)明显高于对照组(58.1%,1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0,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高,其中,对照组明显高于尼莫地平治疗组;尼莫地平治疗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尼莫地平有助于防治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明显改善tSAH患者预后。

白朝鲁,刘涛,梅小波[4](2013)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6例诊治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对收治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时CT扫描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本组86例患者中,致伤原因以车祸和高处坠落伤多见。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合并的脑损伤是脑挫裂伤和硬膜下血肿,随着病情的加重,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预后差。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急性颅脑损伤中常见,伤情越重,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熊进挺[5](2012)在《尼莫地平对治疗110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HA)的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HA)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两组脑梗死、脑积水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进行预后判断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脑梗死、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较对照组好。结论早期使用尼莫地平可降创伤性低蛛网膜下腔出血(tSHA)所致的脑梗死、脑积水等并发症,改善预后。

邹洪胜,张昌莲[6](2012)在《应用尼莫通及缓慢放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分析在应用尼莫通及缓慢放脑脊液,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高血压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77例(原发性46例,继发性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高血压应用尼莫通及缓慢放脑脊液,对照组单纯应用脱水降颅压、止血剂、管理血压治疗相比较。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明显减少了脑血管痉挛和梗阻性脑积水发生率、可显着降低脑疝的形成,减少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和后遗症的发生,也明显降低了病死率。结论应用尼莫通及缓慢放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高血压者疗效显着,可以采用。

曹晓萌[7](2011)在《侧裂池置管加早期腰大池引流对t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颅脑损伤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tSAH)术中侧裂池开放置管外引流加术后早期腰大池引流血性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对控制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改善脑缺血、缺氧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以及手术方式方法提供合理有效的依据,提高基层医院中、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所致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效果,以达到减少病患死亡率、改善预后的治疗目的。方法以淄博市淄川区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108例GCS评分为3-12分的中、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没有明显区别。各组患者均行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组在术中首先开放侧裂池引流,继而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血性脑脊液并于侧裂池置管行外引流,术后早期(24小时内)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观察一组只于术后7天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观察二组,只做侧裂开放引流,不置管外引流,并于术后行间断腰穿治疗。比较三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检查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 MCA)时间平均血液流速变化(Average velocity, Vm)、颅内压(ICP)变化以及术后镜检脑脊液无红细胞的时间点,并且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GOS评分评判病患预后。行持续腰大池引流各组均采用电子输液泵控制脑脊液引流速度,以防止引流过度导致低颅压、脑疝危象或者脑脊液倒灌引起的颅内感染,其他神经外科专科治疗在三组中均无明显差异。结果1.三组术后主要时间点大脑中动脉(MCA)的时间平均流速(VM)的平均值(cm/s)(x±s)。治疗组的大脑中动脉时间平均流速在各对照点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相比较均明显低,而且在观察周期之内平均VM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并且无明显起伏,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均P<0.05)。2.术后主要时间点颅内压(ICP)平均值的比较(mmH20)(x±s)。各组在相同时间点颅内压变化情况,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比较均低,而且在观察周期内均处于正常颅内压水平,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5)。3.术后脑脊液红细胞镜检阴性(d)(x±s)。治疗组较对照一、二组,脑脊液红细胞镜检阴性平均时间明显缩短,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均P(0.05)。2.4术后六个月随访:根据GOS预后评分随访结果(例数)(x±s):治疗组预后良好率为80.5%(29/36),观察一组预后良好率为52.7%(19/36),观察二组预后良好率为63.8%(23/36),治疗组与观察组数据比较有显着差异(均P<0.05)。2.5三组病人均未出现引流过度导致的低颅压和脑疝危象以及颅内感染出现。结论1、开放侧裂池置管引流加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明显加快血性脑脊液的清除速度,有效预防脑血管痉挛。2、开放侧裂池置管引流加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可明显降低颅内压力,改善颅脑损伤术后脑部血液循环。3、应用电子输液泵控制脑脊液引流速度,可有效防止因脑脊液引流过快导致的低颅压和脑疝危象发生,以及颅内感染的发生。

晋涛[8](2010)在《尼膜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尼膜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HA)的临床疗效。方法共146例患者,其中56例仅行脑脊液置换及常规治疗,88例在行脑脊液置换、常规治疗基础上,另给予尼莫地平治疗,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尼莫地平治疗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u=2.1072,P<0.05)结论尼莫地平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着。

敖文斌[9](2009)在《活血祛瘀法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论文以中医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机认识为基础,提出活血祛瘀法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具有良好的疗效。本文主要的写作目的有两个,第一,论证活血祛瘀法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行性。第二,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案。使中医药在提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性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支持,从而为中医药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提供更有力的临床应用依据。方法:本论文主要采取综述结合临床实验的方式研究活血祛瘀法用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的可行性和研究方案。第一,对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的进行文献研究,对西医文献研究论证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加重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正确地处理tSAH对减轻脑水肿、预防脑血管痉挛十分重要;对中医文献研究论证活血祛瘀法能有效加速出血吸收、减轻脑水肿、预防脑血管痉挛;从而论证活血祛瘀法用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的可行性。第二,根据以往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活血祛瘀法的研究,从可行科学的角度设计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根据拟定的诊断、纳入、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6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按随机化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按西医神经外科常规处理,治疗组以活血祛瘀为法则拟桃红四物汤加味口服,对照组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伤情、GCS评分、Fisher评分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结果:研究综述及临床实验表明:颅脑损伤致桥脑静脉、脑表面或脑内血管破裂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形成tSAH,外伤致瘀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基本病因,基本病机为瘀血阻络、瘀血闭窍。脑脊液红细胞检验、CT的Fisher评分及患者临床体征是活血祛瘀法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的良好评价工具,两组病例分别经10天不同治疗后,治疗组上述各项评价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说明活血祛瘀法能有效加速出血吸收、减轻脑水肿、预防脑血管痉挛,明显改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症状。结论:本研究发现活血祛瘀法用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是切实可行的,西医常规治疗也能改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症状,但中医治疗更显优势。

罗有才[10](2008)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35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

二、尼莫通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尼莫通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尼莫通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3]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尼莫通联合缓慢放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1.2 治疗措施
    1.3 疗效对比
2 结果
3 总结

(3)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背景与前言
    1.1 aSAH与tSAH的病理生理及影像学诊断
    1.2 SAH后CVS的研究进展
    1.3 钙离子拮抗剂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1.4 尼莫地平对tSAH后CVS的防治作用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试验仪器及药品
    2.3 病例采集及分组
    2.4 诊疗流程
    2.5 评价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GCS评分比较
    3.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颅内压值比较
    3.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MCA血流速度比较
    3.4 两组患者GOS评分随访情况及预后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6例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诊断依据:
    1.4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应用尼莫通及缓慢放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1.2.2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高血压
        1.2.3 治疗组、对照组
    1.3 疗效对比
2 结果
3 讨论

(7)侧裂池置管加早期腰大池引流对t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临床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尼膜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活血祛瘀法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学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概况
        1.1 中医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名、证候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现代医学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概况
        2.1 发病机理
        2.2 发生率及临床特征
        2.3 常见并发症
        2.4 病理特点
        2.5 诊断
        2.6 西医治疗
        2.7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
    3.中医药治法的特点与思考
    4.小结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线路
        2.2 一般资料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3 治疗结果
讨论与展望
    1.研究结果讨论
        1.1 研究结果
        1.2 中药汤剂分析
    2.思考
        2.1 治疗方案选择
        2.2 安全性问题
    3.前景展望
    4.存在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3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讨 论

四、尼莫通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尼莫通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观察[J]. 彭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23)
  • [2]尼莫通联合缓慢放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观察[J]. 崔秀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94)
  • [3]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估[D]. 李洛阳.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4]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6例诊治体会[J]. 白朝鲁,刘涛,梅小波. 吉林医学, 2013(35)
  • [5]尼莫地平对治疗110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J]. 熊进挺.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8)
  • [6]应用尼莫通及缓慢放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分析[J]. 邹洪胜,张昌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5)
  • [7]侧裂池置管加早期腰大池引流对t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D]. 曹晓萌. 山东大学, 2011(07)
  • [8]尼膜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J]. 晋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10(22)
  • [9]活血祛瘀法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D]. 敖文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35例临床分析[J]. 罗有才. 陕西医学杂志, 2008(03)

标签:;  ;  ;  ;  ;  

尼莫通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