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的成因与社会功能

公文的成因与社会功能

一、公文的成因及社会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余紫垠[1](2021)在《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各个国家积极探寻信息技术与公共治理、政务服务等方面融合的新突破,全球进入政府数字化转型新时代。各国相继制定数字政府发展战略,并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政府信息系统建设。但是政府信息化高增长背后伴生着高失败率,导致政府IT投资效果不理想和财政资源浪费严重,信息技术治理的相关论述引起学者和行政人员广泛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良好的信息技术治理机制能有效提高IT项目投资效果,而信息技术治理的核心就是对IT投资决策的治理。但由于政府的权力特征和多变的管理方式,导致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及其演化实践仍处于黑箱中,阻碍了信息技术治理对政府IT投资效果影响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本文尝试从决策主体及结构、决策流程和决策权配置方面剖析我国省级政府IT投资决策实践,揭开我国政府IT投资治理的黑箱,提高政府IT投资效果。本研究以权力寻租理论、信息技术治理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为指导,首先根据公开资料、访谈记录分析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三十年的政策法规、互联网技术发展情况及公众政务服务需求变化情况,梳理出地方政府IT投资发展的四个阶段;其次,运用多案例研究法和归纳法,从45个省级政府信息化项目案例中总结出四种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并详细剖析了每种决策模式的决策主体、决策流程及决策权配置方式;最后,通过案例统计发现四种IT投资决策模式与四个IT投资发展阶段具有对应关系,据此分析省级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的演化规律,构建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模型。此外,本研究总结政府IT投资决策的经验教训,提出政府IT投资决策实施原则。笔者对IT投资决策模式及演化规律的分析,有力的回答了我国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是什么”的问题,帮助政府以史为鉴完善IT投资决策治理机制。本研究从政府部门IT投资视角回顾我国政府信息化发展阶段并构建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阶段模型,不仅有助于分析新形势下的数字政府建设面临的挑战,而且总结政府IT投资决策的经验教训,对未来完善政府IT治理提供实践指导。此外,本研究基于中国特殊政治背景,探索有别于西方的政府IT投资决策实践,为信息技术治理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和理论解释,丰富国际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

杨大泽[2](2021)在《基于纳税人需求导向的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有助于促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政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国家治理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对政府部门的政务公开工作也有了更高的期盼和要求。税务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做好政务公开工作,有助于规范税收执法,优化纳税服务,加强廉洁自律,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近年来,基层税务部门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公开平台建设,扩大主动公开范围,常态化实施政务公开,政务公开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显着提升。但是从当前基层税务部门政务公开总体情况看,政务公开水平与纳税人日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之间仍有差距,政务公开工作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提升。本文从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工作的现状出发,以纳税人对税务部门政务公开的需求为导向,将服务型政府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知情权理论、税收遵从理论等运用于改进提升政务公开工作实践,总结回顾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体系建设的历程,查找了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中存在的政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政务公开时效性不强、公开信息获取不方便、公开信息质量不高、政务公开缺乏互动等方面的问题,从思想认识、制度建设、保障措施、监督考核等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在分析纳税人政务公开调查问卷数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积极转变政务公开的思想观念、加快政务公开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政务公开平台建设、规范政务公开实施工作、健全政务公开监督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对策。

骆秋君[3](2021)在《“数+形+量”构式的语用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规的组合,在中间插入形容词就构成“数+形+量”。本文以“数+形+量”为研究对象,以构式语法理论、主观量理论为基础,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为框架,对该结构的语义进行分析描写,在此基础上观察其在篇章中、在人际交往中最显着的语用功能:衔接功能和主观评价功能。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梳理了“数+形+量”在语义、语法、语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整理出目前学界关于“数+形+量”的研究情况:语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语法方面的认识较为一致;语用方面的研究零星地散见在语义、语法研究中,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本文主要从语用角度出发,观察书面语料中“数+形+量”的语用功能。第二章对“数+形+量”的局部构件和整体构式的语义进行描写。主要得出三点认识:第一,“数+形+量”中数词、形容词、量词的[+量]义是该构式成立的语义基础。第二,“数+形+量”是表达说话人对客观量的主观评述的一个构式,构式内部还有不同结构形式上的变体,可分为典型构式和非典型构式。第三,构件义与构式义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互动关系,即构件义制约着构式义的浮现,构式义决定了构件的语义准入条件。第三章考察了“数+形+量”在不同类型的篇章中的分布和在篇章中的功能表现。考察结果是:第一,就语体而言,“数+形+量”构式倾向于出现在政论语体、文学语体、新闻语体中,科技语体中用得较少;就语气类型而言,“数+形+量”构式倾向于出现在陈述语气中,疑问、祈使、感叹语气中用得较少。这样的分布特点与“数+形+量”的主观评述义相适应,并为该构式的主观评价功能提供了相应的篇章语境。第二,该构式灵活地分布在篇章的不同语言单位中,通过省略、指称、重复词汇等手段,将句子、段落衔接成具有解说、顺承、评说、因果、并列等语义关系的复句、句群和篇章。第四章分析了“数+形+量”在人际交往中主观评价功能的表现,并主要从认知角度解释了其成因。本文认为:第一,该构式的主观评价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通过语表手段和语境手段可以表达不同程度的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2)表达说话人不同视角下的期待量;(3)依赖语境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第二,该构式主观评价的成因主要有四点:(1)各构件的量义、主观义、评价义为构式提供了语义基础;(2)经济原则的竞争优势使构式得以发展,为主观评价的表达提供空间;(3)形容词的特写前景化带入了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4)认知处理难度的增加也使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更容易带入。第五章为结语。对本文得出的结论进行了归纳概括,同时说明了本文的一些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

王宣又[4](2021)在《现代汉语形动兼类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汉语兼类词类型复杂,数量较多,各兼类类型也颇具特点。兼有形容词、动词性质的形动兼类词(记为XAV),相较于名动兼类词、名形兼类词来说,其语法表现、语义表现更为复杂多样。本文主要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形动兼类词为基础,利用自建语料库描写形动兼类词的语义、语法、语体特点,尝试解释形动兼类词产生的机制与原因。本文共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梳理了形动词类分合问题的研究、形动转类的研究、现代汉语兼类问题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大多关注形容词带宾现象,专门研究形动兼类词的文章并不多见,且少有学者建立封闭语料库来考察形动兼类词。因此,本文自建语料库来考察形动兼类词的语义、语法特点,尝试刻画它们的语义特征,观察其语体适用特点,探究形动兼类词的产生机制与原因。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封闭语料库的建设、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形动兼类词的界定及典型语义特征。本文判定形动兼类词的标准涉及四个方面。第一,语法上,受“很”修饰、带宾语,这两条语法标准分别满足但无需同时满足。第二,形式上,要求同形同音。第三,语义上,形容词、动词意义之间有关联。第四,数量上,坚持“兼类只能是少数”的原则。本文在自建语料库中对589个形动兼类词进行考察,分析出3个典型语义特征:[+动态][+属性][+程度],每一个典型语义特征都有不同的具体语义体现。第三部分:形动兼类词的语法、语体特点。一、语法方面,形动兼类词具有形容词、动词两种用法:“XAV+宾语”“程度副词+XAV”;能后接动态助词“着、了、过”(+宾语);能与趋向动词(起来、下去、下来)搭配使用;有ABAB或其他重叠形式(A了A、A一A);也能后带时量、动量类数量补语,表示性状实现后持续的时间、性状实现的数量。二、语体方面,在约288万字的自建语料库中考察,发现589个形动兼类词中,有457个有语体选择倾向。形动兼类词语体适用具有不平衡性,往往适用于一种或两种语体,其平均语体适用数约为3.16个。从语体类型看,能出现在文艺语体中的形动兼类数量最多,在具有语体选择倾向的形动兼类词(457个)中占80.96%;其次是适用于科技语体、新闻语体中的数量较多,在具有语体选择倾向的形动兼类词(457个)中占50%左右;能出现在公文语体中的形动兼类数量最少,这体现出形动兼类词和语体类型之间的某些适用性关系。我们通过计算形动兼类词在语体中的使用频率的概率比可知,33.48%的形动兼类词只在单一种类语体中使用,其频率概率比值为1。21.88%的形动兼类词的使用频率概率比值接近0,这部分词最大使用频率与最小使用频率的差距明显。因此,从整体上看,形动兼类词的语体分布不均衡。第四部分:形动兼类词产生的机制与原因。凸显观对认知形动兼类词的产生机制有一定的作用。不管是作形容词用还是作动词用,都凸显了原因、过程及结果。作动词用凸显动态变化的原因、变化过程、变化的结果。作形容词用则凸显动作产生的原因、动作过程的特点、动作结果的状态。形动之间的转喻关联影响形动兼类词的产生,作动词用主要有“以动作方式代动作过程、以事件结果代事件过程”两种转喻方式;作形容词用主要是“因果转喻”,凸显动作结果的状态是以因代果,凸显动作产生的原因是以果代因。形动兼类从失去形容词范畴特征,到具有动词范畴的主要语法特征,动形兼类从失去动词范畴特征,到具有形容词范畴的主要语法特征,都是经历了由“去范畴化”到“再范畴化”过程的结果。语言交际中,简短、经济的交际需求也影响了形动兼类词的产生。使用频率也对形动兼类词的产生起着一定作用,形容词、动词之间活用现象的高频使用、被人们普遍接受,为形动兼类词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第五部分: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反思了研究中的不足并思考了后续深入考察的方向。

李俊[5](2021)在《秘书学专业学生公文写作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的成因与对策——以四川民族学院秘书学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公文写作是秘书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然而,公文写作学习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和相对枯燥的过程,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针对秘书学专业学生在公文写作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的心理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并从学校工作与专业教师教学两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

张福英[6](2021)在《《桂苑笔耕集》敬辞研究》文中指出《桂苑笔耕集》是唐末新罗文人崔致远编纂的个人文集,以骈体行文,其中的表状类公文和公私信函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该文集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本文以《桂苑笔耕集》中的敬辞爲研究对象,释例分析同一语义系统中单音表敬语素与双音敬辞的用法,总结与表敬语素组合成词的高频语素,并从语音、语义、语法、语用、修辞等角度全面概括该文集敬辞的特点,勾勒敬辞概貌。具体内容如下所示:第一部分爲绪论,概述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意义及创新之处,并对相关问题作解释和说明。第一章结合《桂苑笔耕集》探讨敬辞的定名、定义与分类。在梳理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本文表敬用语定名爲“敬辞”;在划分与其他礼貌用语的界限的同时,阐释敬辞定义;从语义角度将敬辞分爲恭谨奏请义、惠赠恩赐义、尊贵高大义、华美贤雅义四类,并从语用、构词类推、修辞对仗、语境等方面提出敬辞的界定原则。第二至五章分别对四类敬辞做释例分析和特点分析。每章又分爲两节:第一节以单音表敬语素爲最小单位进行语义的分析与描写,在释例的基础上归纳敬辞的用法;第二节从共时层面对比分析单音表敬语素和双音敬辞的联系与区别,从词汇系统探讨敬辞的语义、出现频次,收录现状、结构类型、语素构成、语法功能、组合搭配等特点。第六章全面总结《桂苑笔耕集》敬辞的语音、语义、语法、语用、修辞等特点,并从收词、释义、例证三方面简要阐述《桂苑笔耕集》爲《大词典》编纂与修订所提供的依据。最後一部分爲结语:梳理所做工作,概述本文延伸的课题及不足之处。

常亮[7](2021)在《“策书诔谥”与碑刻制造——以东汉宦官碑所载文书爲中心》文中指出引言"赐谥读诔"是先秦重要的丧葬礼仪,《周礼·春官》在描述"小史"执掌时即包含"卿大夫之丧,赐谥读诔"(1)。谥号作爲重要的哀荣象徵需要依逝者生时行迹而定,诔文"累列其事而称之"(2),故"谥法依诔而爲之"(3)。在诸侯公卿临丧时,使者持节赐谥、宣读诔文,这一仪式流程,在汉代已成爲一种与等级相关的固定丧仪,如汉景帝中元二年"令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谥、诔、策"(4)。

沈晨承[8](2020)在《“数字政府”背景下湖州市电子公文管理研究》文中提出

齐放[9](2020)在《庾信骈文研究》文中提出庾信是六朝最后一位文学大家,也是六朝骈文的集大成者。他先后置身南北两朝,受到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表现出南北文学的不同特色:庾信前期依附于南朝萧梁皇族,流连于宫廷池苑,醉情声色俳偶,宫体骈文呈现出鲜明的齐梁文学风貌;后期羁身于北地敌国,濡染于北朝风物制度,文风变绮靡流丽为刚健质朴,开南北文风融合之先声。庾信骈文虽源出齐梁宫体,却在多艰的人生中结出文学的硕果,在骈文抒情深度、叙事广度、句式尝试、文体新变上成就巨大,不仅在六朝受到时人的热烈追捧,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如初唐四杰、李商隐、陈维崧等大批文人学者,是名副其实的“四六宗匠”。但自唐宋古文运动以来,人们的文体观念发生了变化,古文逐渐取代了骈文的主导地位,庾信骈文一度受到了抨击或漠视。因此,本文旨在通过考察庾信骈文与历史背景、文学发展之关系,探究其文学风貌与文体创新,通过当时影响与后世接受两个方面,探讨他在骈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以倪璠注释、许逸民点校本《庾子山集注》中庾信的167篇骈文作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梳理、文史结合、文本细读、接受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从齐梁到清代一千多年的社会发展中探究庾信作品的生成与传播,勾画庾信骈文的特殊地位与动态面貌。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从“文”“笔”两个向度对庾信骈文进行了体裁上的分类,从创作环境、作者心态、骈文作品的角度详细探讨了进行艺术分期的必要性,并从文献层面对庾信骈文的版本与流传情况进行了梳理归纳;第二章采用文史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时代背景对庾信骈文风貌的影响,揭示了南朝士族衰微与骈文宫体化、北朝文化环境与文风质实化、句式四六化与骈俪进程、羁旅离乱与咏怀倾向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章着重分析了庾信骈文的文体创新现象,阐述了庾信在骈赋诗化、以赋述史、应用性骈文赋化三个方面的独特成就与文体贡献;第四章重点选取了北朝、初唐、晚唐、清代四个骈文流行的典型时段,采取接受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交聘与交游两个角度探究了庾信对北周骈文演进的重要影响,从初唐君臣、李商隐与陈维崧的骈文创作中进一步明确了庾信举足轻重的文学史地位。

张美惠子[10](2020)在《《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之音乐诏令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诏令”是一种以中国古代帝王名义颁布的,具有法定权威性和强制执行性的国家下行公文式命令文书的统称,民间一般称其为“圣旨”。诏令具有多种不同的体制,概括起来有:诏、制、诰、敕、旨、册、谕、令及檄等。音乐诏令是帝王及统治阶层为了巩固其集权统治,而对礼乐、宫廷乐舞、民间音乐等与音乐相关领域颁行的各类诏令,体制上有乐诏、乐制、乐敕、批答、手诏等。本篇论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根据以唐代诏令及北宋诏令汇编而成的《唐大诏令集》和《宋大诏令集》中的所有与音乐相关的诏令内容为研究对象,来对这两个朝代的音乐进行学习与研究。笔者希望通过研究这些与音乐相关的诏令,能够了解到除正史史书记载之外的音乐史料,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帮助我们正确的了解和认识这两个朝代的音乐发展情况。第一部分,主要对这两部诏令集的撰写体制类别及成书背景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对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诏令特别是唐宋诏令的撰写体制历史发展脉络及类别的阐述、唐宋诏令的行文方式及诏令的发布者的介绍说明、对两部诏令集的成书年代及时代背景的阐述和对两部诏令集的编纂者的叙述说明。第二部分,将重点对《唐大诏令集》中的所有音乐诏令及有涉及到音乐内容的诏令进行梳理罗列与叙述,以期了解唐代统治阶层对于音乐持何种态度以及在统治时对音乐所采取的不同政治举措。第三部分,将重点对《宋大诏令集》中的所有音乐诏令以及一部分与音乐相关联的诏令进行梳理罗列与叙述,以期了解北宋统治阶层对于音乐持何种态度、对音乐所颁布的各项举措以及对音乐发展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在前三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全面地对两部诏令集中的音乐诏令和涉乐诏令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以期达到能从两部诏令集来了解两个朝代的统治阶层对音乐发展的各类影响与在不同的政治统治下两个时代所展现的不同音乐特征。

二、公文的成因及社会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文的成因及社会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权力寻租
        2.1.2 信息技术治理(ITG)
        2.1.3 公共选择理论
    2.2 政府信息化发展阶段研究综述
    2.3 IT投资决策研究综述
        2.3.1 IT投资决策方法研究
        2.3.2 IT投资决策模式研究
        2.3.3 IT投资决策模式影响因素研究
        2.3.4 IT投资决策模式研究评述
第三章 政府IT投资发展阶段
    3.1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3.2 通用业务系统建设阶段
    3.3 专用业务系统建设阶段
    3.4 统筹集成阶段
    3.5 政府IT投资发展阶段总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2 调研方法
    4.3 数据分析
第五章 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研究
    5.1 模式A
        5.1.1 模式A的决策主体及结构
        5.1.2 模式A的决策流程
        5.1.3 模式A的决策权配置
    5.2 模式B
        5.2.1 模式B的决策主体及结构
        5.2.2 模式B的决策流程
        5.2.3 模式B的决策权配置
    5.3 模式C
        5.3.1 模式C的决策主体及结构
        5.3.2 模式C的决策流程
        5.3.3 模式C的决策权配置
    5.4 模式D
        5.4.1 模式D的决策主体及决策结构
        5.4.2 模式D的决策流程
        5.4.3 模式D的决策权配置
第六章 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与实施原则
    6.1 政府决策模式与IT投资的共同演化
        6.1.1 模式A与IT基础设施建设
        6.1.2 模式B与通用型业务系统建设
        6.1.3 模式C与专用型业务系统建设
        6.1.4 模式D与政府一体化项目建设
        6.1.5 政府决策模式演化模型构建
    6.2 决策模式-IT投资特征的匹配与投资效果
    6.3 政府IT投资决策实施原则
        6.3.1 用户参与决策原则
        6.3.2 权力与知识-能力匹配原则
        6.3.3 权力与责任匹配原则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纳税人需求导向的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政务公开
        二、政务公开与政府信息公开
        三、税务政务公开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服务型政府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知情权理论
        四、税收遵从理论
第二章 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现状
    第一节 我国税务政务公开的相关制度
        一、我国政务公开制度概述
        二、税务系统政务公开的相关要求
    第二节 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现状
        一、政务公开的制度建设
        二、政务公开的组织领导
        三、政务公开的内容及流程
        四、政务公开平台建设情况
        五、开展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情况
    第三节 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绩效考评现状
        一、考核指标内容
        二、指标考核情况
    第四节 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成效
        一、促进税收执法规范化
        二、提升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
        三、促进税收营商环境优化
        四、促进机关行政效能提升
第三章 纳税人政务公开需求及满意度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说明
        一、问卷设计情况
        二、调查样本构成
    第二节 纳税人政务公开需求分析
        一、政务公开的内容需求分析
        二、政务公开的平台需求分析
        三、政务公开的质量需求分析
        四、政务公开的时效需求分析
        五、政务公开的服务需求分析
        六、关于政务公开的监督要求分析
    第三节 纳税人对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现状满意度分析
        一、纳税人对税务政务公开工作的总体评价
        二、纳税人对税务政务公开工作的分项指标评价
第四章 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政务公开内容不够全面
        一、决策信息公开不全面
        二、执行信息公开不全面
        三、管理信息公开不全面
        四、服务信息公开不全面
        五、结果信息公开不全面
    第二节 政务公开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一、线上、线下信息资源整合不到位
        二、网站功能不完善
        三、税收新媒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第三节 发布信息质量不高
        一、公开格式不规范
        二、内容呈现形式单一
        三、公开精准度不够
        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第四节 政务公开的时效性不够强
        一、信息发布不及时
        二、过期信息清理不及时
        三、政策解读不及时
    第五节 政务公开服务有待提升
        一、依申请公开服务还需改进
        二、征纳双方双向互动还需加强
        三、缺乏政务公开工作中的问题收集反馈机制
        四、政务公开信息查询渠道还需拓展
        五、政务公开监督和救济工作还需加强
第五章 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税务机关对政务公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税务机关政务公开服务意识不够强
        三、政务公开与信息安全的关系处理不到位
        四、纳税人政务公开参与意识不强
    第二节 政务公开法律制度不健全
        一、政务公开立法滞后
        二、税务部门政务公开管理制度不健全
        三、税务部门政务公开救济制度不健全
    第三节 政务公开保障措施不到位
        一、机构人员保障不到位
        二、政务公开经费保障不足
        三、培训宣传保障不到位
    第四节 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一、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二、内部考核机制不健全
        三、激励问责机制不健全
第六章 改进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工作的对策
    第一节 树立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政务公开理念
        一、充分认识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进一步增强征纳双方政务公开意识
        三、正确处理税务政务公开与信息安全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好税务政务公开与税收宣传的关系
    第二节 加快政务公开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
        一、加快政务公开法律体系建设
        二、完善税务部门政务公开制度
        三、严格执行法律制度规定
    第三节 立足纳税人需求加强政务公开平台建设
        一、整合利用传统政务公开平台资源
        二、加强部门网站建设
        三、用好用活新媒体平台
        四、增强政务公开平台互动效果
        五、建立基于民众需求导向的税收大数据分析发布机制
    第四节 健全政务公开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保障
        二、强化人才保障
        三、强化经费保障
        四、强化技术保障
    第五节 规范税务政务公开实施工作
        一、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二、明确界定政务公开范围
        三、规范政务公开流程
        四、增强政务公开时效性
    第六节 健全政务公开监督考核评价机制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政务公开考核评价指标
        二、引入第三方对政务公开进行多维度评价
        三、加强政务公开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调查问卷
致谢

(3)“数+形+量”构式的语用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数+形+量”的语义研究
        1.2.2 “数+形+量”的语法研究
        1.2.3 “数+形+量”的语用研究
    1.3 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1.3.1 研究对象
        1.3.2 语料来源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2 “数+形+量”的构件义和构式义
    2.1 构件的语义特点
        2.1.1 数词的语义
        2.1.2 形容词的语义
        2.1.3 量词的语义
    2.2 “数+形+量”构式的语义
        2.2.1 典型构式的指称义
        2.2.2 非典型构式的陈述义
    2.3 构件与构式的语义互动
        2.3.1 构件义对构式义的制约
        2.3.2 构式义对构件义的制约
3 “数+形+量”构式的篇章分布与衔接功能
    3.1 “数+形+量”构式的篇章分布
        3.1.1 语体适用分布
        3.1.2 语气适用分布
    3.2 “数+形+量”构式的篇章衔接情况
        3.2.1 衔接的语言单位
        3.2.2 与被衔接成分的位置关系
        3.2.3 衔接手段
        3.2.4 衔接形成的语义关系
4 “数+形+量”构式的主观评价功能及其成因
    4.1 构式的主观评价功能
        4.1.1 表达主观量
        4.1.2 表达说话人的期待量
        4.1.3 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
    4.2 主观评价的成因
        4.2.1 构件提供语义基础
        4.2.2 象似原则与经济原则的竞争
        4.2.3 形容词的前景化
        4.2.4 认知处理难度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数+形+量”中同形量词的不同用法一览表
致谢

(4)现代汉语形动兼类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形容词、动词词类分合问题的研究
        1.2.2 形动转类的研究
        1.2.3 现代汉语兼类问题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和自建语料库
        1.3.1 研究对象
        1.3.2 自建语料库
    1.4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2 形动兼类词的界定及典型语义特征
    2.1 形动兼类词的界定
        2.1.1 “形动兼类”与“形动活用”的区别
        2.1.2 形动兼类词的判定
    2.2 形动兼类词的典型语义特征
        2.2.1 [+动态]特征
        2.2.2 [+属性]特征
        2.2.3 [+程度]特征
3 形动兼类词的语法、语体特点
    3.1 形动兼类词的语法特点
        3.1.1 “X_(AV)+宾语”和“程度副词+X_(AV)”
        3.1.2 XAV+动态助词
        3.1.3 XAV+趋向动词
        3.1.4 XAV+数量补语
        3.1.5 X_(AV)的重叠形式
    3.2 形动兼类词的语体特点
        3.2.1 本文所观察的语体类型
        3.2.2 形动兼类词的语体适用情况
4 形动兼类词产生的机制与原因
    4.1 形动兼类词产生的认知机制
        4.1.1 凸显原因
        4.1.2 凸显过程
        4.1.3 凸显结果
    4.2 形动兼类词产生的原因
        4.2.1 形容词与动词间的转喻关联
        4.2.2 “去范畴化”到“再范畴化”的结果
        4.2.3 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
        4.2.4 频率作用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5)秘书学专业学生公文写作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的成因与对策——以四川民族学院秘书学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秘书学专业学生公文写作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的形成
二、秘书学专业学生公文写作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
        1. 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2. 学生消极的心理行为
        3. 不恰当的归因方式
    (二)客观原因
        1. 公文写作授课教师未能做到因材施教
        2. 公文写作教学课时不能适应学生学习需要
        3. 公文写作实践练习不足
        4. 学生无实际办文经验,学习公文写作难度大
        5. 缺乏公文写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三、秘书学专业学生应对公文写作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的策略
    (一)学校工作方面
        1. 加强公文写作实践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安排学时
        2. 营造优越的学习环境,拓展写作实践平台
    (二)专业教师教学方面
        1.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使学生向习得性乐观转变
        2. 对学生的公文写作给予积极的评价
        3.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文写作策略
四、结语

(6)《桂苑笔耕集》敬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相关问题说明
    四、研究方法、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桂苑笔耕集》敬辞的界定与分类
    第一节 《桂苑笔耕集》敬辞的定名
    第二节 《桂苑笔耕集》敬辞的定义
    第三节 《桂苑笔耕集》敬辞的分类
第二章 表示恭谨奏请义的敬辞
    第一节 恭谨奏请义敬辞释例分析
    第二节 恭谨奏请义敬辞特点分析
第三章 表示惠赠恩赐义的敬辞
    第一节 惠赠恩赐义敬辞释例分析
    第二节 惠赠恩赐义敬辞特点分析
第四章 表示尊贵高大义的敬辞
    第一节 尊贵高大义敬辞释例分析
    第二节 尊贵高大义敬辞特点分析
第五章 表示华美贤雅义的敬辞
    第一节 华美贤雅义敬辞释例分析
    第二节 华美贤雅义敬辞特点分析
第六章 《桂苑笔耕集》敬辞的特点及词汇学价值
    第一节 《桂苑笔耕集》敬辞的特点
    第二节 《桂苑笔耕集》敬辞的词汇学价值
结语
    一、已做的工作
    二、延伸的课题
    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桂苑笔耕集》并列式双音敬辞平仄、清浊统计表
    附录2《汉语大词典》对《桂苑笔耕集》所在敬辞的训释术语
    附录3《桂苑笔耕集》收文一览表
致谢

(9)庾信骈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庾信骈文范围的界定
    二、庾信骈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庾信骈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各章旨要
第一章 庾信骈文概观
    第一节 庾信骈文的体裁与题材
        一、“文”类骈文
        二、“笔”类骈文
    第二节 庾信骈文的艺术分期及其依据
        一、创作环境与心态变化导致文风变迁
        二、艺术手法与文学风貌的变化
    第三节 庾信骈文的流传情况及相关考辨
        一、庾集版本考辨
        二、骈文流传考略
第二章 庾信骈文的艺术风貌
    第一节 士族衰微与庾信骈文的宫体化
        一、士族衰微与身份转变
        二、皇权加强与文学宫体化
    第二节 北朝文化环境与庾信骈文的质实化
        一、北朝“尚质”“尚实”的文化环境
        二、庾信骈文质实化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庾信骈文句式的四六化与骈俪深化
        一、四六隔对应用的广泛性
        二、四六隔对的艺术性
        三、四六隔对结构的多样化
    第四节 羁旅离乱与咏怀主旨的深化
        一、托物抒情
        二、借人咏怀
        三、借地理意象抒怀
第三章 庾信骈文创作的文体突破
    第一节 庾信骈赋的诗化
        一、庾信骈赋形式上的诗化表现
        二、“吟咏情性”观念下的诗化表现
    第二节 庾信骈赋的述史倾向——以《哀江南赋》为例
        一、骈赋叙事功能的拓展
        二、史传笔法的运用
        三、史家精神的彰显
    第三节 庾信应用性骈文的赋化
        一、作为“核心文类”的辞赋
        二、应用文的骈俪化
        三、应用文的才学化
        四、铺排之法的运用
第四章 庾信骈文的影响与接受
    第一节 从交游看庾信骈文对北朝之影响
        一、南北交聘中的庾信骈文
        二、庾信交游与西魏北周骈文写作
    第二节 庾信骈文在初唐的接受
        一、儒家文学观下的庾信骈文批评
        二、“南朝化”文学氛围下的庾信骈文接受
    第三节 庾信骈文在晚唐的接受
        一、政治文化环境与六朝骈风复归
        二、李商隐对庾信骈文的接受
    第四节 庾信骈文在清代的接受
        一、明末清初文化环境与对庾信骈文的崇尚
        二、陈维崧对庾信骈文的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之音乐诏令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学术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撰写体制类别及成书背景
    第一节 诏令撰写体制沿革及唐宋两朝诏令使用类别
        一、诏令撰写体制沿革
        二、唐宋两朝诏令所使用撰写体制类别
    第二节 诏令的行文方式及唐宋两朝诏令的发布者
        一、诏令的行文方式
        二、唐宋两朝诏令的发布者
    第三节 两诏令集的成书年代及时代背景
        一、《唐大诏令集》成书年代及时代背景
        二、《宋大诏令集》成书年代及时代背景
    第四节 两诏令集的编纂者及生平经历
        一、《唐大诏令集》编纂者及生平经历
        二、《宋大诏令集》编纂者
    小结
第二章 《唐大诏令集》之音乐诏令
    第一节 政事类之礼乐篇中的音乐诏令
        一、礼乐篇之音乐诏
        二、礼乐篇之音乐敕
        三、礼乐篇之音乐制
    第二节 帝王遗诏之禁乐令
    第三节 散见于其余类目的音乐诏令
    小结
第三章 《宋大诏令集》之音乐诏令
    第一节 政事门礼乐类及学校类之涉乐诏令
        一、礼乐类诏令
        二、学校类诏令中的涉乐内容
    第二节 典礼门类诏令之涉乐内容
        一、封禅类诏令中的涉乐内容
        二、丧服类诏令中的涉乐内容
        三、明堂类月令中的涉乐内容
    小结
第四章 《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之音乐诏令比较
    第一节 两诏令集音乐诏令体例数量内容之比较
        一、两诏令集音乐诏令使用体例之区别
        二、两诏令集音乐诏令所辑录数量之区别
        三、两诏令集音乐诏令内容之异同
    第二节 从诏令看统治阶层对音乐的影响
        一、从唐代音乐诏令看唐代帝王对音乐的影响
        二、从宋代音乐诏令看北宋帝王对音乐的影响
    第三节 从诏令看两时期音乐的时代特征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公文的成因及社会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研究[D]. 余紫垠.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纳税人需求导向的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问题研究[D]. 杨大泽.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数+形+量”构式的语用功能研究[D]. 骆秋君.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现代汉语形动兼类词研究[D]. 王宣又.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秘书学专业学生公文写作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的成因与对策——以四川民族学院秘书学专业为例[J]. 李俊.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2)
  • [6]《桂苑笔耕集》敬辞研究[D]. 张福英. 兰州大学, 2021(02)
  • [7]“策书诔谥”与碑刻制造——以东汉宦官碑所载文书爲中心[J]. 常亮. 古典文献研究, 2021(01)
  • [8]“数字政府”背景下湖州市电子公文管理研究[D]. 沈晨承. 新疆农业大学, 2020
  • [9]庾信骈文研究[D]. 齐放. 青岛大学, 2020(02)
  • [10]《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之音乐诏令比较研究[D]. 张美惠子.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标签:;  ;  ;  ;  ;  

公文的成因与社会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