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捣固机神经行为功能变化的研究

水泥捣固机神经行为功能变化的研究

一、水泥捣固工神经行为功能变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文博[1](2021)在《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和有限元的轨枕力学特性分析》文中指出轨枕在轨道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其发挥正常功能,要求其在各种复杂环境,不同轴重、速度作用下保持结构完整,进而保证线路的安全和旅客的舒适。然而,实际线路中的轨枕在上部荷载和下部道砟的作用下处于受弯状态,由于钢轨缺陷,传递给轨枕的荷载增大,在这些荷载长期作用下,轨枕产生裂纹,甚至破坏进而影响线路安全,增加养护维修费用,造成钢轨损伤、脱轨等危害。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新材料的发展出现了复合轨枕以及纤维混凝土,新材料为轨枕设计承载力的增强、线路养护维修费用的降低提供了新的方法,但新材料轨枕的力学及抗裂性能研究较少。此外,关于轨枕裂纹模型比较的研究也较为匮乏。本文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通过三点弯曲试验对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纤维增强发泡聚氨酯(FFU)复合轨枕、竹纤维混凝土轨枕受力及裂纹发展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其次,结合三点弯曲以及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所得试验结果对损伤塑性模型、脆性开裂模型、扩展有限元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确定适用于轨枕静力学分析的力学模型。最后,采用合理的模型分析道床在捣固、道砟迁移、劣化等引起的下部支撑变化情况下,轨枕力学性能并与我国规范中规定的设计承载下弯矩对比;分析循环荷载作用下轨枕损伤情况。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采用三点弯曲试验测试预应力混凝土轨枕、FFU复合轨枕、竹纤维混凝土轨枕力学及裂纹特征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铁路运输对轨枕受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复合材料在铁路方面得到应用,称为复合轨枕。同时,随着混凝土技术的研究,出现了纤维混凝土,纤维的加入能在部分层面改变混凝土的受力特性,竹纤维可加入混凝土中并生产轨枕。目前国内外对于混凝土轨枕宏观裂纹的研究比较丰富,对复合轨枕以及其他材料轨枕力学特性及开裂性能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结合三点弯曲试验测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枕、FFU复合轨枕、竹纤维混凝土轨枕的挠度、刚度、裂纹扩展形式、裂纹开口位移。研究结果表明:FFU复合轨枕始终处于弹性状态,主要为横向裂纹,裂纹开口位移小;竹纤维混凝土轨枕和预应力混凝土轨枕一开始为弹性,随着荷载的增加,刚度减小,裂纹开口位移增加速率增大;竹纤维混凝土轨枕在早期强度高于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竹纤维的加入可提高轨枕的延性,但由于竹纤维和混凝土结合性能差,后续强度低于预应力混凝土轨枕。2、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对损伤塑性模型、脆性开裂模型、扩展有限元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大多数研究虽已提出混凝土轨枕的模拟方法,但对微裂纹、裂纹路径的分析较少或建模方法较为复杂,且仅采用荷载—挠度曲线进行模型的校核,并不能说明模型在模拟轨枕开裂方面的准确性。数字图像相关技术为有限元中多种损伤和开裂模型提供了校核的依据。本文采用损伤塑性模型、脆性开裂模型、扩展有限元模型分别建立轨枕三点弯曲模型,并与三点弯曲试验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所得结论如下:损伤塑性模型可以准确的模拟位移结果,通过损伤云图提前判定损伤位置,为连续介质,但在损伤描述方面不够清晰明了;脆性开裂模型和扩展有限元模型在开裂前将结构视为线弹性,使得位移模拟不够准确,只能描述开裂后的裂纹情况,裂纹路径比较清晰;脆性开裂模型结构也为连续介质,扩展有限元模型结构为不连续介质。3、采用损伤塑性模型,研究不同支承下轨枕的力学特性在实际情况中,轨枕与道床的接触和相互作用十分复杂,道床在上部循环荷载作用以及其他因素下,往往会出现道床沉降、道砟粉化、劣化、迁移等现象,从而使得下部支承状态不均匀且不断改变,不利的支承状态会使轨枕开裂甚至破坏,同时,使道砟劣化、粉化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影响线路的安全性和旅客的舒适性。本文分析9种支承条件下轨枕的受力、损伤情况以及循环荷载作用下轨下无支承时的损伤情况。主要结论如下:枕中支承的减少,轨下正弯矩基本不变,枕中弯矩减小并由负变正;轨下支承的减少,枕中负弯矩、轨下截面正弯矩不断增加;枕端支承的减少,枕中负弯矩增大,轨下截面弯矩由正变负,该种支承的减少对轨枕的受力最为不利。轨下无支承时轨枕在线路中的破坏形式为先在轨枕底部出现的受拉裂纹,随后在轨枕内部出现损伤,内部损伤沿轨枕宽度方向扩展。

王耀华[2](2020)在《江浙地区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历史建筑是我国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钢筋混凝土建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材料性能的劣化和外部因素的破坏,对这些历史文物的保护与修缮已迫在眉睫。修缮与保护离不开对当时建筑结构设计、构造方法的探究。目前,国内已陆续有大量的学者对于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建筑做出了相应的研究。但对于具体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分析以及理论计算模型还不够完善。本文选择民国时期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研究做为题目,利用民国时期的建筑构造材料、制作工艺、设计和计算方法,尽可能复原一批民国时期的钢筋混凝土梁和拉拔构件,并对其进行力学试验,分析钢筋混凝土的粘结滑移与梁体的受力情况,并利用Ansys有限元辅助模拟技术,对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首先,对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材料构造、设计原理等内容的调查研究。介绍了民国时期文献中的材料特征、理论原理以及设计方法;调研了三座现存的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对其梁的配筋情况、抗剪承载力等进行统计;其次,对于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性能做了试验研究。试验选取了民国特有的三种主要受力钢筋,制作了13组拉拔试块,并做加载试验。最后对试验结果做线性回归,得到三种钢筋的粘结滑移曲线的表达式和曲线图像。接着,对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做了试验研究。试验制作了6根梁构件,采用四点加载的方式对其加载,对其破坏模式、裂缝开展情况、跨中挠度情况以及抗剪承载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考虑了粘结滑移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内力拱-改进桁架的力学模型,推导了混凝土梁的剪力计算公式,并在拉拔试验中得到的粘结滑移曲线的基础上,利用Ansys有限元对试验模型进行模拟。分别计算了考虑粘结滑移和不考虑粘结滑移两种情况下,梁体的抗剪承载力的差异。本研究旨在为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结构安全评估提供理论和计算方面的指导,为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保护修缮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任正康[3](2020)在《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铁路轨道铺设工程的工程列车发生的事故即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屡屡见诸报端,其中不乏社会影响巨大,反响强烈的人身伤亡事故。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统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但是收效甚微,为改变当前工程线行车事故频发的局面,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交代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概述事故致因理论中的事故频发倾向理论、因果连锁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及系统安全理论,为探索工程线行车事故发生机理作好理论准备。其次,为了对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有直观了解,对铁路工程线概况及铁路工程线行车组织现状进行描述,与铁路营业线行车的异同点作了比较。以2010-2019年间某轨道铺设单位发生的行车事故及官方通报的工程线行车事故作为研究数据,从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事故责任人等不同方面进行探讨,并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对工程线行车安全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以事故致因理论为依据,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对铁路工程线行车的脱轨、挤道岔和人身伤害事故分别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重要度排序;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对具有代表性的人因事故进行分析,基于轨迹交叉理论对地铁工程线行车事故进行分析,基于现代因果连锁理论对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进行分析,发掘出事故背后的深层原因即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以此为依据,从工程线行车组织单位、线下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通过在铁路工程线行车管理过程中进行应用,以验证对策的效果,并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以期实现工程线行车安全和施工安全的目标。

刘玉峰[4](2020)在《青岛某污染场地有机污染现状调查及修复技术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青岛某建设项目用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场地周边环境的走访调查以及土壤采样调查,识别场地污染物类型和污染源,分析场地内多环芳烃的分布规律;并以致癌性最强的苯并[a]芘为例,开展室内试验,通过改变土壤不同的理化性质和温度条件,分析土壤中苯并[a]芘的含量特征,研究苯并[a]芘在土壤中赋存降解的影响因素;根据污染场地的特征和项目要求进行修复技术筛选,选择最适用于污染场地有机污染土的修复技术。根据文献资料和实际情况,初步筛选适用于污染场地修复的修复方案,明确评价指标,构建污染场地的筛选评价体系,联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逼近理想解法对各修复方案进行优劣排序,确定最适用于研究场地的修复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污染场地内多环芳烃污染物类型为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茚并[1,2,3-cd]芘和二苯并[a,h]蒽。主要污染源为燃烧源。其中苯并[a]芘、苯并[a]蒽和苯并[b]荧蒽含量明显高于茚并[1,2,3-cd]芘和二苯并[a,h]蒽;场地污染物分布与焦化厂工艺布局具有一定关联;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表现出污染物向下迁移的能力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的规律。(2)分析四种不同粒径的土壤中苯并[a]芘含量特征,表现出<0.075mm粒径土壤中苯并[a]芘的含量最高,0.075-0.25mm粒径土壤次之,粒径0.5-2mm的土壤中苯并[a]芘的含量最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苯并[a]芘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949,表现出极显着正相关;碱性土壤中苯并[a]芘含量高于酸性土壤;含水率高的土壤中苯并[a]芘含量高,含水率与苯并[a]芘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995,呈极显着正相关。土壤所处环境温度越高,残余的苯并[a]芘含量越低,苯并[a]芘降解率越高。(3)初步筛选出原地异位热脱附技术、水泥窖协同处置技术和化学氧化技术为污染场地的修复方案,确定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为评价指标,对四个指标下属的共10个指标进行权重排序。利用修复技术的评分表计算得到三种修复技术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进行排序,排序结果为原地异位热脱附技术>水泥窖协同处置技术>化学氧化技术,确定原地异位热脱附技术为最优方案。

赵昊[5](2020)在《城市事故灾害灾难辨识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城市规模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由于城市人口极度密度、承载功能多、规模大的特点,安全隐患不断增加,城市灾难频发,城市的安全防范工作亟待开展。然而对单一灾种的防灾减灾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要求,针对整体城市的灾害灾难辨识与分析研究能够为城市安全治理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中小城市较多,为提高省内中小城市安全治理工作水平,论文依据中小城市城市功能混乱,高危风险区与人口密集区交错排布的特征,通过将城市灾害灾难分为自然灾害单元、城市工业企业单元、城市人员密集场所单元、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单元,辨识出城市事故具有危害性、多样性、连锁性、群发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的特征;分析出城市可能发生的风险源及其分类和城市典型事故的事故类型、发生场所、影响范围;总结出关于城市工业企业、人员密集场所、城市基础设施的风险源目录,以此来进行城市灾害灾难的辨识研究。为科学地评估城市灾害风险状况,依据城市风险灾害灾难辨识结果,系统地考虑自然灾害风险、工业企业风险、人员密集场所、交通运输、其他因素5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灾害风险评估指标。运用IOWA算子-层次分析法计算并修正指标权重,利用云模型能处理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存在的模糊性与随机性的特性进行风险评估,并运用MATLAB建立区域风险评估模型。依据实地调研数据,邀请多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河南省某市城区的各级指标进行分析,对该区域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该城区整体风险状况处于一般风险,其中工业企业风险源单元、其他因素单元处于较大风险状况。运用了QRA方法进行了验证,评估结果与QRA的模拟结果相符,利用评估结果可以采取针对性的相关措施以降低该区域的风险。该系统操作简单,可直观显示城市内部风险源单元的脆弱点。能够为提高城市应急与安全的管理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周佳[6](2020)在《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只有121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即六项污染物浓度均达标,达标比例为36%),依然有190个城市PM2.5浓度超标(超标率为56%),治理PM2.5污染依然任重道远。《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83.73%SO2、63.77%NOx和80.14%烟粉尘排放量是由固定点源中的工业部门排放。现在我国主要通过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来科学合理地管理固定源的污染物排放量。排污许可制度通过核定企业污染物许可排放量、监管污染物实际排放量来挂钩污染物浓度,进而直接关联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效果。然而,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至今,依然无法实现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挂钩,无法定量评估当前的企业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方法在效果、效率、公平等方面的真实价值,无法较好地支撑排污许可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总量控制制度的改革。基于上述背景和管理需求,本研究梳理总结了分配领域与评估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不足,从而确定了科学问题,即如何构建点源尺度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体系。第一,针对科学问题中的分配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排放标准法(M1)、排放标准+城市传输法(M2)、环境容量法(M3)的点源尺度(企业排放口)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模型。本研究基于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M0)的企业(排放口)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结合当前排污许可制度分配方法实践和城市大气污染物传输矩阵、城市大气污染物环境容量等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结合通过工业行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筛选出来的工业锅炉、水泥、玻璃、焦化、钢铁等5个工业行业,构建了3种企业(排放口)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模型。第二,针对科学问题中的评估问题,本研究创新地整合构建了包括效果评估(环境质量贡献度评估)、效率评估(费用效益评估)、公平评估(公平性评估)、3E综合评估在内的分配结果综合评估体系。在这一部分,首先,以基础排放清单为底部清单,分别加上了基于M0与M1、M2、M3分配结果的点源排放清单,以北京及周边城市为核心模拟区域,本研究构建了三层嵌套网格WRF-CMAQ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效果评估。其次,基于效果评估中的M1、M2、M3与M0的污染物模拟浓度差值,以及基于M1、M2、M3与M0的污染物排放量差值,结合健康终端、暴露人口、反应系数、货币化参数,本研究分别构建了基于环境风险评估和货币化评估的健康效益评估模型,以及污染物减排量货币化评估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效率评估。然后,基于M0、M1、M2、M3的城市5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加上M0城市其他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并结合北京及周边城市的工业GDP、工业利润、工业增加值、工业就业人口等经济社会数据,本研究构建了基于环境基尼系数(EGC)法和绿色贡献系数(GCC)法的公平性评估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公平评估。最后,基于上述的效果、效率、公平评估结果,按照由专家建议构建了污染物浓度、净效益、EGC、GCC等评估结果对应的分数表,并根据专家建议的效果、效率、公平等维度的权重系数,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环境质量贡献度(AQA)、费用效益(CA)、公平性(EA)的单项评估评分模型以及基于3E综合评估的综合评估评分模型,来开展分配结果综合评估。本研究有5个主要结果:(a)在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方面,M1、M2、M3的北京及周边城市SO2许可排放量分别是7.90、4.92、22.27万t/a,其NO2许可排放量分别是21.91、13.56、15.34万t/a,其一次PM2.5许可排放量分别是3.54、2.22、7.82万t/a。(b)在效果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北京及周边城市SO2模拟浓度分别是30.53、29.83、34.902)/8)3,其NO2模拟浓度分别是49.98、49.43、49.502)/8)3,其PM2.5模拟浓度分别是62.15、61.44、63.912)/8)3。(c)在效率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北京及周边城市健康效益分别为196.05、220.41、102.24亿元,其成本分别为4.85、8.17、5.09亿元,其净效益分别为191.20、212.23、97.15亿元。(d)在公平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基于经济社会数据与SO2排放量的EGC分别为0.4530、0.4573、0.4783,其与NOx排放量的EGC分别为0.4598、0.4696、0.4642,其与一次PM2.5排放量的EGC分别为0.3861、0.4319、0.4479;M1、M2、M3的基于经济社会数据与SO2、NOx、一次PM2.5的GCC中,北京的均高于1.5,唐山的均低于0.5,其他城市的高于或低于1.0。(e)在综合评估结果方面,M1、M2、M3的3E综合评估分数分别是56.91、57.94、55.74。其中,M1、M2、M3的AQA评估分数分别是47.54、47.97、45.97,其CA评估分数分别是76.66、76.91、68.68,其EA评估分数分别是49.66、52.27、55.82。本研究有4个主要结论:(1)城市大气污染物传输矩阵、城市大气污染物环境容量能被引入点源尺度分配方法,使分配方法能够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挂钩。(2)分配结果的效果评估、效率评估、公平评估能很好地集成为分配结果3E综合评估,从而使多种分配方法能在单项维度和综合维度分别进行比较。(3)包含效果评估、效率评估、公平评估、3E综合评估在内的综合评估体系能够定量评估分配方法在效果(环境质量贡献度)、效率(费用效益)、公平(公平性)、3E综合等不同维度的表现。(4)从不同分配方法3E综合评估分数(M2>M1>M3)分析,说明在当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下,标准+传输法>排放标准法>环境容量法。其中,在不同分配方法AQA评估分数比较方面,M2>M1>M3。在不同分配方法的CA评估分数比较方面,M2>M1>M3。在不同分配方法EA评估分数比较方面,M3>M2>M1。本研究的成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分配及综合评估体系推动我国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方法及其评估技术的发展,为排污许可、总量控制等研究领域提供研究思路、技术、方法方面的参考。此外,本研究为我国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的点源污染物许可排放量的科学合理分配提供技术支撑,支撑排污许可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总量控制制度的改革。

陶李培[7](2019)在《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西北地区的高速铁路建设发展迅速,而轨道工程对保障铁路项目顺利建成具有重要意义,是铁路运行安全和稳定性的保障,同时其施工行为也对西北地区生态资源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中需使用大量的大型机械设备和造价不菲的施工材料,在环保、用水、用能、用料和占地上都有诸多可以实现绿色化施工的空间。因此,在安全和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如何针对轨道工程施工中主要的非绿色施工行为进行监督和改进,在实现我国西北地区铁路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保障“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使得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对“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及“绿色生产”的方针在西北地区的贯彻落实意义重大。因此,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对节能环保的要求以及“绿色”概念在工程领域的发展目标,考虑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特色,将绿色施工的概念引入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中,对不同轨道工程的施工行为进行分析,筛选出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铁路轨道工程施工绿色度评价指标,结合西北地区的气候环境特点,构建一种适用于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指标的评价体系。研究发现,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绿色度评价体系应从压力型指标、状态型指标、响应型指标入手,包含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其次,选用ANP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分别确定出影响程度最大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使用改进后的模糊效用评定法,通过对专家的调查测得各评价指标的在各效用测定点的模糊效用测定值;利用信息扩散原理,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二维正态信息扩散函数得到仿真后的指标效用值,进而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模糊效用函数。利用信息扩散的方法可有效的解决轨道绿色施工信息量小和专家评判的主观性;结合ANP法确定的权重可以对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更准确合理的评价。最后,通过对银吴客专和兰新高铁的实际工程研究,利用现场数据代入各指标模糊效用函数得到两个标段的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效用值,效用越高即表示该工程项目绿色施工水平越高。计算结果显示银吴客专轨道工程的绿色施工综合效用值较高,绿色施工水平较高;证明了通过模糊效用方法和信息扩散技术得到的各指标效用函数的可操作性,可用于日后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高速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效用评价,也可为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王丽君[8](2018)在《新疆铁路线路病害的分析与整治 ——以芦草沟线铁路线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于交通设施建设的看重,铁路建设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且就铁路本身来说,主要是沟通城市之间的往来,因此其建设难度较大。而且在铁路的建设过程当中,线路病害在铁路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会出现,对于铁路建设、运行的影响较大。就新疆铁路来说,由于当地的气候以及地理原因,导致道口下沉、道床板结、钢轨磨损及擦伤、钢轨接头磨损严重以及铁路线路挠曲等多种病害的出现,这些病害的出现使得新疆铁路的使用寿命大大的缩短。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本文在查阅了国内外铁路路线病害整治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铁路路线病害整治的实际情况,对病害种类及病害整治办法展开研究。同时本论文以新疆铁路路线为研究基础,结合其病害,阐述了针对性的整治对策,旨在指导实践,提升新疆铁路路线整修水平。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大量查找国内外铁路线路病害资料和新疆铁路线路实地调查资料,总结了国内外铁路线路病害研究现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铁路线路病害形成的原因和整治情况,重点分析了新疆地区铁路线路病害形成的原因和整治办法。(2)本文以新疆铁路线路中的芦草沟线铁路线路为例,研究新疆铁路近几年的病害情况,和病害产原因主要是由于铁路建设过程中的粉末污染、道床处理不当导致的道口下沉、曲线钢轨设置不合理、轧钢质量价差、动荷载作用以及钢轨温度变化等因素所造成的。(3)采用模糊评价法,以芦草沟线铁路线路常见病害为例,使用现场调查出的实际数据,对此段铁路线路病害进行了整体的评价,最后得出了此段线路的评价结果,并制定下一步的病害整治计划。(4)根据新疆铁路线路病害特点和近几年实地调查出的芦草沟线铁路线路病害的数据,提出了芦草沟线铁路线路常见病害的整治办法和防治措施。

张仁宏[9](2018)在《大跨度超宽预应力箱型连续刚构桥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公路及铁路等高速交通事业方面发展迅速,不可避免的要跨越山谷、河流等地域,因此需要修建大量的大跨径桥梁来满足发展需求。由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具有跨越能力大、适用范围广、整体受力合理、施工便捷、行车舒适、抗震性能好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本文以韩家店Ⅰ号特大桥为依托工程,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就这一大跨度超宽预应力箱型连续刚构桥在各个方面存在的施工难题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由于河砂资源匮乏,不能进行就地取材,因此对机制砂高强度混凝土进行了试配研究。结果满足韩家店Ⅰ号特大桥对C50高强度混凝土的性能及泵送要求,并制定了相应的配比、拌合、浇筑、养护等施工措施;(2)在承台施工方面,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对施工冷缝及内部温度等进行了有效控制,在节约成本、保证施工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3)在地面将万能杆件组拼成几大部分,在墩身施工完成后,用塔吊将这几大部分吊至墩顶进行少量的组拼即可托架成型,有效缩短了托架拼装时间,且托架刚度大、变形小;采用悬臂施工技术自主进行超宽轻型挂篮的选取设计,并运用体系转换技术成功完成了该桥的合拢施工;(4)主墩施工采用大块翻模技术,效率高、成本低、质量好的完成施工,并在方案比选的基础上保质保速的完成了 0号块的施工,悬臂灌筑施工中采用塑料波纹管等新材料和真空压浆等新工艺,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施工质量,特大桥主桥箱梁两边跨现浇段进行了基底处理、支架设计检算预压、混凝土施工等方面的实践研究设计工作;全桥合拢采取先边跨后中跨的施工顺序,箱梁的合拢采用结构的体系转换技术,边跨和中跨合拢段施工采用的系统与挂篮采用的系统相同,该系统分别为吊篮系统和模板系统。并在合拢施工前拆除挂篮的主桁系统和其它系统,顺利的解决了施工所遇难题;(5)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和土木工程专用结构分析与优化软件MIDAS两款软件对该桥的受力与变形进行理论计算与过程、结果分析,出色地完成了该桥的施工控制任务。

王宏宇[10](2015)在《邯钢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建设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钢铁冶炼技术设备更新的时间越来越快,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邯钢若想在钢铁冶金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邯钢发展循环经济道路,建设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为主要目标,以资源和能源利用最大化为载体,以消纳社会废弃物为企业社会职责,通过工艺优化、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等措施,从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从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的传统钢铁企业向无污染、低能耗、高效能的现代钢铁企业转型。首先,从资源方面、环境方面,以及钢铁当前面临国内国际形势上,分析了邯钢建设循环型冶金原料基地的必然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明确了邯钢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国家法律法规要求,更是所处区域环境和中国现状决定的,进一步分析了邯钢发展循环经济从管理经验、技术人员、主体设备、区域以及资源等方面具备很大优势。然后,结合邯钢所处环境以及自身优势,提出了邯钢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的优化方案。钢铁冶金原料基地重点是焦炭和活性石灰的生产,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论述了在邯钢需要建设适合自己的麦尔兹活性石灰窑,运用PEST分析法阐述了需要建设捣固焦炉。按照资源和能源利用最大化,污染物无害化或资源化,社会废弃物资源化的特点,配置了石灰窑和焦炉的附属项目,其中包括炼焦配入社会垃圾废弃塑料,干熄焦余热发电,焦油和粗苯深加工,焦炉烟道气合理利用,石灰窑废气中二氧化碳回收,城市废水处理利用等节能、消废、创效的项目。最后,利用构建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邯钢冶金原料基地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邯钢冶金原料基地的循环经济建设正处在“循环经济完善”阶段,虽然其在技术、经济、生态环保和资源循环力这四个方面的建设效果都在国内处于领先的水平,但是还有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仍需继续完善。

二、水泥捣固工神经行为功能变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捣固工神经行为功能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和有限元的轨枕力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轨枕力学特性研究
        1.2.2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应用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2 轨枕三点弯曲试验
    2.1 试验材料
        2.1.1 预应力混凝土轨枕
        2.1.2 复合轨枕
        2.1.3 竹纤维混凝土轨枕
    2.2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
        2.2.1 简介
        2.2.2 技术原理
        2.2.3 优缺点
    2.3 其它设备及材料
    2.4 试验方案
    2.5 小结
3 轨枕三点弯曲特征
    3.1 挠度、刚度
        3.1.1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枕
        3.1.2 竹纤维混凝土轨枕
        3.1.3 FFU复合轨枕
    3.2 裂纹分布和拓展
        3.2.1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枕
        3.2.2 竹纤维混凝土轨枕
        3.2.3 FFU复合轨枕
    3.3 裂纹开口位移(CMOD)
    3.4 小结
4 基于有限元的预应力混凝土轨枕三点弯曲分析
    4.1 参数与模型建立
        4.1.1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CDP)
        4.1.2 混凝土脆性开裂模型
        4.1.3 扩展有限元模型
        4.1.4 其余参数取值
        4.1.5 轨枕模型建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荷载—挠度曲线
        4.2.2 裂纹扩展情况分析
        4.2.3 应力分析
    4.3 小结
5 不同支承条件下预应力混凝土轨枕力学分析
    5.1 单次荷载作用下轨枕受力分析
        5.1.1 模型建立
        5.1.2 工况
        5.1.3 结果与分析
    5.2 循环荷载作用下轨枕受力分析
        5.2.1 模型建立
        5.2.2 工况
        5.2.3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江浙地区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立题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材料构造方面的研究
        1.3.2 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方面的研究
        1.3.3 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受剪性能方面的研究
        1.3.4 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研究
        1.3.5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江浙地区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梁建构特征的研究
    2.1 民国时期的混凝土特性研究
        2.1.1 混凝土材料
        2.1.2 混凝土工艺
        2.1.3 民国时期混凝土力学特性
    2.2 民国时期的钢筋特性研究
        2.2.1 钢筋形制
        2.2.2 变形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
    2.3 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建筑梁的配筋调研
        2.3.1 南京市鼓楼区华侨招待所旧址
        2.3.2 南京市和记洋行厂房机房旧址
        2.3.3 南京国民资源委员会旧址
    2.4 超筋梁的抗剪性能的研究
        2.4.1 超筋现象对梁性能的影响
        2.4.2 超筋梁受弯、受剪承载力的计算
        2.4.3 典型民国时期混凝土梁的承载力验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江浙地区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的粘结滑移试验
    3.1 引言
    3.2 材性试验
        3.2.1 混凝土材性试验
        3.2.2 钢筋材性试验
    3.3 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试验方案
        3.3.1 粘结滑移试验构件设计
        3.3.2 粘结滑移加载设计
    3.4 钢筋混凝土梁的拉拔试验现象
        3.4.1 破坏模式
        3.4.2 带肋方钢拉拔试验的现象
        3.4.3 扁截钢拉拔试验的现象
        3.4.4 螺旋钢拉拔试验的现象
    3.5 钢筋混凝土的粘结滑移的理论研究
        3.5.1 粘结滑移表达式中τ_u值的确定
        3.5.2 粘结滑移表达式中s_u值的确定
        3.5.3 粘结滑移表达式中τ_r值与s_r值的确定
        3.5.4 τ -s粘结滑移曲线整体表达式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浙地区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方案及方法
        4.2.1 试件方案设计
        4.2.2 加载方案设计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试件破坏模式
        4.3.2 试验现象及裂缝发展过程分析
        4.3.3 裂缝分析
        4.3.4 梁的跨中应变——平截面假定
        4.3.5 荷载-挠度曲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浙地区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的理论研究
    5.1 引言
    5.2 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力学模型
        5.2.1 钢筋混凝土梁抗剪基本模型
        5.2.2 内力拱-改进桁架模型的提出
        5.2.3 抗剪承载力试算——以带肋方钢梁为例
    5.3 基于ANSYS的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梁抗剪的有限元模拟
        5.3.1 有限元模型类型概述
        5.3.2 材料本构模型选取
        5.3.3 有限元单元选择
        5.3.4 分离式模型建立
        5.3.5 考虑了粘结滑移的螺旋筋梁有限元模拟
        5.3.6 未考虑粘结滑移的螺旋筋梁有限元模拟
        5.3.7 ANSYS有限元模拟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态
        1.3.1 国内外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状态
        1.3.2 国内铁路工程线及营业线行车安全管理研究状态
    1.4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典型事故致因理论概述
    2.1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2.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1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2 现代因果连锁理论
    2.3 轨迹交叉理论
    2.4 系统安全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工程线概况、现状及事故统计分析
    3.1 铁路工程线概况
        3.1.1 铁路工程线系统划分
        3.1.2 工程线及工程线行车事故的定义
        3.1.3 铁路工程线各参与单位概述
    3.2 铁路工程线现状
        3.2.1 铁路工程线行车组织现状以及与铁路营业线的异同点
        3.2.2 铁路工程线下施工单位现状
    3.3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统计分析
        3.3.1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统计
        3.3.2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
    4.1 铁路工程线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1.1 直接原因
        4.1.2 间接原因
        4.1.3 根本原因
    4.2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
        4.2.1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的分析方法
        4.2.2 脱轨事故分析
        4.2.3 挤道岔事故分析
        4.2.4 人身伤害事故分析
    4.3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进行分析评价
        4.3.1 基于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人因事故分析与评价
        4.3.2 基于轨迹交叉理论的地铁工程线事故分析与评价
        4.3.3 基于现代因果连锁理论的铁路工程线事故分析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线安全管理对策
    5.1 铁路工程线行车管理单位对策
    5.2 线下施工单位对策
    5.3 建设单位安全管理对策
    5.4 本章小结
6 铁路工程线行车安全对策应用
    6.1 工程概况
    6.2 工程线安全管理
        6.2.1 完善工程线行车安全管理体系
        6.2.2 “3E”对策应用
    6.3 铺架单位行车管理
    6.4 施工组织管理
    6.5 实践结果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青岛某污染场地有机污染现状调查及修复技术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场地污染土类型及分布
    2.1 调查地块概况
    2.2 调查地块环境调查
    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4 土样检测结果
    2.5 结果分析
3 苯并[a]芘在土壤中赋存试验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过程
    3.3 试验结果
    3.4 试验结果分析
4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
    4.1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方法
    4.2 修复技术初筛
    4.3 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4.4 基于Topsis修复技术筛选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城市事故灾害灾难辨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城市事故灾难灾害体系研究进展
        1.3.2 国外城市事故灾难灾害体系研究进展
        1.3.3 分析方法的运用
    1.4 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图
    1.8 本章小结
2 城市灾害灾难辨识
    2.1 城市事故的特征
    2.2 城市灾害灾难辨识单元划分
        2.2.0 自然灾害风险单元
        2.2.1 城市工业企业风险单元
        2.2.2 城市人员密集场所风险单元
        2.2.3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风险单元
    2.3 影响城市安全的风险源
    2.4 城市事故灾害灾难风险源目录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指标的建立
    3.1 评估模型指标划分原则及过程
    3.2 评估模型指标
        3.2.1 自然灾害风险
        3.2.2 工业企业风险源
        3.2.3 人员密集场所
        3.2.4 交通运输
        3.2.5 其他因素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云模型算法介绍
    4.1 云模型算法介绍
    4.2 层次分析法
    4.3 IOWA算子
    4.4 基于云模型的城市灾害风险评估步骤
    4.5 本章小结
5 实例应用
    5.1 区域介绍
        5.1.1 自然灾害风险源介绍
        5.1.2 工业企业风险源介绍
        5.1.3 人员密集场所介绍
        5.1.4 交通运输介绍
        5.1.5 其他因素介绍
        5.1.6 各因素评分
    5.2 该区域面临的问题
    5.3 算法应用
        5.3.1 评估过程
        5.3.2 对策措施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可靠性验证
    6.1 QRA评价方法简介
    6.2 区域社会风险计算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涉及的符号和缩写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排污许可制度现状
        2.1.1 美国排污许可制度
        2.1.2 欧盟排污许可制度
        2.1.3 其他国家排污许可制度
    2.2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的演化和改革
        2.2.1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演变过程
        2.2.2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进展
        2.2.3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2.2.4 深化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方向与建议
    2.3 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方法研究
        2.3.1 基于操作简便的分配方法
        2.3.2 基于环境质量目标的分配方法
        2.3.3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分配方法
    2.4 影响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的因素识别
        2.4.1 可分配的污染物许可排放总量
        2.4.2 分配原理
        2.4.3 分配尺度
        2.4.4 分配指标体系
        2.4.5 污染物种类
    2.5 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评估研究
        2.5.1 评估维度
        2.5.2 许可排放量分配结果的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模型构建
    3.1 研究对象
        3.1.1 区域与城市:北京及周边城市
        3.1.2 分配的行业与企业排放口
    3.2 数据与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基于排放标准法的分配模型构建
        3.2.3 基于排放标准+城市传输法的分配模型构建
        3.2.4 基于环境容量法的分配模型构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典型企业分配结果与讨论
        3.3.2 行业分配结果与讨论
        3.3.3 城市分配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配结果的环境质量贡献度评估
    4.1 研究背景
    4.2 数据与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WRF-CMAQ模型构建
        4.2.3 WRF-CMAQ模拟结果验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北京及周边城市的月主导风向和月均风速
        4.3.2 SO_2、NO_2、PM_(2.5)模拟浓度
        4.3.3 SO_2、NO_2、PM_(2.5)模拟浓度差值
        4.3.4 SO_2、NO_2、PM_(2.5)模拟浓度差值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配结果的费用效益评估
    5.1 研究背景
    5.2 数据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健康效益模型构建
        5.2.3 减排成本模型构建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健康效益
        5.3.2 减排成本
        5.3.3 净效益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配结果的公平性评估
    6.1 研究背景
    6.2 数据与方法
        6.2.1 数据来源
        6.2.2 基于环境基尼系数法的公平性评估模型构建
        6.2.3 基于绿色贡献系数法的公平性评估模型构建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环境基尼系数
        6.3.2 绿色贡献系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分配结果的3E综合评估
    7.1 研究背景
    7.2 数据与方法
        7.2.1 数据来源
        7.2.2 3E综合评估模型构建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不同分配方法的环境质量贡献度评估分数
        7.3.2 不同分配方法的费用效益评估分数
        7.3.3 不同分配方法的公平性评估分数
        7.3.4 不同分配方法的3E综合评估分数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8.3.1 研究的不足
        8.3.2 在我国环境管理、环境政策领域的应用
        8.3.3 在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体系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7)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绿色施工评价研究现状
        1.2.2 轨道工程绿色施工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1.3.3 论文技术路线
2 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2.1 高速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概述
        2.1.1 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在轨道工程施工上的差异
        2.1.2 高速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
        2.1.3 西北地区对轨道工程绿色施工的影响
    2.2 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评价的内涵
        2.2.1 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概述
        2.2.2 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评价理论基础
        2.2.3 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评价特点
    2.3 评价指标权重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2.3.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2.3.2 常见的综合评价模型
    2.4 信息扩散理论
    2.5 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3 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评价的原则
    3.2 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行为分析
    3.3 基于PSR模型的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绿色施工评价指标分析
        3.3.1 压力性指标
        3.3.2 状态型指标
        3.3.3 响应型指标
    3.4 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
4 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方法的分析
    4.1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1.1 ANP法计算指标权重
        4.1.2 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4.2 评价指标模糊效用的确定
        4.2.1 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及效用测定点的确定
        4.2.2 评价指标模糊效用测定
    4.3 评价指标模糊效用样本的信息扩散
        4.3.1 基于熵理论的一维信息扩散函数的确定
        4.3.2 一维信息扩散的步骤
        4.3.3 评价指标模糊效用的计算机仿真
        4.3.4 仿真样本的二维信息扩散
        4.3.5 指标效用函数的曲线拟合
    4.4 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综合效用值
5 工程实例研究
    5.1 工程概况
        5.1.1 有砟轨道—银吴客专
        5.1.2 无砟轨道—兰新高铁
    5.2 基础数据收集
    5.3 评价指标效用函数的确立
        5.3.1 指标的一维信息扩散
        5.3.2 评价信息的一维计算机仿真
        5.3.3 指标仿真效用的二维信息扩散
        5.3.4 指标效用函数的曲线拟合
        5.3.5 评价指标的模糊效用函数
    5.4 轨道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综合效用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新疆铁路线路病害的分析与整治 ——以芦草沟线铁路线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铁路线路病害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新疆铁路线路的常见病害分析
    2.1 道床板结
    2.2 道口病害
    2.3 钢轨磨损、擦伤
    2.4 钢轨接头病害
    2.5 线路爬行病害
    2.6 曲线病害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芦草沟线线路的常见病害分析
    3.1 芦草沟线道床板结
    3.2 芦草沟线道口病害
    3.3 芦草沟线翻浆冒泥病害
    3.4 芦草沟线钢轨接头病害
    3.5 芦草沟线曲线病害
    3.6 芦草沟线综合评价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芦草沟线线路病害整治办法
    4.1 芦草沟线道床板结地段的整治
    4.2 芦草沟线道口病害的整修
    4.3 芦草沟线翻浆冒泥病害的整治
    4.4 芦草沟线接头病害的整治
    4.5 芦草沟线线路曲线病害的整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大跨度超宽预应力箱型连续刚构桥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预应力连续刚构桥的发展综述
    1.2 预应力连续刚构桥国内发展现状
    1.3 预应力连续刚构桥国外发展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完成论文的条件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
2 依托工程概况及存在的施工难题
    2.1 工程概况
    2.2 水文地质气象情况
    2.3 本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困难
    2.4 小结
3 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及主墩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3.1 机制砂性能研究
        3.1.1 机制砂的物理性能特点
        3.1.2 机制砂中粉尘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1.3 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3.1.4 机制砂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3.1.5 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养护工艺及质量控制
    3.2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1 设计要求
        3.2.2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
        3.2.3 机制砂混凝土现场施工配合比
    3.3 混凝土的拌合工艺
    3.4 机制砂混凝土运输浇筑问题
    3.5 大桥主墩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3.5.1 混凝土施工冷缝的控制
        3.5.2 混凝土内部温度控制
    3.6 本章小结
4 桥面内外托架及超宽轻型挂篮技术研究
    4.1 大体积0号块施工中内、外托架设计
    4.2 大体积0号块施工中托架预压
    4.3 超宽轻型挂篮形式的选取
        4.3.1 分段施工法与悬灌挂篮的演化
        4.3.2 挂篮的轻型化设计
        4.3.3 韩家店Ⅰ号特大桥挂篮的选取形式
    4.4 超宽轻型挂篮的结构布置
    4.5 超宽轻型挂篮的设计
        4.5.1 挂篮构件的传力过程
        4.5.2 构件内力计算
        4.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6 超宽轻型挂篮主要性能及参数
    4.7 超宽轻型挂篮的拼装与预压
    4.8 挂篮移动
    4.9 本章小结
5 韩家店Ⅰ号特大桥墩身及悬臂灌筑施工技术研究
    5.1 墩身大块翻模施工技术
    5.2 大体积0号块混凝土施工法方法研究
    5.3 悬臂灌筑施工技术研究
    5.4 大桥现浇段施工技术研究
        5.4.1 第8#墩现浇段支架技术研究
        5.4.2 第11#台满堂脚手架设计技术
        5.4.3 大桥现浇段混凝土施工技术
    5.5 合拢施工及体系转换技术
        5.5.1 边跨合拢
        5.5.2 中跨合拢
        5.5.3 合拢施工注意事项
    5.6 本章小结
6 韩家店I号特大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6.1 施工控制的目标
    6.2 桥梁结构各施工步受力和变形的理想状态研究
        6.2.1 计算软件简介
        6.2.2 结构计算简化模型
        6.2.3 设计参数
        6.2.4 施工阶段的划分[36]
        6.2.5 施工荷载
        6.2.6 立模标高计算公式
        6.2.7 循环迭代逼近分析
        6.2.8 参数敏感性分析
        6.2.9 结构分析的主要结果
    6.3 桥梁结构各施工步受力特征的现场检测研究
        6.3.1 主梁线形测量
        6.3.2 施工应力观测
        6.3.3 主桥箱梁温度测试
    6.4 桥梁结构各施工步过程控制研究
        6.4.1 挠度跟踪和立模标高预报
        6.4.2 设计参数的修正
    6.5 桥梁结构各施工步过程控制结果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邯钢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建设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现状
        1.1.2 邯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3 邯钢发展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1.3.2 清洁生产研究综述
        1.3.3 循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循环经济理论
        2.1.1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2.1.2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2.1.3 循环经济的原则
    2.2 清洁生产理论
        2.2.1 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2.2.2 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2.2.3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2.3 效果评价理论
        2.3.1 效果评价的内涵
        2.3.2 效果评价方法
第3章 邯钢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建设现状
    3.1 邯钢冶金原料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和原则
        3.1.1 邯钢冶金原料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
        3.1.2 邯钢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建设原则
    3.2 邯钢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清洁生产管理
        3.2.1 邯钢循环型冶金原料基地主体设备选型
        3.2.2 邯钢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工艺选择
    3.3 邯钢循环型冶金原料基地污染物治理管理
        3.3.1 备煤中储煤配煤系统
        3.3.2 备煤中废旧塑料处理系统
        3.3.3 捣固焦炉及配套设施
        3.3.4 炼焦中的干熄焦工艺
        3.3.5 焦炉煤气的净化系统
        3.3.6 粗苯精制和焦油深加工项目
        3.3.7 活性石灰窑项目
        3.3.8 二氧化碳回收系统
        3.3.9 绿化抑尘和消纳工业废气
    3.4 邯钢循环型冶金原料基地废物利用管理
        3.4.1 废水循环利用
        3.4.2 废气处理及再利用
        3.4.3 固体废弃物再利用
        3.4.4 热能的利用
        3.4.5 其它废物的治理与再利用
    3.5 邯钢循环型冶金原料基地消纳社会废弃物管理
        3.5.1 消纳居民污水
        3.5.2 消纳社会废塑料
    3.6 实施小循环和大循环相结合的战略升级管理
第4章 邯钢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建设效果评价
    4.1 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2 冶金原料基地循环经济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2.1 构建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2.2 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
    4.3 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主体项目建设效果分析
        4.3.1 麦尔兹活性石灰窑效果分析
        4.3.2 捣固炼焦系统效果分析
        4.3.3 化产深加工项目效果分析
        4.3.4 干熄焦余热发电效果分析
        4.3.5 “三废”治理与综合利用效果分析
        4.3.6 二氧化碳回收项目效果分析
        4.3.7 利用烟道气效果分析
    4.4 邯钢冶金原料基地循环经济建设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
        4.4.1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4.2 模糊综合评价
第5章 邯钢冶金原料基地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5.1 邯钢冶金原料基地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不足
        5.1.1 捣固炼焦技术经济性优势弱化
        5.1.2 实际生产中废塑料炼焦配入工艺存在难点
        5.1.3 城市排水管网未汇集到污水处理站
    5.2 邯钢冶金原料基地改进措施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水泥捣固工神经行为功能变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和有限元的轨枕力学特性分析[D]. 杜文博.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江浙地区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研究[D]. 王耀华. 东南大学, 2020
  • [3]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 任正康.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4]青岛某污染场地有机污染现状调查及修复技术筛选研究[D]. 刘玉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城市事故灾害灾难辨识分析[D]. 赵昊.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6]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研究[D]. 周佳. 南京大学, 2020(04)
  • [7]西北地区高速铁路轨道工程绿色施工综合评价研究[D]. 陶李培.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8]新疆铁路线路病害的分析与整治 ——以芦草沟线铁路线路为例[D]. 王丽君.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9]大跨度超宽预应力箱型连续刚构桥施工技术研究[D]. 张仁宏.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10]邯钢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建设效果评价研究[D]. 王宏宇. 东北大学, 2015(06)

标签:;  ;  ;  

水泥捣固机神经行为功能变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