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市场,活好市场,发展县域工业经济

立足大市场,活好市场,发展县域工业经济

一、立足盘大盘活盘优 发展县域工业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李养坡[1](2021)在《J县美丽乡村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王丽春[2](2021)在《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问题及其治理机制研究 ——以河北省H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对于贫困的消除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伴随着我国对绝对贫困的解决,我国进入了一个以相对贫困治理为主的后扶贫时代。随着我国在减贫事业上的不断推进,不同时期我国贫困的性质和特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对待减贫事业的深入由绝对贫困进入到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后扶贫时代我国主要面对的贫困是相对贫困问题,深入了解和研究相对贫困问题和相对贫困治理,建立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这为推动我国相对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以河北省H县为例研究相对贫困治理实践。首先对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的内涵做出界定,对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其次,论文以协同治理理论、城乡融合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工具,分析H县相对贫困对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是从农户和村的角度,并总结H县当前相对贫困治理的主要措施为:突出生态特色,搭建产业扶贫体系;创新五轮驱动,增加农民就业渠道;突出消费扶贫,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兜底保障措施,做到应保尽保。再次,本文认为,相对贫困治理的困境是农村资源发展未充分挖掘,农户与产业存在脱节风险,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村集体发展能力较弱。本文从城乡融合、农户自身和集体组织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了相对贫困治理困境的深层次原因。最后论文提出了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问题治理机制的构建:一是构建相对贫困治理持续增收机制。包括三方面有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整合旅游资源,统筹城乡发展。二是构建相对贫困治理内生动力机制。包括树立相对贫困治理理念、构建相对贫困群体的就业培训体系、建立相对贫困群体创业支撑体系。三是构建相对贫困治理协同联动机制。包括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四是构建相对贫困治理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包括推动城乡要素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强民生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五是构建相对贫困治理多重保障机制。包括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法律保障、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资金保障、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社会保障。确保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按理办事、有据可循、有路可行和有法可依。

曹郑军[3](2019)在《邛崃市林盘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成都市确定了“中优、南拓、西控、北改、东进”的整体发展战略,邛崃市作为成都市“西控”战略的主战场,承担着成都平原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同时,邛崃又是唯一横跨“西控”、“南拓”战略区的行政区,是成都平原生态涵养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区域,既有生态管控的政策优势,又有创新旅游的发展前景。林盘作为川西平原重要的生态人文资源,其间的农田、树林、竹林、院坝、溪流等要素无不体现着生态和人文气息,邛崃市林盘资源丰富,全市有大小林盘五千余个,现有符合现代川西林盘条件的点位338个,作为川西林盘主要分布区域,邛崃市林盘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林盘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当地居民改善生活质量、提供就业机会,实现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具有时代意义。近年来,由于林盘建筑年久失修,配套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导致林盘内部空心化严重,许多林盘逐渐被废弃。加之“4.20”芦山地震后,政府为了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同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开展了一系列节约集约土地资源利用,大量林盘资源被拆并,许多林盘逐步消失。针对邛崃市林盘资源现状,本文运用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系统理论为作为理论依据,通过地理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综合分析归纳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总结国内外对林盘资源的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邛崃市林盘资源的特征分析,找出当前林盘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修复保护举措,从而建立起邛崃市林盘修护保护的理论框架。本文在尊重原有林盘空间格局、林盘本地资源的基础上,以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城乡统筹发展为指导,结合新时期林盘保护开发及更新利用的功能特征将邛崃市林盘分为聚居和农业生产型林盘、聚居及乡村旅游型林盘、特色产业型林盘和生态景观型林盘等4种林盘,根据川西林盘修复利用办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整田”、“护林”“理水”、“改院”、“强基”等5种保护开发路径,并根据邛崃市地理位置、人文经济资源状况,深入挖掘林盘资源的地域特点,从高品质建筑、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和现代网络科技提出了保护开发提升策略。

万莼,陈越[4](2018)在《问道2018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浙江将以新思想引领新发展,以大变革促进大提高,率先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排头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浙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谋定而后动,无往而不胜。为勾勒浙江高

何志龙[5](2016)在《成都市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降速提质、转型升级的趋势,各个领域都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县域经济能否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决定着国民经济能否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源是创新,尤其是县域科技创新。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即是与我国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相区别的,在县级行政区划区域范围内与科技创新体系有关各个方面的建设,主要包含创新主体培养、创新平台载体搭建、创新政策完善等方面的规划和建设。本文站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重点分析成都市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问题。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的科教高地,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成绩显着,但是成都市二、三圈层的县(市)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存在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创新环境有待优化、政策环境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在借鉴深圳宝安、江苏如皋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有益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四川省、成都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针对成都市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问题,提出一些思考:通过健全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创新主体创新动力;完善县域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快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筑巢引凤,优化县域创新环境;“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深挖军民融合潜力,带动县域科技创新;制定专门政策法规,完善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龙慎峰[6](2014)在《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广受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严重影响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阻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山东省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虽然区域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各地区的发展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并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逐渐成为制约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山东建设经济强省,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综述大量关于区域经济尤其是山东区域经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统计资料,以山东省近年的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在充分了解山东省经济运行情况和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造成山东省区域之间出现明显经济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包括导言和正文两大部分。导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目的和意义、学术界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正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区域经济的基础理论部分,主要是包括区域经济相关的概念和理论;正文的第二部分介绍了山东省区域经济的现状,主要包括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涉及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的分析,据此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坚持的原则;第四部分提出了促进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是本文的核心和重点部分。

周鑫鹏[7](2013)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兼以湖北省麻城市为表述对象》文中提出中小企业事关国计民生,是区域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石。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既有自身先天的优势,也有与之俱来的劣势和短板,但总体看劣势多于优势,迫切需要政府引导社会来完善和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在市场低迷、出口逆转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形势依旧欠佳,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不断扩散和蔓延,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作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扶助中小企业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是经济结构问题也是社会民生问题,不仅是眼前紧迫问题也是长远战略问题。如何制定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对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国民经济转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即:绪论、中小企业及其公共服务体系理论阐释、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评析、改进和加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探讨。“绪论”章节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意义及背景进行了探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梳理,并简要列举了本文拟运用的研究方法及框架结构;在“中小企业及其公共服务体系理论阐释”章节,对中小企业的概念及特征、公共服务体系的涵义及内容进行了明晰,对中小企业发展及其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还对与本文研究相关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理论依据进行了梳理分析;在“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评析”章节,兼以湖北省麻城市为个案,概括了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梳理了湖北麻城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状况与成效,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六个方面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了剖析;在“改进和加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探讨”章节,研析了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定位,即“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竞合性与蝶变性相结合、时效性与长效性相结合”四个原则,从转变政府职能、发挥社会化市场服务主体功能、创新体制机制、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推进上层制度安排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对我国特别是中部地区制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扶持政策措施提供了思路及路径参考,对促进中小企业乃至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尚晓宏[8](2012)在《内蒙古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作为有着六十年发展历程的区域性金融企业,在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快速增长,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必须进行企业战略研究,制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从战略角度出发,对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进行详细分析,通过运用"PEST"宏观环境分析法分析其所处的战略环境,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对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明确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的优势与劣势,最后运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评估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的战略地位,确定其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而对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进行战略定位和战略选择,制定发展战略,并提出战略实施的具体措施。

罗珺[9](2011)在《苏州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土地整合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土地整合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基于现有的技术和管理,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土地资源进行的优化配置过程。土地整合模式则是根据某种标准做的提炼与概括,一般具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作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核心与基础,土地整合直接关系到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国内学者从产权、操作主体、利益分配等角度对城乡土地整合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土地整合技术与土地红利结合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基于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中土地利用的实践,把土地整合和土地红利分配相关联,旨在探索更深层次的城乡土地整合模式。苏州是我国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肩负着探索土地制度创新的艰巨使命。本文在对苏州城乡一体化土地制度创新的基本经验和主要成就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创新的特点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地红利共享理论,并从土地红利产生的原因、利益主体与获取方式及分配依据、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根据红利共享理论和土地整合的关系,讨论了土地整合流程、策略和机制设计问题。在实地调研和总结苏州木渎镇金星村、张家港永联村、吴中区上林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城乡关系和非农化实现形式,在土地红利共享理论指导下,从红利分配、开发主体、模式内容、适用范围等方面分别总结出了城乡融合、工业先导和农业先导三种典型的土地整合模式。

刘平[10](2007)在《打造县域经济的脊梁——湖北省、荆州市县域经济工作会后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2007年4月19日至20日,湖北省第6次县域经济工作现场会在天门市和大冶市召开;4月28日至29日,荆州市在监利召开了县域经济工作会。现将会议的主要精神和参会后几点思考予以整理,供领导参考。

二、立足盘大盘活盘优 发展县域工业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立足盘大盘活盘优 发展县域工业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2)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问题及其治理机制研究 ——以河北省H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后扶贫时代
        2.1.2 相对贫困
        2.1.3 治理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治理理论
        2.2.2 城乡融合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河北省H县相对贫困及其治理现状分析
    3.1 H县相对贫困的表现
        3.1.1 精神贫困
        3.1.2 知识贫困
        3.1.3 隐性贫困
        3.1.4 代际贫困
    3.2 H县相对贫困对象的特征
        3.2.1 低收入农户主要特征
        3.2.2 经济薄弱村主要特征
    3.3 H县相对贫困治理的主要措施
        3.3.1 突出生态特色搭建产业扶贫体系
        3.3.2 创新五轮驱动增加农民就业渠道
        3.3.3 突出消费扶贫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3.3.4 推进兜底保障措施做到应保尽保
4.后扶贫时代河北省H县相对贫困治理的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4.1 H县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的困境
        4.1.1 农村资源发展未充分挖掘
        4.1.2 农户与产业存在脱节风险
        4.1.3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4.1.4 村集体发展能力较弱
    4.2 H县相对贫困治理困境的成因分析
        4.2.1 宏观层面:城乡融合方面的分析
        4.2.2 中观层面:集体组织发展方面的分析
        4.2.3 微观层面:农户自身方面的分析
5.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问题的治理机制
    5.1 构建相对贫困治理持续增收机制
        5.1.1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
        5.1.2 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5.1.3 整合旅游资源统筹城乡发展
    5.2 构建相对贫困治理内生动力机制
        5.2.1 树立相对贫困治理理念
        5.2.2 构建相对贫困群体的就业培训体系
        5.2.3 建立相对贫困群体创业支撑体系
    5.3 构建相对贫困治理协同联动机制
        5.3.1 政府引导
        5.3.2 企业带动
        5.3.3 社会参与
    5.4 构建相对贫困治理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5.4.1 推动城乡要素融合发展
        5.4.2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5.4.3 加强民生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
    5.5 构建相对贫困治理多重保障机制
        5.5.1 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法律保障
        5.5.2 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资金保障
        5.5.3 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社会保障
6.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邛崃市林盘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乡村景观规划及其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乡村聚落研究现状
        1.2.3 川西林盘研究现状
    1.3 川西林盘概述
        1.3.1 川西林盘的定义
        1.3.2 现代川西林盘的特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第2章 邛崃市林盘资源现状概述
    2.1 区域特征分析
        2.1.1 自然资源现状分析
        2.1.2 人文经济现状分析
    2.2 邛崃市林盘资源分类及分布
        2.2.1 林盘选择的标准
        2.2.2 林盘资源分类
    2.3 邛崃市林盘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现状
        2.3.1 邛崃市林盘资源保护现状
        2.3.2 邛崃市林盘资源保护开发投入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分析
    3.1 平乐镇徐上林盘保护开发分析
        3.1.1 基本情况
        3.1.2 自然资源禀赋
        3.1.3 特色地域文化
        3.1.4 区域功能规划
        3.1.5 景观节点打造
    3.2 高埂镇远村林盘保护开发分析
        3.2.1 基本情况
        3.2.2 自然资源禀赋
        3.2.3 特色地域文化
        3.2.4 区域功能规划
        3.2.5 景观节点打造
    3.3 水口镇石头寨林盘保护开发分析
        3.3.1 基本情况
        3.3.2 自然资源禀赋
        3.3.3 特色地域文化
        3.3.4 区域功能规划
        3.3.5 景观节点打造
    3.4 研究对象存在的问题
        3.4.1 农田种植管理粗放
        3.4.2 林盘内植物单一环境杂乱
        3.4.3 沟渠水质较差杂物横流
        3.4.4 房屋老旧存在安全隐患
        3.4.5 基础配套缺失生活质量差
第4章 邛崃市林盘资源保护开发路径
    4.1 整田
        4.1.1 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4.1.2 实施土地改良工程
        4.1.3 大力开展节水灌溉
    4.2 护林
        4.2.1 严格林木保护标准
        4.2.2 林木的选择和配置
        4.2.3 完善盘内管理
    4.3 理水
        4.3.1 完善农田水利工程
        4.3.2 实施引水活源工程
        4.3.3 水景营造
    4.4 改院
        4.4.1 林盘房屋营建
        4.4.2 林盘建筑风貌整治
    4.5 强基
        4.5.1 完善交通路网建设
        4.5.2 完善养老教育服务保障
第5章 邛崃市不同类型林盘的保护开发措施
    5.1 聚居和农业生产型林盘
        5.1.1 保留林盘内部原始生态体系
        5.1.2 注重林木景观层次构造
    5.2 聚居及乡村旅游型林盘
        5.2.1 充分利用自然人文底蕴助推产业发展
        5.2.2 多形式推进游客体验互动
    5.3 特色产业型林盘
        5.3.1 适当发展林盘产业经济
        5.3.2 培育特色产业品牌
        5.3.3 开展林盘特色种植
    5.4 生态景观型林盘
        5.4.1 完善景观生态系统
        5.4.2 打造休闲游览景观节点
第6章 邛崃市林盘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升策略
    6.1 依托资源本底助力林盘保护与开发
        6.1.1 高品质建筑助力林盘保护与开发
        6.1.2 历史文化助力林盘保护与开发
        6.1.3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林盘保护与开发
        6.1.4 绿道助力林盘保护与开发
        6.1.5 传统村落助力林盘保护与开发
        6.1.6 网红林盘助力林盘保护与开发
    6.2 健全制度机制助推林盘建设
        6.2.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2.2 优化制度政策
        6.2.3 完善保护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问道2018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史晋川:迈入“质量领先”重要关口须下好“三步棋”
兰建平:开启产业发展“高质量时代”
潘毅刚:两大“新引擎”引领“高质量”
沈晓栋:释放有效投资引领作用

(5)成都市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科技创新相关理论和研究动态
    第一节 经济学创新理论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二、经济增长的技术决定论
        三、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四、区域科技创新理论
        (一)集群理论
        (二)三重螺旋理论
        (三)创新网络理论
    第二节 关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
        一、关于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综述
        四、有关我国县域科技创新研究动态的综述
第三章 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概述
    第一节 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内涵和特征
        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含义
        二、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第二节 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作用
    第三节 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路径模式
        一、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特点
        (一)科技创新的一般特征
        (二)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特殊性
        二、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模式
第四章 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宝安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
        一、深圳宝安区科技创新产出概况
        二、深圳市宝安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情况
    第二节 如皋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
        一、如皋市科技创新产出概况
        二、江苏如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情况
        三、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以“政府有形手”为重要推力,激发区域创新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以创新载体建设为突破口,提升产业创新平台;以产学研合作为手段,提高成果转化能力
        (三)重视金融服务,加强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
    第三节 宝安和如皋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坚持政府引领,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二、突出企业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注重载体建设,提升产业创新平台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成果转化能力
        五、重视招才引智,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六、强化金融服务,完善科技投入体系
第五章 成都市强化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
    第一节 成都市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状况
        一、科技创新投入
        二、科技创新能力
        三、科技创新产出
        四、科技创新环境
    第二节 成都市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薄弱环节
        一、县域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二、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三、县域科技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四、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六章 成都市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第一节 影响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成都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政府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县域经济发展有较好基础
        三、成都市科教资源较丰富
        四、创新环境正快速形成
        五、创新创业成本相对较低
    第三节 成都市强化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
        一、部分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
        二、县(市、区)科技创新环境不完善
        三、县(市、区)政策法规不健全、难以落地
        四、县(市、区)的人才“瓶颈”与“豁口”难题
第七章 成都市强化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对策思考
    一、健全和强化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创新动力
    二、完善县域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快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
    三、筑巢引凤优化创新环境,以创新人才引领创新发展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成果转化能力
    五、加快军民融合,促进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六、制定专门政策法规,完善县域科技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6)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部分 区域经济基础理论
    一、区域经济的概念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内涵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经济运行情况
        (二)财政收支情况
        (三)民生改善情况
    二、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山东半岛城市群整体实力和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三)鲁西和鲁南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四)重点区域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三、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
        (二)区域无序开发问题突出
        (三)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健全
第三部分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及应对原则
    一、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原因
        (一)区位和资源因素
        (二)人力资源因素
        (三)文化观念因素
        (四)投资因素
        (五)政策因素
    二、促进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一)处理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关系
        (三)坚持缩小经济发展差距与缩小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差距相结合
        (四)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与发挥政府调控作用相结合
第四部分 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全面落实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全省科学发展
        (二)完善市场机制,构筑全省统一的市场体系
        (三)健全省内区域间合作机制,促进区域间经济合作
    二、深入推进“蓝黄战略”,进一步加快“蓝黄两区”发展
        (一)进一步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二)进一步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三、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打造中部经济增长高地
        (一)强化济南的核心地位,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二)加快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
    四、加快西部六市经济发展,促进西部经济隆起
        (一)加快德州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 加快聊城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 加快济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四) 加快枣庄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五) 加快临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六) 加快菏泽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兼以湖北省麻城市为表述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相关研究状况述评
        1. 国外相关研究
        2. 国内相关研究
        3. 简要的评价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及创新点
        1. 研究方法
        2. 框架结构
        3. 创新点
二、中小企业及其公共服务体系理论阐释
    (一) 中小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二) 公共服务体系的涵义及内容
    (三) 中小企业发展及其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系
    (四) 研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依据
三、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评析——兼以湖北省麻城市为个案
    (一)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
        1. 我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但措施有力有效
        2. 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3. 湖北麻城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状况与成效
    (二)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成因剖析
四、改进和加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探讨
    (一) 思路定位
    (二) 主要举措
        1. 加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效率型责任型政府
        2. 发挥社会化服务的市场主体功能,培育服务中小企业的各类专业机构
        3. 创新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4. 注重抓基层打基础促对接,加强基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5. 积极推进上层政策制度安排,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法制化进程
参考文献
致谢

(8)内蒙古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1.1.2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成为推进农村改革的工作重点
        1.1.3 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
        1.1.4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仍起主导作用
    1.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 战略理论综述
        1.5.1 战略研究的相关概念与方法
        1.5.2 战略管理的代表性理论
第二章 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评析
    2.1 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回顾
    2.2 察右中旗农村信社发展现状
    2.3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战略环境与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2.1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2.2 次要竞争对手分析
        3.2.3 潜在竞争者分析
        3.2.4 金融替代品
        3.2.5 供应商分析(公私储户)
        3.2.6 客户分析(贷款者)
    3.3 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战略环境综合评价
        3.3.1 机会
        3.3.2 威胁
第四章 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内部环境分析与评价
    4.1 资源系统分析
        4.1.1 组织结构分析
        4.1.2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4.1.3 经营状况分析
        4.1.4 其它资源分析
    4.2 价值链
        4.2.1 价值链理论
        4.2.2 商业银行内部价值链分析
    4.3 能力条件分析
        4.3.1 风险控制能力
        4.3.2 市场营销能力
    4.4 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战略能力综合评价
        4.4.1 优势
        4.4.2 劣势
第五章 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战略选择与战略定位
    5.1 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的SWOT分析
        5.1.1 SWOT分析法
        5.1.2 从SWOT分析得到的四种备选战略组合
    5.2 战略定位
        5.2.1 愿景、使命、价值观
        5.2.2 战略目标
第六章 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的实施措施
    6.1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6.2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6.3 加强合规机制建设
    6.4 提升市场营销能力
    6.5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苏州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土地整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辨析
        1.2.1 土地租赁
        1.2.2 土地出让
        1.2.3 土地转包
        1.2.4 土地入股
        1.2.5 土地整合
    1.3 研究意义与目标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土地整合研究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土地产权理论
        2.1.2 土地市场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土地整合
        2.2.2 土地资本化
    2.3 典型案例
        2.3.1 日本土地区划整理
        2.3.2 台湾整合型农地重划
        2.3.3 佛山“三旧”改造
        2.3.4 成都城乡用地增减挂钩
    2.4 经验总结
        2.4.1 政府主导是整合的重要保障
        2.4.2 确立农民参与整合主体地位
        2.4.3 确保农民持续分享土地红利
        2.4.4 依靠工作机制创新解决矛盾
        2.4.5 地籍管理贯穿土地整合始终
第三章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土地利用实践
    3.1 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基本情况
        3.1.1 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基本经验
        3.1.2 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的主要成就
        3.1.3 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的评价
    3.2 苏州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土地制度创新
        3.2.1 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
        3.2.2 推进城乡规划制度衔接
        3.2.3 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
        3.2.4 探索土地股份合作改革
    3.3 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
        3.3.1 农地规模经营加快
        3.3.2 土地经营方式多样
        3.3.3 土地集约利用度高
        3.3.4 土地产出能力较强
    3.4 土地利用的一些问题
        3.4.1 开发存在误区,结构不尽合理
        3.4.2 土地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突出
        3.4.3 利用敏感度高,环境承载力低
        3.4.4 农村规划滞后,农民居住分散
    3.5 关于进一步深化土地利用的思考
        3.5.1 土地红利分配有失公允
        3.5.2 土地利用特色不够突出
        3.5.3 新旧土地政策衔接缺失
第四章 基于红利共享理论的土地整合模式研究
    4.1 土地红利共享理论
        4.1.1 土地红利的概念与内涵
        4.1.2 土地红利的产生与获取
        4.1.3 土地红利的分配与绩效
        4.1.4 红利共享、还权赋能区别
    4.2 基于红利共享理论的土地整合流程
        4.2.1 土地资源的形成和集聚
        4.2.2 土地资产的估算和确权
        4.2.3 土地资本的入市和流转
        4.2.4 土地红利的产生和分配
    4.3 土地整合模式的选择
        4.3.1 城乡关系所处阶段
        4.3.2 非农化的实现形式
        4.3.3 现有土地开发模式
        4.3.4 土地整合模式确立
    4.4 土地整合的策略与机制设计
        4.4.1 土地整合的策略
        4.4.2 土地整合的政策保障
第五章 土地整合模式设计之一:城乡融合模式
    5.1 金星村基本情况
        5.1.1 金星村的发展概况
        5.1.2 金星村社区股份合作社
        5.1.3 金星村发展的启示
    5.2 城乡融合模式的内容
        5.2.1 土地整合的内容
        5.2.2 适用的范围
    5.3 城乡融合模式的开发主体
    5.4 城乡融合模式的红利分配
    5.5 小结
第六章 土地整合模式设计之二:工业先导模式
    6.1 永联村基本情况
        6.1.1 永联村的发展概况
        6.1.2 永联村的村企合一之路
        6.1.3 永联村发展的启示
    6.2 工业先导模式的内容
        6.2.1 土地整合的内容
        6.2.2 适用的范围
    6.3 工业先导模式的开发主体
    6.4 工业先导模式的红利分配
    6.5 小结
第七章 土地整合模式设计之三:农业先导模式
    7.1 上林村基本情况
        7.1.1 上林村的发展概况
        7.1.2 上林村的发展路径
        7.1.3 上林村股权改革的启示
    7.2 农业先导模式的内容
        7.2.1 土地整合的内容
        7.2.2 适用的范围
    7.3 农业先导模式的开发主体
    7.4 农业先导模式的红利分配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1.1 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源是红利分配的不均
        8.1.2 城乡土地利用方式需要更深层次的调整
        8.1.3 基于红利共享理论的三种土地整合模式
    8.2 本文的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图表附录
作者简历

四、立足盘大盘活盘优 发展县域工业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J县美丽乡村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养坡. 河北科技大学, 2021
  • [2]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问题及其治理机制研究 ——以河北省H县为例[D]. 王丽春.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邛崃市林盘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 曹郑军.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4]问道2018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J]. 万莼,陈越. 浙江经济, 2018(01)
  • [5]成都市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D]. 何志龙.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6(02)
  • [6]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龙慎峰. 齐鲁工业大学, 2014(08)
  • [7]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兼以湖北省麻城市为表述对象[D]. 周鑫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7)
  • [8]内蒙古察右中旗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研究[D]. 尚晓宏. 内蒙古大学, 2012(01)
  • [9]苏州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土地整合模式研究[D]. 罗珺. 苏州科技学院, 2011(04)
  • [10]打造县域经济的脊梁——湖北省、荆州市县域经济工作会后的几点思考[A]. 刘平. 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 2007

标签:;  ;  ;  ;  ;  

立足大市场,活好市场,发展县域工业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