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县畜牧业氟乙酰胺中毒调查

京东县畜牧业氟乙酰胺中毒调查

一、景东县家畜氟乙酰胺中毒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邓利[1](2015)在《苦马豆素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疯草是豆科棘豆属和黄芪属有毒植物的总称,是危害畜牧业最严重的有毒植物之一。其特点是耐贫瘠,耐干旱,返青早,繁殖力强等。动物采食疯草表现为具有嗜瘾性,蓄积性中毒。其毒性成分主要为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SW能够抑制细胞中α-甘露糖苷酶,影响糖蛋白的代谢,引起动物细胞空泡样变性,导致动物中毒死亡;造成母畜流产,畸形,弱胎等,引起动物繁殖性能障碍。研究表明,疯草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其营养价值与苜蓿相当,对其合理开发,不但能解决饲草料短缺问题,还可以降低疯草中毒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本实验对新疆南疆小花棘豆不同生长时期营养成分及与SW含量的关系测定;并从土壤中筛选能够降解SW的细菌,对筛选得到的SW降解菌进行16S rDNA鉴定。本实验的进行为小花棘豆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1小花棘豆不同生长时期营养成分与SW含量的关系对新疆南疆小花棘豆,不同生长时期的营养成分与SW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测定,发现随着小花棘豆的生长,其营养成分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钙含量在盛花期时达到最大值,干物质和磷含量在结荚期达到最大值,NDF和ADF含量在落叶期达到最大值。小花棘豆SW含量随生长时期的发生明显变化,其中结荚期SW含量均高于其它时期。2.土壤处理采集阿合奇县小花棘豆生长地0~30cm的土壤,去除砂砾后称取10g,加入90mL灭菌水,充分混匀静置,取上清液,加入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37℃过夜培养。将提取得到的小花棘豆生物碱加入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每4天转接一次,转接3次,将液体培养基均匀涂布到含生物碱的无机盐固体培养基中,挑取菌落形态不同的菌进行纯化培养。3.土壤降解菌的筛选与降解测定取已分离纯化后的菌株在LB液体培养基中37℃,200r/min过夜培养,移取菌液加入无机盐培养基中在无机盐培养基中加入SW使无机盐培养基中含量由30mg/L每4天转接一次,逐渐增加SW含量,最后转接到含100mg/L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发现有两株菌具有降解能力,XJAHQ5、XJAHQ26菌株的降解效率为20.86%和30.12%。4.对SW降解菌的鉴定将具有降解能力的菌株XJAHQ5、XJAHQ26的16S保守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对比,下载相似菌株利用MEGE6.0软件建立无根进化树,了解菌株的进化关系,鉴定发现两株菌为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的恶臭假单胞菌。在不同pH条件下培养,发现菌株XJAHQ26在510可以生长,XJAHQ5在pH为410能够生长,其适应范围广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李岩松[2](2011)在《玉米中伏马菌素免疫学快速筛检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伏马菌素(Fumonisins)主要是由串珠镰刀菌、多育镰刀菌等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至今已经发现的伏马菌素及其衍生物已达20余种,其中最为主要的是B族伏马菌素中的伏马菌素B1(FB1)、伏马菌素B2(FB2)和伏马菌素B3(FB3)。FB1主要污染的食品(或饲料)是玉米及其制品,且广泛发生于世界各地。伏马菌素属于2B类致癌物质,很多动物实验已经证明其具有致癌性,有调查显示伏马菌素与人类的食管癌具有相关性。由于伏马菌素对人和动物健康的严重危害性,其在食品卫生领域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伏马菌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免疫学检测法等。由于仪器分析方法样品处理相对复杂、成本高,限制了应用的推广。而免疫学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样品处理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尤其适合大量样品的快速筛检。本实验在制备伏马菌素完全抗原及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建立了玉米样品中伏马菌素的间接竞争ELISA(ic-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GICA)和间接竞争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ic-CLEIA)快速免疫学筛检方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伏马菌素快速检测试剂产品奠定基础,满足实际检测的需求。本文采用戊二醛法将小分子半抗原FB1分别与卵清蛋白(OVA)、牛血清蛋白(BSA)偶联制备检测抗原和免疫抗原,SDS-PAGE电泳及紫外扫描法鉴定偶联成功。常规免疫和快速免疫两种方式免疫BALB/c鼠,常规方法融合并筛选杂交瘤细胞。获得3株稳定分泌伏马菌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优选了其中的4B3细胞株,小鼠腹水诱生法制备单克隆抗体。该单克隆抗体为IgG1亚类,辛酸-硫酸铵法纯化后单克隆抗体浓度为2.19 mg/mL,纯度为85.95%。抗体亲和常数为5.21×109 L/mol、效价为1:2.56×106。4B3抗体与FB2、FB3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98%和59%;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桔青霉素、赭曲霉素A、黄曲霉素B1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10%。利用该单克隆抗体建立了伏马菌素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优化后的检测条件为:抗原包被浓度为0.5μg/mL,包被条件为37℃2 h;抗体工作浓度为1:30 000; 37℃竞争反应45 min;酶标二抗工作浓度1:5 000,作用时间37℃60 min;底物作用时间37℃避光25 min;间接竞争ELISA方法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 = -41.499x + 89.715,相关系数(R2)为0.981,线性范围为1.56 ng/mL~50 ng/mL,最低检出限为1.30 ng/mL;玉米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总的平均回收率为(94.73±4.54)%、批内变异系数为8.31%、批间变异系数为8.54%;对14个玉米实际样品进行了检测,5个样品未检出FB1、6个样品中FB1的含量小于1 mg/kg、3个样品中FB1的含量在1 mg/kg~2 mg/kg之间。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20 nm的胶体金溶液,与伏马菌素单克隆抗体合成金标探针,组装了简易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优化了试纸条各项参数,试纸条裸眼可视检出限为2.5 ng/mL、最佳判定浓度为30 ng/mL,试纸条稳定性可达6个月以上。加标样品测定结果显示,甲醇:水(70:30,v/v)提取的玉米样品,可直接稀释5倍后上样检测,检测结果与标准品曲线相符。14个玉米样品测定结果显示,3个样品中伏马菌素浓度不低于0.75 mg/kg;10个样品中伏马菌素含量小于0.25 mg/kg;1个样品中伏马菌素浓度在0.25 mg/kg~0.75 mg/kg之间。利用该单克隆抗体建立了伏马菌素间接竞争化学发光酶免疫检测法,优化后的检测条件为:包被抗原25 ng/mL,4℃过夜;抗体使用浓度为1:100 000,37℃45 min;酶标二抗工作浓度1:10 000,37℃60 min;现配化学发光底物溶液,室温避光10 min。标准曲线方程为:logit (y) = 1.079 5 - 2.299 8 log (x),相关系数(r)为-0.998 2,线性范围为0.32 ng/mL~25 ng/mL,最低检出限为0.32 ng/mL。玉米加标回收实验表明,该方法总的平均回收率为(100.15±9.55)%、批内变异系数为7.90%、批间变异系数为8.12%。对14个玉米实际样品进行了检测,其中5个样品未检出FB1、6个样品中FB1的含量小于1 mg/kg、3个样品中FB1的含量在1 mg/kg~2 mg/kg之间。利用LC-MS/MS检测方法,乙腈/水提取、伏马菌素TC-F120专用净化柱净化处理样品,对玉米样品中的伏马菌素进行了测定并与前述建立的免疫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LC-MS/MS方法验证结果表明,免疫学检测方法分析结果与LC-MS/MS分析结果相符。所建立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和化学发光酶免疫检测法可以用于玉米样品中伏马菌素的快速筛检。

刘忠艳[3](2009)在《茎直黄芪化学成分与疯草苦马豆素动态变化规律》文中提出茎直黄芪(Astragalus strictus Grah ex Benth)属豆科黄芪属植物,广泛分布于西藏南部各地,是我国疯草类植物的主要优势种之一。1990年,赵宝玉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及山羊毒性试验,证明茎直黄芪主要毒性成分是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苦马豆素。之后王建军通过对其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研究,从中也提取得到苦马豆素单体和同一类生物碱-斑荚素,但对其它部位没有进行研究。疯草中苦马豆素的含量水平直接反应了疯草植物体毒性的大小,研究其影响因素,对疯草防除具有指导性意义。本试验通过TLC色谱分析技术,对茎直黄芪化学成分及吲哚里西啶生物碱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采用柱色谱等常规化合物分离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同时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茎直黄芪及我国其它主要疯草中苦马豆素含量进行测定,以分析其随疯草种类、地域、生长时期、部位等的变化规律。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茎直黄芪化学成分TLC分析采用TLC色谱分析技术,并借助平面色谱定量分析软件对茎直黄芪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茎直黄芪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最佳展开体系分别为V(石油醚):V(丙酮)=7:3、V(氯仿): V(无水乙醇)=7:1和V(氯仿):V(甲醇)=7:3。在各自最佳展开体系下,石油醚部位Rf>0.5极性较小的化学成分相对含量达到58.04%,乙酸乙酯部位达到52.50%,氯仿部位Rf<0.5极性较大的化学成分相对含量达到87.63%。2茎直黄芪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TLC专项分析采用TLC色谱分析技术,并借助平面色谱定量分析软件对茎直黄芪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进行专项分析,结果表明,茎直黄芪部位至少含有8种生物碱,其中包括苦马豆素在内的四种生物碱相对含量超过90%;乙酸乙酯部位至少含有6种生物碱,其中有三种生物碱相对含量达到81.91%。3茎直黄芪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采用柱色谱等常规化合物分离技术,从茎直黄芪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3种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以及光谱特征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胡萝卜苷;从茎直黄芪氯仿部位分离得到2种化合物,其中一种根据理化性质即与标准品对照鉴定为胡萝卜苷,另一种初步分析为油脂类化合物。所有鉴定出的2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4疯草中苦马豆素动态含量变化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植物中苦马豆素含量的方法,样品用量1 g,提取溶媒为无水乙醇,按质量体积1:10加入,超声协助提取5次,每次2 h,总浸膏经1 N HCl完全溶解后,离心,上清液经正丁醇萃取除去杂质至正丁醇液无色止,再经10% NaOH溶液调节pH至9~10后离心,上清液用正丁醇萃取8次,合并后挥干溶剂得到正丁醇部分,吡啶超声协助溶解5次,每次40μL。取50μL吡啶溶液加入20μL硅烷化试剂,混匀后静置,作用20 min~40 min后取2μL进样测定。通过以上建立的测定方法,对140份样品苦马豆素含量进行测定表明,不同种类疯草中苦马豆素含量甘肃棘豆>急弯棘豆>茎直黄芪>小花棘豆>变异黄芪>哈密黄芪。不同区域疯草中小花棘豆和急弯棘豆苦马豆素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甘肃棘豆苦马豆素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疯草中苦马豆素含量花期>花果期>果期>花前期。不同生长部位中苦马豆素含量也有差别,分别是花>荚果>叶>根>茎。

宋毓民[4](2009)在《SW-BSA人工合成抗原疫苗的研究》文中指出疯草是全球危害最严重的一类有毒植物,常引起大量的家畜死亡,孕畜流产、早产、死胎以及胎儿发育不良,空怀率高,公畜不育等,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为此,人们通过挖除疯草、生物防除、化学灭除、添加解毒剂和轮牧等许多措施,以期降低疯草的危害,然而直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研究证明,苦马豆素(Swainsonine, SW)是疯草中的主要有毒成分。人们对SW的理化性质、中毒机理、药理活性和毒理学等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如何通过免疫的方法预防动物疯草中毒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择对氯甲基苯甲酸作为SW半抗原和牛血清白蛋白(BSA)载体之间的间隔臂,化学合成了SW-BSA人工抗原,并进行了人工合成抗原中SW与BSA最佳结合比的筛选、免疫佐剂的选择以及对家兔和山羊的免疫学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根据液液萃取时不同物质的分散原理,优化了从疯草有毒植物中提取SW的生产工艺,使SW的提取率显着提高,从变异黄芪和甘肃棘豆的提取率分别达到50 mg/kg和64 mg/kg以上,为SW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首要条件。2.引入对氯甲基苯甲酸作为SW与BSA之间偶联的间隔臂,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先合成SW的季铵盐化合物,波普分析各步反应为目标化合物后,再用EDC法与BSA偶联得到SW-BSA人工抗原,紫外光谱检测偶联成功。3.紫外光谱法测定了4种SW-BSA人工合成抗原中SW与BSA的结合比分别为14.7、20.2、25.3和32.6。并对小鼠进行免疫试验,间接EILSA检测结果表明,4种偶联率的SW-BSA人工合成抗原对小鼠都产生了较高效价的抗体,其中以偶联比为20.2的免疫效价最高,由此说明SW-BSA人工合成抗原的最佳偶联率为20.2。4.以偶联比为20.2的SW-BSA为免疫原,分别制备弗氏佐剂疫苗、蜂胶佐剂疫苗和白油佐剂疫苗,并对家兔进行免疫试验,间接ELISA检测血清效价表明弗氏佐剂疫苗和白油佐剂疫苗都产生了较高的免疫效价。由于弗氏佐剂疫苗的副作用大,一般仅用于试验研究,所以本试验选择白油佐剂疫苗作进一步的免疫学研究,以为生产实践提供依据。同时,间接ELISA阻断试验和琼脂双向扩散试验表明,家兔体内产生了针对SW的特异性抗体。5.家兔血清加入丙酮,经过超声和离心净化处理,冷冻干燥后硅烷化试剂衍生化,建立了气相色谱分析家兔血清中SW的方法。本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0 08 g/L~2.5 g/L,相关系数γ= 0.999 6,在0.001 g/L~1.0 g/L 4个水平上加标回收率为89.81%~96.23%,相对标准偏差为2.46%~4.35%。该方法适用于家兔血清中苦马豆素含量的测定。6.SW-BSA白油佐剂疫苗免疫家兔2次,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抗体效价达到较高后进行甘肃棘豆(10 g/kg/d)攻毒试验,同时检测血清各项生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免疫攻毒组家兔的临床中毒症状比攻毒对照组出现时间延迟30 d,血清中SW浓度比攻毒对照组延缓21 d达到较高水平,血清中AST、ALP、LDH、BUN活性比攻毒对照组延缓31 d达到较高值,血清α-mannosidase的活性比攻毒对照组延缓28 d下降到较低值,家兔各个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主要是以细胞呈现急性中毒性缺血缺氧和空泡变性为特点。7.SW-BSA疫苗免疫山羊2次,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抗体效价达到较高后进行甘肃棘豆(10 g/kg/d)攻毒饲喂试验,同时检测血清各项生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攻毒组山羊于攻毒后15 d~20 d出现典型的中毒症状,免疫攻毒组于50 d~55 d出现中毒症状,比攻毒对照组延缓30 d~40 d;攻毒后,攻毒对照组山羊血液中生化指标迅速改变,而免疫攻毒组表现渐进性变化,其中SW浓度、AST、ALP、LDH、BUN、α-mannosidase活性分别比攻毒对照组延缓27 d、24 d、27 d、30 d、24 d、30 d达到较高或较低点;中毒山羊组织器官出现以急性中毒性缺血缺氧和空泡变性为特点的病理变化,与家兔的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SW-BSA人工合成抗原疫苗对家兔和山羊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延缓疯草中毒时间30 d~40 d,为SW-BSA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赵兴华[5](2008)在《苦马豆素降解菌分离、鉴定与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疯草是豆科棘豆属和黄芪属有毒植物的总称,也是世界范围内危害草原畜牧业最严重的一类毒草。苦马豆素是疯草类植物中的主要有毒成分之一,能抑制细胞中α–甘露糖苷酶活性,影响糖蛋白的代谢,导致细胞空泡变性,失去正常功能,致使中毒动物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在疯草毒性成分、中毒机理、化学防除和脱毒利用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迄今还没有有效控制疯草中毒的方法,致使疯草中毒问题日趋严重,成为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大患。近年来应用微生物降解技术去除菜籽饼、棉籽饼和银合欢植物中的有毒成分获得重要进展,有些技术已应用于实践,可以为疯草解毒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对苦马豆素的提取及检测方法、苦马豆素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降解酶和质粒等方面进行研究。1.完善超声波协助的液/液萃取提取苦马豆素的方法以水为溶剂,采用20 KHz超声循环提取机处理变异黄芪草粉,获得的提取液浓缩后离心除去固体杂质,浓缩液用正丁醇反复萃取,正丁醇萃取液用稀酸水萃取,稀酸水萃取液用氨性氯仿萃取,浓缩氨性氯仿萃取液成浸膏,此浸膏经石蜡油油浴减压升华得到白色针状结晶,经鉴定确定为苦马豆素,提取率约为50 mg/kg。2.建立检测苦马豆素的气相色谱内标法分别采用甲醇和水为溶剂对植物样品进行预处理,选择甲基化–α–D–甘露糖苷和D–甘露醇作为气相色谱分析的内标物。在柱温为210℃时,甲基化–α–D–甘露糖苷的出峰时间为5.71 min,苦马豆素出峰时间为6.23 min,而D–甘露醇出峰时间为9.07 min,结果显示以甲基化–α–D–甘露糖苷为内标物分析效果更好。该方法在0.008~2.000 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01 g/L,0.512,0.125,0.032 g/L三个浓度水平在24 h内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9%、2.7%和0.7%,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8.04%、90.18%和93.45%。本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重现线性好,精确度高,结果准确可靠,可以满足疯草植物样品中苦马豆素含量的分析,为检测生物降解过程中苦马豆素含量变化奠定了基础。3.苦马豆素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通过富集驯化培养,从疯草生长环境中的土壤中分离出15株能够耐受高浓度苦马豆素的细菌。对其降解性能进一步研究发现,这15株菌对苦马豆素只具有较低的降解能力,在14 d内,对50 mg/L的苦马豆素降解率均在20%以下,且降解性能不稳定。将1 kg甘肃棘豆样品埋藏于土壤中,6个月后分离草样周围的土壤做为分离源,从中分离出8株细菌,该8株菌在48 h内对50 mg/L的苦马豆素的降解率均在65%以上,其中有4株菌降解能力最强,对苦马豆素降解率分别为100%、100%、99.03%和97.8%,分别命名为YLZZ-1、YLZZ-2、YLZZ-3和YLZZ-4。根据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测定与分析,以及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获得的降解菌进行鉴定。菌株YLZZ-1鉴定为醋酸钙不动杆菌,菌株YLZZ-2和菌株YLZZ-4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菌株YLZZ-3鉴定为多食鞘氨醇杆菌。菌株YLZZ-1和菌株YLZZ-2已保存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分别为CCTCC M 207108和CCTCC M 207109,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分别为200710018724.9和200710018722.X,该两株菌的部分16S rDNA序列已经登陆GeneBank,登陆号分别为EU022688和EU02268。4.降解特性分析醋酸钙不动杆菌YLZZ-1在12 h左右可以将50 mg/L的苦马豆素降解完全,能以苦马豆素为惟一碳源进行生长;在pH 6.0~8.0、温度25℃~35℃时适合菌株YLZZ-1的生长,菌株降解苦马豆素的活性较强,其中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30℃;底物浓度增加对菌株YLZZ-1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增加细菌接种量可以提高底物的转化率,基础培养基中添加淀粉能促进菌株对苦马豆素的降解,而添加乳糖、甘露醇对降解率提高作用不大,添加葡萄糖对降解有抑制作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YLZZ-2能在12 h内将50 mg/L苦马豆素降解完全,能以苦马豆素为惟一碳源进行生长,且降解能力强,可以降解400 mg/L的苦马豆素。菌株YLZZ-2在pH 6.0~9.0、温度25℃~35℃时生长良好,降解苦马豆素的活性较强,其中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30℃。5.降解菌的降解酶与质粒初步分析对醋酸钙不动杆菌YLZZ-1降解苦马豆素的酶进行提取和定位,并对酶促降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菌株YLZZ-1胞内粗酶液对SW具有较高的降解活性,而胞外粗酶液和细胞周质提取液的降解活性极低,菌株经过一定时间的非诱导培养后,提取的粗酶液中的酶活力显着降低,由此推断降解菌产生的苦马豆素降解酶属于胞内酶,且为诱导酶,底物苦马豆素对降解酶的降解活性或降解酶基因的表达具有诱导作用,为进一步分离和纯化降解酶提供了依据。降解酶在25℃~45℃有较高降解活性,酶的适宜pH为6.0~8.5,且有较好的pH稳定性,其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8.0,酶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酶在35℃以下稳定性良好,在45℃、55℃、60℃、70℃下保温2 h,酶活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迅速,70℃下剩余最高酶活力的15.79%左右。粗酶液中蛋白含量为1.2198 mg/mL,粗酶对苦马豆素降解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Km为0.07398 mmol/L,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0.1115μmoL/(mg·min)。菌株YLZZ-1具有氨苄青霉素和氯霉素抗性,含有两种质粒。

张志敏[6](2008)在《苦马豆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苦马豆素(swainsonine, SW)是豆科黄芪属和棘豆属有毒植物(疯草)的主要有毒成分,其分子质量小,化学本质为多羟基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由于疯草分布广泛,国内外在疯草的危害、有毒成分、毒理机制、防除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对SW免疫毒理学的研究还未广泛展开。SW是α-甘露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胞内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Ⅰ的活性,影响糖蛋白的代谢,导致细胞空泡变性;根据SW可抑制高尔基体α-甘露糖苷酶Ⅱ的活性,国外学者对其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医用前景广阔。了解SW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弄清其影响免疫功能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无疑将为SW的抗肿瘤临床应用和毒性作用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将对疯草资源的合理利用起到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首先从变异黄芪中提取SW,然后以小鼠为实验动物,初步探讨SW与小鼠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为研究SW影响小鼠免疫功能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试验采用淋巴细胞转化增殖试验MTT法、流式细胞术、ELISA法、NOS酶法、化学比色法以及吞噬杀伤试验,检测了正常小鼠和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在灌服不同剂量SW后,淋巴细胞增殖效果、T细胞亚群的变化、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杀伤活性以及在免疫应答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TNF-α、H2O2分泌量和NOS活性的变化,结果如下:1.从变异黄芪中提取出SW,提取率为25 mg/kg;提取物经高压气相色谱测得SW纯度为98.17%。2.给小鼠灌服5个不同剂量的SW生理盐水溶液,每天1次,连续21 d,研究SW与小鼠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SW剂量为6.4 mg/kg时,小鼠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指数减小;外周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清中TNF-α与H2O2分泌量减少,NOS活性降低;病理组织学发现肝脏、脑、脾脏、肾脏组织细胞中出现空泡变性,表明SW剂量达到6.4 mg/kg时对小鼠具有一定的免疫毒性。SW低于6.4 mg/kg剂量时,病理组织学检查小鼠肝脏、脑、脾脏和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清晰,未见异常;且SW在0.2~0.8 mg/kg之间,可以提高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血液中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血清中TNF-α和H2O2分泌及NOS活性增强。3.用血清溶血素试验检测SW对小鼠血清抗体溶血素的影响。结果发现,SW在0.05~3.2 mg/kg剂量范围内,小鼠血清溶血素值没有变化;SW在6.4 mg/kg时,血清溶血素值下降。表明低剂量SW不会引起小鼠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剂量达到6.4 mg/kg时可引起特异性体液免疫活性降低。4.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MTT法检测SW体外对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取正常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用不同浓度SW单独作用及协同丝裂原刺激下,测定淋巴细胞的增殖效果。结果表明,在SW浓度为0.2μg/mL,其单独或协同ConA、PHA-P作用时,能够刺激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SW协同LPS作用时,对其增殖活性没有影响。SW浓度为4μg/mL时,淋巴细胞的增殖均受到抑制。5.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MTT法检测SW体内灌服后,对正常小鼠和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SW单独作用或协同ConA、PHA-P刺激时,SW在0.2~0.8 mg/kg剂量范围内,正常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增强;SW剂量为0.8 mg/kg时,可以拮抗免疫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但未能使其增殖活性恢复到正常水平;SW协同LPS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变化均不明显。SW剂量6.4 mg/kg时,其单独作用或协同各种丝裂原下,正常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均受到抑制;免疫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受抑制作用进一步加强。6.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液淋巴细胞数时发现,SW剂量为0.8 mg/kg或0.2 mg/kg时,可以显着提高正常小鼠或免疫抑制CD3+和CD4+T细胞数,CD4+/CD8+比值均增大。结果表明,外周血液中CD3+和CD4+T淋巴细胞数和CD4+/CD8+比值的变化,与SW改善小鼠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有关。7.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结果发现,SW剂量在0.2~0.8 mg/kg之间,能提高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中性红和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并能刺激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H2O2的分泌及NOS活性,表明低剂量SW可以通过提高NOS活性介导巨噬细胞信号传递通路,促进TNF-α和H2O2生成,发挥其吞噬和杀伤功能。SW剂量在6.4 mg/kg时,对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SW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该作用与SW的作用剂量密切相关;高剂量SW对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剂量SW主要通过改变小鼠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而发挥其免疫效应。

王爱华[7](2008)在《苦马豆素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其免疫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疯草是豆科棘豆属和黄芪属有毒植物的总称,是世界范围内危害草原畜牧业生产最严重的一类毒草,可导致中毒动物消瘦、神经症状、死亡,母畜不孕或流产、畸胎、死胎,公畜不育等,并给草原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应用的防除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挖除、化学灭除和生物防除等。这些方法的应用与实施对减少动物中毒所造成的损失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疯草在干旱年份和季节,生长更加旺盛,成为我国西部草场上的优势牧草,在固沙、保持草场生物量等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其主要有毒生物碱成分——苦马豆素(swainsonine, SW)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尤其是在抗癌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的发现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使疯草的防除与保护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免疫学预防方法为解决这一矛盾展示了诱人的前景。但由于SW分子量小,不包含与BSA等蛋白载体连接的化学基团,其人工抗原的合成程序复杂。为了进一步简化合成程序,提高产率,增强人工抗原的免疫原性,本研究探索设计出2条SW人工抗原合成路线,建立了抗SW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通过免疫试验证明了合成的人工抗原的免疫原性。获得了如下结果:1.在超声提取的基础上,采用液-液萃取和升华结晶,自甘肃棘豆中提取SW,提取率达到45 mg/kg。2.依据芳香基可在紫外光下显示荧光的特性,以及具有芳香环结构的抗原免疫原性大于直链脂肪酸的特点,在半抗原与载体蛋白连接的“臂”中引入芳香基团,设计出2条新的合成路线,制备出SW人工抗原合成的关键中间产物。合成路线Ⅰ:首先将对氯甲基苯甲酸与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反应制备对氯甲基苯甲酸钠,然后和SW反应,合成氯化N-(4-羧基苯甲基)苦马豆素铵(N-(4-carboxybenzyl) swainsonine chloride,简称关键中间产物)。合成路线Ⅱ:酸性条件下,首先将对氯甲基苯甲酸与甲醇反应,生成对氯甲基苯甲酸甲酯,再与SW在有机溶剂中反应,生成氯化N-(4-羧酸甲酯基苯甲基)苦马豆素铵(N-(4-carboxymethylesterbenzyl) swainsonine chloride),再加入NaOH脱酯,继而调节反应体系至酸性,生成关键中间产物,最后通过柱层析分离纯化。通过MS、1H NMR和13C NMR等波谱的综合分析,鉴定合成产物的结构。结果证明设计的2条合成路线可行,能通过薄板层析与荧光检测并结合SW显色反应对合成的关键步骤进行即时检测。与合成路线Ⅰ相比,路线Ⅱ进一步减少了纯化过程,程序简单,提高了产物的均一性,关键中间产物的产率达到79%,适于大量制备。应用EDC法将合成的关键中间产物与BSA缩合连接,制备出SW人工抗原,按BSA计算,产率为95%,两次合成的人工抗原中SW与BSA的结合比分别为14.7:1和20∶1。3.用SW人工抗原(SW-BSA)免疫小鼠,制备抗SW血清,建立了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高的抗SW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证明其最适条件为:以1.0μg?mL SW-OVA作为包被抗原,于4℃包被过夜或37℃包被2 h,封闭剂选用15 g/L的明胶,酶标抗体的工作浓度1:1500。4.应用制备的SW-BSA免疫小鼠和家兔,证明所制备的SW人工抗原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后小鼠和家兔血清中针对SW的抗体ELISA效价均达到1:2000。上述结果为SW人工抗原疫苗的制备提供了新的途径,为生物样品中SW的含量测定以及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邵景东[8](2006)在《盐酸克仑特罗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测试剂盒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盐酸克伦特罗抗原的合成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建立盐酸克伦特罗的间接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并研制盐酸克伦特罗检测试剂盒。[方法]盐酸克伦特罗抗原的合成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用重氮化法将盐酸克伦特罗(CL)分子与载体蛋白偶联,分别制备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以免疫抗原免疫Balb/c小鼠,并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制备杂交瘤细胞,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筛选能分泌盐酸克伦特罗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筛选的杂交瘤细胞接种实验动物制备盐酸克伦特罗抗体,通过灵敏度试验以及单抗与四环素、沙丁胺醇、肾上腺素等结构类似物交叉反应试验筛选出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CL单抗。盐酸克伦特罗间接竞争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究:以重氮化法将盐酸克伦特罗与卵清蛋白偶联制备包被抗原(CL-OVA);以盐酸克伦特罗作为竞争的半抗原,与定量的抗克伦特罗单克隆抗体反应,通过对包被抗原浓度、抗CL-McAb工作浓度、酶标二抗的工作浓度等反应条件优化试验,建立盐酸克伦特罗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并研制克伦特罗快速检测试剂盒;经样品加标回收试验和进口试剂盒的比对试验,研究其可行性。[结果](1)通过实验分离得到3株特异性分泌盐酸克仑特罗的细胞株,编号分别为CL-2F12,CL-3C3,CL-4F3,经特异性试验筛选出无交叉反应CL-3C3细胞株;抗CL单抗3C3的敏感性试验表明,在CL浓度为0.1-10ng/mL间,r=-0.9961,具有良好的相关性。(2)通过研究建立了盐酸克伦特罗竞争ELISA检测方法并研制了检测试剂盒,线性范围为0.05-12.5ng/mL,最小检测量为0.1ng/mL,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84%和5.92%,平均回收率为83.45%,灵敏度为0.95,曲线方程Y=0.4923-0.3448lgX ,r=-0.9939;对540份临床送检阳性样本进行检测,与进口试剂盒(荷兰E-D)比较,阳性样品再用GC-MS确认,两者阳性符合率为96.39%。

李勤凡[9](2005)在《冰川棘豆毒素的毒性及细菌降解研究》文中认为疯草是豆科黄芪属和棘豆属有毒植物的总称,也是世界范围内危害草原畜牧业最严重的一类毒草。在我国,疯草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和西南的广大草原,危害面积达1100万hm2。近年来,国内外在疯草的危害、有毒成分、毒理机制、防除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迄今还没有控制疯草蔓延的特效方法,致使疯草中毒问题日趋严重,成为草原畜牧业的大患。冰川棘豆(Oxytropis.glacialis)是疯草的一种,也是青藏高原特有草种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阿里地区,本文就冰川棘豆毒素的毒性,苦马豆素(SW)的提取,2,2,6,6-四甲基哌啶酮(TMPD)和SW 的细菌降解等方面研究进行总结。1.按体重0.38 g/(kg﹒d)给健康山羊灌服TMPD,试验的21 d 山羊出现中毒症状,42 d 后逐渐出现走路时容易跌倒,倒地后不易起立。血液RBC、LC 显着降低(P <0.05或P <0.01),PCV、Hb 稍有降低,淋巴细胞空泡变性;血清UBN 含量、LDH 和ALT 活性升高(P <0.05 或P <0.01),AMA 活性显着降低(P <0.05 或P <0.01),表明TMPD 对心、肝、肾、脑等组织造成损害。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小脑、大脑、肝等组织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山羊TMPD 中毒的症状、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及病理变化与冰川棘豆中毒相似,证明TMPD 是冰川棘豆中的主要有毒成分之一。2.家兔按10 g/(kg﹒d)饲喂冰川棘豆草粉,从第40 天起,试验组家兔开始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为特征的中毒症状。从试验第4 天开始试验组家兔陆续出现淋巴细胞空泡变性,而在40 d 后才出现中毒症状,其他指标与山羊冰川棘豆中毒一致,说明家兔的耐受性较山羊高,也属敏感动物,其胃肠道内不可能存在降解冰川棘豆毒素的细菌菌株。试验性冰川棘豆中毒家兔血清AMA 活性明显下降,说明冰川棘豆的有毒成分中可能含有吲哚兹啶生物碱,动物冰川棘豆中毒是TMPD 和其他有毒成分共同造成的。3.首次从冰川棘豆中提取纯化出SW。用甲醇提取冰川棘豆生物碱,提取率为5.5%。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分段萃取,称重表明:冰川棘豆生物碱主要集中在正丁醇部分。薄层层析,Ehrlich’s 试剂显色,可以看出:氯仿部分含有10 种生物碱,乙酸乙酯部分含有7 种生物碱,正丁醇部分含有5 种生物碱。氯仿部分用于GC-MS 分析,共检测出17 种生物碱,其中已鉴定结构的有9 种,未鉴定结构的有8 种。取正丁醇部分进行柱层层析,梯度洗脱,分段收集,合并同类组分后,薄层层析监测,Ehrlich’s 试剂显色,显色明显的组分用氨性氯仿处理,减压油浴升华,得到白色针状结晶。白色针状结晶,经TLC、气相色谱、熔点检测,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谱等光谱鉴定,确定

侯明学,毛德荣[10](2001)在《景东县家畜氟乙酰胺中毒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

二、景东县家畜氟乙酰胺中毒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景东县家畜氟乙酰胺中毒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苦马豆素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疯草主要危害及生物碱的组成
        1.2.1 疯草的主要危害
        1.2.2 疯草生物碱的组成
    1.3 疯草有毒成分的研究
    1.4 SW 不同检测方法
        1.4.1 薄层层析法
        1.4.2 气相色谱法
        1.4.3 酶法检测
    1.5 疯草的防治
    1.6 微生物降解研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1.6.1 生物降解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1.6.1.1 微生物在农药残留
        1.6.1.2 微生物治理重金属污染
        1.6.1.3 微生物脱毒
        1.6.1.4 疯草 SW 降解菌的研究
    1.7 展望
第2章 不同生长时期小花棘豆营养成分与苦马豆素含量比较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常规养分测定方法
        2.1.3 SW 含量测定方法
        2.1.4 不同生长时期小花棘豆营养成分与 SW 含量的综合评定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小花棘豆常规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
        2.2.2 小花棘豆中 SW 含量的动态变化
        2.2.3 不同生长时期小花棘豆营养成分与 SW 含量的综合评定比较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苦马豆素降解菌的筛选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1.4 主要培养基
        3.1.5 实验方法
        3.1.5.1 总生物碱的制备
        3.1.5.2 土壤处理
        3.1.5.3 细菌初步分离鉴定
        3.1.5.4 菌株纯化
        3.1.5.5 降解菌的富集及初筛
        3.1.6 降解性能测定
        3.1.6.1 菌株培养
        3.1.6.2 标准品溶液
        3.1.6.3 色谱条件
        3.1.6.4 降解效率的测定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苦马豆素降解菌的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与试剂
        4.1.2.1 主要仪器
        4.1.2.2 主要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1.3.1 形态学观察
        4.1.3.2 生理生化实验
        4.1.3.3 不同 PH 生长
        4.1.3.4 细菌 16S RDNA 测定
        4.1.3.5 序列比对和 16S RDNA 的系统发育分析
    4.2 结果
        4.2.1 形态学特征观察
        4.2.2 生理生化实验
        4.2.3 不同 PH 值生长情况
        4.2.4 菌株的 16S RDNA 的测序结果与系统发育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2)玉米中伏马菌素免疫学快速筛检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伏马菌素与食品安全
        1.1 伏马菌素的结构与性质
        1.2 伏马菌素的产生条件
        1.3 伏马菌素的毒性及危害
        1.4 伏马菌素的代谢
        1.5 伏马菌素的污染状况
        1.6 伏马菌素的管理
        1.7 伏马菌素的防控
        1.8 展望
    第2章 伏马菌素检测研究进展
        2.1 薄层色谱法
        2.2 气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2.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2.5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
        2.6 免疫学方法
        2.7 样品的前处理
    第3章 真菌毒素免疫检测研究进展
        3.1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3.2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3.3 胶体金免疫层析
        3.4 电化学免疫分析
        3.5 生物传感器
        3.6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
        3.7 生物芯片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伏马菌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伏马菌素间接竞争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伏马菌素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伏马菌素化学发光酶免疫检测方法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伏马菌素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检测方法的验证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及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茎直黄芪化学成分与疯草苦马豆素动态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国内外疯草及动物疯草中毒病的研究进展
    1.1 疯草的定义
    1.2 疯草的生态学研究
        1.2.1 疯草的种类和分布
        1.2.2 疯草的生物学特性
        1.2.3 疯草生长的影响因素
    1.3 疯草的中毒学研究
        1.3.1 疯草引起的中毒症状
        1.3.2 疯草中毒引起的病理变化
        1.3.3 疯草引起的血液学变化
        1.3.4 疯草中毒病的诊断
        1.3.5 疯草中毒病的治疗
    1.4 疯草的毒理学研究
        1.4.1 硒
        1.4.2 硝基类化合物
        1.4.3 苦马豆素
    1.5 疯草危害的治理
        1.5.1 科学认识疯草
        1.5.2 疯草的防除措施
        1.5.3 动物疯草中毒的预防措施
    1.6 疯草研究展望
第二章 国内外苦马豆素的研究
    2.1 苦马豆素的来源
        2.1.1 苦马豆素的植物来源
        2.1.2 苦马豆素的生物合成
        2.1.3 苦马豆素的人工合成
    2.2 苦马豆素理化特性
        2.2.1 苦马豆素的理化性质
        2.2.2 苦马豆素的波谱特性
    2.3 苦马豆素的检测
        2.3.1 薄层色谱法(TLC)
        2.3.2 气相色谱法(GC)
        2.3.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3.4 α-甘露糖苷酶活性抑制分析法(α-Mannosidase inhibition assay)
        2.3.5 其他方法
    2.4 苦马豆素的毒性
        2.4.1 苦马豆素代谢动力学
        2.4.2 苦马豆素引起的亚临床、临床变化
        2.4.3 苦马豆素引起的病理变化
        2.4.4 苦马豆素毒性作用的机制
    2.5 苦马豆素的药用活性
        2.5.1 苦马豆素抗肿瘤活性
        2.5.2 苦马豆素免疫调节活性
    2.6 苦马豆素研究展望
第三章 茎直黄芪总浸膏提取及化学成分TLC 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茎直黄芪化学成分提取
        3.2.2 茎直黄芪化学成分TLC 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茎直黄芪化学成分提取
        3.3.2 茎直黄芪化学成分TLC 分析
    3.4 讨论
        3.4.1 茎直黄芪总浸膏的提取
        3.4.2 化学成分TLC 定性分析
        3.4.3 化学成分TLC 定量分析
        3.4.4 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专项定量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茎直黄芪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样品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分离
        4.2.2 氯仿部位化学成分分离
        4.2.3 分离化合物的纯度判定
        4.2.4 分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3 试验结果
        4.3.1 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分离
        4.3.2 氯仿部位化合物分离
        4.3.3 分离化合物的纯度判定
        4.3.4 分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主要疯草苦马豆素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样品采集
        5.2.2 苦马豆素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5.2.3 样品苦马豆素含量的测定
    5.3 试验结果
        5.3.1 样品采集
        5.3.2 苦马豆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5.3.3 样品苦马豆素含量的测定
    5.4 讨论
        5.4.1 苦马豆素含量测定方法
        5.4.2 疯草威胁区域分布
        5.4.3 苦马豆素动态变化规律
        5.4.4 疯草防治的建议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有毒黄芪属、棘豆属植物的种类与分布
附录Ⅱ各化合物光谱图
致谢
作者简介

(4)SW-BSA人工合成抗原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疯草研究进展
        1.1 疯草的种类和分布
        1.2 疯草的危害
        1.2.1 引起家畜中毒死亡
        1.2.2 影响家畜繁殖和畜种改良
        1.2.3 疯草对草地生态的影响
        1.3 疯草主要有毒物成分研究
        1.3.1 脂肪族硝基化合物
        1.3.2 含硒化合物
        1.3.3 疯草毒素
        1.4 疯草的防除及利用
        1.4.1 疯草的防除
        1.4.1.1 人工挖除
        1.4.1.2 化学防除
        1.4.1.3 生物防治
        1.4.2 疯草的利用
        1.4.2.1 疯草的营养价值
        1.4.2.2 脱毒利用
        1.4.2.3 添加解毒药物
        1.4.2.4 间歇饲喂
        1.4.2.5 合理轮牧
        1.4.2.6 药用
        1.5 小结
    第二章 苦马豆素的研究
        2.1 苦马豆素理化特性
        2.2 苦马豆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2.2.1 TLC 分析
        2.2.2 GC 分析
        2.3 苦马豆素的来源
        2.3.1 植物中提取SW
        2.3.2 豆类丝核菌中提取SW
        2.3.3 人工合成苦马豆素
        2.3.4 内生真菌中提取SW
        2.4 苦马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2.5 苦马豆素的吸收与代谢
        2.6 苦马豆素的毒性研究
        2.6.1 动物中毒症状
        2.6.2 中毒剂量研究
        2.6.3 对孕畜毒性
        2.6.4 病理组织学研究
        2.6.5 苦马豆素的中毒机理
        2.7 苦马豆素的药理作用
        2.7.1 抗肿瘤作用
        2.7.2 免疫作用
        2.8 苦马豆素人工疫苗的研究
        2.8.1 苦马豆素人工抗原的合成
        2.8.2 苦马豆素人工抗原的免疫原性研究
        2.9 小结
    第三章 植物毒素的免疫原性研究
        3.1 植物毒素免疫
        3.2 免疫动物机体对毒素的效应
        3.3 植物毒素人工抗原的免疫学研究
        3.3.1 常用载体
        3.3.2 人工抗原的合成
        3.3.2.1 人工抗原的合成设计
        3.3.2.2 人工抗原的合成方法
        3.3.2.3 合成人工抗原的鉴定
        3.4 植物毒素免疫应用
        3.4.1 植物蛋白毒素免疫的应用
        3.4.2 植物非蛋白毒素免疫的应用
        3.5 小结
    第四章 疫苗和免疫佐剂的研究
        4.1 传统疫苗
        4.2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4.3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4.4 基因缺失疫苗
        4.5 合成肽疫苗
        4.6 抗独特型疫苗
        4.7 佐剂概述
        4.8 免疫佐剂作用机理
        4.9 常用佐剂
        4.9.1 不溶性铝盐类胶体佐剂
        4.9.2 油水乳剂佐剂
        4.9.3 蜂胶佐剂
        4.9.4 微生物成分及其产物佐剂
        4.9.4.1 卡介苗
        4.9.4.2 短小棒状杆菌
        4.9.4.3 细菌脂多糖
        4.9.5 脂质体与微型胶囊佐剂
        4.9.5.1 脂质体(Liposomes)佐剂
        4.9.5.2 微形胶囊佐剂
        4.10 小结
试验研究
    第五章 苦马豆素的制备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1.1 疯草样品
        5.1.1.2 主要试剂
        5.1.1.3 主要仪器
        5.1.2 方法
        5.1.2.1 变异黄芪中苦马豆素的提取
        5.1.2.2 甘肃棘豆中苦马豆素的提取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SW-BSA 人工抗原的合成和偶联率的测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材料
        6.1.2 主要仪器
        6.1.3 方法
        6.1.3.1 不同偶联率的SW-BSA 的合成
        6.1.3.2 化合物Ⅰ的合成
        6.1.3.3 化合物Ⅱ的合成
        6.1.3.4 化合物Ⅲ的合成
        6.1.3.5 化合物Ⅳ的合成
        6.1.3.6 抗原偶联率的测定
        6.1.3.7 化合物的鉴定
        6.2 结果
        6.2.1 SW-BSA 的合成
        6.2.2 SW-BSA 偶联率的测定
        6.3 讨论
        6.3.1 SW-BSA 的合成
        6.3.2 合成抗原中“间隔臂”对免疫原性的影响
        6.3.3 偶联率的测定
        6.4 小结
    第七章 SW-BSA 人工抗原最佳偶联率的筛选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1.1 主要试剂
        7.1.1.2 主要仪器
        7.1.1.3 试验动物
        7.1.1.4 人工抗原
        7.1.2 方法
        7.1.2.1 佐剂制备
        7.1.2.2 疫苗的制备
        7.1.2.3 小鼠免疫血清的制备
        7.1.2.4 间接ELISA 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效价
        7.1.2.5 酶标抗体最适工作浓度的确定
        7.1.2.6 封闭剂工作浓度的确定
        7.1.2.7 数据统计方法
        7.2 结果
        7.2.1 酶标抗体最适工作浓度的确定
        7.2.2 封闭剂工作浓度的确定
        7.2.3 间接ELISA 检测小鼠血清效价
        7.3 讨论
        7.3.1 半抗原与载体偶联率对小鼠免疫原性的影响
        7.3.2 SW-BSA 对小鼠的免疫评价
        7.4 小结
    第八章 SW-BSA 人工抗原疫苗免疫佐剂的筛选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材料
        8.1.1.1 主要试剂
        8.1.1.2 主要仪器
        8.1.1.3 试验动物
        8.1.1.4 人工抗原
        8.1.2 方法
        8.1.2.1 弗氏佐剂疫苗的制备
        8.1.2.2 蜂胶佐剂疫苗的制备
        8.1.2.3 白油佐剂疫苗的制备
        8.1.2.4 家兔免疫血清的制备
        8.1.2.5 间接ELISA 法检测血清抗体效价
        8.1.2.6 间接ELISA 阻断试验
        8.1.2.7 琼脂双向扩散试验
        8.1.2.8 疫苗的安全性试验
        8.1.2.8.1 热稳定性试验
        8.1.2.8.2 离心加速试验
        8.1.2.8.3 小鼠毒性试验
        8.1.2.9 数据统计方法
        8.2 结果
        8.2.1 家兔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8.2.2 间接ELISA 阻断试验
        8.2.3 琼脂双向扩散试验
        8.2.4 热稳定性试验
        8.2.5 离心加速试验
        8.2.6 小鼠毒性试验
        8.3 讨论
        8.3.1 疫苗佐剂的选择
        8.3.2 疫苗的特异性
        8.4 小结
    第九章 家兔血清中SW 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9.1 材料与方法
        9.1.1 材料
        9.1.1.1 主要材料与仪器
        9.1.1.2 试验动物
        9.1.2 方法
        9.1.2.1 家兔血清的制备
        9.1.2.2 家兔血清的处理
        9.1.2.3 冻干物的衍生化反应
        9.1.2.4 SW 标准样品的处理
        9.1.2.5 气相色谱条件
        9.2 结果
        9.2.1 样品的净化处理
        9.2.2 线性关系和SW 检出限
        9.2.3 家兔空白血清样品中SW 回收率和精密度
        9.2.4 饲喂甘肃棘豆家兔血清样品SW 的测定
        9.3 讨论
        9.4 小结
    第十章 SW-BSA 人工抗原疫苗对家兔的免疫评价
        10.1 材料与方法
        10.1.1 材料
        101.1.1 试验动物
        10.1.1.2 SW-BSA 人工抗原疫苗
        10.1.1.3 甘肃棘豆地上部分
        10.1.1.4 主要试剂
        10.1.1.5 主要仪器
        10.1.2 方法
        10.1.2.1 家兔免疫血清的制备
        10.1.2.2 甘肃棘豆饲喂试验
        10.1.2.3 间接ELISA 法测定血清抗体效价
        10.1.2.4 血清中SW 浓度的测定
        10.1.2.5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10.1.2.6 血清-α-甘露糖苷酶含量的测定
        10.1.2.7 病理组织学检查
        10.1.2.8 数据统计方法
        10.2 结果
        10.2.1 家兔临床症状
        10.2.2 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10.2.3 血清中SW 含量的测定
        10.2.4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10.2.5 血清 α-甘露糖苷酶含量
        10.2.5.1 对硝基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10.2.5.2 家兔血清α-甘露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10.2.6 病理组织学变化
        10.3 讨论
        10.3.1 饲喂家兔甘肃棘豆后的临床表现
        10.3.2 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10.3.3 血清中SW 含量的测定
        10.3.4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10.3.5 病理组织学变化
        10.4 小结
    第十一章 SW-BSA 人工抗原疫苗对山羊的免疫评价
        11.1 材料与方法
        11.1.1 材料
        11.1.1.1 试验动物
        11.1.1.2 SW-BSA 人工抗原疫苗
        11.1.1.3 甘肃棘豆地上部分
        11.1.1.4 主要试剂
        11.1.1.5 主要仪器
        11.1.2 方法
        11.1.2.1 免疫程序
        11.1.2.2 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11.1.2.3 甘肃棘豆饲喂试验
        11.1.2.4 血液中SW 浓度的测定
        11.1.2.5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11.1.2.6 血清α-甘露糖苷酶含量的测定
        11.1.2.7 病理组织学检查
        11.1.2.8 数据统计方法
        11.2 结果
        11.2.1 临床症状
        11.2.2 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11.2.2.1 攻毒前山羊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11.2.2.2 攻毒后免疫攻毒组山羊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11.2.3 血清中SW 浓度的测定
        11.2.4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11.2.5 病理组织学检查
        11.3 讨论
        11.3.1 临床症状
        11.3.2 山羊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11.3.3 血清中SW 浓度的测定
        11.3.4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11.4 小结
结论
论文创新点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I 化合物质谱图
附录II 试剂的配制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5)苦马豆素降解菌分离、鉴定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动物疯草中毒与苦马豆素研究进展
    1.1 疯草中毒研究简史
    1.2 疯草的种类及分布
    1.3 疯草的毒性成分
        1.3.1 脂肪族硝基化合物
        1.3.2 硒及硒化合物
        1.3.3 疯草毒素
    1.4 SW 的研究进展
        1.4.1 SW 的理化性质
        1.4.2 苦马豆素的来源
        1.4.3 苦马豆素的提取方法
        1.4.4 苦马豆素的吸收与代谢
    1.5 疯草中毒的临床症状
    1.6 疯草中毒的病理变化
        1.6.1 病理剖检变化
        1.6.2 病理组织学变化
        1.6.3 超微结构变化
        1.6.4 心电图变化
        1.6.5 疯草中毒的血液及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1.7 疯草的危害
        1.7.1 引起家畜大批中毒死亡
        1.7.2 影响家畜繁殖
        1.7.3 妨碍畜种改良
        1.7.4 促使草场退化,破坏草地生态平衡
        1.7.5 降低草场利用率
    1.8 疯草中毒的诊断与防治
        1.8.1 添加解毒剂
        1.8.2 条件性采食转移
        1.8.3 免疫学预防方法
    1.9 疯草的防除
        1.9.1 人工挖除
        1.9.2 化学灭除
        1.9.3 生物防除
    1.10 疯草的营养价值
    1.11 疯草的综合利用
        1.11.1 合理轮牧
        1.11.2 间歇饲喂和日粮搭配
        1.11.3 去毒利用
        1.11.4 疯草的药用
    1.12 小结
第二章 植物毒素的微生物降解与利用研究进展
    2.1 对多酚类植物毒素的降解与利用
        2.1.1 植物单宁
        2.1.2 棉酚
    2.2 对生物碱的降解
        2.2.1 烟碱
        2.2.2 番木鳖碱
    2.3 对有毒甙类的降解
        2.3.1 芥子甙
        2.3.2 氰甙
        2.3.3 花色苷
        2.3.4 桔皮苷及柠檬苦素
    2.4 其它植物毒素
        2.4.1 含羞草素
        2.4.2 四甲基哌啶酮
    2.5 对紫茎泽兰的防除与利用
    2.6 小结
第三章 苦马豆素的提取与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提取结果
        3.2.2 结晶物结构鉴定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苦马豆素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内标物的选择
        4.2.2 线性关系和检出限
        4.2.3 稳定性考察
        4.2.4 回收率的测定
        4.2.5 精密度
        4.2.6 变异黄芪中SW 含量测定
    4.3 讨论
        4.3.1 植物样品的前处理
        4.3.2 SW 检测方法的选择
        4.3.3 气相色谱衍生化反应
        4.3.4 内标法与外标法的选择
        4.3.5 疯草中的SW 含量
    4.4 小结
第五章 苦马豆素降解菌的分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
        5.2.1 土壤样品A 中降解菌株的分离及降解性能的初步评价
        5.2.2 土壤样品B 中降解菌株的分离及降解性能的初步评价
    5.3 讨论
        5.3.1 降解菌的分离源
        5.3.2 植物毒素降解菌的应用
        5.3.3 苦马豆素降解菌的分离源
        5.3.4 SW 降解菌的分离方法
    5.4 小结
第六章 苦马豆素降解菌的鉴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
        6.2.1 形态学特征观察
        6.2.2 生理生化特征
        6.2.3 菌株16S r DNA 的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醋酸钙不动杆菌YLZZ-1 的降解特性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结果
        7.2.1 降解过程中SW 的检测
        7.2.2 SW 降解菌YLZZ-1 最适生长温度
        7.2.3 SW 降解菌YLZZ-1 降解SW 的动力学特征
        7.2.4 SW 浓度对菌株生长和降解的影响
        7.2.5 温度对菌株生长速率和SW 降解的影响
        7.2.6 初始pH 对降解的影响
        7.2.7 接种量对降解的影响
        7.2.8 其它碳源或氮源对降解的影响
    7.3 讨论
        7.3.1 环境因素对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的影响
        7.3.2 菌株YLZZ-1 降解SW 的最佳条件
        7.3.3 不动杆菌
    7.4 小结
第八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YLZZ-2 降解特性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材料
        8.1.2 方法
    8.2 结果
        8.2.1 pH 对菌株生长和降解能力的影响
        8.2.2 温度对菌株生长和降解能力的影响
        8.2.3 接菌量对降解能力的影响
        8.2.4 降解动力学试验
        8.2.5 SW 浓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苦马豆素降解菌降解酶初步研究
    9.1 材料与方法
        9.1.1 材料
        9.1.2 方法
    9.2 结果
        9.2.1 SW 降解酶的定位
        9.2.2 SW 降解酶的形成
        9.2.3 粗酶液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9.2.4 pH 对SW 酶促降解的影响
        9.2.5 温度对SW 酶促降解的影响
        9.2.6 YLZZ-1 胞内粗酶液对SW 降解的动力学常数
        9.2.7 SW 降解酶的pH 稳定性
        9.2.8 SW 降解酶的热稳定性
        9.2.9 菌株YLZZ-1 抗生素抗性检测
        9.2.10 菌株YLZZ-1 质粒的分离及检测
    9.3 讨论
    9.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苦马豆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家畜疯草中毒研究进展
        1.1 疯草的种类和分布
        1.2 疯草的危害
        1.2.1 引起家畜大批中毒死亡
        1.2.2 影响家畜繁殖,妨碍畜种改良
        1.2.3 促使草场退化,破坏草地生态
        1.3 动物疯草中毒病的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学变化
        1.3.1 临床症状
        1.3.2 病理变化
        1.3.3 临床病理学变化
        1.4 疯草主要有毒物成分研究
        1.5 疯草中毒病防治的研究
        1.5.1 物理方法
        1.5.2 化学灭除
        1.5.3 生物防治
        1.5.4 药物预防
        1.5.5 免疫学预防方法
        1.5.6 SW 微生物降解研究
        1.6 疯草的利用
        1.6.1 间歇饲喂法
        1.6.2 去毒利用
        1.6.3 合理轮牧
        1.6.4 作为植物性药用资源开发利用
        1.7 小结
    第二章 SW 研究进展
        2.1 SW 研究简史
        2.2 SW 理化特性
        2.3 SW 生物化学特性
        2.4 SW 光谱特性
        2.4.1 SW 紫外光谱图(UV)
        2.4.2 SW 红外光谱图(IR)
        2.4.3 SW 质谱图(MS)
        2.4.4 SW 气相色谱图
        2.5 苦马豆素的来源
        2.5.1 部分疯草类植物
        2.5.2 部分菌类
        2.5.3 人工合成
        2.6 SW 提取与分离方法研究
        2.6.1 从植物中提取与分离SW
        2.6.2 从豆类丝核菌中提取与分离SW
        2.7 SW 的检测方法
        2.7.1 TLC 法
        2.7.2 GC 法
        2.7.3 HPLC 法
        2.7.4 GC-MS 法
        2.7.5 α-甘露糖酶活性抑制法
        2.7.6 其他方法
        2.8 SW 代谢动力学研究
        2.9 SW 毒理学研究
        2.9.1 SW 一般毒性研究
        2.9.2 SW 生殖毒性研究
        2.9.3 SW 遗传毒性和致突变作用研究
        2.9.4 SW 致畸作用研究
        2.9.5 SW 毒性作用剂量研究
        2.9.6 SW 的毒性作用机理研究
    第三章 SW 免疫学及抗肿瘤研究进展
        3.1 SW 免疫的研究进展
        3.1.1 SW 免疫的免疫学基础
        3.1.2 SW 在免疫动物机体中的加工处理
        3.1.3 SW 人工抗原的研究
        3.1.4 SW 人工抗原的免疫效果研究
        3.1.5 SW 单克隆抗体研究
        3.1.6 SW 单链抗体研究
        3.2 SW 对免疫系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3.2.1 SW 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3.2.2 SW 对T、B 淋巴细胞的影响
        3.2.3 SW 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3.2.4 SW 对NK 细胞的影响
        3.2.5 SW 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3.3 SW 对骨髓细胞的影响
        3.3.1 SW 对BM 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3.3.2 SW 对化疗药物引起的对BM 的毒性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3.3.3 SW 诱导BM 细胞增殖分化、发挥保护作用的机理探索
        3.4 SW 抗肿瘤研究
        3.4.1 SW 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3.4.2 SW 对肿瘤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
        3.4.3 SW 临床试验研究
实验研究
    第四章 苦马豆素对小鼠免疫毒性的初步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SW 提取和检测
        4.2.2 临床症状
        4.2.3 小鼠脏器指数检测结果
        4.2.4 血液指标检测结果
        4.2.5 血清溶血素检测结果
        4.2.6 血清TNF-α含量检测结果
        4.2.7 NOS 活性的检测
        4.2.8 H_2O_2 含量的检测
        4.2.9 病理学检测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SW 对小鼠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
        5.2.1 小鼠淋巴细胞的收集、培养及活力测定
        5.2.2 不同浓度的ConA、PHA-P 和LPS 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5.2.3 SW 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5.2.4 SW 对小鼠外周血液T 细胞亚群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SW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
        6.2.1 巨噬细胞收集、培养及活力测定
        6.2.2 SW 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的影响
        6.2.3 SW 对小鼠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
        6.2.4 SW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OS 活性的影响
        6.2.5 SW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H202 分泌量的影响
        6.2.6 SW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分泌量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苦马豆素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其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动物疯草中毒与苦马豆素研究进展
        1.1 疯草中毒病的发生
        1.2 疯草的种类与分布
        1.3 疯草的危害
        1.3.1 引起家畜中毒死亡
        1.3.2 影响繁殖
        1.4 疯草中毒的临床表现
        1.5 疯草中毒的病理变化
        1.5.1 尸体剖检变化
        1.5.2 病理组织学变化
        1.5.3 血、尿生化指标和酶学指标的变化
        1.6 疯草的有毒成分
        1.6.1 脂肪族硝基化合物
        1.6.2 硒化合物
        1.6.3 苦马豆素(SW)
        1.6.4 其它生物碱
        1.7. SW 引起动物中毒的机理
        1.8 疯草中毒的预防
        1.8.1 疯草的防除
        1.8.2 控制家畜对疯草的采食量
        1.8.3 疯草的脱毒利用
        1.8.4 药物预防
        1.8.5 毒素的微生物降解
        1.8.6 免疫预防
        1.9.SW 研究进展
        1.9.1 SW 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1.9.2 SW 的来源
        1.9.3 SW 的生物学活性
        1.9.4 SW 的抗肿瘤作用
        1.9.5 SW 的代谢动力学
        1.9.6 SW 的分析检测方法
        1.10.SW 人工抗原制备
        1.11. 疯草和 SW 的研究展望与存在的问题
        1.11.1 疯草的防除
        1.11.2 疯草中毒的预防
        1.11.3 SW 的研究
试验研究
    第二章 SW 的提取与SW 人工抗原的合成Ⅰ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SW 的提取
        2.1.3 SW-BSA 人工抗原的合成
        2.1.4 SW-BSA 人工抗原中SW/BSA 结合比的测定
        2.2 结果
        2.2.1 SW 的提取结果
        2.2.2 对氯甲基苯甲酸钠的合成
        2.2.3 化合物2 —关键中间产物的检测
        2.2.4 SW-BSA 的合成
        2.2.5 SW-BSA 中SW 与BSA 的摩尔比
        2.3 讨论
        2.3.1 SW 的提取
        2.3.2 SW 人工抗原的合成
        2.3.3 SW 人工抗原的结构
        2.3.4 SW-BSA 中SW 与BSA 的摩尔比
        小结
    第三章 SW-BSA 人工抗原的合成Ⅱ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合成产物的鉴定结果
        3.2.2 化合物3(SW-BSA)的合成
        3.2.3 SW-BSA 中SW 的结合比
        3.3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抗SW 抗体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小鼠抗SW 血清的制备
        4.1.3 间接ELISA 的操作
        4.1.4 酶标抗体最适稀释度的确定
        4.1.5 包被抗原SW-OVA 最适浓度以及封闭剂的确定
        4.1.6 ELISA 检测小鼠血清的重复性试验
        4.1.7 以SW 和SW-OVA 作为包被抗原的检测结果比较
        4.2 结果
        4.2.1 酶标抗体最适稀释度的确定
        4.2.2 包被抗原SW-OVA 最适浓度以及封闭剂的确定
        4.2.3 ELISA 检测小鼠血清的重复性试验结果
        4.2.4 以SW 和SW-OVA 作为间接ELISA 包被抗原的结果比较
        4.3 讨论
        4.3.1 SW-BSA 人工抗原的免疫效果
        4.3.2 抗SW 抗体的检测
        4.3.3 包被抗原的选择
        小结
    第五章 SW-BSA 免疫原性的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动物
        5.1.2 主要试剂与器材
        5.1.3 小鼠免疫试验
        5.1.4 家兔免疫试验
        5.1.5 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
        5.1.6 家兔血清抗体的琼脂扩散试验
        5.2 结果
        5.2.1 小鼠免疫试验结果
        5.2.2 家兔免疫试验结果
        5.2.3 琼脂扩散试验结果
        5.3 讨论
        5.3.1 SW-BSA 的免疫原性
        5.3.2 SW-BSA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针对性
        小结
结论
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Ⅰ谱图
附录Ⅱ英汉对照
附录Ⅲ ELISA 相关缓冲液和佐剂的配制
附录Ⅳ试验用生物碱显色剂配制
致谢
作者简介

(8)盐酸克仑特罗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测试剂盒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抗盐酸克仑特罗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第二部分 盐酸克仑特罗单克隆抗体竞争ELSIA 试剂盒的研制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缩写词表
致谢

(9)冰川棘豆毒素的毒性及细菌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家畜疯草中毒的研究进展
    1.1 疯草的种类和分布
    1.2 疯草中毒的生态因素
    1.3 疯草的危害
    1.4 动物疯草中毒的临床症状
    1.5 疯草中毒的病理变化
    1.6 疯草有毒物成分研究现状
    1.7 疯草的防除和利用研究现状
    1.8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的研究进展
    2.1 土壤环境中的降解转化过程
    2.2 降解微生物的筛选
    2.3 降解微生物的鉴定
    2.4 降解微生物的种类
    2.5 基因工程菌
    2.6 降解机理
    2.7 小结与展望
第三章 微生物降解二恶英的研究进展
    3.1 二恶英的处理技术
    3.2 微生物方法降解
    3.3 降解机理研究
    3.4 小结与展望
第四章 冰川棘豆毒素—TMPD 对山羊的毒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与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临床表现
        4.2.2 血液学检查
        4.2.3 病理学检查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冰川棘豆对家兔的毒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
        5.2.1 临床症状
        5.2.2 淋巴细胞监测
        5.2.3 生化检验
        5.2.4 病理学检查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冰川棘豆生物碱分析及 SW 的分离、鉴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
        6.2.1 冰川棘豆生物碱提取
        6.2.2 薄层层析检查
        6.2.3 氯仿部分 GC-MS 分析
        6.2.4 柱层层析分离
        6.2.5 升华
        6.2.6 气相色谱
        6.2.7 单体的化学鉴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TMPD 的测定方法建立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结果
        7.2.1 TMPD 标准溶液与培养液最大吸光度波长测定
        7.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7.2.3 加标回收试验
        7.2.4 重复性试验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冰川棘豆毒素—TMPD 降解菌的筛选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材料
        8.1.2 方法
    8.2 结果
        8.2.1 土壤细菌分离
        8.2.2 TMPD 降解菌的分离
        8.2.3 降解菌的筛选
        8.2.4 优势降解菌的形态观察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TMPD 的降解试验
    9.1 材料与方法
        9.1.1 材料
        9.1.2 方法
    9.2 结果
        9.2.1 培养液最大吸光度的测定
        9.2.2 单个菌株降解率的测定
        9.2.3 混合菌降解率的测定
        9.2.4 培养时间对降解率的影响
        9.2.5 初始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9.2.6 培养温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9.2.7 TMPD 降解产物的检测
    9.3 讨论
    9.4 小结
第十章 冰川棘豆毒素-SW 的细菌降解研究
    10.1 材料与方法
        10.1.1 材料
        10.1.2 方法
    10.2 结果
    10.3 讨论
    10.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景东县家畜氟乙酰胺中毒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苦马豆素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D]. 邓利. 塔里木大学, 2015(07)
  • [2]玉米中伏马菌素免疫学快速筛检方法研究[D]. 李岩松. 吉林大学, 2011(05)
  • [3]茎直黄芪化学成分与疯草苦马豆素动态变化规律[D]. 刘忠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4]SW-BSA人工合成抗原疫苗的研究[D]. 宋毓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10)
  • [5]苦马豆素降解菌分离、鉴定与特性研究[D]. 赵兴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6]苦马豆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张志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7]苦马豆素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其免疫原性研究[D]. 王爱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8]盐酸克仑特罗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测试剂盒研制[D]. 邵景东. 苏州大学, 2006(12)
  • [9]冰川棘豆毒素的毒性及细菌降解研究[D]. 李勤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4)
  • [10]景东县家畜氟乙酰胺中毒的调查[J]. 侯明学,毛德荣. 云南畜牧兽医, 2001(04)

标签:;  ;  ;  ;  ;  

京东县畜牧业氟乙酰胺中毒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