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个特色城市之一 高科技现代城市标志-潜力-战略

中国50个特色城市之一 高科技现代城市标志-潜力-战略

一、中国50特色城市之一 高科技现代化城市 标志—潜力—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真[1](2021)在《基于工业遗存再生的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研究 ——以大庆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宋佳奇[2](2021)在《雄安新区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钟姝[3](2020)在《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邢台植物园为例》文中认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无休止的利用与索取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了生态系统失衡、资源紧张、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严重后果。植物园作为物种保护的阵地逐步发展起来,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着突出贡献。由于资源危机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重视植物园的建设,加之社会审美标准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植物园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与此同时,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令大部分城市风貌逐渐雷同,科技的进步使地域间的距离减少,文化传播速度加快,界限逐渐模糊,各个地域的特征趋于一致,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走出标准化的建设模式,开始关注自身地域性特征的营建,希望打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特征。植物园的建设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变为区域性的生境和植物群落保护,并关注地域文化和精神的展现。如今,我国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公园城市”成为新时代城市绿色发展的新主题,植物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园绿地,其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契机。我国植物园在过去70年中以惊人的建设速度取得了优异成绩,然而与发达国家的植物园规划设计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地域性特征和植物园规划设计两大领域为基本单位,重点关注地域性特征在植物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首先对国内外植物园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趋势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对植物园相关概念、功能、类型和地域性相关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植物园规划设计优秀案例,总结其规划设计特色及可借鉴之处。进而,提出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园规划设计策略,分别从地域性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社会和经济特征、景观特征的表达和地域性特征的综合表达共五个方面作出系统性详细论述。通过对邢台植物园总体规划设计实践,将上述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应用,探索出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园规划设计具体操作方法。最后对于未来植物园和地域性特征发展趋势提出一些思考及展望,力求为我国植物园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陈曦[4](2020)在《大庆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文中指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资源型城市转型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城市边缘区作为资源型城市生态危机的主要承载区域,未来空间规划与发展尤为关键。大庆油田作为中国最大的寒地油田,城市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本文以大庆城市边缘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风景园林学、景观生态学、城乡规划学、遥感地学等学科理论基础,选取1980-2017年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大庆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特征,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从而提升研究区生态安全、探寻土地未来发展方向,以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给予帮助。研究主要内容:(1)大庆城市边缘区时空演变特征文本依据研究区自然-社会-经济概况,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风险-价值-弹性)特征,利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框架,构建大庆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分析生态安全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庆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1980-1990年、2000-2010年变化幅度较大。1980-2000年,由于油田开采、扩建以及耕地无序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增加,研究区(特别是采油区内部)蓝绿空间面积减少,区域生态环境破坏,生态安全下降。2000-2017年,由于石油减产,生态保护意识提升,使得人为扰动因素减少。研究区(特别是采油区外部)草地覆盖度等级增加,区域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安全提升。采油区内部,草地持续退化,生态环境无明显改善,是生态安全预警的主要区域。(2)大庆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本文以生态安全时空分析为依据,运用叠图法与阻力模型分析法,识别区域生态网络,界定管控范围,从而优化研究区生态-景观空间格局,制定管控策略与保障机制。研究表明,识别预警区面积9791.63km2,保护区面积625.90km2。在大庆城市边缘区构建“一环、双核、四区、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以及“一带、一轴、三产、五区、多点”的景观空间格局,确立生态修复与保护管控策略以及法律、规划、监督、经济、技术与管理多项保障机制,实现本区域物质丰富、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安全的宏大愿景。

刘洋[5](2020)在《基于城市再生的长春市净水厂建筑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旧工业建筑项目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其相关行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见证。近年越来越多的旧工业建筑面临如何治理、更新、改造和再利用的困扰,遗存状态的旧工业建筑将以怎样的形式重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基于城市再生的理念,以长春市净水厂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在长春市以及净水厂周边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本着尊重历史记忆与地域文化,充分体现旧工业建筑自身价值的再生设计原则,对旧工业区典型项目——长春市净水厂进行了建筑改造的研究与实践。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城市发展、旧工业建筑和长春市净水厂三方面对选题的背景进行分析,表达了研究目的及意义,阐述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制定了论文研究的工作框架。第二部分内容为基础理论及相关案例分析,详细介绍研究涉及到的相关概念,为后面的章节提供理论基础。其次针对其他城市不同类型城市再生的旧工业建筑改造进行了调研分析。第三部分是关于长春市净水厂的调研及分析,首先阐述了净水厂的背景,然后通过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场地条件三方面的分析,发掘出净水厂改造的推动因素,同时总结了净水厂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第四部分重点论述了基于城市再生的长春市净水厂改造方法与优化设计,提出了对城市再生下长春市净水厂的设计原则和再生模式,分别阐述了净水厂单体建筑的再生和建筑界面再生,并对净水厂内部空间提出了设计构想,最后部分进行了城市再生下旧工业建筑改造,对净水厂内博物馆区域进行了优化设计。

郭姗[6](2020)在《绿色建筑表皮与城市色彩关系研究 ——以宝鸡人民公园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色彩给人以精神和视觉美的享受,城市色彩以其特有的色彩语言来展现性格涵养与气质风貌。城市色彩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建筑、广告、景观、小品、公共设施等众多要素,建筑作为城市空间中最显着的核心标志,其表皮的色彩选择和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发展背景下,绿色建筑是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此研究背景下梳理国内外的城市色彩和绿色建筑相关理论及实践,通过探索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继而分析得出设计方法,并以宝鸡市人民公园路为实践设计创作并得出结论。本次研究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措施和绿色材料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等相关理论。由理论分析实质,通过整理绿色建筑材料建立理论知识体系来解析绿色材料与城市色彩的内在联系。细化分类绿色建筑材料的类型结合其色彩并进行举例分析,从绿色材料与城市色彩的关系分析;再到建筑表皮材料和色彩的关联。层层递进分析影响建筑表皮材料的选择和色彩关系的光要素,列举材料物理数据并绘制图表分析不同材质的色彩效果得到一定规律。建筑材料的“色”受到光的影响,建筑材料的“质”也会受光的调节。由理论实质联系实际,对宝鸡人民公园路实地调研结果,对宝鸡从地域性、文化性两个方面分析宝鸡城市空间环境影响性质;重点结合结合宝鸡的气候光照条件以及历史风貌对城市色彩的影响,为宝鸡人民公园路区域城市色彩改造提供依据。对宝鸡人民公园路延街建筑表皮色彩和建筑表皮材料应用情况整理归纳,并设计出一份绿色建筑表皮材料和城市色彩提升设计导则,期望能为日后关于城市美学观念和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祁文博[7](2020)在《复杂现代性视域下城市风险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文明的发展常常会带来经济财富增加、人生存境遇的改善、社会的持续进步。但现代人环顾四周,在感受到现代化带来身心喜悦的同时,却不断受到各种风险的威胁。城市作为现代性文明最突出的展现,本应是人类自由发展的“诗意栖居”,但却不断遭遇城市风险的威胁。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上述问题的出现?人类应该选择何种方式去规避客观存在的城市风险?已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研究聚焦复杂现代性视域下的城市风险治理,尝试通过复合且独特的视角来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何为复杂现代性理论?复杂现代性理论与城市风险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何?城市风险呈现样态的生成之因是什么?怎样构建城市风险治理的展开路径?围绕这几个核心叩问,本研究通过建构“复杂现代性-城市风险-治理”的研究框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哲学思辨法展开研究,并结合当前风险治理实践,深度把握复杂现代性视域下的城市风险治理问题。绪论部分就本文的选题价值、研究现状、研究问题以及方法与框架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综述。第一章是城市风险的复杂现代性理论检视,主要基于复杂现代性分析范式与城市风险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城市风险是复杂现代性的重要表征,复杂现代性在认知向度、制度架构、风险规避层面为认识、治理城市风险提供新的视角,二者互相建构。第二章是城市风险的呈现样态,城市生态失衡带来人的生存之困、城市权利失衡带来人的发展之困、城市意义迷失带来人的存在之困。第三章是现代城市风险的成因,科学与技术构成了城市风险生成的客观原因,资本逻辑在城市空间的强势运行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人本价值背离导致城市空间生产的异化,社会系统转型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所带来的政府、媒体、公众、抽象体系等次级系统的不合理运行。第四章是城市风险治理维度,城市伦理、城市制度与城市权利是现代城市风险治理最重要的三个维度,城市伦理规约、滋养、涵育城市制度,而完善合理的城市制度能够支撑、保障城市权利的实现,三者之间是相互统一的,为构建复合型城市风险治理体系提供伦理指向、行动方向与价值指引。第五章是城市风险治理体系,在治理理念上,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深度植入城市伦理、城市制度以及城市权利之中,推进城市风险治理思想现代化;在治理结构上,从科技伦理转型、资本逻辑规塑与社会系统逻辑规约三个方面推进城市风险治理结构现代化;城市风险治理最终应实现共同体治理,通过不断减少空间区隔与结构固化、调整运行规则、实现文明自觉,在多重向度上构建城市命运共同体。最后是研究结论,即在中国复杂现代性理论的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逻辑,在利用与规塑资本现代性的基础上,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风险治理体系,在引领中国城市文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为世界城市发展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此外,针对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作者将在分析框架、实践案例与主题内容三个方面予以完善,以期对城市风险治理研究完成更为深度的挖掘。

贾静[8](2019)在《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国家在宏观背景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目的是解决农村地区发展和生态问题;微观层面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村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农村发展新模式“田园综合体”,一方面可以解决人们休闲旅游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农村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田园综合体作为一项与传统农业有别的新兴事物,包含的范围特别广泛,旅游板块的建立能够快速吸引周边人群,从而能够实现田园综合体的快速发展。如何通过对田园综合体旅游景观设计实现田园综合体的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我们值得探究的问题。文章尝试从田园综合体和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的基础理论出发,通过对田园综合体及其主题园区以及相关概念的解析,对田园综合体和主题园区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深入了解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的景观类型、影响因素和景观功能。从景观设计的视角,对国内外五个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案例进行剖析,将其成功经验总结为挖掘旅游资源、注重景观体验和尊重生态理念三个方面。通过以上对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理论及相关案例的研究,概括总结出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内容,包含了规划定位、产业配合、文化注入、项目体验四部分,为顺平神南乡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规划设计提供了方法和途径。通过对顺平神南乡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基地的区位、基础条件、基地现状等方面的整理分析,确定“生态田园,欢乐牧场”的总体定位,以“生态、研学、探索、互动”为规划设计理念,遵循生态优先、文化创意、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对园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形成“一环、五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布局,完成了综合服务区、休闲娱乐区、山林游览区、农业生产区和乡俗体验区等五个功能分区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从农业、科技、体验、自然等方面出发,对道路、植物及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完成了较为完整的设计方案,为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曹烨[9](2019)在《临时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与价值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景观”为研究对象,以景观的“临时性”为课题,展开系统的学术研究。城市景观,是城市中超越所有“公共建筑”的最具开放潜力的空间。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荒废和待转型的旧有空间,需要借助“临时的方式”,实现灵活并有针对性的更新和变化。临时性景观,就是指具备这种性质的特殊且有效的城市景观形态。临时性景观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有效助力于城市的发展,回应人居环境发展过程中衍生的诸多问题,并顺势而为成为新时代空间营建、生活秩序、信息时尚及文化形态的崭新多维载体。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层次构成:一、通过现场调研、场景体验、文献解读及资料梳理,确定课题的研究内容与边界。通过与“永久性景观”的多指标比对,确定两者在概念、形态、建构、功能、价值等各方面的差异与特征,并确立“临时性景观”这一选题的基础、轮廓及边界。二、临时性景观的硏究主要针对以下问题:1、城市中的碎片化空地(闲置地块、农业地、工业地、铁道附属地);2、与地权相关的法规、机制及可能性;3、环境保护与城市生态的应急问题;4、规划中存在的僵化和滞后;5、艺术和人文建设中急需融入的多种需求;6、原有景观概念的局限性;7、当下急需的城市空间活化;8、本课题研究应持的包容及开放性。三、临时性景观的硏究,应反思原有“景观设计理念”:景观,不是仅限于美好的感知和文学性的描述与演绎,不应仅限于建筑学意义的工程营造和艺术学意义的作品创作,而应审视永久性景观系统的局限,呼应城市空间不断显露的新的景观需求,从而有效处理暂时、应急、局限、效果等要素间的权重及路径,多目标、快应变、高精准、多元化地服务于城市肌体的方法与机制。四、临时性景观的硏究,应反思原有的“公共艺术理念”:公共艺术,不能仅限于艺术创作和作者个人经验,也不应仅追求作品的赏心悦目或是建造类似于雕塑的构筑物。公共艺术应与新型构建技术、数字及网络技术相结合,不局限于文化范畴并与社会需求有机地融合。公共艺术不应仅服务于文化形态,还应服务于法规、节事、商业、救灾等形态。五、临时性景观的硏究,应借助于实际案例的解析,以梳理临时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多种表现形态:通过对具“临时属性”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梳理,分析临时性景观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借助于对大型城市节事活动的巡礼,完整认识临时性景观的积极性、系统性和有效性。通过认识临时性景观在综合介入城市公共空间中呈现的可能性、丰富性、多元价值,和对信息时代和多元环境的认知,揭示了临时性景观产生的必然性。同时,本文着重研究临时性景观理念在文化交流、信息传播、营商环境、灾后重建以及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特殊作用与价值。六、临时性景观的硏究,应反思原有的“景观设计教育”理念:原有的景观教育专业仅按内容、表现形式区分,是基于艺术立场及以教师的个人经验为主。而当代的设计教育应密切结合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认识专业、调整专业、重构专业,从而集约教育资源。七、临时性景观,以其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鲜明的界面、快速搭建的便利、以及材料和结构的可循环等特性,弥补了原有城市景观(永久性景观)概念的局限、问题和缺陷,极大地发展了新时代景观系统在理念、范围、功能、价值、建构及营运等方面的崭新内涵。

杨瑞[10](2018)在《煤炭资源型小城镇生态景观提升改造研究 ——以陕西神木县大柳塔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型小城镇的生态景观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大多数煤炭资源型小城镇的生态景观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针对这些问题,并没有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能源,与石油、天然气共同主导着我国的能源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多数煤炭资源型城镇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机,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利用,煤炭资源型小城镇近年来的发展有所停滞。由于多年的煤炭建设与开采,煤炭资源型城镇的生态景观已经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大多数煤炭资源型城镇都存在着生态环境污染、空气质量下降、景观特色缺失、绿化率较低、文化底蕴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的不适,无论是从生存的环境来说,还是精神的满足感来讲,都存在着一定的缺失,使得居民幸福感大打折扣。[1]不论是从煤炭资源的紧缺程度来考量,还是从煤炭资源环境影响下的城镇居住适宜度来衡量,煤炭资源型小城镇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镇为例,通过对煤炭资源型城小城镇以及生态景观的概念分析,归纳总结出正确的指导性理论,融入到大柳塔镇具体生态景观提升改造方案策略中,建立权威的理论体系,为之后能够正确快速的解决生态景观提升改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理论依据。从而强调生态景观建设在城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结合国内其他生态景观建设良好的煤炭资源型城镇,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将大柳塔镇的生态景观建设与同样身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铜川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的生态景观建设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得出生态景观建设方面值得借鉴的地方,并且合理的应用到大柳塔镇生态景观提升改造的方案设计策略中。分析景观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原则以及应用策略。指出煤炭资源型城镇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城镇生态景观的影响。进一步对大柳塔镇的生态景观现状进行实时的调研与分析,得出制约生态景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发掘大柳塔镇现有的景观资源类型,并且能够合理的将现有良好的景观资源应用到城镇生态景观提升改造中。列出生态景观提升改造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之后的提升改造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对大柳塔镇城镇景观构成要素进行客观的分析。设想独特、新颖、合理的生态景观提升改造设计构思与理念,提出对煤炭资源型城镇生态景观提升改造的方案设计策略。希望通过本论文的分析研究,能够对大柳塔镇今后的生态景观的提升改造做出一定的贡献,能够将大柳塔镇的生态景观得到质的提升,让当地的居民能够拥有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生存空间。

二、中国50特色城市之一 高科技现代化城市 标志—潜力—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50特色城市之一 高科技现代化城市 标志—潜力—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邢台植物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况
        1.3.3 研究趋势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实地调研法
        1.5.4 总结归纳法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综述
    2.1 植物园的概念
    2.2 植物园的功能
        2.2.1 植物保护功能
        2.2.2 科学研究功能
        2.2.3 科普教育功能
        2.2.4 休闲游憩功能
        2.2.5 示范带动功能
    2.3 中国植物园分类特色
    2.4 地域性相关概念
        2.4.1 地域
        2.4.2 地域性特征
        2.4.3 地域性特征植物园规划设计
3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3.1 深圳仙湖植物园
        3.1.1 项目概述
        3.1.2 规划设计特色
        3.1.3 规划设计可借鉴之处
    3.2 波尔多植物园
        3.2.1 项目概述
        3.2.2 规划设计特色
        3.2.3 规划设计可借鉴之处
    3.3 克兰伯恩皇家植物园
        3.3.1 项目概述
        3.3.2 规划设计特色
        3.3.3 规划设计可借鉴之处
    3.4 芝加哥植物园
        3.4.1 项目概述
        3.4.2 规划设计特色
        3.4.3 规划设计可借鉴之处
    3.5 新加坡植物园
        3.5.1 项目概述
        3.5.2 规划设计特色
        3.5.3 规划设计可借鉴之处
4 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园规划设计策略
    4.1 地域性自然特征的表达
        4.1.1 区域自然环境
        4.1.2 场地自然环境
    4.2 地域性人文特征的表达
        4.2.1 历史文化资源
        4.2.2 城市文化资源
        4.2.3 人文文化资源
    4.3 地域性社会、经济特征的表达
        4.3.1 经济
        4.3.2 乡土科学技术
    4.4 地域性景观特征的表达
        4.4.1 植物景观
        4.4.2 水系
        4.4.3 景观设施
        4.4.4 科普教育系统
        4.4.5 建筑及构筑
        4.4.6 地面铺装
    4.5 地域性特征的综合表达
5 邢台植物园规划设计现状分析
    5.1 规划背景
        5.1.1 区位分析
        5.1.2 上位规划解读
        5.1.3 选址范围
    5.2 地域性特征分析
        5.2.1 地域性自然特征分析
        5.2.2 地域性人文特征分析
    5.3 建设条件
        5.3.1 周边现状分析
        5.3.2 场地基址分析
    5.4 分析总结
6 邢台植物园总体规划
    6.1 规划依据
    6.2 规划定位
    6.3 规划目标
        6.3.1 生态辐射,城园统筹
        6.3.2 区系特征,生境营造
        6.3.3 文化育人,绿色福祉
        6.3.4 时代创新,智慧引领
    6.4 规划策略
        6.4.1 进行资源整合,开展全局谋划
        6.4.2 提取地域元素,构建景观风貌
        6.4.3 完善智慧体系,强化游赏体验
    6.5 游人容量计算
    6.6 空间结构体系
    6.7 功能分区体系
        6.7.1 入口门户区
        6.7.2 植物分类展示区
        6.7.3 植物专类展示区
        6.7.4 植物主题展示区
        6.7.5 科研生产区
        6.7.6 自然保育区
    6.8 山水体系
        6.8.1 水的来历与去由
        6.8.2 水系布局与水景类型
        6.8.3 植物园灌溉需水量计算
        6.8.4 竖向规划
    6.9 道路交通体系
        6.9.1 园区出入口规划
        6.9.2 园区道路分级规划
        6.9.3 园区游览类型规划
    6.10 植物景观体系
    6.11 科普教育体系
        6.11.1 传统科普解释系统
        6.11.2 主题科普展示系统
        6.11.3 特色科普互动系统
    6.12 建筑布局体系
    6.13 服务设施体系
    6.14 标识体系
    6.15 节事活动策划
    6.16 智慧园林规划
        6.16.1 宣传与游园体验
        6.16.2 监控和管理系统规划
    6.17 总平面图及鸟瞰图
        6.17.1 总平面图
        6.17.2 鸟瞰图
    6.18 用地平衡表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4)大庆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资源型城市转型亟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1.1.2 城市边缘区作为资源型城市生态空间危机的主要承载区域
        1.1.3 矿业棕地作为资源型城市边缘区主要构成因素,具备双重属性
        1.1.4 生态安全建设——国家生态战略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1.5 中国石油之都——黑龙江省大庆市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3.3 研究框架
2 相关基础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景观生态学
        2.1.2 城市景观生态学
        2.1.3 恢复生态学
        2.1.4 生态空间理论
        2.1.5 城市空间理论
        2.1.6 景观都市主义
    2.2 概念界定
        2.2.1 城市边缘区
        2.2.2 生态安全格局
        2.2.3 矿业棕地
        2.2.4 自然修复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2.3.1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相关研究
        2.3.2 生态安全格局相关研究
        2.3.3 矿业棕地相关研究
        2.3.4 研究进展综合评述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大庆城市概况
        3.1.1 自然环境概况
        3.1.2 特色资源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大庆油田与城市发展
        3.2.1 因油而生——从千古荒原到特大油田(1959年之前)
        3.2.2 依油而兴——从油田开采到城市衍生(1960年—2001年)
        3.2.3 贫油而转——从石油减产到现代化城市建设(2002年—)
    3.3 大庆土地环境特征
        3.3.1 现状特征
        3.3.2 存在问题
    3.4 研究区界定
        3.4.1 城市边缘区
        3.4.2 油田生产区
    3.5 本章小结
4 大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演变特征
    4.1 研究区空间信息提取与分析
        4.1.1 遥感数据获取
        4.1.2 数据预处理
        4.1.3 影像解译与分类
        4.1.4 土地利用分析方法
    4.2 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特征
        4.2.1 不同用地类型面积变化特征
        4.2.2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特征
    4.3 蓝绿空间时空变化特征
        4.3.1 蓝绿空间总体变化特征
        4.3.2 绿地空间变化特征
        4.3.3 水体空间变化特征
    4.4 非蓝绿空间时空变化特征
        4.4.1 耕地空间变化特征
        4.4.2 建设用地空间变化特征
        4.4.3 未利用地空间变化特征
    4.5 本章小节
5 大庆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空间演变特征
    5.1 研究方法
        5.1.1 指数测算方法
        5.1.2 时空分析方法
    5.2 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
        5.2.1 生态风险总体变化特征
        5.2.2 不同景观类型生态风险变化特征
        5.2.3 不同象限生态风险变化特征
    5.3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特征
        5.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特征
        5.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
        5.3.3 不同象限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特征
    5.4 生态弹性时空变化特征
        5.4.1 生态弹性总体变化特征
        5.4.2 不同象限生态弹性变化特征
    5.5 本章小节
6 大庆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空间演变特征
    6.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评价模型概述
        6.1.2 指标体系设置依据
        6.1.3 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6.1.4 评价因子计算方法
    6.2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6.2.1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6.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2.3 评价单元与分析方法
    6.3 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特征
        6.3.1 目标层指数变化特征
        6.3.2 生态安全指数变化特征
        6.3.3 生态安全分级变化特征
        6.3.4 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6.4 生态安全空间自相关变化特征
        6.4.1 全局自相关变化特征
        6.4.2 局部自相关变化特征
        6.4.3 生态安全预警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大庆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7.1 生态安全优化
        7.1.1 优化目标与原则
        7.1.2 优化内容
        7.1.3 优化方法
    7.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7.2.1 动态叠加分析
        7.2.2 生态网络识别
        7.2.3 空间格局规划
    7.3 生态安全空间管控
        7.3.1 生态修复管控
        7.3.2 生态保护管控
    7.4 生态安全保障机制
        7.4.1 法律保障
        7.4.2 规划保障
        7.4.3 监督保障
        7.4.4 经济保障
        7.4.5 技术保障
        7.4.6 管理保障
    7.5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城市再生的长春市净水厂建筑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1.1.2 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发展
        1.1.3 长春市净水厂改造的必要性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理论综述
        1.3.1 国外理论综述
        1.3.2 国内理论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课题的研究体系框架
第二章 城市再生下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基础理论及相关案例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再生
        2.1.2 旧工业建筑
        2.1.3 长春市净水厂
        2.1.4 建筑改造
    2.2 城市再生的内涵
        2.2.1 环境再生
        2.2.2 建筑再生
        2.2.3 文化再生
    2.3 城市再生下旧工业建筑改造调研
        2.3.1 城市再生下整体性旧建筑改造—唐山展览馆
        2.3.2 城市再生下自主性旧建筑改造—798艺术区
        2.3.3 城市再生下旧建筑改造-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春市净水厂调研及分析
    3.1 长春市净水厂背景
        3.1.1 项目来源
        3.1.2 场地历史沿革
    3.2 现状条件分析
        3.2.1 自然条件
        3.2.2 社会条件
        3.2.3 场地条件
    3.3 建筑资源梳理
        3.3.1 建筑历史价值
        3.3.2 建筑结构类型
    3.4 长春市净水厂改造的推动因素
        3.4.1 产业结构调整
        3.4.2 城市功能完善
        3.4.3 市民的文化记忆需求
    3.5 长春市净水厂改造的制约因素
        3.5.1 长春市净水厂设计的约束性
        3.5.2 长春市净水厂改造设计的复杂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城市再生的长春市净水厂改造方法与优化设计
    4.1 城市再生下长春市净水厂设计原则
        4.1.1 保护绿色生态资源
        4.1.2 尊重历史文化遗迹
        4.1.3 塑造城市生态活力
    4.2 城市再生下长春市净水厂再生设计模式
        4.2.1 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
        4.2.2 延续历史与文化记忆
        4.2.3 完善建筑功能置换
    4.3 城市再生下长春市净水厂建筑再生手法
        4.3.1 长春市净水厂单体建筑再生手法
        4.3.2 长春市净水厂建筑界面再生
        4.3.3 长春市净水厂内部空间再生手法
        4.3.4 内部空间氛围营造
    4.4 城市再生下长春市净水厂博物馆区域优化设计
        4.4.1 既有建筑基本情况
        4.4.2 博物馆区域再生优化设计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绿色建筑表皮与城市色彩关系研究 ——以宝鸡人民公园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城市色彩现状
        1.3.2 国内外绿色建筑现状
    1.4 研究框架
2 色彩学与建筑色彩相关基础理论
    2.1 色彩学相关理论
        2.1.1 色彩学
        2.1.2 色彩心理学
        2.1.3 色彩地理学
        2.1.4 色彩应用学
    2.2 绿色建筑相关理论
        2.2.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2.2 建筑表皮材料理论
        2.2.3 绿色建筑表皮理论
    2.3 城市色彩理论
        2.3.1 城市色彩相关理论
        2.3.2 城市色彩空间结构
        2.3.3 城市建筑色彩
        2.3.4 城市色彩规划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色彩与建筑表皮材料研究
    3.1 绿色材料的基本概念
    3.2 绿色材料的种类
    3.3 城市色彩与建筑表皮
        3.3.1 城市色彩与绿色建筑表皮
        3.3.2 绿色建筑表皮材料和色彩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宝鸡人民公园路建筑色彩调研分析
    4.1 宝鸡市城市色彩概况
    4.2 宝鸡市绿色建筑概况
    4.3 宝鸡城市色彩规划的影响性质
        4.3.1 地域性
        4.3.2 文化性
    4.4 人民公园路建筑概况
        4.4.1 人民公园路绿色建筑概况
        4.4.2 人民公园路建筑色彩概况
    4.5 宝鸡市人民公园路环境色彩与绿色建筑调查分析
    4.6 宝鸡市人民公园路建筑和色彩现状分析
        4.6.1 外立面色彩
        4.6.2 屋顶色彩
        4.6.3 公共设施色彩
    4.7 本章小结
5 宝鸡市人民公园路绿色建筑表皮色彩提升改造
    5.1 人民公园路绿色建筑表皮材料提升方案
        5.1.1 建筑表皮绿色材料应用
    5.2 人民公园路色彩提升设计
        5.2.1 建筑表皮色彩
        5.2.2 公共设施色彩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附录一 图录
附录二 表录

(7)复杂现代性视域下城市风险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评价
        一、国外关于风险的研究概况
        二、国内关于风险、城市风险治理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研究问题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五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城市风险的复杂现代性理论检视
    第一节 复杂现代性的风险追问
        一、现代性与现代性批判
        二、反思现代性及其理论价值
        三、复杂现代性及其理论价值
    第二节 现代城市发展的风险追问
        一、城市风险的历史演变
        二、现代城市风险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城市风险的复杂现代性
        一、城市风险与复杂现代性相互建构
        二、复杂现代性的城市风险生成逻辑
        三、复杂现代性的城市风险多维面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复杂现代性视域下的城市风险
    第一节 生态失衡与生存之困
        一、复杂现代性视域下的生态风险
        二、城市生态失衡:城市生态风险的当代呈现
        三、生态失衡风险与人的生存之困
    第二节 城市权利失衡与社会风险
        一、复杂现代性视域下的城市权利观
        二、城市权利失衡:城市社会风险的当代呈现
        三、城市权利失衡与制度规约乏力
    第三节 城市意义迷失与文化风险
        一、复杂现代性视域下的城市文化风险
        二、城市意义迷失:城市文化风险的当代呈现
        三、城市文化危机生成之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现代性视域下城市风险成因
    第一节 城市风险的科技逻辑成因
        一、高科技时代的全面到来
        二、技术成因
        三、科学成因
    第二节 城市风险的资本逻辑成因
        一、空间的资本化生产
        二、空间的结构性失衡
        三、资本逻辑的强势发展
    第三节 城市风险的社会系统成因
        一、政府成因与“有组织地不负责任”
        二、媒体的传播机制与放大效应
        三、公众风险意识淡薄与社会参与乏力
        四、抽象体系失信与专家系统的利益导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杂现代性视域下城市风险治理维度
    第一节 城市伦理:城市风险治理的道德维度
        一、城市伦理何以重要?
        二、城市伦理的本质与功能
        三、城市伦理的实现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制度:城市风险治理的行动维度
        一、城市制度何以重要?
        二、城市制度的本质与功能
        三、城市制度建构的原则与方向
    第三节 城市权利:城市风险治理的价值维度
        一、城市权利何以重要?
        二、城市权利的本质与功能
        三、城市权利生产的实现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现代性视域下城市风险治理体系
    第一节 城市风险治理思想现代化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必要性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三重逻辑
    第二节 城市风险治理结构现代化
        一、科技伦理转型
        二、资本逻辑规塑与城市制度
        三、社会系统逻辑规塑与城市权利
    第三节 城市命运共同体与风险治理
        一、构建城市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二、城市命运共同体的本质与功能
        三、城市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微观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田园综合体
        2.1.2 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
    2.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2.2.1 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2.2.2 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2.3 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的分类
        2.3.1 依据服务人群分类
        2.3.2 依据开发定位分类
        2.3.3 依据运营模式分类
    2.4 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景观影响因素
        2.4.1 自然环境因素
        2.4.2 人文景观因素
    2.5 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的功能
        2.5.1 农业景观功能
        2.5.2 休闲度假功能
        2.5.3 生态保护功能
        2.5.4 科普教育功能
        2.5.5 文化传播功能
        2.5.6 经济受益功能
3 案例分析
    3.1 无锡田园东方——现代版世外桃源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分析
    3.2 柏联普洱茶现代农业庄园——万亩有机疏林茶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项目分析
    3.3 台湾桃米村——青蛙共和国
        3.3.1 项目概况
        3.3.2 项目分析
    3.4 日本三重县——Mokumoku农场
        3.4.1 项目概况
        3.4.2 项目分析
    3.5 法国格拉斯小镇——鲜花主题小镇
        3.5.1 项目概况
        3.5.2 项目分析
    3.6 经验总结
        3.6.1 挖掘旅游资源
        3.6.2 注重景观体验
        3.6.3 尊重生态理念
4 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景观规划设计
    4.1 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4.1.1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4.1.2 旅游体验理论
        4.1.3 景观生态学理论
        4.1.4 循环农业理论
    4.2 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规划设计原则与依据
        4.2.1 生态优先原则
        4.2.2 文化创意原则
        4.2.3 突出特色原则
        4.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5 以人为本原则
        4.2.6 规划依据
    4.3 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景观设计内容
        4.3.1 景观与规划定位
        4.3.2 景观与产业配合
        4.3.3 景观与文化注入
        4.3.4 景观与项目体验
5 神南乡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景观设计
    5.1 规划依据
        5.1.1 法律法规
        5.1.2 相关规划
    5.2 项目概况
    5.3 项目背景分析
    5.4 基础条件分析
        5.4.1 地理区位
        5.4.2 交通区位
    5.5 基地现状分析
        5.5.1 自然环境
        5.5.2 地形分析
        5.5.3 水文水系
        5.5.4 现状资源评价
    5.6 SWOT分析
        5.6.1 优势
        5.6.2 劣势
        5.6.3 机遇
        5.6.4 威胁
    5.7 发展定位与规划理念
        5.7.1 发展定位
        5.7.2 市场定位
        5.7.3 规划理念
    5.8 总体方案
        5.8.1 总体布局
        5.8.2 空间结构
        5.8.3 交通游线规划
        5.8.4 产业发展规划
        5.8.5 场地竖向规划
    5.9 分区规划
        5.9.1 综合服务区
        5.9.2 休闲娱乐区
        5.9.3 山林游览区
        5.9.4 农业生产区
        5.9.5 乡俗体验区
    5.10 专项规划
        5.10.1 植物景观设计
        5.10.2 服务设施设计
    5.1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9)临时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与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1.1 城市中的“碎片化”空地
        0.1.2 针对城市发展中空闲土地的相关政策法规
        0.1.3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和需求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概况
        0.3.1 相关概念解释
        0.3.2 国内研究现状
        0.3.3 境外研究现状
    0.4 研究内容与框架
        0.4.1 内容与论文基本逻辑框架
        0.4.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解读临时性景观的概念
    1.1 临时性景观的定义与“临时”的界定
        1.1.1 临时性景观的定义条件
        1.1.2 临时性景观的相关概念
        1.1.3 受益于当代的临时性景观
    1.2 临时性景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1.3 临时性景观的基本特征
        1.3.1 相对短暂的时效性
        1.3.2 适宜的使用性
        1.3.3 特殊的设计手法
        1.3.4 经济生态型
        1.3.5 与大众的互动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临时性景观产生的必然性及其构建形态
    2.1 临时性景观的必然性
        2.1.1 临时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2.1.2 临时是多元环境的产物
    2.2 城市化进程中的临时性景观
        2.2.1 城市临时性景观空间的成因
        2.2.2 多样性的临时性景观
    2.3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其他临时性的景观构建形态
        2.3.1 临时性建筑
        2.3.2 临时性设施
        2.3.3 临时性装置艺术
    2.4 多元需求下的临时性公共活动
        2.4.1 艺术活动
        2.4.2 休闲娱乐活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中临时性景观的分类与应用
    3.1 适应当代的主动性临时景观
        3.1.1 临时性的创新理念
        3.1.2 临时性的新材料和新技术
        3.1.3 临时性为城市建设发展带来的新时效
    3.2 以大型节事活动为主的系统性临时景观
        3.2.1 城市大型节事活动
        3.2.2 世界性的综合运动会——以2008 北京奥运会为例
        3.2.3 国际性博览活动——以2010 上海世博会为例
    3.3 具有组织有效性的临时景观
        3.3.1 商业推广活动中的临时路演
        3.3.2 商业空间中的临时装置艺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时性景观与多元社会的联系
    4.1 临时性景观的创新价值
        4.1.1 不断发展的创新理念
        4.1.2 多变的灵活形态
        4.1.3 临时性景观介入生活
    4.2 临时性景观的积极性价值
        4.2.1 迅速帮助灾后重建
        4.2.2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4.3 促进多元化文化的传播价值
        4.3.1 促进文化的交流
        4.3.2 传统文化在临时城市主义中的再生
    4.4 临时性景观的生态价值
    4.5 临时性景观的商业经济价值
    4.6 临时性景观对于城市空间的再生价值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临时性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其教育意义
    5.1 临时性景观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存在的问题
        5.1.1 华而不实的临时造成大量的浪费
        5.1.2 只追求形式主义,缺少长远考虑
        5.1.3 盲目跟风,没有辨识度
        5.1.4 临时是鲜活的产生,无奈的结束
    5.2 临时性景观推动城市的发展的积极作用
    5.3 临时性景观对设计教育的意义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2018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18 Revision)
    附录二 2018 世界城市全球大都市检测报告(Metro Global Metro Monitor 2018) (译稿)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煤炭资源型小城镇生态景观提升改造研究 ——以陕西神木县大柳塔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的创新点
    1.8 小结
2.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2.1 煤炭资源型小城镇理论研究
        2.1.1 煤炭资源型小城镇的概念
        2.1.2 煤炭资源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2.2 景观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2.2.1 景观
        2.2.2 景观设计
        2.2.3 城镇景观
        2.2.4 景观在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2.3 生态景观理论研究
        2.3.1 景观生态学
        2.3.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理念
        2.3.3 城镇景观生态规划
    2.4 煤炭资源对环境的影响
        2.4.1 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4.2 煤炭资源开发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2.5 小结
3.煤炭资源型城镇景观建设案例研究
    3.1 铜川新区景观建设案例研究
        3.1.1 铜川新区自然环境概况
        3.1.2 铜川新区人文环境概况
        3.1.3 铜川新区阳光广场景观调查研究
        3.1.4 铜川新区植物园景观调查研究
    3.2 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景观建设案例研究
        3.2.1 康巴什新区自然环境概况
        3.2.2 康巴什人文环境概况
        3.2.3 康巴什城市建设概况
        3.2.4 鄂尔多斯婚庆文化园景观研究
        3.2.5 康巴什蒙古象棋广场景观研究
    3.3 案例启示
        3.3.1 铜川新区景观建设启示
        3.3.2 康巴什城市规划建设启示
    3.4 小结
4.大柳塔镇生态景观现状分析
    4.1 现状优势
        4.1.1 资源丰富
        4.1.2 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4.1.3 城镇总体规划格局较为合理
        4.1.4 拥有生态滨河景观带
    4.2 现状劣势
        4.2.1 生态效应急剧下降
        4.2.2 环境污染严重
        4.2.3 景观特色不突出
        4.2.4 绿地布局不合理
        4.2.5 植物配置简单
        4.2.6 城镇规划缺乏公园绿地
    4.3 制约生态景观发展的因素
        4.3.1 气候原因
        4.3.2 煤炭生产主导因素
        4.3.3 地形的限制
        4.3.4 土壤的限制
        4.3.5 水体的污染
    4.4 城镇景观现状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4.4.1 物质化景观要素
        4.4.2 非物质化要素
    4.5 小结
5.大柳塔镇生态景观提升改造设计思路及方法研究
    5.1 大柳塔镇生态景观提升改造设计的必要性
        5.1.1 城镇发展趋势的带动
        5.1.2 资源型城镇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5.1.3 大柳塔镇的社会地位
    5.2 大柳塔镇生态景观提升改造基本原则
        5.2.1 艺术的设计原则
        5.2.2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5.2.3 尊重自然的原则
        5.2.4 经济性原则
        5.2.5 以人为本的原则
    5.3 大柳塔镇生态景观提升改造设计手法
        5.3.1 局部增加绿化率
        5.3.2 打造多元的公共空间
        5.3.3 文化与景观相结合
        5.3.4 艺术化利用废弃材料
        5.3.5 改善植物种植设计
        5.3.6 改善整体生态景观环境
    5.4 大柳塔镇生态景观提升改造设计理念
        5.4.1 生态技术理念的应用
        5.4.2 煤炭要素与景观的结合
        5.4.3 地域文化的渗透
    5.5 小结
6.大柳塔镇生态景观提升改造设计实践
    6.1 项目概况
        6.1.1 自然环境概况
        6.1.2 人文环境概况
    6.2 前期分析
        6.2.1 大柳塔镇整体规划布局分析
        6.2.2 大柳塔镇景观格局规划分析
        6.2.3 大柳塔镇道路交通流线分析
        6.2.4 大柳塔镇景观结构分析
        6.2.5 大柳塔镇景观功能分析
        6.2.6 大柳塔镇镇地势地形分析
    6.3 广场景观提升改造设计实践
        6.3.1 项目概况
        6.3.2 区位及现状分析
        6.3.3 项目提升改造的必要性
        6.3.4 设计构想
        6.3.5 设计方案
        6.3.6 道路流线分析
        6.3.7 景观结构分析
        6.3.8 功能分析
        6.3.9 景观节点分析
    6.4 滨河景观带生态景观提升改造设计实践
        6.4.1 项目概况
        6.4.2 区位及现状分析
        6.4.3 设计构想
        6.4.4 项目提升改造的必要性
        6.4.5 设计方案
        6.4.6 景观结构分析
        6.4.7 道路流线分析
        6.4.8 功能分析
        6.4.9 景观节点分析
    6.5 商业街步行街景观提升改造设计实践
        6.5.1 项目概况
        6.5.2 区位及现状分析
        6.5.3 项目提升改造的必要性
        6.5.4 设计构想
        6.5.5 设计方案
        6.5.6 功能分析
        6.5.7 道路流线分析
        6.5.8 景观节点分析
    6.6 绿化景观提升改造设计
        6.6.1 项目概况
        6.6.2 绿化景观现状分析
        6.6.3 提升改造设计策略
        6.6.4 植物选择
    6.7 配套设施设计
        6.7.1 照明设施设计
        6.7.2 生活设施设计
    6.8 生态技术的应用
        6.8.1 雨水花园的应用
        6.8.2 生态透水砖的应用
        6.8.3 生态种植池的应用
        6.8.4 人工生态护岸设计
    6.9 小结
7.研究结论
    7.1 基本结论
    7.2 论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论文研究的不足
        7.2.2 论文研究的未来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表目录
附录二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四、中国50特色城市之一 高科技现代化城市 标志—潜力—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业遗存再生的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研究 ——以大庆市为例[D]. 王明真.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雄安新区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研究[D]. 宋佳奇.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邢台植物园为例[D]. 钟姝.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大庆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D]. 陈曦.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城市再生的长春市净水厂建筑改造研究[D]. 刘洋.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2)
  • [6]绿色建筑表皮与城市色彩关系研究 ——以宝鸡人民公园路为例[D]. 郭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复杂现代性视域下城市风险治理研究[D]. 祁文博. 苏州大学, 2020(06)
  • [8]田园综合体主题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贾静.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4)
  • [9]临时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与价值研究[D]. 曹烨. 上海大学, 2019(02)
  • [10]煤炭资源型小城镇生态景观提升改造研究 ——以陕西神木县大柳塔镇为例[D]. 杨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中国50个特色城市之一 高科技现代城市标志-潜力-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