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探井随钻地层关联及预测方法研究

区域地质探井随钻地层关联及预测方法研究

一、区域地质探井的随钻地层对比及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沈柏坪,李志水,王丹丹,马铭杰,孟祥文,史晓波[1](2021)在《基于元素录井的拟合伽马在地层卡取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元素录井技术在长庆油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掩冲带风险探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现场提供了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鉴于地层自然伽马主要受放射性元素铀(U)、钍(Th)、钾(K)的客观影响,通过分析自然伽马测井仪与元素录井仪的测量原理,对元素录井仪测量的铀(U)、钍(Th)、钾(K)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基于元素录井参数的拟合伽马方法,并对长庆油区20多口井元素录井参数拟合伽马与测井自然伽马进行了分析对比及验证,结果表明拟合伽马与测井自然伽马参数吻合度超过90%。在风险探井施工时,基于元素录井参数的拟合伽马为随钻地层划分与层位卡取提供了便利和参考依据。

韩强[2](2021)在《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新和-三道桥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地区,雅克拉断凸和沙西凸起的结合部。雅克拉断凸目前表现为古生界隆起与中新生界前缘斜坡的叠加,其古生界是一个长期继承性的古隆起。该区已在前中生界潜山发现桥古1、桥古3及英买32等油气藏,是中石化西北油田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目前该区勘探开发面临以下难题:(1)由于前中生界潜山历经多期构造活动,发育多套火成岩,残留地层时代古老且岩性复杂,致使我们对潜山地层格架和形成演化过程的认识不清;(2)研究区古潜山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多种类型储层,不同岩石类型储层的发育规律及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也不清楚;(3)研究区存在海相和陆相两种不同成因的油气来源,其油气运移路径、聚集成藏受潜山构造演化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有必要理清构造演化对不同来源油气充注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明确油气成藏规律,以利于开展勘探开发目标评价。因此,本文以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利用U-Pb同位素年龄对前震旦系潜山地层进行时代限定,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查清古潜山地层分布规律;在地层格架建立和断裂研究的基础上,对潜山形成演化进行分析,并结合油气地球化学资料讨论了构造演化对油气充注及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利用6口钻井7个岩芯样品进行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对该区前震旦系不同地层的时代进行限定,建立了前震旦系地层发育序列。研究区花岗岩形成于早元古代,在古元古代中晚期(1850~1791Ma)经历过变质作用,在新元古代早期(879±4Ma)经历了岩浆活动。桥古1井区碳酸盐岩地层是沉积在早元古代花岗岩的结晶之上,阿克苏群沉积之前的一套地层,3个碎屑锆石样品的最小谐和年龄为1522±16Ma,表明其沉积或成岩时代应不早于中元古代(1522±16Ma)。星火1井区的变质岩地层相当于阿克苏群,其沉积或成岩年龄不早于776Ma。(2)通过地层划分对比及三维地震综合解释,编制新和-三道桥地区前中生界潜山古地质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前中生界潜山是一个北东向抬升的不对称背斜,高部位为前震旦纪基底,向两侧地层依次变新,西南-东南方向震旦系-奥陶系环基底分布,北东方向主要残留震旦系-寒武系。西北部发育二叠系火成岩,星火3井霏细岩年龄为294±10Ma,代表该区二叠纪岩浆喷发的最晚年龄。(3)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经历了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震旦系-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期为古潜山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加里东晚期至海西早期东南向西北方向的挤压隆升是潜山构造初始格局的形成阶段;海西晚期南北向冲断挤压隆起是潜山格局的主要要形成阶段;印支期-喜马拉雅期,研究区再次沉降接受中新生界沉积,即古潜山埋藏阶段。(4)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多种类型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低,优质储层主要受控于后期的岩溶作用,以孔隙、裂缝、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浅变质火成岩裂缝发育,优质储层受古地貌和断裂控制。(5)新和-三道桥地区油气分布受构造演化和地质结构控制,以潜山断凸“屋脊”核部为界,南部为海相油气,断凸脊部及其以北为陆相油气。研究区海、陆相原油在原油物理性质及地球化学与海相原油差异明显。海相原油含蜡量相对较低,含硫量相对较高,Pr/Ph比值相对较低,C19-C21三环萜烷丰度相对较高,以C23为主峰,富含硫芴,Pr/nC17和Ph/nC18相关图反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陆相原油地化指标则相反。(6)受多旋回构造演化控制,新和-三道桥地区地区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前中生界潜山顶面的成藏期古构造图显示了不同时期油气充注和运聚有利区。对比不同期的古构造形态可以发现古潜山经历过多期构造调整演化,形成了油气充注聚集-破坏调整-晚期定型聚集的复杂过程,潜山古构造的多期调整,既控制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发育,也对油气运移聚集有着显着的影响。

季天愚[3](2021)在《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台缘带分布、沉积相及有利区的地震解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寒武系盐下白云岩是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大战略接替领域。中深1井于2013年在塔中隆起中-下寒武统白云岩中首次获得油气突破,2020年位于塔北隆起上的轮探1井在寒武系盐下吾松格尔组获得高产油流,同年,柯探1井在柯坪断隆寒武系盐下吾松格尔组获得油气突破。这一系列的突破都表明塔里木盆地在寒武系盐下白云岩领域具有油气规模成藏的地质条件,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虽然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勘探在肖尔布拉克组和吾松格尔组相继获得突破,但关于寒武系盐下白云岩的勘探仍有许多难题,如其盐下规模古丘滩体储层的展布不清等。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地层埋深大,当前揭示该地层的钻井较少,全盆地仅20余口,完全揭穿下寒武统的钻井则更少,因此,中-下寒武统的岩相古地理重建和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主要依赖于地震资料的解释。本论文以轮南工区三维和覆盖全盆的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研究为主,综合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岩心、薄片等资料,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下寒武统地层的地震相特征、台缘带的形成演化、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和吾松格尔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中寒武统盖层的封盖能力和有利发育区,并基于地震波衰减异常的方法对轮南三维工区进行了有利含气区的预测。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对轮南三维工区和全盆地二维工区进行了不同尺度和精度的有利区带预测。通过钻井和野外露头作为约束对覆盖研究区内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地震相的精细解释,分析了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台缘带的特征并建立了其演化模式。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可划分出9种具有沉积和储层意义的典型地震相,典型地震相包括斜坡的板状前积反射、镶边丘形前积反射、白云岩的空白-弱振幅反射、玉尔吐斯组的页岩强振幅平行反射、台内丘滩相的低幅丘形反射等。台缘-斜坡的前积反射指示了台地类型的演化和微相类型与储层展布的关系。根据钻井标定和各组段厚度以及地震相特征得出了中-下寒武统自下而上分别经历了玉尔吐斯组的连续强反射陆棚沉积、肖尔布拉克组板状前积缓坡无镶边台地边缘、吾松格尔组和沙依里克组丘状前积的弱镶边台地边缘、阿瓦塔格组丘状前积强镶边台地边缘等几个发育阶段,每一阶段的台缘带都会相对前一阶段向东迁移。阐明了寒武纪碳酸盐岩台地侧向增生与台缘类型的演化关系,以及其对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和泻湖蒸发岩盖层分布的控制规律。弱-强镶边台地边缘与台地内部的蒸发岩沉积相对应,台缘带和台内丘滩带是有利的白云岩储层发育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下寒武统的岩石类型主要以结晶白云岩、鲕粒白云岩、藻白云岩、膏岩、灰岩等为主。依据岩相类型、测井相和地震相解释,将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沉积相划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以及盆地5种类型,这5种沉积相类型又可细分为泻湖、潮坪、台内洼地、洼地边缘、台内丘、台内滩、丘(滩)间海、台缘丘以及台缘滩等9种沉积亚相。同时追踪各地震相在测线上的分布和对应沉积相的范围,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下寒武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玉尔吐斯组整体表现为陆棚的沉积模式;肖尔布拉克组表现为缓坡无镶边台地类型,发育台地-台地边缘-斜坡-盆地相沉积,其厚度最大处位于满西低凸起以及西北部的柯坪露头附近;吾松格尔组和沙依里克组以弱镶边台地边缘和较广泛发育的局限台地沉积为主;阿瓦塔格组以强镶边台地边缘和蒸发岩普遍发育的局限台地相为特征。研究区下寒武统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孔、洞、缝三种类型,其原生孔隙包括晶间孔、藻格架孔以及残余粒间孔;次生孔隙包括晶间溶孔、粒间溶孔以及粒内溶孔;洞主要以次生溶洞为主,缝可分为构造裂缝、成岩裂缝以及溶蚀裂缝。储层可分为台内丘滩型、台内洼地边缘丘滩型以及台地边缘丘滩型三种,主要分布在台内洼地周缘、塔中-巴东地区、柯坪-巴楚地区以及轮南-塔中一线。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寒武统具封盖能力的岩性以膏盐岩、膏质泥岩以及膏质云岩为主,其中膏盐岩封盖性最好,但地层内的构造裂缝以及地层内石膏的埋藏条件都对其封盖性有较大的影响。膏盐岩盖层以巴楚隆起北部为中心,膏盐岩厚度向四周递减并呈环绕状分布,且膏盐岩的分布具有良好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同时,膏盐岩、膏质云岩以及膏质泥岩等在垂向上的互层式分布加强了盖层的封盖能力,使这种大面积分布的盖层能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油气的聚集提供良好的封盖条件。结合中寒武统岩相古地理特征,认为阿瓦提凹陷、满西低凸起西部和南部、塔中隆起北部和西部、柯坪断隆以及塔北隆起中部为盖层发育的有利区。在轮南三维工区应用S变换地震谱分解衰减含气检测法预测的含气有利区与轮探1钻井吻合良好,含气带的地震峰频降低至15Hz附近。除轮探1井所处区域外,轮南三维区吾松格尔组在北部斜坡带以及盆地相区也存在两个含气异常区,异常区均上覆较厚泥云岩或泥灰岩盖层,这些异常区均为轮南三维工区的含气有利区。根据古隆起控滩、古断裂控圈以及近源稳保的思路和上述研究成果,优选出塔中隆起北部地区、柯坪断隆南部及温宿低凸起周缘、轮台-沙雅地区南部以及轮南-塔中台缘带4个寒武系盐下有利区。

胡泽祥[4](2021)在《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灯影组油气勘探潜力评价》文中指出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已向深层、超深层不断拓展,最新的勘探成果也展示了超深层古老海相碳酸盐岩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川中古隆起裂陷槽北缘上震旦统灯影组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有望成为超深层古老海相油气勘探的又一重要突破口。论文以角探1井和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对比高石梯-磨溪区块,综合分析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上震旦统灯影组四段沉积储层特征,并结合烃源条件,探讨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上震旦统灯影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建议井。主要成果如下:(1)钻探资料表明角探1井寒武系底界深度为7421m,钻揭灯影组345m,在灯四段内完钻。综合岩性、电性、地震反射,结合岩屑薄片鉴定,明确角探1井灯四段顶底特征。其中顶部以硅质云岩、藻云岩为主,底部以藻云岩、泥-粉晶云岩为主。角探1井钻遇灯影组主要岩性为藻云岩、砂屑云岩、泥-粉晶云岩,部分井段见硅质。合成记录在整个地震道上波峰波谷对应较好,寒武系底界为中连续-中振幅波峰。角探1井灯四段与高磨地区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其厚度大且未能钻穿灯四段。(2)通过角探1井岩屑薄片鉴定,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研究认为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灯四段属于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主要发育丘滩复合体、滩间局限泻湖,其中丘滩复合体是油气储集的有利的沉积相带。研究区纵向上灯四中下部是丘滩复合体发育最有利的层段,丘滩复合体厚度高达300m,岩性主要以藻云岩为主;根据地震资料,研究区平面发育于台缘带,呈近E-W向长条形展布,其内部有多个丘滩体发育,侧向叠置,边界清晰,地震瞬时属性刻画总面积高达1400km2。(3)分析显示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灯四段优质储层发育,角探1井钻遇储层总厚高达172.9m。角探1井储集岩主要为藻云岩、砂屑云岩、泥-粉晶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溶孔、空腔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晶间孔五种类型。角探1井储层类型主要为孔洞型为主。优质储层厚度大,主要发育中下部。与高磨主体对比,高磨台缘带灯四段优质储层一般发育在顶下100m范围内,角探1井优质储层底界距顶约200m。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分析认为丘滩体为储层提供发育物质基础,岩溶作用为储层进一步提供溶蚀空间。(4)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丘滩体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丘滩体较高磨地区更厚更宽,利用地震瞬时平面属性进行刻画的丘滩体至少发育三个带。研究区整体为单斜构造,角探1井气柱高度大于局部闭合度,气藏为构造-岩性圈闭气藏。油气聚集时期,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在古构造的相对高部位,有利于油气聚集。盖层为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直接覆盖和侧向封堵,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

王改卫,张海义,郭轩,王孝辕,汪晶[5](2020)在《黄河口凹陷古近系地层结构新认识与勘探潜力评价》文中认为黄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北部,由于缺乏完整的三维地震资料,且局部三维地震资料中深层成像条件差,难以进行全区对比,导致研究区存在中深层凹陷结构认识不清、古近系地层划分归属全区认识不统一、孔店组―沙四段地层厚度及平面展布特征与围区存在较大差异等问题。在中浅层持续勘探过程中发现油气资源规模与上报储量不匹配、缺乏勘探接力层系等问题,严重制约勘探进程。为此,利用研究区全新的三维大连片地震数据,结合新钻井岩性、古生物、锆石、同位素测年等资料,开展古近系区域地层对比及演化规律研究。落实各级不整合面归属,调整孔店组―沙四段与沙三段的分界,明确新生界底界。调整后,沙三段底界最大下移深度达900 m,新生界底界最大下移深度达2 300 m,并新增一套勘探层系。地层结构新认识明确了黄河口凹陷箕状结构特征,落实了孔店组―沙四段展布规律。根据新认识对研究区油气资源规模进行重新计算,新增油气资源量7.4×108t,解决了油气资源规模与上报储量不匹配的矛盾。通过拓展中深层勘探层系,在孔店组落实一批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有利构造圈闭。

刘斌[6](2020)在《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页岩油综合录井评价与资源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非常规油,尤其是页岩油,资源储量巨大,是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重点,更是建设百年油田的有利资源支撑。本文从录井评价角度,通过建立页岩油“四性一品质”评价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页岩油储层和烃源岩发育情况进行了评价和研究,目的是优选适合页岩油的录井资料采集和评价方法,建立定性和定量解释评价模式,寻找有利储层发育特征和“甜点”区,为勘探开发决策提供及时和准确的地质依据。通过多口井的页岩油录井勘探实践,系统地总结了综合录井方法在现场的应用和改进情况。基于精细岩屑、岩心描述,结合元素和XRD等分析手段,将研究区青一段岩性从录井角度划分出页岩相、泥岩相、白云岩相、介壳灰岩相和粉砂岩相5种岩相,并确定了储层脆性的表征方法;通过地化录井的分析,研究了水基和油基钻井液录井条件下残余有机碳TOC值校正方法和应用情况,并通过改进气测异常识别方法,提高了地层含油气性落实的准确性。结合研究区岩性和地质特征,提出了适合研究区页岩油的“四性一品质”综合录井评价方法,即:储集性、含油性、流动性、可压性和烃源岩品质,并通过对比法和单井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方法包括:通过录井岩屑、岩心的岩性和物性描述页岩油储集性;通过气测数据、岩心情况和地化录井分析数据描述含油性;通过储层的渗透率、地层压力和原油性质描述流动性;通过XRD录井,用脆性矿物含量表征地层可压性;从有机质类型、有机质丰度和有机质成熟度等5个方面评价了烃源岩品质。综合“四性一品质”评价方法表明,研究区页岩油主要发育在青一段,储集性、含油性、流动性均较好,可压性一般,烃源岩品质好,具备较好的生烃能力,是纵向上的“甜点”区。通过引入页岩油地质“甜点”有利系数,对页岩油成藏多因素进行综合打分,定量化评价纵向“甜点”,为压裂选层和试油提出更具体的建议。依据综合录井成果,划分了研究区纵向优质页岩油的评价标准,为研究区页岩油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基础地质资料。综合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具备页岩油成藏地质基础,有形成工业油流的可能,“甜点”层主要发育暗色页岩,荧光以上级别,气测异常幅度值大于2,有效孔隙度大于4%,裂缝发育中等以上,泥岩TI值大于80 mg·HC/g·C,S1大于2 mg/g,Ro大于1%,TOC大于2.4%,Tmax>450,Ro>1,脆性指数>30%,压力系数大于1.3。初步评估凹陷中部青一段约320km2的“甜点区”,资源量约2.65~3.51×108吨。

田玉川[7](2020)在《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口原油比例逐年攀升,优质清洁能源缺口愈来愈大。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安全战略,建立稳定的清洁能源供给迫在眉睫。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如何客观评价煤层气资源赋存状况、开展煤层气富集区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是促进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快速突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内蒙古煤层气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煤层气资源潜力及其赋存特征,优化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结合区域特点优选目标区域,开展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海拉尔地区民用、发电、动力燃料和化工能源市场需求综合研究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前景进行了初步预测,针对影响煤层气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二连盆地群和海拉尔盆地群,但整体勘查程度较低;其中海拉尔地区主要分布于牙克石—五九煤田、大西山煤田、呼伦湖凹陷和呼和湖凹陷。2.根据内蒙古地区煤炭及煤层气地质勘查成果,首次开展研究区低煤阶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研究,优选出适用于海拉尔地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为内蒙古全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标准技术体系的制定提供指导。3.通过优化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优选出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牙克石—五九煤田作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基地,研制出无固相环保型钻井液,并得到成功应用,为内蒙古地区低煤阶煤层气大规模勘探开发利用奠定基础。4.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等清洁能源需求量逐年攀升,供应主要是以长距离运输为主,市场价格常年居高不下,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5.根据行业管理体制、政策支持力度和税收补贴等影响因素,研究提出煤层气示范区建设,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实现分布式供气提有力支撑,为进一步推动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研究成果对促进内蒙古海拉尔地区乃至内蒙古全区开展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钟震[8](2020)在《车排子井区水平井钻井提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水平井在油气藏开发中经济价值显着,其已然成为油气藏开发的主要钻井方式。虽然车排子区块石炭系勘探前景良好,但钻井周期长、机械钻速慢和井漏复杂情况多发等因素严重制约车排子区块勘探开发速度。通过收集目标区已钻井的测井、录井等数据及地质、开发、钻井相关资料,宏观掌握区域构造分布;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该地区已钻井井下复杂层段的分布情况,给出目标区块钻井地质特点及难点,并制定了复杂预防对策。本文依据室内岩石地应力实验结果及现场地破试验,确定现今地应力状态,并以此建立了车471井区地应力模型及地层三压力剖面,为井身结构优化计提供有关压力系统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影响井身结构优化设计的工程地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优化水平井井身结构、简化套管程序。针对地层特性、地层压力系统评价结果和垮塌、缩径、井漏等复杂,并结合井身结构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压差卡钻和卡套管的问题,设计出相应的钻井液和水泥浆,降低井漏复杂,达到了预防压差卡钻和卡套管的良好效果。针对机械钻速低的石炭系地层,结合室内实验,开展地层岩石力学特性评价研究,综合钻头类型优选方法,探索出适合于车471井区不同地层的钻头序列。本文结合实际工况,给出预防复杂技术措施,减少钻井液漏失量,降低钻井复杂时率。利用纵横弯曲法分析单弯螺杆钻具组合受力可得钻头侧向力和倾角结果,对和螺杆弯角进行优选以及强化钻压参数,可以有效的控制井斜和提高钻井效率。受造斜点位置影响,井斜曲率可能会导致钻具本体破坏失效,通过造斜段钻具本体破坏失效分析对造斜点位置适当调整来防止本体破坏失效发生。通过本文研究,探索出与车471井区配套的水平井钻井提速技术。井身结构由三开优化为二开,实现了区域二开井身结构设计应用规模化;钻井液和水泥浆体系有效的控制了地层压力体系处于平衡状态,保证钻井和固井作业顺利进行;优选螺杆弯角给出匹配相应地层的螺杆钻具组合和相应的钻井参数。经过现场应用,平均钻井周期由前期的76d缩短为目前的47d,缩短38.15%;水平段平均机械钻速由前期的3.84m/h提高到4.64m/h,提高20.8%;全井段平均机械钻速由前期的6.82m/h提高到8.69m/h,提高32%。车471井区水平井钻井提速技术的应用,为整个区块水平井经济高效开发提供了保障。

张章[9](2019)在《高含水期薄互层状油藏储层精细刻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PZ油田是渤海湾盆地唯一一个石油储量达到十亿吨级的特大型整装油田,是中国海上最大油田,渤海油田重要产量支撑。该油田是在渤南低凸起带基底隆起背景上发育起来,处于郯庐断裂带上,属于被断层复杂化的大型背斜构造,核心部位受气云区影响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构造存在多解性。主要含油层段是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下段,纵向上砂泥间互发育,累计油层厚度大(平均108米),但较为分散,油层纵向跨度大(平均472米),具有典型的小层数量多、非均质性强的薄互层状油藏特点。长期采用一套层系强注合采水驱开发,整体已经进入高含水期,受构造复杂、薄互层油藏特点影响,诸多开发矛盾日益凸显。以油藏精细描述思路为指导,基于地震重处理资料和丰富的钻井资料,充分结合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等,从地层格架、构造解释、沉积体系等方面进行再认识,开展高含水期薄互层状油藏储层精细刻画研究,指导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油田高效挖潜提出对应策略。(1)基于区域构造分析和高精度相干技术,结合油田丰富动静态资料,从不同期次和级次断裂系统入手分析,对气云区走滑断层及其伴生次级断层进行系统刻画,明确田北东向走滑断层为PZ油主控断层,并改变了PZ油田已沿用十五年的构造断裂模式认识。(2)以沉积物源为基础,综合各类沉积相标志特征进行沉积相再认识,通过对基准面旋回及其伴随的可容纳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结合沉积演化规律,重新构建PZ油田沉积体系认识,认为PZ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为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改变了前人认为是河流相沉积的认识。(3)基于地震重处理资料,通过曲线重构技术提高井震岩性标定精度,在PZ油田实现了“基于井震结合的储层预测技术”进行砂层组级别储层展布预测,结合储层沉积模式进行单砂体刻画,进一步以“动态演化过程分析”为核心,开展砂体内部结构解剖研究,并通过多资料模型融合建模技术,实现了多级次三维地质模型精细化表征。本论文在构造特征精细解释、沉积体系再认识基础上,深入开展储层精细刻画和定量表征,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明确高含水期薄互层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提出纵向细分开发、平面完善注采井网、水平井局部挖潜剩余油的高含水期薄互层油藏剩余油立体挖潜技术策略,应用和实践效果良好,PZ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张佳伟[10](2018)在《下部钻具组合横向振动随钻监测与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钻柱失效是钻井严重事故之一,钻柱振动作为钻柱失效的主要原因,包括钻柱的纵向、横向及扭转等振动形式,其中钻柱横向振动多发生下部钻具组合上且是最具破坏力和最复杂的振动,研究下部钻具组合的横向振动机理并实现随钻横向振动监测与参数优化对于降低钻井风险、提高机械钻速等具有实际意义。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直井中下部钻具组合在指定外激励条件下的状态矢量响应特征:基于线性叠加方法和欧拉伯努利梁理论建立了适用于直井钻进的频率域下、单自由度和有阻尼条件下的下部钻具组合受迫振动质量分布模型,并将二维钻柱模型扩展到三维钻柱模型;同时基于牛顿动力学微分方程与欧拉伯努利梁理论建立了适用于直井钻进的频率域下、单自由度和有阻尼条件下的下部钻具组合受迫振动集中参数模型。在给定外激励条件下,基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编程获得了下部钻具组合的状态矢量分布规律,通过比较相同外激励条件下不同下部钻具组合的状态矢量响应程度,实现钻前下部钻具组合的对比及优选;通过控制变量法改变钻井参数实现了钻前下部钻具组合中钻柱失效高风险区域识别;基于获得的状态矢量参数(位移、倾角、弯矩、剪切力)形成了横向振动强度评价指数(LSE),并利用井下存储式振动测量短节的现场试验完成了对所建立数学模型的对比与校核,对比结果显示直井中正常钻进时下部钻具组合的横向振动强度是影响钻头破岩机械比能和机械钻速的主要因素,且模型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基本相符,验证了模型对直井中下部钻具组合横向振动强度的预测精度;基于提出的下部钻具组合横向振动强度评价指数(LSE)形成了一套横向振动随钻控制与优化流程,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下部钻具组合横向振动强度随钻监测与优化流程的适用性,对钻井现场评价与降低下部钻具组合的横向振动强度具有指导意义。

二、区域地质探井的随钻地层对比及预测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区域地质探井的随钻地层对比及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元素录井的拟合伽马在地层卡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元素录井参数拟合测井自然伽马方法
    1.1 自然伽马测井仪与元素录井仪测量原理对比
    1.2 元素录井参数拟合自然伽马测井参数
2 应用效果分析
3 结 论

(2)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基础、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基础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潜山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主要工作量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及勘探现状
    2.2 区域构造背景和构造区划
        2.2.1 南天山造山带
        2.2.2 库车坳陷
        2.2.3 沙雅隆起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前震旦系基底组成
        2.3.2 沉积盖层地层特征
        2.3.3 不整合与构造运动特征
    2.4 烃源条件
        2.4.1 库车陆相烃源岩
        2.4.2 南部海相源岩烃源岩
第三章 潜山地层特征与划分对比
    3.1 基底地层特征与时代限定
        3.1.1 岩浆岩特征
        3.1.2 沉积岩特征
        3.1.3 变质岩特征
        3.1.4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3.2 震旦系地层特征与对比
    3.3 寒武系地层特征及对比
    3.4 二叠纪火成岩特征与锆石年龄
    3.5 前中生界潜山结构与地层展布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潜山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
    4.1 构造层划分及地质结构
    4.2 断裂构造特征
        4.2.1 断裂剖面组合样式
        4.2.2 断裂平面展布
        4.2.3 断裂级别与期次
        4.2.4 断裂形成机制
    4.3 古潜山形成演化过程
        4.3.1 埋藏-沉降史分析
        4.3.2 平衡剖面恢复
        4.3.3 构造形成演化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潜山储层与盖层特征研究
    5.1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5.1.1 震旦系储层
        5.1.2 下寒武统储层
        5.1.3 上寒武统储层
        5.1.4 碳酸盐岩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5.2 前震旦系岩浆岩储层特征
    5.3 有利储层发育带
    5.4 潜山盖层条件
        5.4.1 盖层分布特征
        5.4.2 盖层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潜山成藏特征与有利聚集区带
    6.1 早期构造演化控制了潜山圈闭类型与分布
    6.2 下构造层构造格架控制了油气藏类型
        6.2.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6.2.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6.2.3 海、陆相油气平面分布
    6.3 构造幕式演化造成潜山多期油气充注与聚集
        6.3.1 海相油气成藏期次
        6.3.2 陆相油气成藏期次
        6.3.3 潜山成藏期古构造分析与油气运聚有利区带
    6.4 有利区评价与目标建议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3)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台缘带分布、沉积相及有利区的地震解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台缘带模式
        1.2.2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储层特征及地震地质识别
        1.2.3 塔里木盆地中寒武统盖层封盖性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资料情况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塔里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地层发育及油气地质特征
    2.3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油气勘探概况
第三章 中-下寒武统地震相解释与台缘带的形成演化
    3.1 寒武系地震层位解释
    3.2 典型地震相的类型及特征
    3.3 中-下寒武统台缘带演化模式
        3.3.1 台地边缘地震相解释
        3.3.2 东部台地边缘分布特征
        3.3.3 北部台地边缘分布特征
        3.3.4 中-下寒武统台缘带演化模式
    3.4 台地内部地震相的解释与平面分布特征
        3.4.1 台地内部地震相的解释
        3.4.2 台地内部地震相平面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下寒武统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4.1 典型岩相类型及特征
    4.2 典型测井相类型及特征
    4.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3.1 局限台地相
        4.3.2 开阔台地相
        4.3.3 台地边缘相
        4.3.4 斜坡相
        4.3.5 盆地相
    4.4 玉尔吐斯组沉积模式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4.5 肖尔布拉克组沉积模式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4.6 吾松格尔组沉积模式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4.7 中寒武统沉积模式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4.8 沉积演化的控制因素
        4.8.1 古裂陷
        4.8.2 古气候
        4.8.3 海平面变化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下寒武统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5.1 储层特征
        5.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2 储层空间类型及特征
    5.2 储层物性统计与评价
    5.3 储层类型及分布
    5.4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5.4.1 沉积环境
        5.4.2 白云石化作用
        5.4.3 溶蚀作用
        5.4.4 构造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寒武统膏盐岩盖层评价
    6.1 盖层封盖能力微观评价
    6.2 盖层宏观发育特征
        6.2.1 盖层厚度
        6.2.2 盖层平面展布
    6.3 盖层封盖能力综合评价
    6.4 盖层发育有利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下寒武统有利区带预测
    7.1 主要控藏因素
    7.2 钻井失利原因分析
        7.2.1 烃源岩不发育或品质较差
        7.2.2 储层不发育
        7.2.3 保存条件差
    7.3 基于地震波衰减异常的含气检测
        7.3.1 原理与方法
        7.3.2 轮南三维工区下寒武统吾松格尔组含气性检测
    7.4 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4)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灯影组油气勘探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区域地质及勘探情况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位置
        2.1.2 区域沉积地质
        2.1.3 区域构造演化
    2.2 研究区勘探情况
        2.2.1 地震勘探情况
        2.2.2 灯影组钻探情况
3 地层划分及对比
    3. 1 地层特征概述
    3.2 灯影组四段地层
        3.2.1 灯四段底界
        3.2.2 灯四段顶界
    3.3 地层对比及地层展布特征
        3.3.1 地层对比
        3.3.2 地层展布特征
4 川中裂陷槽北缘沉积相
    4.1 主要岩石类型
    4.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3 不同沉积相测井响应特征
        4.3.1 丘滩复合体亚相
        4.3.2 局限泻湖亚相
    4.4 丘滩体地震相特征
    4.5 沉积相展布
        4.5.1 纵向分布特征
        4.5.2 平面分布特征
5 川中裂陷槽北缘岩溶作用
    5.1 同生-准同生期岩溶作用
    5.2 表生期岩溶作用
        5.2.1 灯四段风化壳岩溶的物质基础及流体输导体系
        5.2.2 灯四段早成岩期层控型风化壳岩溶特征
    5.3 埋藏期岩溶作用
    5.4 灯四期岩溶古地貌精细刻画
    5.5 灯四期岩溶发育模式
6 储层特征分析及主控因素
    6.1 储层基本特征
        6.1.1 岩性特征
        6.1.2 储集空间类型
    6.2 储层分类评价
        6.2.1 储层类型划分及其测井响应特征
        6.2.2 不同类型储层岩性特征
        6.2.3 不同类型储层储渗特征
    6.3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6.4 储层展布特征
        6.4.1 储层纵向发育特征
        6.4.2 储层平面发育特征
    6.5 德阳-安岳裂陷槽裂陷槽北缘灯影组主控因素
        6.5.1 沉积相
        6.5.2 表生岩溶作用
        6.5.3 断层
7 含气性综合评价及井位部署建议
    7.1 含气性综合评价
        7.1.0 烃源条件
        7.1.1 储集条件
        7.1.2 储集条件
        7.1.3 盖层条件
        7.1.4 圈闭条件
        7.1.5 含气性综合评价
    7.2 有利区块优选
    7.3 井位部署建议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黄河口凹陷古近系地层结构新认识与勘探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古近系地层结构
    2.1 岩性组合特征及地层归属确定
    2.2 地震相特征
3 古近系地层结构新认识
4 油气资源规模重新评价
    4.1 人工智能快速识别评价烃源岩技术
    4.2 油气资源量计算
5 勘探潜力及评价
    5.1 孔店组成藏条件分析
    5.2 孔店组勘探潜力区评价
6 结论

(6)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页岩油综合录井评价与资源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沉积背景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勘探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综合录井方法及在页岩油录井中的应用
    3.1 地质录井
    3.2 地球物理录井
    3.3 地球化学录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页岩油储层综合录井评价
    4.1 储层综合录井评价方法优选
    4.2 储集性综合录井评价
    4.3 含油性综合录井评价
    4.4 流动性综合录井评价
    4.5 可压性综合录井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烃源岩综合录井评价
    5.1 有机质类型
    5.2 有机质丰度
    5.3 有机质成熟度
    5.4 烃源岩生烃能力分析
    5.5 烃源岩综合生烃潜力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甜点”层段优选及资源潜力分析
    6.1 基于综合录井评价的页岩油“甜点”层段分布研究
    6.2 青山口组资源潜力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报告

(7)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2.1 内蒙古煤层气工业发展概况
        2.1.1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历程
        2.1.2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2.1.3 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展望
    2.2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评价
        2.2.1 煤层气资源概况
        2.2.2 煤层气重点区域简介
        2.2.3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现状
    2.3 内蒙古煤层气市场前景分析
        2.3.1 煤层气市场简介
        2.3.2 煤层气发电市场前景分析
        2.3.3 煤层气动力燃料市场前景分析
        2.3.4 煤层气化工市场前景分析
        2.3.5 煤层气民用市场前景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
    3.1 煤层气地质综合选区评价
        3.1.1 评价技术体系
        3.1.2 地质选区评价
    3.2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先导性试验
        3.2.1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3.2.2 煤层气钻井液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3 低污染环保型钻井液配方的研究配制
    3.3 钻探验证
    3.4 成果综合分析
        3.4.1 气测异常特征
        3.4.2 含气性特征
        3.4.3 非储层段井径变化分析
        3.4.4 环保性能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4.1 煤层气勘探技术分析
        4.1.1 概况
        4.1.2 勘探技术分析的主要指标
        4.1.3 勘探投入产出比例分析
        4.1.4 勘探项目风险分析
    4.2 煤层气开发经济分析
        4.2.1 开发经济分析概述
        4.2.2 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
        4.2.3 勘探开发项目方案优选方法
    4.3 煤层气利用项目的经济评价
        4.3.1 民用项目
        4.3.2 发电项目
        4.3.3 动力燃料
        4.3.4 CNG与LNG
        4.3.5 开发利用经济评价方案
        4.3.6 化工项目
    4.4 小结
第五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行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5.1 问题
        5.1.1 行业管理体制问题
        5.1.2 政策支持建设问题
        5.1.3 税收补贴政策问题
    5.2 建议
        5.2.1 改革行业管理体制
        5.2.2 加快煤层气示范区建设
        5.2.3 煤层气税收补贴政策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6.2 问题与展望
        6.2.1 问题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车排子井区水平井钻井提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车排子井区概况及实钻分析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分层及岩性
    2.3 地层压力
    2.4 实钻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井身结构优化
    3.1 井身结构设计依据
    3.2 地应力模型建立
    3.3 已钻井井身结构情况
    3.4 井身结构优化方案
    3.5 钻井液和水泥浆体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钻井提速方法
    4.1 钻头优选
    4.2 单弯螺杆钻具组合
    4.3 造斜段钻杆疲劳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钻井提速配套技术与现场应用情况
    5.1 钻井提速配套技术
    5.2 现场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高含水期薄互层状油藏储层精细刻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资料基础
    1.5 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区域地质
    2.2 勘探开发历程
    2.3 地质油藏特征
        2.3.1 地层层序
        2.3.2 油组划分
        2.3.3 构造特征
        2.3.4 沉积特征
        2.3.5 储层特征
        2.3.6 油藏特征
    2.4 油田开发简介
        2.4.1 储量动用情况
        2.4.2 开发阶段介绍
        2.4.3 开发现状
第三章 地层层序及精细地层格架的建立
    3.1 地层特征
    3.2 地震层序界面识别及划分
    3.3 精细地层格架建立
        3.3.1 研究方法和基本原则
        3.3.2 层序划分方案
        3.3.3 标志层的确定
        3.3.4 地层划分与小层对比
        3.3.5 含油层系地层发育特征
第四章 构造特征及次级断层发育规律研究
    4.1 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及构造认识
        4.1.1 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4.1.2 区域构造地质认识
        4.1.3 基于区域构造应力构造模式分析
    4.2 走滑断裂带多级次断层精细刻画
        4.2.1 多尺度断裂系统精细刻画技术
        4.2.2 基于构造背景确定边界断层
        4.2.3 基于动态资料和成藏模式识别伴生断层
    4.3 断裂系统及断层发育规律
        4.3.1 基本构造特征
        4.3.2 平面断裂系统特征
        4.3.3 剖面断裂系统特征
第五章 沉积体系研究及再认识
    5.1 基于多参数综合表征的物源分析
        5.1.1 研究思路和方法
        5.1.2 周缘基岩及古水系分析
        5.1.3 岩矿及重矿物分析
        5.1.4 锆石测年分析
    5.2 沉积相再认识
        5.2.1 沉积相分析及标志
        5.2.2 测井相模式建立
        5.2.3 单井相特征分析
        5.2.4 沉积相类型划分
    5.3 基于基准面变化的沉积演化分析
第六章 储层精细解剖研究及定量化表征
    6.1 储层特征
        6.1.1 储集空间与结构特征
        6.1.2 储层物性特征
        6.1.3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6.1.4 储层分布特征
    6.2 层次约束下的薄互层状储层精细描述技术
        6.2.1 基于井震结合的砂层组级次储层预测
        6.2.2 沉积过程约束下的单砂体级次储层描述
    6.3 基于沉积演化过程的砂体内部结构分析技术
        6.3.1 研究区储层层次划分
        6.3.2 构型解剖方法及流程
        6.3.3 主力砂体构型特征
    6.4 薄互状储层定量化精细表征技术
第七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策略
    7.1 薄互层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
        7.1.1 纵向各类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
        7.1.2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7.1.3 主力储层层内剩余油规律
    7.2 高含水期薄互层油藏剩余油挖潜策略
    7.3 “双高”老区水驱开发效果得到持续改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10)下部钻具组合横向振动随钻监测与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钻柱横向振动机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钻柱振动试验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钻柱振动随钻监测与优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钻井机械比能计算模型
    2.1 机械比能模型
        2.1.1 机械比能基础模型
        2.1.2 考虑水力参数的机械比能模型
    2.2 机械效率评价方法
        2.2.1 地层岩石强度计算方法
        2.2.2 机械比率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横向振动分布质量计算模型
    3.1 直井中二维钻柱模型
        3.1.1 状态矢量的叠加与传递
        3.1.2 静态条件下状态矢量传递矩阵
        3.1.3 动态条件下状态矢量传递矩阵
        3.1.4 横向振动强度综合评价指数
    3.2 直井中三维钻柱模型
        3.2.1 钻柱微元运动学特征
        3.2.2 主法线方向上状态矢量传递矩阵
        3.2.3 副法线方向上状态矢量传递矩阵
        3.2.4 横向振动强度综合评价指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横向振动集中参数计算模型
    4.1 下部钻具组合微元体质量传递矩阵
    4.2 下部钻具组合微元体刚度传递矩阵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际工程应用
    5.1 钻前钻具组合的优选
        5.1.1 下部钻具组合对比与优选
        5.1.2 下部钻具组合失效风险区域识别
    5.2 现场验证与应用
        5.2.1 兴探1井现场应用
        5.2.2 鸭西 1-8 井现场应用
    5.3 下部钻具组合横向振动随钻控制与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区域地质探井的随钻地层对比及预测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元素录井的拟合伽马在地层卡取中的应用[J]. 沈柏坪,李志水,王丹丹,马铭杰,孟祥文,史晓波. 录井工程, 2021(04)
  • [2]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D]. 韩强. 西北大学, 2021(10)
  • [3]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台缘带分布、沉积相及有利区的地震解释研究[D]. 季天愚. 西北大学, 2021(10)
  • [4]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灯影组油气勘探潜力评价[D]. 胡泽祥.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5]黄河口凹陷古近系地层结构新认识与勘探潜力评价[J]. 王改卫,张海义,郭轩,王孝辕,汪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20(05)
  • [6]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页岩油综合录井评价与资源潜力分析[D]. 刘斌. 南京大学, 2020(12)
  • [7]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D]. 田玉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8]车排子井区水平井钻井提速技术研究[D]. 钟震. 长江大学, 2020(02)
  • [9]高含水期薄互层状油藏储层精细刻画研究[D]. 张章. 西北大学, 2019(01)
  • [10]下部钻具组合横向振动随钻监测与参数优化研究[D]. 张佳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标签:;  ;  ;  ;  ;  

区域地质探井随钻地层关联及预测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