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的开设与管理对策研究

选修课的开设与管理对策研究

一、任意选修课的开设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洁爽[1](2021)在《京津冀地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金绩磊[2](2021)在《东北师范大学和台中教育大学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曹勇[3](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认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王俊威[4](2021)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引领时代发展,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力量源泉,由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发展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之一。创新创业教育以激发人的创新素养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最终指向培养出适应未来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阶段,中职学校在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方面有着其他类型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以创新创业教育来推动社会发展也成为其义不容辞的使命。其中,中职文秘专业作为初、中级秘书人才培养的摇篮,当前发展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尴尬局面,因此更应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到初、中级秘书人才培养的方案之中,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以及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但是仍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应有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本研究以教育生态学为研究视角,以生态系统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三螺旋理念等为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典型学校的生态系统,归纳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维度及参数,构建了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并且基于模型对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进行问题分析、原因分析,以此来提出促进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化发展的具体策略。绪论部分主要探讨了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综述。在厘清研究背景之后,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为之后研究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对本研究所涉及到的几组概念进行界定,首先界定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并指出三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网格化的特点。其次在对教育生态学的概念界定基础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进行明晰,明确其是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最后对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概念界定,根据中职文秘专业特点指出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偏向提高中职文秘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此外,还对本研究所涉及生态系统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三螺旋理论以及全面发展理论进行说明,为本研究做好理论铺垫。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建构部分为本研究的重点章节,又分为两个小部分。第一是经验借鉴,对于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中职学校的典型经验进行生态化梳理,从消费者、生产者、影响者和分解者四个角度对其内部因子进行分析,找出其生态共性,总结对构建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的宝贵经验。第二部分是本土构建,在经验借鉴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所要构建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的表现形式,总结归纳出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维度及参数,从而构建出中职文秘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该模型为之后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提供了研究“锚标”。此外,为了提升生态模型与中职文秘专业的契合度,特提出建构该模型的四条原则:契合中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中职文秘专业独有专业特色、促进中职文秘专业职业化的发展以及拓宽中职文秘学生职业发展路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现状调查部分。该部分是对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调查,结合本研究所构建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对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所取得的进步以及分析出与应然模型之间的差距与不足,并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生态化原因分析。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还存在着“环境不健全”、“结构不平衡”、“功能不充分”、“机制不协调”以及“生态弹性不强”的五个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分别是“重视程度不高”、“发展理念存在偏差”、“支撑体系有待完善”、“组织机构发展滞后”以及“边缘效应”。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基于上述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本研究所构建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对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出较为中观的发展策略,以促进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得以完全发挥。

郑思佳[5](2021)在《我国通识教育政策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要符合公共利益,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专业教育经历了七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育人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但是通识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各方面发展尚不充分。由于通识教育政策滞后、政策执行不到位、政策评估有效性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通识教育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质量不高、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产生了较大阻力。因此,政府和高校要切实履行政策过程中的职责,使通识教育朝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并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教育公益性的实现。本文首先对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政策、通识教育政策过程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深入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教育公益性理论内容,以及对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做了简要说明。其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通识教育的合法性奠定基础,并为通识教育指明了育人方向;教育公益性理论为通识教育政策过程的优化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本文对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维护公共利益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法,从通识教育相关政策、通识教育政策执行和评估等方面梳理我国通识教育政策过程现状,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教育公益性理论,分析我国通识教育政策过程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思路:政府要通过加强通识教育政策前瞻性和协同性、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等完善通识教育政策,政府和高校要在加强通识教育师资培训、构建通识课程体系等政策执行环节发力,并通过健全通识教育评估体系促进通识教育科学有效发展。

张琼月[6](2021)在《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在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三大体育层面国家战略背景下,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高校体育管理专业肩负着培养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的任务。中国与英美澳等发达国家相比,在高校体育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方面存在差异。本研究应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以2020年QS世界大学体育学科排名指标体系为依据,运用泰勒课程目标模式理论和课程体系系统结构模式,对中英美澳共20所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国外与我国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为今后我国体育管理专业课程优化提供启示和参考。研究结论:(1)通过2020年QS排名选取中英美澳样本院校,从宏观层面把握国外15所院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并梳理我国5所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最新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2019版及2020版),得出中外在学分设置、修业年限、学位授予和就业方向等方面存在差异。(2)中英美澳各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目标设置都注重与社会需求接轨,英美澳目标设置更为具体;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结构较为合理,但存在较大的自主性,我国相对来说比较统一,公共必修课程比重较大,选修和实践课程相对较小;我国高校较之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内容设置较为丰富,但不够细化;英美澳三国在课程实施方面有着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中国侧重于理论教学;我国较之英美澳高校课程评价多采用总结性评价,在实践教学方面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英美澳高校课程评价方式较灵活,注重形成性评价。(3)中英美澳四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均遵循相应的目标导向(商学途径、公共管理途径和科学途径等)和学位类别(理学学士、文学学士、商业学士和管理学学士等),这体现了各国课程设置向培养目标靠近以及注重社会需求。(4)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体育产业和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程度的差异对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我国应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管理专业的优化。(5)对我国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提出以下建议:明晰课程目标,结合市场与社会需求;改革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调整课程内容,提高与课程目标的匹配度;推进课程实施,丰富课程多样化形式;优化课程评价,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谭蒙[7](2021)在《高中数学E类选修课程中《初等数论初步》的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高中数学教育愈加重视。近年来,我国对高中数学课程进行多次改革,寻求一种更益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与课程模式。基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愈加深入,教育部门更是提倡各级各类学校开发、设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拓宽学生数学视野,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初等数论是数学学科的经典研究分支之一,具有教育性与经典性等特点。本研究尝试从初等数论的角度,基于重庆市万州Z中学的需求,开发《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开发《走进<初等数论>》校本教材。本研究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首先,对重庆市万州Z中学高一年级部分学生对于开设《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的学习需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估与分析,以此来阐释开发此门选修课的可行性,并得出开发《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是必要与可行的结论;其次,对高中数学E类选修课程中《初等数论初步》进行开发研究,主要从课程的目标分析、课程的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课程的评价几个方面来进行开发与设计,并基本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校本课程开发框架;最后,展示课程试验的三个教学案例,即“整除的概念及带余除法”、“二元一次不定方程”、“同余的概念及性质”,并得出设计的课程内容是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结论。

李沁禹[8](2021)在《苗族竹竿舞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重庆市彭水中学为例》文中指出本研究将苗族竹竿舞进行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并进行研究分析,试图将苗族竹竿舞与体育课程相结合,找寻竹竿舞与课程的最佳融合方式,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汇贯通,为国家课程发展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献出一份力量。也为其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中学以及在中学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同时为竹竿舞的文化传承提供更有效途径,能够为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寻找传承方式中提供借鉴。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苗族竹竿舞校本课程进行研究。通过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实验实施场所环境及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当地或者该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性的结论,并结合调查研究内容进行方案制定。方案确定后将本次方案投入实施,在苗族竹竿舞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及结束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评价。通过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竹竿舞校本课程开发遵循健康第一原则、科学性原则、少数民族独特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开发过程中遵守并结合“2+2”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健康第一”原则达到身心健康。2.苗族竹竿舞校本课程将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四个部分。知识目标是以掌握苗族竹竿-舞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主。技能目标是以掌握苗族竹竿舞的基本步法和跳法为主。认知目标主要以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终身体育的思想。3.苗族竹竿舞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立足于课程目标、地方特色和学生需求进行选择,选择的内容遵循方向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民族性原则。苗族竹竿舞校本课程的内容有三个部分组成:(一)基本介绍包括竹竿舞的起源、分类、价值与竹竿节奏与打法;(二)基本步法和跳法包括:后踢腿跳、后踢腿分腿八拍跳、单腿向前交换跳法、单腿向前来回跳法、二人拉手双脚跳、单脚点地跳、钻杆跳、图形十字跳、图形米字跳、方形跳法;(三)竹竿舞的传承与拓展:竹竿舞的传承、土家摆手舞与竹竿舞、苗族踩花山与竹竿舞、社团与竹竿舞。4.苗族竹竿舞校本课程的评价是通过对学生、教师和管理者进行评价。学生的评价有三种方式课程分数、自评互评、技能进步幅度表。教师评价表主要是对教学活动、行政支援和专业成长三个板块进行评价。管理者主要是对苗族竹竿舞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进行的。5.苗族竹竿舞校本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在彭水中学开设,课时有18节课,以高一年级的学生作为实施对象,采用讲解法、示范法、循环练习法、游戏与比赛法,课外实践创新探究法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经过实验发现,学生竹竿舞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技能掌握越来越熟练。通过对学生试验前后的5项身体素质检测发现,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柔韧、速度、耐力和灵敏性水平会带来比较明显的影响效果,但对受试中学生的力量素质方面影响作用不大。同时竹竿舞校本课程存在问题,在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难易程度,课程的评价方式上,通过学生的问卷反馈发现存在问题需要进行修改。教师认为苗族竹竿舞校本课程在学校发展和文化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还需提高,需要学校提供机会进行学习深造。

石文颜[9](2021)在《峨眉武术进校园的机遇、困境及路径 ——基于峨眉山市中小学的考察》文中提出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备受冲击。中小学作为传播武术文化和培养学生“五育并举”的主要场所,理应担负起“武术进校园”的重任,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探寻峨眉武术进校园的出路。本研究采用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峨眉山市15所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结合访谈当地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和学校相关领导,对推进峨眉武术进校园在“策、境、人、财、物”五个方面的机遇与困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在“策”方面:国家、地方出台众多弘扬传统文化与武术的政策以保障“峨眉武术进校园”工作的推进。但各级政策难以落地,督导考核与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峨眉武术课程设置欠妥,以及遭受“进校园”热潮的影响。(2)在“境”方面:具有峨眉武术发祥地的地理优势、全国“武术之乡”的引领效应、丰富多彩的赛事环境、学校武术社团的补充优势。同时遭受着武侠小说影视的“艺术化”、重文化轻体育、竞技体育的冲击、学校位置差异等劣势环境影响,致使峨眉武术进校园步履维艰。(3)在“人”方面:领导层、习武学生家长、本土传承人都支持峨眉武术进校园。但各级领导、学生、家长对峨眉武术进校园的认知不足,峨眉武术师资供给不足,使得推进峨眉武术进校园处于被动的尴尬之境。(4)在“财”方面:国家、地方、民间、学校对峨眉武术进校园均有资金支持,但扶持力度不够。(5)在“物”方面:学校普通场地器材相对充足,武术馆校与本土教材逐渐丰富,专业服装逐渐成型。但专业场馆器材不足,专业服装缺失,峨眉武术教学教材不统一。对此,研究提出以下路径:(1)探索政策落地的新路径:学校结合政策优势,与政府合力推进;健全督导考核与学校管理机制;科学设置武术课程,使峨眉武术在全校普及。(2)深入挖掘环境优势资源的路径:结合本土文化资源、传承基地资源、武术明星资源,为“峨眉武术进校园”搭建更好的推广平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3)引导推广者与受体形成合力的路径:加强峨眉武术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讲座、座谈会、赛事活动等方式宣传峨眉武术,改善校领导、家长和学生对峨眉武术的意识认知。(4)探索多元筹措资金的路径:政府和学校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开展峨眉武术的资金充足和专款专用;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资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5)完善软硬件设施配备的路径:各学校配齐配足峨眉武术场地器材、专业服装,彰显峨眉武术特色文化;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规范峨眉武术教材。

王思源[10](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指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二、任意选修课的开设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任意选修课的开设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
        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
        4.中职文秘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5.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6.教育生态学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述评
        1.国内外关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2.国内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3.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创业教育、创新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2.教育生态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3.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支撑
        1.生态系统理论
        2.人力资本理论
        3.三螺旋理论
        4.全面发展理论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教育生态学的内在联系
        1.本体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内含教育生态学特质
        2.方法准备:教育生态学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提供视角
        3.价值目标:教育生态学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的实现
三、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构建
    (一)经验借鉴: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的经验启示
        1.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的经验
        2.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的启示
    (二)本土建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
        1.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思想及目标
        2.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过程及依据
        3.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维度及参数
        4.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原则及成果
四、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现状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问卷及访谈的设计
        4.调查结果
    (二)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发展现状分析
        1.学校实施层
        2.交流转化层
        3.社会支持层
    (三)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问题分析
        1.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不健全
        2.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结构不平衡
        3.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功能不充分
        4.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机制不协调
        5.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弹性力不强
    (四)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困境审视
        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2.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理念存在偏差
        3.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4.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发展滞后
        5.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边缘效应”
五、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一)以转变教育认识为核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
        1.转变教育理念
        2.转变就业观念
    (二)以优化教育结构为基础,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师生态
        1.构建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
        2.组建不断发展的师资队伍
    (三)以补足教育支持为保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
        1.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2.健全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四)以协同教育机制为抓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生态
        1.以机构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2.以校企协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五)以促进教育循环为目标,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性
        1.维护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平衡性
        2.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开放性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5)我国通识教育政策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通识教育
        2.通识教育课程
        3.专业教育
        4.通识教育政策
        5.通识教育政策过程
    (二)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教育公益性理论
二、通识教育的作用
    (一)通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1.立德树人,培养公共精神
        2.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
        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4.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5.提高劳动觉悟,强化劳动素质
    (二)通识教育发挥对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能
        1.维护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利益
        2.维护社会利益
        3.维护国家利益
三、我国通识教育政策过程现状
    (一)通识教育政策
        1.通识教育政策梳理
        2.政策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
        3.通识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二)通识教育政策执行情况
        1.通识教育政策主体的职能
        2.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3.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三)通识教育政策评估情况
        1.政府对高校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审核评估
        2.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教学评价
    (四)我国通识教育效果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深厚
        2.学生的劳动素质不高
        3.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四、我国通识教育政策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通识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1.通识教育政策滞后
        2.通识教育政策整体性不足
        3.通识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不明确
    (二)通识教育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1.通识教育政策主体职责不明晰
        2.通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3.通识教育课程系统性不强
    (三)通识教育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
        1.通识教育审核评估指标单一
        2.学生对通识教育教学评价不重视
        3.通识教育教学评价结果应用缺乏有效性
五、我国通识教育政策过程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通识教育政策
        1.提高通识教育政策前瞻性
        2.加强通识教育政策的协同性
        3.明确通识教育教学质量标准
    (二)落实通识教育政策
        1.明确政府和高校在通识教育政策执行上的职责
        2.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通识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3.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三)健全通识教育政策评估体系
        1.建立健全通识教育审核评估指标
        2.强化高校对通识教育教师教学的绩效考核
        3.充分利用教学反馈加强高校对通识教育的监督整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体育管理专业研究
        1.2.2 体育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1.2.3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
        1.4.1 主要工作
        1.4.2 创新点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对学科、专业、课程的概念界定
        2.1.2 对课程体系的概念界定
        2.1.3 课程体系设计的几个重要概念界定
        2.1.4 对体育管理专业的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泰勒的课程目标模式理论
        2.2.2 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代表性高校样本选取
    3.1 研究总体与研究样本
    3.2 样本选取依据
        3.2.1 2020 年QS世界大学排名学科分类
        3.2.2 QS世界大学体育学科排名指标与权重分析
        3.2.3 2020 年QS世界大学体育学科排名概况
        3.2.4 中英美澳体育学科排名中体育管理本科专业分析
    3.3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3.3.1 英国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3.3.2 美国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3.3.3 澳大利亚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3.3.4 中国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分析
    4.1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比较分析
    4.2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比较分析
    4.3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内容比较分析
    4.4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实施比较分析
    4.5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评价比较分析
    4.6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与其课程体系的关系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英美澳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差异成因分析
    5.1 教育理念的差异
    5.2 教育体制的差异
    5.3 体育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
    5.4 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程度的差异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英美澳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6.1 明晰课程目标,结合市场和社会需求
    6.2 改革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
    6.3 调整课程内容,提高与目标的匹配度
    6.4 推进课程实施,丰富课程多样化形式
    6.5 优化课程评价,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英美澳样本院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官网来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7)高中数学E类选修课程中《初等数论初步》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加强学校课程建设的实施建议
        1.1.2 《初等数论初步》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1.1.3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统计分析法
        1.3.4 实验法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计划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2.2 国内外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2.3 初等数论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与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4.1 文献评述
        2.4.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3章 高中数学《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分析
    3.1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3.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3.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1.4 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发流程
    3.2 高中数学《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3.2.1 初等数论的特征
        3.2.2 高中数学课程中《初等数论初步》的现状
        3.2.3 探索高中课程改革新模式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2.4 拓宽学生数学视野并促进与大学数学教育衔接
    3.3 高中数学《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3.3.1 国家政策分析
        3.3.2 重庆市万州Z中学校内资源分析
        3.3.3 重庆市万州Z中学学生需求分析
        3.3.4 重庆市万州Z中学家长需求分析
第4章 高中数学E类选修课中《初等数论初步》的开发
    4.1 《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的目标分析
    4.2 《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的组织
        4.2.1 《初等数论初步》的呈现形式
        4.2.2 《初等数论初步》的组织形式
        4.2.3 《初等数论初步》的内容选择
        4.2.4 《初等数论初步》的教学纲要
    4.3 《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的实施
    4.4 《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的评价
第5章 《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
    5.1 案例一:“整除的概念及带余除法”
        5.1.1 教学设计
        5.1.2 课例分析
    5.2 案例二:“二元一次不定方程”
        5.2.1 教学设计
        5.2.2 课例分析
    5.3 案例三:“同余的概念及性质”
        5.3.1 教学设计
        5.3.2 课例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一年级学生对于开设《初等数论初步》课程的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苗族竹竿舞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重庆市彭水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少数民族文化需要保护与传承
        1.1.2 课程开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还需要更多支持和开发
    1.2 研究目的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校本课程的研究
        2.1.1 国外校本课程的研究
        2.1.2 国内校本课程的研究
    2.2 关于竹竿舞的研究
        2.2.1 竹竿舞现状研究
        2.2.2 竹竿舞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2.3 学校体育中的传统体育文化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证研究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苗族竹竿舞校本课程的开发
    4.1 苗族竹竿舞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4.1.1 竹竿舞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需求及情境分析
        4.1.2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展
        4.1.3 竹竿舞校本课程在彭水县彭水中学开发的优势
    4.2 竹竿舞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与课程开发原则
        4.2.1 竹竿舞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依据
        4.2.2 竹竿舞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4.2.3 竹竿舞校本课程开发遵循的原则
    4.3 竹竿舞校本课程的开发
        4.3.1 苗族竹竿舞校本课程组织构架
        4.3.2 竹竿舞校本课程开发设计
        4.3.2.1 竹竿舞校本课程目标的设立
        4.3.2.2 竹竿舞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4.3.2.3 竿舞校本课程的评价制定
    4.4 竹竿舞校本课程开发设计讨论和检测
第5章 苗族竹竿舞校本课程的实施
    5.1 竹竿舞校本课程开设形式及课时安排
        5.1.1 竹竿舞校本课程的开设形式
        5.1.2 竹竿舞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
        5.1.3 竹竿舞校本课程的实施对象
        5.1.4 竹竿舞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5.1.5 竹竿舞校本课程实施流程
    5.2 彭水中学竹竿舞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试行成果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A 《竹竿舞校本课程专家评价表》
附件B 竹竿舞校本课程学生问卷
附件C 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D 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件E
附件F
附件G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峨眉武术进校园的机遇、困境及路径 ——基于峨眉山市中小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时代诉求
        1.1.2 学校是培养峨眉武术传承队伍的主要阵地
        1.1.3 峨眉武术进校园助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武术进校园文化方面的研究
    2.2 武术进校园困境方面的研究
    2.3 地域武术进校园的相关研究
    2.4 峨眉武术进校园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实地考察法
        3.2.2 访谈法
        3.2.3 文献资料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的机遇分析
        4.1.1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策”的机遇
        4.1.2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境”的机遇
        4.1.3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人”的机遇
        4.1.4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财”的机遇
        4.1.5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物”的机遇
    4.2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的困境分析
        4.2.1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策”的困境
        4.2.2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境”的困境
        4.2.3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人”的困境
        4.2.4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财”的困境
        4.2.5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物”的困境
    4.3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的路径探索
        4.3.1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策”的路径
        4.3.2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境”的路径
        4.3.3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人”的路径
        4.3.4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财”的路径
        4.3.5 峨眉山市峨眉武术进中小学关于“物”的路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 附件

(10)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任意选修课的开设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京津冀地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D]. 马洁爽. 天津体育学院, 2021
  • [2]东北师范大学和台中教育大学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比研究[D]. 金绩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 王俊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我国通识教育政策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郑思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 张琼月.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7]高中数学E类选修课程中《初等数论初步》的开发研究[D]. 谭蒙.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苗族竹竿舞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重庆市彭水中学为例[D]. 李沁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9]峨眉武术进校园的机遇、困境及路径 ——基于峨眉山市中小学的考察[D]. 石文颜.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10]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选修课的开设与管理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