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分组无线网络中可变速率传输的研究与实现

高速分组无线网络中可变速率传输的研究与实现

一、高速分组无线网中可变速率传输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1](2019)在《油井工况远程监控无线网络系统的构建》文中认为石油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油田开发后,巡回检查油井工作状态成为采油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工作,目前国外已基本实现油井巡查的自动化,而国内主要采用人工的巡井方式,采油工人需要走遍整个矿区,检查设备的工作状况,记录采油过程的主要数据,这种方式效率低下,更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工作故障。为了提高油田自动化管理水平,提高采油效率,本文以大庆采油六厂为研究背景,设计一套基于嵌入式技术和无线网桥技术的新型油井工况远程监控无线网络系统,这套系统可以替代人工巡井,实现远程电压、电流等电参数数据的采集,并能实现远程视频实时监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油田自动化监控的研究现状,比较了几种无线传输技术的特点,讨论了嵌入式技术在工业监控领域的优势,选择嵌入式技术与无线网桥技术结合的方式构建工况监控系统,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方案,完成了软硬件的设计,最后搭建了系统的测试平台,对系统功能和性能进行了测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首先,本文对油井工况监控无线网络系统的总体方案进行设计,分析技术难点和系统的关键技术。对远距多节点无线网络构建和高并发服务器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究了分组无线网的拓扑结构、路由协议和信道接入技术,对本系统的网络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基于线程池和select技术对高并发服务器进行了设计,解决了无线网络传输距离远、节点多、多个网络节点同时连接服务器等难点问题。然后,本文对系统的总体硬件方案进行了设计,为了保证可靠性与稳定性,基于工业标准对多个功能模块进行了筛选,对嵌入式核心控制板的主要电路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完成了单井数据采集箱的设计,保证了系统在硬件层面能安全稳定地工作在复杂的工业环境中。其次,本文完成了系统软件总体方案的设计。分析了嵌入式Linux开发平台的构建过程,完成了Linux系统的移植和交叉环境的建立。在分析了网络编程模型和设计了应用层协议后,对高并发服务器的程序进行了设计。对上位机程序和下位机程序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实现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到监控的全过程。最后,本文搭建了系统的测试平台,并对无线网桥通信、数据采集、视频监控、高并发服务器模型等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测试,完成了系统总体功能与性能的测试,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实验表明,本系统能实现远距离多节点油井工况的远程监控,能有效的替代人工巡井,提高油田自动化管理效率,并且稳定性和可靠性高,实用性强,对于油田自动化监测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杨军[2](2003)在《分组无线网多址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Internet和移动通信是近年来通信领域应用与研究的热点,分组无线网是实现将Internet业务扩展到无线移动环境的理想形式,长期以来一直在军用和商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看作未来个人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诸多新的应用对分组无线网的研究和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通信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又为分组无线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即结合智能天线技术与分组无线网网络协议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分组无线网的多址接入协议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章对智能天线(自适应波束形成天线)在移动Ad Hoc网络(MANET)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介绍了移动智能天线的研究进展,提出将智能天线应用于MANET的移动终端,分析了智能天线的应用对多址接入协议的影响。提出了支持智能天线应用,并利用其定向通信能力提高网络性能的多址接入协议——自适应波束形成CSMA/CA协议(ABF-CSMA/CA)。对应用智能天线后MANET的信道利用率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仿真方法评估了协议性能。结果表明,ABF-CSMA/CA协议与智能天线的结合能够有效实现信道的空分复用,显着提高网络的信道利用率。 第三章研究了智能天线在Internet无线接入网络中的应用,主要考虑使用智能天线对抗同信道干扰与多径衰落,增加覆盖范围,并在MAC层实现智能天线与网络的有机结合。提出了基于轮询的自适应波束形成多址接入协议(PB-ABFMA)。该协议中采用简单、有效的机制保证智能天线快速、准确地适应时变信道,以动态TDMA方式为各节点安排发送时隙,采用微时隙为处于空闲状态的用户保持连接以降低接入时延,该协议可工作于异步网络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针对Internet中主要的“请求—回应”(Request-Reply)式业务,推导了协议的信道利用率与平均“请求—回应”时延的近似计算公式,以仿真方法考察了协议性能。结果表明,PB-ABFMA协议能够有效支持智能天线应用并具有较高的信道利用率与良好的时延性能,其简单有效的碰撞分解算法能保证新用户快速接入信道。 第四章对多波束智能天线在星型结构分组无线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利用智能天线实现信道的空分复用,并在MAC层实现多波束智能天线与网络的融合。提出了自适应时隙分配多址接入协议(ASAMA)。为了有效支持多波束智能天线的应用,该协议增加了以下功能:利用逐点优化(PPO)或全局优化(GO)两种不同复杂度的时隙分配算法将各节点按空间可分性进行分类,保证参与信道空分复用过程的节点信号之间有充分的空间可分性;采用高效、可靠的方法告知各节点应如何及何时进行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以保证多个节点正确地同时利用一个物理信道进行通信,从而实现信道空分复用。 对ASAMA协议的信道利用率进行了近似分析,以ON/OFF模型为业务源,在平坦瑞利衰落信道中对协议性能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ASAMA协议能有效支持多波束智能天线应用以实现信道空分复用,具有很高的信道利用率与良好的时延性能。 第五章提出在利用多波束智能天线实现信道空分复用的同时,充分挖掘智能天线的优势,为多媒体业务提供Qos保障。在考虑多波束智能天线,及话音与数据业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提供QoS保障的自适应时隙分配多址接入协议(QAsAMA、。在QAsAMA协议中,综合考虑了分组时延,分组丢弃率,误码率,业务容量以及信道利用率方面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与多波束智能天线的特点及自适应时隙分配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对QASAMA协议的信道利用率进行了近似分析,并以仿真方法考察了协议性能。结果表明,QASAMA协议能有效支持智能天线应用,具有很高的信道利用率,并能为话音与数据业务提供良好的QoS支持。 第六章研究了IEEE 802.11 DCF协议中竞争信道节点数的估计方法。一些文献指出,可以根据同时竞争信道的节点数对DCF协议参数进行优化,而接入点(AP)只知道网络中已注册的节点数,无法检测出有多少节点在竞争信道。为此我们基于DCF协议饱和吞吐量的分析方法,推导了分组碰撞概率与同时竞争信道的节点数的关系,提出了一种简便的估计竞争信道节点数的方法一一基于碰撞概率的估计方法 (CPBE)。该方法中,节点或AP利用DCF协议中已有的对分组发送情况的记录估计分组碰撞概率,据此估计同时竞争信道的节点数。利用仿真方法评估了CPBE算法的性能,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易行,具有较好的性能与实用价值。 第七章分析了多径衰落信道中,存在同步误差与多址干扰条件下的正交码CDMA系统的性能。给出了系统模型与信道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同步误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推导了采用QPSK调制及非相干RAKE接收时的平均误码率计算公式。给出了数值计算结果,考察了信道特征,系统用户数,同步误差等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接收机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弥补了在实际中难以进行这方面的性能模拟及测量的不足。

陈林星[3](2003)在《高速分组无线网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目的就是针对我们的特定需求对高速分组无线网进行研究和设计。内容包括高速分组无线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协议体系、多跳动态路由协议、传输协议体系、网络节点的组成及其软/硬件实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充分吸收了低速分组无线网、尤其是高速分组无线网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充分消化和吸收当前Ad Hoc 移动无线网络的研究成果,少走弯路;尽量利用现有的商用成果:利用PC/104 嵌入式处理器作为高层硬件平台,利用实时操作系统作为高层软件平台;采用高性能的数字信号处理器作为低层处理平台;大力应用超大规模FPGA 技术,等等;重点放在网络协议、路由算法、实时业务传输协议、MAC 层协议、网络节点软/硬件技术开发上。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分组无线网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方向;对分组无线网的几种路由算法DBF、DSDV、DSR、ABR 以及MAC 访问协议也作了介绍;较详细地介绍了WAMIS 的MACA/PR 技术体制及其性能;然后完成了对高速分组无线网的系统设计(物理层除外)。设计的创新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MACA/PR 协议作了改进,作为高速分组无线网的端--端实时传输协议的一个组成部分,改进之处表现在:1 QoS路由协议不是通过在DSDV 路由协议、而是通过在ABR 路由协议中引入带宽限制来实现,从而达到提高系统吞吐量的目的;2定义了一个新颖的“时隙”概念,这个概念建立在直接位于其无线电波传输范围之内的两个网络节点之间的“发送-应答”这样一个分组来回相互交互的过程的基础之上。二是提出了一个异步TDMA的概念,这个概念不要求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同步到一个时钟上,只需要发送节点在发送分组之前在分组头中设置有关分组传输所需的时间参数(比如分组大小、分组到达速率等),接收节点接收到该分组之后根据自己的时钟和所接收到的分组头中的时间参数计算出有关的时间数据,从而达到对“时隙”的时间控制和管理、以及时分多址访问的目的。三是设计了一个可靠的分组广播传输协议,这个协议保证一个网络节点向其无线电波所能覆盖的相邻节点广播分组信息时每一个相邻节点都能够接收到广播出来的信息。分析和经验表明本文的设计是切实可行的,可以满足我们预定的特定要求。

陈娜[4](2002)在《高速分组无线网(HSPRN)的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分组无线网(HSPRN)是一种新型的无线通信网络,是利用分组交换共享无线信道的数字通信网。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网络通信协议、动态的网络拓扑结构、多跳转发技术和自组织的网络管理,使其广泛用于军事战术数据通信和民用无线数据通信领域。对HSPRN的研究内容包括有网络结构、信道多址方式、路由协议等诸多方面。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很难构造出相近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评估网络的性能,即使可以建立一些数学模型,也是进行了诸多简化,与实际的网络差异甚大,所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来研究能更为准确地得到网络及其协议的实际性能,便于优化和改进。 本文在计算机仿真的基础上,讨论了系统级的方案设计和仿真,构造了一个分布式多跳高速分组无线网的仿真模型,验证了网络中一些关键的协议和算法,包括分布式路由协议(单信道和多信道)、信道多址协议(RTS/CTS多址方式和扩频RTS/CTS方式)、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等等。通过这种系统级的仿真,可得到网络的整体性能情况。 本文在简要介绍了分组无线网的组成和原理之后,详细阐述和分析了HSPRN仿真模型中涉及的协议和算法,包括路由协议、信道多址协议和网络互联方法等,并提出了用于多信道网络中的路由算法和一种基于RTS/CTS的扩频多址方式。接着介绍了仿真模型的整体框架,以及各个模块实现的功能和工作流程。通过对HSPRN系统的仿真,验证了文章中提出的路由算法和多址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得到若干网络性能的数据和曲线,如消息或分组的平均端到端时延、网络吞吐量等等,可为实际系统的设计和规划提供参考。

晏颖[5](2002)在《高速分组无线网中可变速率传输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研究了多进制正交码扩频的原理及多进制正交码扩频信号的最佳接收机模型,讨论了CODIT工程中可变速率传输的概念和原理。其次,在导频信道辅助的多进制正交码扩频系统中提出了一种可变速率传输的方案:同步信道采用固定的速率,用64位的m序列扩频,传输同步和数据信道的速率信息。数据信道采用512Kbps、256Kbps、128Kbps和64Kbps四种传输速率,分别用Walsh序列进行16进制扩频。然后讨论了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的软硬件设计与实现,并对系统在多径衰落信道中的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利用计算机增强性并口实现计算机与高速分组无线网Modem连接的方法。本文的最后讨论了系统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刘雪娟[6](2002)在《分组无线干线网的流量和拥塞控制技术及其性能仿真》文中认为本文在介绍分组无线网的国内外发展概况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分组无线干线网的系统功能和总体结构,包括分组无线干线网的功能、系统结构、协议结构和分组无线干线网单元CCU的软硬件构成。接着,论文阐述了流量和拥塞控制的机理以及不同协议层次上流量和拥塞控制的策略。然后,在分析分组无线干线网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种流量和拥塞控制的算法。最后,详细描述了这五种分组无线干线网流量和拥塞控制算法软件实现的流程图,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计算机仿真。

马聪[7](2002)在《分组无线网网络层协议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移动分组无线网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分组无线网的发展概况及其网络结构的特殊性,接着提出了一种基于DBF算法的分布式无线无环路由协议的实施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无线子网的改进型序号制无线路由协议,该协议可以有效的抑制过时信息,具有更高的收敛速度,并且承认无线非对称信道存在。最后结合具体的的软硬件实施方案,介绍了无线子网间互联及与无线干线网间互联技术的实现。

杨军,李建东,李维英[8](2001)在《高速分组无线网实验系统及其性能分析》文中指出基于高速分组无线网的实施要求,本文提出了同步信道辅助的M进制正交码直接序列扩频方案.数据信道使用Walsh序列进行多进制扩频,同步信道采用短码扩频,便于实现快速捕获.并分析了存在同步误差情况下,采用BPSK调制的M进制正交码扩频信号在多径衰落信道中的RAKE接收性能.分别讨论了不使用分集接收和来用等增益合并时的误码率,并推导出相应的近似计算公式.最后分析了信道特征、接收策略以及同步误差对性能的影响.

刘兴[9](2001)在《分组无线网低层协议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研究了分组无线网中的多址接入协议,分析了在分组无线网中影响接入性能的若干因素,详细论述了基于美国军标MIL-STD-188-220B的随机延时多址接入协议,并对其性能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然后,研究如何在误差信道中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分组无线控制终端(PRU)低层协议的实现,文中描述了网络结构、节点组成以及软件设计的总体框架、分层的帧结构和实现方法,分析了如何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并在模拟网络环境下对系统进行了大量的测试。

陈育斌[10](2000)在《高速分组无线网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Internet和移动通信是近年来通信技术研究的两个热点领域,把数据业务扩展到无线移动环境更加引人瞩目。分组无线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形式,长期以来在军事和商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看作未来个人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多跳结构的高速分组无线网是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也是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深入研究了高速分组无线网理论和技术上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网络低层协议研究、M进制正交码扩频技术的性能分析、高速分组无线网实验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主要内容和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2章研究了高速分组无线网低层协议设计中如何保证数据/话音综合业务的传输问题。通过仿真不同的协议和参数对这两种业务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支持数据/话音综合业务的新网络低层协议。新协议可以在网络业务量较大时满足数据/话音综合业务的不同性能要求,并具有实现简单的特点。 第3章对移动自适应天线应用于多跳分组无线网络终端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分析了移动自适应天线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提出把自适应天线技术应用于多跳高速分组无线网移动终端中,深入探讨了应用移动自适应天线对分组无线网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并提出一种基于移动自适应天线的MAC层自适应定向ALOHA协议(AD-ALOHA),和自适应网络协议的设计思想。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全向性天线相比,采用移动自适应天线技术和本文提出的协议可极大提高网络性能。 第4章研究了M进制正交码扩频技术在多径衰落信道中的性能。分析了存在同步误差的情况下,采用BPSK调制的M进制正交码扩频信号在多径衰落信道中的相干RAKE接收机性能。分别讨论了不采用分集接收和采用选择式合并、等增益合并、最大比合并等三种分集合并策略时接收信号的误码率,并推导出相应的近似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的分集合并办法、传输参数、码片定时误差和载波相位误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仿真了M进制正交码扩频系统的RAKE接收机性能,证明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 第5章提出一种同步信道辅助的M进制正交码扩频系统方案,分别在同相和正交载波上传输同步控制和数据信息。同步信道采用短码扩频,便于实现快速捕获;数据信道采用Walsh函数序列进行多进制扩频。接收机在同步信道解扩获得的定时信息帮助下完成非相干多进制正交码解扩运算。 本文采用最新的扩频、解扩集成电路和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设计了相应的M进制正交码扩频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硬件电路,并在中频连接上调试通过。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山于本文的电路设计借鉴了可重构的收发信机设计思想,电路具有良好的可扩展能力,增加了网络协议设计的灵活性,并支持向可变速率 CDMA和 RAKE接收技术等方向演变。 第6章采用CPLD设计了接收机电路的核心:M进制最佳非相干正交码解扩单元。首先设计了CPLD的总体结构及各主要模块的电路,提出了三种核心运算单元——多进制并行解扩单元的实现算法:串行FliT法、并行FliT法和并行积分法,并加以比较。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并行相关法可获得计算速度和资源消耗量之间很好的平衡,且具有控制简单、方案灵活、可扩展性强等特点,更适合于高速分组无线网的应用要求,是一种理想的实现算法。

二、高速分组无线网中可变速率传输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分组无线网中可变速率传输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油井工况远程监控无线网络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田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1.2.2 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现状
        1.2.3 嵌入式技术在监控领域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工况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1 系统总体方案
        2.1.1 系统的需求分析
        2.1.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3 技术难点和关键技术分析
    2.2 远距多节点无线网络系统的构建技术研究
        2.2.1 分组无线网拓扑结构研究
        2.2.2 分组无线网路由协议研究
        2.2.3 分组无线网信道接入协议研究
        2.2.4 远距多节点无线网络系统设计
    2.3 高并发服务器的研究与设计
        2.3.1 TCP服务器
        2.3.2 线程池技术
        2.3.3 操作系统I/O复用技术
        2.3.4 基于线程池和select技术的高并发服务器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井工况系统硬件方案与电路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方案
        3.1.1 硬件方案设计
        3.1.2 硬件方案实现
    3.2 嵌入式核心控制板的设计
        3.2.1 FLASH与SDRAM电路设计
        3.2.2 USB、RS485接口电路设计
        3.2.3 网络接口设计
    3.3 单井数据采集箱的硬件方案设计
        3.3.1 485总线方案设计
        3.3.2 供电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况远程监控网络系统软件设计
    4.1 监控系统软件总体方案
    4.2 嵌入式Linux开发平台的建立
        4.2.1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4.2.2 Bootloader的移植
        4.2.3 Linux内核的移植
        4.2.4 嵌入式开发工具的调试与使用
    4.3 高并发服务器程序设计
        4.3.1 基于socket的C/S网络编程模型
        4.3.2 服务器应用层传输协议设计
        4.3.3 基于LabWindows/CVI的服务器程序设计
    4.4 下位机软件设计
        4.4.1 工况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4.2 基于V4L2的视频采集程序设计
        4.4.3 网络传输程序设计
    4.5 上位机软件设计
        4.5.1 监控软件界面设计
        4.5.2 数据处理与报警功能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功能验证及性能评估
    5.1 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和功能模块的测试
        5.1.1 无线网桥通讯测试
        5.1.2 数据采集功能测试
        5.1.3 视频采集功能测试
        5.1.4 高并发服务器模型测试
    5.2 系统总体功能测试与性能分析
        5.2.1 总体功能测试
        5.2.2 系统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分组无线网多址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分组无线网络概述
        1.2.1 分组无线网络的分类
        1.2.2 几种典型的分组无线网
    1.3 分组无线网研究现状
        1.3.1 单跳网络的多址接入协议
        1.3.2 多跳分布式网络的多址接入协议
        1.3.3 IEEE 802.11的MAC协议
    1.4 智能天线技术
        1.4.1 智能天线概述
        1.4.2 利用智能天线改善无线通信系统性能
    1.5 智能天线技术与分组无线网络的融合
    1.6 本文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概要
第二章 支持智能天线在移动Ad Hoc网络中应用的多址协议
    2.1 引言
    2.2 移动智能天线的研究进展
        2.2.1 GloMo2的移动智能天线
        2.2.2 SA100移动智能天线
    2.3 网络模型与智能天线模型
        2.3.1 网络模型
        2.3.2 智能天线模型
    2.4 支持智能天线在MANET中应用的多址接入协议
        2.4.1 应用智能天线对多址接入协议的影响
        2.4.2 节点移动的影响
        2.4.3 自适应波束形成CSMA/CA协议(ABF-CSMA/CA)
        2.4.4 ABF-CSMA/CA协议的性能分析
    2.5 ABF-CSMA/CA协议的性能评估
    2.6 小结
第三章 Internet无线接入网络中应用智能天线的多址接入协议
    3.1 引言
    3.2 利用智能天线改善通信质量
    3.3 支持智能天线应用于Internet无线接入网络的多址协议
        3.3.1 网络与智能天线模型
        3.3.2 基于轮询的自适应波束形成协议(PB-ABFMA)
    3.4 PB-ABFMA协议的性能分析
        3.4.1 信道利用率
        3.4.2 平均“请求-回应”时延
    3.5 仿真与计算结果
    3.6 小结
    附录 非空帧群服务时间(S_B)的二阶矩
第四章 支持多波束智能天线应用的多址接入协议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2.1 网络与信道模型
        4.2.2 利用智能天线实现SDMA的原理
        4.2.3 智能天线模型
    4.3 自适应时隙分配多址接入协议(ASAMA)
        4.3.1 ASAMA协议的帧结构
        4.3.2 时隙分配算法的基本原理
        4.3.3 逐点优化算法(PPO)与全局优化算法(GO)
    4.4 ASAMA协议的性能分析
    4.5 ASAMA协议性能评估
    4.6 小结
    附录 逐点优化算法与全局优化算法的伪语言描述
第五章 支持智能天线应用并提供QoS保障的多址接入协议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3 提供QoS保障的自适应时隙分配多址接入协议(QASAMA)
        5.3.1 QASAMA协议的帧结构
        5.3.2 QASAMA协议对QoS的支持
        5.3.3 QASAMA协议性能的近似分析
    5.4 QASAMA协议性能评估
    5.5 小结
第六章 IEEE 802.11 DCF协议中估计竞争节点数的方法
    6.1 引言
    6.2 DCF的工作机制
    6.3 DCF协议中竞争节点数的估计方法
        6.3.1 DCF协议的分组碰撞概率
        6.3.2 DCF中基于碰撞概率的竞争节点数估计算法(CPBE)
    6.4 性能仿真与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非理想同步条件下正交码CDMA系统的性能
    7.1 引言
    7.2 系统和信道模型
        7.2.1 发送信号模型
        7.2.2 信道与接收信号模型
    7.3 存在同步误差时的误码率分析
        7.3.1 同步误差对性能的影响
        7.3.2 误码率分析
    7.4 数值分析结果
    7.5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内容总结
    8.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科研项目

(3)高速分组无线网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当前国际上分组无线网的研究形势
    1.2 当前国内分组无线网的研究形势
    1.3 分组无线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1.4 AD HOC 移动分组无线网的基本概念
    1.5 WAMIS 计划与实时业务传输
    1.6 高速分组无线网简介
    1.7 研究高速分组无线网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1.8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分组无线网的媒介访问技术
    2.1 CSMA 访问协议及其问题
    2.2 多用户访问碰撞回避方案(MACA 方案)
    2.3 MACAW 方案
    2.4 FAMA 方案
    2.5 DBTMA 方案(双忙音多用户访问方案)
第三章 分组无线网的路由算法
    3.1 分组无线网路由算法的分类
    3.2 分布式BELLMAN-FORD(DBF)路由算法
    3.3 目的序列号距离矢量路由协议DSDV
    3.4 源动态路由协议DSR
    3.5 基于相互关系的路由协议ABR
    3.6 小结
第四章 HSPRN 的总体技术
    4.1 HSPRN 的协议体系结构
    4.2 HSPRN 的协议封装
        4.2.1 HSPRN 中实时流协议的封装
        4.2.2 HSPRN 中IP 协议的封装
    4.3 HSPRN 网络中的业务接入
    4.4 HSPRN 网络节点的实现总框图
        4.4.1 HSPRN 网络节点的硬件实现总框图
        4.4.2 HSPRN 网络节点的软件实现框图
    4.5 小结
第五章 HSPRN 网络控制器的实现
    5.1 HSPRN 网络控制器的功能
    5.2 HSPRN 网络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5.3 HSPRN 网络控制器的实现
        5.3.1 HSPRN 网络控制器的硬件实现框图
        5.3.2 ADSP-T51015 简介
    5.4 HSPRN 的检错、纠错
        5.4.1 同步头的检错与纠错
        5.4.2 RS 前向纠错技术的实现
        5.4.3 交织/反交织技术的实现
    5.5 小结
第六章 HSPRN 的路由算法
    6.1 选择和设计HSPRN 路由算法时的一些基本考虑
    6.2 DBF、DSR、ABR 的对比
        6.2.1 控制信息开销的对比
        6.2.2 数据吞吐量的对比
        6.2.3 端-端数据分组传输时延的对比
        6.2.4 低检测概率/低截获概率的对比
        6.2.5 低功耗操作的对比
        6.2.6 最短路径功耗问题
    6.3 ABR 协议为网络节点的移动性操作提供了一种定量描述
    6.4 DBF、DSR、ABR 的对比结论与选择
    6.5 小结
第七章 HSPRN 的传输协议体系
    7.1 HSPRN 的混合业务传输波形
    7.2 HSPRN 的传输协议体系
    7.3 HSPRN 的可靠广播传输协议体系
    7.4 HSPRN 的端-端传输协议体系
        7.4.1 MAC 协议
        7.4.2 带宽预留协议
        7.4.2.1 HSPRN 分组大小设置与时隙定义
        7.4.2.2 带宽预留表及其作用
        7.4.2.3 带宽预留原理
        7.4.3 QoS 路由协议
        7.4.4 端-端分组传输安排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高速分组无线网(HSPRN)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分组无线网研究简介
    1.2 本课题仿真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HSPRN系统设计
    2.1 分组无线网的组成介绍
        2.1.1 基本结构
        2.2.2 协议体系
        2.2.3 网络分类
    2.2 HSPRN仿真系统的设计思想
    2.3 HSPRN仿真系统中的相关协议和算法
        2.3.1 HSPRN网络子层
        2.3.2 数据链路层
        2.3.3 网络互联
第三章 系统仿真模型
    3.1 仿真软件的介绍
    3.2 HSPRN仿真系统概述
    3.3 仿真系统中数据结构和参数
        3.3.1 主要数据结构
        3.3.2 主要参数
    3.4 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3.4.1 初始化模块
        3.4.2 业务量模块
        3.4.3 移动管理模块
        3.4.4 节点模块
        3.4.5 无线信道模块
        3.4.6 统计模块
第四章 仿真及结果分析
    4.1 基于RTS/CTS多址方式的仿真
    4.2 扩频RTS/CTS多址方式的仿真
    4.3 路由协议的仿真
    4.4 双信道网络中路由协议的仿真
    4.5 HSPRN整个网络仿真
第五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速分组无线网节点模块图
附录二 高速分组无线网路由模块图
附录三 高速分组无线网RTS/CTS子模块图

(5)高速分组无线网中可变速率传输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分组无线网发展概况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可变速率多进制正交码直扩系统原理
    §2.1 多进制正交码扩频系统原理
    §2.2 多进制正交码直扩信号的解扩译码原理
    §2.3 可变速率传输技术
第三章 多进制正交码直扩系统可变速率传输方案
    §3.1 系统方案设计
    §3.2 扩频序列的选取
第四章 多进制正交码直扩系统可变速率传输的实现
    §4.1 系统的总体实现方案
    §4.2 可变速率传输在发射模块中的设计与实现
    §4.3 可变速率传输在接收模块中的设计与实现
    §4.4 系统的性能分析
第五章 高速分组无线网Modem与计算机的连接
    §5.1 一种新型的并行接口—增强型并行接口(EPP)
    §5.2 采用增强型并口时的系统设计
第六章 结束语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6)分组无线干线网的流量和拥塞控制技术及其性能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分组无线网发展概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组无线干线网的系统功能和总体结构
    2.1 分组无线干线网概述
    2.2 分组无线干线网的功能
    2.3 分组无线干线网的结构和RCC的构成
        2.3.1 分组无线干线网的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2.3.2 分组无线干线网硬件的结构
        2.3.3 分组无线干线网单元CCU的协议结构
        2.3.4 分组无线干线网单元CCU的软件构成
第三章 流量和拥塞控制
    3.1 流量和拥塞控制概论
    3.2 流量和拥塞控制的方法
        3.2.1 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
        3.2.1.1 停等协议
        3.2.1.2 滑动窗口协议
        3.2.2 子网层的流量和拥塞控制
        3.2.2.1 子网层的流量控制
        3.2.2.2 子网层的拥塞控制策略
        3.2.3 TCP层的流量和拥塞控制
        3.2.4 IP层的流量和拥塞控制
    3.3 常见网络的流量和拥塞控制
        3.3.1 ARPANET的流量和拥塞控制
        3.3.2 SNA网中的流量和拥塞控制
        3.3.3 PARIS网中的流量和拥塞控制
第四章 分组无线干线网的流量和拥塞控制
    4.1 分组无线干线网的流量和拥塞控制概论
    4.2 分组无线干线网的流量和拥塞控制算法
        4.2.1 分组无线干线网中的隐藏终端问题
        4.2.2 令牌桶算法
        4.2.3 流控分组法
        4.2.4 分流法
        4.2.5 载荷脱落
        4.2.6 接口命令法
第五章 分组无线干线网的流量和拥塞控制算法的性能仿真
    5.1 概述
    5.2 分组无线干线网中的流量和拥塞控制算法的软件实现
    5.3 流量和拥塞控制算法的仿真结果
结束语
致谢
参考书目

(7)分组无线网网络层协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分组无线网发展概况
    §1.3 项目来源和研制任务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分组无线子网总体结构
    §2.1 PRN的网络结构与网络特殊性
    §2.2 PRN的网络控制与管理
    §2.3 PRN分组无线终端软硬件结构简介
第三章 基于DBF算法的分布式无线路由协议
    §3.1 基本原理
    §3.2 拓扑交换机制
    §3.3 增强型分布式Bellman-Ford算法的实现
    §3.4 过时信息
    §3.5 小结
第四章 改进型序号制无线路由协议
    §4.1 简介
    §4.2 序号制路由算法的实现
    §4.3 协议可行性与可靠性分析
    §4.4 网络测验结果
    §4.5 小结
第五章 分组无线子网与分组无线干线网的互联
    §5.1 分组无线干线网的网络结构与协议体系结构
    §5.2 中心控制单元CCU软硬件结构
    §5.3 子网间互联及PRN协议与IP协议互联的实现
第六章 结束语
附录A 网络传输特性模拟测试结果
附录B 算法主要流程图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9)分组无线网低层协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分组无线网的发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分组无线网中多址接入协议的研究
    2.1 引言
    2.2 常用随机多址接入协议
    2.3 分组无线网络中影响接入性能的因素
    2.4 基于220B的随机延时接入协议及分析
    2.5 随机延时接入算法的性能仿真分析
第三章 差错控制
    3.1 前言
    3.2 纠错编码与控制
    3.3 帧同步码可靠性
第四章 分组无线网低层协议的实现
    4.1 分组无线网络结构与功能要求
    4.2 分组无线电节点结构
    4.3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4.4 分组无线网中的帧格式
    4.5 链路控制层协议的实现
    4.6 接入控制协议的实现
    4.7 系统可靠性
    4.8 系统性能测试
结束语
致 谢
参考文献

(10)高速分组无线网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分组无线网络发展概述
        1.2.1 历史回顾
        1.2.2 分组无线网络的分类
        1.2.3 目前的发展趋势
    1.3 高速分组无线网主要研究方向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概要
第二章 高速分组无线网数据/话音综合业务支持研究
    2.1 前言
    2.2 分组话音通信的研究现状
    2.3 高速分组无线网结构概述
    2.4 仿真采用的网络及业务模型
    2.5 数据/话音综合业务传输性能仿真
    2.6 新的网络低层协议设计
    2.7 小结
    附录2A 网络仿真过程的状态转移图
    附录2B 仿真程序流程图
    附录2C 逻辑链路层和MAC层协议设计
第三章 移动自适应天线在多跳分组无线网中的应用研究
    3.1 前言
    3.2 移动自适应天线发展研究
    3.3 移动自适应天线对高速分组无线网络协议的影响
    3.4 采用自适应天线后的网络性能分析
        3.4.1 天线和网络模型
        3.4.2 自适应定向ALOHA协议(AD-ALOHA)
        3.4.3 采用AD-ALOHA协议的网络性能仿真
    3.5 自适应分组无线网低层协议设计思想
    3.6 小结
    附录3A 自适应定向ALOHA协议(AD-ALOHA)
第四章 M进制正交码扩频在多径衰落信道中的性能分析和仿真
    4.1 前言
    4.2 多径衰落信道与系统模型
    4.3 信号接收模型
    4.4 存在同步误差的三种相干RAKE接收机性能分析
        4.4.1 不同接收策略下平均误比特率公式推导
        4.4.1.1 不采用RAKE接收(SFR)
        4.4.1.2 选择性合并(SDC)
        4.4.1.3 等增益合并(EGC)
        4.4.1.4 最大比合并(MRC)
        4.4.2 性能分析
    4.5 M进制正交码扩频RAKE接收机性能的计算机仿真
    4.6 小结
    附录4A 瑞利衰落信道下的仿真程序流程图
第五章 M进制正交码扩频系统的硬件设计和实现
    5.1 前言
    5.2 系统方案设计及扩频序列选取
        5.2.1 总体方案设计
        5.2.2 扩频序列的选取
        5.2.3 系统总体实现方案
    5.3 M进制正交码扩频发射机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5.3.1 正交扩频编码的实现
        5.3.2 QPSK调制
    5.4 M进制正交码扩频接收机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5.4.1 正交下混频和A/D采样
        5.4.2 同步捕获及解调
        5.4.3 实验结果
    5.5 小结
    附录5A 正交码扩频序列选取
    附录5B STEL-1109功能框图
    附录5C 发射中频模块实验模型照片
    附录5D 接收中频模块实验模型照片
    附录5E STEL-3340的内部结构框图
第六章 M进制正交码解扩的CPLD设计和实现
    6.1 前言
    6.2 M进制非相干正交码解扩的原理
    6.3 CPLD设计
    6.4 M进制非相干正交码解扩单元设计
        6.4.1 串行FHT法
        6.4.2 并行FHT法
        6.4.3 并行积分法
        6.4.4 结果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的研究工作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四、高速分组无线网中可变速率传输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油井工况远程监控无线网络系统的构建[D]. 刘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2]分组无线网多址技术的研究[D]. 杨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3(03)
  • [3]高速分组无线网的研究与实现[D]. 陈林星. 电子科技大学, 2003(07)
  • [4]高速分组无线网(HSPRN)的仿真研究[D]. 陈娜. 电子科技大学, 2002(02)
  • [5]高速分组无线网中可变速率传输的研究与实现[D]. 晏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2(02)
  • [6]分组无线干线网的流量和拥塞控制技术及其性能仿真[D]. 刘雪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2(02)
  • [7]分组无线网网络层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 马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2(02)
  • [8]高速分组无线网实验系统及其性能分析[A]. 杨军,李建东,李维英. 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1
  • [9]分组无线网低层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 刘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1(01)
  • [10]高速分组无线网关键技术研究[D]. 陈育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0(01)

标签:;  ;  ;  ;  ;  

高速分组无线网络中可变速率传输的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