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儿童吸氧方法的临床研究

改进儿童吸氧方法的临床研究

一、改良小儿吸氧方法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孔维鑫[1](2021)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慢阻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并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指慢阻肺患者发生呼吸系统症状急剧恶化导致需要额外的治疗。急性加重会导致肺功能下降、远期预后变差,引发更为频发的急性加重事件,被认为是慢阻肺疾病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因此,预防并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生、缓解急性加重病情程度并缩短急性加重治疗疗程备受重视。中医认为慢阻肺可属“肺胀”“咳嗽”“喘证”等范畴,现代大样本的横断面证候学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认为急性加重期时常见证型包括痰热壅肺、痰瘀阻肺、痰湿阻肺、外寒内饮等,其中又以痰、热、瘀三个证候要素最为多见。膏摩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治疗慢阻肺方面并未受到重视,尚未有文献报道。膏摩指的是在人体体表实行按摩手法时,涂上用中药制成的膏剂,使手法和药物的作用得以结合。基于膏摩疗法的作用机制及其他膏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试验,推测膏摩疗法可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面有所作为。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对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临床价值。目的:观察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对AECOPD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新的中医外治法方案,以达到缩短急性加重病程、改善咳痰喘等症状的目的。方法: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AECOPD西医诊断及痰热瘀肺证中医诊断且知情同意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2例为治疗组,23例为对照组,1例中途脱落。对照组予控制性氧疗、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每日1次,观察疗程为7天。通过纳入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体征评分、CAT评分、mMRC分级等量表,WBC、NE%、NLR、EO#、RDW、CRP、FIB等血清学指标以及总体疗效评价进行分析,探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对AECOPD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①基线比较:入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慢阻肺分级、慢阻肺分组、本次AECOPD程度分级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中医证候体征量表评分、CAT评分及mMRC分级等量表评价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WBC、NE%、NLR、EO#、RDW、CRP、FIB等血清学指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基线平齐,可比性良好。②临床相关量表及总体疗效评价分析:两组中医证候体征评分、mMRC评分、CAT评分均在治疗后有明显下降,说明两组治疗对症状改善总体有效。其中中医证候体征评分、CAT评分在第4天及第7天的组间比较中均较入组当天出现显着的组内差异(P<0.01),mMRC量表除对照组第4天之外也均有显着的组内差异(P<0.01)。而两组组间比较则发现,仅有第7天的CAT评分出现了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疗效评价方面,第4天治疗组有效率为36.4%,对照组有效率为8.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第7天治疗组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有效率为73.9%,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血清学指标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发现,WBC有显着性差异(P<0.01),NE%仅在治疗组出现组内差异(P<0.05),CRP仅在对照组出现组内差异(P<0.05),三项指标均未出现组间差异(P>0.05)。治疗组在RDW和FIB的改善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更优势,具体表现为FIB在第7日出现组间差异(P<0.05),RDW在治疗组出现组内差异(P<0.05)而未在对照组出现。两组在NLR和EO#两项指标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膏摩联合西医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能更快的改善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总体有效率更高;②膏摩治疗对CAT评分的改善更有效,在胸闷症状的改善上有突出的优势;③加用膏摩治疗在FIB的改善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更优,说明膏摩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④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无皮肤、肝肾方面副作用,安全性高。

于笑雨[2](2020)在《PICU脓毒血症患儿疾病预警模型的构建及在护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脓毒血症具有疾病进展迅速、病情变化快、发现不及时以及预后差的特点,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若不能及时识别潜在的患者,病情发现时常常进展为严重的脓毒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干预是改善脓毒血症预后的关键。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筛选可能与脓毒血症患儿疾病预警相关的危险因素,构建脓毒血症患儿疾病预警模型,并且根据预警模型的截断值,确定分级护理,制定个体化护理措施,有针对性对患儿进行护理,以保证脓毒血症患儿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尽可能改善患儿的预后,减少脓毒血症对患儿远期发育带来的不良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2017年11月8日至2019年9月18日入住青岛某三甲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脓毒血症的诊断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脓毒血症患儿作为观察组,按照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可明确诊断的炎症患儿作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相关分析确定可能与患儿脓毒血症疾病预警相关的指标,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测脓毒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形成回归方程,确定预测的最佳临界点,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对模型的分辨能力进行评价,同时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来评价疾病预警模型的拟合度。通过得到的临界点确定护理级别,并根据查阅文献及访谈,在现有的护理辅助工具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选择2019年10月15日至2020年1月15日到青岛某三甲医院儿科急诊就诊的30天至18岁的儿童作为检验脓毒血症患儿疾病预警模型的对象,将纳入方程的变量的取值代入方程中,对研究所得的模型方程进行验证。根据患儿诊断(是否为脓毒血症)的阳性率判断预测模型的有效性。结果1.本研究第一部分共收集病例485例,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和条目缺项的病例后,最终纳入研究的病例有417例,其中脓毒血症患儿93例,非脓毒血症的感染患儿324例。经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到脓毒血症患儿疾病预警模型的独立危险因素有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蛋白水平(ALB)三个指标,其中,CRP和PCT与脓毒血症的形成呈正相关,数值越高越能提示可能发展成脓毒血症;ALB水平与脓毒血症的形成呈负相关,白蛋白水平越低越有可能发展为脓毒血症。形成的模型方程为Z=6.688+0.021(CRP)+0.050(PCT)-0.080(ALB),最佳临界点为灵敏度为78.5%,特异度为86.2%时的约登指数(0.647)。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95%置信区间为0.836-0.922,提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脓毒血症患儿和一般感染患儿的能力,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提示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C2=7.419,P=0.492)。2.研究第二部分共收集患儿病例数为145例,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和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脱落的病例后,最终纳入研究的病例有125例。将患儿的CRP、PCT和ALB代入方程中,进行脓毒血症的预测。最终得到的关于患儿脓毒血症疾病预警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2.5%、81.2%、56.8%、78.4%和72%,证明模型方程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可以运用于临床。脓毒血症患儿疾病预警模型方程灵敏度及特异性高,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护士运用脓毒血症患儿预警模型方程,能够有效预测脓毒血症的发生,尽早实施脓毒血症患儿护理干预方案,极大程度的减少了护理人员对患儿的评估时间,避免了患儿治疗的延误。结论1.由CRP、PCT和ALB水平构成的脓毒血症患儿疾病预警模型能够早期预警PICU中患儿脓毒血症的发生,预警模型方程为Z=6.688+0.021(CRP)+0.050(PCT)-0.080(ALB)。方程中患儿CRP、PCT水平越高,越有可能发生脓毒血症,而ALB水平越低,则患儿更可能发展为脓毒血症。2.研究所得预警模型拟合优度好、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能够有效预测炎症儿童发展为脓毒血症儿童的可能性,可作为医护人员早发现、早诊断、尽早进行医疗和护理干预的依据。

曹兴[3](2020)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尘肺患者大容量全肺灌洗术中呼吸力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尘肺患者在大容量全肺灌洗术(massive whole lung lavage,WLL)中因气道反应性增高出现支气管痉挛等呼吸力学指标异常情况,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对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治疗气道慢性炎症疗效显着,本研究是通过改良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装置,在WLL术中应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观察其对煤工尘肺患者灌洗侧肺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以探讨WLL术中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的实用性、科学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2013年至2014期间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医院接受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的煤工尘肺患者中选择180例研究对象,其中尘肺病壹期、贰期、叁期患者各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在术中灌洗后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在术中灌洗后只雾化吸入生理盐水,收集研究对象的试验数据,包括:雾化前及雾化后即刻、15 min、30 min、45 min、60 min的气道峰压、呼气阻力、肺顺应性、呼吸功。结果1.两组患者的气道峰压、呼气阻力、呼吸功、肺顺应性指标在组间主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气道峰压、呼气阻力、呼吸功、肺顺应性指标在时间主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气道峰压变化比较:干预组雾化后在15 min、30 min、45 min、60 min气道峰压分别为(38.12±6.82)cmH2O、(35.94±6.30)cmH2O、(34.25±5.97)cmH2O、(33.97±5.80)cmH2O,逐渐降低趋势明显,与对照组不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雾化后15 min、30 min、45 min、60 min与其雾化前气道峰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呼气阻力变化比较:干预组雾化后在15 min、30 min、45 min、60 min呼气阻力分别为(34.12±6.74)cmH2O/L/S、(32.18±7.56)cmH2O/L/S、(30.56±8.75)cmH2O/L/S、(29.14±7.81)cmH2O/L/S,逐渐降低趋势明显,与对照组30 min、45 min、60 min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雾化后15 min、30 min、45 min、60 min与其雾化前呼气阻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呼吸功变化比较:干预组雾化后在15 min、30 min、45 min、60 min呼吸功分别为(2.61±0.57)J、(2.52±0.43)J、(2.40±0.42)J、(2.36±0.52)J,逐渐降低趋势明显,与对照组15 min、30 min、45 min、60 min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雾化后15 min、30 min、45 min、60 min与其雾化前呼气阻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肺顺应性变化比较:干预组雾化后在15 min、30 min、45 min、60 min肺顺应性分别为(26.85±6.39)ml/cmH2O、(28.38±7.12)ml/cmH2O、(29.87±7.37)ml/cmH2O、(31.86±7.58)ml/cmH2O,逐渐降低趋势明显,与对照组15 min、30 min、45 min、60 min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雾化后15 min、30 min、45 min、60 min与其雾化前呼气阻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用于大容量全肺灌洗术中煤工尘肺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气道峰压、呼吸功、呼吸阻力,同时促进肺顺应性恢复,提高WLL的安全性。图6幅;表6个;参65篇。

马晓敏[4](2020)在《儿科评估三角在急诊内科患儿预检分诊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儿科评估三角(the pediatric assessment triangle,PAT)预测急诊内科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效能,并与儿科早期预警评分(the 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PEWS)的评估效果进行对比,探讨PAT评分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从而为急诊预检分诊护士快速评估患儿病情状况提供科学工具。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19年5月江苏省某三级综合医院急诊内科就诊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在急诊内科患儿进入急诊预检分诊的第一时间内,同时由2名经过培训的分诊护士分别使用PAT和PEWS对患儿进行评估。随后记录患儿入院时体温、既往史和现病史,并进一步追踪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即“是”“否”为危重症患儿。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teristic curve,AUROCC)、灵敏度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评价PAT和PEWS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辨度,以及预测效果评价的评估效能;评价不同界值下PAT评分诊断患儿病情危重程度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找出最佳界值:对比PAT评分和PEWS评分所需要的评估时间,以及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门急诊护士对这2种评估方法的接受程度。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计1608例,其中男性897人,占55.78%,女性711人,占44.22%;年龄为1-12月237人,占14.74%,13-36月607人,占37.75%,3-7岁521人,占32.40%,8-14岁243人,占15.11%;呼吸系统疾病1319人,占82.03%,其他疾病类型:消化系统疾病170人,占10.57%,神经系统疾病58人,占3.61%;传染性疾病45人,占2.80%;儿童意外伤害11人,占0.68%;循环系统3人,占0.19%,血液系统2人,占0.12%。根据儿童预检分诊标准分级,其中Ⅰ级43人,占2.67%,Ⅱ级31人,占1.93%,Ⅲ级732人,占 45.52%,Ⅳ级572人,占35.57%,V级230人,占14.30%。危重症组患儿74例,占4.60%,非危重症组1534例,占95.40%。2.PAT预测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分辨度和最佳截断值:PAT评分预测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C)为0.963,PAT用于判断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最佳截断值是1分,此时分辨度最高,灵敏度为93.24%,特异度为99.15%,阳性预测值为84.15%,阴性预测值为99.67%,约登指数值最大(约登指数=0.924)。3.PAT预测不同年龄段危重症患儿的比较:1-36月组AUROCC,灵敏度,特异度,PPV,NPV 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978,96.61%,98.60%,84.00%,99.74%和 0.952。3-14岁组AUROCC,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899,80.00%,99.73%,86.00%,99.60%和0.797。PAT预测1-36月危重症患儿分辨度较高,有较高的准确度,PAT预测3-14岁危重症患儿的分辨度中等,有一定的准确度。4.PAT预测不同疾病类型危重症患儿的比较:呼吸系统疾病组AUROCC,灵敏度,特异度,PPV,NPV 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930,86.67%,99.15%,70.00%,99.69%和0.858。呼吸系统疾病组AUROCC,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986,97.73%,99.18%,96.00%,99.61%和 0.969。PAT 预测不同疾病类型危重症患儿的分辨度均高,有较高的准确度。5.PAT与PEWS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辨度以及预测效果的比较:对PAT和PEWS预测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ROC曲线进行分析,PA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3,PEW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6,即PEWS>PAT。但是PAT和PEWS的AUROCC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评估PAT与PEWS所需时间的比较:PAT的评估时间为13.81±6.41秒,PEWS的评估时间为37.24±10.29秒,明显长于PAT的评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门急诊护士对PAT和PEWS两种评估方法接受程度的比较: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护士对PAT和PEWS两种评估方法评估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接受程度,门急诊分诊护士对PAT的接受度明显高于PEW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T可以作为有效的病情评估工具应用于急诊内科患儿。当患儿的PAT分值≥1分时,可预判为危重患儿,需要立即处理和优先就诊。

吴莉[5](2020)在《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患儿转入PICU时的临床状态对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患儿在转入PICU节点时的临床状态对预后的影响,比较不同评分系统对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转入PICU时的结局预测价值。方法2013年03月-2019年0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小儿血液科因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接受化疗的过程中合并脓毒症而转入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的患儿,共计51例,临床资料完整。根据患儿在PICU的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收集两组患儿转入PICU时的生命体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等资料,回顾性评价两组患儿转入PICU时的PSOFA(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PSOFAchange、PEWS(儿童早期预警评分)、qSOFA(quick SOFA)评分,制定四种评分系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对其ROC下面积(AUROC)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比较其对于脓毒症导致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共51例患儿因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转入PICU,生存组22例,死亡组29例,死亡率56.9%,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组和死亡组在性别、月龄、诊断、粒缺天数、发热天数、感染部位及病原体、中性粒细胞计数、乳酸、CRP(C-反应蛋白)、白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总胆红素无统计学差异;缓解状态、纤维蛋白原、住院天数、血肌酐、心率、意识改变在生存组和死亡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SOFA、PEWS、qSOFA评分,死亡组均值均高于生存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EWS评分的AUROC显着高于其他三种评分,其他三种评分系统的AUROC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并转入PICU的患儿病死率高。白血病未缓解、住院天数>14天、心率升高、意识改变、纤维蛋白原降低、和血肌酐升高是合并脓毒症的急性白血病患儿转入PICU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EWS评分系统对转入PICU的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患儿的死亡率预测价值最高,其最佳截断点为5.5分。

付克功[6](2020)在《生后综合有效保温对新生儿体温及发病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在新生儿出生前做好充分的保温准备及生后即刻开始的黄金1小时(Golden Hour)内对新生儿实施改良的综合保温措施后,观察改良保温措施,对足月儿及早产儿入院体温及各个系统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1.本研究所有病例,均随机选取天津市宁河区医院自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出生并在生后1小时内转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足月儿及早产儿。将自2014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在采取原有简单的保温措施下出生的足月儿及早产儿各100例,定义为对照组。自2016年7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采用改良保温措施后,在新的综合有效保温方法下出生的足月儿和早产儿各100例,定义为干预组。2.将改良保温前,对照组中足月儿100例和改良保温后的干预组足月儿100例组成足月儿组进行对比研究。将改良保温前,对照组中早产儿100例和改良保温后的干预组中早产儿100例组成早产儿组进行对比研究。3.统计和对比在综合有效保温措施实施前后两组足月儿及早产儿入院体温及各个系统发病率的变化。结果:1.对照组和干预组入院体温对比:经过分析对比得出,经过综合改良保温措施后的干预组,低体温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足月儿95%vs 37%;早产儿98%vs 49%),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体体温分布情况如下:足月儿组:入院时体温<35℃(22%vs 5%),35~35.9℃(35%vs 10%),36.0℃~36.4℃(28%vs 22%),36.5℃~37.5℃(5%vs 63%),>37.5℃(0%vs 0%);早产儿组:入院时体温<35℃(48%vs 9%),35~35.9℃(33%vs 13%),36℃~36.4℃(17%vs27%),36.5℃~37.5℃(2%vs 51%),>37.5℃(0%vs 0%)。2.两组新生儿发病率的比较:足月儿在吸氧需求、新生儿湿肺、低血糖、1分钟及5分钟Apgar<7分、代谢性酸中毒等发病率方面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出生后心动过缓、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RDS、喂养不耐受、消化道出血、胎便排出延迟、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红细胞增多症、电解质紊乱的发病率方面,虽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本研究尚未得到统计学差异(P>0.05)。在新生儿硬肿、肺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的对比中,因两研究组中发病率均过低,病例数不足,无法进行统计学比较,亦未见统计学差异。3.早产儿在呼吸系统方面,在吸氧需求、湿肺、呼吸暂停等疾病发病率均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在消化系方面,比如喂养不耐受、消化道出血、胎便排出延迟等的发病率,也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在出生后心动过缓、低血糖、凝血功能异常、代谢性酸中毒、1分钟及5分钟Apgar<7分、高胆红素血症、皮肤硬肿方面也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在吸入性肺炎、RDS、呼吸衰竭、颅内出血、电解质紊乱、血小板减少症、红细胞增多症、败血症等发病率虽然干预组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本研究尚未发现统计学差异。而两组早产儿均未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肾功能衰竭、肺出血病例。故无法做统计学比较。4.在对照组中发现,所有上述呈现统计学意义的足月儿病例的入院体温,主要分布在<35℃状态,且在<35℃的入院体温组与>35℃的入院体温组大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照组中,所有上述呈现统计学意义的早产儿病例的入院体温,同样主要分布在<35℃状态。且在<35℃的入院体温组与>35℃的入院体温组大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后在综合有效保温措施处置下,能有效降低足月儿及早产儿的入院低体温发生率,同时对足月儿及早产儿各个系统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且多个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变化呈现出统计学差异,早产儿组的差异更为显着。发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的病例,大都发生在<35℃的入院体温状态。我们有必要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后实施综合有效保温,尤其改善<35℃的入院低体温状态,以减少发病率。

穆如月[7](2020)在《深麻醉下侧卧位拔管对患儿全麻苏醒期呼吸道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深麻醉下侧卧位拔除气管导管对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呼吸道并发症及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选择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93例,年龄38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n=31):清醒平卧位组(Awake and supine position group,AS组),深麻醉下平卧位组(Deep and supine position group,DS组),深麻醉下侧卧位组(Deep and lateral position group,DL组)。三组患儿均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术毕AS组行清醒平卧位拔管,DS组行深麻醉下平卧位拔管,DL组行深麻醉下侧卧位拔管。观察并记录三组患儿全麻苏醒期的呼吸道并发症;记录患儿入麻醉后恢复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时(T0)、拔管后1min内(T1)、3min(T2)、5min(T3)、15min(T4)、30min(T5)以及转出PACU时(T6)的咳嗽评分;T1T6时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全麻苏醒期接受镇痛药的患儿例数;T1T6时的镇静-躁动评分(Sedation-Agitation score;SAS),全麻苏醒期接受镇静药的患儿例数;记录三组患儿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结果:与DS组比较,DL组全麻苏醒期呼吸道梗阻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AS组比较,DS组和DL组严重咳嗽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AS组比较,DS组和DL组脉搏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SpO2)<95%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三组患儿呼吸抑制、窒息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1T6时AS组MAP明显升高(P<0.05)。与AS组比较,T1T6时DS组和DL组MAP明显降低(P<0.05)。与T0时比较,T1T6时AS组HR明显升高(P<0.05),T1T4时DS组HR明显升高(P<0.05),T1、T5时DL组HR明显升高(P<0.05)。与AS组比较,T1T6时DS组和DL组HR明显降低(P<0.05)。与AS组比较,全麻苏醒期DS组和DL组接受镇痛药的例数明显减少(P<0.05)。与AS组比较,T1、T4时DS组S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AS组比较,T1、T2、T4时DL组S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AS组比较,全麻苏醒期DS组和DL组接受镇静药的患儿例数明显减少(P<0.05)。与AS组比较,DS组和DL组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深麻醉下侧卧位拔管可明显降低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全麻苏醒期的呼吸道并发症,提高全身麻醉的苏醒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习玲[8](2019)在《改良吸氧面罩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改良吸氧面罩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中的应用与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2月就诊于萍乡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六诊的的80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进行治疗,实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改良吸氧面罩给予吸氧。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包括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以及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儿气喘、咳嗽、肺部哮鸣音等症状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儿治疗后的MVV、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均无过敏、胃肠道反应等明显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结论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使用改良吸氧面罩吸氧联合雾化给药可显着改善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症状,效果良好。改良面罩就地取材,制作方便,可分别用于吸氧和雾化给药,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郭倩倩[9](2019)在《麻醉下与清醒拔除喉罩对小儿全身麻醉呼吸道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比麻醉与清醒状态下拔除喉罩对小儿全身麻醉呼吸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VIP,CNKI及万方数据库,收集了建库至2019年1月有关麻醉下与清醒时拔除喉罩对小儿全身麻醉呼吸道并发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并由2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的筛选,对于入选的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数据提取,提取的内容包括:(1)一般资料:文题作者姓名、发表日期及文献来源;(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患者数量、平均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手术种类;(3)结局指标:(1)主要结局指标:呼吸道梗阻、咳嗽、喉痉挛、支气管痉挛、低氧血症、窒息。(2)次要结局指标:过度流涎、牙关紧闭、喉鸣、咬喉罩。采用Cochrane标准评价法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文章质量评价。利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应用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通过Q检验和Ι2检验评价所纳入试验的异质性,敏感性分析则通过顺次剔除一项研究后余下研究的合并结果与所有研究的合并结果的一致性,来评价结果的稳定性。采用漏斗图及Begg’s检验分析研究的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15个随机对照研究,包括2650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小儿全麻苏醒期,麻醉状态下拔除喉罩会增加患儿呼吸道梗阻[RR=2.14,95%CI(1.11,4.12),P=0.02]的发生;清醒时拔除喉罩容易出现过度流涎[RR=0.21,95%CI(0.07,0.59),P<0.01]、咬喉罩[RR=0.10,95%CI(0.03,0.34),P<0.01];然而在发生喉痉挛[RR=0.99,95%CI(0.67,1.45),P=0.94]、支气管痉挛[RR=0.50,95%CI(0.10,2.68),P=0.42]、咳嗽[RR=0.56,95%CI(0.26,1.20),P=0.14]、窒息[RR=0.58,95%CI(0.27,1.21),P=0.14]、低氧血症[RR=0.68,95%CI(0.35,1.34),P=0.26]、喉鸣[RR=1.75,95%CI(0.62,4.99),P=0.29]、牙关紧闭[RR=0.21,95%CI(0.01,4.29),P=0.31]的差异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小儿全麻苏醒期,麻醉状态下拔除喉罩比清醒时容易出现呼吸道梗阻,而与麻醉状态下拔除喉罩相比,清醒时拔除喉罩更容易发生过度流涎和咬喉罩,从而增加咳嗽和低氧血症的风险。因此,喉罩拔除的时机,应根据患儿自身气道并发症的风险进行选择。

宋云林[10](2007)在《婴幼儿双孔吸氧管吸氧和改良双侧孔导管吸氧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婴幼儿双孔吸氧管吸氧和改良双侧孔导管吸氧效果,评价双孔吸氧管吸氧和改良双侧孔导管吸氧法对婴幼儿氧疗效果是否相同。方法:收集通过心脏彩超确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并通过纳入标准确定符合研究对象的婴幼儿33人,应用随机数字表,随机的分为鼻导管吸氧组和双侧孔导管吸氧组。通过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入ICU并机械通气半小时吸氧浓度80%的血气分析和脱机并且拔出气管插管后经鼻给予两种吸氧方法一小时后的血气(PH、PaO2、PaCO2)。并观察两组患儿在吸氧过程中是否用手抓吸氧管、摇头、哭闹。结果:双孔吸氧管吸氧组和改良双侧孔导管吸氧组血气指标没有差别(P>0.05),而两组患儿对氧疗的依从性有差别(P<0.025)。结论:改良双侧孔导管吸氧和双孔导管吸氧两种吸氧方法的氧疗效果相同,但是改良双侧孔导管吸氧优于双孔吸氧管吸氧。其临床疗效肯定,易于推广使用。

二、改良小儿吸氧方法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小儿吸氧方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膏摩疗法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案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2)PICU脓毒血症患儿疾病预警模型的构建及在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样本量
    2 研究变量
    3 研究方法
        3.1 回顾性研究
        3.2 队列研究
        3.3 病例的统计资料
        3.4 统计学分析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原则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第一部分 PICU脓毒血症患儿疾病预警模型的构建
        1 临床特征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资料
        1.3 临床表现
        1.4 在科时间
        2 单因素相关分析
        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 脓毒血症疾病预警模型的构建
        5 脓毒血症疾病预警模型的验证
    第二部分 脓毒血症患儿疾病预警模型在护理中的运用
        1 一般情况
        2 脓毒血症患儿疾病预警模型分析
        3 脓毒血症疾病预警模型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3.1 护理干预
        3.2 护理人员的调配
        3.3 护理工作的完善
讨论
    1 脓毒血症的发病机制
    2 脓毒血症的预警指标
    3 成人脓毒血症与儿童脓毒血症的比较
    4 护理工作在儿童脓毒血症治疗中的作用
结论
创新性、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3)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尘肺患者大容量全肺灌洗术中呼吸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2.3 临床干预方案
        1.2.4 手术及雾化吸入方法
        1.2.5 观察指标
    1.3 统计分析
    1.4 质量控制
        1.4.1 研究设计及基线调查阶段
        1.4.2 临床试验阶段
        1.4.3 资料录入、整理和分析阶段
    1.5 结果
        1.5.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1.5.2 指标比较
    1.6 讨论
        1.6.1 气管反应性增高及气道炎症以及支气管痉挛影响肺灌洗手术安全和效果
        1.6.2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变化是气道炎症反应和气道痉挛。
        1.6.3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推荐措施
        1.6.4 目前针对WLL术中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炎症以及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措施不甚理想
        1.6.5 临床实践中全麻手术中改良雾化吸入联合机械通气有一定的初步应用,其有效性得到了初步验证
        1.6.6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机械通气对尘肺患者WLL术呼吸力学的影响
        1.6.7 研究过程中未见药物不良反应
    1.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布地奈德治疗肺部疾病的新进展
    2.1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简介
    2.2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
    2.3 布地奈德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4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支原体肺炎
    2.5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支原体肺炎
    2.6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在尘肺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儿科评估三角在急诊内科患儿预检分诊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概念界定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分析与处理
    5. 技术路线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危重症患儿的发病情况
    3. PAT和PEWS预测危重症患儿的情况
    4. PAT预测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分辨度和最佳截断值
    4. PAT预测不同年龄段危重症患儿的比较
    5. PAT预测不同疾病类型危重症患儿的比较
    6. PAT与PEWS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辨度以及预测效果的比较
    7. 评估PAT与PEWS所需时间的比较
    8. 门急诊护士对PAT和PEWS两种评估方法接受程度的比较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PAT的评价标准
    3. PAT预测急诊危重症患儿的临床价值
    4. 分诊护士对PAT在门急诊患儿病情评估接受度分析
小结
    结论
    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科评估三角(PAT)测评工具在国内外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急诊患儿资料收集单
    附录二 儿科评估三角(PAT)评估法
    附录三 儿童早期预瞥评分(PEWS)评估单
    附录四 关于儿童病情评估时使用儿科评估三角(PAT)的接受度调查
    附录五 急诊患儿危重症的评价标准
伦理审查批件
英文缩略词索引
致谢

(5)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患儿转入PICU时的临床状态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
    2.5 急性白血病危险度分层
    2.6 脓毒症的定义
    2.7 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缺乏的定义
    2.8 发热的定义
    2.9 感染部位的明确
    2.10 普通血液肿瘤病房患儿转入PICU流程
    2.11 本研究相关临床评分系统
    2.12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总体患儿一般资料
    3.2 总体患儿感染情况分析
    3.3 生存组和死亡组一般情况比较
    3.4 生存组和死亡组感染情况比较
    3.5 生存组和死亡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3.6 生存组和死亡组的临床指标比较
    3.7 生存组和死亡组转入PICU时的相关评分情况
    3.8 不同评分系统相应分值对应患儿死亡率
    3.9 不同评分系统对患儿结局的预测价值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脓毒症时转入PICU结局
    4.2 影响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脓毒症转入PICU结局的一般情况
    4.3 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转入PICU患儿的病原学及易感部位
    4.4 影响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脓毒症转入PICU结局的实验室指标
    4.5 不同评分系统对患儿结局的预测价值
    4.6 提出新评分系统(儿童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4.7 儿童脓毒症3.0的可行性
    4.8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6)生后综合有效保温对新生儿体温及发病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对照组保温措施
        2.3 干预组保温措施
        2.4 干预组保温流程图
        2.5 收集资料
        2.6 体温分度标准及体温测量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研究对象之间基本资料的比较
    2 足月儿和早产儿入院低体温发生率及入院体温分布状况
    3 两组新生儿发病率的比较
        3.1 两组足月儿发病率比较
        3.2 两组早产儿发病率比较
        3.3 早产儿及足月儿多系统发病病例在不同低体温的分布情况
讨论
    1 改良后综合保温方法的优势
    2 当前国内外保温现状及不同观点
    3 低体温对新生儿的影响
        3.1 低体温对低血糖的影响
        3.2 低体温对新生儿呼吸系统的影响
        3.3 低体温对凝血功能和Hct的影响
        3.4 低体温对新生儿消化系统的影响
        3.5 低体温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和胎便排出延迟的影响
        3.6 低体温对颅内出血的影响
        3.8 低体温对其他疾病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生后“黄金时间”的综合处置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深麻醉下侧卧位拔管对患儿全麻苏醒期呼吸道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背景回顾
    2.1 全麻苏醒期呼吸道并发症
    2.2 深麻醉下拔管对机体的影响
    2.3 深麻醉下拔管的方法
    2.4 深麻醉下拔管的用药
    2.5 深麻醉下拔管的局限性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研究对象
    3.3 随机分组和盲法
    3.4 试验药品及仪器
    3.5 试验方法
    3.6 数据采集与评价标准
    3.7 退出及剔除标准
    3.8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第四章 结果
    4.1 概述
    4.2 一般资料
    4.3 呼吸道并发症
    4.4 平均动脉压和心率
    4.5 接受镇痛药的患儿例数
    4.6 躁动评分
    4.7 苏醒期时间的比较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性
    6.3 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8)改良吸氧面罩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的比较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的比较
    2.4 两组满意度的比较
    2.5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9)麻醉下与清醒拔除喉罩对小儿全身麻醉呼吸道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
    1.4 数据提取
    1.5 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婴幼儿双孔吸氧管吸氧和改良双侧孔导管吸氧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试验仪器
    3 试验方法
    4 观察指标
    5 流程图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改良小儿吸氧方法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疗效观察[D]. 孔维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PICU脓毒血症患儿疾病预警模型的构建及在护理中的应用[D]. 于笑雨. 青岛大学, 2020(01)
  • [3]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尘肺患者大容量全肺灌洗术中呼吸力学的影响[D]. 曹兴.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儿科评估三角在急诊内科患儿预检分诊中的应用研究[D]. 马晓敏. 苏州大学, 2020(02)
  • [5]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患儿转入PICU时的临床状态对预后的影响[D]. 吴莉.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生后综合有效保温对新生儿体温及发病率的影响[D]. 付克功.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深麻醉下侧卧位拔管对患儿全麻苏醒期呼吸道并发症的影响[D]. 穆如月. 兰州大学, 2020(01)
  • [8]改良吸氧面罩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中的应用与研究[J]. 习玲. 中国当代医药, 2019(24)
  • [9]麻醉下与清醒拔除喉罩对小儿全身麻醉呼吸道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D]. 郭倩倩.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婴幼儿双孔吸氧管吸氧和改良双侧孔导管吸氧疗效观察[D]. 宋云林. 新疆医科大学, 2007(02)

标签:;  ;  ;  ;  

改进儿童吸氧方法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