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际弹道导弹弹头回收技术概念研究

洲际弹道导弹弹头回收技术概念研究

一、洲际弹道导弹弹头回收技术概念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张兵[1](2021)在《自主与借重:撒切尔时期英国核威慑力量建设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79—1990年撒切尔执政之时,英国新一代核威慑力量建设处于谋划与决策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苏联核武器的数量及质量,与美国的差距基本拉平,达到战略平衡的相互牵制状态。苏联在战术核力量及常规军事力量方面,对欧洲地区形成的优势,加剧了保守党的战略忧虑。70年代中后期,工党内部对于核战略的态度出现分歧,左翼力量激烈反对拥有核武器,而中、右翼力量坚持要维系英国现有核威慑能力。威尔逊—卡拉汉政府为凝聚工党团结,避免党内核理念分歧公开化,一方面不再过于强调英国核威慑的价值,承诺不对现有核威慑力量进行升级换代,另一方面秘密推进对现役“北极星”导弹弹头系统的改进,并尝试从美国购买新型海基潜射弹道导弹。向来支持英国维持先进核威慑力量的保守党,对工党政府核力量建设政策的“保守性”表达不满。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开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导弹改进项目,直至70年代工党政府执政时,该项目名为“食用马肉”计划。70年代末,该项目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投入经费投入远超预期,在客观上削弱了刚刚执政的撒切尔政府独自研制新型导弹的信心。因此,美苏战略态势变化,工党政府消极的核力量建设政策,独自研制导弹导致的费用剧增,深刻地影响着撒切尔政府对新型核威慑力量建设的决策。撒切尔政府时期,英国核威慑力量发展处于代际更替的过渡期。替代现役“北极星”潜射导弹系统,独立规划新的核威慑力量,被提上议事日程。在规划“北极星”导弹替代之际,撒切尔政府对于未来英国核威慑力量建设拥有多重方案。经过利弊权衡,采用潜射弹道导弹的核威慑力量建设方案,被认为最符合国家利益。美国“三叉戟Ⅰ”型C4导弹是当时性能先进并在美海军服役的潜射导弹,撒切尔政府凭借英美特殊同盟关系,秘密与美国卡特政府达成C4导弹的军售协议。里根政府时期,基于未来经济成本、军事战略以及英美关系等因素,撒切尔政府决定放弃C4导弹而转向购买“三叉戟Ⅱ”型D5导弹。英国核威慑力量建设的现代化政策,一方面体现为独立规划“北极星”导弹替代方案,防止英国在英美核合作中被边缘化,确保英国继续拥有宝贵的战略性核资源,巩固英国的战略地位与大国形象;另一方面体现为,寻求从美国购买先进的“三叉戟Ⅱ”型D5导弹,将增强英国应对苏联核威胁的能力,提升英国在北约体系中的地位,不过这也撕裂了英国社会的安全共识。撒切尔政府在制定核威慑力量建设政策时,通过权衡利弊、试图以最小投入获得最佳收益,达到成本优化目标。对于未来核威慑力量建设,撒切尔政府根据国家利益需要,秉持适度而有效的原则,独立自主地进行谋划。在“三叉戟”导弹军售价格上英美展开了激烈博弈,撒切尔政府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从美国购买“三叉戟”导弹。撒切尔政府替代“北极星”核威慑力量的途径,主要是寻求与他国的合作,但英国无论与法国进行战略武器合作,还是与美国进行战略武器合作,都会产生风险成本。为把风险成本降至最低,在战略武器合作方面,英国最终选择美国而非法国。英国核威慑力量建设的成本优化政策,一方面体现为建设适度有效的核威慑力量,以拥有核威慑的有效性为前提,自主决策并未盲目地求大贪多;另一方面体现为,借助外力以最小经济成本与风险成本,从美国购买“三叉戟”导弹,获得很高的性价比。对于国际核军控谈判,撒切尔政府一方面积极支持美苏两个核大国进行双边会谈,促使两国削减核武器的数量规模,另一方面坚决扞卫自身核武器的临界数量,不愿跨过弃核门槛。英国核威慑力量建设的军控规避政策,体现为撒切尔政府基于现实主义的立场,坚决反对英国单边核裁军,这符合英国国家利益,确保了英国新一代核威慑力量发展的继续推进,也为英国拒绝加入美苏核军控谈判显示了决心。同时,撒切尔政府在无条件参与核军控和拒绝核军控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即有前提条件地参与国际核军控,在美苏大规模削减核武器之前,英国坚持维系最低限度的独立核威慑地位。这有利于塑造英国支持军控的国家形象,也能避免英国核力量成为美苏核军控谈判的筹码。自主与借重是撒切尔政府核威慑力量建设政策的基本特征,既体现于该政策蕴含的内容,也体现于该政策制定的过程。一方面,撒切尔政府坚持核威慑力量建设政策制定的独立自主地位,使核威慑力量政策享有优先发展地位,既避免反对党对英国核威慑力量建设政策造成冲击,又警惕美国对英国核威慑力量建设独立性的潜在影响。另一方面,撒切尔政府利用美苏冷战的矛盾,借助或平衡美、苏这两大因素,帮助英国核威慑力量的提升,把苏联威胁作为制定核威慑力量建设政策的正当性借口,以反苏作为英国核威慑力量更新换代的动力,把迎合美国外交作为核威慑力量建设政策的保障,以联美作为英国核威慑力量提升发展的后盾,在此过程中英国争取北约的欧洲国家对核威慑力量建设政策予以支持,为反苏联美创造有利的政治氛围。综合而言,撒切尔政府立足于核威慑的防务战略,独立自主地谋划新型核威慑力量,要不要现代化核威慑力量,如何建设现代化的核威慑力量,以及怎样摆脱美苏核裁军谈判对英国核威慑力量的影响,皆成为政府始终考虑的核心问题。在撒切尔政府谋划新型核威慑力量建设时,美国毫无顾忌地支持英国,是基于自身国家利益需要,对苏联进行权力均衡、威胁均衡与利益均衡的举措;撒切尔政府在进行新型核威慑力量建设时,成功地运用自主与借重的发展路径,既坚持独立自主,又能获得美国支持,源于英美两国在深刻认知与有效化解各自的联盟困境中,寻找到了彼此都能接受的契合点。这就是,美国愿意对英国在自主基础上进行有限支持,英国在对美国进行适度妥协基础上保持独立地位。

陈友龙,赵斌[2](2020)在《目标:美国本土 朝鲜最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发展探析》文中提出在今年10月10日举行的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75周年阅兵式上,朝鲜展示了其最新也是最大的远程弹道导弹。被美媒称为"怪物"的"火星"16比2017年11月试射的"火星"15洲际弹道导弹要大得多。最初,大多数的评论都推测这种新导弹还没有经过飞行测试,其设计目的是携带多个集束式弹头和诱饵,以确保突破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其他人则更进一步,认为新导弹将装备多个可独立瞄准目标的分导式再入飞行器(MIRVs)。本文结合美国"北纬38度"网站专家的分析,为读者解析朝鲜洲际导弹的发展概况。

蔺陆洲[3](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江佳唯[4](2020)在《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核战略的调整》文中研究说明核战略是一国筹划与指导核力量建设与运用的全局性方略。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核战略的调整对国际安全将产生深远影响。有鉴于此,研究美国的核战略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特朗普当选总统后,他大幅调整了美国的核战略。在战略指向方面,他把核战略瞄准了俄罗斯和中国。其依据有两点:其一是俄罗斯具有强大的核武库,且它还在不断升级其武器系统,在战略上,它具备威慑美国国家安全的能力;同时,俄罗斯怀揣全球大国的梦想,在实现这一战略过程中,它紧紧依靠核武器并有使用核武器的决心和意志。其二是中国具有一定的核力量,尽管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但是美国认为中国的军力不透明,而且中国在不断提升其核能力和常规军力。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外交表现更加积极,美国认为中国正在不断侵蚀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为此,特朗普政府调整了核战略目标,意欲通过整体提升核力量来赢得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核优势,以此来保护美国及其盟友的安全。在战略手段层面,特朗普政府首先是破除发展核力量的国际制度规制;然后是大幅提升其核力量,包括其核基础设施、三位一体的核力量、核指挥系统等;再次是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并针对性地制定了对中国、俄罗斯等国的核威慑战略。特朗普对美国核战略的调整将产生诸多负面影响。首先其大国指向损害了大国之间的战略互信,导致了中美和美俄之间的战略对峙。其次,它破坏了大国核军控机制,必将导致大国核战略失衡。因为,美国意欲构建针对俄罗斯的核优势,在缺乏双边核军控条约的监督和约束情况下,美俄自然无法构建核战略平衡。另外,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安全威胁以及在核扩散领域的失信将刺激核武器的“横向扩散”。凡此种种表明,调整的美国核战略将危及地区和全球及安全。为维护国际安全,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协调和沟通,在联合国的主导下完善核不扩散体制,并构建合理的核军控机制。同时,国际社会应该更多关注核扩散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对人类安全的危害,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打造“人类核安全共同体”。

颜安[5](2019)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第二炮兵部队和核武器的演变》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该报告是一篇英译汉军事翻译报告,翻译材料选材于CSIS(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A Report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PLA Rocket Force:Evolving beyond the Second Artillery Corps(SAC)and Nuclear Dimension。该军事报告是桂林市政府数字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与广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合作项目之一。本报告将运用李长栓老师在《理解与表达:汉英翻译案例讲评》中提出的“理解、表达、取舍”框架,探讨如何在这三个阶段中指导实践。在“理解”阶段,笔者从词、句、篇章和图表四个方面来帮助理解原文;在“表达”阶段,注意中文译文的表达贴合原文用词,贴合原文结构,使用地道汉语并避免歧义;同时,“取舍”是指在翻译实践中巧用成语,增减词法以及调整语序。本次翻译实践中发现的错误和不足主要是因为没有遵循“理解,表达和取舍”框架,造成理解不充分,表达不地道,或是缺少灵活变通。最后,笔者总结了这次翻译实践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对未来的展望。包括:译者需加强中英文基本功,加强百科知识积累,善于调查研究,学以致用以适应市场需求。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把握军事英语文本的语言特征,并从英译汉的角度提供一些军事文本翻译的可鉴经验。

崔建树[6](2018)在《美国核武器现代化的原则、规划与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保有强大的和结构合理的核力量是美国国家安全的基础。奥巴马在任职之初便提出了"无核武器世界"的主张,但在其第二任期就大幅地增加了对核武器领域的投入,以推动美国核武器系统的现代化改造。特朗普政府执政后,美国核武器系统现代化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美国计划在未来30年投入1. 2万亿美元对现存核武器的投送系统、核战斗部、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进行全面改造。俄罗斯和美国在经济实力、中国和美国在核技术领域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美国按计划的时间表完成对核武器系统的现代化改造,美国将在核武器领域形成巨大的优势,从而导致国际安全战略态势的失衡,其他大国有可能受美国核力量现代化改造的影响,从而启动本国核力量的现代化进程,冷战后有所平息的国际核军备竞赛或将被激活。

王继泽[7](2018)在《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博弈研究》文中提出二战后,美苏由战时盟友转变为竞争对手,在战略武器领域展开了激烈竞赛;不仅给国家发展造成负担,还加剧了两个阵营的敌对,危机频频出现。在危机严重性不断提升的同时,美苏意识到双方的战略力量都达到了“相互确保摧毁”的大体均衡;为稳定战略关系,两国就战略武器开展谈判,达成多项军控协议,构成了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会谈(SALT)的背景。限制战略武器会谈是美苏在1969年至1979年间开展的系列谈判,旨在达成限制双方战略武器。经过外交折冲,美苏同意启动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但在界定谈判范围、确定核查方式、设定数量质量限制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并展开了激烈博弈。虽然在会谈中双方均做出了或多或少的妥协,且达成了一定共识,但美苏并不满足于战略均衡的状态,两国在军备控制领域博弈的同时还在谈判桌后开展着激烈的军备竞赛。核军备控制与核军备竞赛是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两者都服从并服务于美苏整体战略;而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作为美苏实现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工具,其最终目标的失败有其内在必然性。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历时近十年,其后美苏(俄)两国也进行了相关后续谈判;可以说会谈不仅构成了美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现了冷战中美苏整体战略的清晰脉络,并为美苏(及冷战后的俄罗斯)开展后续核军控谈判提供了可遵循的路径模式。

梁海盈[8](2018)在《《中国核力量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第3-5章)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这是一份根据桂林市政府数字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与广西师范大学的英译中合作项目而写的翻译实践报告,笔者负责翻译源语文本的部分章节。得益于自身军事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核地位不断提升。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巩固自身核地位,中国必须继续提高军事实力,包括军事文化软实力。其中,军事翻译在国家安全方面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值得学术界更多的关注。基于此,笔者选取了一份军事文件——《中国核力量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翻译其中的第三至第五章节。该部分主要为国外主流军事出版物对中国核力量的详细评估,对中国核政策与核行动的看法,以及对局部地区核态势的概述和分析。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附录1的翻译材料及其译文,笔者借助相关翻译软件,主要是Transmate,对所选军事文本的部分章节进行英译汉的翻译。为保证译文质量,笔者在译前仔细查阅了相关背景资料,并认真学习了相关军事知识。第二部分是报告主体,笔者对所选翻译部分的文本特点和译文进行分析,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翻译项目简介,介绍项目背景和报告结构;第二章为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文本分析、平行文本、质量控制;第三章为翻译案例分析,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对译文进行分析;第四章为总结,总结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阐述笔者完成此翻译项目的感想和收获,说明此项目对今后类似研究的启示,并指出此项目的不足之处。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项目,一方面提高自身的翻译技能,更好地把握军事文本的特点,掌握军事翻译的翻译方法;另一方面希望为推动国内军事翻译研究、促进国内外军事交流贡献一己绵薄之力。

左天泽[9](2018)在《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研究 ——基于盟友可信性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延伸核威慑由延伸威慑和核威慑两个概念结合而成。由于威慑关系中的行为体由两方增加为三方,同时又有核武器因素的影响,所以延伸核威慑展现了许多不同于一般威慑的特点。通过逻辑推论和历史经验考察发现,所有延伸核威慑中的威慑方和被保护方都是盟友关系。两者构成的同盟可以视为是一种“绝对同盟”。像所有威慑关系一样,延伸核威慑成功的关键在于可信性的达成。但延伸核威慑的成功必须同时实现“对手可信性”和“盟友可信性”。其中,盟友可信性是威慑方关注的焦点,也更加重要。由于同盟困境的影响和核武器的禁忌,盟友可信性的实现往往更为困难。在延伸核威慑背景下,威慑方传达可信性的方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除了像中央威慑关系中直接向对手展示力量和决心外,威慑方还可以利用同盟框架和盟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加强与盟友的合作和交流对可信性加以提升。美国从冷战时期开始就在东北亚地区实行了延伸核威慑政策。由于与日韩同盟关系的建立,特别是美国在东北亚的核武器前沿部署,使得美国在冷战初期就形成了对日韩事实上的核保护关系。但这一关系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走向明确和公开。在这一过程中日韩对可信性的担忧和呼吁起了很大作用。冷战时期美国的延伸核威慑实施也面临诸多挑战,从日本方面来看,主要是日本民众的反核情绪对美国构成了诸多掣肘;从韩国方面看,则受朝鲜的行为变化和美国战略调整影响更大。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东北亚的延伸核威慑政策得以延续,但安全环境已发生重大改变。由于冷战后中国国力的迅速增强和朝鲜核导能力提升,日本和韩国对美国延伸核威慑的需求不断上升,可信性也开始再度面临挑战。对于中国因素,日韩两国主要是出于对权力结构发生改变和未来战略竞争可能加剧的担心。而朝鲜威胁对于日韩来说则更为迫切和现实。日韩两国在威胁认知上展现了较大的差异性:日本将中国因素视为主要威胁,而韩国则更多的关注朝鲜,对中国因素并不敏感。综合来看,中国和朝鲜因素对美国在东北亚延伸核威慑的可信性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日韩由于安全忧虑增加而对美国延伸核威慑产生了更大的可信性需求,另一方面,日韩则担心,由于中国和朝鲜军事能力的增强,美国出于自保的目的可能会在冲突发生时抛弃自己。此外,美国核能力和核态势上的弱化趋势也引发了日韩对美国使用核武器能力和意愿的担心。为加强延伸核威慑的可信性,美国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单方面的加强安全保证承诺,建立与盟友间的对话与沟通机制,增加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投入。其次是联合盟友提升威慑态势,包括制定共同的作战方案、增强联合演习针对性和频率以及加深军事合作等。再次,是提出了一整套的核力量大规模更新计划,提升威慑能力。最后,是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发挥拒止性威慑的作用,减轻盟友的“被抛弃”忧虑。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从根本上看是服务于美国的战略利益的,是为了确保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绝对优势地位。具体来说,通过延伸核威慑,美国试图在东北亚实现三点战略目标:一是要借助延伸核威慑的政治象征意义提升同盟整体关系的信度;二是以延伸核威慑换取盟友放弃发展自己独立的核武器;三是利用延伸核威慑配合对华对朝中央威慑的实施。但美国延伸核威慑政策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许多矛盾和困境,包括如何避免被盟友“牵连”、如何处理盟友间的矛盾、如何提升合作制度化水平和如何面对导弹防御系统的诸多缺陷等。从未来看,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很可能会得以延续甚至在某些条件会得到加强。因为东北亚乃至东亚地区仍在经历着权力格局的快速转换,中国的快速崛起和朝鲜半岛问题都不是短时间会消除的变量,日本韩国仍然有对核威慑的迫切需求,而美国也有继续提供延伸核威慑的强烈动机。但美国在延伸核威慑中真正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仍然较小,延伸核威慑仍将主要作为一种同盟关系的政治象征和维持手段而发挥作用。

杨傲[10](2017)在《核军控谈判研究 ——以冷战后美俄核裁军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5年,核武器正式登上了世界舞台并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冷战期间,伴随着苏联和美国不断地进行核军备竞赛,世界陷入了对核武器的恐惧之中,对于核裁军的呼声也没有停止。苏联解体前,美苏就进行过诸多核军控谈判,并签署了一系列的核军控条约,其中的一部分条约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冷战的结束。冷战后,美俄两国关于核军控的讨论并没有停止,反而变得日益活跃。随着两国对核武器实质性的削减,国际社会对于核军控也有了新的认识。纵观冷战后美俄两国的核军控发展,不难看出,谈判是其中的核心环节。核军控谈判是一种特殊的外交谈判,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将着重讨论核军控谈判的实施过程、核军控谈判与核威慑理论的关系、首脑参与核军控谈判的重要性以及核军控谈判的特点。本文首先对核军控谈判的内涵进行探讨,阐述了核军控谈判的相关理论。其次通过对冷战后美俄签署的一系列核裁军条约进行梳理,介绍核军控谈判的实施过程,并从不同角度对几个条约进行了评析。而后通过对这些谈判过程加以归纳,结合着外交谈判的一般规律,探讨了核军控谈判的相关特点。最后对于中国未来应如何面对及实施核军控进行了探讨,以期找到参与的新思路。

二、洲际弹道导弹弹头回收技术概念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洲际弹道导弹弹头回收技术概念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自主与借重:撒切尔时期英国核威慑力量建设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四、研究资料与方法
    五、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英国核威慑力量建设政策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保守党对苏联核力量发展的担忧
        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核力量的发展
        二、美苏战略核均势的形成
        三、英国对核均衡的反应
    第二节 工党政府的双重核立场
        一、工党核理念的转变
        二、工党政府的核政策
        三、保守党的不满
    第三节 “食用马肉”计划的实施及困境
        一、核威慑与“莫斯科准则”
        二、“食用马肉”计划的起源
        三、“食用马肉”计划的发展及困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英国核威慑力量建设的现代化政策
    第一节 “北极星”导弹替代方案的独立规划
        一、“北极星”导弹被替代的原因
        二、替代方案的多重选择与利弊权衡
        三、替代方案独立规划的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三叉戟Ⅰ”型导弹的秘密求购
        一、“三叉戟Ⅰ”型导弹军售意愿的达成
        二、“三叉戟Ⅰ”型导弹军售协议的分歧
        三、“三叉戟Ⅰ”型导弹军售的特点
    第三节 “三叉戟Ⅱ”型导弹的适时跟进
        一、英国与“三叉戟Ⅱ”型导弹
        二、英国跟进“三叉戟Ⅱ”型导弹的原因及特点
        三、“三叉戟Ⅱ”型导弹军售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国核威慑力量建设的成本优化政策
    第一节 适度有效的核威慑力量
        一、适度的核威慑力量
        二、有效的核威慑力量
        三、适度而有效的原因
    第二节 “三叉戟”导弹的优价售卖
        一、美国“三叉戟”导弹的售价
        二、英国对“三叉戟”导弹的议价
        三、高效费比的“三叉戟”导弹军售
    第三节 核威慑力量合作的风险成本
        一、英法核威慑力量合作的收益与风险
        二、英美核威慑力量合作的收益与风险
        三、核威慑力量合作的取舍及其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国核威慑力量建设的军控规避政策
    第一节 单边核裁军的拒绝
        一、工党与单边核裁军
        二、撒切尔政府对单边核裁军的抵制
        三、拒绝单边核裁军的原因及影响
    第二节 国际核军控的有条件参与
        一、对美苏核军控谈判的支持
        二、有前提条件地参与核军控
        三、国家军控形象的塑造
    第三节 最低限度的独立核威慑
        一、国际核军控暂时的游离
        二、最低限度核威慑的坚持
        三、避免核力量成为美苏谈判筹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国核威慑力量建设政策制定过程的特色
    第一节 核威慑力量建设的优先性
        一、核威慑力量的优先发展
        二、核威慑力量优先发展的缘由
    第二节 以苏联威胁论作为借口
        一、核威慑力量建设政策与苏联威胁
        二、核威慑力量建设政策的反苏缘由
    第三节 对美国外交的迎合
        一、核威慑力量建设政策与英国对美外交
        二、英国迎合美国外交的缘由
    第四节 欧洲盟友对英核政策的支持
        一、欧洲盟友对英国核政策的态度转变
        二、欧洲盟友支持英国核政策的原因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核威慑理论视角下的考察
    二、联盟困境理论框架下的分析
    三、现实主义平衡理论视域下的解读
参考文献
后记

(2)目标:美国本土 朝鲜最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火星”16导弹的生存力和真实性存疑
“火星”16导弹有多大?
它能向美国本土投送多少有效载荷?
“火星”16导弹面临的挑战
结语

(3)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军事安全
        二、法律政策
        三、经济产业
        四、科学技术
        五、文化认知
        六、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二、航天科技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一、历史沿革
        二、定义范畴
        三、构成要素
        四、本质特性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第四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理论范式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关键要素
        二、理论内核
        三、主要逻辑
    第三节 理论推论
        一、太空竞赛
        二、空间合作
    第四节 理论验证
        一、定量检验
        二、定性检测
    第五节 理论颠覆
        一、理论界限
        二、商业航天
        三、理论发展
第五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二、分项分析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一、大国博弈
        二、多边主导
        三、应用推广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一、持续的竞争
        二、潜在的合作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4)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核战略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学者研究
        1.2.2 国外学者研究
    1.3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特朗普政府核战略目标的调整
    2.1 奥巴马政府对美国核安全威胁排序
        2.1.1 核恐怖主义
        2.1.2 核扩散
        2.1.3 核大国
    2.2 奥巴马政府核战略的目标
        2.2.1 维护美国及其盟国和伙伴的安全
        2.2.2 倡导建立无核世界
    2.3 特朗普政府对美国核安全威胁排序
        2.3.1 俄罗斯与中国等核大国是美国的第一大核威胁
        2.3.2 伊朗、朝鲜等“流氓国家”是美国的第二层次核威胁
        2.3.3 核恐怖主义是第三层次核威胁
    2.4 特朗普政府核战略的目标
        2.4.1 保护美国及其盟国和伙伴的安全
        2.4.2 维护美国的核霸权
第3章 特朗普政府核战略手段的调整
    3.1 提升核威慑力
        3.1.1 提升三位一体的核力量
        3.1.2 完善核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
    3.2 不断增强核力量应对风险的灵活性
        3.2.1 降低核武器的使用门槛
        3.2.2 “量身定制”威慑与保证
        3.2.3 发展战术核武器
第4章 特朗普政府核战略调整的动因
    4.1 应对俄罗斯的威胁与挑战
        4.1.1 俄罗斯强大的核武库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4.1.2 俄罗斯奉行积极的核发展战略
    4.2 预防中国可能发动的挑战
        4.2.1 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影响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
        4.2.2 中国积极的外交表现使美国的影响力减弱
    4.3 美国国内因素驱动核战略调整
第5章 特朗普政府调整核战略的影响与应对
    5.1 特朗普政府调整核战略的影响
        5.1.1 导致大国战略竞争
        5.1.2 刺激核扩散
    5.2 国际社会的应对
        5.2.1 推进核裁军谈判
        5.2.2 维护多边核不扩散合作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5)《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第二炮兵部队和核武器的演变》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ask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1.3 Requirements of the Task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2.1 Before Translation
        2.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2.1.2 Studies of Parallel Texts
        2.1.3 Analysis of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1.4 Choice of Translation Tools
        2.1.5 Translation Schedule
    2.2 While Translation
        2.2.1 Format Adjustment
        2.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After Translation
        2.3.1 Quality Control
        2.3.2 Formulation of the Glossary
Chapter Three Introduction to“Comprehension,Expression and Adaption”
    3.1 Comprehension
    3.2 Expression
    3.3 Adaption
Chapter Four Case Studies
    4.1 Comprehension
        4.1.1 Comprehens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4.1.2 Comprehens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4.1.3 Comprehension at the Textual Level
        4.1.4 Comprehension of Figures
    4.2 Expression
        4.2.1 Conveying the Most Appropriately Contexual Meaning of Words of the SourceText
        4.2.2 Retaining the Struc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4.2.3 Using Authentic Chinese
        4.2.4 Avoiding Ambiguity
    4.3 Adaption
        4.3.1 Appropriate Use of Idioms
        4.3.2 Addition
        4.3.3 Omission
        4.3.4 Flexible Adjustment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5.2.1 Format
        5.2.2 Grammar
        5.2.3 Translation Speed
    5.3 Future Expectations
        5.3.1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Skill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5.3.2 Strengthening the Accumulation of Encyclopedia Knowledge
        5.3.3 Investigation and Verification to Fill the Gaps in Knowledge
        5.3.4 Intensifing the Study of Knowledge
References
Appendix1
Appendix2
Appendix3
Acknowledgement

(7)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写作思路与创新
第二章 美苏启动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背景及战略考虑
    2.1 美苏启动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背景
        2.1.1 会谈的政治基础: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关系缓和及达成多项军控协议
        2.1.2 苏联战略核力量大跃升,美国有必要通过会谈进行遏制
        2.1.3 苏联有必要限制美国研发先进核技术
    2.2 美国对启动战略武器会谈的战略考虑
        2.2.1 谋求通过会谈达成美苏战略稳定,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2.2.2 以会谈满足西欧盟国缓和与苏联关系的愿望
        2.2.3 通过举行限制战略武器会谈摆脱越南战争泥潭
    2.3 苏联对举行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战略考虑
        2.3.1 通过会谈减轻经济压力
        2.3.2 以会谈减轻社会主义阵营分化带来的压力
        2.3.3 通过会谈与美国达成战略稳定
    2.4 美苏启动限制战略武器会谈
        2.4.1 美苏启动会谈的外交折冲
        2.4.2 美苏启动会谈的博弈策略与手段
第三章 会谈中美苏围绕战略武器界定与核查的博弈
    3.1 美苏在战略武器界定方面的博弈
        3.1.1 美苏在战略武器界定方面的分歧与外交折冲
        3.1.2 美苏围绕战略进攻性武器和战略防御性武器关联性问题的博弈
    3.2 美苏围绕核查问题的博弈
        3.2.1 核查对限制战略武器的重要意义
        3.2.2 美苏围绕现地核查的博弈
        3.2.3 美苏在加密核查问题上的博弈
第四章 美苏围绕反弹道导弹系统问题的博弈
    4.1 美苏反弹道导弹系统争议的缘起
        4.1.1 美苏在反导系统发展方面的竞赛
        4.1.2 美国国内对发展反弹道导弹的争议
        4.1.3 反弹道导弹技术的进步对战略稳定构成挑战
    4.2 会谈中美苏在反导系统问题上的激烈博弈
        4.2.1 美国提议限制反导系统与苏联的反击
        4.2.2 苏联态度的逆转与美苏博弈进程
        4.2.3 美苏在反导系统问题上的博弈成果
第五章 美苏在分导式多弹头导弹问题上的博弈
    5.1 分导式多弹头技术的发展及其战略后果
        5.1.1 应对苏联发展反导系统:美国推动分导式多弹头技术研发
        5.1.2 苏联追赶美国发展分导式多弹头技术
    5.2 会谈中美苏围绕分导式多弹头问题的博弈
        5.2.1 美苏在分导式多弹头上的立场
        5.2.2 限制发展分导式多弹头提议的搁置
        5.2.3 尼克松政府在限制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发展上的再次努力
        5.2.4 美苏在限制分导式多弹头问题上的妥协
第六章 会谈中美苏在战略核武器数量与质量上的博弈
    6.1 限制数量的博弈
        6.1.1 战略核武器数量博弈的焦点:潜射弹道导弹及战略核潜艇
        6.1.2 会谈中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数量的博弈
    6.2 美苏由限制数量的博弈到关注质量的博弈
        6.2.1 在逆火式战略轰炸机问题上的博弈
        6.2.2 在巡航导弹问题上的博弈
        6.2.3 在新型导弹问题上的博弈
第七章 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失败
    7.1 美苏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阶段性成果及其局限性
        7.1.1 美苏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阶段性成果
        7.1.2 阶段性成果的局限性
    7.2 战略态势变化与美国国会拒绝批准第二阶段协议
        7.2.1 会谈启动后美苏战略力量对比的变化
        7.2.2 苏联扩张对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影响
        7.2.3 美国对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反思
        7.2.4 美国国内及西欧盟友反对会谈的压力增大
    7.3 限制战略武器会谈无法完全达成限制军备竞赛的目的
        7.3.1 美苏在会谈期间仍然大力扩张核发展
        7.3.2 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对军备竞赛的有限限制
    7.4 作为工具的会谈无法解决美苏在全球层面的战略分歧
        7.4.1 美国的“缓和战略”:缓和的有限性和遏制的绝对性
        7.4.2 缓和“外衣”包装下的苏联全球扩张战略
        7.4.3 作为工具的会谈及其失败的必然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中国核力量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第3-5章)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1 Origin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3 Requirement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2.2 Analysis of Content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2.1 Lexical Features
        2.2.2 Syntactical Features
        2.2.3 Textual Features
    2.3 Reference to Parallel Texts and Other Relevant Documents
    2.4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Project
    3.2 Transl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3.2.1 Proper Nouns
        3.2.2 Compound Words
        3.2.3 Abbreviations
        3.2.4 Common Words with Special Meaning
    3.3 Translation at the Syntactical Level
        3.3.1 Attributive Clauses
        3.3.2 Adverbial Clauses
        3.3.3 Sentences of Passive Voice
        3.3.4 Long and Difficult Sentences
    3.4 Translation at the Textual Level
        3.4.1 Cohesion
        3.4.2 Coherence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Summary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4.1.1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4.1.2 Reflections
        4.1.3 Enlightenments
    4.2 Deficiencie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References
Appendix 1
Appendix 2
Acknowledgements

(9)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研究 ——基于盟友可信性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论文架构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
    1.1 从威慑到延伸核威慑
        1.1.1 威慑的概念与特征
        1.1.2 威慑的分类与延伸核威慑概念的提出
        1.1.3 同盟与延伸核威慑
    1.2 延伸核威慑与盟友可信性
        1.2.1 盟友可信性的提出
        1.2.2 盟友可信性的实现难题
    1.3 延伸核威慑中的盟友可信性传达
        1.3.1 军事力量
        1.3.2 意志决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冷战时期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
    2.1 美国在日本的延伸核威慑政策
        2.1.1 日本无核原则的形成与对美核威慑依赖
        2.1.2 美国对日本延伸核威慑政策的形成与确立
        2.1.3 美国在日本延伸核威慑政策的实施与挑战
    2.2 美国在韩国的延伸核威慑政策
        2.2.1 朝鲜战争与美国的核武器使用企图
        2.2.2 美韩同盟的建立与美国在韩国的核武器部署
        2.2.3 可信性挑战与美国在韩国延伸核威慑政策的公开提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战后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的可信性挑战
    3.1 中国因素及日韩的可信性担忧
        3.1.1 中国军力的迅速发展
        3.1.2 日韩对华威胁认知与可信性担忧
    3.2 朝鲜因素及日韩的可信性担忧
        3.2.1 朝鲜的军事力量
        3.2.2 日韩对朝威胁认知与可信性担忧
    3.3 美国核态势的改变与日韩可信性担忧
        3.3.1 核威慑在美国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有下降趋势
        3.3.2 美国核武器使用门槛的提升
        3.3.3 美国核武器数量下降和质量老化
        3.3.4 美国核武器种类的调整和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加强东北亚延伸核威慑可信性的举措
    4.1 加强对东北亚盟友的承诺和投入
        4.1.1 对韩日进行口头和书面安全保证承诺
        4.1.2 建立专门的延伸威慑对话与磋商机制
        4.1.3 加大战略投入和前沿军事存在
    4.2 联合盟友共同加强威慑态势
        4.2.1 制定共同作战方案
        4.2.2 加强军事合作和整合
        4.2.3 提升演习针对性
    4.3 提高自身核武能力,保持威慑可信性
        4.3.1 增加经费投入
        4.3.2 更新战略核武力量
        4.3.3 发展战术核武器
    4.4 建立导弹防御系统
        4.4.1 美国单边加强导弹防御系统建设
        4.4.2 帮助盟友提升导弹防御能力
        4.4.3 推进地区反导合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评析
    5.1 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的动因
        5.1.1 维持同盟信度
        5.1.2 防止盟友核扩散
        5.1.3 配合美国中央威慑
    5.2 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的困境与挑战
        5.2.1 美国对“被牵连”的担忧
        5.2.2 同盟内部矛盾的掣肘
        5.2.3 同盟合作制度化的不足
        5.2.4 导弹防御系统的缺陷
        5.2.5 安全困境的激化
    5.3 特朗普政府与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的未来发展
        5.3.1 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战略调整
        5.3.2 特朗普政府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走向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核军控谈判研究 ——以冷战后美俄核裁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1.4.1 论文预期的创新点
        1.4.2 论文研究的几大难点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军控谈判概述
    2.1 军控谈判
        2.1.1 军控与裁军
        2.1.2 军控外交、军控谈判与军事外交
    2.2 核军控谈判
        2.2.1 核军控谈判的内涵
        2.2.2 核军控谈判的传统形式与功能
        2.2.3 核军控谈判的新发展
    2.3 核军控谈判理论依据
        2.3.1 军事外交理论
        2.3.2 国际关系理论
        2.3.3 外交谈判理论
第三章 核军控谈判的过程分析
    3.1 核军控谈判的背景
        3.1.1 STARTⅠ条约谈判背景——冷战末期的破冰谈判
        3.1.2 STARTⅡ条约谈判背景——美俄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3.1.3 《莫斯科条约》谈判背景——单极格局主导的谈判
        3.1.4 新START条约谈判背景——奥巴马坚持推进的谈判
    3.2 核军控谈判的过程
        3.2.1 过程艰难的STARTⅠ条约谈判
        3.2.2 较为顺利的STARTⅡ条约谈判
        3.2.3 俄方让步较大的《莫斯科条约》谈判
        3.2.4 新START条约谈判中的新分歧
    3.3 核军控谈判的成果及评析
        3.3.1 START I条约——美俄大幅核裁军的第一步
        3.3.2 STARTⅡ条约——条约效果并不理想
        3.3.3 《莫斯科条约》——“自助式”削减模式
        3.3.4 新START条约——更主动更灵活
第四章 核军控谈判的特点分析
    4.1 核军控理论及观念引领谈判
        4.1.1 核军控理论引导
        4.1.2 核军控观念先行
        4.1.3 首脑核观念牵引
    4.2 核军控谈判首脑参与频繁
        4.2.1 首脑双边会晤
        4.2.2 首脑宣言
    4.3 核军控谈判的核技术因素
        4.3.1 专业技术水平影响谈判
        4.3.2 技术是双方谈判的主要分歧
        4.3.3 条约签订后的核查及销毁技术
    4.4 核军控谈判的影响深远
        4.4.1 核军控谈判对国内政治的影响
        4.4.2 核军控谈判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 美俄核军控谈判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5.1 美俄核军控对中国的影响
        5.1.1 美俄对中国核力量的担忧
        5.1.2 中国威胁论的不断升级
        5.1.3 中国对美俄核军控的回应
    5.2 中国核军控谈判新思路
        5.2.1 从战略及理论的高度重视核军控谈判
        5.2.2 注重核军控谈判中的核技术因素
        5.2.3 注重核军控多边谈判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

四、洲际弹道导弹弹头回收技术概念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自主与借重:撒切尔时期英国核威慑力量建设政策研究[D]. 李张兵. 南京大学, 2021
  • [2]目标:美国本土 朝鲜最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发展探析[J]. 陈友龙,赵斌. 坦克装甲车辆, 2020(23)
  • [3]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4]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核战略的调整[D]. 江佳唯. 湘潭大学, 2020(06)
  • [5]《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第二炮兵部队和核武器的演变》汉译实践报告[D]. 颜安.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6]美国核武器现代化的原则、规划与进展[J]. 崔建树. 当代美国评论, 2018(03)
  • [7]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博弈研究[D]. 王继泽.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8]《中国核力量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第3-5章)汉译实践报告[D]. 梁海盈.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9]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研究 ——基于盟友可信性的视角[D]. 左天泽.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10]核军控谈判研究 ——以冷战后美俄核裁军为例[D]. 杨傲.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洲际弹道导弹弹头回收技术概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