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实践创新教育,加强学生科技素质培养

重视实践创新教育,加强学生科技素质培养

一、重视实践与创新教育加强对学生科技素质的培育(论文文献综述)

赵子健[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农民素质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项要求,指明了今后30年乡村发展的总体目标。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体,其群体素质水平既是保证乡村振兴战略平稳实施的关键要素,也是人才振兴的重要考核指标。各地已开展了一系列农民素质提升工作,但存在目标不明、路径不清等问题,针对河北省农民素质如何提升进行研究,有助于掌握农民素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动态化把控农民素质提升成效,这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重要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文献的梳理,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对农民素质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并确定农民需要提升的素质种类。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收集数据及案例资料,分析河北省农民素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河北省农民素质提升典型模式在实施主体、目标确立、针对群体和实施做法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借鉴P-S-R模型的理论思想,提出农民素质提升的宏观路径及不同素质类别的提升路径,并对其保障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河北省农民素质提升提出优化农民素质提升顶层设计、推进培训机构提质增效、分层分类进行农民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农民素质提升工作存在紧密联系,并且农民素质提升应以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能力、生态环保意识、思想道德水平、法律意识和参政素养六方面为主要内容。(2)对农民素质及行为的统计分析显示,河北省农民素质不足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不能形成有效的推动力。且六项素质均存在一定问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3)总结出河北省“利益共享型科技文化素质提升”“产业引导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党支部提升农民精神素养”三种典型模式,并提炼出模式基础和模式特征。在模式对比中存在四个相同点:实施前明确农民素质提升目标、以产业带动农民素质提升为基本方式、以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为重点、以职业培训作为规范化教育。存在四方面差异:实施主体差异;提升目标差异;实施做法差异;农民群体差异。(4)在宏观层面,农民素质的健康、可持续提升要通过P-S-R路径实现,既通过认识压力,分析现状及剖析问题,措施实施并不断重复循环实现。(5)总结出针对不同素质的提升路径:“学历提升+职业培训”提升科技文化素质;“理论学习+产业引导”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理论学习+乡村建设”提升生态环保意识;“学历提升+乡村建设”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普法教育+多媒体传播”提升法律意识;“民主教育+乡村建设”提升参政素养。本文创新点:一是梳理出农民素质提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关联,并以此为切入点,确定农民的六项素质类别。二是总结出三种河北省农民素质提升典型模式。对模式特征和形成基础进行深入分析,为农民素质提升路径探析提供指引和借鉴。三是将P-S-R模型思想用于农民素质提升研究,借鉴P-S-R模型的理论思想,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民素质问题的分析,提出针对农民素质提升的P-S-R宏观路径。

李智慧[2](2020)在《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在总结实践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离不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旧式分工的消灭和教育事业的振兴。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形成了历代共产党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毛泽东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邓小平提出了建设“四有”新人的理论、江泽民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关于青年发展的论述蕴含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信念。这些理论融入了历代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为党和国家在不同阶段制定方针提供了方向。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当前,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来指导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首先需要农民素质的提升,而农民的自由全面发展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但是目前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是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本文从农民科技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部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弱化、部分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欠缺、部分农民主体性意识不强、村“两委”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五个方面探讨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乡村教育体系和乡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乡村思想文化建设较为薄弱、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滞后、激发农民主体性意识保障措施欠缺、乡村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为了提升农民素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应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振兴乡村经济,为农民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完善乡村教育体系,为农民的发展提供良好教育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为生产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提升农民主体意识,维护农民主体地位、打造乡村人才队伍,提供“两委”支撑。

林佳丽[3](2020)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更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而目前我国农业人才发展问题日益突显,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福建省作为沿海省份,受地形地势因素制约,耕地资源较少,利用率不高,在农业发展上存在一定瓶颈,需要大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转换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福建省目前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当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培育效果不佳,产生培育数量和需求不一致等问题。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民培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并以福建省为例,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总结目前福建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福建省省情,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发展。文章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的概念,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特征以及对相关的理论基础作出阐述,结合福建省具体情况分析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依据;第三部分主要阐述福建省的农业概况,分析福建省当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和培育现状,提出培育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深入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则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不同地区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也各不相同,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下以区域为例,研究培育问题和对策,为福建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一定参考的同时,也希望能为以区域为例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题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李珍珍[4](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以及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需要而做出的战略抉择。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精准对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服务“三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过了4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如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关怀、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网络、举办了一些项目工程、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但不可否认,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均衡、学历教育目标定位异化、非学历培训有效供给不足、农村职教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体制机制运行不畅通等等。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实现,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致力于推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总体概述。首先,阐释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次,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新使命。第三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从政策层面、教育机构网络、项目工程、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第四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一是制度建设不健全;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三是职业学校目标定位的异化;四是非学历培训供需脱节;五是资源配置不到位;六是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七是社会化参与机制尚未建立;八是评价机制欠完善。第五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推进策略。主要从八个方面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策略: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建设;二是服务于乡村振兴,以各类人才为目标导向;三是加强学历教育改革,体现特色化;四是加强非学历培训改革,提高有效供给;五是加强资源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六是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制;七是调动社会多方力量服务于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公共治理;八是加强质量监控,健全评价机制。

张广会[5](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代替农业生产合作社后,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逐渐解决了温饱,农业发展也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一大部分青壮年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务工,农村的劳动力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普遍偏大,留守的老人和儿童逐渐增多,青年劳动力流失,农村缺乏农业发展人才。因此,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大量新型职业农民,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经济振兴的主力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人才振兴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意义重大,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至关重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仅为农村提供了人才资源,对2020年脱贫攻坚的实现起到巩固作用,实现稳定有序的脱贫,防止和减少脱贫后返贫;而且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能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人才振兴关键在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本文首先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理论、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状况和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借鉴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提出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与建议,让农民成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职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目标,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本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研究概述。这一部分对农民这一概念做了界定,介绍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国外人力资本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农民培育思想,并且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分类及优点做了介绍,区分了传统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的不同,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第二部分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及现状。这一部分介绍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资源的重要性,用实际数据说明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及其原因,回顾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了解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演变过程,举例说明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实践,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的三大模式,总结了培育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提供了现实基础。第三部分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这部分通过对新型职培育主体、客体以及培育的手段出发,揭示了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综合素质堪忧、劳动力结构失衡、国家在扶持过程中问题凸显等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照。第四部分是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这部分通过对美国、日本、法国三个发达国家的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从基本国情、法律法规、财政经费、职业资格认定等方面分析了他们的培育方法和成功经验,主要概括为:一是普遍重视农民教育培训的立法;二是普遍重视农业后继有人;三是普遍保障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充足;四是普遍重视农业经营资格准入。第五部分是完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与建议。首先要完善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法律体系;第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力度;第三是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是明确重点培育群体。第五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第六是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职业培训体系。第六部分是结语。这部分对全文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指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奠定基础。

叶俊尧[6](2020)在《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以武汉市智慧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而大力推行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大进程中,武汉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脸识别等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打造了175个智慧互联、惠民利民、共建共享的智慧平安小区,其中绝大多数的智慧平安小区实现了刑事犯罪零发案。这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促进了治安防控新成效的取得,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方面,我们应当承认这样的治理成效是辉煌的,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回答“在这种辉煌之中确实还有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致力于总结武汉市智慧社区的社区警务的成功经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借鉴国内外典型智慧社区的社区警务的成功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为武汉市全面建设智慧平安小区及其社区警务运行提供借鉴,提升武汉市社区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武汉市智慧社区及其社区警务发展迈上新台阶,为湖北和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论文由导论、五章主体内容、结语三部分构成,具体如下:导论部分主要对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研究综述、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文章主体内容中第一章是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一节对智慧社区的概念进行界定,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对智慧社区的概念进行分析。第二节对社区警务的概念进行界定,对比国内外学者对社区警务概念的界定,并进行结构化,提炼出社区警务的核心要素。第三节对智慧社区中的社区警务的概述,界定智慧社区的社区警务的概念与特征,厘清其与智慧警务、智慧社区警务的关系。第四节是理论基础,介绍整体性治理理论与网络化治理理论。第二章是武汉市智慧平安社区之社区警务典型样本分析。第一节是概述百步亭社区、光谷理想城小区、常青花园十一小区等武汉市典型智慧社区及其社区警务。第二节是介绍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突出特点。第三节是描述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分析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一节是政府主导优势发挥不足,如智慧社区中社区警务顶层设计不完善、社区警务平台智能化程度不高、缺乏引入社会资金的规范性文件、忽视典型智慧社区及其警务推广。第二节是社区主体智慧化明显不足,如社区主体整体科技素质差、三网合一整合运用度低、跨专业跨学科人才缺口大、私权利主体参与度较低。第三节是社区整体运用协调度偏低,如智慧社区及其警务参与渠道不协调、忽视社区文化与社群文化建设发展、当前社区警务研究重警务忽社区、社区民警的工作机制影响警务效率。第四章是国内外典型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经验借鉴。第一节是介绍北京、上海、无锡等国内典型智慧社区中社区警务。第二节是介绍纽约、东京、伦敦等国外典型智慧社区中社区警务。第三节是国内外智慧社区中社区警务对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启示。第五章是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针对问题及其原因,借鉴国内外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成功经验,结合武汉市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提出了三个解决路径,即第一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优势,完善顶层设计。第二节提高社区主体智慧理念,培养复合人次。第三节重视社区协同程度,引导多元参与。结语部分是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希望智慧社区及其社区警务在理论与实践中充分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全国智慧社区及其社区警务提供借鉴经验。

刘治强[7](2020)在《梁平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一批有文化、会技术、善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农民问题是“三农”的核心纽带,它关系到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体,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必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来看,我国劳动力素质和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因此,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将农村人口劣势转变成人口优势,最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乡村全面振兴。本文将梁平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主要研究范围。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比较了传统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区别,运用了人力资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作为理论支撑;结合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系统分析了梁平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的组织形式、培训成果、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训教材、保障措施;梁平区存在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科技素质不高、农民经营管理素质较低、农民自主参与意识较弱、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培训单位教学管理不健全等问题,从政府、培训单位、农民三个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美国、德国、日本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经验,对梁平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出对策,培育一批有文化、会技术和善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高农民主体意识、端正学习态度,强化政府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巩固培训单位责任、加强培育机制建设等。

姚科敏[8](2020)在《习近平科技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习近平科技观,对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为实现新时代科技融合发展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正确处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系统研究法,在界定习近平科技观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研究和阐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界定和探讨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是研究习近平科技观的一项奠基工作。习近平科技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科技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从思想渊源看,习近平科技观既吸取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古今科技思想中有益的成分,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贯通,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为习近平科技观提供了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科技观形成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持续积累大大推动了全球财富的增长、颠覆性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范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愈加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形成于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阶段(1969年—1982年)、初步形成阶段(1982年—1993年)、形成轮廓阶段(1993年—2012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科技观具有创新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和科技全球治理观。其中,科技创新观是核心,科技体制改革观是动力,科技战略观是统领,科技人才观是关键,科技伦理观是保障,科技全球治理观是条件,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习近平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习近平科技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其现实意义在于:习近平科技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戎乘阳[9](2020)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其完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途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对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农业农村人才支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背景,本研究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为研究对象,在总结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类型、特点、运行机制及其经验的基础上,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能为推进我国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理论借鉴。本研究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阐释了研究的主要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着重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在分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几种典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进行了整理,并对这些模式之间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针对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现况,系统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导致相关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第四部分主要研究了美国、日本、德国的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并梳理了这些国家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主要经验与启示。第五部分着重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相关策略,从政府、社会、农民和培育模式本身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陈佩瑶[10](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民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是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一项重点工作。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和政府针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战略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此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和产业的振兴,更有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繁荣发展的乡村文化和科学有效的治理体制;农民作为这一战略的实施是主体和最大受益者,对这一群体开展教育培育活动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和根本要求。本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农民教育为切入点,从历史、理论、现实三方面的密切结合来研究新时代下农民教育的应然状态。既从历史的角度对农民教育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反思,从模糊、抽象的历史现象中抽取出农民教育发展的普遍性、本质性规律;又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新时代下农民教育开展的背景、面临的新要求以及农民教育自身在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中的定位、性质、功能和特征;还从实践的角度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民教育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等研究方法,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推拉理论为研究开展的理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民教育开展的环境、现状及现有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农民教育的典型做法及经验启示,得出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民教育开展的原则、外部运行环境优化和内部工作机制创新等方面的路径选择。关于农民教育开展的原则,要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本、坚持立足当前与放眼长远相结合、坚持继承经验与发展创新相结合、坚持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结合的原则。在内部工作机制创新方面,树立正确的农民教育观,加强农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农民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农民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在外部运行环境优化上,要明确政府角色定位,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示范作用,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农民教育,并进一步完善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二、重视实践与创新教育加强对学生科技素质的培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实践与创新教育加强对学生科技素质的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农民素质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1.6 概念界定
        1.6.1 农民
        1.6.2 农民素质
        1.6.3 乡村振兴
    1.7 理论基础
        1.7.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7.2 乡村治理理论
        1.7.3 人力资本理论
2 农民素质提升与乡村振兴关系分析
    2.1 产业兴旺与农民素质提升的关系
        2.1.1 产业兴旺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关系
        2.1.2 产业兴旺与农民经营管理能力的关系
        2.1.3 产业兴旺与农民生态环保意识的关系
        2.1.4 产业兴旺与农民法律意识的关系
    2.2 生态宜居与农民素质提升的关系
        2.2.1 生态宜居与农民生态环保意识的关系
        2.2.2 生态宜居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关系
        2.2.3 生态宜居与农民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关系
    2.3 乡风文明与农民素质提升的关系
        2.3.1 乡风文明与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关系
        2.3.2 乡风文明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关系
        2.3.3 乡风文明与农民法律意识的关系
    2.4 治理有效与农民素质提升的关系
        2.4.1 “自治”与农民参政素养的关系
        2.4.2 “法制”与农民法律意识的关系
        2.4.3 “德治”与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关系
        2.4.4 治理有效与农民经营管理能力的关系
    2.5 生活富裕与农民素质提升的关系
        2.5.1 生活富裕与农民职业能力的关系
        2.5.2 生活富裕与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关系
3 河北省农民素质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样本情况
        3.1.1 数据来源
        3.1.2 样本情况
    3.2 河北省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3.2.1 科技文化素质水平
        3.2.2 经营管理素质水平
        3.2.3 生态环保意识水平
        3.2.4 思想道德水平
        3.2.5 法律意识水平
        3.2.6 参政意识水平
    3.3 河北省农民素质提升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科技文化素质提升问题分析
        3.3.2 经营管理能力提升问题分析
        3.3.3 生态环保意识提升问题分析
        3.3.4 思想道德水平提升问题分析
        3.3.5 法律意识提升问题分析
        3.3.6 参政素养提升问题分析
4 河北省农民素质提升典型模式分析
    4.1 秦皇岛嘉诚集团“利益共享式科技文化素质提升”模式
        4.1.1 模式介绍
        4.1.2 模式背景
        4.1.3 主要做法
        4.1.4 模式形成基础
        4.1.5 模式特征分析
    4.2 沧州大司马“产业引导经营管理能力提升”模式
        4.2.1 模式介绍
        4.2.2 模式背景
        4.2.3 主要做法
        4.2.4 模式形成基础
        4.2.5 模式特征分析
    4.3 承德周台子村“党支部提升农民精神素养”模式
        4.3.1 模式介绍
        4.3.2 模式背景
        4.3.3 主要做法
        4.3.4 模式形成基础
        4.3.5 模式特征分析
    4.4 不同模式对比分析
        4.4.1 相同性分析
        4.4.2 差异性分析
5 河北省农民素质提升路径探析
    5.1 PSR素质提升宏观路径
        5.1.1 压力P:明确提升目标
        5.1.2 状态S:科学分析问题
        5.1.3 响应R:落实提升措施
        5.1.4 P-S-R循环发展
    5.2 不同类型素质的提升路径
        5.2.1 “学历提升+职业培训”提升科技文化素质
        5.2.2 “理论学习+产业引导”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5.2.3 “理论学习+乡村建设”提升生态环保意识
        5.2.4 “学历提升+乡村建设”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5.2.5 “普法教育+多媒体传播”提升法律意识
        5.2.6 “民主教育+乡村建设”提升参政素养
    5.3 农民素质提升的保障机制
        5.3.1 政府职能保障
        5.3.2 农民建设保障
        5.3.3 人文环境保障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优化素质提升顶层设计
        6.2.2 推进培训机构提质增效
        6.2.3 分层分类提升农民素质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民素质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致谢

(2)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演进
        一、萌芽期
        二、形成和发展时期
        三、成熟和完善时期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现条件
        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二、旧式分工的消灭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
        二、邓小平“四有”新人理论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概述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一、正确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
        二、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二、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促进乡村生态宜居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乡风文明
        四、构建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促进乡村治理有效
        五、以确保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促进乡村生活富裕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特征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民性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期性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性
第四章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价值追求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主体素质诉求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和文化条件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民主的政治环境
第五章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人的发展存问题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人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科技素质总体水平不高
        二、部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弱化
        三、部分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欠缺
        四、部分农民主体性意识不强
        五、村“两委”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第二节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探析
        一、乡村教育体系和乡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二、乡村思想文化建设较为薄弱
        三、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滞后
        四、激发农民主体性意识保障措施欠缺
        五、乡村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
第六章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振兴乡村经济,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一、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质量农业
        二、发展农业科技,为农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第二节 完善乡村教育体系,为农民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教育环境
        一、完善乡村教育的内部工作
        二、优化乡村教育的外部环境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民生态素质养成
        一、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提升农民生态环保意识
        二、完善乡村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多重监测机制
    第四节 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推动农民全面发展
        一、激发农民主体意识,维护农民主体地位
        二、政府、社会组织、农民合作保障农民主体性
        三、提升农民文化创新创造能力
    第五节 打造乡村人才队伍,提供“两委”支撑
        一、注重人才培养
        二、注重新旧班子之间的交替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4.1 论文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5 文章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民
        2.1.2 新型职业农民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2.2.3 中国共产党关于培育农民的思想
    2.3 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2.3.1 有利于提高福建耕地资源利用率
        2.3.2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2.3.3 有利于促进福建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
        2.3.4 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第3章 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3.1 福建省农业基本情况
        3.1.1 福建省农业发展水平
        3.1.2 福建省农民的发展现状
    3.2 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取得的成就
        3.2.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政策法规日趋完善
        3.2.2 实施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3.2.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少数试点到全面推进开展
        3.2.4 开通网络教育培训平台
        3.2.5 开展“绿色证书”工程
    3.3 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所存在的问题
        3.3.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量与需求不一致
        3.3.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条件不完善
        3.3.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力量不充足
        3.3.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3.4 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培育对象基数较大
        3.4.2 农村建设投入力度不足
        3.4.3 农民主体性意识缺失
        3.4.4 培育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3.4.5 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
第4章 完善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对策
    4.1 提升农民受教育水平
        4.1.1 巩固和强化九年义务教育
        4.1.2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4.1.3 以成人教育推动农民的终身教育
    4.2 扩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4.2.1 完善土地流转政策
        4.2.2 合理优化农业扶持政策
        4.2.3 改善金融扶持政策
    4.3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条件
        4.3.1 抓好以道路网络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3.2 加强农村环境建设
        4.3.3 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良好氛围
    4.4 加强培育资源整合与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4.4.1 整合行业资源
        4.4.2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4.5 完善政府管理机制
        4.5.1 建立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
        4.5.2 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体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总体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相关理论基础
    2.2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新使命
        2.2.1 激活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业产业振兴
        2.2.2 提高农村人才素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2.2.3 对接精准扶贫,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2.2.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
    3.1 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3.1.1 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扶持
        3.1.2 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
        3.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3.1.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3.1.5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3.2 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网络
        3.2.1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3.2.2 县级职教中心
        3.2.3 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3.2.4 农业中等专业学校
        3.2.5 涉农院校及农业科研院所
        3.2.6 农业技术推广站
        3.2.7 农民专业合作社
    3.3 举办了一些项目工程
        3.3.1 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
        3.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3.3.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3.4 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
        3.4.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3.4.2 集团化办学模式
        3.4.3 城乡联合办学模式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不健全
        4.1.1 农村职教法律供给不足
        4.1.2 农村职教政策体系不完善
    4.2 农村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
        4.2.1 东西部基础设施配备不均衡
        4.2.2 东西部师资水平不均衡
        4.2.3 东西部经费投入不均衡
    4.3 职业学校目标定位的异化
        4.3.1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科学
        4.3.2 职业学校呈现“普教化”倾向
    4.4 非学历培训供需脱节
        4.4.1 培训内容不完善
        4.4.2 培训方式单一化
    4.5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到位
        4.5.1 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4.5.2 经费投入不足
        4.5.3 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
    4.6 农村职业教育的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
    4.7 农村职业教育社会化参与机制尚未建立
    4.8 农村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欠完善
        4.8.1 评价标准尚未建立
        4.8.2 评价方法不科学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策略
    5.1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建设
        5.1.1 加强立法建设,推进法治化运行
        5.1.2 服务乡村振兴,完善政策体系支撑
    5.2 服务于乡村振兴,以各类人才为目标导向
        5.2.1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5.2.2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乡村精英人才
        5.2.3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农村电商人才
        5.2.4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乡土文化人才
    5.3 加强学历教育改革,体现特色化
        5.3.1 加强涉农专业集群建设
        5.3.2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5.4 加强非学历培训改革,提高有效供给
        5.4.1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进行多向度培训
        5.4.2 基于市场细分进行分类培训
        5.4.3 拓展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5.4.4 创新农民职业化培育制度机制
    5.5 加强资源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5.5.1 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5.5.2 加大经费投入
        5.5.3 强化基础服务能力建设
    5.6 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制
    5.7 调动社会多方力量服务于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公共治理
    5.8 加强质量监控,健全评价机制
        5.8.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5.8.2 健全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难点
        2.创新之处
一、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研究概述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界定
        1.“农民”的由来及含义
        2.新型职业农民的由来及含义
        3.新型职业农民的分类
        4.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
        5.新型职业农民的优点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理论研究
        1.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二、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及现状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发展脉络
    (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实践及模式
        1.政府主导型模式
        2.政企合作型模式
        3.市场主导型
    (五)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成效
三、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培育对象综合素质偏低
    (二)培育主体支持力度不足
    (三)培训内容和培训手段单一过时
    (四)各项政策扶持效果不佳
四、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经验
        1.美国职业农民的培育
        2.日本职业农民的培育
        3.法国职业农民的培育
    (二)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示
        1.重视农民教育培训的立法
        2.重视农业人口的代际传承
        3.保障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充足投入
        4.重视农业经营资格的准入
五、完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法律体系
    (二)强化政策扶持力度
    (三)政府要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和自身素质
        2.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
        3.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四)明确重点培育群体
    (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1.建立多层次的农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2.完善农村职业院校专业设置
        3.采取传统管理与现代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4.培养骨干带头人
    (六)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职业培训体系
        1.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2.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
        3.健全考核评估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以武汉市智慧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智慧社区的概念
        一、国内关于智慧社区的界定
        二、国外关于智慧社区的界定
    第二节 社区警务的概念
        一、国内关于社区警务的界定
        二、国外关于社区警务的界定
    第三节 智慧社区中的社区警务
        一、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界定
        二、智慧警务与智慧社区警务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二、网络化治理理论
第二章 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典型样本分析
    第一节 武汉市典型智慧社区及其警务概说
        一、百步亭智慧社区
        二、光谷理想城小区
        三、常青花园十一小区
    第二节 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突出特点
        一、公共基础设施科技含量高、覆盖面广
        二、社区警务平台飞速发展、警务效率高
        三、多元主体利用公共基础设施共治社区
    第三节 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
        一、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所面临的新问题
        二、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仍面临的老问题
        三、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面临的交叉问题
第三章 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节 政府主导优势发挥不充分
        一、智慧社区之警务顶层设计不完善
        二、智慧社区平台的智能化程度不高
        三、缺乏社会资金参与的规范性文件
        四、忽视典型智慧社区及其警务推广
    第二节 社区主体智慧化明显不足
        一、社区主体整体科技素质低
        二、三网合一的整合运用度差
        三、跨专业跨学科人才缺口大
        四、私权利主体的参与意识弱
    第三节 社区整体运用协调度偏低
        一、智慧社区及其警务参与渠道不协调
        二、忽视社区文化与社群文化建设发展
        三、当前的社区警务研究重警务轻社区
        四、社区民警的工作机制影响警务效率
第四章 国内外典型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内典型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
        一、北京市智慧社区
        二、上海市智慧社区
        三、无锡市智慧社区
    第二节 国外典型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
        一、纽约市智慧社区
        二、东京市智慧社区
        三、伦敦市智慧社区
    第三节 对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启示
第五章 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
    第一节 发挥政府主导优势,完善顶层设计
        一、加快出台智慧社区建设规划文件,统一数据标准
        二、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高平台智能,形成整体联动
        三、制定社会资金参与的规范性文件,确保合法权益
        四、推广典型智慧社区及其警务应用,提供经验借鉴
    第二节 提高主体智慧理念,培养复合人才
        一、组织信息技术培训,普及新平台、新工具的应用
        二、强化社区人际信任,提高“三网合一”整合运用度
        三、加强复合人才培养,鼓励跨学科跨专业人才调用
        四、整合线上线下宣传,提高私权利主体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 重视社区协同程度,引导多元参与
        一、利用信息手段同步社区警务参与渠道
        二、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发展社区社群文化
        三、实现智慧社区与社区警务的双向互动
        四、实行社区民警工作专职化和案件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1 智慧平安小区社区民警的问卷调查
    附录2 智慧平安小区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
    附录3 智慧平安小区物业公司的问卷调查
    附录4 智慧平安小区互联网科技公司的问卷调查
致谢

(7)梁平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对国内外研究综述的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技术路线
        三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相关概念与理论支撑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传统农民
        二 新型职业农民
        三 传统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的比较
        四 培育和培训
    第二节 理论支撑
        一 人力资本理论
        二 公共产品理论
        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第三章 梁平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第一节 梁平区基本情况概述
    第二节 梁平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调查
    第三节 梁平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卷调查情况
第四章 梁平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梁平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二 农民科技素质不高
        三 农民经营管理素质较低
        四 农民自主参与意识较弱
        五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六 培训单位教学管理不健全
    第二节 梁平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受教层次低影响农民文化素质
        二 农民文化素质影响技术和管理水平
        三 多重因素影响农民主体意识
        四 政府培育工作亟需法律保障
        五 培训单位教学内容需完善
第五章 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与经验
    第一节 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
        一 美国职业农民培育情况
        二 德国职业农民培育情况
        三 日本职业农民培育情况
    第二节 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
        一 构建法律保障体系
        二 办学模式多样灵活
        三 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第六章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
    第一节 培育一批有文化、会技术和善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一 培育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 培育会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 培育善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第二节 提高农民主体意识,端正学习态度
    第三节 强化政府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一 推动培育法制化
        二 加大资金的投入
        三 做好政策宣传工作
    第四节 巩固培训单位责任,加强培育机制建设
        一 合理制定培育内容
        二 健全培训师资队伍
        三 加强学员管理
        四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1 :梁平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梁平区新型职业农民情况访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8)习近平科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2.1 习近平科技观的概念界定
        2.1.1 科技的含义
        2.1.2 科技观的含义
        2.1.3 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
    2.2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
        2.2.1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
        2.2.2 西方古今科技思想
    2.3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2.3.2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第3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
    3.1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
        3.1.1 萌芽阶段(1969 年-1982 年)
        3.1.2 初步形成阶段(1982 年-1993 年)
        3.1.3 形成轮廓阶段(1993 年-2012 年)
        3.1.4 丰富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
    3.2 习近平科技观的基本特征
        3.2.1 创新性
        3.2.2 人民性
        3.2.3 时代性
        3.2.4 前瞻性
        3.2.5 开放性
        3.2.6 保障性
第4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4.1 科技创新观
        4.1.1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4.1.2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4.1.3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4.2 科技体制改革观
        4.2.1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4.2.2 深化基础科学研究体制改革
        4.2.3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4.2.4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4.3 科技战略观
        4.3.1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4.3.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3.3 优先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4.4 科技人才观
        4.4.1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4.4.2 完善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4.4.3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4.5 科技伦理观
        4.5.1 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4.5.2 以绿色科技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4.5.3 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4.6 科技全球治理观
        4.6.1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4.6.2 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6.3 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第5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5.1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
        5.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
        5.1.2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
        5.1.3 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5.1.4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
    5.2 习近平科技观的现实意义
        5.2.1 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5.2.2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
        5.2.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
        5.2.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5.2.5 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其完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已有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主要理论依据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5.1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必要性
        2.1.1 凸显新型职业农民时代价值的需要
        2.1.2 强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要求
    2.2 我国典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特点
        2.2.1 成熟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2.2.2 灵活的校地对接型模式
        2.2.3 高效的产业推动型模式
        2.2.4 多样化的新兴培育模式
    2.3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间的比较
        2.3.1 经费保障不同
        2.3.2 适用条件各异
        2.3.3 各自优势明显
        2.3.4 培育重点有别
第三章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培育对象的积极性亟待提高
        3.1.2 培育主体的作用仍有待加强
        3.1.3 培育运行机制的灵活性不足
        3.1.4 实践课程与实训师资是短板
        3.1.5 培育评价监督体系有待完善
    3.2 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相关问题的成因
        3.2.1 城乡隐性差距大,培育环境相对较差
        3.2.2 农民整体素质低,学习能力有待提升
        3.2.3 配套服务相对少,软硬件保障待完善
        3.2.4 相关法制不健全,法律保障相对缺乏
第四章 国外典型的职业农民培育的典型模式及借鉴
    4.1 美国的多元化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4.1.1 较完善的法律保障
        4.1.2 多样化的培育形式
        4.1.3 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4.2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4.2.1 多层次的培育体系
        4.2.2 完善的资格认证制度
        4.2.3 成熟的管理体系
    4.3 日本的普及化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4.3.1 覆盖全民的发展战略
        4.3.2 独特的教师培育制度
        4.3.3 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
    4.4 其它典型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4.4.1 英国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4.4.2 法国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4.4.3 韩国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4.5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共性经验
        4.5.1 以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核心
        4.5.2 注重激发农民的职业认同
        4.5.3 具备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4.5.4 拥有全国性政策保障体系
第五章 完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基本策略
    5.1 因地制宜地完善培育模式
    5.2 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5.3 激发广大农民的培育兴趣
    5.4 改善农村的各类培育条件
    5.5 持续完善和创新培育实践
    5.6 完善政府的评价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民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及研究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民
        2.1.2 村民与职业农民
        2.1.3 农民教育
        2.1.4 农村教育与农业教育
    2.2 理论依据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2.2.3 农村职业教育理论
        2.2.4 推拉理论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民教育开展的新要求
        2.3.1 注重科技素质提升,助力农业产业升级
        2.3.2 普及绿色环保理念,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2.3.3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乡村文明风气
        2.3.4 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形成和谐治理氛围
        2.3.5 培养经营管理能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民教育开展的现实困境——以武汉市新洲区为例
    3.1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及相关数据说明——以武汉市新洲区为例
        3.1.1 调研对象的概况
        3.1.2 研究样本的选择
        3.1.3 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民教育开展的现实困境分析——以武汉市新洲区为例
        3.2.1 文化知识困境:受教育程度低、教育预期功利化
        3.2.2 公民素质困境:法治观念淡漠、政治参与边缘化
        3.2.3 思想道德困境:道德意识淡薄、精神生活庸俗化
        3.2.4 教育结构困境:供需结构失衡、教育内容单一化
4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民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4.1 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
    4.2 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
    4.3 基层党政机构职责的缺位
    4.4 农村社会公共空间的萎缩
    4.5 农民教育理念和方式落后
5 国外农民教育的典型做法及启示
    5.1 国外农民教育简况
        5.1.1 美国的农民教育
        5.1.2 法国的农民教育
        5.1.3 韩国的农民教育
        5.1.4 日本的农民教育
    5.2 国外农民教育的共同特征
        5.2.1 重视教育立法保障
        5.2.2 具备完善的农民教育体系
        5.2.3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教育培训
    5.3 国外农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5.3.1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是基础
        5.3.2 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政策支持是前提
        5.3.3 建立科学的内部教育管理机制是核心
        5.3.4 构建多元的外部教育运行环境是保障
6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开展农民教育的路径选择
    6.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民教育开展的原则
        6.1.1 坚持以“农民”为本
        6.1.2 坚持立足当前与放眼长远相结合
        6.1.3 坚持继承经验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6.1.4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
    6.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民教育开展的内部工作机制创新
        6.2.1 树立正确的农民教育观
        6.2.2 加强农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6.2.3 促进农民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6.2.4 注重农民教育内容的科学性
    6.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民教育开展的外部运行环境优化
        6.3.1 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6.3.2 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6.3.3 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示范作用
        6.3.4 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农民教育
        6.3.5 完善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农民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民教育问题之政府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 C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民教育问题之农民的访谈提纲
    附录 D 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术成果和获奖情况
    附录 E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
致谢

四、重视实践与创新教育加强对学生科技素质的培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农民素质提升研究[D]. 赵子健.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2]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D]. 李智慧.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3]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林佳丽.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4]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D]. 李珍珍. 山西大学, 2020(01)
  • [5]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D]. 张广会.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以武汉市智慧社区为例[D]. 叶俊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梁平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调查研究[D]. 刘治强.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8]习近平科技观研究[D]. 姚科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9]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其完善策略研究[D]. 戎乘阳. 山西大学, 2020(01)
  • [10]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民教育问题研究[D]. 陈佩瑶.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重视实践创新教育,加强学生科技素质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