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四五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比较研究

中韩四五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比较研究

一、中·韩四、五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叶晓瑛[1](2021)在《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社会救助权法律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婷[2](2020)在《二胎和独生子女入园适应现状的比较研究 ——以石家庄市S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期是适应能力逐渐形成、建立和巩固的关键时期。幼儿适应能力的发展程度,对幼儿将来的人际交往、社会情感、行为技能等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受“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影响,近年来二胎数量不断增加,二胎与独生子女入园适应问题引起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二胎和独生子女的入园适应现状,发现其各自的入园适应问题和差异性表现,为教师和家长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帮助幼儿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本研究选取河北省石家庄市S幼儿园新入园的二胎和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研究对象的入园适应进行了调查研究,将二胎和独生子女入园适应现状从生活料理、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学习活动、遵守规则五个维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利用SPSS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二胎和独生子女的入园适应存在显着性差异,二胎的入园适应总体要好于独生子女;在生活料理、情绪稳定、人际关系三个维度上,二胎和独生子女存在显着性差异,且二胎的适应能力要强于独生子女;在学习活动、遵守规则维度上,二胎和独生子女没有显着性差异。依据调查数据结果,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笔者分析二胎和独生子女入园适应差异性表现的原因主要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家长育儿经验的不同,二胎和独生子女的主要照顾者不同,同胞情况的不同影响了二胎和独生子女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教师数量和质量的供需不平衡,家园合作的内容和方式更新不及时。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与原因分析,本研究对家长、教师和幼儿园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独生子女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积极引导幼儿;注重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二胎家长要改善家庭教养方式,避免放纵孩子;发挥同胞间的互动价值。幼儿教师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幼儿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注重自身的发展。幼儿园要提升自己的教育软实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李恋[3](2019)在《幼儿社会生活能力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生活能力作为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把培养幼儿社会生活能力作为研究的重点。社会生活能力是指个人独自料理日常生活琐事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个体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需要的有效性。学前期是幼儿社会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和家长要注重在这一阶段培养幼儿具备一定的社会生活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幼儿从小学习社会生活技能,有利于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另外,早期的日常生活训练也可以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获得快速提升。幼儿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当中,各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幼儿每天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2/3,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十分重要。为了幼儿的长远发展,家长应该有意识地为幼儿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氛围,不断优化家庭环境,真正发挥家庭环境的积极教育功能。同时,家庭教育要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深圳市南山区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总体发展水平,探讨幼儿社会生活能力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以及影响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在本研究中,幼儿社会生活能力包括独立生活、运动、作业操作、交往、集体活动、自我管理6个方面的内容。家庭环境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10个维度。为了研究幼儿社会生活能力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笔者首先从各个方面分别调查幼儿社会生活能力和家庭环境的发展现状,再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等方式,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随机抽取三所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分别为省级幼儿园、市级幼儿园和规范园,并得到有效问卷412份。本研究的结论如下:第一,幼儿社会生活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第二,幼儿社会生活能力总分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幼儿除了在运动维度上的得分具有显着差异,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均不存在显着差异;第三,幼儿社会生活能力总分及各个维度的得分均存在极其显着的年龄差异,并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第四,独生与非独生幼儿社会生活能力总分及各个维度的得分均不存在显着差异;第五,幼儿社会生活能力与家庭环境具有显着相关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生活能力具有明显预测作用。

柯知慧[4](2019)在《4-6岁幼儿情绪调节策略与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在早期社会情绪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国内外研究均已表明情绪调节策略影响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但纵观所收集的国内文献来看,国内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与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研究寥寥无几,而情绪调节策略以及社会适应行为又是幼儿时期的重要发展任务,幼儿的同伴接纳水平以及在园问题行为表现能够很好的反映幼儿的社会适应行为,因此本研究将幼儿问题行为以及同伴接纳作为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两个指标来与情绪调节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其目的就是充实其相关理论研究,并希望父母以及教师能够更加关注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进而更好的促进4-6岁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本研究从沈阳市某幼儿园选取150名中大班幼儿作为研究被试,采用家长问卷调查研究4-6岁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特征,通过教师评定法测查幼儿的在园问题行为表现以及通过同伴提名法进行考察幼儿的同伴接纳水平,其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4-6岁幼儿最倾向于采用替代活动策略,自我安慰策略使用最少;2.4-6岁幼儿的发泄策略、认知重建、问题解决策略上存在着年龄差异,五岁组幼儿较四岁组幼儿更倾向于采用认知重建策略、问题解决策略,而四岁组更倾向于采用发泄策略。3.4-6岁幼儿仅在发泄策略存在性别差异,男孩较女孩更倾向于采用发泄策略;4.4-6岁幼儿的同伴接纳和问题行为均不存在年龄差异,而存在性别差异,女孩的同伴接纳水平高于男孩的同伴接纳水平,男孩的问题行为较多于女孩的问题行为;5.幼儿的认知重建策略与同伴接纳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问题行为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发泄策略与同伴接纳呈负相关关系,与问题行为呈正相关关系;6.认知重建策略对幼儿的问题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越擅长运用认知重建的幼儿,其问题行为越少;发泄策略对其同伴接纳具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而对其问题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越倾向于使用发泄策略的幼儿,其问题行为越多,同伴接纳水平越低。

罗谦[5](2019)在《农村处境不利学生教育过程优化研究 ——基于社会情感学习视角》文中提出当前,实现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重点。伴随着我国“教育脱贫攻坚战”,保障教育起点公平取得巨大成效,教育公平事业逐步转向关注教育过程公平。一般意义上,教育过程公平主要受制于学校教育质量及学生家庭背景。学生带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来到学校,即使在不断强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话语之下,教育过程依旧难以公平。家庭处境不利学生与非处境不利学生相比,享有教育的可行能力必然有所差异。尤其在农村,处境不利家庭大量存在,处境不利程度也相对较深,其享有的教育实质自由空间自然相较狭窄。因此,关注农村学校教育中处境不利学生,给予一定的补偿教育,也成为推进教育过程公平的必由之路。立足于时代背景和现实发展需求,基于优化教育内部过程要素的目标指向,社会情感学习成为对于农村处境不利学生补偿教育的必要课程。加强社会情感学习直接指向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技能及负责任决策等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培养社会情感能力有助于个体提升主体意识,在与社会交互时能充分、合理、合法地占有作为人的本质,即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学校即社会”。在学校中推进处境不利学生社会情感学习,有助于个体融入集体,获得良好的社会化发展,从而提升就读经验,享有学校教育实质自由。这种实质自由就是受教育过程中的可行能力,平衡农村处境不利学生与非处境不利学生之间的可行能力差距,就是促进教育过程公平。社会情感学习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化学习。本研究基于社会化学习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建构起社会情感学习分析框架:人嵌套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以及时序系统等五大环境系统之中,依据与不同环境系统的空间关系,与五大系统形成了具有不同影响力的交互空间。总而言之,人的社会情感学习受到来自家庭、同伴群体、传媒、父母工作环境、社区、时代政策等多因素、多系统的制约。基于理论框架,本研究展开研究设计,依托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对四川省L县农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整合问卷数据发现,相较非处境不利学生,农村处境不利学生社会情感学习存在困境,具体表现为:处境不利女童社会意识能力低;七年级处境不利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低;三重、四重处境不利学生负责任决策能力低。针对现状问题,结合质性材料归因发现:在微系统方面,各主体未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在中系统方面,各个主体之间缺乏支持性联系;在外系统方面,父母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在时序系统方面,地区教育现代化进展缓慢,整体教育质量有待提升;在宏系统方面,传统农耕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也正是各个系统的交互影响,不断聚合为现实中处境不利学生难以挣脱的困境。针对以上问题及归因,本研究提出“亲社会校园”的构想:在深入贯彻地方扶贫发展相关政策的前提上,立足学校教育,引入社会情感学习,发展教师教育培训,优化“学校—家长—学生群体—传媒”间联系,最大限度整合学生发展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外环境,共同推进农村处境不利学生社会情感学习。其基本思路就是“响应时代发展要求,优化教育过程要素,推进高危群体社会情感学习,为实现教育过程公平而努力”。

万竹青[6](2018)在《历史的审视: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走向成熟都离不开对其自身历史的认识和反思,美术教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着名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教育史犹如教育科学的实验园地。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美术教育史与美术教育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美术教育史亦是美术教育的实验园地。通过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史的研究,可以知晓美术教育在历史上是如何发生的,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如何进行美术教育实践的,其实践的状况又是如何的。这是了解美术教育这一现象所存在的原因、形成的背景与基础、发生的必然性等方面的重要途径,进而帮助理解美术教育的本质、性质及其时代特征,从而为当代美术教育服务。本研究的考察时间范围为晚清至建国前,即从《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的前后时间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以学制内的美术教育为研究对象,即主要包括小学堂、中学堂,但为了研究的系统而深入得展开,幼稚园、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也包含在内。对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进行历史研究,是为了探明近代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整体发展情况,包含宏观的基本脉络特征和微观的学校美术教学具体案例。在具体的考察上,本文将之分解为具体的问题开展研究,如近代学校美术教育是源于何种原因产生的?有哪些因素促进或制约着它的发展?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怎样的美术教育思潮?这些美术教育思潮又是如何指导学校美术教育实践的?教育当局所颁布的法令又是如何规范和监管学校美术教学开展的?等等。借鉴历史学、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变革的需求、时代思潮的迁嬗、学术思想的演进、教育宗旨的变更、学校制度的改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等多个维度出发,将横向的研究视点贯穿于纵向的研究线索,从而探索系统性且兼具内在逻辑的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史全景图谱。本研究分为六章,章节要义如下:绪论内容: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是对整篇文章的概括,对下文亦起到引导性作用。第一章内容:本章主要描述和分析晚清至民国前图画课程进入学校教育系统肇始期的史实面貌。晚清动荡的社会变革使救国图强成为最现实的问题,而美术教育与之联系最为紧密的便是实用技术为主的图画课程。《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从法制上确定了实用技术目的的图画课程,本章通过对图画课程、图画教材、图画教学方法的分析,探究肇始期美术教育发生、发展的缘由和实施情况。第二章内容:本章主要描述和分析民国建立至30年代之前的发展期美术教育史实面貌。民国建立以后,蔡元培推出的教育宗旨使美感教育上升为国家政策,同时在新文化运动、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学校美术教育得到了有所未有的发展。通过对历年颁布的美术教育相关条例、美术教材、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分析,可知发展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普及美感教育”,与晚清的美术教育特征有着本质区别。第三章内容:本章主要描述和分析20世纪30年代左右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美术教育进步期的史实面貌。这一时期在日本自由画运动和奥地利西泽克美术教学的影响下,我国美术教育逐渐走向自由和开放,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儿童自由画运动。通过对1932年美术课程改革及相应的美术教材、美术教育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儿童中心主义”思想在美术教育上的落实程度,从而诠释进步期美术教育的特征和实施情况。第四章内容:本章主要描述和分析抗日战争爆发后至建国前特殊时期美术教育的实施情况。抗日战争爆发后,保家卫国成为全国人民努力的方向,因此在这一时期学校美术教育主要围绕抗战宣传展开。通过对当时学校美术教育的特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美术教育案例进行探究,得出较为具体的特殊期美术教育状况。结章:本章主要对以上四章内容进行总结,分析近代以来学校美术教育变迁的特征,审视和反思历史带来的经验与教训,并且密切联系当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对当代美术教育进行展望。

赵燕香[7](2014)在《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是幼儿成长发展中的重要内容,研究社会适应能力对增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把关注的视线及焦点放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方面。所谓的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幼儿独立处理日常生活及事务的技能达到其年龄和社会对其期望的程度。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具体体现在幼儿的独立生活、运动、交往和作业操作以及自我管理等几个方面。幼儿时期是社会生活的初级阶段,他们能否很好的社会化将涉及到他们对未来环境的主动适应,以及与他人、集体关系的相互协调和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承担等等方面。因此,幼儿对生活经验中关系协调的能力以及受教育状况将在幼儿整个生命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渡过,所以幼儿园对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正在逐步增加,尤其是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通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在此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早期教育模式之一,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容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世界幼教界对其好评如潮。以它在当前学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无疑已经成为我国幼教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最为关注的焦点。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对于蒙台梭利以及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但是鲜有学者将蒙台梭利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很少关注正常群体,绝大多数集中利用量表对适应行为不良群体进行诊断或者对国外量表的进行修订。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在这一方面运用实证性研究,考察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与普通教育模式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不同影响,为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方面提供一些可靠的实证依据。本研究围绕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幼儿园的运用,选取呼和浩特市一所大型私立幼儿园,综合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得出的结论如下:1.蒙台梭利教育模式比普通教育模式更能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尤其是作业操作及交往能力。2.随着年龄的增长,两种教育模式下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都得到了发展。3.在性别上,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不存在显着差异。

孙倩倩[8](2011)在《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状况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批农民工从农村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中特殊的一员。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得他们长期以来在“夹缝中”生存,他们的子女也就成了夹缝中长大的一代。随之带来的便是教育、生存状况、卫生保健等一系列疑难问题。近几年,国家及相关部门已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来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想方设法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然而,对于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问题,却少有人问津。他们并未意识到社会适应行为发展不好会严重影响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本文立足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状况这一出发点,对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开展了调查,以沈阳市当地儿童作比较对象,分析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特殊性。以求给相关部门提供依据,提出教育建议,切实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水平。本研究在调查统计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119名流动儿童和119名当地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水平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上均存在极其显着的年龄差异,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第二,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水平低于沈阳当地3-6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总体发展水平;第三,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与沈阳当地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水平在年龄上存在极其显着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不存在性别差异;第四,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与沈阳当地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水平在生活自立、运动、作业、交往、社会化项目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在自我管理项目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总体上说,沈阳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水平较差,并具有其自身特殊性。笔者最后提出了相关教育建议,包括提高国家意识,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根据年龄特点开展适当的教育,形成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等相关措施,多方位,多渠道提升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水平。

李银珩[9](2006)在《韩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韩国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和短时间内的人口转变,韩国人口结构变化将给韩国社会经济带来众多现实课题。本文研究韩国的人口结构变化、影响及对策,对中国人口结构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概述了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第二章分析了韩国人口的历史演变及影响因素,探讨了韩国人口增长率以及生育率水平的变动以及急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第三章分析了人口结构变化对韩国经济、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影响。第四章根据韩国人口变化的趋势,讨论了提高生育率、社会保障制度、企业及引进外国劳动力制度等对策方案。第五章主要对韩国人口结构变化的对策进行总结。

王黎君[10](2004)在《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文中研究表明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期的重要事件之一。在人的发现的时代气氛中,作为人类个体生命初始阶段的儿童,其生命形式、内在精神、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获得了肯定和尊崇,“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得以建构成型,对儿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的独特价值的体认丰富了人的发现的理性视野。当儿童以独立精神个体的身份为成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他也以各种形式介入成人的生活、思维和文化领域,对文学的影响也便毋庸置疑。儿童的发现不仅催生了面向儿童的儿童文学创作这一独特的文学形态,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气质、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等诸多层面都留下了显着的影响。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崭新的叙述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获得了长足发展。从二十世纪初鲁迅《怀旧》的初露锋芒到四十年代以萧红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对儿童视角的钟爱和倾心试验,儿童视角小说构成了现代文学史的一道亮丽风景。它以儿童作为叙述者,以单纯稚嫩活泼清新的叙述口吻和剥离了是非价值评判的客观叙述态度,呈现儿童的感觉、印象和直觉,展示儿童视野里的成人社会,而儿童叙述者承担的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人物叙事的功能,也使儿童视角作为一种限制性视角直接参与了对传统的全知视角的叙事革命。这种方式往往以儿童并以对自然、生命个体的原初本能的表达,弥补了成人视角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的单一性,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具有独特生命价值的鲜活的儿童形象的大量出现,是儿童的发现带给现代文学的另一重要意义。这些带着儿童特有的生命表征和精神气质的儿童形象,改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儿童形象普遍缺失的状况。根据儿童与代表着传统、文化、成人、儿童的生长背景等多重内涵的合一载体的成人“父亲”的关系,可以将现代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儿童形象分为以下几类:摆脱了父亲权威的压制和束缚,呈现出纯洁天性和活泼生命力的无父型儿童;被成人、家庭、社会所抛弃的失父型儿童;依恋生活中的父亲或历史、文化、传统这精神之父的恋父型儿童;颠覆传统的弑父型儿童以及寻找理想的精神之父的寻父型儿童。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是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的最显在成果。在“以儿童为本位”这一崭新儿童观的烛照之下,属于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逐渐得以发展和成熟,并散发出特有的文体魅力,有意无意地渗透到了各种成人文体之中。尤其是专属于儿童文学的儿歌、寓言和童话对成人小说诗歌散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儿童的精神与儿童文学的精神也影响着成人文学的创作,形成游戏性、荒诞性等美学品格。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呈现出互动的发展态势。儿童发现思潮的出现对成人的思维模式也形成了影响。爱的哲学、少年人的初恋情怀、儿童崇拜是我们从中遴选出来的典型个案,冰心、湖畔诗社和丰子恺分别为其典范。而这三种思维模式的建构也体现出成人在肯定童年,张扬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的基础上,对儿童把握的多元化态势,对儿童文化思考的多样性特征。这应该可以看作是对儿童发现的承继和儿童观的丰富。 从而,由于儿童发现在现代时期的出现,儿童视角、儿童形象、儿童文学文体与精神对于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形象、形式与内蕴的影响,以及儿童观念对现代哲思的开拓,现代文学的机体内部孕育着一种名曰“儿童”的多维思索空间。

二、中·韩四、五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韩四、五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二胎和独生子女入园适应现状的比较研究 ——以石家庄市S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四、概念界定
        (一)适应
        (二)入园适应
        (三)二胎和独生子女
    五、理论依据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二)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六、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工具
    七、本研究的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一章 二胎和独生子女入园适应现状的比较分析与结论
    一、新入园二胎和独生子女的基本情况
    二、二胎和独生子女入园适应现状的比较分析
        (一)二胎和独生子女入园适应现状的总体比较分析
        (二)二胎和独生子女入园适应不同维度的差异分析
    三、结论
第二章 二胎和独生子女入园适应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家长方面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
        (二)家长育儿经验的不同
        (三)二胎和独生子女的主要照顾者不同
    二、同胞方面
        (一)同胞情况的不同影响了幼儿的认知发展
        (二)同胞情况的不同影响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幼儿园方面
        (一)教师数量和质量供需不平衡
        (二)家园合作的内容和方式更新不及时
第三章 帮助二胎和独生子女入园适应的对策
    一、对于独生子女家长的建议
        (一)独生子女家长做好心理准备,积极引导幼儿
        (二)注重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对于二胎家长的建议
        (一)改善家庭教养方式,避免放纵孩子
        (二)发挥同胞间的互动价值
    三、对于教师的建议
        (一)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三)培养幼儿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注重自身的发展
    四、对于幼儿园的建议
        (一)提升自己的教育软实力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入园适应教师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观察记录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幼儿社会生活能力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研究者实践感悟
        二、社会生活能力的重要性
        三、家庭环境与幼儿发展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蒙特梭利理论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社会生活能力
        二、家庭环境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
        一、对特殊儿童社会生活能力的研究
        二、幼儿社会生活能力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
        三、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对策研究
    第二节 国内研究
        一、关于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研究
        二、幼儿社会生活能力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
        三、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跨国研究
        四、幼儿自身因素对社会生活能力的影响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对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法
        三、观察法
    第三节 研究工具
        一、《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
        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幼儿基本信息
        二、家长基本信息
        三、家庭背景
    第二节 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研究结果
        一、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总体发展水平
        二、不同性别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比较
        三、不同班级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比较
        四、独生与非独生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比较
    第三节 家庭环境的研究结果
        一、家庭环境的总体特征
        二、不同性别幼儿家庭环境的比较
        三、独生与非独生幼儿家庭环境的比较
        四、父亲学历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第四节 幼儿社会生活能力与家庭环境的关系分析
        一、幼儿社会生活能力与家庭环境的总相关
        二、幼儿社会生活能力与家庭环境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第五节 家庭环境与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回归分析
        一、家庭环境各个维度对幼儿独立生活的回归分析
        二、家庭环境各个维度对幼儿运动的回归分析
        三、家庭环境各个维度对幼儿作业操作的回归分析
        四、家庭环境各个维度对幼儿交往的回归分析
        五、家庭环境各个维度对幼儿集体活动的回归分析
        六、家庭环境各个维度对幼儿自我管理的回归分析
        七、家庭环境各个维度对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回归分析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特点
        一、幼儿社会生活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二、性别对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影响
        三、幼儿社会生活能力存在极其显着的年龄差异
        四、独生与非独生幼儿社会生活能力不存在显着的差异
    第二节 关于幼儿家庭环境的讨论
        一、家庭环境各维度之间的差异
        二、男女幼儿的家庭环境
        三、父亲学历对家庭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关于家庭环境与幼儿社会生活能力关系的讨论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家庭
        一、优化家庭环境
        二、形成民主的教养方式
        三、注重亲子陪伴,加强情感交流
        四、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
    第二节 幼儿园
        一、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二、设立班级值日生
        三、为幼儿创造生活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第三节 家园共育
        一、家园合作的正式途径
        二、家园合作的非正式途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4-6岁幼儿情绪调节策略与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二)情绪调节策略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幼儿情绪调节策略水平影响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状况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社会适应行为
        (二)情绪调节
        (三)情绪调节策略
    四、文献综述
        (一)情绪调节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社会适应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情绪调节策略与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研究
    五、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法
        (二)同伴提名法
    四、研究程序
    五、数据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4-6岁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调查结果
        (一)幼儿情绪调节策略描述统计
        (二)4-6岁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检验
    二、4-6岁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调查结果
        (一)4-6岁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描述统计
        (二)4-6岁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差异性检验
    三、4-6岁幼儿情绪调节策略与其问题行为和同伴接纳的相关分析
    四、4-6岁幼儿情绪调节策略与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回归结果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一、4-6岁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分析
        (一)4-6岁幼儿情绪调节策略总体情况分析
        (二)4-6岁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特点分析
    二、4-6岁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特点分析
        (一)4-6岁幼儿社会适应行为总体情况分析
        (二)4-6岁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特点分析
    三、4-6岁幼儿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分析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二、教育建议
        (一)注重提升的幼儿注意力和专注力
        (二)引导幼儿合理运用发泄情绪调节策略
        (三)鼓励幼儿积极采用认知重建策略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幼儿情绪调节策略调查问卷
附录二:Conners儿童行为教师评定量表
附录三:同伴提名法
致谢

(5)农村处境不利学生教育过程优化研究 ——基于社会情感学习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核心概念界定
    (三) 文献综述
    (四) 理论基础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七)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教育学视野下社会情感学习的理论逻辑
    (一) 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是社会情感学习的本质属性
    (二) 学校中的社会情感学习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三) 人与社会环境互动是社会情感学习的必要条件
二、农村处境不利学生社会情感学习问题透视
    (一) 处境不利女童社会意识能力低
    (二) 七年级处境不利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低
    (三) 多重处境不利学生负责任决策能力低
三、农村处境不利学生社会情感学习困境追因
    (一) 微系统场域教育功能未充分发挥
    (二) 中系统主体间缺乏支持性联系
    (三) 外系统中父母工作强度高
    (四) 宏系统中文化传统制约
    (五) 时序系统现代化进展缓慢
四、构建“亲社会校园”优化学校教育过程
    (一) 立足政策精神促进学校培养目标创新
    (二) 引入社会情感学习促进教育内容更新
    (三) 加强教师培训革新传统课程教学理念
    (四) 利用“互联网+”强化学校内外联系
    (五) 共建良好校外环境巩固过程优化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调查对象多重处境不利构成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访谈提纲
致谢
课题支持与科研成果

(6)历史的审视: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校美术教育史资料的匮乏
        (二)近代是学校美术教育开端及发展的重要时期
        (三)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理论缺乏历史渊源
    二、概念界定
        (一)“美术”
        (二)“学校美术教育”
        (三)“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史”
    三、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四、国内外学校近代美术教育史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美术教育史文献综述
        (二)国外美术教育史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带来的启示
    五、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六、研究内容及关键性问题
        (一)研究内容
        (二)关键性问题
    七、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时段分期严谨
        (二)研究方法新颖
        (三)研究内容系统性
        (四)研究的国际视野
第一章 20世纪初“图画”进入学校系统的开创期
    第一节 “西学为用”教育思想的社会呼唤
    第二节 “图学”在洋务学堂中的应用
        一、“图学”作为一种学习的“语言”
        二、“图学”课程在洋务学堂中的开设
    第三节 学校美术教育开创的标志
        一、《奏定学堂章程》的渊源
        二、《奏定学堂章程》图画课程的参考蓝本
        三、《奏定学堂章程》对图画课程的规定
        四、《奏定学堂章程》对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开创期中小学堂的“图画”课程与教学
        一、中小学堂的图画教材
        二、中小学堂图画课程的教学方法
        三、中小学堂图画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第五节 中小学堂的图画师资来源
        一、师范学堂的模范:两江师范学堂及其图画课程与教材
        二、师范学堂多从日本引进师资
    本章结语
        一、出现美育思想萌芽
        二、形成“政教合一”下的以社会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取向
        三、“西学东渐”影响下西方绘画技法的引入
        四、待发展的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教育”取向
第二章 以“普及美感教育”为特征的学校美术教育发展期
    第一节 同时期西方美术教育的发展
        一、儿童创造力的研究
        二、恩物的提出
        三、艺术欣赏教育
        四、绘画与其他学科联络教学
    第二节 蔡元培“美感教育”为特征的教育思想
        一、蔡元培教育生平
        二、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
        三、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涵
        二、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三、新文化运动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四、蔡元培对新文化运动的认同
    第四节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杜威教育生平及其在中国的交流
        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三、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第五节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黄炎培教育生平及其职业教育思想
        二、图画要“为自己谋生、为社会服务”
    第六节 发展期学校美术课程标准
        一、1912-1922年有关法令的颁布
        二、1923年新学制课程纲要的颁布
        三、1923年新学制课程纲要的特点
    第七节 发展期的小学“形象艺术”与中学“图画”教材
        一、发展期小学“形象艺术”与初中“图画”教材
        二、发展期学校“美术教学法”相关书籍
        三、教材案例:《新中学图画课本》
    第八节 发展期学校图画课程与教学
        一、发展期图画课程种类及其概念辨析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本章结语
        一、发展期学校美术教育的成绩
        二、发展期学校美术教育的局限
第三章 “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美术教育进步期
    第一节 我国“儿童自由画”的形成与发展
        一、“自动”“自由”“自由画”的概念形成
        二、影响我国“儿童自由画”形成的外来因素之一:日本山本鼎“自由画教育”
        三、影响我国“儿童自由画”形成的外来因素之二:齐泽克的儿童美术教学实践
        四、我国学者对“儿童自由画”的理解与探索
    第二节 “以儿童为中心”的实践转化:陈鹤琴的教育实验
        一、陈鹤琴教育生平
        二、陈鹤琴“以儿童为中心”教育思想的实践转化
    第三节 进步期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研究
        一、陈之佛的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研究
        二、陈鹤琴的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研究
        三、罗恺司的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研究
    第四节 进步期的学校美术课程标准
        一、苏区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
        二、国民政府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
        三、进步期美术课程标准的特征
    第五节 进步期的小学美术与中学图画教材
        一、小学美术与中学图画教材概况
        二、教材案例分析:《复兴初中图画教科书》
        三、进步期美术教材编制的特点
    第六节 进步期小学“美术”与中学“图画”课程与教学
        一、进步期学校美术教育状况:以上海市小学为例
        二、单元教学案例分析
        三、美术教学改革重点领域:欣赏教育
        四、教学环境的美化与教学活动形式与空间的拓展
        五、复式美术教学的开展与运用
    本章结语
        一、“儿童中心主义”是进步期美术教育的主流思想
        二、欣赏教育是进步期美术教学重点领域
第四章 与战争相结合的学校美术教育特殊期
    第一节 特殊时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美术教育
        一、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小学教育状况
        二、学校美术教育相关课程法规条例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学校美术教育
        一、国统区的中小学教育状况
        二、学校美术教育相关课程法规条例
    第四节 特殊时期以战争宣传为中心的美术教育
        一、公开出版的学校美术教材
        二、“自编”美术教材的选材
        三、学校美术教学如何服务抗战宣传
        四、特殊时期的学校美术教学
    第五节 特殊时期学校美术教育研究的进步
        一、美术教育测量与评价
        二、美术教育中“工具论”与“本质论”的争辩
        三、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持续讨论
    本章结语
        一、美术教育作为抗战的思想武器
        二、学校美术教育发挥“团结人民、鼓舞斗志”的作用
        三、特殊时期学校美术教育的历史局限
总结语审视与反思
    一、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从“图画”到“美术”的美术学科名称变化
        (二)从实用技术到美感、创造力的美术教育目的变迁
        (三)从照搬日本到学习美国的课程改革参考蓝本转移
        (四)从注入式到启发式的美术教学方法转变
    二、民族文化与美术教育的互动
    三、国际交流下美术教育学术思想的解读
    四、影响美术教育发展的外在因素:政治与经济
    五、影响美术教育发展的内在因素:师资
    六、研究过程的思考
        (一)研究的“复杂性”
        (二)研究的“当代性”
        (三)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事记
附录二 人名录
附录三 近代中小学美术教科书
附录四 中小学美术教育文献展
后记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7)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适应能力的界定与测量工具的发展
    2.2 社会适应能力的理论模型
    2.3 国内外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2.4 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进展
    2.5 问题的提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定量分析
    4.2 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定性分析
5 分析与讨论
    5.1 年龄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影响
    5.2 性别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5.3 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影响
6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和获奖情况

(8)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状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一) 时代进步和社会的需要
        (二)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问题解决刻不容缓
        (三)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流动儿童研究综述
        1. 概念的界定
        (1) 流动人口
        (2) 流动儿童
        2. 流动儿童的相关研究
        (1) 国外相关研究
        (2) 国内相关研究
        (二) 社会适应行为研究综述
        1. 概念的界定
        (1) 社会适应
        (2) 社会适应行为
        2. 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测量工具
        (1) 国外的测量工具
        (2) 国内的测量工具
        3. 社会适应行为的理论模型
        (1) 社会适应的人格模式理论
        (2) 社会适应的智力模式理论
        (三) 社会适应行为的相关研究
        1. 社会适应行为现状研究
        (1) 社会适应行为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
        (2) 社会适应行为与智力的相关研究
        (3) 有关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4) 关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2. 社会适应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 以往研究的局限性
        (五)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假设
    五、研究对象
    六、研究方法
        (一) 问卷法
        (二) 访谈法
    七、研究工具
        1. 研究工具的选取
        2. 量表的检验
    八、统计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沈阳市流动儿童家庭及相关基本情况概述
        (一) 流动儿童父母文化程度
        (二) 流动儿童家庭平均月收入状况
        (三) 流动儿童家庭及居住环境
    二、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状况的调查结果
        (一)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差异的方差分析
        (二)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年龄差异
        (三)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性别差异
    三、沈阳市流动儿童与沈阳市当地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比较研究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一、流动儿童的家庭状况影响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
        (一) 父母文化程度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
        (二) 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
        1. 居住环境对流动儿童的影响
        2. 经济水平对流动儿童的影响
        (三) 幼儿园教育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
        1. 园所条件
        2. 教育内容
        3. 师资条件
    二、3-6岁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特点
        (一) 3-6岁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年龄特点
        1.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2.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具有关键期
        (二)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各维度发展不均衡
        1. 流动儿童在生活自立因子上的发展特点
        2. 流动儿童在运动因子上的发展特点
        3. 流动儿童在作业因子上的发展特点
        4. 流动儿童在交往因子上的发展特点
        5. 流动儿童在社会化因子上的发展特点
        6. 流动儿童在自我管理因子上的发展特点
        (三) 3-6岁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性别差异不显着
    三、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比较分析
        (一)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总体落后于当地儿童
        (二) 流动儿童与城市当地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差异不显着
        (三) 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状况有待于提高
第五章 教育建议
    一、改善流动儿童的生存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二、加快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为流动儿童提供优质学前教育服务
    三、根据年龄特点对流动儿童开展适当的教育
    四、家庭、幼儿园、社会共同关注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一、个人基本情况
    二、学习及工作经历
    三、参加课题研究
    四、获奖及发表学术论文
    五、参编书籍

(9)韩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论
第一章 人口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
        一、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 人口转变与社会发展
        一、人口转变理论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
        三、评估与预测
    第三节 人口构成与社会经济发展
        一、性别构成与社会经济因素
        二、年龄别构成与社会经济因素
第二章 韩国人口结构变化的分析
    第一节 韩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及影响
        一、韩国人口年龄结构及发展过程
        二、韩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
    第二节 影响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生育率下降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三、海外移民的历史和意义
第三章 韩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一、韩国经济增长要素分析
        二、老龄化与消费
        三、老龄化对赋税率的影响
    第二节 人口结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一、退休增加和劳动供给减少
        二、生产危机和企业负担
        三、对劳动者的影响
        四、对企业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一、养老金和医疗保险中老龄化成本
        二、国民经济中社会福利的负担
        三、国民养老金与家庭储蓄
        四、国民养老金与政府储蓄
    第四节 韩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一、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分析
        二、引进外国人力制度的影响
第四章 韩国人口结构变化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人口结构变化的经济对策
        一、企业的对策分析
    第二节 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对策研究
        一、针对生育率下降的对策分析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第三节 人口结构变化的对劳动力市场对策
        一、引进外国劳动力政策
第五章 结论及启示
    第一节 经济对策结论及启示
    第二节 社会对策结论及启示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对策结论及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10)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儿童观的历史沿革及其文学呈现
    第一节 古代:成人附庸的儿童存在模式
    第二节 晚清:“成人生活的预备”儿童观的成型
    第三节 五四:“以儿童为本位”现代儿童观的生成
第二章 儿童视角:现代文学表现力的延展
    第一节 儿童视角的叙事学意义
    第二节 儿童感觉的“碎片”呈现
    第三节 成人世界的审美观照
    第四节 零散的文本空间
第三章 儿童形象:现代文学形象的多元化
    第一节 无父型儿童形象
    第二节 失父型儿童形象
    第三节 恋父型儿童形象
    第四节 弑父型寻父型儿童形象
第四章 儿童文学文体与精神:现代文学形式与内蕴的充实
    第一节 文体形式的借鉴
    第二节 精神内核的承传
第五章 儿童观念:现代哲思的烛照
    第一节 冰心:爱的哲学
    第二节 湖畔诗社:少年的歌吟
    第三节 丰子恺:儿童崇拜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韩四、五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社会救助权法律保障研究[D]. 叶晓瑛. 西北大学, 2021
  • [2]二胎和独生子女入园适应现状的比较研究 ——以石家庄市S幼儿园为例[D]. 张婷.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幼儿社会生活能力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D]. 李恋. 深圳大学, 2019(09)
  • [4]4-6岁幼儿情绪调节策略与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研究[D]. 柯知慧.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8)
  • [5]农村处境不利学生教育过程优化研究 ——基于社会情感学习视角[D]. 罗谦. 西南大学, 2019(12)
  • [6]历史的审视: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研究[D]. 万竹青.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7]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 赵燕香.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8]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状况的调查[D]. 孙倩倩. 沈阳师范大学, 2011(08)
  • [9]韩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李银珩. 吉林大学, 2006(10)
  • [10]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D]. 王黎君. 复旦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中韩四五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