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的生产工艺进展

维生素K的生产工艺进展

一、维生素K生产工艺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岩岩,刘林霞,金朝霞,张大伟[1](2021)在《代谢工程在维生素生产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机体本身一般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因此需经食物或其他强化产品获取。目前,维生素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化妆品等领域,而且全球对维生素的需求也是呈逐年增长态势。维生素的生产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合成法和生物合成法。化学合成法通常安全隐患大、反应条件严苛、废物污染严重,相比之下,代谢工程生产维生素绿色环保安全、能耗低,因此建立微生物细胞工厂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需求。文中回顾了近30年来代谢工程在维生素生产领域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B2、B3、B5、B6、B7、B9、B12和维生素C的前体)和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的前体、维生素E和维生素K)的生物合成研究现状,并对其发酵生产的瓶颈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合成生物技术创建维生素生产菌种进行了展望。

杨自名[2](2020)在《诱变选育及关键基因调控对维生素K2合成能力的影响》文中提出维生素K2(VK2)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在人体内能快速被肠道吸收,可增加身体骨骼的密度,防止骨骼疏松,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心脏病和心血管硬化的发病率。由于化学法合成维生素K2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许多地区国家被限制不能直接应用于食品中。而微生物发酵法合成维生素K2,因具有发酵原料易得、发酵条件温和、环境压力相对较小,并且该类维生素来源于生物自身,因此具有高生物活性和高生物相容性等优点,成为当下维生素K2合成的首选方法。然而目前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维生素K2存在菌种活力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制约着微生物法制备维生素K2的工业应用。为攻克上述难题,本论文开展了如下研究:(1)维生素K2优势菌株的诱变选育通过对初筛菌株枯草芽孢杆菌168(B-S-1)进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并进行结构类似物抗性初筛和24孔板发酵复筛,获得一株维生素K2优势突变株枯草芽孢杆菌(B-S-2),维生素K2产量达到11.30±0.58 mg/L。传代稳定性试验表明,经诱变后获得的维生素K2优势突变株B-S-2在产量方面保持较高的传代稳定性。(2)优势菌株关键基因调控对维生素K2合成能力的影响通过敲除支路基因dhbB,过表达维生素K2代谢合成限速通路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MEP)途径关键基因ispG、ispH、ispA,以及连接主侧链结合的关键基因menA,构建得到重组菌株BS9,维生素K2产量达到28.36±0.96 mg/L,是原始菌株的8.03倍。(3)维生素K2优势菌株BS9摇瓶发酵工艺的优化经过单因素试验后,确定了碳氮源以及无机盐的最优浓度范围,再采用响应面法设计,结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和响应值预测,发酵最优工艺为:KH2PO4 0.69 g/L,甘油66.01 g/L,酵母粉25.12 g/L,在此条件下维生素K2预测的最大产量为33.58 mg/L。为验证该最优工艺参数,经3组重复实验,维生素K2产量为33.26±1.23 mg/L,该值与响应面实验的预测值接近。(4)两阶段转速调控策略及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为研究探讨摇床转速对枯草芽孢杆菌产维生素K2的能力,设定0r/min,100 r/min,200r/min,300 r/min四种不同的摇床转速。根据菌体比生长速率和维生素K2比合成速率在不同转速下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两阶段转速调控策略:在0-30 h,调节转动速度在300 r/min,发酵30 h后,调节转动速度在0 r/min,168h后维生素K2的产量达到44.35±0.59 mg/L,是原始菌株的12.6倍。

徐晶云[3](2020)在《VA和VK3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VA和VK3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蛋品质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88周龄罗曼粉蛋鸡1080羽,采用3×3完全交叉因子设计,日粮中VA设三个水平(0、7000、14000 IU/kg),VK3设三个水平(0、2.0、4.0mg/kg),将蛋鸡随机分成9个处理,每处理8个重复,每重复15只鸡。预饲期2周,正式试验期持续8周,分为90-93、94-97周龄两个阶段。于试验d28、d56早上空腹采集样蛋及血液,d56采血后颈部脱臼致死并屠宰,取肝脏和蛋壳腺样品待测。试验结果表明:1、日粮添加VA时:(1)不同剂量的VA对90-93、94-97和90-97周龄三个阶段蛋鸡ADFI、EP、FCR、产蛋率、蛋重、DER、不合格蛋率和死淘率无影响(P>0.05)。(2)与0 IU/kg VA组相比,7000 IU/kg VA提高了蛋鸡93周龄蛋黄颜色、蛋壳强度(P<0.05),提高了97周龄蛋黄颜色和蛋壳厚度(P<0.05),降低了97周龄水印蛋评分(P<0.05)。(3)不同剂量的VA对蛋鸡93、97周龄血浆中GLU、Ca、P、TP、ALB、TC等含量变化无影响(P>0.05),7000 IU/kg、14000 IU/kg VA提高了93周龄蛋鸡血浆中HDL和LDL含量(P<0.05)。(4)与0 IU/kg VA组相比,14000 IU/kg VA提高了93周龄蛋鸡血浆SOD和CAT活力(P<0.05);添加7000 IU/kg、14000 IU/kg VA提高了97周龄血浆SOD活力(P<0.05)。(5)与0 IU/kg VA组相比,14000 IU/kg VA降低了肝脏GSH-PX活力,下调肝脏GST和HO-1 m RNA相对表达量(P<0.05)。(6)与0 IU/kg VA组相比,7000 IU/kg、14000 IU/kg VA上调蛋壳腺GSH-PX3、CAT、SOD-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2、日粮添加VK3时:(1)不同剂量的VK3对90-93、94-97和90-97周龄三个阶段蛋鸡的ADFI、EP、FCR、产蛋率、蛋重和死淘率无影响(P>0.05);2.0 mg/kg VK3提高了蛋鸡94-97周龄不合格蛋率和DER(P<0.05)。(2)与0mg/kg VK3组相比,2.0 mg/kg VK3提高了蛋鸡93周龄蛋黄颜色和蛋壳重量(P<0.05),降低了97周龄水印蛋评分(P<0.05);与4.0 mg/kg VK3组相比,2.0mg/kg VK3提高97周龄蛋壳重量和蛋壳强度(P<0.05)。(3)不同剂量的VK3对蛋鸡93、97周龄血浆中GLU、Ca、P、TP、ALB、TC等含量没有影响(P>0.05)。(4)与0 mg/kg VK3组相比,4.0 mg/kg VK3组肝脏SOD活力上升,GST m 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2.0 mg/kg VK3下调了肝脏GSH-PX3 m RNA相对表达量(P<0.05)。(5)2.0 mg/kg VK3组较0 mg/kg VK3组相比,蛋壳腺SOD和GSH-PX活力显着升高(P<0.05);4.0 mg/kg VK3提高了蛋壳腺CAT活力(P<0.05)。3、VA和VK3的互作效应:(1)7000 IU/kg VA和2.0 mg/kg VK3在降低93周龄蛋黄比重和提高蛋壳腺CAT m RNA相对表达量上有协同作用(P<0.05)。(2)在提高93周龄血浆SOD活力方面,14000 IU/kg VA和2.0 mg/kg VK3有协同作用(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7000 IU/kg VA对97周龄蛋鸡的蛋品质有改善效果,这一作用可能与提高了蛋鸡血浆、蛋壳腺抗氧化能力有关。日粮中添加2.0 mg/kg VK3可通过提高蛋鸡蛋壳腺的抗氧化能力来改善93周龄后产蛋鸡的蛋品质。VA和VK3对90周龄后产蛋鸡在产蛋性能上没有互作效应。

乔琼清[4](2020)在《绿色方法合成2-甲基-1,4-萘醌及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甲基-1,4-萘醌(2-MNQ)与亚硫酸氢钠甲萘醌(2-MSB)统称为维生素K3,2-MSB在具有水溶性的同时又具备维生素K3的功能性质,2-MNQ是脂溶性维生素K3,它是K类维生素的重要中间体,在畜牧业中常用作饲料添加剂,在医药中有凝血作用,它与一定量的维生素C混合可以有效治疗肿瘤,维生素K3很难在自然界中提取,所以市场上的维生素K3一般都是人工合成的。工业生产维生素K3的方式是以2-甲基萘(2-MN)为原料,以铬酐为氧化剂制取维生素K3,但是这种工艺会产生大量含铬废水,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污染,而在产品中也会存在一些微量的铬元素,对人体造成危害。由此设计一条绿色无污染的工艺制备维生素K3尤为关键。本文以无铬元素氧化为前提制备2-MNQ和2-MSB,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面积归一化法)检测纯度,并对合成工艺进行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2-MN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30%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冰醋酸为溶剂制备2-MNQ,2-MNQ结构经红外光谱法(IR)、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和核磁共振谱(NMR)确证,并对合成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3 h,投料比n(CH3COOH):n(H2O2):n(2-MN)=50:11:1。在此工艺条件下,2-MNQ收率为61%,纯度为87.7%(HPLC面积归一化法)。(2)以HPLC(面积归一化法)对粗品2-MNQ中杂质的成份和含量进行检测,建立梯度洗脱的方法,将2-MNQ与它的同分异构体6-甲基-1,4-萘醌(6-MNQ)分离。将粗品2-MNQ先后经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与亚硫酸氢钠水溶液处理,得纯品2-MNQ,回收率91.9%,总收率56.2%,纯度97.7%(HPLC面积归一化法)。优化了提纯工艺,最佳工艺:反应时间为20 min,反应温度为20℃,n(6-MNQ):n(NaHSO3)=1:1.2,减少了除杂过程中目标产物的损失量。(3)以自制2-MNQ为原料,经与亚硫酸氢钠反应制备2-MSB,优化了合成工艺,最佳反应工艺为: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2 h,n(2-MNQ):n(NaHSO3)=1:2。最终制得2-MSB的产率为85.2%,纯度达到98.1%(HPLC面积归一化法)。

仝永涛[5](2019)在《维生素K1固体自乳化缓释片成型技术与生物药剂学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液态油性药物作为治疗药物大家族的一员,却因为自身不溶于水、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和难以制备成为稳定的口服制剂等因素而限制其发展成药。因此利用制剂技术将液态油性药物制备成为功能性口服固体制剂,成为近年来越来越多制剂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制备稳定且含油量高,具有高生物利用度的口服固体制剂是药剂研究者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抗凝血杀鼠剂特效解毒药维生素K1(VK1)为模型药物,结合自乳化药物递送系统、液固技术(liquisolid technology)和粉末直接压片技术制备了口服维生素K1自乳化缓释片剂。VK1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维生素K1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主体药物,也是长效抗凝血类杀鼠剂(LAAR)的特效解毒药。临床上使用的VK1主要为注射剂型,维生素K1的不良反应(ADR)报道在逐年增加,尤其以注射形式给药的不良反应为主,VK1注射给药的不良反应事件正越来越被重视。为临床安全用药考虑,开发出维生素K1合理的替代给药方式很有必要,口服是解决维生素K1不良反应的重要途径。相比注射液,片剂减少了大量的不良反应,病人依从性也大大提高,但每天2-4次的给药频率较高。另外,长效抗凝血类杀鼠剂具有长达数月的半衰期,患者在治疗脱离危险期后,还需要一直给予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因此开发出一天服用一次的维生素K1口服缓释片成为临床的需求。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吐温-80(TW-80)作为表面活性剂,选择聚乙二醇-400(PEG-400)作为助表面活性剂,把VK1作为油相制备了液体自乳化药物递送系统。通过绘制三元相图,确定各组分的范围分别为:VK1为10%-40%,TW-80为50%-80%,PEG-400为10%-40%。在绘制三相图的基础上,利用星点设计优化处方,结合自乳化能力、分散后乳滴粒径以及载药量考虑,最后确定最优L-SNEDDS处方的质量比为VK1为25%(油),TW-80为50%(表面活性剂),PEG-400为25%(助表面活性剂)的三组分混合物。制备的L-SNEDDS为黄色均匀的澄清液体,搅拌条件下在水中可以自发形成均匀稳定的浅黄色纳米乳剂。马尔文粒度仪测定分散后的纳米乳的平均粒径为21.15 nm,API为0.114。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下的扫面图也可以看出纳米乳滴的粒径在20 nm左右。分散过程中,随着温度和搅拌速度的增加,纳米乳形成的速度越快,在不同介质中形成的纳米乳滴的速度和粒径相差不大。放置考察L-SNEDDS的稳定性结果可以得知,纳米乳在24 h内不仅能够保持稳定不析出,而且乳滴的粒径也没有增大。选择具有大比表面积的吸附剂将L-SNEDDS吸附成为固体粉末的技术是将液态油性药物固体化的重要手段,本课题选择无水磷酸氢钙作为固体吸附剂,通过液固技术把制备的L-SNEDDS转变为液固粉末。根据液固粉末理论知识,通过测定吸附一定量液体后粉末的滑动角确定Φ值,而当滑动角为33.33°的时候,粉末有最佳的流动性和可压性。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得到固体吸附剂无水磷酸氢钙的质量为L-SNEDDS质量的1.365倍。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维生素K1在经过自乳化处理之后,可以明显增加药物的入血速度,生物利用度是不经过处理片剂的两倍。因为市面上口服的维生素K1规格为5mg/片和10mg/片,而自乳化处理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了一倍,所以后续制备的维生素K1缓释片规格选择2.5 mg/片。选择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HPMC)作为骨架材料和阻滞剂,选择乳糖和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作为赋形剂,利用粉末直接压片技术制备VK1自纳米乳化药物递送系统片剂。通过单因素考察不同类型HPMC对骨架缓释片的释放的影响。随着HPMC用量的增加,药物释放减少,综合结果来看单独使用一种HPMC其释放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选择以HPMC K100LV和K4M作为联合骨架材料,进行处方考察。利用星点设计优化处方,确定选择混合阻滞剂的比例为HPMC K4M和HPMC K100LV的量都为总片重的15%。经过优化处方和小试工艺验证之后,确定了中试的处方和工艺,进行了三批放大实验,从外观、性状、鉴别、含量、含量均匀度、有关物质和体外释放等方面进行检查,结果三批片各指标检查均符合标准。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和加速实验考察本品的稳定性和对贮存条件提供参考,影响因素试验结果提示本品应密封避光贮藏。通过中试放大,确定了生产的工艺流程,并对生产中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确定和优化。建立了比格犬血浆中维生素K1含量测定的HPLC-MS/MS方法,选择上市的维生素K1普通片(5mg/片)Mephyton?作为参比制剂,进行了比格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课题组制备的维生素K1自乳化缓释片相比于参比制剂在比格犬体内的Tmax延迟、Cmax降低、MRT延长,说明所研制的控释制剂在比格犬体内具有缓释效果,相对于对照品维生素K1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7.16%±18.93%。查询国内外文献可知,除本课题对VK1自乳化骨架缓释片的研究外,均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课题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研究通过结合SNEDDS、液固压缩技术和粉末直接压片技术制备了口服维生素K1自乳化缓释片剂,不仅能够达到很好的缓释作用,而且可以减少患者服药的差异性以及顺应性。通过本研究可以得知自乳化药物递送系统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可行的技术手段,利用固体吸附剂固化是将液态药物制备成为固体剂型完美的方法,这为液态油性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蒋鹏飞[6](2019)在《中国饲用维生素生产、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文中指出维生素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备的一类营养素,又被人们称作维他命。维生素对于动物的生长发育是十分重要的,虽然生物体内所需要数量较少,但由于自身不能合成,必须外源补充。近些年来,随着对营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加深了维生素营养作用的认知,随之加大了对维生素的应用研究,发现了维生素的添加对动物的生长潜力以及对动物免疫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因此增长了维生素的需求。本文就中国维生素生产的现状以及维生素在饲料中的应用进行总结,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维生素行业存在产品质量、价格波动过于频繁、行业协作和自律意识不强以及国际贸易壁垒等问题,并提出我国维生素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依靠产业环保升级、生产技术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建立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自律。

王华凯,杨攀,朱敏,马永喜[7](2019)在《维生素K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维生素K的发现历史入手,介绍了维生素K的基本特性、生产工艺,总结了其主要生理功能,并讨论了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为在畜禽生产中精准应用维生素K提供基础信息,并指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王萍,陈丽艳,孙银玲,夏延,张蕾,王伟明[8](2018)在《基于维生素K2的纳豆发酵条件优化》文中指出为提高纳豆中维生素K2含量,对纳豆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纳豆中维生素K2含量;采用Plackett-Burman方法对纳豆发酵的影响因素(浸泡时间、接种量和发酵时间等)进行考察并筛选具有显着效应的影响因素;通过最陡坡试验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应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浸泡时间、接种量和发酵时间是影响纳豆中维生素K2含量的主要因素;优化后最佳发酵条件为:浸泡时间22 h,接种量5%,发酵时间26 h时,维生素K2含量为2.230 4±0.111 5μg·g-1。

应振洲[9](2018)在《供给侧改革对我国维生素行业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新战略。简单而言就是淘汰落后产能,使得过剩产能行业供给和需求逐步匹配,从而化解金融风险,使得国民经济得到有效出清,重新回到新的发展轨道上。维生素行业作为一个典型的周期行业,产品价格因为供需矛盾经常出现较大幅度波动,这种波动严重损害了中国维生素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以环保,安全生产为手段的供给侧改革,维生素行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轨道。本文以博弈论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古诺寡头模型等具体分析手段对维生素行业企业竞争策略和策略演化过程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模型分析过程中通过引入供给侧改革,特别是环保趋严去产能的外部冲击变量,静态和动态分析对行业格局变化的影响。决定产量的古诺模型告诉我们,每家维生素企业的利润既取决于自身的产量决定也取决于竞争对手的产量决定。在这个模型中,博弈参与双方给出一个策略组合并且满足所制定的生产产量互相是对方的最佳策略就构成了一个纳什均衡。那么我们可以预见理性的维生素企业将选择这个理性维生素产品的产量。我们可以分析出以环保治理为主要手段的供给侧改革将会加速行业洗牌和出清,使得中小维生素企业逐步退出,大企业因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逐步控制市场。行业集中度提升导致的规模经济,又反过来增加了新进入者的进入壁垒。最终的稳态将是寡头格局的理性限产保价状态。行业剩下的几家大企业控制产量保持价格处于较高位置从而使自己利润最大化。现实世界也确实如博弈论所揭示的那样,寡头企业主动控制自身产量,使得维生素各个子行业维持紧平衡状态,通过较高的价格实现利润最大化。我们通过新和成和兄弟科技两家维生素行业龙头的案例分析进一步实证分析了维生素行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价格的快速上涨和短期暴利带来的副作用。除了吸引潜在的新进入者外,也会给经销商库存和下游饲料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困扰,从更高一个层面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国内相关企业应当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赚取短期利润的同时,兼顾下游接受能力和长期利益,避免陷入投机赚暴利的不良状态。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继续加强环保和安全监管,让投入资金改善环保的企业真正获益,引导行业进一步集中,使得中国维生素企业获取更大的全球产品定价权。

马项英[10](2017)在《辅酶Q10传统提取工艺和发酵法生产辅酶Q10高产菌株选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辅酶Q10(C0enzyme Ql0,Co Ql0),又名泛醌(Ubiquinone),是一类脂溶性醌类化合物,是细胞线粒体内最重要的辅酶之一。作为真核细胞有氧呼吸链的重要构成成分,作为激活剂作用于细胞代谢和细胞呼吸,对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具有促进作用,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清除自由基、增强抗氧化能力、稳定细胞膜结构、抑制细胞凋亡、延缓衰老和保护心脏等多重功效,广泛应用于医疗、膳食补充、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相关研究预计在2015-2020年期间,辅酶Q10的市场需求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9%以上。中国对辅酶Q10的开发利用比较晚,其主要消费市场在欧美。随着辅酶Q10医疗保健功效被中国大众了解,国内需求开始激增。本论文对碱皂化法从新鲜牦牛心提取辅酶Q10的工艺和利用重离子照射类球红细菌筛选辅酶Q10高产菌株两种制备方案进行研究,以期得出基础的理论数据以支持我国辅酶Q10的规模化生产。研究方法:(1)利用碱皂化法从新鲜牦牛心脏提取辅酶Q10:酸热法破碎牦牛心肌细胞,以皂化p H、皂化温度、皂化料液比、皂化时间四个因素设计皂化单因素实验,确定单因素最佳水平;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以下四个实验因素设计L9(34)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佳结果的辅酶Q10提取量与正交试验结果的最优组合的辅酶Q10提取量之间进行直观比较,验证正交实验结果中得出的最优组合是否符合实际。(2)利用重离子束照射类球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诱变选育辅酶Q10高产菌:利用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重离子加速器,分别以2Gy、4Gy、6Gy、8Gy、16Gy的照射剂量对备好的类球红细菌菌液进行56Fe17+重离子束照射诱变,照射完毕后进行初步筛选;接着在维生素K3、卡那霉素、罗红霉素、对羟基苯甲酸、叠氮钠五种筛选因子最小抑制浓度的抗性平板上,进行推理筛选高产突变菌株;然后将初筛和筛选因子筛选的菌株一一进行摇瓶发酵复筛,选取高产辅酶Q10的正突变菌株;最后对高产菌株进行传代培养,测定其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1)利用碱皂化法从新鲜牦牛心脏提取辅酶Q10:皂化单因素实验中确定的最佳皂化条件为:皂化p H为11,皂化料液比为1:15,皂化温度为90℃,皂化时间为30min。在自由度为3,以皂化p H、料液比、时间、温度为4因素设计的L9(34)正交实验中,其结果的最优组合为A2B1C2D3,得率为24.046ug/g,纯度为73.8%,与正交实验的较优组合比较较高,表明正交实验的结果是符合实际的。(2)利用重离子束照射类球红细菌诱变选育辅酶Q10高产菌:56Fe17+重离子照射对类球红细菌的致死率很高,致死率跟照射剂量成正比,16Gy时致死率高达99.7%。56Fe17+重离子束照射诱变,结合五种筛选因子筛选,得到的最高产突变菌株Sa-5的辅酶Q10产量达127.86mg/L,比原始菌株提高了69.73%,并且通过对该突变株连续传代培养5代进行验证,证实其遗传性状稳定。结论:(1)利用碱皂化法从新鲜牦牛心脏提取辅酶Q10的技术方法有一定可行性,过程中所用原材料成本相对低廉,对于牦牛心脏来源充足且成本较低的地方企业,可以优化此方法用于小规模生产。(2)证实利用56Fe17+重离子束照射诱变类球红细菌选育辅酶Q10高产菌株的方法可行,通过该技术有望筛选到用于大规模商业化发酵生产辅酶Q10的优良菌株。

二、维生素K生产工艺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生素K生产工艺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代谢工程在维生素生产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溶性维生素
    1.1 B族维生素
        1.1.1 维生素B1
        1.1.2 维生素B2
        1.1.3 维生素B3
        1.1.4 维生素B5
        1.1.5 维生素B6
        1.1.6 维生素B7
        1.1.7 维生素B9
        1.1.8 维生素B12
    1.2 维生素C
2 脂溶性维生素
    2.1 维生素A
    2.2 维生素D
    2.3 维生素E
    2.4 维生素K
3 总结与展望

(2)诱变选育及关键基因调控对维生素K2合成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维生素K_2简介
        1.1.1 维生素K_2的理化性质
        1.1.2 维生素K_2的生理功能
        1.1.2.1 凝血功能
        1.1.2.2 预防骨质疏松功能
        1.1.2.3 维生素K_2的其它生理功能
    1.2 维生素K_2的生产方法
        1.2.1 化学合成法
        1.2.2 微生物发酵法
    1.3 维生素K_2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枯草芽孢杆菌产维生素K_2途径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维生素K_2优势菌株的诱变选育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主要药品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维生素K_2标准曲线的测定
        2.2.2 生长曲线的测定
        2.2.3 ARTP诱变
        2.2.4 致死率和正突变率的计算
        2.2.5 突变株的筛选方法
        2.2.6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维生素K_2标准曲线的测定
        2.3.2 生长曲线的测定
        2.3.3 ARTP诱变致死率以及正突变率
        2.3.4 标准品保留时间、B-S-1和B-S-2维生素K_2液相色谱图
        2.3.5 传代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枯草芽孢杆菌关键基因调控对维生素K_2合成能力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
        3.1.2 实验药品与仪器
        3.1.3 主要仪器
        3.1.4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基因组DNA以及质粒的提取
        3.2.2 Snapgene设计引物
        3.2.3 基因敲除以及过表达
        3.2.4 PCR产物胶回收
        3.2.5 片段以及质粒的转化
        3.2.5.1 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2.5.2 枯草芽孢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2.6 阳性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3.2.7 重组质粒的测序
        3.2.8 重组菌株维生素K_2提取与检测
        3.2.9 菌种的保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DNA以及质粒P7C6、PDG-CRE的提取
        3.3.2 目的基因的扩增
        3.3.3 重组菌的构建以及验证
        3.3.4 重组菌的构建以及验证
        3.3.5 重组菌的OD_(600)和维生素K_2产量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氮源筛选以及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
    4.1 实验材料
        4.1.1 菌种
        4.1.2 主要药品
        4.1.3 主要仪器
        4.1.4 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碳氮源、无机盐筛选以及中心值确定
        4.2.2 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碳氮源、无机盐筛选以及中心值确定
        4.3.1.1 碳源、氮源以及无机盐筛选
        4.3.1.2 碳氮源以及无机盐中心值确定
        4.3.2 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两阶段转速调控策略以及发酵动力学模型建立
    5.1 实验材料
        5.1.1 菌种
        5.1.2 主要药品
        5.1.3 主要仪器
        5.1.4 培养基
    5.2 实验方法
        5.2.1 甘油含量检测
        5.2.2 菌浓检测
        5.2.3 维生素K_2的提取及检测
        5.2.4 不同转速下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2.5 动力学模型与计算
        5.2.5.1 细菌生长动力学模型
        5.2.5.2 维生素K_2合成的动力学模型
        5.2.5.3 甘油消耗的动力学模型
    5.3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获奖情况
致谢

(3)VA和VK3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绪论
    1.1 VA的研究进展
        1.1.1 VA的理化性质
        1.1.2 VA的吸收与代谢
        1.1.3 VA的生理学功能
        1.1.4 影响VA利用的因素
        1.1.5 家禽饲料中VA添加量
    1.2 VK的研究进展
        1.2.1 VK的理化性质
        1.2.2 VK的吸收与代谢
        1.2.3 VK的生理学功能
        1.2.4 影响VK利用的因素
        1.2.5 家禽饲料中VK添加量
    1.3 VA和VK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
    1.4 小结与展望
    1.5 试验技术路线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日粮及营养水平
        2.1.4 饲养管理
        2.1.5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6 检测指标与方法
        2.1.7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VA和VK_3及互作效应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2.2 VA和VK_3及互作效应对产蛋后期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2.2.3 VA和VK_3及互作效应对产蛋后期蛋鸡水印蛋评分的影响
        2.2.4 VA和VK_3及互作效应对产蛋后期蛋鸡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2.2.5 VA和VK_3及互作效应对产蛋后期蛋鸡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2.2.6 VA和 VK_3及互作效应对产蛋后期蛋鸡组织抗氧化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2.3 讨论
        2.3.1 VA和VK_3及互作效应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3.2 VA和VK_3及互作效应对产蛋后期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2.3.3 VA和VK_3及互作效应对产蛋后期蛋鸡水印蛋评分的影响
        2.3.4 VA和VK_3及互作效应对产蛋后期蛋鸡血清生化的影响
        2.3.5 VA和VK_3及互作效应对产蛋后期蛋鸡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2.3.6 VA和VK_3及互作效应对产蛋后期蛋鸡组织抗氧化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和建议
    3.1 主要结论
    3.2 创新点
    3.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绿色方法合成2-甲基-1,4-萘醌及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维生素K类的简介
    1.2 维生素K_3的性质与用途
        1.2.1 维生素K_3的性质
        1.2.2 维生素K_3的用途
    1.3 2-MNQ的生产简介
    1.4 2-MNQ的合成进展
        1.4.1 氧气氧化法
        1.4.2 氧化性盐类氧化法
        1.4.3 过氧化物氧化法
        1.4.4 电化学氧化法
        1.4.5 微波辐射法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2 粗品2-MNQ的合成及工艺优化
    2.1 概述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步骤
    2.4 结构确证
    2.5 反应机理的讨论
    2.6 工艺优化
        2.6.1 反应温度对2-MNQ粗品的影响
        2.6.2 反应时间对2-MNQ粗品的影响
        2.6.3 H_2O_2的量对2-MNQ粗品的影响
        2.6.4 溶剂的量对2-MNQ粗品的影响
    2.7 稳定性考察
    2.8 本章小结
3 2-MNQ的杂质测定及提纯
    3.1 概述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过程
        3.3.1 粗品2-MNQ的杂质测定
        3.3.2 纯品2-MNQ的制备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粗品2-MNQ的纯化
        3.4.2 亚硫酸氢钠的用量对提纯的影响
        3.4.3 反应时间对提纯的影响
        3.4.4 反应温度对提纯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2-MSB的制备
    4.1 概述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过程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反应温度对合成2-MSB的影响
        4.4.2 反应时间对合成2-MSB的影响
        4.4.3 亚硫酸氢钠的量对合成2-MSB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维生素K1固体自乳化缓释片成型技术与生物药剂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制剂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1 仪器和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和结果
        2.1 含量检查方法
        2.2 有关物质检查方法
        2.3 体外释放检查方法
    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维生素K1自乳化浓缩液的制备和体外评价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和结果
        2.1 维生素K1 自乳化浓缩液的制备方法
        2.2 自乳化处方中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种类的筛选
        2.3 自乳化处方中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用量的筛选
        2.4 维生素K1 自乳化浓缩液的处方优化
        2.5 维生素K1 自乳化浓缩液分散的影响因素考察
        2.6 维生素K1 自乳化浓缩液的体外评价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维生素K1自乳化液固粉末的制备和体内外评价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和结果
        2.1 维生素K1 自乳化液固粉末的制备方法
        2.2 维生素K1 自乳化液固粉末中固体吸附剂的筛选
        2.3 维生素K1 自乳化液固粉末中固体吸附剂用量的确定
        2.4 维生素K1 自乳化液固粉末的体外评价
        2.5 维生素K1 自乳化液固粉末的体内评价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维生素K1固体自乳化缓释片的处方筛选和释药机制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和结果
        2.1 维生素K1 固体自乳化缓释片的制备方法
        2.2 维生素K1 固体自乳化缓释片释放度检查方法的建立
        2.3 维生素K1 固体自乳化缓释片中阻滞剂的筛选
        2.4 维生素K1 固体自乳化缓释片中润滑剂用量的筛选
        2.5 维生素K1 固体自乳化缓释片最优处方的确定
        2.6 维生素K1 固体自乳化缓释片药物释放机理的研究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维生素K1固体自乳化缓释片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检查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和结果
        2.1 维生素K1 固体自乳化缓释片生产工艺的确定
        2.2 维生素K1 固体自乳化缓释片生产工艺参数控制研究
        2.3 维生素K1 固体自乳化缓释片质量检查研究
        2.4 维生素K1 固体自乳化缓释片影响因素试验及包装选择
    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维生素K1固体自乳化缓释片比格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和结果
        2.1 药代动力学实验设计
        2.2 药代动力学结果和统计学分析
    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6)中国饲用维生素生产、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单体维生素及饲用维生素产业的概况
    2.1 我国维生素产业的发展概况
        2.1.1 我国维生素产业发展历程
        2.1.2 我国维生素生产概况
        2.1.3 我国维生素的应用概况
    2.2 我国维生素产业的现状
        2.2.1 维生素A产业的现状
        2.2.2 维生素D3 产业的现状
        2.2.3 维生素E产业的现状
        2.2.4 维生素K3 产业的现状
        2.2.5 维生素B1 产业的现状
        2.2.6 维生素B2 产业的现状
        2.2.7 维生素B6 产业的现状
        2.2.8 胆碱及其盐产业的现状
        2.2.9 泛酸钙产业的现状
        2.2.10 生物素产业的现状
        2.2.11 叶酸产业的现状
        2.2.12 维生素C产业的现状
    2.3 各维生素品种的竞争格局
    2.4 我国维生素市场的发展趋势
    2.5 我国维生素饲料添加剂发展的重要意义
    2.6 我国维生素饲料添加剂工业的发展概况
    2.7 我国饲用维生素市场分析
        2.7.1 我国饲用维生素的质量分析
        2.7.2 我国饲用维生素的应用分析
        2.7.3 我国饲用维生素行业的技术服务分析
        2.7.4 我国饲用维生素的用户状况分析
        2.7.5 我国饲用维生素预混料生产企业分析
    2.8 小结
第3章 我国饲用维生素生产及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
    3.1 饲用维生素生产及应用技术研究进展
        3.1.1 维生素A
        3.1.2 维生素D
        3.1.3 维生素E
        3.1.4 维生素K
        3.1.5 维生素C
        3.1.6 其余水溶性维生素
    3.2 饲用维生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2.1 饲料加工和储存影响维生素保留率
        3.2.2 饲用维生素配制不精准
    3.3 解决措施
        3.3.1 优化加工工艺
        3.3.2 超量添加易损性维生素
        3.3.3 载体与稀释剂的正确选择
        3.3.4 优化维生素预混料配方设计
        3.3.5 改善和优化贮存环境
    3.4 我国饲用维生素存在的机遇
    3.5 我国饲用维生素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6 对我国维生素饲料添加剂工业发展的建议
    3.7 小结
第4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7)维生素K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维生素K的理化性质
2 维生素K的合成及其衍生物
    2.1 维生素K的生产工艺
    2.2 维生素K3的衍生物
3 维生素K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3.1 凝血作用
    3.2 参与骨代谢
    3.3 其他作用
4 维生素K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
    4.1 维生素K在猪生产上的应用
    4.2 维生素K在家禽生产上的应用
5 小结

(8)基于维生素K2的纳豆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样品制备流程
        1.2.2 维生素K2含量测定
        1.2.2. 1 色谱条件
        1.2.2. 2 溶液配制
        1.2.3 试验设计
        1.2.3. 1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主效应参数
        1.2.3. 2 最陡坡试验[12]
        1.2.3. 3 响应面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及分析
    2.2 最陡坡试验结果
    2.3 响应面试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9)供给侧改革对我国维生素行业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1.1 问题提出
        1.1.1 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提出
        1.1.2 维生素行业在供给侧改革政策下的变化
    1.2 文献综述
        1.2.1 供给侧改革的研究进展
        1.2.2 维生素行业的研究进展
        1.2.3 供给侧改革对维生素行业影响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及基本结构
第二章 维生素行业发展现状和行业格局
    2.1 维生素行业发展现状
    2.2 维生素行业供给格局
        2.2.1 维生素E行业格局
        2.2.2 维生素A行业格局
        2.2.3 其他小品种维生素行业格局
    2.3 维生素行业下游需求分析
第三章 供给侧改革对维生素行业影响的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纳什均衡的定义
        3.1.2 维生素企业的古诺寡头模型
    3.2 维生素行业供给侧改革的现行政策和措施
        3.2.1 维生素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
        3.2.2 维生素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措施
    3.3 供给侧改革对行业的影响----以维生素B5为例
    3.4 基于博弈论的维生素生产企业竞争分析及战略选择
        3.4.1 维生素生产企业竞争中的纳什均衡
        3.4.2 现实世界维生素行业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
第四章 维生素龙头企业案例分析
    4.1 新和成——脂溶性维生素行业龙头
        4.1.1 公司利润收入规模加速
        4.1.2 维生素A、E、D3、H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4.1.3 香精香料业务加速增长
        4.1.4 蛋氨酸等进口替代空间巨大新行业的进入
        4.1.5 学习跨国竞争对手,发展新材料等新业务
        4.1.6 公司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2 兄弟科技——水溶性维生素行业龙头
        4.2.1 通过增加新品利润收入快速增长
        4.2.2 进一步巩固维生素B1、K3、B3 的全球领先地位
        4.2.3 造影剂和香精香料新领域的进入
        4.2.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公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辅酶Q10传统提取工艺和发酵法生产辅酶Q10高产菌株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辅酶Q10
        1.1 辅酶Q10 概述
        1.2 辅酶Q10 的理化性质
        1.3 辅酶Q10 的用途
        1.4 辅酶Q10 的生产方式
        1.5 辅酶Q10 的市场分析
第一节:利用碱皂化法从新鲜牦牛心脏提取辅酶Q10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皂化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2.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2.3 辅酶Q10 定性检测结果分析
        2.4 辅酶Q10 定量检测方法
    3.讨论
    4.结论
第二节:利用重离子照射类球红细菌诱变选育辅酶Q10高产菌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菌落形态与特征
        2.2 类球红细菌在种子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
        2.3 类球红细菌的发酵曲线
        2.4 ~(56)Fe~(17+)重离子束照射致死率
        2.5 筛选因子最小抑制浓度测定
        2.6 ~(56)Fe~(17+)重离子束照射诱变高产菌株筛选
        2.7 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3.讨论
    4.结论
    5.辅酶Q10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维生素K生产工艺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代谢工程在维生素生产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王岩岩,刘林霞,金朝霞,张大伟. 生物工程学报, 2021(05)
  • [2]诱变选育及关键基因调控对维生素K2合成能力的影响[D]. 杨自名.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4)
  • [3]VA和VK3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D]. 徐晶云.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4]绿色方法合成2-甲基-1,4-萘醌及其工艺研究[D]. 乔琼清. 西南科技大学, 2020(11)
  • [5]维生素K1固体自乳化缓释片成型技术与生物药剂学评价研究[D]. 仝永涛. 军事科学院, 2019(09)
  • [6]中国饲用维生素生产、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D]. 蒋鹏飞. 集美大学, 2019(08)
  • [7]维生素K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J]. 王华凯,杨攀,朱敏,马永喜. 动物营养学报, 2019(06)
  • [8]基于维生素K2的纳豆发酵条件优化[J]. 王萍,陈丽艳,孙银玲,夏延,张蕾,王伟明. 食品工业, 2018(07)
  • [9]供给侧改革对我国维生素行业影响研究[D]. 应振洲.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10]辅酶Q10传统提取工艺和发酵法生产辅酶Q10高产菌株选育研究[D]. 马项英. 兰州大学, 2017(12)

标签:;  ;  ;  

维生素K的生产工艺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