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环境规划初探

城市景观环境规划初探

一、初探都市景观环境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余烨[1](2021)在《绵阳市跃进路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绵阳作为我国唯一科技城,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与电子工业生产基地,其中跃进路历史街区作为绵阳市的电子工业发源地,区域诞生了以华丰厂、涪江有线电厂、涪江机器厂以及长虹机器厂为代表的的一批重要军工企业,为绵阳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西南地区以及全国电子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90年代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部分企业转型失败,跃进路地区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企业的迁出和关闭直接影响到了街区的物质建设,街区经济发展、区域环境甚至区域活力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退,同时工业遗存的处理也成为街区管理的一大难点。06年后随着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研究的系统化,景观视角下的区域更新实践不断增加,人们对于景观的研究不但加深,景观更新以其天然可持续性的生态属性成为区域更新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以景观都市主义理论这一具有生态性、系统性、文脉性和活力性的规划理论作为理论研究框架,以绵阳市跃进路历史街区景观更新作为研究方向,探索景观策略在目前我国老工业城市更新、历史区域转型过程中的实践运用,对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论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首先,本文对我国工业遗产更新的背景进行了梳理,对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结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对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实际运用进行了解读,为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对绵阳市跃进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现状进行了基础调研,从街区形成的历史背景、街区的价值、特点以及街区的景观环境现状进行了综合调研,对街区景观现状情况及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归纳;第三部分,基于以上的理论研究和综合调研工作,以景观都市主义为基本理论框架进行策略构建,对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引入做出说明,提出街区更新原则与更新目标,基于文脉突显、结构完善、功能复合、生态更新四个方面构建出景观更新策略体系;最后,针对前文提出的景观更新策略提出具体的更新规划设计,指导实际的项目实施,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范晓玥[2](2020)在《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政策对旅游农业的发展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健康逐渐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在对田园乡村生活极度渴望和对康养场所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我国的农业资源,形成具有康复疗养特色的都市农业景观,对于推动农业的蓬勃发展、缓解日趋严重的城市老龄化、恢复亚健康人群的身心健康等问题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立足于丰富传统都市农业公园的设计内容,把康复疗养景观的理论与设计方法运用到都市农业公园中,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为设计研究对象。经过深入探索,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第一,对康复疗养景观及都市农业公园的概念作出厘定,综述了其研究概况,概述了康复疗养景观的类别与特征,以及都市农业公园的功能与具体形态,研究其中康复疗养景观的设计手法和表现方式。综合分析得出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的设计原则与具体设计方法。第二,研究了五个国内外已建成运营的成功案例,包括两个国外案例和三个国内案例,有休闲康养主题的农业园区,也有广为人知的疗养胜地,类型全面多样,分析总结了五个案例当中可应用于康复疗养特色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康复疗养体系的构建及可借鉴的设计手法。第三,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的规划设计为实证,以五感设计、园艺疗法、中国传统的中医学与保健学理论为指导,以康复疗养为核心,将园区分为湖滨怡养区、山林悠养区、药蔬食养区、园艺康养区、活力疗养区、禅意冥养区六个分区,从外到内以环境、行为、药食康养三种方式,打造一个康复疗养特色的都市农业公园,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纵旻清[3](2020)在《枢纽区域地下空间城市设计控制要素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其引发的一系列城市问题激化了各大城市的资源供需矛盾,存量发展作为新的发展方向登上历史舞台。在追求地面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的同时,合理、有序地利用地下空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城市枢纽地区作为城市门户是城市整体布局中的重要环节,城市枢纽区地上地下一体化建设是城市资源高效集中的关键一环。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完善枢纽区设施配置、引导其功能复合、实现站城一体化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在城市设计层面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研究主要穿插在地下空间用地规划与地下建筑这两个规模层级差别较大的领域,没有形成针对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的独立研究体系。针对地下空间的城市设计暂无概念、意义的明确界定,在理论研究和具体项目实践方面都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以站城一体化为研究视角,以城市枢纽区地下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城市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控制要素及相应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本文以“背景研究、基础研究、要素研究、策略研究、实践论证”的研究思路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阐述论文的背景研究,对研究对象与范畴、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等内容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为基础研究,包括对城市区域发展理论、站域空间模型、城市设计管控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与总结,对站城一体化、城市枢纽地区、城市设计等概念进行解读,对国内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管控内容、地下空间规划的内容要求进行了整理总结,并提出了目前枢纽区开发利用的现存问题,同时依据法规政策进行鼓励与制约条件的梳理,为后文要素与策略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为要素研究,通过城市设计中地下空间部分的管控内容和地下空间规划的内容要求,确定核心要素的主要类别,并通过对实践案例的设计内容的研究充实各类别要素框架,筛选后梳理出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的核心管控要素,并对照现有的主要针对地上部分的城市设计编制管控内容进行要素的修正;策略研究为第四部分,首先确定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策略一体化、可持续、价值创造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建构方法,并对开发意向、用地规划、公共空间、公共设施、景观环境五大核心要素详细展开设计策略的内容论述;最后为实践论证,将前文的设计策略运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0101街区地下空间城市设计中。

徐安君[4](2020)在《基于环境行为的哈尔滨群力新区公园景观互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及自身参与体验。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作为黑龙江省会的哈尔滨市,是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内外闻名的旅游城市。位于哈尔滨西郊、上风上水且北临松花江的群力新区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进行基于环境行为的公园景观互动性研究是尤为重要的。首先,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归纳整理国内外环境行为学理论和互动性景观在公园景观设计领域中的研究进展,界定相关概念,理清参与者的行为及公园景观互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可行性。其次,以哈尔滨市群力新区的丁香公园、金河公园、音乐公园、雨阳公园、体育公园、群力国家湿地公园、松溪公园、民生公园,共八处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环境行为学及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通过实地观察法、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群力新区公园景观互动性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活动注记法对公园参与者即游人的活动行为进行记录,反应在图上以便给人直观感受;综合调查结果,归纳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公园景观环境中的行为,并分析游人的行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联系;总结公园景观空间中的人与人互动形式的具体关系为休闲型的互动交流,游人的目的通常为散步、会友、娱乐、运动、休憩、观赏、科普教育等。感观与景观要素层面中的人与景互动形式的主要关系可分为以视觉为主的观赏类、听觉为主的视听类、触觉为主的接触类、嗅觉为主的芳香类景观。景观体验功能层面中的人与景的互动形式的关系可分为审美与体验类、休闲与娱乐类、文化与教育类、逃避现实类。最后,结合调查中发现的公园景观互动性的现状问题及影响景观互动性的因素,在充分尊重当地地域特点与人文环境特征下,明确互动性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适宜有效的营造策略分别从线性空间形态中的尺度和面状的空间形态中的围合关系和不同景观类型方面进行人与人互动的营造;感官和景观要素层面通过地形的起伏变化、道路质感、色彩、图案、尺度的变化及植物的品种、色彩、美学、生态效益;静水与动水、文化的教育与继承、设施类型的多样来进行人与景互动的营造。希望通过增强公园景观环境中游人行为与景观的互动,以达到为游人带来更好的互动参与体验,增强整个公园景观的活力。

李楠[5](2020)在《工业遗产景观视觉评价及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工业社会的见证者,记录着工业历史的发展轨迹,承载着工业文明的悠悠文脉。然而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大量具有价值的工业遗产遭到破坏而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殆尽。随着工业遗产的重要性不断显现,人们将目光逐渐转向工业遗产景观更新与保护的问题上。纵观我国对于工业遗产景观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更倾向于选择定性描述的传统研究模式,缺乏多学科、多角度、多方位的定量化系统研究,以景观视觉评价角度出发的工业遗产景观研究更是鲜有。首先,本文通过对工业遗产景观及景观视觉评价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将工业遗产景观视觉环境构成要素分为客体构成要素和主体构成要素两部分,以物质价值、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三个维度作为工业遗产景观视觉评价的价值取向,并结合相关领域专家建议,确定影响工业遗产景观视觉评价的28个评价项目因子,构建工业遗产景观视觉评价体系。其次,结合SD语义差异法和因子分析法展开工业遗产景观视觉评价实例应用研究。选取4个不同改造与再利用类型的工业遗产作为景观视觉评价对象,通过发放SD调查问卷获取基础数据,借助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并对其进行命名,验证了28个评价项目因子的有效性。同时,结合各项公因子权重计算样本因子综合得分及百分制矫正,根据划分的优劣等级进行排序以进行评价结果的对比与分析。最后,在工业遗产景观视觉评价实例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适宜的景观优化设计原则、优化设计重点和优化设计策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河北省秦皇岛西港花园为例进行景观优化设计实践,为日后其他工业遗产景观的更新、建设与改造提供可参考的优化设计依据。

张海涵[6](2020)在《基于知觉体验的云智小镇启动区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特色小镇近些年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地区都开始建设自己的特色小镇。但是,随着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特色小镇的景观却趋于同化。目前,大多小镇景观只顾形象,往往忽略了人们的知觉感受,从而展现不出小镇的特色所在。这些都引起景观设计师的广泛思考。因此如何通过设计师的语言使特色小镇为游人带来深刻而独特的感受就成为了主要的课题。特色小镇是以人的游览与生活为依托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景观的设计也开始不单单注重形式的美感,而更加关注使用者的景观感受。这正符合以体验为核心的知觉想象学观点,在知觉现象学视角下,景观体验是人们对于景观空间的感知过程。将知觉体验应用到小镇景观的设计研究中,有利于更好地构建令人印象深刻的小镇的环境与地域特色。作者以自己实际参与的郑州巩义云智小镇启动区开发项目为依托,首先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出基于知觉体验的小镇景观的设计方法与思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地域文化特色,与建筑形象和功能格局相呼应提出了回归生活性的身体体验、五感刺激性的感官体验、情绪联想性的精神体验的设计原则,作为接下来设计的理论指导。其次,将总结的三个原则应用到小镇整体的景观规划,景观的细部设计及景观场景营造中去。构建了动态时空下的景观规划结构、五感体验下的的景观细部以及情境联想下的景观场景。分别满足人的身体需求、五感需求以及精神需求。表达出小镇景观对于人们知觉体验的迎合,打造出体验层次丰富、充满景观活力、展现在地特色、蕴含情感回忆的小镇景观,满足现如今人们日益增长的景观体验需求。最后,总结归纳论文的研究成果,与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希望本次设计的经验能够为其它特色小镇的景观设计提供借鉴的作用。

赵艳丽[7](2020)在《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景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伴随国家经济崛起和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更具多样化,夜晚的生活逐渐丰富多彩。夜景景观作为人们夜晚生活空间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时刻影响着在夜间活动的人们。近几年我国城市景观照明规模稳步扩大,但很多城市的夜景亮化工程把整个城市点的越来越亮,甚至抬头仰望看不到星空,夜景景观不仅包括有照明亮的部分,也包括没有照明暗的部分。随着我国夜景亮化工程大力推广,政府加大对夜景景观建设的投入,城市夜景景观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场面,但我国的夜景景观研究起步比较晚,没有较为完善的理论和规范指导,夜景景观建设中出现了千城一面、光污染、浪费电、缺乏美感及亲和力等许多问题。因此,对城市夜景景观的研究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多方面与夜景景观设计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城市夜景景观研究现状和夜景景观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结合相关理论的研究和世界着名夜景景观街区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国内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夜景景观的解读,选取西安南大街进行实地调研测量,从景观布局和景观细节两方面深入剖析,并在西安南大街和世博园长安塔、熙地港、回民街、新正广场等景点进行现场问卷调研。结合城市夜景景观的影响因素、特征和构成要素以及光构成、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园冶》中的兴造论等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在《园冶》中的兴造论理论和城市夜景景观的影响因素、特征和构成要素等相关理论指导下,针对城市夜景景观千城一面的问题推出“因地制宜”的设计原理,并在此原理基础上具体分析夜景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在心理学理论下,结合调研数据中人们对参与式夜景景观元素的较高需求且目前城市夜景景观缺少的现状推出利用光与人的动静结合的设计原理,并在此原理基础上分析夜景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在光构成和设计构成理论下,结合城市夜景景观太亮的问题推出对比协调的设计原理,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分析夜景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对景观元素中导视指示牌、灯具等基础设施与城市景观不协调的问题推出基础设施景观化设计原理,并在此原理基础上分析夜景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在第五章根据第四章提出的设计原理及方法,结合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景景观改造前后的变化,阐述如何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意境美的又有亲和力的夜景景观。通过本次论文的相关研究,希望找出一条能够帮助古城西安城市夜景景观建设,使西安的城市夜景景观更有亲和力、有地方特色、有回到西安如同回到家中的归属感。将夜景景观设计方法与中国历史悠久的文脉联系在一起,希望在建设人民满意城市夜景景观的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蒋泽宇[8](2020)在《都市型绿道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评价研究 ——以合肥市环城绿道为例》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规划建设由原先大规模粗放式的增量发展迈入到存量规划设计的新阶段,都市型绿道的规划设计已成为了城市绿地更新发展中备受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塑造高品质的都市型绿道已逐步成为现代城市研究的热点和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都市型绿道要实现优良的景观感知发展目标,本质在于提升使用者的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目前关于都市型绿道景观环境感知评价的相关研究关注较少,因而,本文将都市型绿道与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评价相结合,对都市型绿道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综合评价,在丰富都市型绿道景观环境感知评价体系的同时为其科学系统性的规划设计提供方法借鉴和实践指导。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景观环境感知评价研究和都市型绿道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研析,总结归纳出都市型绿道与景观环境感知评价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之处;其次在系统总结已有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构建都市型绿道景观感知满意度评价体系,经过调研和计算得出都市型绿道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指数;最后将构建的都市型绿道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评价体系运用在合肥市环城绿道。对其整体的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状态综合评价,研究得出合肥市环城绿道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指数为0.5246,整体上处在Ⅲ级,为一般满意度等级;且各分维度的满意度指数分别为0.4123和0.5400均处在处在Ⅲ级,为一般满意度等级,可以得出虽然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和提升前景,但是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的各指标因子评价分值数据落差较大,各要素尚未达到均衡发展的状态;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探讨优化与提升的策略,以期能够为都市型绿道精细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郑雅文[9](2020)在《基于游客行为心理的梅山文化园疗愈景观营造探析》文中指出当下社会,无论是扮演何种角色的人群都在飞速发展的竞争与淘汰机制中面对着各种阶段性、领域性问题,从繁忙枯燥的生活中“逃离”片刻,产生“出去走一走”的心理需求愈加明显。作为旅游产业,人们对旅行地的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景观作为人与自然环境的连接点,不再仅仅作为装饰空间的作用存在,更要满足游客基于行为心理方面的多层次需求。疗愈景观从最初应用于医疗疾患场所及特定受众逐步发展为面向多元化人群,能诱发身体疗愈并具备正向转化能力以提升使用者身心健康的环境。梅山文化园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仙溪镇,依托自然山水的天然优势并兼具悠久古老的人文历史,具备营造疗愈景观的优越条件。本文将自然疗愈景观概念引入梅山文化园的发展建设之中,同时结合实地考察、问卷调研、多理论综合分析等方式,研究远离城市环境的自然景观空间在结合疗愈手法的营造模式中如何满足受众深层次的身心需求,获得正向情绪的提升以及自我调节与启发。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对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内容与方法、框架进行论述说明。第二章着重对行为心理与疗愈景观及其构成相关概念进行解析,并界定了自然疗愈景观概念。第三章通过问卷统计数据分析游客在旅游行为动机、旅游体验、旅游后感三阶段中的疗愈需求,并从自然、地理、人文等方面分析梅山文化园引入自然疗愈概念的可行性。第四章从整体的设计理念及原则细分至空间要素构成来论述梅山文化园疗愈景观的设计策略。第五章针对园区现状发现问题,从整体到局部、从景观策略到设施完善,结合游客行为心理动机与需求推导出梅山文化园提质规划发展的可行性设计方案,并对未来建设提供参考作用。

刘琳婕[10](2020)在《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景观作为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是指特定的文化群体为改变生存环境与自然互动创造出的成果,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作用影响下持续进化的人与自然的共同的作品,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审美价值。广州近几十年因城市化经济发展规模效应的影响,城市人口日渐增加,带来对城市绿道公共空间的需求量的增长和品质要求。另一方面,广州建成绿道景观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有着较多承载着宝贵历史印记的文化景观,因建成环境的无序扩张而被蚕食变得孤岛化,乡村地区的文化景观则因人口减少而日渐凋零的现象益增。绿道作为可以连接现代和传统、城市和乡村景观的桥梁,拥有与各类文化景观整合呈现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提升景观审美体验品质以及应对多种城市化问题的潜能和前景。本文基于风景园林史学与风景园林美学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对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梳理,以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理论研究方法构建研究框架,从推进城市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提升景观审美体验三个角度切入,将广州绿道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建设与文化景观空间环境的保护活化相结合,探讨其具体实现路径和对策。论文首先通过对广州文化景观的类型、发展现状和建成绿道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概括出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关系中的主要问题:生态绿道沿线文化景观生态优势待彰显,郊野绿道可加强与主要产业发展的关联,都市绿道对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维护较少。然后提出从生态、经济和审美三个角度搭建研究框架,探索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整合呈现的具体策略,以统筹回应当前的多种现实问题。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通过回归绿道概念的生态环境保护内涵,结合时代发展推进生态系统的协调和促进绿道沿线景观要素风貌的多元共融,回应当前广州绿道建设中城乡绿道生态职能区分不明确、绿地和文化景观“破碎化”、景观风貌杂乱等现状问题。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引入经济学中城市化研究成果,提出从结合产业发展进行绿道游径选线、依据景观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和适应技术发展所带动的需求变化三个方面,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并提出在广州绿道系统文化景观呈现过程中,结合区域发展目标改善城市环境,响应城市双修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推进公众参与和社区建设,以增进建设共识提升绿道系统环境的正面效益;在完善建设过程中,加强政府对优化绿道系统的政策支持、引入市场的参与合作以提升有续运营和尊重专家对完善公共环境的价值引导,以优化绿道建设运行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提升景观审美体验方面,先对审美客体即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的审美文化特征进行概括提炼,然后结合主体审美结构层次分别从生理层次、心理层次和社会文化层次切入,对绿道系统的可达性、绿道景观多样性和文化性进行优化路径探析;最后从改善审美活动的条件方面,提出提升广州绿道系统的关键节点的景观品质、凸显主要游径的主题序列和完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网络关联,提升景观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对话交融的可能性。

二、初探都市景观环境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探都市景观环境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绵阳市跃进路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重视度提高
        1.1.2 探索历史街区转型新路径成为共识
        1.1.3 景观更新成为历史街区更新重要方向
        1.1.4 绵阳市跃进路历史街区亟待更新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研究综述
    2.1 历史街区中的景观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1.1 从“风景”到“方法”
        2.1.2 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
    2.2 绵阳市跃进路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研究进展
    2.3 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的实践发展
        2.3.1 初步探索时期
        2.3.2 剧烈转变时期
        2.3.3 多元发展时期
    2.4 现有研究的趋势与不足
        2.4.1 研究趋势
        2.4.2 存在的不足
    2.5 本章小结
3 历史街区景观更新案例研究
    3.1 伦敦国王十字街区更新
        3.1.1 更新背景
        3.1.2 更新策略
        3.1.3 更新启示
    3.2 新加坡克拉码头更新
        3.2.1 更新背景
        3.2.2 更新策略
        3.2.3 更新启示
    3.3 北卡州达勒姆美国烟草公司历史街区更新
        3.3.1 更新背景
        3.3.2 更新策略
        3.3.3 更新启示
    3.4 福建苍霞「海月江潮」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
        3.4.1 更新背景
        3.4.2 更新策略
        3.4.3 更新启示
    3.5 案例的指导意义
        1 )相同点
        2 )不同点
    3.6 本章小结
4 绵阳市跃进路历史街区景观现状及背景调查
    4.1 街区背景
        4.1.1 区位条件
        4.1.2 自然环境
        4.1.3 历史沿革
        4.1.4 街区上位规划解读
    4.2 街区景观环境现状
        4.2.0 交通系统
        4.2.1 建筑风貌
        4.2.2 空间肌理
        4.2.3 绿化环境
        4.2.4 道路铺装
        4.2.5 景观服务设施
        4.2.6 照明系统
    4.3 街区景观现状问题总结与分析
        4.3.1 历史文脉割裂
        4.3.2 空间活力不足
        4.3.3 生态弹性不足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跃进路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策略探讨
    5.1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引入
        5.1.1 理论解读
        5.1.2 基本原理
        5.1.3 理论研究方向
        5.1.4 理论契合点
    5.2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更新原则
    5.3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下的景观更新策略
        5.3.1 延续基地文脉突显文化精神
        5.3.2 连接场地空间完善景观结构
        5.3.3 保留历史遗存置入复合功能
        5.3.4 恢复自然环境打造生态基底
    5.4 本章小结
6 绵阳市跃进路历史街区景观更新设计实践
    6.1 更新定位
    6.2 街区更新规划
        6.2.1 空间结构
        6.2.2 功能分区
        6.2.3 交通流线
        6.2.4 景观系统
        6.2.5 节点方案设计
    6.3 植被设计
        6.3.1 植物配置原则
        6.3.2 种植设计思路
        6.3.3 种植种类
        6.3.4 节点广场植物设计
    6.4 专项设计
        6.4.1 建筑更新设计
        6.4.2 铺装设计
        6.4.3 照明设计
        6.4.4 景观家具设计
        6.4.5 标志引导设计
        6.4.6 雨洪管理系统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2)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亚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1.1.2 人口老龄化加剧
        1.1.3 都市农业的蓬勃发展
        1.1.4 康复疗养景观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园公园研究概况
        1.4.1 康复疗养景观研究概况
        1.4.2 都市农业公园研究概况
2 相关概念概述及理论依据
    2.0 康复疗养景观概述
        2.0.1 概念阐述
        2.0.2 康复疗养景观的类别
        2.0.3 康复疗养景观的特征
    2.1 都市农业公园概述
        2.1.1 概念阐述
        2.1.2 都市农业公园的功能
        2.1.3 都市农业公园的具体形态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恢复性环境理论
        2.2.2 环境行为学理论
        2.2.3 五感疗法理论
        2.2.4 园艺疗法理论
        2.2.5 养生农业理论
        2.2.6 传统中医养生理论
3 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园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3.1 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设计原则
        3.1.1 生态性原则
        3.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3.1.3 文化性原则
        3.1.4 人性化原则
    3.2 针对不同使用者在康复疗养农业园中的设计要点
        3.2.1 老年人的行为特性及其设计要点
        3.2.2 儿童的行为特性及其设计要点
        3.2.3 亚健康人群行为特性及其设计要点
        3.2.4 残障人士行为特性及其设计要点
    3.3 康复疗养景观在都市农业公园中的实现手段
        3.3.1 环境康养——被动接受型
        3.3.2 行为康养——主动参与型
        3.3.3 药食康养——膳食调理型
    3.4 康养旅游项目策划
4 典型案例分析
    4.1 日本山梨市FUFU山梨保健农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项目特色
        4.1.3 经验总结
    4.2 泰国奇瓦颂疗养度假区
        4.2.1 项目概况
        4.2.2 项目特色
        4.2.3 经验总结
    4.3 北京市房山区草根堂农场
        4.3.1 项目概况
        4.3.2 项目特色
        4.3.3 经验总结
    4.4 成都多利农庄
        4.4.1 项目概况
        4.4.2 项目特色
        4.4.3 经验总结
    4.5 台湾清境农场
        4.5.1 项目概况
        4.5.2 项目特色
        4.5.3 经验总结
    4.6 案例对比总结
5 案例实践——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区位与周边环境分析
        5.1.2 基地内部资源环境分析
        5.1.3 游客市场调研
        5.1.4 上位规划
    5.2 规划设计定位与目标
        5.2.1 规划项目的总体定位
        5.2.2 规划设计的目标
        5.2.3 设计策略
    5.3 总体规划
        5.3.1 总体规划设计
        5.3.2 规划结构设计
    5.4 分区详细设计
        5.4.1 湖滨怡养区
        5.4.2 山林悠养区
        5.4.3 药蔬食养区
        5.4.4 园艺康养区
        5.4.5 活力疗养区
        5.4.6 禅意冥养区
    5.5 康复疗养专项规划
        5.5.1 康复疗养项目策划
        5.5.2 康养疗法设计与环境植物设计
        5.5.3 康养节事活动策划
        5.5.4 康养游览线路规划
        5.5.5 康复疗养建筑设计
        5.5.6 康养构筑与设施设计
        5.5.7 康养标识导览系统设计
        5.5.8 康养旅游合作运营机制
    5.6 其他专项规划
        5.6.1 道路系统设计
        5.6.2 竖向设计
        5.6.3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5.6.4 铺装设计
        5.6.5 照明设计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长阳农场规划设计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3)枢纽区域地下空间城市设计控制要素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及范畴
        1.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领域
        1.4.2 研究视角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与分析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城市区域发展理论
        2.1.2 站域空间模型
        2.1.3 城市设计管控相关理论
    2.2 相关概念解读
        2.2.1 “站城一体化”
        2.2.2 城市枢纽地区
        2.2.3 城市设计
    2.3 国内地下空间城市设计发展
        2.3.1 地下空间城市设计发展历程
        2.3.2 国内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管控内容
        2.3.3 地下空间规划内容要求
    2.4 现存问题
        2.4.1 政策法规:亟待综合性、体系化指导
        2.4.2 编制成果:科学性和管控力不足
        2.4.3 内容表达:系统性薄弱与平面化
        2.4.4 开发挑战:高效益与高成本并存
        2.4.5 实施桎梏:公众参与渠道待创新
    2.5 鼓励与制约条件分析
        2.5.1 鼓励条件清单
        2.5.2 制约条件清单
        2.5.3 总结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要素分析与归纳
    3.1 控制要素类别研究
        3.1.1 核心控制要素类别的确定
        3.1.2 案例选取及分析内容
        3.1.3 要素细化及特征研究
    3.2 用地规划分析
        3.2.1 规模容量
        3.2.2 平面布局
        3.2.3 竖向布局
    3.3 公共空间分析
        3.3.1 公共休闲空间
        3.3.2 流线空间
        3.3.3 步行网络
    3.4 公共设施分析
        3.4.1 类别内容
        3.4.2 设施布局
    3.5 控制要素归纳
        3.5.1 控制要素推导逻辑
        3.5.2 核心要素生成过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策略建构
    4.1 基本原则与建构方法
        4.1.1 基本原则
        4.1.2 设计策略建构方法
    4.2 开发意向策略
        4.2.1 预判未来城市变革
        4.2.2 分期分区滚动建设
        4.2.3 政-企-民多方协作
    4.3 用地规划策略
        4.3.1 多维控制规模容量
        4.3.2 依托圈层实现复合
        4.3.3 功能催化竖向联系
    4.4 公共空间策略
        4.4.1 构建立体公共空间网络
        4.4.2 多样流线空间引导人流
        4.4.3 立体步行系统贯穿站城
    4.5 公服设施策略
        4.5.1 围绕枢纽核心集聚
        4.5.2 强调灵活机动布局
        4.5.3 创新多元文化设施
    4.6 景观环境策略
        4.6.1 自然环境提升场所魅力
        4.6.2 节点细部凝聚空间个性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计实践:北京副中心0101街区地下空间城市设计
    5.1 实践背景
        5.1.1 北京城市副中心
        5.1.2 0101街区
        5.1.3 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
    5.2 前期分析
        5.2.1 实践概况
        5.2.2 地下空间规划要求
        5.2.3 地面城市设计方案
    5.3 地下空间城市设计
        5.3.1 设计理念
        5.3.2 用地规划
        5.3.3 公共空间
        5.3.4 公服设施
        5.3.5 景观环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基于环境行为的哈尔滨群力新区公园景观互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问题
        1.1.2 学术趋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环境行为
        2.1.2 行为模式
        2.1.3 景观互动性
    2.2 理论概述
        2.2.1 环境行为学及相关拓展
        2.2.2 环境心理学及相关拓展
    2.3 环境行为与公园景观互动性的关联
        2.3.1 环境行为与公园景观的相互关系
        2.3.2 公园景观与互动性的关联
        2.3.3 人的环境行为与景观互动性
    2.4 本章小结
3 哈尔滨群力新区公园景观概况调研及分析
    3.1 哈尔滨群力新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环境
        3.1.3 人文元素
    3.2 调研总体方案
        3.2.1 研究范围选取
        3.2.2 受测对象选取
        3.2.3 调研方案设计
    3.3 群力新区公园概况
        3.3.1 丁香公园概况
        3.3.2 金河公园概况
        3.3.3 音乐公园概况
        3.3.4 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概况
        3.3.5 雨阳公园概况
        3.3.6 体育公园概况
        3.3.7 松溪公园概况
        3.3.8 民生公园概况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环境行为的群力新区公园景观互动性现状分析
    4.1 群力新区公园游人行为调查与分析
        4.1.1 丁香公园游人行为调查与分析
        4.1.2 金河公园游人行为调查与分析
        4.1.3 音乐公园游人行为调查与分析
        4.1.4 群力国家湿地公园游人行为调查与分析
        4.1.5 雨阳公园游人行为调查与分析
        4.1.6 体育公园游人行为调查与分析
        4.1.7 松溪公园游人行为调查与分析
        4.1.8 民生公园游人行为调查与分析
    4.2 群力新区公园景观互动性现状分析
        4.2.1 景观空间层面人与人互动形式分析
        4.2.2 感观与景观要素层面人与景互动形式分析
        4.2.3 景观体验功能层面人与景互动形式分析
    4.3 调查结果及现状问题分析
        4.3.1 调查结果
        4.3.2 现状问题及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环境行为的公园景观互动性原则与营造策略
    5.1 基于环境行为的公园景观互动性原则
        5.1.1 参与体验化原则
        5.1.2 动态科技化原则
        5.1.3 人文地域化原则
        5.1.4 宜人可持续原则
    5.2 基于环境行为的公园景观互动性营造策略
        5.2.1 人与人互动营造策略
        5.2.2 感官与景观要素层面人与景互动营造策略
        5.2.3 景观体验功能层面人与景互动营造策略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哈尔滨群力新区公园景观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工业遗产景观视觉评价及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工业遗产景观视觉评价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工业遗产
        2.1.1 概念阐释
        2.1.2 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类型
    2.2 工业遗产景观
        2.2.1 概念阐释
        2.2.2 工业遗产景观特征
    2.3 景观视觉评价
        2.3.1 概念阐释
        2.3.2 景观视觉评价方法
    2.4 工业遗产景观现存问题及差距
        2.4.1 公众参与性低
        2.4.2 更新模式雷同
        2.4.3 相关管理滞后
        2.4.4 价值取向模糊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业遗产景观视觉评价体系建构
    3.1 工业遗产景观视觉评价需明确的问题
        3.1.1 评价目的及意义
        3.1.2 评价原则
        3.1.3 评价主体
    3.2 工业遗产景观视觉环境构成要素
        3.2.1 客体构成要素
        3.2.2 主体构成要素
    3.3 工业遗产景观视觉评价的价值取向
        3.3.1 物质价值
        3.3.2 文化价值
        3.3.3 情感价值
    3.4 工业遗产景观视觉评价基本流程
        3.4.1 评价方式的选择
        3.4.2 评价因子的建立
        3.4.3 评价尺度的确定
        3.4.4 调查问卷的设计
        3.4.5 数据汇总与统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遗产景观视觉评价实例应用研究
    4.1 评价对象的选择及基本概况
        4.1.1 北京798艺术区
        4.1.2 北京首钢园
        4.1.3 秦皇岛西港花园
        4.1.4 唐山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4.2 基于SD法的工业遗产景观视觉评价
        4.2.1 被试群体的选择及调查问卷的发放
        4.2.2 综合评价平均值统计及分析
        4.2.3 各个工业遗产景观视觉评价
    4.3 因子分析
        4.3.1 确定因子数
        4.3.2 公因子提取及命名
        4.3.3 因子综合得分计算及修正
    4.4 评价结果
        4.4.1 评价结果对比与分析
        4.4.2 评价结果综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业遗产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5.1 优化设计原则
        5.1.1 尊重历史人文
        5.1.2 新旧融合共生
        5.1.3 场所和谐统一
        5.1.4 生态可持续发展
    5.2 优化设计重点
        5.2.1 以人文精神为根本
        5.2.2 以空间感知为基础
        5.2.3 以场所建构为手段
        5.2.4 以生态恢复为导向
    5.3 优化设计策略
        5.3.1 保护工业遗产传承人文精神
        5.3.2 丰富空间功能强化场所感知
        5.3.3 梳理空间结构链接场所空间
        5.3.4 恢复生态平衡重塑景观环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秦皇岛西港花园为例景观优化设计实践
    6.1 前期分析
        6.1.1 区位背景
        6.1.2 人群分析
        6.1.3 场地分析
    6.2 景观视觉评价
        6.2.1 评价结果
        6.2.2 现存问题
    6.3 优化设计方案
        6.3.1 挖掘人文特色
        6.3.2 丰富空间感知
        6.3.3 强化场所特征
        6.3.4 提升生态环境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基于知觉体验的云智小镇启动区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特色小镇的概况
        1.1.2 特色小镇的发展视角
        1.1.3 以知觉体验为特色小镇景观营造的发展方向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景观知觉体验研究概况
        1.2.2 国内外特色小镇景观设计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云智小镇启动区项目背景
    2.1 云智小镇启动区宏观区位与在地资源
        2.1.1 项目的区域位置条件
        2.1.2 项目的用地现状分析
        2.1.3 巩义当地的气候环境
        2.1.4 在地文化资源与民俗记忆
    2.2 云智小镇启动区功能布局与建筑风貌
        2.2.1 功能组团的类型
        2.2.2 启动区的空间格局
        2.2.3 建筑的形象风貌
    2.3 本章小结
3. 知觉体验在景观设计中的思考
    3.1 知觉理论的构成
        3.1.1 知觉的首要性
        3.1.2 意识、身体运动与空间
        3.1.3 知觉与感觉、记忆与想象
    3.2 知觉体验与景观设计的关联
        3.2.1 身体体验与景观规划
        3.2.2 五感体验与景观细部
        3.2.3 情境体验与景观场景
    3.3 云智小镇启动区景观设计原则
        3.3.1 回归生活性的身体体验
        3.3.2 五感刺激性的感官体验
        3.3.3 情绪联想性的精神体验
    3.4 本章小结
4.动态时空下的景观规划
    4.1 对乡野旅游的判断
        4.1.1 受众人群分析
        4.1.2 旅游动机影响因素分析
        4.1.3 游览时长分析
    4.2 空间结构蕴含动态特征
        4.2.1 生活主题自由切换
        4.2.2 游览序列节奏鲜明
        4.2.3 山景界面层次变幻
    4.3 功能布局承载四季变迁
        4.3.1 功能分区四季均景
        4.3.2 活动设置四季变换
    4.4 路径塑造映射时间流转
        4.4.1 景观步线昼夜区别塑造
        4.4.2 路径形态迎合光阴变化
    4.5 本章小结
5.五感体验下的细部选择
    5.1 对五感倾向的研究
        5.1.1 色彩感知倾向
        5.1.2 触觉感知倾向
        5.1.3 声音感知倾向
    5.2 视觉形象渲染幻彩效果
        5.2.1 景观色彩的协调与对比
        5.2.2 植物阴影丰富界面纹理
        5.2.3 灯光投影营造虚幻画面
    5.3 触感声景烘托乡野风格
        5.3.1 硬质肌理粗糙化使用
        5.3.2 软质搭配体现原生质感
        5.3.3 声景设计吸纳自然之音
    5.4 嗅味体验展现田野特色
        5.4.1 幽香气息的嗅觉刺激
        5.4.2 田园味道的味觉满足
    5.5 本章小结
6.情境联想下的场景塑造
    6.1 对乡间场景的调研
        6.1.1 针对窑洞改造途径的调研
        6.1.2 针对集市参与量影响因素的调研
        6.1.3 针对小镇住区理想生活方式的调研
    6.2 窑洞情结的寄托
        6.2.1 建立串窑形象
        6.2.2 延续叠山意向
        6.2.3 植入生活符号
    6.3 集市记忆的唤醒
        6.3.1 营造地域市集空间
        6.3.2 再现传统观戏活动
        6.3.3 点缀剪纸艺术文化
    6.4 田野生活的回归
        6.4.1 设立山地隐居主题
        6.4.2 渲染归家桃源意境
        6.4.3 打造邻里耕种情景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景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科研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城市夜景景观设计概述
    2.2 城市夜景景观的影响因素
        2.2.1 城市景观现状的影响
        2.2.2 经济技术的影响
        2.2.3 安全与环保的影响
    2.3 城市夜景景观特征
        2.3.1 城市夜景景观具有人类时代文化特征
        2.3.2 城市夜景景观是有变化的整体
        2.3.3 城市夜景景观是独特的艺术载体
    2.4 城市夜景景观的构成元素
        2.4.1 城市照明中的灯具以及景观中的光
        2.4.2 夜景景观中呈现出的城市本体
    2.5 其他相关理论
        2.5.1 夜景景观设计与心理学的关系
    2.6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城市夜景景观案例解读
    3.1 调查实例选择
    3.2 调查分析方法
    3.3 国内外优秀案例解读
        3.3.1 法国巴黎香榭丽舍的夜景
        3.3.2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夜景
    3.4 实例调查分析
        3.4.1 西安南大街的夜景景观
    3.5 城市夜景景观调研综合分析
        3.5.1 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3.5.2 现场问卷综合分析
        3.5.3 网络问卷综合分析
        3.5.4 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城市夜景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4.1 城市夜景景观设计中的原则
        4.1.1 基于安全实用的原则
        4.1.2 基于整体可持续的原则
        4.1.3 基于独特意境美的原则
    4.2 城市夜景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4.2.1 “因地制宜”的设计原理
        4.2.2 利用光和人的动静结合的设计原理
        4.2.3 对比协调的设计原理
        4.2.4 基础设施景观化的设计原理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城市夜景景观设计方法在大唐不夜城中的应用
    5.1 西安大唐不夜城项目概况
    5.2 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景景观设计阐述
        5.2.1 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5.2.2 大唐不夜城改造前的夜景景观设计
        5.2.3 大唐不夜城改造后的夜景景观设计
        5.2.4 大唐不夜城改造前后的夜景景观设计优化分析
        5.2.5 大唐不夜城相对于分析的国内外案例的优势和不足
    5.3 城市夜景景观设计方法在西安大唐不夜城中的应用
        5.3.1 在整体布局中的应用
        5.3.2 在景观细节中的应用
    5.4 城市夜景景观设计方法在大唐不夜城中的应用思考
        5.4.1 打造出大唐不夜城夜景景观文化符号
        5.4.2 对地方景观的利用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5.4.3 增强夜景景观吸引力和可识别性
    5.5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都市型绿道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评价研究 ——以合肥市环城绿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双修下的绿道建设被赋予“新内涵”
        1.1.2 我国绿道发展进入“新时期”
        1.1.3 合肥绿道规划提出“新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读
        2.1.1 绿道
        2.1.2 绿道类型分类
        2.1.3 都市型绿道
        2.1.4 都市型绿道景观环境感知
        2.1.5 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城市廊道
        2.2.2 城市慢行系统
        2.2.3 景观美学
        2.2.4 环境心理学
        2.2.5 景观偏好
    2.3 景观环境感知评价研究进展
        2.3.1 景观环境感知评价方法
        2.3.2 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评价指标
    2.4 都市型绿道研究进展
        2.4.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4.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2.5 研究评述
        2.5.1 研究问题
        2.5.2 研究构想
第三章 都市型绿道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
    3.1 概述
    3.2 基本理论研究
        3.2.1 都市型绿道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运行机制
        3.2.2 都市型绿道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的概念内涵
        3.2.3 都市型绿道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评价的内涵
    3.3 指标体系构建
        3.3.1 模型构建
        3.3.2 构建原则
        3.3.3 初步评选指标
        3.3.4 指标释义
    3.4 评价标准划分
        3.4.1 指标等级界定标准
        3.4.2 满意度等级划定
    3.5 评价模型建立
        3.5.1 指标权重计算
        3.5.2 指标合并规则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都市型绿道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评价的实践应用—以合肥市环城绿道为例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区位交通条件
        4.1.2 周边用地状况
        4.1.3 景观资源分析
        4.1.4 社会文化资源分析
    4.2 环城绿道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评价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2.3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都市型绿道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提升策略
    5.1 视觉美学感知综合优化策略
        5.1.1 充分体现各区段植物色彩特色
        5.1.2 提升绿道整体铺装丰富度
        5.1.3 注重统筹规划植物形式美感
    5.2 听觉声景观感知综合优化策略
        5.2.1 注重鸟虫鸣叫声营造
        5.2.2 合理分散游玩嬉戏声
        5.2.3 设置专用宠物场所
    5.3 触觉景观感知综合优化策略
        5.3.1 丰富绿道空间植物触觉感知
        5.3.2 选用地域化与生活化的材质
    5.4 嗅觉景观感知综合优化策略
        5.4.1 加强处理汽车尾气
        5.4.2 树立使用者绿道主人翁意识
    5.5 景观游憩吸引力感知综合优化策略
        5.5.1 优化设置空间布局
        5.5.2 串联空间主题鲜明的节点
        5.5.3 构建绿道景观交互体验
    5.6 功能设施友好公平性感知综合优化策略
        5.6.1 提升休憩设施的人性化
        5.6.2 塑造绿道多层次的慢行体系
        5.6.3 优化设置廊道尺度
    5.7 都市文化体验性感知综合优化策略
        5.7.1 注重融合时代创新科技技术
        5.7.2 深挖历史文化景观特色
    5.8 自然生态性感知综合优化策略
        5.8.1 强化环保措施的落实性
        5.8.2 运用生态设计手法
    5.9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都市型绿道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影响因子确立调查问卷
附录:2 合肥市环城绿道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测评调查问卷
附录:3 都市型绿道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评价指标因子判断矩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基于游客行为心理的梅山文化园疗愈景观营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压力
        1.1.2“以人为本”环境设计理念的发展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行为心理学相关概念
        2.1.1 行为
        2.1.2 心理
    2.2 行为心理学在景观中的应用
        2.2.1 景观环境中人的行为模式
        2.2.2 行为心理学在景观空间布局中的应用
        2.2.3 行为心理学在景观层次营造中的应用
    2.3 疗愈景观
        2.3.1 疗愈景观概念
        2.3.2 疗愈景观类型构成
    2.4 自然疗愈景观
        2.4.1 注意力恢复理论四要素
        2.4.2 概念界定
        2.4.3 疗愈方式
        2.4.4 疗愈效益
    2.5 压力缓解论
    2.6 场所认同
    2.7 积极心理学
    2.8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游客行为心理与梅山文化园疗愈景观关系构建
    3.1 相关调研分析
        3.1.1 基本信息分析
        3.1.2 出游方式分析
        3.1.3 旅行认可度分析
        3.1.4 基于疗愈意识的旅游频次和旅行地倾向分析
        3.1.5 自然疗愈景观认知分析
        3.1.6 自然疗愈旅行地意见、建议分析
    3.2 行为心理学应用于自然疗愈景观可行性分析
        3.2.1 旅游行为动机中潜在的疗愈意识
        3.2.2 旅游体验中疗愈心理的满足
        3.2.3 疗愈体验影响下的旅游后感
    3.3 梅山文化园疗愈景观可行性分析
        3.3.1 项目背景
        3.3.2 地理区位优势
        3.3.3 自然环境优势
        3.3.4 人文环境优势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梅山文化园疗愈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4.1 梅山文化园疗愈景观设计理念
        4.1.1 人与自然共生
        4.1.2 五感沉浸式体验
        4.1.3 自然恢复与积极心理诱导
    4.2 梅山文化园疗愈景观设计原则
        4.2.1 安全性
        4.2.2 通用性
        4.2.3 舒适性
        4.2.4 丰富性
        4.2.5 魅力性
        4.2.6 兼容性
    4.3 梅山文化园疗愈景观空间设计要素
        4.3.1 个人及半私密空间
        4.3.2 半开放空间
        4.3.3 开放空间
    4.4 梅山文化园疗愈景观设计构成要素
        4.4.1 植物景观
        4.4.2 水体元素
        4.4.3 园路铺装
        4.4.4 景观雕塑
        4.4.5 休闲座椅
        4.4.6 指示标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梅山文化园疗愈景观提质规划实践
    5.1 总体规划与建设现状
    5.2 主题空间分区
        5.2.1 休闲服务区
        5.2.2 民俗风情区
        5.2.3 观景冥想区
        5.2.4 梅山文化展陈区
        5.2.5 康体疗养区
        5.2.6 艺韵交流区
        5.2.7 狩猎体验区
        5.2.8 安化黑茶及有机农业体验区
        5.2.9 森林康养区
    5.3 观光流线序列
        5.3.1 主要性观光流线
        5.3.2 选择性观光流线
    5.4 服务设施完善
        5.4.1 餐饮住宿服务
        5.4.2 购物服务
        5.4.3 安全防护
        5.4.4 通用性空间
        5.4.5 功能设施
    5.5 植物风貌提升
        5.5.1 路沿补种
        5.5.2 水景丰富
        5.5.3 局部补植
    5.6 景观节点提质——以书堂小径为例
        5.6.1 场地现状分析
        5.6.2 设计分析
    5.7 艺术中心景观设计方案
        5.7.1 基地分析
        5.7.2 设计分析
    5.8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作品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实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
附录D 调研问卷
附录E 毕业设计文本

(10)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绿道研究概况
        1.2.2 文化景观研究概况
        1.2.3 现有研究述评
        1.2.4 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对策与思路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
        1.3.2 核心概念内涵讨论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图
第二章 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分析
    2.1 广州当前建成绿道的主要问题
        2.1.1 生态型绿道:生态优势待维护和彰显
        2.1.2 郊野型绿道:功能类型差异化待提升
        2.1.3 都市型绿道:需提升可达性和安全性
    2.2 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主要类型
        2.1.1 纵横古今的广州遗址景观
        2.1.2 生机盎然的广州场所景观
        2.1.3 依山靠水的广州聚落景观
    2.3 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问题
        2.3.1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型绿道文化景观周边生态资源待重视
        2.3.2 社会经济关联:郊野型绿道与沿线生态产业关联性待加强
        2.3.3 景观审美体验:都市型绿道对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维护较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3.1 回归绿道概念的生态保护内涵
        3.1.1 凸显绿道系统的生态特征
        3.1.2 维护文化景观的生态环境
        3.1.3 理清城乡绿道的生态职能
    3.2 结合城市发展推进生态系统的协调
        3.2.1 推进景观生态廊道的构建
        3.2.2 彰显文化景观之间的关联
        3.2.3 延展各类景观资源的功能
    3.3 促进沿线景观风貌要素的和谐共融
        3.3.1 绿道游径规划与文化景观格局相应
        3.3.2 绿道景观形式与文化景观风貌相衬
        3.3.3 绿道景观功能与文化景观资源相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4.1 助力城乡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4.1.1 结合产业发展进行绿道游径规划
        4.1.2 适应技术发展调整绿道设施供应
        4.1.3 依据景观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
    4.2 增进建设共识以提升绿道系统正面效应
        4.2.1 宏观:结合区域发展,促进绿道对生态产业的带动
        4.2.2 中观:结合城市双修,改善文化景观空间环境品质
        4.2.3 微观:结合社区建设,推进公众参与绿道景观优化
    4.3 调整绿道建设运行方式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3.1 加强政府对优化绿道系统的政策支持
        4.3.2 尊重专家对完善公共环境的价值引导
        4.3.3 增加市场的参与合作以提升有续运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景观审美体验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5.1 彰显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审美文化特征
        5.1.1 延续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地域技术特征
        5.1.2 展现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社会时代精神
        5.1.3 传承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人文艺术品格
    5.2 依据主体审美结构层次完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
        5.2.1 依据主体审美生理层次提升绿道系统的可达性
        5.2.2 依据主体审美心理层次提升绿道景观的多样性
        5.2.3 依据主体审美社会文化层次提升景观的文化性
    5.3 改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中审美活动发生的条件
        5.3.1 提升广州绿道系统的关键节点的景观品质
        5.3.2 凸显广州绿道系统中主要游径的主题序列
        5.3.3 完善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网络关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初探都市景观环境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绵阳市跃进路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策略研究[D]. 余烨.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为例[D]. 范晓玥.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枢纽区域地下空间城市设计控制要素与策略研究[D]. 纵旻清.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4]基于环境行为的哈尔滨群力新区公园景观互动性研究[D]. 徐安君.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5]工业遗产景观视觉评价及优化设计研究[D]. 李楠. 燕山大学, 2020(01)
  • [6]基于知觉体验的云智小镇启动区景观设计研究[D]. 张海涵.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7]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景景观设计研究[D]. 赵艳丽. 长安大学, 2020(06)
  • [8]都市型绿道景观环境感知满意度评价研究 ——以合肥市环城绿道为例[D]. 蒋泽宇.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9]基于游客行为心理的梅山文化园疗愈景观营造探析[D]. 郑雅文. 湖南大学, 2020(12)
  • [10]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D]. 刘琳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城市景观环境规划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