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我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略谈对我区高校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刀贵娟[1](2021)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因此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基于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解决中国特色民族问题的关键策略,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手段,所以积极促进二者融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试图对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通路径研究。文中阐述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对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提高人们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的重要性;分析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内涵、关系及目标;再根据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整理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现状,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从提高思想认识、扩大融通范围、优化融通队伍、丰富融通内容、创新融通策略五个方面提出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路径。

张锦花[2](2021)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原创性贡献,是我们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巨大飞跃。国内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联系、情感上相互亲近,各少数民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不是国内各民族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共同体。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本质特点,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共同体,其中起着“黏合剂”作用的是历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共同居住的广袤国土,是团结一致、驱逐外辱、寻求解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记忆和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历史传统,源起于传统“华夷一统”思想,在古代无论是“华”,还是“夷”,尽管文化形式各异,居住在不同的区域,但都是炎黄子孙。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无论采取武力征服、羁縻、和亲等政策,都在维护国家统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列强入侵、生灵涂炭,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共同反抗外敌入侵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不断衍生和发展,经过抗日战争时期全社会对“中华民族”概念广泛的讨论,社会各界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念逐渐接受,中华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极大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华民族与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的认识的一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形势,立足我国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传统,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得以基本形成。2014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科学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这一论断的形成,同样经历了逐渐发展形成的过程,经历了从“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确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几个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民族工作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和飞跃,对中华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掌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就非常关注西藏。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主持召开第六次和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机遇西藏特殊关怀,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十个必须”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是新时代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要求和根本引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纲领性原则,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西藏工作实际,深刻揭示了西藏工作的内在规律。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藏面临“五期叠加”新的阶段性特征。西藏作为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成分众多,宗教因素突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必须将民族宗教因素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来考虑。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改革开放,彻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摆脱了贫困。但是,十四世达赖和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一刻没有停止,境内外企图分裂祖国,破坏安定和平大好局面的反动势力仍然存在,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当“管肚子”的问题解决以后,“管脑子”的问题仍然任务艰巨,如何让西藏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要求必须通过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新时代西藏工作“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坚持西藏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淡化宗教消极影响,提升西藏各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凝聚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本文的研究主要从理论、政策、实践及反思四个维度出发,进行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梳理、价值意义阐释、实证分析调查、剖析问题实质、路径选择探析。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国内外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趋势及学术观点,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从多学科视角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与界定,以期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起、雏形、形成、发展与确立的不同历史形态进行梳理总结,从而夯实研究根基。第二章主要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首先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其次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再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寻找关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依据,最后对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论述总结归纳并概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论述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遵循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还要立足于西藏特殊的民族宗教实际,正确处理好“一”和“多”、“同”和“异”、“恒”和“变”的关系。第四章从历史与现实的层面分析了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机遇,从古代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与内地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近代以来西藏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巨大历史贡献,以及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与系统工程战略性工程,关键是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现实命题的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既是理论研究也是现实问题研究,为了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采取对西藏高校大学生、西藏农牧区、西藏城市社区进行定量调查,以问卷调查与访谈方法与形式,分析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第五章内容,本章主要以社会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为主,以西藏7所高校中的部分在校大学生与教师、西藏农牧区的部分农牧民与驻村干部、城市社区中的部分市民与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累计发放问卷3000余份,访谈人数300余人,并通过SPSS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为论文的研究增加数据支撑与可靠依据。第六章立足实证分析,剖析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为第七章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构建提供了路径构建依据。着眼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是多样的,其中政治建设是根本保障,经济发展是重要基础,文化认同是精神纽带,社会认知是关键,教育宣传是手段,只有这几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才能使西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更加坚固。

葛菲[3](2020)在《新时代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是维护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主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可或缺的接班人,他们的民族观是否正确,对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甚至是国家的社会稳定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随着新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各种西方思潮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产生了的负面影响,为民族地区开展民族观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该论文针对这一问题,立足于新时代,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一系列对策。第一章阐述了新时代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研究这一课题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民族观教育的研究现状,阐明了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是民族观教育的相关概述。阐述了民族和民族观的概念和民族观教育的基本内容;研究了民族观教育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观,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以及新时代习近平的民族观;强调了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新时代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能够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激发大学生维护本民族地区社会安全和稳定的责任担当,激发大学生共同实现中国梦的使命以及促进大学生自觉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第三章研究了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包括:民族观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民族观教育教学手段有待创新;民族观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民族观教育教学实效性不强;受教育者学习主动性未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高校民族观教育管理机制存在薄弱环节;教师本身对民族观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族观造成冲击;学校教育不能与地方社会治理形成有效配合。第四章提出了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实效性的一系列对策。第一,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第二,把民族观教育有效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第三,要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合力。

高忠儒[4](2020)在《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十年的民族工作实践证明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是帮助人们科学分析民族现象、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金钥匙”,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接受系统的民族观教育,了解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者,高校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更应自觉接受科学系统的民族观教育,掌握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以正确指导自身以及他人(学生)的行为实践。然而,环顾现阶段我国的民族观教育,不难发现:高校教师的民族观教育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主要表现在:首先,在政策层面,党的民族观教育政策虽然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各个场域,但却较少关注到高校教师群体,表现出对高校教师群体的政策“遗忘”;其次,在高校教师教育与培训的实践层面,未能与时俱进添加民族观教育的具体内容,表现出教育培训内容上民族观知识的不足或缺失;最后,高校教师自身基于“快速”发展考虑,将有限的时间、资源等专注于那些能带来可见的、实际的、限时收益的教学或科研等活动,无暇顾及民族观教育,也是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现阶段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要着眼于顶层设计,完善和制定具体的民族观教育政策,实现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的制度化;其次,要立足于高校教师教育与培训实际,将民族观教育内容有机添加到教育培训的各个阶段;最后,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接受民族观教育成为其自觉行为,从而实现政策层面、实践层面与个人层面的全面保障,以推动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的常态化进行。

颜文娟[5](2019)在《W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开设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对W大学民族观教育既有措施的归纳及问卷调查,认为W大学民族观教育的形式多样,理论与实践兼具,但民族观教育的内容仍有待丰富和完善,特别是在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方面的教育仍相对薄弱,无法使学生建构起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系统认知,学校民族观教育的效果还有待提升。W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开设具有现实需求,是学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需要;是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是学校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同时,W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开设也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可行条件,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该课程于今年年初在W大学成功开设,实现了学校此课程“从无到有”的突破。最后,就W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开设提出构想,拟构了四条路径:一是要明确指导思想,把握正确方向;二是要加强师资建设,组建教学团队;三是要优化教学设计,形成教学方案;四是要联通第二课堂,激发学习动力,从而实现课程“从有到优”的建设。并初步为其他高校拟构了课程开设的实施草案。

曾强[6](2018)在《新时代广西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民族冲突频发,影响着全人类的进步,放眼国内,中国正处于战略转型期,前景是光明的,但同时困难也是严峻的。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使得中国民族问题更具有特殊性,居安思危,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族观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同时又是“一带一路”,“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门户,多元政治、经济、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交锋,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广西各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任重而道远。教育事业的开展既会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也会使边疆稳定巩固,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实证出发,对区内四所具有一定代表性高校的学生开展民族观教育的调査,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当前广西大学生的民族理论认知,民族情感认同及个人的践行三个方面总体水平较高,表现在有一定量的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认知储备,较深厚的民族情感认同,相对积极地民族观个人践行。上述情况反映出广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下文简称为民族观教育)工作成果显着,但我们仍需直视一定的现实困境,集中体现在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广西区情认知不清,对民族观教育、民族文化认同度不高等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分析民族观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维度主要集中在对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主体自身特点这几个立体层面的分析,主要包括:广西部分高校对民族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给民族观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父母相对片面的教育观对大学生造成消极的影响;大学生本身具有思想多元,行为选择多样的特点等。依据问题产生的原因笔者探究加强民族观教育的对策构想,一是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二是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三是健全民族观教育的保障监督机制;四是构建“三位一体”民族观教育体系;五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

吴艳华[7](2016)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宗教格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新疆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认同教育历来被新疆地方政府和高校高度关注。自1935年新疆成立第一所高等院校以来,无论是中华民国还是新中国时期,新疆政府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他们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与反对外来侵略,实施宗教与教育相分离以及土地改革和抵制“三股势力”等社会实践相结合,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然而,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普世价值”、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网络信息、“三股势力”等严重影响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使得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追求民族认同、宗教认同的过程中模糊、淡化了国家认同。与此相对应,虽然总体而言新疆高校国家认同教育比较成功,但目前仍然存在教育理念滞后、内容枯燥、方法僵化等问题。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国家认同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无论从其理念、内容还是教育机制等方面来说,国家认同教育具有特定的价值倾向和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它是维护国家合法性及特定利益关系的一种实践活动和手段。因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旨在增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我国的阶级利益关系及维系这种利益关系的各种秩序及价值观念的认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或者不能准确认识、理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特殊性,从而影响了国家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事实上,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及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念的转变等普遍因素相比,民族、宗教认同及“三股势力”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与内地不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以及“三股势力”对国家认同的冲击和消解。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国民文化、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三种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而传统文化的引导利用又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发展的焦点。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其无神论的国家认同教育短期内很难切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心理,而要彻底消除宗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之间的矛盾关系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难点。同时,与内地大学生不同,受民族、宗教认同下的集体主义传统的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自我价值诉求。这种蕴含于民族与宗教认同之中的集体主义与当前我国主导的集体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从价值需要的角度讲,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重心在于个体价值的培育而不是满足,即国家认同教育首先应该探究如何从宗教、民族认同的传统价值归属中培育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个体价值,并用这种健康合理的个体价值去冲淡宗教、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的负面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发展问题绝不单纯是一个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从发展的视角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应该突出中国特色,树立以人为本和系统教育的理念,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文化为引领,培育和唤醒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合理的现代人格,调整国家认同教育的相关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健全相关教育机制。

黄家周[8](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刘子云[9](2015)在《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族团结教育”因与社会政治议题存在密切关联,通常被狭隘地理解为权力再生产的工具、意识形态的象征符号。实质上,民族团结教育及其模式,是在时代需要的背景下和复杂环境的孕育中,由政治话语的建构、历史主体的实践、制度伦理的规范等多重环境要素共同作用而生成与建构的概念、行动和运行方式。其宗旨是教青年和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以及地球共同体中所有个体所具有的相似性与彼此关联的命运。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但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进程中,鉴于人们的文化符号、文化归属认同以及利益诉求的差异,导致“不平等、歧视、分离主义、极端势力”等破坏和谐的民族关系的力量在学校和社会公共领域中的事实性存在,威胁着个体的生存、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秩序。同时受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性增强、非传统安全威胁等因素的影响,各族人民在交流、交换和互动的过程中存在的传统的民族问题与民族矛盾,或持续存在或转换为经济纠纷、文化差异等产生的新的矛盾与冲突。为了个体与他者的共同安危,民族团结教育致力于用平等、民主、正义与和谐的教育理念、实践方法,培养青年及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以消除民族歧视、抵制破坏、修复分离主义导致的情感裂痕、避免暴力冲突引致的伤害,以维护社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平等地位和尊严,维护中华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秩序。本文将民族团结教育的“主体、理念、方式、过程、效果”等5个要素纳入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的范畴,从历史、政策、实践和理论反思的层面,对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秉持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考察民族团结教育现象,及反思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并进行尝试性的理论建构。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之缘由、意义、内容与方法,从多学科和中外比较的视野审视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状况。第二章主要从多学科视角审视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意义。其中主要是从人类学视野中的族群认同理论、民族学中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民族政治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社会学中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以及象征人类学中的象征理论等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新的阐释,理解和反思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各有不同,但其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第三章具体分析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和“民族团结教育”等概念,从政治论、利益论、工具论、价值论等不同的论说,以及从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再审视,分析了民族团结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认同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之间的交迭与差异,确立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内涵。重点分析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生成逻辑,即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正当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从工具论和价值论两个维度阐释了民族团结教育生成的价值。第四章从宏观上阐释了我国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基本样态。历史地审视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理念和目标,分别简述了主体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理念。两者民族团结教育理念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文化相互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理念。虽然我国民族团结的理念早已蕴藏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但作为教育实践却是近代之事。本文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萌生阶段(18401949年);伴生阶段(1949—-1978年);独立阶段(1978—至今),不同阶段,其目标、主体、方式、政策具有不同的特点。为避免研究的主观偏见,对广西、北京和湖南的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由此形成了第五章内容,即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的实地调查研究。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坚持主位研究,主要以团结模范省区的广西作为研究背景,对南宁市五所中学的143名教师和7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对百色市、来宾市等各地民宗局、民委的民族教育管理者,那良镇中心小学、滩散小学、新兴民族学校等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及对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等进行深度访谈。在使用调查资料时,尽量做到价值中立,以还原民族团结教育的“真实”,并呈现了广西生态视阈下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状况,包括各族师生等不同主体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对象、课程教学、教材、师资、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态度和看法,总结了广西整体的民族团结教育经验。第六章对我国与以色列、马来西亚、美国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模式进行了描述性总结。各国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团结教育所采取的具体理念、目标和行动方式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国家统一、消除民族歧视和促进社会民主、公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我国与外国的民族团结教育在理念、制度和实践上具有相同之处,在目标、方式和实践上有一定差异,从总结的经验来看,民族团结教育需要注重理念上的包容性和实践上的灵活性。第七章对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遭遇的困境进行了反思。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理念、主体认识、实践过程、方式选择、质量效果和评价等存在认识上和操作层面的困惑,尤其是不同范式主导下人们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理念的认识存在的偏差较大。第八章探讨了如何解决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中关于理念、主体等要素的认识困境,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的方法探讨和路径分析。根据广西、北京、西藏等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可以将经验归纳为课程、活动、文化、情感等四种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第九章从人类学视角对民族团结教育进行了理论反思。根据民族团结教育形式特点,将民族团结教育分成权力、理性和文化支配等三种类型。不同民族团结教育类型各有优劣,其中文化支配型民族团结教育是最适合当下社会所需要的类型。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来看,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应将学校视为一个类社会的公共场域,充分利用学校的民族文化符号,挖掘其象征意义,通过精心的教育选择,为各族学生建构一个富有中华民族文化隐喻的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公共领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形塑各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爱国情怀,促进彼此的尊重、理解和沟通,达至民族团结与和谐的理想。

李美清[10](2014)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基础。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方面历经考验、富有成效,值得进行认真研究和总结并上升为指导今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当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研究拟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核心内容以及发展脉络问题;二是当前国内民族地区马克思民族观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三是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国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构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新体系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从概念研究入手,通过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观等核心概念进行再学习再研究,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发展。同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实证研究对象,从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至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共80多年的史实入手,全面分析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发端与发展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总结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成效,力求从中找出影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成效的实践因素和理论依据,分析研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时代要求以及当前国内民族地区马克思民族观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进行理论和现实的具体研究分析后,通过深入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模式和特点,以及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提炼、概括和升华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模式,探索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从组织与管理、实施与保障等方面研讨我国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对策,最终建构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教育体系,以期提出有操作性的有效方案。

二、略谈对我区高校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谈对我区高校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价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和难点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重要性
    一、宏观层面: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一)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和建设边疆的需要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三)夯实民族平等、团结及反对民族分裂的需要
    二、中观层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
        (一)维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需要
        (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共同繁荣的需要
        (三)巩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需要
    三、微观层面:提高人们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培育少数民族干部奉献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需要
        (二)提高在校学生和普通群众知识水平和政治素养的需要
        (三)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
第二章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内涵、关系与目标分析
    一、二者的内涵分析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内涵
    二、二者的关系辨析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三、二者融通的目标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三)深化“五个认同”理念
        (四)强化“三个离不开”意识
第三章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方案设计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二、取得的成效
        (一)对二者的融通有了基本认知
        (二)对二者的融通持认同态度
        (三)会积极与破坏二者融通的行为作斗争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路径思考
    一、提高认识,发挥教育的引领示范效应
        (一)提高教育者对二者融通重要性的认识
        (二)提高受教育者对二者融通重要性的认识
    二、扩大范围,保证教育对象的全面覆盖
        (一)在校学生是首要对象
        (二)领导干部是重点对象
        (三)普通群众是重要对象
    三、优化队伍,提升教育者的专业水平
        (一)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育者的理论水平
        (二)开展学术交流,拓展教育者的专业视野
        (三)设立专业部门,提高教育队伍的专职程度
    四、丰富内容,构建完善的教育科学体系
        (一)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教育的科学体系
        (二)构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的科学体系
        (三)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教育的科学体系
    五、创新策略,挖掘喜闻乐见的融通渠道
        (一)利用校内资源,推动融通方法创新
        (二)利用校外资源,推动融通形式创新
        (三)利用网络资源,推动融通载体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释
        一、治藏方略
        二、民族与中华民族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形成过程
        一、源起:传统“华夷一统”思想
        二、雏形: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形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形成
        四、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五、确立: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
        一、中国史前文明中的共同体思想
        二、古代各民族互动中的共同体思想
        三、大一统国家观中的共同体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二、恩格斯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三、列宁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一、毛泽东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二、邓小平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三、江泽民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四、胡锦涛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第四节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
        一、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章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节 党的治藏方略的形成发展历程
        一、党治藏方略的初步形成阶段(1949—1978)
        二、党的治藏方略的发展完备阶段(1978—2012)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确立阶段(2012—至今)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要内容及目标任务
        一、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要内容
        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目标任务
    第三节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题中之意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三大关系
第四章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与现实机遇
    第一节 古代西藏各民族与其他民族互动的典型代表
        一、民族互市与王朝朝贡
        二、民族会盟与民族和亲
        三、民族战争与民族贡献
    第二节 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一、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
        二、共同抵御外辱扞卫统一
        三、共同丰富发展祖国经济
        四、共同发展繁荣中华文化
    第三节 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机遇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
        二、党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的战略机遇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引领机遇
第五章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证分析
    第一节 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学生调查问卷与访谈统计分析
        三、总结与启示
    第二节 西藏农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农牧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分析
        三、客位研究:以驻村干部为视角分析农牧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
        四、总结与启示
    第三节 西藏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点社区的选取情况
        三、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四、总结与启示
第六章 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挑战
    第一节 多元文化冲击的复杂性挑战
        一、境内外分裂敌对势力威胁西藏安全稳定
        二、多元文化主义冲击西藏主流文化
        三、藏传佛教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客观性挑战
        一、西藏经济总体发展相对滞后的客观性
        二、西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性
        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阻碍性
    第三节 社会领域的复杂性面临多样性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社会认知不足
        二、对自媒体的无序发展的管控不足
        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第四节 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直接性挑战
        一、文化程度偏低与环境影响
        二、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师资教师队伍素质需要提高带来的挑战
        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缺乏良性互动
    第五节 培育实践内生动力不足的制约性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主体的困惑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客体面临的困惑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面临的困惑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式的困惑
第七章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路径探析
    第一节 政治维度:构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依法管理西藏宗教事务、提高藏传佛教中国化水平
        四、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第二节 文化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根基
        二、以推动西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契机,丰富培育内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四、以文化互鉴为导向,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第三节 经济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三、建立经济互助机制,形成民族互惠共同体
        四、加大边境扶持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第四节 社会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保障
        一、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良好社会生态
        二、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不断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实载体
        三、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作用
        四、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五节 教育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动力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
        二、深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浓厚氛围
        三、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联动作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合力
        四、遵循认知情感规律,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成效
    第六节 认知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一、确立培育原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指明方向
        二、完善培育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丰富内容
        三、优化培育方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拓宽路径
        四、形成长效机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新时代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二章 民族观教育相关概述
    一、民族观相关概念
        (一)民族与民族观
        (二)民族观教育
    二、民族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民族祖国观教育
        (二)民族文化观教育
        (三)民族历史观教育
        (四)民族政策观教育
    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观
        (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发展
        (三)习近平的民族观
    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二)强化大学生维护本民族地区社会安全和稳定的责任担当
        (三)激发大学生共同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
        (四)促进大学生自觉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
第三章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观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
        (二)民族观教育教学手段有待创新
        (三)民族观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
        (四)民族观教育教学实效性不强
        (五)受教育者学习主动性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民族观教育管理机制存在薄弱环节
        (二)教师本身对民族观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三)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民族观造成冲击
        (四)学校教育不能与社会民族观教育形成有效配合
第四章 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
        (一)合理安排部署民族地区高校民族观教育课程体系
        (二)加大对民族地区高校民族观教育资源投入
        (三)培养专业化、高水准民族观教育教师队伍
        (四)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民族观教育教学
        (五)整合高校各部门、各学科民族观教育资源
    二、把民族观教育有效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一)民族祖国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
        (二)民族文化观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相结合
        (三)民族历史观教育与五大发展理念宣传教育相结合
        (四)民族政策观教育与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教育相结合
    三、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合力
        (一)加强民族地区政府的宗教政策宣传,配合高校的民族观教育
        (二)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大学生的团结进步
        (三)加强社会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四)建立高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机制,提高民族观教育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4)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切身体会:民族观教育是认识“民族”的必要过程
        (二)社会舆情引发对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的思考
        (三)政府重视教师的民族观教育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政策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意义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价值功能研究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基本内容研究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教育实践研究
        (五)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族
        (二)民族观
        (三)民族观教育
第一章 加强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节 重视民族观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
        一、建国初期党对民族观教育的关注(1949-1956)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对民族观教育的重视(1956-1965)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对民族观教育的强调(1978-今)
    第二节 民族大学生快速增长要求高校教师加强民族观教育
        一、教育的整体发展推动民族大学生基数上升
        二、“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求高校教师加强民族观教育
        三、“互嵌式”校园格局的构建要求高校教师加强民族观教育
第二章 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民族观教育政策之于高校教师的“遗忘”
        一、政府体系民族观教育政策之于高校教师的“遗忘”
        二、学校场域民族观教育政策之于高校教师的“遗忘”
        三、社会场域民族观教育政策之于高校教师的“遗忘”
    第二节 教师培训内容中民族观教育的不足
        一、政策执行上民族观教育内容的不足
        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民族观教育内容的缺失
        三、“潜在高校教师”群体高等教育阶段民族观教育的不足
    第三节 各行为主体对民族观教育的选择性“忽视”
        一、时间精力“稀缺”导致教师的选择性“忽视”
        二、学校基于自身发展的选择性“忽视”
        三、政府部门间权责“模糊”
        四、社会场域对高校教师民族观产生的冲击
第三章 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常态化思考
    第一节 政策层面:完善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的政策制度
        一、政策制约:明文规定,理清源头
        二、适当的激励机制设计
        三、完善多元的政策考核评价机制
    第二节 实践层面: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立足课堂教学:加强高校教师“潜在群体”的在校教育
        二、基于入职培训:完善民族观教育的入职培训机制
        三、把握在职培训:完善民族观教育的继续教育设计
    第三节 个人层面:高校教师增强民族观学习的自觉性
        一、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教师发挥带头作用
        二、普通教师自觉提高民族观学习意识
        三、潜在教师群体加强多渠道的民族观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W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开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二)高校普遍开设课程的政策要求与现实存在反差
        (三)W大学课程的开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W大学民族观教育的既有措施及效果
    第一节 W大学民族观教育的既有措施
        一、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渗透教育
        二、借助党团课及培训进行专题辅导
        三、通过主题班会进行集中学习
        四、依托校园文化及校内外活动进行隐性教育
        五、成立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
    第二节 W大学民族观教育的效果
        一、学生对民族常识的认知情况
        二、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情况
        三、学生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掌握情况
        四、学生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理解情况
第二章 W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开设的现实需求
    第一节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教育相关政策的需要
    第二节 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第三节 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第三章 W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开设的可行条件
    第一节 社会大环境为课程开设提供了契机
    第二节 学校具备了课程开设的可行条件
        一、教师对课程开设的态度
        二、课程的师资情况分析
        三、课程的教学资源情况分析
        四、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情况分析
第四章 W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开设的几点构想
    第一节 明确指导思想,把握正确方向
    第二节 加强师资建设,组建教学团队
        一、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二、加强课程师资培训
    第三节 优化教学设计,形成教学方案
        一、明确教学目标
        二、精选教学内容
        三、创新教学方式
        四、优化考核方式
    第四节 联通第二课堂,激发学习动力
        一、丰富第二课堂内容
        二、拓展第二课堂形式
        三、优化第二课堂考核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新时代广西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涵
        2.1.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涵义
        2.1.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涵义
    2.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
        2.2.2 列宁、斯大林的民族观
        2.2.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2.3 广西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2.3.1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教育
        2.3.2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理论教育
        2.3.3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教育
        2.3.4 广西区内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2.4 加强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意义
第3章 广西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归因
    3.1 问卷总体情况
        3.1.1 问卷设计与实施
        3.1.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 广西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3.2.1 各级部门和高校对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3.2.2 大学生对相关民族理论和政策有较高水平认知
        3.2.3 大学生已形成较强的民族认同及自豪感
    3.3 广西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个人层面
        3.3.2 学校层面
        3.3.3 社会层面
    3.4 广西大学生民族观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3.4.1 部分高校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重视程度不高
        3.4.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模式创新性不足
        3.4.3 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给民族观教育带来挑战
        3.4.4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建立
        3.4.5 父母相对片面的教育观对大学生造成消极的影响
        3.4.6 实用主义盛行导致大学生民族观教育主体能动性不强
        3.4.7 大学生思想多元,行为多样增加民族观教育的难度
第4章 新时代加强广西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对策构想
    4.1 明确广西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原则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增强民族观教育的引导性
        4.1.2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
        4.1.3 契合“三大生态”,凸显民族观教育的价值性
        4.1.4 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民族观教育的实效性
    4.2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
        4.2.1 深化民族观教育的教学改革
        4.2.2 创新民族观教育的载体和平台
        4.2.3 加强民族观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4.2.4 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整合
    4.3 政府强化顶层设计
        4.3.1 建立保障机制
        4.3.2 建立测评监督机制
    4.4 构建“三位一体”民族观教育体系
        4.4.1 整合社会力量
        4.4.2 发挥家庭作用
    4.5 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
        4.5.1 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系列活动
        4.5.2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广西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访谈提纲

(7)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 关于认同、国家认同内涵及相关理论的研究
        (二) 关于国家认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宏观研究
        (三)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研究
        (四) 研究的总体评价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 国家及国家认同
        (二) 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发展
        (三)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四、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指导
        (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
    二、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南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章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历史回顾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历史进程
        (一) 革命与抗争:内困外侮夹缝中的国家认同教育(1935-1949)
        (二) 发展与挫折: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国家认同教育(1949-1978)
        (三) 恢复与成熟: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国家认同教育(1978年以来)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二) 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共中央与自治区党委的领导
        (三) 始终联系新疆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
        (四) 针对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与新疆社会现实,拓展教育内容
        (五) 与时俱进地创新运用新的教育方法、教育载体
第三章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一) 全球化与超国家认同的强化
        (二) 市场化与次国家认同的加剧
        (三) 国家治理体系与认同教育的现代转型
        (四) 信息网络化与认同方式的变迁
        (五) “三股势力”的极端化与消解认同的隐蔽化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不容乐观
        (一) 国家认知的模糊性与片面性突出
        (二) 国家情感相对于民族、地域情感淡薄
        (三) 非理性与离心化行为潜藏蛰伏
    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二) 教育内容针对性不足
        (三) 教育方法有效性欠缺
        (四) 教育机制一定程度上存在漏洞
第四章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 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
        (二) 新疆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性
        (三) 多元与一体之间的认同张力
    二、科学把握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国民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 正视民族文化的传统性与国民文化的现代性之间的龃龉
        (二) 积极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资源
        (三) 警惕“三股势力”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利用
    三、辨证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
        (一) 价值的秘密在于主体
        (二) 淹没于宗教、民族价值共同体中的个人价值
        (三) 现代国家认同教育的个人价值转向
第五章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向
    一、坚持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
        (一) 强化中国特色
        (二) 突出以人为本
        (三) 确立系统思维
    二、推动教育内容的更新完善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代法治教育
        (二)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教育
        (三) 拓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与历史教育
        (四) 重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现代人格教育
        (五) 增强新疆周边国家国情与地缘政治教育
    三、促进教育方式的现代转型
        (一)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二) 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统一
        (三) 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相协调
    四、实现教育机制的健全优化
        (一) 健全新疆地区高等学校党委领导机制
        (二) 加强新疆地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三) 建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过快增长的预警机制
        (四) 优化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协调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致谢

(8)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9)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个体经验:关于民族教育的体验与认知
        二、理论反思: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现象的疑惑
        三、实践困惑:关于民族团结教育可能性的思考
    第二节 意义阐释
        一、正本清源: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二、知中谋道:探求民族团结教育的困境和出路
        三、理想建构:追寻民族关系与社会秩序的和谐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多学科视野下的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
        二、中观分析框架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综合研究
        三、与民族团结教育紧密相关领域的研究
        四、外国民族团结与教育策略研究
        五、分析与评价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选择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支点:民族团结教育的多学科理论基础
    第一节 民族认同论:各民族情感共通的纽带与基础
        一、民族认同的基本观点
        二、民族认同的结构
        三、民族认同与民族团结教育
    第二节 一体多元: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选择
        一、费孝通先生及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与民族团结教育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平等团结教育观
        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观
        二、领导集体的民族平等团结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观与民族团结教育
    第四节 象征人类学:文化符号、意义象征与公共生活教育建构
        一、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文化与象征意味
        二、象征人类学中的民族团结理念
        三、象征人类学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启迪
    第五节 社会团结: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不同价值论
        一、涂尔干与社会团结
        二、各民族有机与机械团结教育
    小结
第三章 认知自己: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与生成逻辑
    第一节 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一、民族、团结与民族团结
        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第二节 民族团结教育的生成逻辑
        一、民族团结教育缘何生成:正当性解析
        二、民族团结教育何以生成:可能性分析
    第三节 民族团结教育生成的意义:价值阐释
        一、工具论
        二、价值论
    小结
第四章 历史之维: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的样态
    第一节 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价值理念
        一、主体民族文化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理念
        二、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理念
    第二节 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过程
        一、萌生阶段(1840—1949年):民族团结教育的萌发
        二、伴生阶段(1949—1978年):民族团结教育的专门化
        三、独立阶段(1978—至今):民族团结教育的系统化
    第三节 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特点
        一、目标阐释
        二、主体范畴
        三、实践方式
        四、政策保障
    小结
第五章 实地调查: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民族团结模范场域中广西民族团结实践
        一、广西民族结构
        二、广西各民族关系
    第二节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学生访谈与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三、主位研究:教师访谈与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第三节 广西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经验
        一、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政策
        二、课程建设:建构地方与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
        三、文化建设: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推动民族认同教育
        四、师资建设:通过培训基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小结
第六章 他者之镜:外国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的比照
    第一节 以色列吉瓦特·哈维瓦(Givat Haviva)项目的实践模式
        一、以色列的民族结构及民族关系
        二、吉瓦特·哈维瓦的身份与使命
        三、吉瓦特·哈维瓦的策略与方法
        四、吉瓦特·哈维瓦的具体教育计划
    第二节 马来西亚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
        一、马来西亚民族文化状况
        二、马来西亚民族团结教育过程
        三、马来西亚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效果
    第三节 美国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
        一、同化主义主导的文化同化教育策略
        二、语言霸权主义主导下的语言剥夺教育策略
        三、隔离但平等观念主导下的隔离教育模式
        四、文化多元主义主导下的多元文化教育模式
    第四节 中外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特点的比较
        一、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状况
        二、中外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的比较
    小结
第七章 路在何方: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运行中的困境
    第一节 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困惑
        一、理念的政治化、单一化与多元化的冲突
        二、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教育理念的悖论
        三、后现代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潮的冲击
        四、非传统安全威胁带来新的挑战
        五、流动人口的增长与城镇化带来的挑战
    第二节 民族团结教育主体的困惑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主导者与教育者
        二、民族团结教育的受教育者
    第三节 民族团结教育过程的困惑
        一、“领导重视”与“学校行动”的逻辑
        二、政策执行的低效度
        三、实施目标标准化与操作化的两难
    第四节 民族团结教育方式的窘境
        一、课程的必要性:专门化还是学科渗透
        二、课程的有效性:设想与实际之间的距离
    第五节 民族团结教育质量的疑虑
        一、“原本就很团结”与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二、“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
        三、评价体系的缺失
    小结
第八章 迷途之标: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的臻善与重构
    第一节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的臻善
        一、民族团结教育理念的丰富与主体认识纠偏
        二、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与方式的选择
        三、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方法选择
        四、民族团结教育质量与评价的设想
        五、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空间
    第二节 四种典型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
        一、以课程为主渠的认知式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
        二、以文化为载体的浸没式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
        三、以活动为规训的体验式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
        四、以情感沟通为桥梁的感化式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
    小结
第九章 反思之思: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的理想类型
    第一节 民族团结教育的三种类型
        一、权力支配型民族团结教育
        二、理性支配型民族团结教育
        三、文化支配型民族团结教育
        四、三种民族团结教育类型的比较
    第二节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理想建构与人类学反思
        一、想象之于民族共同体和谐的人类学阐释
        二、教育场域中共享的文化符号系统之于民族共同体的和谐
        三、文化符号的想象与教育选择之于和谐的民族共同体建构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民族分裂主义抬头
        1.1.2 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面临新的问题
    1.2 研究现状
    1.3 相关核心概念
        1.3.1 民族
        1.3.2 民族问题
        1.3.3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整体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关键点与创新点
        1.5.1 关键点
        1.5.2 创新点
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当代际遇
    2.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实基础
        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1.2 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显着成效
        2.1.3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社会共识
    2.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当代挑战
        2.2.1 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影响
        2.2.2 国际反华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西化”和“分化”
        2.2.3 世界热点地区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严重后果
        2.2.4 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对我构成现实威胁
        2.2.5 民族自决挑战国家主权对我造成影响
3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产生、形成与发展
        3.1.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产生
        3.1.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丰富与发展
    3.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
        3.2.2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
        3.2.3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3.2.4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3.2.5 相关民族文化知识
    3.3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价值指向和根本方式
        3.3.1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事业中的“生命线”
        3.3.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
        3.3.3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民族团结作用
        3.3.4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灌输”方式
4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实践的历史考察——以广西为例
    4.1 广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历史考察
        4.1.1 初步宣传民族平等思想时期
        4.1.2 全面宣传民族平等团结思想时期
        4.1.3 慎重宣传推进发展民族思想时期
        4.1.4 曲折重挫时期
        4.1.5 恢复时期
        4.1.6 快速发展时期
    4.2 广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特色
        4.2.1 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领导
        4.2.2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中开展教育
        4.2.3 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4.2.4 在执行民族政策和推动民族发展中开展教育
        4.2.5 以民族民间的文化为形式载体灵活多样开展教育
        4.2.6 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巩固开展教育的现实基础
    4.3 影响广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成效的主要因素
        4.3.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4.3.2 民族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缺位同时存在
        4.3.3 极端民族主义言论破坏民族团结
        4.3.4 民族研究有薄弱环节
5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实践创新
    5.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实践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1.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实践创新的指导思想
        5.1.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实践创新的基本原则
    5.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容创新
        5.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
        5.2.2 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5.2.3 加强民族地区以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为主的公民教育
    5.3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路径创新
        5.3.1 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宣传教育
        5.3.2 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实践教育
        5.3.3 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学校教育
    5.4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机制创新
        5.4.1 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联动机制
        5.4.2 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长效机制
        5.4.3 加强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5.4.4 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6 结语 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现实与前景
参考文献
科研简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略谈对我区高校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路径研究[D]. 刀贵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 张锦花. 西藏大学, 2021(11)
  • [3]新时代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研究[D]. 葛菲.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0)
  • [4]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问题研究[D]. 高忠儒.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5]W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开设初探[D]. 颜文娟.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6]新时代广西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研究[D]. 曾强.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7]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发展研究[D]. 吴艳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8]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9]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研究[D]. 刘子云.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1)
  • [10]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D]. 李美清.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浅谈我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