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养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1例

自拟养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1例

一、自拟养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1例(论文文献综述)

潘智顺[1](2021)在《四逆和胃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四逆和胃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焦虑抑郁状态,中医证型为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同类疾病提供新证据,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参照罗马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及中医肝胃不和证诊断标准,纳入10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患者,均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门诊,按照临床试验1:1:1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1(36例)、观察组2(36例)、对照组(36例),观察组1予自拟四逆和胃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观察组2予四逆和胃汤,对照组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多潘立酮,三组均以4周为疗程;以治疗前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单项症状积分等评价四逆和胃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的有效性,并运用SPSS2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χ±s)表示,根据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选择检验方法,本研究样本服从正态分布者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组间、组内比较,不服从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检验,不同组比较选择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或曼-惠特尼U检验,同组前后比较选择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等级资料予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予卡方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功能性消化不良单项症状积分比较:三组治疗后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疼痛、上腹烧灼感、嗳气、恶心积分均明显降低,组内比较,P<0.05。观察组1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疼痛、上腹烧灼感、嗳气积分低于观察组2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2与对照组此五项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恶心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比较:三组治疗后总积分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组均有疗效。观察组1总积分明显低于观察组2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2与对照组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总疗效比较:总有效率观察组1(中药+西药)93.94%高于观察组2(纯中药)75.00%及对照组(纯西药)75.76%(P<0.05),观察组2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1)主症比较:三组治疗后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积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1两个主症积分均低于观察组2及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1改善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疗效优于观察组2及对照组。观察组2与对照组两个主症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次症比较:三组治疗后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善叹息、嗳气积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1心烦、嗳气积分低于观察组2及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1改善心烦、嗳气症状优于观察组2及对照组。三组间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善叹息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与对照组四项次症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组均有疗效。观察组1总积分低于观察组2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2与对照组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1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观察组2(71.88%)及对照组(75.76%),观察组2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HAMA、HAMD评分比较:治疗后,三组HAMA、HAMD评分组内比较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组治疗均有效。观察组1评分低于观察组2及对照组(P<0.05),说明四逆和胃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改善焦虑抑郁状态优于单纯服用中药四逆和胃汤及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多潘立酮。观察组2与对照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中医肝胃不和证候总积分、HAMA、HAMD评分较前均降低;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1在降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HAMA、HAMD评分的方面均优于观察组2及对照组,说明四逆和胃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能有效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试验过程顺利,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可靠,四逆和胃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能有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焦虑抑郁患者,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与应用。

朱丽[2](2021)在《芪黄养胃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芪黄养胃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CAG患者60例,符合脾虚湿热型的纳入标准,其中研究组口服芪黄养胃汤(30例),对照组口服胃复春(30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通过中医证候评分、胃镜评分以及病理组织评分来比较芪黄养胃汤与胃复春的疗效。结果:1.两组临床疗效分析:经治疗后,芪黄养胃汤组总有效率为96.7%,胃复春组总有效率为86.3%;经组间比较,芪黄养胃汤组的治疗效果明显较好(P<0.05)。2.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经治疗后,组内比较,芪黄养胃汤和胃复春在中医证候方面均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芪黄养胃汤组的治疗效果较好(P=0.001<0.05)。3.两组主要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经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脘腹痞满、胃痛隐隐、体倦乏力等主要症状较之前均有所缓解(P<0.05);组间比较,芪黄养胃汤改善患者的脘腹痞满、胃痛隐隐效果更为明显(P<0.05);而在改善体倦乏力上两组药物无明显差别(P>0.05)。4.两组次要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组内比较,大便溏滞、食少纳呆、口干口苦、四肢不温、肢体困重等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芪黄养胃汤在改善患者的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肢体困重等方面效果更突出(P<0.05),但在大便溏滞、四肢不温等症状两组药物疗效无明显差别(P>0.05)。5.胃镜总积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的胃镜下黏膜病变较治疗前均可见明显改善(P=0.0001<0.05);组间比较,芪黄养胃汤改善胃黏膜的情况较胃复春更优(P<0.05)。6.胃镜下主要病变积分:组内比较,黏膜粗糙、血管显露、颗粒结节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芪黄养胃汤在改善黏膜粗糙、血管显露效果更突出(P<0.05),对于颗粒结节,两组药物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7.胃镜下次要病变积分:组内比较,两组药物均可改善黏膜糜烂、黏膜红斑、胆汁反流等病理改变(P<0.05);组间比较,芪黄养胃汤在改善黏膜糜烂、胆汁反流上效果更突出(P<0.05),而对于黏膜红斑两组药物无明显差别(P>0.05)。8.病理积分比较:组内比较,病理总积分较前均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芪黄养胃汤组改善更佳(P<0.05)。9.主要病理积分比较:组内比较,芪黄养胃汤和胃复春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活动性炎症等病理改变(P<0.05);组间比较,萎缩、肠化改善情况芪黄养胃汤优于胃复春(P<0.05),上皮内瘤变、活动性炎症改善情况两组药物无明显差异(P>0.05)。10.两组病例治疗过程中均无异常表现。结论:总体而言,芪黄养胃汤治疗脾虚湿热型CAG疗效更突出,明显减轻临床症状,改善黏膜病理改变,减少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玲[3](2020)在《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为对照,观察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枳实消痞丸加减口服;对照组予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泌特)口服,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后总体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并记录不良反应。数据通过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FD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2例脱落,对照组3例脱落,共5例脱落,最终参与统计的有55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及各单症积分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总体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4%。治疗组总体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2.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的症状总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提示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治疗组的各项总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优。3.单项症状积分:治疗后治疗组各单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脘腹痞满、餐后腹胀加重、食少纳呆、胃脘痛、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疲劳乏力、大便稀溏”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在改善“脘腹痞满、餐后腹胀加重、食少纳呆、胃脘痛、疲劳乏力、大便稀溏”6单项症状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改善“恶心呕吐、嗳气呃逆”2项症状积分方面无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恶心呕吐、嗳气呃逆”方面与对照组状疗效相当。4.安全性方面: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FD脾虚气滞证患者疗效确切,相比于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能更显着改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品质及身心状态,安全性高,为治疗FD脾虚气滞证拓宽了思路。

王蒙蒙[4](2020)在《针刺结合中药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心理状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以常规针刺作为对照组,评价针刺结合中药处方对FD的临床疗效,以期为FD患者提供更有效的临床干预方法。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针刺并口服中药疏肝健脾汤,一周针刺7次,口服中药7付;对照组单纯使用针刺治疗,针刺频率同治疗组。7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记录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心理状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并将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疗效差异。结果:1.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在上腹部烧灼感、早饱、餐后饱胀不适、食欲不振、乏力、便溏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腹痛、胁痛、情绪、嗳气、恶心欲吐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上腹部烧灼感、早饱、餐后饱胀不适、食欲不振、乏力、便溏方面优于对照组,在上腹痛、胁痛、情绪、嗳气、恶心欲吐方面二者疗效相当。2.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证候。3.心理状态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积分差值组间比较,在SAS方面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DS方面二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改善SAS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SDS方面两组疗效相当。4.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在改善忧虑(AN)、疾病控制(CD)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日常活动(DA)、饮食(DI)、睡眠(SL)、不适(DT)、健康感觉(HP)、压力(IS)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5.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6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疏肝健脾方可明显改善患者肝郁脾虚型FD临床症状积分、心理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吴冬[5](2020)在《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且上述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这些慢行消化不良症状原因的一种疾病。本课题组根据耳穴区特定的解剖部位,多年来一直开展耳甲电针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耳甲电针对FD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各45例。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外耳缘中部,即上耳舟部。使用华佗牌SDZ-ⅡB电子针疗仪进行治疗,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8-20 mA,患者每周治疗5次,每次30 min,临床试验疗程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主要症状评分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制定的疗效评估方法,对比分析耳甲电针组与对照刺激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31只成年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5天。本研究采用夹尾刺激法对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进行FD模型复制。造模结束后,空白组、模型组动物自由摄食摄水,不予任何处理;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FD模型大鼠麻醉后,采用华佗牌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干预,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缘,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4 mA,每天干预30 min,连续14天。分别于造模后和干预后,使用一般情况评分、体重、3h进食量、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以评估各组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行为。结束干预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取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FD模型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炎症因子、脑肠肽的影响。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和十二指肠的p38 MAPK、IκB-α、p65 NF-κB蛋白表达水平,探讨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耳甲电针治疗FD的效应机制.结果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基线方面耳甲电针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较对照刺激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耳甲电针组在主要症状评分表、FDDQL、HAMA、HAMD、SDS、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较对照刺激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甲电针组治疗有效率是91.11%,高于对照刺激组治疗有效率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耳甲电针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有效率91.11%,对照刺激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9例,有效率 68.89%。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造模后大鼠呈现毛发粗糙、枯黄,便溏,进食量、饮水量减少,活动度、灵敏度降低,静卧扎堆乃至蜷缩于鼠笼角落,情志抑郁不安,易受惊。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一般情况评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体重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体重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3h进食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3h进食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3h进食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降低(P<0.05);耳甲电针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HE染色胃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胃粘膜上皮细胞有明显微损伤和脱落、排列无序,腺体明显水肿、排列不规则,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损伤,腺体结构完整、排列较整齐,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十二指肠模型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紊乱,高矮不一,部分倒伏、融合,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尖端破溃,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ACh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大鼠血清ACh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ACh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2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6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TNF-α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含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5-HT含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5-HT含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VIP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VIP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结论1、耳甲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耳甲电针可影响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和组织形态。3、耳甲电针具有抗炎、调控脑肠肽的效应。4、耳甲电针可以下调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即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张慧[6](2020)在《调肝行气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运用导师经验方调肝行气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肝胃不和证),与对照组气滞胃痛颗粒合理对照,观察调肝行气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方法于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及和平分院脾胃门诊,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遵循随机原则,以1:1的分配标准,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5例。给基础治疗后,治疗组口服调肝行气汤免煎剂,对照组服用气滞胃痛颗粒。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前后统计两组西医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单项症状病情分布、胃钡条数、胃饮水量等。对所得原始资料釆用SPSS20.O软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最终统计分析患者83例,治疗组、对照组各为42例、41例。在中医证候总积分、西医症状总积分、单项症状积分、胃留存钡条数、阈值及饱足饮水量治疗前后均有P<0.05,说明治疗前后皆有疗效。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体疗效不同,两组总有效率各为88.1%,73.2%,经秩和检验,P<0.05,故调肝行气方缓解中医证候总体有效率高于气滞胃痛颗粒。其中在胃脘疼痛、两胁窜痛胀满、嗳气、脘腹胀满、烦躁易怒、善太息等症状均有P<0.05,提示两组药物治疗后,病情分布存在差异,结合有效率,治疗组各症状有效率为88.10%、90.40%、82.5%、82.50%、80%、85.37%,对照组各症状有效率为78.05%、75.6%、68.42%、63.16%、67.5%、75.61%,因此调肝行气方在改善上述症状效果优于气滞胃痛颗粒。在口干、口苦、烧心泛酸方面,结果均有P>0.05,提示治疗后,两组病情分布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各症状有效率为74.35%、69.23%、78.57%;对照组各症状有效率为61.54%、65.8%、75.61%,因此在改善上述症状方面,调肝行气方与气滞胃痛颗粒疗效相当。西医上,治疗后综合疗效不同,两组有效率各为85.7%,70.7%,经秩和检验,P<0.05,故调肝行气方在改善临床症状上效果优于气滞胃痛颗粒。其中在上腹痛、餐后饱胀感上均有P<0.05,提示两组药物治疗后,病情分布存在差异,结合有效率,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88.09%、87.18%,对照组分别为75.6%、71.5%,说明调肝行气方在改善上述症状效果优于气滞胃痛颗粒。在上腹烧灼感及早饱感,均有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上述症状病情分布无明显差异,结合有效率,治疗组有效率各为85.71%、63.16%,对照组有效率各为82.92%、63.63%,说明在改善上述症状方面,调肝行气方与气滞胃痛颗粒疗效相当。胃排空上,治疗后有P<0.05,提示胃钡条排出上两组有差异,治疗组胃内留存钡条明显少于对照组,故调肝行气方改善胃排空优于气滞胃痛颗粒。水负荷试验上,治疗后均有P>0.05,提示其阈值、饱足饮水量无差异,两组阈值、饱足饮水量相当,故调肝行气方与气滞胃痛颗粒对比,在改善胃内敏感性方面无明显优势。结论1.调肝行气汤治疗上腹痛综合征(肝胃不和证)在疾病综合疗效、改善中医证候、促进胃排空等方面较气滞胃痛颗粒疗效更好。2.调肝行气方在研究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可以认为调肝行气汤是安全可靠的,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张雪莲[7](2020)在《慢性胃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文中认为目的:统计分析1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慢性胃炎患者的证候进行六经归类,总结慢性胃炎的六经辨证分型特点,为临床从六经论治慢性胃炎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采集并统计分析1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四诊信息,对其证候进行六经辨证分型分析,应用SPSS20.0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病程、饮食偏好、主症、兼证、舌脉象、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0例CG发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1.35;发病年龄从18-76岁之间,以41-65岁的中年人为多见,约占63.3%,大多数患者病程≤1年,约占60.0%;发病患者的职业以工人为多见,约占30.8%,其次为退休人员,约占28.4%,职员约占20.8%;患者的饮食偏好以辛辣饮食为多见,约占32.5%。2.CG临床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肝胃不和证,约占38.3%,其次为脾胃虚弱证,约占35%;临床最常见的主要症状为胃脘疼痛,约占58.3%,其次为反酸(32.5%)、嗳气(31.7%)、胃脘胀闷(25.0%);而胃脘疼痛又以隐痛为多见,约占25.0%,其次为胀痛,约占18.3%;常见中医兼证主要为胸闷、头晕、口干、寐差、大便溏、心悸、乏力等;临床常见的舌质是红舌(56.7%)、淡红舌(24.2%);常见的舌苔为薄白苔(30.8%)、薄黄苔(24.2%)、黄腻苔(21.7%);常见的脉象为弦滑脉(15.8%)和弦脉(13.3%)。3.120例CG患者的六经辨证分型表现以单经病为多见,约占71.7%,其次为两经合病,约占26.7%,三经合病仅占1.7%。在单经病变中,以少阳病为多见,约占20.8%,其次为太阴病,约占18.3%;两经合病以太阳少阳病为多见,约占7.5%。将慢性胃炎的六经证型拆分为单经形式,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少阳病,约占44.2%,其次为太阴病25.0%、少阴病24.2%、阳明病24.2%、太阳病20.8%、厥阴病5.8%。表明慢性胃炎多有少阳病表现,与少阳密切相关,这可为慢性胃炎从少阳论治提供客观参考依据。结论:1.慢性胃炎的发病以女性为多见,其发病可能与患者年龄、职业及饮食偏好有关。2.慢性胃炎六经证型分布中,以单经病多见,其次为两经合病,慢性胃炎患者的单经病变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3.慢性胃炎病程较短者以阳经单经病为主,病程较长者以阴经两经病为主。4.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主要以少阳病多见,脾胃湿热证以阳明病多见,脾胃虚弱证以太阴病多见,胃络瘀阻证以厥阴病多见,胃阴不足证以少阴病多见。5.慢性胃炎可从少阳论治。

蔡和平[8](2020)在《中医综合外治法改善晚期恶性肿瘤痞满症状有效性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基于“脾胃阳虚,气机阻滞”病机,采用“温阳补虚,理气消胀”治法,以前期研究为基础,通过前瞻性随机研究方法,观察中药脐敷、针刺联合艾灸的综合外治疗法改善晚期恶性肿瘤痞满症状(脾胃阳虚、气机阻滞证)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晚期恶性肿瘤并发痞满症状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样本量比例2:1)。病例来源为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住院患者。观察组予以西医对症支持疗法联合中药脐敷、针刺、艾灸疗法,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对症支持疗法。研究者在治疗第7天、第14天比较两组患者证候积分、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14日后评价疗效。所收集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诊断资料、中医证候积分、营养指标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①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7.5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饮食减少、嗳、疲乏无力5个症状积分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均出现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大便不畅、胃脘疼痛症状积分在治疗第7天、第14天无显着差异(P>0.05)。③组内比较:两组痞满症状总积分在治疗第7天、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均出现显着差异(P<0.05);单一症状方面,观察组的全部7个症状在治疗第7天、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均出现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饮食减少、大便不畅、胃脘疼痛5个症状在治疗第7天、第14天与治疗前对比出现显着差异(P<0.05),嗳气、疲乏无力症状无显着差异(P>0.05)。④营养指标比较:经过14天的治疗,观察组转铁蛋白(TRF)与治疗前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Hb、TRF及ALB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中医综合外治法联合西医支持疗法可使晚期恶性肿瘤并发痞满患者主要症状在短期内有效缓解,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营养学指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安全性良好,体现了其综合疗法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钟岢屹[9](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治疗相关性疾病的理论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桂枝类方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学术水平及临床应用。方法:1资料来源:刘铁军教授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桂枝类方诊治的患者,其临床诊疗信息拍照留存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计算机中心调取。本研究所选取的某一类方药,其主要组成药物属《伤寒论》、《金匮要略》桂枝类方者,即以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汤、新加汤、当归四逆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桂枝汤合四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书药物组成为主,且一般资料记录(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及四诊信息记录完整者。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类方病例的病名、症状、体征、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规范化,录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如乌贼骨、海螵蛸统一录为海螵蛸。并对录入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严密控制,由专人负责,它人未经授权不得进行修改,以保障所需数据库项目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汤135例,新加汤24例,当归四逆汤144例,枳实薤白桂枝汤68例,炙甘草汤66例,桂枝汤合四逆汤11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0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42例,根据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运用各桂枝类方的适应证及其主症、主药,并通过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以总结导师临床使用该类方诊治疾病过程中的用药思路、处方特点、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桂枝类方的内涵研究,并将其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结合论述。1桂枝汤:导师运用桂枝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等10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主要症状: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气上冲、心动悸、发热,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大黄,次要药物:黄芪、防风、厚朴、白术、陈皮、川芎、枳实、茯苓、当归、荆芥、黄芩、姜半夏,常用合方:平胃散、保和丸、二陈汤、厚朴温中汤、奔豚汤、柴胡疏肝散、五积散、越鞠丸、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小承气汤、升阳益胃汤、黄龙汤、枳实消痞丸。2新加汤导师运用新加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便秘等,主要证型为寒入中焦,胃虚津亏,主要症状:心下痞、口干、发热、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头痛、不寐、心动悸,主要药物: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党参,次要药物:黄芪、白术、大黄、黄连、干姜,常用合方: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厚朴温中汤、枳实消痞丸、泻心汤、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3当归四逆汤:导师运用当归四逆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疾病等9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寒伤血脉,血脉凝滞,主要症状:手足凉、肢节疼痛、腹痛、不寐、指尖麻木、头痛、肠鸣,主要药物:桂枝、白芍、通草、当归、大枣、细辛、炙甘草、白术、黄芪,次要药物:大黄、党参、枳实、陈皮、川芎、厚朴、神曲、茯苓、干姜、生姜、柴胡、鸡内金、莱菔子,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保和丸、理中汤、升阳益胃汤、吴茱萸汤、温经汤、枳术丸、厚朴温中汤、黄芪建中汤、血府逐瘀汤、暖胃方(自拟)、少腹逐瘀汤、补中益气汤。4枳实薤白桂枝汤:导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窦性心动过缓、不稳定性心绞痛等,主要证型为胸阳不振,寒凝胸中,痰气互结,主要症状:心悸、大便干、心下痞、腹胀、痞满、胸闷、气上冲、胁痛,主要药物:厚朴、薤白、瓜蒌、枳实、桂枝、陈皮、甘草、茯苓,次要药物:干姜、大黄、柴胡、姜半夏、桃仁、当归、枳壳、桔梗、川芎,常用合方: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桃核承气汤、癫狂梦醒汤、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枳实消痞丸、柴胡疏肝汤、血府逐瘀汤、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5炙甘草汤:导师运用炙甘草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4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室性早搏等,主要证型为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主要症状:心悸、自汗、盗汗、肢节疼痛、少气,主要药物:甘草、生地黄、党参、大枣、麦冬、桂枝、火麻仁、生姜、阿胶,次要药物:当归,茯苓,陈皮,姜半夏,川芎,酸枣仁,桔梗,柴胡,常用合方:奔豚汤、补阳还五汤、大秦艽汤、生化汤、四物汤、温经汤、归脾汤、二陈汤、玉女煎、逐瘀汤、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补中益气汤、左金丸、金铃子散、柴胡疏肝散。6桂枝汤合四逆汤:导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主要治疗肿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疾病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癌性发热(肝癌)、癌性发热(胃癌)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肢节疼痛、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身冷、汗出、倦怠欲寐、精神萎靡,主要药物: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生姜、干姜、附子,次要药物:泽泻、茯苓、土茯苓、山茱萸、熟地黄,常用合方:化症散积Ⅰ方(自拟)、化症散积Ⅱ方(自拟)、七消饮(自拟)、实脾饮。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男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主要证型为虚劳阴阳两虚,主要症状:自汗、盗汗、胆怯易惊、多梦,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龙骨、牡蛎,次要药物:黄芪、当归、熟地黄,常用合方:六味地黄丸、牡蛎散、当归六黄汤。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耳鼻喉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主要证型为肝胆火实,心阳浮越,主要症状:易惊、脐腹动悸、身重难以转侧、烦躁、不寐、惊狂不安,主要药物: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大枣、桂枝、茯苓、大黄、牡蛎、龙骨、党参,次要药物:沉香、炙甘草、陈皮、当归、酸枣仁,常用合方:四磨饮子、二陈汤、归脾汤、礞石滚痰丸、酸枣仁汤、珍珠母丸、天王补心丹。结论: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的特点可归结为1.宗经辨治,谨求古训;2.方证传变,预防为主;3.随证合方,灵活多效;4.因郁致病,因病致郁;5方证相应,不离病机等5个方面。

李瑞莹[10](2020)在《威灵养胃汤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针对糜烂性胃炎(CEG)在临床治疗中Hp耐药性和根除后再感染等问题,基于云南省名中医张超教授治疗胃脘痛验方威灵养胃汤前期临床研究基础,通过对威灵养胃汤治疗糜烂性胃炎(CEG)伴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临床研究,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民族医药治疗CEG合并Hp阳性提供有效药物和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云南省中医医院脾胃科门诊CEG合并Hp阳性患者108例,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口服威灵养胃汤(云南威灵仙、北沙参、兰花参、马蹄香、小红参、小白及、蜚蠊、重楼、炒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炒黄芩、川黄连、甘草),7天为1疗程,服用4疗程;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呋喃唑酮片、阿莫西林胶囊、枸橼酸铋钾胶囊,7天为1疗程,服用2疗程后改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继续治疗2疗程。两组在治疗4疗程后对两组Hp根除率、胃镜下黏膜恢复情况、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等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结束停药28天后复查Hp,Hp根除率经比较,治疗组为76.00%,对照组为75.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威灵养胃汤具有抗Hp的作用。2.胃镜下胃黏膜修复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胃镜下胃黏膜修复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98.00%,对照组52.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在改善CEG合并Hp阳性中医症状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组间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4周后在胃脘痞满、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嗳气、反酸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组50例(脱落4例)中医辨证分型占比依次为脾胃湿热证16例(32.00%)、肝胃不和证13例(26.00%)、寒热错杂证9例(18.00%)、脾气虚证8例(16.00%)、脾胃虚寒证4例(0.02%)。表明威灵养胃汤治疗CEG合并Hp阳性临床主要适应证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气虚证。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均未出现异常。结论:1.威灵养胃汤治疗CEG伴Hp感染能有效根除Hp,显着修复胃黏膜,有效改善中医症状。2.威灵养胃汤可治疗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气虚证、脾胃虚寒证之CEG伴Hp感染的患者,前四种证型为临床主要适应证。3.威灵养胃汤治疗CEG伴Hp感染服用安全、未发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且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二、自拟养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拟养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四逆和胃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1.1 定义与流行病学
        1.2 相关发病机制与相关性分析
        1.3 治疗
    2 祖国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知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1.2 受试者确立
    1.3 受试者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与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疗效评定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疗效分析
    3.4 用药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四逆和胃汤组方分析
    2 肝胃不和与FD的发病
    3 焦虑抑郁与FD发病
    4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FD机理
    5 四逆和胃汤单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6 甘师对FD的认识
    7 数据分析
        7.1 一般数据分析
        7.2 功能性消化不良单症状积分、总积分、综合总疗效分析
        7.3 中医证候单症状积分、总积分、疗效分析
        7.4 HAMA、HAMD评分比较
    8.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表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个人简介

(2)芪黄养胃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病机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标准
        1.5 西医治疗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后转归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概况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2.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临床病例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设计
        3.2 样本量估算
        3.3 治疗方案
        3.4 观察指标
        3.5 观察节点
        3.6 疗效判定方法
        3.7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4 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4.5 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4.6 中医次要症状积分比较
        4.7 胃镜总积分比较
        4.8 胃镜下主要病变积分
        4.9 胃镜下次要病变积分
        4.10 病理积分比较
        4.11 治疗前后病理各个积分比较
        4.12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记录
第三章 讨论
    1. 研究结果与讨论
        1.1 CAG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1.2 芪黄养胃汤治疗CAG的疗效分析
    2. 本研究的意义及不足
    3. 芪黄养胃汤治疗CAG的立论依据
        3.1 理论追溯
        3.2 芪黄养胃汤的组方分析
    4. 导师治疗CAG临床经验采撷
        4.1 调理脾虚湿热,巧用辛开苦降
        4.2 补益脾胃,重视阴阳
        4.3 宏观微观相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2 治疗方案
    3 观察项目
    4 疗效评定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FD的认识
    2 FD脾虚气滞证的探讨
    3 枳实消痞丸加减的立项依据
    4 枳实消痞丸的组方原理
    5 研究结果分析
    6 现代药理研究
    7 FD诱发因素及饮食管理
    8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中医症状量化观察表
附录 2 FD脾虚气滞证患者病情加重或反复诱发因素记录表
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针刺结合中药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分组
        (二)治疗方案
        (三)观察指标
        (四)疗效评定标准
        (五)统计学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中医症状单项积分及证候总积分比较
        (三)心理状态积分比较
        (四)生活质量评分
        (五)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六)不良事件记录
讨论
    一、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一)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名的认识
        (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导师对此病的认识
    二、西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一)定义
        (二)流行病学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
        (四)治疗方法
    三、治疗方法探讨
        (一)针刺处方分析
        (二)中药组方分析
    四、结果分析
    五、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五年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进展
    一、临床研究
        (一)针刺疗法
        (二)电针疗法
        (三)穴位埋线
        (四)艾灸疗法
        (五)耳穴压豆疗法
        (六)穴位贴敷疗法
        (七)其他疗法
    二、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5)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与诊断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炎症的关系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轴的关系
        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现状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针灸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4 参考文献
    综述四 耳迷走神经刺激的研究现状
        1 耳迷走神经刺激与耳穴的关系
        2 迷走神经的概念
        3 耳迷走神经的概念
        4 迷走神经刺激的分类
        5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疾病的治疗
        6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炎症的治疗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部分
    研究一 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1 研究方案与设计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四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临床试验研究随机数字表
    附录2 伦理审批件
    附录3 病例报告表和知情同意书

(6)调肝行气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资料及方法
    1.临床资料
        1.1 样本含量估算及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及疗程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价
        2.4 安全性评价标准
        2.5 数据整理与分析
研究结果
    1.完成病例情况
    2.基线资料比较
        2.1 性别比较
        2.2 年龄比较
        2.3 病程比较
        2.4 病情比较
        2.4.1 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4.2 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病情分布比较
        2.4.3 治疗前西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2.4.4 治疗前西医单项症状病情分布比较
    3.疗效比较
        3.1 治疗前后比较
        3.1.1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1.2 治疗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3.1.3 对照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3.1.4 治疗前后西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3.1.5 治疗组西医单项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3.1.6 对照组西医单项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3.2 治疗后比较
        3.2.1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2.2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2.3 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病情分布比较
        3.2.4 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3.2.5 治疗后西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3.2.6 治疗后西医综合疗效比较
        3.2.7 治疗后西医单项症状病情分布比较
        3.2.8 治疗后西医单项疗效比较
        3.3 胃排空情况比较
        3.4 饮水负荷情况比较
    4.安全性分析
研究结论
讨论
    1.EPS的现代医学认识
    2.EPS的中医学认识
    3.导师对EPS的认识
        3.1 气机郁滞是关键
        3.2 肝胃不和是根本
        3.3 立方依据
    4.调肝行气汤的分析
        4.1 药物组成
        4.2 方义分析
        4.3 现代药理研究
    5.调肝行气方机制
        5.1 改善胃肠运动
        5.2 改善内脏敏感性
    6.创新点
    7.小结
    8.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症状发作频率评分表
附表 2:中医证候评分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慢性胃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特点
        1.2 病因学研究
        1.3 慢性胃炎的诊断
        1.4 治疗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2.1 命名
        2.2 病因
        2.3 病机
        2.4 中医辨证分型
        2.5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2.6 六经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3 六经辨证分型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采集
        3.2 辨证分析
        3.3 调查内容
    4 统计学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
        5.1.1 性别、年龄分布情况(表1)
        5.1.2 职业分布情况(表2)
        5.1.3 病程分布情况(表3)
        5.1.4 饮食偏好分布情况(表4)
        5.2 临床症状分布情况
        5.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表8)
        5.4 中医舌脉象情况(表9、10、11)
        5.5 六经辨证结果分析
        5.5.1 六经辨证分型具体分布情况(表12)
        5.5.2 单经及多经证型分布情况(表13)
        5.5.3 拆分后六经病变分布情况(表14)
        5.5.4 病程与六经分型分布情况(表15)
        5.5.5 病程与单经分布情况(表16)
        5.5.6 中医与六经分布情况(表17)
        5.5.7 中医证型与单经分布情况分析(表18)
    6 讨论
        6.1 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饮食偏好)分析
        6.2 临床症状分布情况分析
        6.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6.4 六经辨证分型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慢性胃炎临床资料收集表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应用六经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中医综合外治法改善晚期恶性肿瘤痞满症状有效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晚期恶性肿瘤并发痞满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概述
        2.病因及发病机制
        3.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4.小结
    综述二 晚期恶性肿瘤并发痞满的传统医学研究进展
        1.概述
        2.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3.治疗进展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方案
        1.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
        3.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入组情况
        2.治疗结果
        3.小结
    讨论
        1.临床试验结果讨论
        2.本研究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9)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库的建立
        3 数据挖掘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适应证
        3 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新加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新加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新加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新加汤适应证
        3 新加汤症状规律
        4 新加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当归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当归四逆汤证治规律
        2 当归四逆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当归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当归四逆汤适应证
        3 当归四逆汤症状规律
        4 当归四逆汤药物规律
        5 当归四逆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枳实薤白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枳实薤白桂枝汤适应证
        3 枳实薤白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枳实薤白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炙甘草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炙甘草汤证治规律
        2 炙甘草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炙甘草汤一般情况分析
        2 炙甘草汤适应证
        3 炙甘草汤症状规律
        4 炙甘草汤药物规律
        5 炙甘草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合四逆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汤合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合四逆汤适应证
        3 桂枝汤合四逆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合四逆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总体讨论
    1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比较分析
    2 桂枝类方方证对比
    3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病证关系
    4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10)威灵养胃汤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二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观察评定方法
        6 统计学方法
    三 研究结果
        1 临床研究入组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3 研究结果
        4 安全性观察
    四 讨论
        1 病因病机
        2 治法治则
        3 威灵养胃汤的临床应用基础
        4 威灵养胃汤的方义分析
        5 现代药理学研究
        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7 存在问题及展望
    五 结论
    参考文献Ⅰ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Ⅱ
附表
致谢

四、自拟养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四逆和胃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D]. 潘智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芪黄养胃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D]. 李玲.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针刺结合中药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D]. 王蒙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吴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6]调肝行气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D]. 张慧.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慢性胃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D]. 张雪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中医综合外治法改善晚期恶性肿瘤痞满症状有效性的临床观察[D]. 蔡和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D]. 钟岢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威灵养胃汤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李瑞莹.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自拟养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