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短波通信网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安徽省短波通信网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一、安徽省短波通信网在防震减灾事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俊强[1](2016)在《宁夏地震应急救援信息指挥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为切实加强宁夏回族自治区震后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本项目设计目的是利用现代先进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立一套可靠、高效、实时、实用的震时灾情信息收集评估与现场流动指挥中心系统,开展地震应急基础数据普查,解决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快速灾情获取、地震灾情速报、灾害损失评估、应急救援联动和现场指挥调度等关键问题,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和损失,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论文分析了地震应急救援信息指挥系统开发研究的背景、意义和该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针对宁夏地震应急的实际情况给出了设计要求与总体结构,包括了全天候地震应急联动区域指挥中心、现场流动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地震应急基础数据收集管理平台3个分项目及相关子系统的建设。详细给出了各系统功能整体设计与实现。通过对各系统的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各系统都达到了设计的要求,满足了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需求。

张永久[2](2015)在《四川省地震局1983~2012科技成果奖励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四川省志·地震志》和防震减灾信息网公告的资料为数据,对四川省地震局19832012年期间的科技成果奖励进行了统计,并对科技成果奖励数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显示,这一时期四川省地震局科技成果奖励丰硕,在防震减灾三大体系的建设发展中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科技成果奖励数量呈现的减少趋势可能与我国防震减灾发展历程有关。

吕后华,杨周胜[3](2015)在《云南省地震应急短波通信系统建设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云南省地震应急短波通信系统的建设情况、实际工作频率的选择依据,并以景谷6.6级地震为例详细说明了该系统的应用模式。地震应急短波通信系统经历了多次地震应急的考验,在震区通信中断时确实能够提供最后的通信保障,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王倩[4](2010)在《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体制与灾害信息共享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灾害管理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灾害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在防灾减灾各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同时,我国灾害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技术支撑条件仍有诸多待完善之处。以往的研究工作中,大部分研究者主要关注灾害管理部门职能分散、法律管理体系不完善等软问题,对信息难于共享的情况亦有提及,且主要寄希望于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来解决。实际上,灾害管理体制的完善既涉及管理体制机制等软环境的改革,也涉及到通信、预警、应急指挥等硬环境的改善,且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提出了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和建议。分析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现状,在研究国外发达国家灾害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灾害管理体制存在职能分散、法律体系不健全、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灾害管理部门调整、健全灾害管理法制体系和加强灾害全过程管理等三个方面对灾害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从通信基础设施、灾害预警系统、应急指挥系统三个方面对灾害管理的技术支撑系统建设提出了建议。(2)引入面向服务架构(SOA)概念,提出了基于网络服务的灾害信息共享模型(WSDISM)。分析指出致灾因子数据、孕灾环境数据、承灾体数据和灾情数据等灾害数据的空间特征,提出了以地理框架数据为载体、基于统一地理编码整合各类灾害数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入SAO概念,利用地理信息网络服务技术实现不同部门异构灾害数据的共享,提出了基于网络服务的灾害信息共享模型,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模型在国家、省、市(县)的分级实现方法。(3)分析讨论了WSDISM的实现。阐述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地理信息集成服务的方法与内容,总结了抗震救灾期间各类灾害数据依托地理信息数据集为相关单位提供集成服务的情况,指出受当时管理体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所有数据通过集中管理实现共享,带来了数据处理工作量大、数据更新困难等问题。以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系列灾害数据为基础,模拟不同灾害数据提供部门利用WSDISM模型开发原型系统,采用OGC地理信息Web服务标准,实现了不同部门的灾害数据共享,验证了WSDIM运行的可靠性。本文所做工作的创新点为:1)针对我国自然灾害行政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综合主管部门统一协调、具体管理部门分头处理、国家省市分级实现”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机制;2)针对我国自然灾害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善问题,提出制订国家自然灾害管理基本法,同时对现有自然灾害管理的各专门法进行梳理、修订和完善;3)将面向服务架构(SOA)概念引入自然灾害信息数据共享管理,针对自然灾害信息共享问题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网络服务的自然灾害信息共享模型(WSDISM)。4)将WSDISM引入汶川地震灾害管理辅助决策系统,模拟验证了该模型运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刘正芳,董梅,李萍[5](2009)在《地震科技信息开发利用与发展对策探讨》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地震科技信息的服务领域,以及加快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是当前地震科技情报系统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十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三大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丰富了地震科技信息的内容,推动了新形势下地震科技信息的发展。以当前的地震科技信息的开发利用现状,结合防震减灾工作的特点,提出发展未来地震科技信息的对策建议。

李瑞芬,高伟[6](2009)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文中研究指明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将30年论着文章总目录奉献给广大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及多年关心,支持期刊发展的各位同仁。30年来地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观测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及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贡献。30年来,本刊共发表各类文章2972篇,其中地震研究类860篇,地磁地电类367篇,观测技术类1189篇,计算机应用类293篇,专家讲座19篇,历史回顾23篇,其他221篇,本刊30年的文献就像燃烛,当你打开它,可以使你眼前一亮,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庄灿涛,杨晓源[7](2007)在《我国地震台网发展回顾》文中指出引言地震台网是将分布在一个地域上的多个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通过人工传递、数据传输等方法汇总在一起进行分析处理的地震观测系统。它主要服务于地震速报、地震活动的监测、地震震源和地球内部结构研究等目的。地震台网的一个首要任务是地震定位,定位一个地震一般说来必须要三个以上的地震台站数据,三个以上的台站数据的汇集处理,就有了“网”的概念。当然,在地震定位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台网的各类数据还可以进一步做很多项研究。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地震台网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

吴新燕[8](2006)在《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作为巨大的承灾体,正在日益成为国际社会防灾减灾的中心和重点。减轻地震风险、提高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管理能力成为非常现实并且具有相当挑战性的问题。做好震前的准备工作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证震后应急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而进行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的综合评价正是衡量这些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有效的重要手段。并且,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地震损失,一个城市的地震应急准备状况还应当与其地震风险的高低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地震危险性越高、建筑物易损性越高、人口和经济密度越大,所需的地震应急准备状况也应当越好。因此,依据城市的地震风险水平,研究构建城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的评价体系,并与地震风险水平紧密结合,对于提高震后应急工作效率,减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外灾害应急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级评价指标体系和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对城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作出具体的综合评判。本文主要工作可概括如下: 首先,提出了城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的概念,在建立城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指标体系方面,提出了影响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的六大非工程性要素,即组织保障、应急预案、震情和灾情速报、指挥技术系统、资源保障和社会动员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列出了这六大要素的多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继而构建了城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框架。 其次,在确定评价体系中各个指标的理想值或评价标准时,将这些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人员伤亡和无家可归人员有直接联系的因素,主要存在于资源保障中;另一类是与人员伤亡和无家可归人员无直接关系的因素,主要存在于除资源保障外的其他因素中。为此,采用综合了人口密度、建筑物易损性和地震危险性等因素的人员伤亡预测法,计算出基本烈度下人员伤亡、无家可归人数,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第一类指标的理想值;进而结合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及文献,确定出第二类指标的评价标准,从而架起了连接地震风险和应急准备能力评价的桥梁。在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时,利用了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六大因素的权重,并采用等权处理法确立了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起城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初步形成了可用于

李立凤,王行舟,蒋春曦,王洋[9](2002)在《安徽省短波通信网在防震减灾事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短波通信的工作原理和安徽短波通信网的建设情况。10多年来,它在安徽的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沈业龙,黄晓岗,谢庆胜,潘丹[10](2001)在《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基于 GIS的城市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分析研究 ,描述了系统的总体思路、结构设计和功能等内容 ,该系统的建立既可用于城市防震减灾的日常工作 ,也可用于应急救灾的紧急情况。

二、安徽省短波通信网在防震减灾事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省短波通信网在防震减灾事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地震应急救援信息指挥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地震应急救援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的发展现状
    1.3 地震应急救援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
        1.3.1 超短波/无线网桥为主、公共网络为辅的综合通信网络
        1.3.2 TD-LTE 4G通信技术在地震应急现场的应用
        1.3.3 自动产出与发布的专业地震应急产品与地震应急移动终端系统
        1.3.4 小飞机航拍子系统
    1.4 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系统内容和功能
    2.1 建设任务
        2.1.1 全天候地震应急联动区域指挥中心
        2.1.2 现场流动地震应急指挥中心
        2.1.3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收集管理平台
    2.2 环境条件
    2.3 技术思路
第三章 系统和各子系统技术框架
    3.1 地震综合通信保障子系统
        3.1.1 信道需求及信道选择
        3.1.2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3.1.3 IP地址规划
        3.1.4 设备配置
    3.2 地震基础数据收集管理子系统
        3.2.1 概况
        3.2.2 技术实现
        3.2.3 设备配置
        3.2.4 软件平台
    3.3 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子系统
        3.3.1 概况
        3.3.2 技术实现
        3.3.3 设备配置
    3.4 地震应急自动产出与发布子系统
        3.4.1 项目软件系统综述
        3.4.2 地震应急自动产出与发布子系统概述
        3.4.3 一键式触发条件
        3.4.4 一键式触发流程
        3.4.5 地震演练触发环境
        3.4.6 震中与影响场生成
        3.4.7 专题图产出
        3.4.8 触发地震短信通知
        3.4.9 触发灾情辅助与决策系统
        3.4.10 自动开启超短波链路
        3.4.11 设备配置
    3.5 地震应急移动指挥终端子系统
        3.5.1 概述
        3.5.2 功能详细说明
        3.5.3 地震应急移动指挥终端子系统之灾情采集上报模块介绍
        3.5.4 开发环境
        3.5.5 设备配置
    3.6 地震应急统一管理子系统
        3.6.1 概述
        3.6.2 系统登录
        3.6.3 用户管理
        3.6.4 权限管理
        3.6.5 参数配置
        3.6.6 专业信息查询
        3.6.7 信息录入
        3.6.8 上报数据审核
        3.6.9 设备配置
    3.7 地震灾情捕获与快速上报子系统
        3.7.1 概述
        3.7.2 系统构成
        3.7.3 设备配置
        3.7.4 软件开发
    3.8 地震小飞机航拍子系统
        3.8.1 概况
        3.8.2 系统构成
        3.8.3 设备配置
    3.9 LTE单兵与现场指挥子系统
        3.9.1 概况
        3.9.2 技术实现
        3.9.3 设备配置
    3.10 可视化应急指挥调度子系统
        3.10.1 概况
        3.10.2 技术实现
        3.10.3 设备配置
第四章 系统的技术成果与综合效益
    4.1 技术成果
    4.2 综合效益
        4.2.1 社会效益
        4.2.2 防震减灾效益
        4.2.3 科技效益
        4.2.4 人才培养
        4.2.5 经济效益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四川省地震局1983~2012科技成果奖励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成果奖励名称及其演变
2科技成果奖励概况
3分析与讨论

(3)云南省地震应急短波通信系统建设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短波通信原理
2 地震应急短波通信系统建设
    2. 1 固定短波通信系统
    2. 2 车载短波通信系统
3 短波电台工作频率选择
    3. 1 地波通信频率要求
    3. 2 天波通信频率要求
        ( 1) 低于最高可用频率
        ( 2) 一日之内适时更改频率
    3. 3 实际工作频率选择
4 短波通信系统在景谷 6. 6 级地震中的应用
    4. 1 后方基站指挥阶段
    4. 2 现场基站指挥阶段
5 结语

(4)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体制与灾害信息共享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1.2 灾害损失情况
        1.1.3 灾害管理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内容安排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灾害管理理论
        2.1.1 灾害管理的基本要素
        2.1.2 灾害管理几个阶段
        2.1.3 灾害管理的理论基础
    2.2 灾害管理模式
        2.2.1 中国/俄罗斯模式
        2.2.2 美国/澳大利亚模式
        2.2.3 日本模式
    2.3 灾害数据库的建设与信息共享
        2.3.1 国内外灾害数据库
        2.3.2 灾害信息的共享管理
    2.4 GIS 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2.4.1 GIS 在灾害管理各阶段的应用
        2.4.2 GIS 在地震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3 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体制与技术系统设计
    3.1 自然灾害管理体制的完善
        3.1.1 合理调整灾害管理部门职能
        3.1.2 建立健全灾害管理法制体系
        3.1.3 加强灾害全过程管理
    3.2 灾害管理技术支撑系统的设计
        3.2.1 通信基础设施设计
        3.2.2 灾害预警系统设计
        3.2.3 应急指挥系统设计
4 面向服务架构的灾害信息集成与共享
    4.1 面向服务架构理论
        4.1.1 SOA 的基本概念
        4.1.2 Web 服务技术与特征
        4.1.3 地理信息 Web 服务
    4.2 灾害数据与框架数据的集成
        4.2.1 灾害数据分类
        4.2.2 GIS 地理框架数据
        4.2.3 基于 GIS 的灾害信息集成
    4.3 灾害信息共享模型的设计与分级实现
        4.3.1 模型设计的原则
        4.3.2 基于 Web 服务的灾害信息共享模型
        4.3.3 WSDISM 模型的分级实现
5 基于灾害信息共享模型的汶川地震灾害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5.1 汶川地震灾害的地理信息服务及问题
        5.1.1 汶川地震成因与损失
        5.1.2 灾害地理信息集成服务
        5.1.3 地理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5.2 WSDISM 共享服务系统的体系架构
        5.2.1 技术结构
        5.2.2 运行支撑层
        5.2.3 数据层
        5.2.4 服务层
        5.2.5 应用层
    5.3 基于WSDISM 的汶川地震灾害辅助决策支持
        5.3.1 灾区数据获取与建库
        5.3.2 地震灾害服务接口设计
        5.3.3 汶川地震灾害辅助决策支持
    5.4 模型系统有效性的验证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5)地震科技信息开发利用与发展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进展对地震科技信息工作的新要求
    1.1 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促进地震科技信息的进步
    1.2 数字化地震科技信息对信息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1.2.1 把握地震数字化信息的传递方式
        1.2.2 重视地震科技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利用
        1.2.3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
        1.2.4 重点收集和利用预测性信息
2 发展地震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
    2.1 强化地震科技信息服务功能
        2.1.1 改变服务方式, 主动开展服务
        2.1.2 千方百计增加信息服务内容
        2.1.3 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素质是做好服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2.2 合理配置地震科技信息系统的资源
    2.3 开展信息研究工作
3 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3.1 要健全地震科技信息管理机构
    3.2 注意加强地震科技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
    3.3 加强地震科技信息建设的投入

(8)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风险管理的主要理论
        2.1.1 风险的概念
        2.1.2 灾害风险管理
    2.2 地震风险管理
        2.2.1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2.2.1.1 地震危险性分析
        2.2.1.2 城市易损性分析
        2.2.1.3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2.2.2 地震灾害风险评价
        2.2.2.1 国外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
        2.2.2.2 国内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
        2.2.3 地震灾害风险管理
        2.2.3.1 国外地震风险管理现状
        2.2.3.2 国内地震风险管理现状
    2.3 本文的理论创新
第三章 城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评价的概述
    3.1 城市地震灾害的定义及特点
        3.1.1 城市的概念、特点
        3.1.2 城市地震的定义
        3.1.3 我国城市地震的活动性和特点
    3.2 城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的概念
        3.2.1 地震应急的概念
        3.2.2 救灾的概念
        3.2.3 救援
        3.2.4 应急救援
        3.2.5 能力的概念
        3.2.6 城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的概念
    3.3 国内外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
        3.3.1 国外地震应急管理的现状
        3.3.1.1 美国地震应急管理
        3.3.1.2 日本地震应急管理
        3.3.1.3 土耳其地震应急管理
        3.3.1.4 新西兰地震应急管理
        3.3.1.5 墨西哥地震应急管理
        3.3.2 我国地震应急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3.4 国内外灾害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3.4.1 国外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
        3.4.1.1 美国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
        3.4.1.2 日本防灾能力评估研究
        3.4.2 国内地震应急准备能力评价的进展
        3.4.2.1 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研究
        3.4.2.2 我国大陆地区的研究进展
    3.5 本评价体系的特点
第四章 城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设计
        4.1.1 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类型
        4.1.3 评价范围和单位的确定
        4.1.4 城市应急准备能力指标体系的主要结构
    4.2 地震应急准备能力与地震风险之间的关系
        4.2.1 人员伤亡预测法
        4.2.2 救灾资源需求的确定
第五章 城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的内容与指标的选取
    5.1 组织机构保障
        5.1.1 地震应急管理职能部门
        5.1.2 地震应急抢险救灾部门
        5.1.3 地震应急指挥机构
    5.2 应急预案
        5.2.1 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的完整性
        5.2.2 市级应急预案内容的完备性
        5.2.3 市级预案的启动能力
        5.2.4 市级预案的演练
        5.2.5 市级预案的修订
    5.3 预警机制
        5.3.1 预警制度
        5.3.2 预警系统
    5.4 震情和灾情速报
        5.4.1 震情速报
        5.4.2 灾情速报
    5.5 指挥通讯保障
        5.5.1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
        5.5.2 地震应急指挥技术
    5.6 资源保障
        5.6.1 地震专业救援队伍
        5.6.2 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
        5.6.3 医疗队伍
        5.6.4 公众通信保障
        5.6.5 道路保障
        5.6.6 物资保障
        5.6.7 资金保障
        5.6.8 避难场所
    5.7 社会动员能力
        5.7.1 宣传教育
        5.7.2 急救培训
        5.7.3 地震演习
        5.7.4 社区志愿者组织
        5.7.5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第六章 评价模型和指标权重的确立
    6.1 常用综合评价方法
    6.2 指标权重确定的主要方法
    6.3 本文综合评价模型及指标权重的确立
第七章 算例分析—以厦门市为例
    7.1 厦门市的社会经济背景
    7.2 厦门市地震危险性分析
    7.3 厦门市人员易损性分析
        7.3.1 建筑物易损性矩阵
        7.3.2 厦门全市地震人员易损性预测结果
    7.4 厦门市基本烈度下的应急准备能力
        7.4.1 各指标的原始数据
        7.4.2 厦门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的计算过程及结果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着作

(10)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系统设计思想
    1.1 系统设计所遵循的主要原则
    1.2 系统设计所面向的应用对象
2 系统结构设计
3 系统主要功能
    1.
    2.地震危险性分析
    3.建筑结构易损性分析
    4.生命线工程震害预测
    5.地震次生灾害预测
    6.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预测
    7.城市建设改造建议
    8.地震应急快速反应措施
    9. 地震次生灾害预测及其预防对策
    10.中市区人员避震疏散方案
    11. 系统管理
4 结束语

四、安徽省短波通信网在防震减灾事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地震应急救援信息指挥系统的研究[D]. 吕俊强.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2]四川省地震局1983~2012科技成果奖励统计分析[J]. 张永久. 四川地震, 2015(03)
  • [3]云南省地震应急短波通信系统建设及应用[J]. 吕后华,杨周胜. 地震研究, 2015(02)
  • [4]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体制与灾害信息共享模型研究[D]. 王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5]地震科技信息开发利用与发展对策探讨[J]. 刘正芳,董梅,李萍. 农业网络信息, 2009(12)
  • [6]《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J]. 李瑞芬,高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05)
  • [7]我国地震台网发展回顾[A]. 庄灿涛,杨晓源. 辉煌的历程——回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周年专刊, 2007
  • [8]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 吴新燕.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6(12)
  • [9]安徽省短波通信网在防震减灾事业中的应用[J]. 李立凤,王行舟,蒋春曦,王洋. 灾害学, 2002(04)
  • [10]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J]. 沈业龙,黄晓岗,谢庆胜,潘丹. 灾害学, 2001(04)

标签:;  ;  ;  ;  ;  

安徽省短波通信网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