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副部长尹大奎在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控示范点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卫生部副部长尹大奎在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控示范点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一、卫生部殷大奎副部长在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崔军,李辉,励丽,陈洁平,应焱燕,许国章[1](2017)在《医防联合开展社区医生慢病管理培训和指导的实践与体会》文中研究说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是慢性病管理和防治的主战场,社区医生则是慢性病管理的主力军,加强对社区医生慢性病"防"、"治"结合的针对性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和指导,是提高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关键。宁波市基于"1+X"的慢性病防治指导机构体系,临床防治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紧密联合,探索开展社区医生慢性病诊疗规范化培训和慢性病管理现场指导,有效提高基层慢性病防治能力。

郇昌店[2](2016)在《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协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共政策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的重要工具,政策协同对治理效果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文献资料、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特尔菲等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等工具,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协同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青少年是处于6或7—17或18岁之间,身体发育、智力成长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的人群。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是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旨在保证青少年群体享受基本体质健康服务、实现体质健康目标而制定的相关文件,主要类型有计划、规划、条例、决定和法律条文等,涉及到教育、体育、卫生、营养和休息等领域。政策协同是指不同政策的相关要素表现出来的一致性程度,包含文本协同、制定主体协同和执行协同。(二)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文本协同分析框架包含政策目标(体质达标、活动开展、教育教学和行为习惯)和政策措施(政策落实、资源保障、项目设置、知识传授和环境安全)两个部分九个要素。(三)政策文本协同方面。1949-1966年间,政策目标中的教育教学、体质达标与行为习惯协同状况较好,体质达标与教育教学的协同状况最差,体质达标与活动开展不具有协同性。政策措施协同中,知识传授的协同状况最好,有关环境安全的协同度较低。1975-2014年间政策目标呈现明显的梯度性特征。政策措施中呈现知识传授、环境安全、资源保障之间的三角关系,有关知识传授的协同关系较好。政策措施中,政策落实与项目设置、项目设置与环境安全不具有协同性。(四)政策制定主体协同方面。1949-1966年间和1975-2014年间政策协作网络密度呈现下降趋势。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和团中央等均属于核心政策主体。政策合作网络的凝聚力指数上升。政策合作网络的节点平均距离变大。国家体育总局在1975-2014年呈现结构洞特征。(五)政策执行协同方面。以协调议事制度为框架研究横向政策执行协同,发现协同执行形式以体育联席会议制度为主,协作领域单一;协同执行主体以教育部门为主,协作能力有限;协同执行方式以协调会议为主,协作流于形式;协同执行推进绩效较低,部门职责不清晰。纵向执行方面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个案,呈现了政策纵向执行中分级负责机制,揭示了政策价值方面动机与行为的逻辑差异;政策设计中普惠与竞争的思路;政策生产中实验和生产的内在联系;政策执行中控制与松动的特征。(六)发达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实践极具启示意义。政策制定中强化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间的合作;政策内容中强化营养与运动的协同作用;政策执行中关注多部门政策主体协同执行;政策实施中较为重视学校与社区的关联性。(七)政策文本协同的完善建议:政策领域上,科学认识不同要素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政策文本上,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文本质量。目标措施上,消解模糊性和清晰性的矛盾。政策类型上,强化综合型政策的运用。政策主体协同的完善建议:鉴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复杂性,引导多部门政策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参与。发挥核心政策制定主体的带动作用。鼓励发挥专业智库对政策生产的建议功能。政策执行协同的完善建议:纵向执行而言,第一、强化中央政府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创新与探索。地方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自主性强化。横向协同而言,第一、大力强化地方政府体育卫生联席会议制度建设。有效治理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执行的协同惰性。

王兴一[3](2016)在《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变迁与启示》文中指出健康是身、心、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由遗传、医疗服务、行为方式和环境等因素决定。媒体的健康传播主要涉及疾病医药和生活方式议题。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运用议程设置和媒介社会学理论,以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变迁与启示。1.历史变迁及动因。我国健康类媒体分为发端(1950年以前);初步发展(1950年-1959年);低谷(1960年-1976年);快速发展(1977年-1999年)和多元竞争(2000年-2014年)五个阶段,议题特征分别为:清洁防护,卫生启蒙;除害灭病,保障生产;救灾防病,倾向农村;医疗保健,融入生活;慢病防治,生活品质。议题呈现生物防护-生产保障-生活方式-生命质量的变迁趋势。不同议题变迁特征:疾病医药议题从传染病、寄生虫病为主到慢性病为主;生活方式议题从少到多,饮食议题增长明显,以营养膳食为主;运动议题波动变化,从康复为主到健身与康复并重;心理议题规律性不明显。变迁动因:政策导向-从群众运动到公民素养;商品服务-从缺乏到丰裕;医药科技-从除灭虫害到防治慢病;受众需求-从防病到养生;媒介环境与角色-从卫生宣教到健康传播。2.媒体设置健康议题的模型、话语分析和设置原则。政治、经济、受众和卫生科技力量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对媒体的健康议题设置发挥作用。健康传播的卫生话语包括静养与动养、身与心、治与防;社会实践话语包括理论与实践、危机与日常、传统与现代、社会公益与市场效益。媒体设置健康议题应遵循: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多元性原则;通俗性原则和公益性原则。3.议题现状及优化。媒体议题现状:疾病医药议题独大,慢病为主;饮食议题专宠,主题丰富;运动和心理议题附属。媒体议题设置存在静养多、动养少;身体多、身心结合少;重“已病”轻“未病”的偏好。根据议题设置原则和社会现状,媒体应注重运动议题优先发展,医药、饮食、心理议题内涵式发展。4.优化措施与保障。发展运动议题宜采取机会、信源、受众、选题和效果策略。提供多部门合作;优化媒介体制;加强运动健身科研和宣传投入;营造运动促进健康的文化氛围;发展运动健身服务产业;加强运动信息监管等保障。

王恩玲,马兰英[4](2014)在《20072013年沈阳市和平区恶性肿瘤死亡资料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沈阳市和平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以更好地开展预防工作。方法对沈阳市和平区20072013年居民病伤死亡监测资料中的恶性肿瘤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3年和平区累计因恶性肿瘤死亡9 191例,年均死亡率为206.19/10万,其中男性为243.19/10万,女性为170.69/10万,男女之比为1.42∶1。位于男性死亡前三位的为肺癌、肝癌、胃癌,年均死亡率分别为87.09/10万、32.77/10万、25.08/10万,位于女性前三位的分别为肺癌、肠癌、乳腺癌,年均死亡率分别为60.57/10万、18.13/10万、12.19/10万。恶性肿瘤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上升,50岁组开始明显上升,75岁组以后上升趋势更加显着。结论 20072013年恶性肿瘤居和平区居民病伤死亡原因首位,严重威胁和平区居民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恶性肿瘤的发生是当前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洪凌燕[5](2013)在《南昌市西湖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西湖区的社区居民主要的健康问题及相关危险因素情况,提出适合当地实际的疾病防控措施,为当地开展疾病防控具体操作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街道办事处为层,抽取3个街道,在每个街道内单纯随机抽取内的1个社区,然后以社区为群、居民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仅调查18岁以上居民1名,将EPIDATA中的数据导入SPSS17.0,并借助Excel2003分析,采用统计描述、卡方检验、t或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采用普查法与漏报调查法相结合,调查了西湖区居民的死因现状,运用蒋庆琅简略寿命表法,对居民的期望寿命及去死因期望寿命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了18岁及以上社区常住居民2631人,男女性别比92.04:100,两周患病率为15.93%,慢性病患病率22.9%。两周患病前10位的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P=4.37%)、高血压(P=2.32%)、头晕头痛(P=1.67%)、关节病(P=1.06%)、胃病(P=0.99%)、心脏病(P=0.99%)、腰背痛(P=0.68%)、糖尿病(P=0.57%)、颈椎腰椎病(P=0.61%)、脂肪肝(P=0.38%);半年慢性病患病前10位的疾病是:高血压(P=18.93%)、糖尿病(P=5.78%)、冠心病(P=1.48%)、高脂血症(P=0.46%)、骨质结构异常(P=0.38%)、中风(P=0.30%)、胃病(P=0.30%)、肾病(P=0.11%)、气管炎(P=0.11%)、脂肪肝(P=0.08%)。单因素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健康相关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家族史(β=1.081)、糖尿病家族史(β=0.665)、冠心病家族史(β=0.805)、男性(χ2=49.159/β=0.739)、性格内向者(β=-0.198)、文化程度低者(χ2=109.309/β=-0.295)、三餐不规律(β=-0.769)、年龄大者(χ2=448.871/β=0.060)、BMI(t=7.230/β=0.060)、丧偶人群(χ2=73.227)、常体检(χ2=57.211)、饮食规律不规律(β=-0.769)、摄入食盐量多者(χ2=9.487/β=0.132)、主/被动吸烟者(β=0.203/β=0.760/χ2=66.057)及睡眠时间(β=-0.150)。2011年西湖区常住居民共443986人,粗死亡率为6.02‰,男性6.74‰,女性5.26‰。平均期望寿命78.94岁,男性期望寿命为77.61岁,女性期望寿命为80.50岁。全死因合计PYLL为15806.5人年,男性为10346.0人年,女性为5460.5人年。0-4岁主要死于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5~29岁人群主要死于外伤害;30岁及以上居民主要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病。结论:西湖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是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应针对不同的健康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重点预防策略,合理地膳食,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增强社区居民的运动,对减少慢性的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影[6](2012)在《福建:公共卫生与麻风病防治(1912-2010)》文中指出疾病的历史即人类的历史,麻风是—古老的慢性传染病,它与人类的文明史是共存的,麻风病防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本文是以福建为着眼点,从史学层面运用公共卫生等相关理论研究麻风病的防治问题。本文在占有大量原始文献、档案数据、实地访谈等真实资料的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注重观点和材料的结合,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历史分析和现状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病理学、哲学等跨学科、多角度出发,进行挖掘、分析和整理,并截取1912年—2010年这一时段,对福建省在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公共卫生和麻风病防治进行研究。文章通过回溯性对比研究,并着重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麻风病在福建省的防治历程以及防治成果,进而从不同层面梳理出在此历程中党和政府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加强对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视和对麻风病弱势群体的关注,明确反映出彻底消灭麻风病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是解除人民群众疾苦的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这也是党和政府全面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任延文,乔兆宝,徐保军,梁鹏飞,张洲莲[7](2011)在《2007-2009年平遥县三个村恶性肿瘤发病状况调查》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以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肿瘤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解平遥县王家庄村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同时选地理环境相近的东达蒲村及地

殷松江[8](2009)在《冠心病社区防治绩效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社区卫生服务(Communtiy Health Service, CHS)在我国已广泛开展,政府投入也日趋增加,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的效果不佳,居民健康未得到有效保证,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资效果很难体现。进一步规范、管理和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是我国现行医疗关注和改革的重点。我国政府和学者已经意识到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陷于当前发展瓶颈,是影响其健康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同时,部分地区已开始以慢病管理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但具体管理指标、绩效考核指标、绩效分值等研究,国内还缺乏相关研究报道。因此,绩效考核制的相关研究、制度的出台和有效实施显得尤为重要、迫切。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涉及面广,工作内容复杂,整体研究相对较困难。本研究选择冠心病社区管理为最佳切入点,通过其工作内容、管理指标、各指标期望控制率和实际控制率、绩效考核指标和分值配比等分析研究,探索冠心病社区防治管理和评价体系,对其它慢性病管理起示范作用,同时也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整体考核研究奠定基础,充分体现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效果。当然,这也是我国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目的通过调查社区卫生工作者和卫生行政管理者,分析确立管理指标、绩效考核指标和分值匹配,为建立冠心病社区控制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促进我国冠心病社区防治工作的落实和发展。同时,以此为例将绩效考核制推广到其它慢性病管理及所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改革重点问题。研究方法1、文献回顾法检索和查阅国内外文献,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较为成熟的国家的做法、经验及效果,了解我国冠心病控制现状和当前冠心病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2、问卷设计本研究根据当地卫生工作者、社区卫生服务,尤其是慢性病管理专家的实际经验和政府要求的冠心病防治工作内容及要求,自行设计调查表。3、抽样方法本课题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浙江省11个地区根据现有的行政区划抽取4个地区,再从抽到的4个地区随机抽取一个城乡结合部,对其所属的所有CHS中心的医务人员和部分主管部门人员进行普查。4、现场调查主要了解冠心病社区防治绩效考核相关信息。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社区管理项目及所占工作比例、期望控制目标、实际控制率、期望绩效考核指标及配比分值、转诊指征选择等。研究结果1、71.4%(350人)的调查对象认为冠心病应列入社区控制疾病,居21种所供选择疾病第三位。2、冠心病社区控制管理指标选择情况为:建档率(80.2%)、随访率(75.7%)、检出率(75.1%)、登记率(68.4%)、健康教育(67.8%)、治疗率(65.3%)、控制率(51.4%)、知识知晓率(50.4%)、冠心病知晓率(46.7%)。不同人员类别组、不同机构和地区间对各项管理指标的选择没有统计学差异。3、冠心病社区控制管理指标实际控制水平为:检出率49.09%、登记率58.18%、建档率55.32%、治疗率61.76%、知识知晓率64.47%、冠心病知晓率63.83%、控制率56.74%、随访率50.60%、健康教育60.38%。冠心病社区控制管理指标期望控制水平为:检出率76.50%、登记率86.11%、建档率91.31%、治疗率88.21%、知识知晓率92.24%、冠心病知晓率92.48%、控制率90.83%、随访率91.92%、健康教育92.70%。4、测量血压、血脂和血糖和随访占CHS冠心病控制工作量的大部分,居第二位的是登记建档和治疗,第三位是健康教育,占CHS冠心病控制工作量最少的是转诊。5、绩效考核指标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健康教育(78.4%)、随访(78.2%)、登记建档(77.8%)、测量血压、血脂和血糖(77.8%)、治疗(72.2%)、周期性健康体检(54.3%)、转诊(37.8%)。6、绩效考核指标的分值配比结果为:测量血压、血脂和血糖21.18分、登记建档16.75分、健康教育18.70分、治疗19.83分、随访18.97分、转诊9.80分、周期性健康体检14.46分。治疗、随访、登记建档和健康教育指标的分值与测量血压、血脂和血糖分值差距不大,且各组间统计学差异不大,表明调查对象对这几项工作对冠心病的控制意义及操作可行性认可度高。总体看来,除在四地间有所差异外,在不同人员、不同机构中各绩效分值差异不明显。7、转诊指征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急性心肌梗塞(90.8%)、并发严重心率失常(84.9%)、急性心衰(84.7%)、急性冠脉综合症(73.7%)、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71.6%)、不明原因胸痛(62.7%)、血压难以控制(58.6%)、血糖难以控制(51.6%)、血脂难以控制(43.3%)。通过对前五位主要转诊指征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工作年限、职称、执业类别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这些因素对这五项转诊指征的选择没有明显影响。同时,经过卡方检验,不同人员类别组、不同机构对各项转诊指征的选择也没有明显差异。研究结论1、超过七成的调查对象认为冠心病应列入社区控制疾病,因此实行冠心病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有广泛的民意基础。2、不同地区、人员类别和机构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认为9个冠心病社区管理项目均应列为管理指标,其中前五位指标依次为建档率、随访率、检出率、登登记率、健康教育。且目前各指标的实际控制水平和期望控制水平存在30%-40%的差异。3、冠心病社区防治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依次为:健康教育、随访、登记建档、测量血压、血脂和血糖、治疗、周期性健康体检和转诊,其前五位与管理指标选择基本一致。4、绩效分值配比中最高为测量血压、血脂和血糖,最低为转诊,且大多与工作量呈相关性。5、冠心病转诊指征前五位为: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严重心率失常、急性心衰、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

王声涌[9](2008)在《伤害预防与控制》文中研究说明一、引言伤害有非故意伤害和故意伤害,前者包括道路交通伤害、跌落、溺水、烧伤、中毒、医疗伤害和职业伤害等;后者指自杀、暴力、他杀、虐待和疏忽等。中国每年至少有2亿人发生伤害,70万人因伤害死亡,100万人终生残疾,7 000万人需要急诊或医治,1 400万人入院治疗,直接医疗费用1 151亿元人民币,误工的间接经济负担为125亿元,医疗费用

丁恺[10](2007)在《章组之殇》文中认为

二、卫生部殷大奎副部长在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生部殷大奎副部长在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医防联合开展社区医生慢病管理培训和指导的实践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做法
    1.1 基层全科医生慢性病诊疗规范化培训
        1.1.1 行政主导, 政策保障
        1.1.2优选基地, 确保质量
        1.1.3合理安排, 提高效果
        1.1.4 防治结合, 拓展视野
        1.1.5 综合考评, 联合认可
    1.2 慢性病社区管理基层指导
        1.2.1 疾控牵头, 多方参与
        1.2.2 医防联合, 综合指导
2 体会
    2.1 多方协作, 成效显着
    2.2 优势互补, 提高实效
    2.3 学时适中, 内容恰当
    2.4 学以致用, 能力提高
    2.5 正视不足, 完善方案

(2)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后果防范: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治理逻辑
        1.1.2 权益缺失: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现实之源
        1.1.3 政策协同:拟合体质健康政策碎片的有效途径
    1.2 研究综述
        1.2.1 核心概念含义辨析
        1.2.2 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综述
        1.2.3 政策协同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意义
        1.3.2 学术价值
    1.4 研究内容、对象、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2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文本协同分析框架
    2.1 分析对象: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文本
        2.1.1 文本: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载体
        2.1.2 话语: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内蕴
        2.1.3 框架: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分析的前提
    2.2 分析来源: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搜集与整理
        2.2.1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搜集的时间标准
        2.2.2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搜集的层级标准
    2.3 测量标准: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定量工具
        2.3.1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力度赋值标准
        2.3.2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要素的协同计算方式
    本章小结
3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文本协同
    3.1 建国初期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演化与协同
        3.1.1 建国初期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演化
        3.1.2 建国初期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协同
    3.2 1975—2014 年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演进与协同
        3.2.1 1975—2014 年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演进
        3.2.2 1975—2014 年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协同
    本章小结
4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制定主体协同
    4.1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制定的参与主体
        4.1.1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制定的独立主体
        4.1.2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制定的联合主体
    4.2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制定主体协同数据类型
    4.3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制定主体协同网络图谱
        4.3.1 1949-1966 年政策制定主体协同图谱
        4.3.2 1975-2014 年政策制定主体协同网络图谱
    4.4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主体协同网络结构特征
    4.5 基于广度-深度的政策制定主体角色演进
    4.6 基于网络结构指标的核心制定主体功能分析
    本章小结
5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执行协同
    5.1 横向协同执行:典型机制与执行状况
        5.1.1 基层政策横向协同执行的典型机制
        5.1.2 基层政府政策横向协同执行状况
        5.1.3 基层政府政策横向协同执行障碍
    5.2 纵向执行协同:“央—地”政府合作的视角
        5.2.1“央—地”政策协同执行过程分析
        5.2.2“央—地”政策协同执行经验梳理
    本章小结
6 国外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协同经验与启示
    6.1 国外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协同的经验
        6.1.1 政策制定中强化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6.1.2 政策内容中强化营养与运动的协同作用
        6.1.3 政策执行中关注多部门政策主体协同执行
        6.1.4 政策实施中较为重视学校与社区的关联性
    6.2 国外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协同的启示
        6.2.1 关注体育与营养等政策的协同作用
        6.2.2 注重跨界政策制定主体的协同参与
        6.2.3 强化学校和社区等场域的协同链接
        6.2.4 凸显学生校园营养的国家给付责任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7.3 研究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
    7.5 研究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 1: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文本分析框架(一、二轮)
附件 2:多部门参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情况调查表
附件 3:基层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件 4:分析政策汇总
附件 5:博士期间科研成绩
附件 6:学习经历

(3)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变迁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概念界定
        1.3.1 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1.3.2 健康传播、健康传播媒体和议题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对象
    1.6 研究理论
        1.6.1 议程设置理论
        1.6.2 媒介社会学理论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资料法
        1.7.2 内容分析法
        1.7.3 个案研究法
        1.7.4 文本分析法
2 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变迁
    2.1 健康类平面媒体的发展概况及阶段划分
    2.2 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内容分析—以《大众医学》为个案
        2.2.1 个案基本情况
        2.2.2 个案议题设置的内容分析
    2.3 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阶段特征
        2.3.1 发端阶段(1950以前)议题特征:清洁防护卫生启蒙
        2.3.2 初步发展阶段(1950年-1959年)议题特征:除害灭病保障生产
        2.3.3 低谷阶段(1960年-1976年)议题特征:救灾防病倾向农村
        2.3.4 快速发展阶段(1977年-1999年)议题特征:养生保健融入生活
        2.3.5 多元竞争阶段(2000年-2014年)议题特征:慢病防治生活品质
    2.4 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变迁总结
3 健康传播媒体议题变迁的理性思考
    3.1 健康传播媒体议题变迁的动因
        3.1.1 从群众运动到公民素养:政策导向是议题设置的辕轨
        3.1.2 从缺乏到丰裕:市场效益是议题设置的驱力
        3.1.3 从除灭传染病到防治慢性病:医药科技是议题设置的“元话语”
        3.1.4 从防病到养生:受众需求是议题设置的拉力
        3.1.5 从卫生宣教到健康传播:媒介环境是议题设置的原生态
    3.2 媒介社会学视角下议题设置的模型分析
    3.3 媒体健康传播议题的话语解构
        3.3.1 健康传播的卫生话语解构
        3.3.2 健康传播的社会实践话语解构
    3.4 对媒体设置健康传播议题的原则之思考
        3.4.1 科学性原则
        3.4.2 通俗性原则
        3.4.3 现实性原则
        3.4.4 多元性原则
        3.4.5 公益性原则
4 历史变迁对当代媒体设置健康传播议题的启示
    4.1 当代健康类媒体的议题设置现状
        4.1.1 电视媒体的议题设置现状
        4.1.2 报纸媒体的议题设置现状
        4.1.3 杂志媒体的议题设置现状
        4.1.4 网络等媒体的议题设置现状
    4.2 当代健康类媒体的议题现状总结
        4.2.1 议题结构的呈现
        4.2.2 议题的话语偏好
        4.2.3 议题设置现状解析
    4.3 当代健康类媒体议题设置的优化方向
        4.3.1 议题主要优化方向:优先发展运动议题
        4.3.2 选择优先发展运动议题的原因
    4.4 运动议题优先发展的策略
        4.4.1 机会策略-创造运动议题传播机会
        4.4.2 信源策略-运动议题信源权威、可信
        4.4.3 受众策略-运动议题兼顾受众群体
        4.4.4 内容策略-运动议题内容亲民、丰富
        4.4.5 效果策略-运动与其他议题达到动态平衡
    4.5 运动议题优先发展的环境保障
        4.5.1 政策保障-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形成大健康格局
        4.5.2 体制保障-优化媒介体制,搭建传播平台
        4.5.3 人才保障-加强健身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人才参与信息传播
        4.5.4 文化保障-营造运动促进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
        4.5.5 服务保障-发展运动健身服务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5.6 监督保障-加强运动促进健康的媒体信息监管
    4.6 其他优化方向的思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健康类平面媒体的发展阶段及议题特征
        5.1.2 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变迁特征
        5.1.3 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变迁动因
        5.1.4 健康类媒体议题设置的模型
        5.1.5 媒体健康传播的话语分析
        5.1.6 媒体健康传播议题的设置原则
        5.1.7 当代媒体的健康传播议题设置现状及优化方向
    5.2 建议
        5.2.1 优先发展运动议题的策略
        5.2.2 优先发展运动议题的环境保障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20072013年沈阳市和平区恶性肿瘤死亡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死因顺位
    2.2 恶性肿瘤各年龄组死亡率
    2.3 恶性肿瘤减寿年数
3 讨论

(5)南昌市西湖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居民健康问题现状
    1.3 健康相关危险因素及经济负担现状
    1.4 国内外采取的疾病防控措施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资料的来源及收集方法
        2.2.1 社区居民专题调查
        2.2.2 官方资料
        2.2.3 死亡专题调查
    2.3 资料收集时间
    2.4 统计分析方法与指标
    2.5 质量控制
        2.5.1 总方案协调
        2.5.2 入户调查过程控制
        2.5.3 死亡调查控制
    2.6 定义及指标的计算
第3章 结果
    3.1 南昌市西湖区区情
    3.2 人群基本情况
        3.2.1 人群的特征情况
        3.2.2 居民常见的生理及身体发育指标
        3.2.3 居民的活动量情况
    3.3 居民疾病谱
        3.3.1 按病名分的两周患病率
        3.3.2 按系统分两周患病率
        3.3.3 按病名分半年慢性病患病率
    3.4 健康相关危险因素
        3.4.1 影响慢性病单因素分析
        3.4.2 影响慢性病多因素分析
    3.5 居民死因分析
        3.5.1 死亡现状
        3.5.2 主要死因分析
        3.5.3 居民期望寿命表
        3.5.4 居民潜在寿命损失年数和潜在寿命损失率及顺位
第4章 讨论
    4.1 从疾病谱分析预防控制措施
        4.1.1 以高血压为控制重点
        4.1.2 多种策略并用控制高血压
    4.2 从健康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预防控制措施
        4.2.1 高危人群特征
        4.2.2 高危人群控制措施
    4.3 从死因分析预防控制措施
        4.3.1 慢性病死因突出,总死因情况与全国相差不大
        4.3.2 不同年龄段疾病控制重点不一
    4.4 从期望寿命分析预防控制措施
        4.4.1 西湖区期望寿命偏低且存在性别差异
        4.4.2 西湖区居民各种期望寿命的疾病谱不尽相同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小结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福建:公共卫生与麻风病防治(1912-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公共卫生与麻风病
    第一节 公共卫生
        一、初步公共卫生的形成
        二、公共卫生定义阐释
    第二节 麻风病
        一、麻风的名称
        二、麻风的历史
        三、麻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四、麻风的传染
        五、麻风的防治概况
        (一) 治疗方面
        (二) 隔离方面
第二章 1912-1949年福建公共卫生与麻风病救济
    第一节 公共卫生概况
    第二节 麻风病救济纵览
        一、麻风病人的悲惨境遇
        二、麻风救济的总体概况
        三、各地情况及其相应救济措施
        (一) 福州市
        (二) 厦门市
        (三) 莆田市
        (四) 三明市
        (五) 泉州市
        (六) 漳州市
        (七) 南平市
        (八) 宁德市
        (九) 龙岩市
    第三节 从诸麻风病例案看旧制度下的公共卫生
        一、系列麻风病案
        二、小结
第三章 1949-2010年福建公共卫生与麻风病防治历程
    第一节 公共卫生概况
    第二节 麻风病防治
        一、适时制订有关麻风病防治的公共卫生政策
        (一) 处理建国前遗留的外资津贴医院和学校
        (二) 政策措施上的支持
        二、建立省级和各地麻风病防治机构
        三、加强麻风病防治队伍建设
        四、开展调查尽早发现麻风病人
        五、大力宣传推进健康教育
        六、妥善治疗减轻病人痛苦
        七、加强管理促成健康生活氛围
        八、接轨国际加速麻风病防治进程
    第三节 麻风病防治总结
        一、建国初五年防治工作的奠基
        (一) 建国初麻风病分布情况
        (二) 防治情况
        (三) 奠基阶段防治成效总结
        (四) 经验教训和存在的问题
        二、1955—2010年的防治成效总结
        (一) 患病动态
        (二) 患者情况
        (三) 现有皮防机构、麻风患者及治愈者状况
第四章 公共卫生与麻风病防治中的以人为本
    第一节 “人本”理念在公共卫生与麻风病防治事业中的体现
        一、“人本”与“民本”
        二、建国后麻风病防治事业中的“以人为本”
    第二节 文化层面解读公共卫生领域的麻风病防治问题
        一、社会文化影射下的麻风病防治
        二、个体所蕴含人文精神的渲染
结语
福建省麻风病防治大事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2007-2009年平遥县三个村恶性肿瘤发病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恶性肿瘤发病率
    2.2 恶性肿瘤年龄、性别分布
    2.3 恶性肿瘤类型
3 讨论

(8)冠心病社区防治绩效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1 引言
    1.1 相关概念
    1.2 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
    1.3 冠心病防治方法和评价指标
    1.4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资料来源
    2.4 研究方法
    2.5 技术路线
    2.6 质量控制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情况
    3.2 冠心病在社区重点防治疾病中的地位
    3.3 冠心病社区管理指标
    3.4 冠心病社区控制工作内容
    3.5 冠心病防治的绩效考核指标
    3.6 冠心病防治的转诊指征
4 讨论
    4.1 样本的代表性
    4.2 冠心病社区控制管理指标体系
    4.3 冠心病社区控制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卫生部殷大奎副部长在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医防联合开展社区医生慢病管理培训和指导的实践与体会[J]. 崔军,李辉,励丽,陈洁平,应焱燕,许国章.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7(09)
  • [2]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协同研究[D]. 郇昌店. 上海体育学院, 2016(01)
  • [3]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变迁与启示[D]. 王兴一.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1)
  • [4]20072013年沈阳市和平区恶性肿瘤死亡资料分析[J]. 王恩玲,马兰英. 预防医学论坛, 2014(09)
  • [5]南昌市西湖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 洪凌燕. 南昌大学, 2013(04)
  • [6]福建:公共卫生与麻风病防治(1912-2010)[D]. 刘影.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7]2007-2009年平遥县三个村恶性肿瘤发病状况调查[J]. 任延文,乔兆宝,徐保军,梁鹏飞,张洲莲.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1(06)
  • [8]冠心病社区防治绩效管理的研究[D]. 殷松江. 浙江大学, 2009(S1)
  • [9]伤害预防与控制[A]. 王声涌. 2007-2008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8
  • [10]章组之殇[J]. 丁恺. 牙膏工业, 2007(02)

标签:;  ;  ;  ;  ;  

卫生部副部长尹大奎在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控示范点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